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611100000005

第5章 古代礼制(4)

【什么是明堂】

明堂始创于黄帝,夏代时称“世室”,商代称“重屋”,到了周代才有“明堂”一说。明堂是一处特殊的所在,以宗教为中心,集政事、教化于一体。商周以后,明堂的职能渐渐发生分化,主要是天子祭天祀祖的场所。后人对于明堂多少感觉有些神秘,因为至今没有人见过明堂的模样。儒家经典中亦没有明确记载。后世议论纷纭。汉武帝封禅泰山后,想仿照古代的传统修建明堂,却无人知道其建筑模式,更不用说具体的样式了。这时,方士公玉带上了一张黄帝时的明堂图,武帝大喜,立即下令按公玉带的图施工修建。汉家明堂有了,但据后人考证,所谓的明堂图其实是伪造的。公玉带的图都画了些什么呢?一座宫殿,上圆下方,四面没有墙,上覆茅草,周围有水环绕。虽然是虚构的,但后世建明堂,基本都沿用了这一模式。在各代的明堂建筑中,以唐代武则天在洛阳修建的最为壮观,其高294尺,东西广300尺,号称“万象神宫”,非常宏伟。公玉带的图并非一无是处,其本身为方士,绘就的明堂图亦有其特定意义。东汉桓谭曾解释说:“天称明,所以命名曰明堂。上圆法天,下方法地,八窗法八风,四达法四时,九室法九州,十二座法十二月,三十六户法三十六雨,七十二牖法七十二风。”

【什么是宗庙】

帝王或诸侯祭祀祖先的处所。庙中设有先祖的牌位,还供有祖先的遗像,以便后代子孙瞻仰。我国儒家文化以孝亲为人伦之本,孝亲又以崇拜祖先为基础。为祖先立庙,就是祖先之灵可以保佑子孙,因此立庙祭祖,代代相传。在古代,立庙祭祖无论是帝王还是平民都可以进行,但庙制却有着严格的等级之分,以体现尊卑秩序。《礼记·王制》规定: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祭于寝。祭品也有差异,如天子祭祖用“太牢”(太牢指羊、牛、猪),庶人祭祖就只能选韭、麦、菽、稻等作物。宗庙建在哪里也是很有讲究的,按《周礼》“左庙右寝”的规定,应设在宫室居处的东面。在称谓上,由于宗庙非帝王独有,因此称谓也不同,天子庙称太庙,公卿大臣庙称家庙,民间则以宗族为单位设屋祭祖,称祠堂。

【古人为什么要斋戒】

古人祭祀或举行重大典礼时,沐浴、更衣、独居,戒其嗜欲,以示虔诚。严格说来,斋和戒是两回事,“斋”又称“致斋”,致斋三日,宿于内室,要求清心洁身、思想集中。“戒”又称“散斋”,散斋七日,宿于外室,不参加一切娱乐活动,也不参加哀吊丧礼,以定心静虑。斋戒时有饮食方面的禁忌。《论语·乡党》云:“斋必变食。”即要改变饮食。虽有改变,但并非禁食鱼肉荤腥,而是忌食有辛味臭气的食物如葱、蒜、韭等,这些气味被认为是对神灵的不敬。值得一提的是,在东汉前,斋戒祭祀期间要三餐食肉,学者朱骏声考证认为,这是为了保证人在斋戒期内有充沛的体力完成祭祀。东汉后,受佛教影响,人们开始食素,忌辛成了忌荤。到后来,随着佛教的盛行,斋戒期的规定更加细致繁琐,如“八关斋戒”中有不杀,不盗,不淫,不妄语,不饮酒,不坐高广大床,不涂饰,不歌舞唱伎,不故往观听,过午不食,等等。所有种种,都是为了表达对祭祀的无比虔诚。

【古代的宫室】

《尔雅·释宫》:“宫谓之室,室谓之宫。”宫和室是同义词,区别来说,宫是总名,指整栋房子,外有围墙,室为其中的一个居住单位。上古时期,“宫”为一般的住宅,没有贵贱之分。秦汉以后,只有王者的居所才能称宫。

