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611100000003

第3章 古代礼制(2)

【怎样“慎独”】

这是指在独处时,能谨慎不苟,是儒家倡导的一种修养方式。《礼记》曾这样提及慎独:“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在《礼记》中,也有“君子必慎其独也”的强调。到了宋代,理学家也格外注重君子慎独的修为。通俗地理解慎独,它其实是一种做人的境界。“独”就是“人所不知而己所独知之地”,没有人监督,只有你自己。此时,面对欲望、诱惑,人若仍能谨慎戒惧,遵道自律,不自欺,那么就达到了一种极高的人格境界。

【什么是“三纲领”】

《礼记·大学》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几句话出现在大学的开篇,南宋朱熹云:“此三者,大学之纲领。”“三纲领”由此而来。其意思是说: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人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明明德,前一个“明”为使动词,是发扬、弘扬的意思;后一个“明”为形容词,明德也就是光明正大的品德。“亲民”,“亲”读作“新”,即革新、弃旧图新。《大学》在宋代之前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直至理学家朱熹将其概括为“三纲领”后,才成为人人皆知的“金科玉律”及道德修养的基本原则。

【什么是“八条目”】

与“三纲领”相对应,仍出自《礼记·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指认识、研究万事万物。这段文字有八个核心词: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朱熹云:“此八者,大学之条目。”“八条目”之说由此而来,并常与“三纲领”合称为“三纲八目”。其意思是:古代那些想于天下弘扬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对于“八条目”,《大学》云:“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孔子说:“修己以安百姓。”孟子认为:“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修身”是八个核心词的核心。将“修身”与“治国”相结合,是儒家历来的传统。《大学》先是对其作了最为系统、精练的概括。到了宋代,朱熹又进一步作了发挥。至此,“格物致知”与“修齐治平”成为了儒家伦理的经典命题与奋进目标。

【十六字心传】

《尚书·大禹谟》载,舜在禅让之前,曾说了这样的话:“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意思是说,人心危则难安,安民必须明道,想要明道,则必须精心。可谓“明道安民”的经验总结。朱熹对舜的十六个字有自己独到的理解,认为“人心”和“道心”都属伦理范畴,“人心”即“人欲”,“道心”说的是“天理”,如果“人心”有了危机,“道心”就要蒙上尘蔽,微昧难明,因此不偏不倚地执著于“道心”,是非常必要的。在朱熹看来,这就是三王历代相传的道统秘诀。“十六字心传”一说因此而来。

【什么是“中庸”】

也称“中道”、“中行”,是儒家为人处世的标准。孔子提倡的“中庸”,是不偏不倚,不保守,也不激进。他在述及弟子的“过”与“不及”时认为,“过犹不及”。意谓激进与保守都不是最好的做事尺度。更认为“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那么何谓君子呢?“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从孔子的部分言论中,我们可以看出其对中庸的倾向与界定。《中庸》相传是孔子之孙子思所作,北宋理学家程颐对其很是推崇,曾这样解释道:“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后世的朱熹也这样认为。程朱的阐释与先贤的初衷多少有些背离,但这并不影响国人对中庸的理解。在国人心中,儒家的中庸之道,就是一种折中主义的处世态度与人生观。至于国人是否真的中庸,那就因人而异了。

【立德、立功、立言】

出自《春秋左氏传》:“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立德、立功、立言就是儒家所推崇的三种人生,即“三不朽”。具体来说,立德,指“创制垂法,博施济众,德立于上代,惠泽被于无穷”;立功,指救危除难,建立功勋;立言,通俗来讲即著书立说,言足可传记。三不朽,是三种至圣的境界,其中,立德为上圣,如尧、舜、周公、孔子;立功为次圣,如大禹、后稷;立言为大贤,如老子、庄子、荀子、孟子、管子、孙子等。“三不朽”之所以有不朽之称,是因为圣人要受后代子孙的祭祀膜拜,即使是名以文传的先贤,也不是常人所能及。故而,“三不朽”只能是传统士大夫心中最希冀达到的人生境界,与平民的生活相距遥远。

【什么是“孔颜气象”】

“孔颜气象”是儒家倡导的一种精神。它不是以天下为己任的磅礴抱负,也不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哲学,而仅仅是孔子和颜渊所代表的一种人格境界。颜渊,孔子的学生。他生活极其清苦,“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说的就是他。他是孔子最喜欢的学生。孔子还曾请几个学生言说志向,有的学生说要当高官,有的说要治国平天下,到了曾皙,他说,我的愿望就是,在沂水中游泳,在舞雩台沐风乘凉,然后哼着歌儿惬意地回家。孔子深表赞同。在他看来,“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如果能够选择,有什么能比拥有轻松简约的生活更好的呢。由此可知,为后世儒家所津津乐道的“孔颜气象”,其实所指的就是一种胸怀旷达、安贫乐道的志趣。

