登陆注册
6764700000018

第18章 尤里·卢日科夫(5)

八月事件中,真正的英雄人物是叶利钦,以及数十万走上街头反对政变行为的莫斯科市民。在那个短兵相接的紧张时段,卢日科夫并没有公开亮相。但他在幕后发挥了作用。因为全国性的报纸和电视台大多遭到关闭,是他让莫斯科的电话和电台保持畅通,尤其是“莫斯科回声”电台,在最为关键的几个小时内帮助动员起一大波反政变力量。莫苏委是“莫斯科回声”电台的创办者之一,因为波波夫一直对创办独立电台的想法青睐有加。政变刚一发生,该电台就在卢日科夫身边派驻了一名记者。电台台长阿列克谢·韦涅季克托夫(Alexei Venediktov)告诉我,他们与卢日科夫的联系显得至关重要,这让那些反对政变的人看到了希望。不断有报道发回,卢日科夫正组织反击,正动用卡车和志愿者,正下令搭建大型水泥路障。卢日科夫只有过三四次短暂发声,但重要的是知道卢日科夫反对政变行为,这就够了。“卢日科夫是一位党员,也是一名官僚,”韦涅季克托夫回忆说,“只要卢日科夫这样积极的苏共党员都拒绝参加,那就有了希望。”在三天时间内,“莫斯科回声”电台的播出信号中断过四次,但每次都能恢复正常播出。[30]

据奥索夫措夫回忆,卢日科夫一直保持着冷静和务实,对挫败政变行为的各种措施逐一开列清单。奥索夫措夫回忆起第一天在卢日科夫办公室召开的骨干成员会议时说道:“讨论的话题,主要围绕在白宫和莫苏委办公楼周边设置路障,以全部包围这两座大楼;以及用小轿车向人群运送新鲜饮用水、设置移动式卫生间等,自然也涉及饮食等问题。当时的政治形势十分明朗。”

但卢日科夫随即起身,走到了窗边。他的办公室已经搬进一座高楼,透过窗户就能看见白宫、莫斯科河和乌克兰饭店。饭店是一座十分显眼的哥特式建筑,是斯大林主持修建的七大建筑之一,此时门前停着一辆装甲运兵车。卢日科夫一边看着窗外一边说着话,似乎并不想让某一个人听见,尽管一帮核心成员就坐在他的办公室。“也就是你我之间,”他说道,“我才这样说。政变是一场浩大的行政工程。”说起这场由一帮共产党老手发起的造反行为,他做出了如此预言:“那帮共青团团员根本没法应付——门都没有!”

他说对了。政变企图失败了。

政变失败后,莫斯科对于卢日科夫的尊敬犹如泉涌。他第一次被人视为政治家,而非政治官僚。随着政变落幕,卢日科夫走上大街直面人群,并成功劝说大家不要到位于旧广场的苏共办公大楼进行报复性打砸。当愤怒的人群威胁说要砸毁臭名昭著的秘密警察头子菲利克斯·捷尔任斯基(Felix Dzerzhinsky)的雕像时,卢日科夫调来起重机小心翼翼地搬走了雕像,因为他明白,重达八十三吨的雕像如果胡乱倒下,将会砸毁下方的电话线和下水道。[31]

政变阴谋让波波夫元气大伤。苏联的崩溃令他心力交瘁。政变之后,叶利钦同意在苏联进行激进的市场化改革,人称“休克疗法”,波波夫对此心存怀疑。还令他感到失望的是,叶利钦冷落了他。

波波夫在莫斯科也遇到了麻烦。他与莫苏委不断发生冲突。人们高度怀疑,波波夫在经营自己的副业。莫斯科和列宁格勒的食品供应仍在不断恶化。波波夫内心的恐惧一直没有缓解过,他害怕之前所做的所有努力功亏一篑,而自己可能因此受到责难。

1991年12月,苏联解体,波波夫告诉身边人,他想辞职不干了。大家劝他不必如此。沙赫诺夫斯基和卢日科夫前往拜访叶利钦。就在当天,苏联国旗落下,戈尔巴乔夫将装有核按钮的手提箱交给了叶利钦。他们请求叶利钦阻止波波夫提出辞职申请。他照办了。1月,波波夫再次在更大范围内表示,自己将辞去职务,但在“民主俄罗斯”举行的一次会议上,大家再次说服他继续任职。