在建筑上,古代宫室一般朝南。主建筑物的内部格局为堂、室、房。前部分是堂,不住人,通常是行礼的地方。堂后是室,用来居住。室的东西两侧为东、西房。整栋房子是建筑在一个高出地面的台基上的,所以堂前有阶。要进入堂屋必须升阶,所以古人常说“升堂”。上古堂前没有门,堂上东西有两根楹柱。堂东西两壁的墙叫序,堂内靠近序的地方称为东序、西序。古人席地而坐,因此堂上的座位以室的户牖之间朝南的方向为尊;室内的座位则以朝东的方向为尊。《史记·项羽本纪》说:“项王、项伯东向坐。”项王的座次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汉代文献中还常提到阁和厢,其指的是堂东西两侧和堂相连平行的房子,这和后世阁、厢的概念不尽相同。堂东西有墙叫序,序外东西各有一个小夹室,称东夹、西夹,这就是阁。东夹、西夹前面的空间叫东堂、西堂,这就是厢,厢前有阶。乐府诗《鸡鸣》篇:“鸣声何啾啾,闻我殿东厢。”东厢即东堂,殿是堂屋。

在贵族宫室中必有台榭观阙等华美的建筑。台,高而平,便于瞭望。榭,是台上的木构建筑,只有楹柱没有墙壁。观,是宗庙或宫廷大门外两侧的高建筑物。两观间有一个豁口,因此叫阙(阙,又同“缺”)。

在具体修建上,无论是材料还是运作工艺都体现了由俭入奢的过程。在殷代遗址中,至今还没有发现瓦。屋顶覆盖的大概是茅草。有学者认为,在周初时,瓦已经出现,由于十分贵重,因此大多数的房子仍为茅草屋。《诗经》中云:“昼尔于茅(白天取茅草),宵尔索绚(夜晚打绳子)。”可见瓦屋不是普通百姓居住的。砖的发明比瓦要晚些。战国遗址发现过空心砖,那是用于墓中的。

有了基本材料,就要筑墙了。古人筑墙很早就会运用版筑技术。版筑,是说筑土墙时用两块木版相夹,版中间的宽度即是墙的厚度。版外以木柱支撑。两版夹隙装满泥土,用杵捣紧,筑毕拆除木柱木版,就成了一座墙。版筑技术在我国古代建筑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在宫室兴建中,还有另一个重要构件斗拱需提及。在立柱和横梁交接处,从柱顶上加的一层层探出成弓形的承重结构叫拱,拱与拱之间垫的方形木块叫斗,合称斗拱。斗拱是我国建筑特有的一种结构,除了承重,还起装饰的作用。今人从战国铜器图案上还可以见到类似斗拱的构件。

【古代的车马】

在古书上我们常见“车马”并举,如《诗经·唐风》中云:“子有车马,弗驰弗驱。”《论语·公冶长》云:“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在战国之前,车马是相连的。通常来讲,没有无车的马,也没有无马的车。所谓御车即御马,乘马也就是乘车。驾车的马的数量会有所不同,驾二马为骈,驾三马为骖,驾四马为驷。马车的车厢称舆,这是载人的部分。舆的前面和两旁以木板为屏蔽,人从舆后上车,站在车舆里,称“立乘”。舆两旁的木板可以倚靠身体,称辅。舆前部的横木可以凭倚把扶。也有绳子可以手持。《论语·乡党》云:“孔子升车必正立执绥。”绥即车上的绳子。一般车舆上有活动装置的车盖,主要用来遮雨。车轮的边框叫辋,车轮中心有孔的圆木叫毂(用来穿车轴),辋和毂为两个同心圆。连接辋和毂的木条称辐条。《老子》说:“三十辐,共一毂。”车轴是一根横梁,两端露在毂外,上面插着一个三四寸长的销子,叫做辖。辖可以防止车轮外脱。露在毂外的车轴末端,称轨。《诗经·邶风》说:“济盈不濡轨。”古人时常乘车渡水,济水没有湿到车轴头,意谓水位不到半轮高。《礼记·中庸》谓“今天下车同轨”,即以车轮指代车辆,指统一天下车子的尺寸。轫,不是车子的组成部分,它是阻止车轮转动的一块木头。行车时先要把轫移开,所以启程称为“发轫”。这一词被后人引申应用得十分广泛。辕是驾车用的车桢,后端与车轴相连,夹在牲畜两旁。辅与辕同义,其适用于小车。车辕前端插上销子和轭相连,称作辊。