【什么是“修齐治平”】

“修齐治平”,儒家的个人理想。修即“修身”,齐即“齐家”,治即“治国”,平即“平天下”。出自《礼记·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儒家以“修身”为中心,强调个人道德修养与治国、平天下的一致性,主张由近及远,由己及人,把“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作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形成古代伦理政治哲学的整个体系。这样,儒家的道德论便更加系统化、理论化,更能适应宗法等级制度统治的需要。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此句出自《孟子·尽心上》。穷,指在仕途上不得志;达,指在朝廷居于高位。意思是说,一个人若有幸参与朝政,就应以天下为己任,让民众受惠,这是积极的人生;若不能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抱负,那么退而修身,洁身自好,也不失为一种积极的人生观。儒家入世的主要方式是参政,称“学而优则仕”,“治国平天下”,但即使是学富五车的孔子、孟子,从政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孔子周游列国,碰壁无数;孟子则以布衣终老。人生阅历的丰富,让这些先哲们对人生有了更透彻的了解。孔子云: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又云: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孟子提出“独善其身”与“兼善天下”,则是对我们正文的精练概括,是对孔子人生观的补充。“兼善”(也作“兼济”)是进,“独善”属退,进退有据,人生设计虽不同,然均不离儒家圣贤之道。

【什么是“内圣外王”】

“内圣外王”的意思是:自身具有圣人的才德,对外施行王道。这是古代修身为政的最高理想。这句话本来出自《庄子》,后来成为儒家的主要思想。因为自宋以来,随着儒释道三教合流,理学出现,随之开始用“内圣外王”来阐释儒学。

孔子言论中处处体现着“内圣外王”的思想。在“内圣”方面,孔子主张“为仁由己”,要“克己复礼”,一个人能不能成为品德高尚的仁人,关键在于自己。正所谓“我欲仁,斯仁至矣”。在“外王”方面,儒家以“修己”为起点,而以“治人”为终点。子曰:“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在孔子的思想中,内圣和外王是相互统一的,内圣是基础,外王是目的。只有内心的不断修养,才能成为“仁人”“君子”,达到内圣,然后才能安邦治国,达到外王的目的。同样,外王实现了,内圣才能最终完成。

孔子“内圣外王”政治思想中,体现了道德与政治的直接统一。儒家无不讲道德,也无不谈政治,认为政治只有以道德为指导,才有正确的方向;道德只有落实到政治中,才能产生普遍的影响。没有道德作指导的政治,乃是霸道和暴政,这样的政治是不得人心的,也是难以长久的。

【什么是“三从四德”】

“三从四德”是中国古代由儒家礼教对妇女提出的规范要求。产生于特定的时代:周代父权制婚姻家庭建立、男女尊卑界限明确之后,于是有了要求妇女“从父”、“从夫”、“从子”,服从男性的“三从”道德规范。而“四德”:“妇德”、“妇言”、“妇容”、“妇功”是女性实践“三从”时需要具备的礼仪、修养和操作技术。总而言之,“三从四德”要求妇女既要贤淑顺从,又要高尚能干。

“三从”一词最早见于儒家经典《仪礼》,在讨论妇女为夫、为父服丧年限(为夫三年,为父一年)时说:“妇人有‘三从’之义,无‘专用’之道,故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周易》则有妇女要顺从专一、恒久事夫的卦辞,并有夫死妇女要殉夫以及限制改嫁等要求。“四德”最早见于《周礼》:“掌妇学之法,以教九御,妇德、妇言、妇容、妇功。”最初是为了对宫廷妇女进行教导,与“三从”连称后,即成了标准“三从四德”。具体来说,三从,“未嫁从父”要求没有出嫁的女子听从父亲的话,不违父命,还要在父亲危难时挺身而出;“既嫁从夫”要求为人妻的妇女要跟随、服从丈夫,视丈夫为“天”,凡事都要敬重;夫死从子,夫死后,“从子”就是“从夫”的延伸,她不但要守节不嫁,还要抚养儿子成人,对成为一家之长的儿子遵从,大事由儿子做主。四德,“妇德”的核心是“贞顺”,即坚守节操,对丈夫忠诚,对所有族人要谦恭有礼;“妇言”是对妇女在言辞方面的规定,要求善于应对,说话得体,有一定的智慧和修养;“妇容”要求妇女质朴端庄,按时沐浴,服饰整洁。遇乱要从容镇定,居丧要悲哀有节等。概括来说,“三从”的教戒劝誉、“四德”的提倡培训和“七出”条规的威吓惩罚交互作用,逐渐规训出儒家文化影响下的传统妇女之“美德”。随着时代的变迁,父权对妇女的控制逐渐让位于夫权,夫家的利益更加重要,对妇女的种种规范愈加繁琐详细。