据博克塞回忆,波波夫有病在身,不时遭受背痛折磨,那源自多年前的一次登山事故。波波夫对莫斯科的兴趣逐渐消弭。他期待与叶利钦一道,共担联邦事务,但一直没有他的位置,而他与盖达尔政府越来越意见相左。能够撬动莫斯科权力杠杆的实际人物是卢日科夫,而不是波波夫。1992年6月6日,波波夫宣布辞职,留下卢日科夫独自领导一座饥荒人口多达九百万的混乱大都市。

而这位领袖还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

注释:

[1]Yuri Luzhkov, We Are Your Children, Moscow (Moscow: Vagrius, 1996)in Russian. In English, revised as: Moscow Does Not Believe in Tears: Reflections of a Moscow Mayor, trans. Mark Davidov (Chicago: Martin, 1996).

[2]Leon Aron, Yeltsin: A Revolutionary Life (New York: St. Martin's, 2000), p.153.

[3]作者于1999年4月15日采访亚历山大·弗拉季斯拉夫列夫。

[4]Vice Rector Vladimir Koshelev, interview by researcher Anne Nivat, April 28, 1999; and Rector Albert Vladimirov, interview by author, May 7, 1999, at the Russian State University of Oil and Gas in the name of I. M. Gubkin. Also, "Information for Entering Students in Moscow," Gubkin Institute, 1954.

[5]作者于2001年2月5日采访卢日科夫。据卢日科夫回忆,这次会议结束时发生了戏剧性的冲突。观看者已经离开,会场只剩几位高级管理人员。他们轮流从各个方面对卢日科夫轮番展开抨击。党委代表提议将他解职。“我都做好了离开的准备,”卢日科夫回忆说。但他并未遭到解职。他受了一通训斥,但仍旧坚持认为,自己的想法是好的。

[6]Timothy J. Colton, "Understanding Yuri Luzhkov," Problems of Post-Communism, September-October 1999, pp.14-26.

[7]莫斯科人民代表苏维埃委员会的简称。这是个非正式名称,指代苏联时期莫斯科市的最高管理机构,即前文提到的市政会,后由莫斯科市杜马接替。——译注

[8]Colton, "Understanding Yuri Luzhkov," pp.14-26.

[9]作者于1999年3月18日和4月9日采访亚历山大·帕宁。

[10]作者于1999年8月23日采访叶连娜·巴图林娜。

[11]作者于1999年3月18日采访维克托·洛沙克。

[12]Yuri Bortsov, Yuri Luzhkov (Rostov-on-Don: Feniks, 1999), p.148. The quotation originally appeared in Vechernaya Moskva, February 20-27, 1997.

[13]David Remnick, "Hundreds of Co-Ops Lead a Soviet Revolution," Washington Post, February 4, 1988, p.A25.

[14]Luzhkov, Seventy-Two Hours of Agony (Moscow: Magisterium, 1991), pp.79-80. In Russian.

[15]作者于1999年11月13日采访弗拉基米尔·博克塞。

[16]Colton, Moscow, p.615.

[17]Francis X. Clines, New York Times, March 22, 1990, p.1; April 16, 1999, p.1.

[18]James Blitz, "Moscow Is 'Close to Catastrophe,' " London Sunday Times, May 27, 1990.

[19]Benjamin B. Fischer, ed., At Cold War's End: U.S. Intelligence on the Soviet Union and Eastern Europe, 1989-1991 (Washington: Central Intelligence Agency, 1999). See National Intelligence Estimate (NIE) 11-18-90, November 1990, "The Deepening Crisis in the USSR: Prospects for the Next Year."