乘车也有一定的礼仪,由于古人有尚左(以左为尊)的习俗,因此尊者通常在左,御者居中,右侧另有一人陪乘。陪乘叫做骖乘,又叫车右。兵车因状况不同,乘坐则有例外,如主帅居中(亲掌旗鼓),御者在左,另有一人在右保护主帅,称车右。通常兵车是御者居中,左边一甲士持弓,右边一甲士持矛。驾车的马匹数量也有讲究,如果是三匹或四匹,则有骖服之分:两旁的马叫骖,中间的马叫服。贵族的车马还有考究的装饰附件等,不一而足。在战国以前,马是专为拉车用的(牛也拉车,但一般只载运货物,称大车),少有单骑。到了战国时期,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从匈奴学来了马术,于是骑乘之风才渐渐兴盛。

【什么是“五服”】

“五服”指的是五种丧服。在中国古代社会,以丧服来表示亲属之间的尊卑及血缘关系的远近。进入古代社会,由于父系家族为主导,社会以父宗为重。其亲属范围指本宗九族,即自高祖至玄孙的九个世代:高祖父、曾祖父、祖父、父亲、自己、子、孙、曾孙、玄孙。上述亲属的旁亲,都是有服亲,称内亲。与之对应的母亲一系叫外亲,服制只有一世,即外祖父母、舅父、姨母、舅表和姨表兄弟,其他人无服亲。有服亲属,死为服丧。亲者服重,疏者服轻,依次递减。

丧服按服丧期限及丧服粗细的不同,分为五种,即所谓五服:第一是斩衰(音崔,指丧服)三年,用极粗生麻布为丧服,不缝衣旁及石边,斩断处外露,以示不修边幅。由于成衣像斧斩一样,故名斩衰。与粗麻衣相应,腰带、冠缨也以粗麻制成,配以草鞋、苴杖(俗称“哭丧棒”,用没有修整的粗竹做成)。以斩衰服丧是五服中最重的一种,按礼制,用于臣、子、妻、妾为君、父、夫服丧。第二层次为齐衰,用次等粗生麻布,缝衣旁及下边。按服丧期限长短,又分为齐衰三年、齐衰杖期(一年)、齐衰不杖期(不执杖,一年)、齐衰五月和齐衰三月等。三是大功(“功”同“工”,做工义,大功即做工粗)九月,用粗熟麻布为丧服。四是小功(做工精细)五月,用稍粗的熟麻布为丧服,主要是为“兄弟”之亲所服。五是缌麻三月,用稍细的熟麻布为丧服。缌麻是五服中最轻的一种,表示边缘亲属。如曾叔伯父母、族叔伯父母、外祖父母、岳父母、舅父、外孙、外甥等,都服缌麻。五服之外,同五世祖的亲属为袒免亲,袒,指露左臂;免,用布从项中向前交于额上,再后绕于髻。为袒免亲服丧,因时代不同制式也屡有变迁,宋时,以白阑缟巾为袒免亲丧服。明清时,奔丧着素服,以尺布缠头。到六世时,亲属便是无服亲了。对此,《礼记》载:“四世而缌,服之穷也。五世袒免,杀同姓也。六世亲属竭矣。”五服制度有三个显著的特点,即男尊女卑、血缘明确、有嫡庶之别。五服制在汉代后,成为正统礼仪。

同类推荐
  • 史记(最爱读国学书系)

    史记(最爱读国学书系)

    《最爱读国学书系:史记》是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共一百三十卷,有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约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记载了上至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约公元前3000年)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包罗万象,而又融会贯通,脉络清晰,“王迹所兴,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论考之行”(《太史公自序》),所谓“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详实地记录了上古时期举凡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状况。
  • 类书之最:古今图书集成

    类书之最:古今图书集成

    类书之最——古今图书集成》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点点滴滴的文化知识仿佛颗颗繁星,组成了灿烂辉煌的中国文化的天穹。能为弘扬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各民族团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尽一份绵薄之力。
  • 历代赋评注(宋金元卷)

    历代赋评注(宋金元卷)