【什么是“七出”】

“七出”是对妇女而设的惩罚性规条。出,指驱逐、遗弃。“七出”即七条休妻的理由。七条分别是,不顺父母、无子、淫、恶疾、嫉妒、多口舌、盗窃。“不顺父母”被放在首位与尊崇孝德的时代背景有关,在“四德”中,几乎每条都与侍奉孝顺公婆的修养有关。不顺公婆的媳妇,扰乱家庭尊卑秩序,有违孝德妇道,这在尊崇孝德的时代是十分严重的错误,因此被放在了“七出”的首位。例如东汉人姜诗的妻子在婆婆面前骂一条狗,即被丈夫认为不孝,因此被休,姜诗则被誉为孝子。“无子”在“七出”之条中,对被休的妇人而言,最是无辜。在父权制家庭中,婚姻的目的是“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按照父系传承的原则,只有儿子才是延续香火的后代。因此,妇女不得不担起“无子”的“罪名”。淫,指妇女有放纵淫乱的行为,被认为是妇女道德品行最大恶德。按照儒家的道德标准,妻子对夫保守贞操,不得与家族内外的男子有染。

历代对犯淫妇女的处罚都很严厉,如清代江西临川孔氏支族家规写道:“妇与人私,断令改嫁;其妇不嫁,革饼逐出,生子不得名登团拜;凡族中婚姻喜庆之类,俱不得与;不得派行称呼。”在湖南一些地方,妇人犯淫要被绑在竹木板上沉塘底淹死。恶疾,古人认为妇人恶疾,不能事宗庙,因此出之。恶疾是何种疾病,有不同的说法,东汉何休认为,喑、聋、盲、疠、秃、跛、佝为恶疾;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认为是烈性传染病。“疠”,即麻风病。后来精神方面的疾病也被视为恶疾。嫉妒,针对的是那些对丈夫纳妾不满,敢于表现在语言和行动上的正妻。因为有悖“妇德”中的柔顺之德、贤惠之道,所以也要出之。多口舌,是“四德”对“妇言”的要求。父权制家庭忌讳妇人多言,主要是怕会离间家庭内部人际关系,导致家庭不和。盗窃,不是指在外盗窃他人财物,而是“私假(借)”、“私与(给)”财物给外人。古时候的妇女没有独立的财产权,积攒财物,存私房钱都是不允许的,即使娘家的馈赠也要交给婆婆。这一条的设置是为了更大程度地维护夫权家族的财产利益。

从今天的眼光看,“七出”的用意不言自明:巩固父权、夫权家族秩序,维护父权、夫权家族的利益。为此,不惜压制、惩罚妇女乃至使其屈从牺牲。

同类推荐
  • 伤寒论(四库全书)

    伤寒论(四库全书)

    在中国医学史上,东汉张仲景的《伤寒论》可以称得上是时代的著作。中国医学的肇始期可上溯几千年,至此,才理法方药大僃,为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因其滋养,产生了精彩纷呈的各种医学流派。《伤寒论》篇什不过十卷,然包罗宏富,精微玄妙,常读常新,帮后世彦各骋其智,祖述推演以探求仲景深意者,层出不穷,著述不下数十百家,为杏林增色不少。本书对《伤寒论》进行了全面的点校,内容分为三个部分:伤寒论注释、伤寒明理论、伤寒论方。
  • 国学大讲堂黄帝内经

    国学大讲堂黄帝内经

    书作者傅维康大夫为这部宝典萃选精华,详细注释,并概括全书要点,精心写出《概述》一文,以及指导学习方法,给读者以打开大门的钥匙。
  • 遁甲符应经

    遁甲符应经

    《遁甲符应经》, 题宋杨维德等撰, 真实作者 尚待考证。尽管如此, 作为记录与六壬、太乙各名的奇门遁甲术 的《遁甲符应经》, 仍然不失为一部中华术数奇书。奇门遁甲在我国可能已经失传 , 通过《遁甲符应经》等书, 我们有机会一窥它神秘的面目。
  • 难经(四库全书)