[20]作者于1999年11月26日采访瓦西里·沙赫诺夫斯基。

[21]当时的公众还有一种印象,波波夫对腐败现象持容忍态度。波波夫曾说过,政府官员应该像菜单那样列出自己的收礼喜好。

[22]感谢玛格丽特·帕克森(Margaret Paxson)提供此条定义。

[23]作者于1999年3月26日采访米哈伊尔·施耐德。

[24]作者于1997年2月13日采访加夫里尔·波波夫。

[25]作者于1999年3月29日采访亚历山大·奥索夫措夫。

[26]Michael Dobbs, "Soviet Price Hikes Draw Anger, Pessimism," Washington Post, April 3, 1991, p.A19.

[27]Elizabeth Shogren, "Reformer to Face Three Communists in Moscow Vote," Los Angeles Times, June 6, 1991, p.8.

[28]Colton, Moscow, p.651.

[29]Luzhkov, Seventy-Two Hours, p.38.

[30]作者于1999年8月28日采访阿列克谢·韦涅季克托夫。

[31]苏联垮台前的最后几个月,卢日科夫被安排进一个管理苏联经济的四人委员会。他频频出现在电视报道中,要么在视察建筑工地,要么在等公交车,要么在排队购买食品。

同类推荐
  • 超给力的经济学:改变你生活和工作的经济学笔记

    超给力的经济学:改变你生活和工作的经济学笔记

    工作中我们处处与经济打交道,生活中时时刻刻与经济发生着联系。我们需要了解经济学常识并善于使用一些经济学原理,让工作更加井井有条,让生活更加有滋有味。如果你希望在工作和生活中掌握主动、步步为营,那么请翻开这本书,在经济学的指引下获得更完美的工作和生活。
  • 供给侧改革十讲

    供给侧改革十讲

    本书选辑了贾康先生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最新研究成果,问题意识和针对性极强,阐述深入浅出,形式活泼多样,理论密切联系实际,权威解读了供给侧改革的时代背景、核心内涵、理论创新和政策主张,对各界读者全面深入理解供给侧改革具有帮助作用。
  • 谁妨碍我们更加富有

    谁妨碍我们更加富有

    从宏观经济到金融世界,从股票市场到房地产市场,所有的市场都打下了市场化发轫初期计划经济与自由市场胶着的深刻印迹。数百年来形成的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和数千年形成的民族性格成为制约中国人更加富有的阻碍。突破它,需要强大的中产阶层。对于普通民众而言,中产之前先要树立中产意识。这是物质上富有之前先必须做好的精神准备。
  • 北大经济课

    北大经济课

    “经济”是个无处不在的东西:无论是政治、商业,还是职场、社交甚至婚恋,都有或深或浅的经济学知识贯穿其中。《北大经济课》用深入浅出的语言和事例对与我们休戚相关的各类经济现象进行全新解读,让你用更睿智的头脑洞悉世事。
  • 简单学之资本密码

    简单学之资本密码

    本书是作者在投资、生活、学习、研究、创业过程中领悟并自创、集生活与投资为一体的一门哲学类书籍。是一本能透析生活、市场、人文等世间所有一切规律的书箱。是一本不得不看的书籍,无论你是哪个行业、哪个年龄阶段,都适合阅读,通过对生活常理、资本市场进行分析解读,能让你更近一步的了解世界与未来,了解世间的一切演变规律,让你看清未来,进而把握未来。
热门推荐
  • 毕业生

    毕业生

    每年都有毕业季,眼下这个毕业季里也有我,都知道工作了一切都变得不一样了,可即便那么多人向我描述了职场的种种,我仍然不确定自己是不是适合。爱情在职场中像是一个调皮的小猫,当你认真工作的时候它会萦绕在你身前身后,让你无法专心工作,虽然被它惹得心烦意乱,却怕它被别人拾走,复杂纠结到极点。对于事业的追求也是人生很重要的事情,可职场上究竟需要怎样的技能才能步步高升,是不是为了这些技能情愿放弃自己的一些原则?只有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才会知道自己的选择。
  • 魔血妖神