    本书是目前篇幅最大的一部历代赋注评本。书中对入选作家的生平和作品的背景均作了介绍。第一卷开篇除以“总序”对赋的特质及其同汉语与中华文化的血肉关系、赋在中国和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作了概括论述之外,还在评注前撰文《赋体溯源与先秦赋概述》,以下各卷在评注前也都有“概述”,对该时期赋的主要作家、重要作品、创作成就和主要特色等有简略而精当的论述,以与书中的作者简介、各篇题解及品评形成点、线、面结合的关系,从而便于读者在阅读作品及评注过程中形成对该时期赋吏的整体认识。
  • 幼学琼林(中华国学经典)

    幼学琼林(中华国学经典)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包罗万象,远不是一本书所能囊括的。本丛书只是选取其中部分内容分门别类进行介绍。我们约请的作者,都是各个领域的专业研究者,每一篇简短的文字背后其实都有多年的积累,他们努力使这些文字深入浅出而严谨准确。与此同时,我们给一些文字选配了图片,使读者形成更加直观的印象。无论您是什么学历,无论您是什么年龄,无论您从事的是什么职业,只要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爱好者,您都可以从本书中获得您想要的。
热门推荐
  • 晓风书院的八卦事

    晓风书院的八卦事

    盛世太平,朝中无事,能引起些许波澜的,无外乎一些八卦。某日,号称天下第一才子、第一美男子、第一风流子的白晓风,办了家晓风书院。一时间,什么公主、郡主、才女、千金……蜂拥而至,各个醉翁之意不在酒。史官程子谦蹲点晓风书院,各种“子谦手稿”流出,流到街头巷尾又流到皇宫内院……
  • 最强的魔法帝与最弱的倒霉骑士

    最强的魔法帝与最弱的倒霉骑士

    这天,最弱即最强是骑士的倒霉之路又开始了旅程。轻快,愉悦,主角无敌向悠闲小说,饭后餐点的最佳之选。
  • 完蛋了!惹上霸道撒旦王子!

    完蛋了!惹上霸道撒旦王子!

    呜……难道丑小鸭就不能拥有爱情吗?为什么要这样捉弄我?可是……眼前这个帅到让人窒息的家伙……他的眼睛没有问题吧?他居然还要我负责??一定是吃饱饭闲着所以才拿我来开玩笑的,我绝对不会再次傻傻的被骗!但……我好象已经逃不了了,因为……完蛋了,我碰上的是一个霸道专横的——撒旦王子!
  • 马政纪

    马政纪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星际农场主

    星际农场主

    浩瀚神秘的宇宙 唯有金属与热血才是永恒的基调 看着自己身后那铺天盖地的巨型战舰,雷胖子露出了微笑。 哥也是传说...... (貌似是200人的超级群:65364139)
  • 不朽圣皇

    不朽圣皇

    何谓永恒?不死不灭!万劫不磨!天地崩而独存!宇宙灭而独生!便谓之永恒!!!圣尊李长生,在跨出修行路的最后一步时,渡劫失败,机缘之下,重回少年时代,再活一世!这一世,他重踏修行路,定要畅意纵横,喝最烈的酒,拥最美的女人,斩最可恨的敌人,一路踏歌而上,重临至高巅峰,只手攫永恒!!!
  • 送从弟谒员外叔父回

    送从弟谒员外叔父回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赵曼曼情史

    赵曼曼情史

    赵曼曼中考没考好,本来不想上高中的,可成绩比她考得还差些的王慧锋都找人开后门去读了,她的心眼就活了,也想去。可她爹不同意。因为她大姨从城里来了。她大姨有个熟人在城里商场卖服装,想找个帮忙的。条件是才毕业的学生,要长得好看,身材要好,口要甜。大姨就想到了赵曼曼。“我不去卖衣服,我就要上高中!”她爹赵领把烟头在地上摁灭,喝道:“胡说八道!上学是为了啥,不是为了找工作?不是为了挣钱?像你那成绩能跟得上不?也不过是白搭几年的钱!”
  • 轩辕兼帝水经药法

    轩辕兼帝水经药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解放天津(百城百战解放战争系列)

    解放天津(百城百战解放战争系列)

    本书以纪实手法纪录了毛泽东声东击西诱敌固守围而不打,蒋介石试图拉傅作义南撤,以加固长江防线。傅作义主张“固守平、津、塘依海作战”。由此为解放军创造了战机。林彪天津还未开战就坦言胜券在握,用鲜血钻穿“铜墙铁壁”活捉陈长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