    魔血妖神

    柳欢,字无愁,生于明代,魔血滋养混沌灵气所生,生而不凡,被收入‘仙隐宗’修行,师傅说“人修道要断绝红尘俗世,舍去父母双亲”,可纵使修成了,然如此无情无义,不忠不孝是否就正确?他认为此种修行之法是不正确的,又因为刚开始体内魔血使修为不能寸进,所以机缘巧合之下弃道而修妖,为救被老子困住的女妖为世间不容而受追杀,不得不舍去宗门,历经种种曲折,逃到太初年间,为自保而聚众妖,占山为王,最终修成万灵至尊妖神大帝。并建成妖都,掌妖都四大妖与妖兵无数,被称为‘妖帝’。
  • 感悟与道德修养(道德修养集成)

    感悟与道德修养(道德修养集成)

    《感悟与道德修养》针对在思想道德修养、科学文化底蕴、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的问题,从多个角度、多个侧面加以研究分析,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很具现实指导意义。全书注重实用性、可操作性。材料丰富翔实,经验之谈让读者感悟,适当的理论化又让读者得以升华。
  • 战神傲苍天

    战神傲苍天

    凌修是个部门经理,旅行途中遇海上龙卷,被卷入风暴之中生死不知,醒来后发现穿越到了异世界-玉桓大陆……且看凌修如何一步步成长为一代枭雄,灭仇家,屠天魔,踏天道,入神境……
  • 特殊材料铸人生

    特殊材料铸人生

    本书是颜鸣皋院士的一本人物传记。作者以深沉的情感、翔实的史料、流畅的文笔、精彩的描写、动人的情节、传奇的故事,较为全面地反映了传主在曲折和苦难中漫漫求索,在风霜及忧患中拼搏奋斗,在使命与责任中攻关创新,在光荣与自豪中无私奉献的精彩人生!阅读该书,不仅可以了解一位中国科学家真实而又辉煌的一生,还可以从一个侧面了解新中国航空工业忠诚践行“航空报国,强军富民”宗旨,曲折前进、发展壮大的光辉历程;本书不仅适合航空从业者及社会公众阅读,尤其还对广大青少年读者具有教育启迪作用。
  • 20几岁要应用的经济学智慧

    20几岁要应用的经济学智慧

    运用经济学智慧,帮你破解那些挑战你思维的经济学现象,拥有从身边小事窥宏观经济的智慧,理性消费不迷糊,智慧理财,管好自己的钱袋子,修炼职场达人“稀缺”,自己当老板,创业实现梦想,携王子或公主走向红地毯的另一端,量度人情冷暖,开始幸福生活。
  • 另眼看三国

    另眼看三国

    本书包括三国时期的政治婚姻、“三让徐州”是怎么回事、话说白帝城托孤、关于“空城计”等,从新颖和现代的视角研究了名著中的诸多典故。
  • 妖孽王妃二嫁帝王家:绝代宠妃

    妖孽王妃二嫁帝王家:绝代宠妃

    “那一日,你掀起了我的盖头,却非我的夫君;那一夜,我将自己奉献于你,却非你的贤妻。”她是世人眼中的妖孽,身为王妃,却与当朝皇帝发生不伦之恋!流浪江湖,她陷入了前朝太子之子的爱恋。皇帝、王爷、前朝太子之子,三个男人,她又该如何面对?宫廷争斗,婆媳大战,阴谋密布。“谁说红颜祸水,我偏要助你成为万世明君!谁说君王薄幸,你却用江山定情!”以情书史,以史诉情,讲述一代宠妃的情感之路,再现一位伟大君主的成长历程。
  • 新幽默故事

    新幽默故事

    无数事实、经验和理性已经证明:好故事可以影响人的一生。而以我们之见,所谓好故事,在内容上讲述的应是做人与处世的道理,在形式上也应听得进、记得住、讲得出、传得开,而且不会因时代的变迁而失去她的本质特征和艺术光彩。为了让更多的读者走进好故事,阅读好故事,欣赏好故事,珍藏好故事,传播好故事,我们特编选了一套“故事会5元精品系列”以飨之。其选择标准主要有以下三点:一、在《故事会》杂志上发表的作品。二、有过目不忘的艺术感染力。三、有恒久的趣味,对今天的读者仍有启迪作用。愿好故事伴随你的一生!
  • 无量寿经义记

    无量寿经义记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