    难经(四库全书)

    中医理论著作。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3卷。原题秦越人撰,但据考证,该书是一部托名之作。约成书于东汉以前(一说在秦汉之际)。该书以问难的形式,亦即假设问答,解释疑难的体例予以编纂,故名为《难经》。内容包括脉诊、经络、脏腑、阴阳、病因、病理、营卫、俞穴,针刺等基础理论,同时也列述了一些病证。该书以基础理论为主,结合部分临床医学,在基础理论中更以脉诊、脏腑、经脉、俞穴为重点。
  • 四书五经·大学中庸孟子

    四书五经·大学中庸孟子

    《四书五经·大学 中庸 孟子》归属清华大学继续教育文库,是“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名句”丛书之一。从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名著《大学》《中庸》《孟子》中,遴选部分代表名句,分主题原文呈现并中英文翻译注释,配以精美书法作品,附传统经典名篇全文及生僻字注音,同时定向邀请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及汉语言文字造诣的书法教育家、清华大学德艺双馨的师生校友、社会各界实力派书法名家书写主题内容,经典名句、传统丹青、中英文释义三位一体,以传统艺术形式承载民族优秀文化思想。
热门推荐
  • 地表最强的自我修养

    地表最强的自我修养

    资源枯竭,灵气乍现。凡人修仙,众神现世。为人为己,群雄并出。与神同座,与天同齐。“诶?这是什么?”唐剑看着手上这本满是涂鸦的书喃喃自语。在疑惑中,唐剑翻开了这本书,开始了地表最强的自我修养之路……
  • 御魂者传奇

    御魂者传奇

    本书的每个分卷都是独立故事,全新人物、全新设定、全新世界!第一卷【美漫英雄】已完结第二卷【奇幻大陆】已完结第三卷【历史长河:上古篇】连载中……**********************本书互动沙窝扣:【四七零八四二二四三(4-7-0-8-4-2-2-4-3)】欢迎各方朋友来畅所欲言!感谢阅文书评团提供书评支持
  • 施公案(中)(中国古典公案小说精品书库)

    施公案(中)(中国古典公案小说精品书库)

    《施公案》又名《百断奇观》、《施案奇闻》,是以清人施世纶(小说为施仕伦)生平为原型,敷演而成的一部公案侠义小说。施世纶,字文贤,清康熙年代人。
  • 永世沉沦

    永世沉沦

    小时候家里很穷,父亲用纸给糊了个风筝,从天上下来的时候风筝却带着血……从那以后各种诡异无解的麻烦降临到我的头上,为了解决这一切,我走遍大江南北,踏入一个个那无人知晓的生命禁区,多年后我才明白,真正的可怕其实是人心,当汹涌的欲望与人性的丑恶交织在一起的时候。阴魂不散,永世沉沦。
  • 高冷男神VS蜜桃娇妻

    高冷男神VS蜜桃娇妻

    她被当成商业联姻的棋子,离婚前夕,用尽各种方式讨好他。“太差。”男人冷漠道。“你!总之本姑娘赖上你了,若不答应把那块地让给温家,这婚我就不离了。”女人恼羞成怒。“正有此意。”男人唇角扬起一抹邪笑。
  • 你若盛开

    你若盛开

    七七是苏牧之的最后一个七,天气竟然那么好。她照例祭祀完毕,开始读那封信。她今天格外伤感,也许过了这个七,她会有段时间不能来看他了。而且照旧俗的说法,七七过后,人的灵魂就不能在人间随意游荡了。梅芸今天读信很慢,读着读着,突然有一片枯叶掉在信纸上,吓她一跳。梅芸抬头,看见头上的苹果树,树上落着许多积雪。那些积雪太厚了,甚至连树皮的罅隙里都钻满了,让人怀疑是否去年冬天的积雪仍旧在那里——那么,那么,梅芸知道自己今后会很少再来了,她不知怎么,突然想起了往日曾经产生的那个想法,那个去医院看他的长发女子是谁?那个和他在街上走路的长发女子又是谁呢?
  • 田园食香

    田园食香

    杜玉娘重生归来,发现自己回到了十二岁,悲惨的生活还没有开始,一切都还来得及。她想重新活一回,却发现,即便自己不再爱慕虚荣,渣男却依旧阴魂不散。难道她就摆脱不掉命运的轨迹了吗?她收起了无知和虚荣心,要将那些自以为是的人一个个的解决掉。这位壮士,你怎么来了?这是一个本土重生女,改变命运,寻得真爱的故事。
  • 莳时之拾光盛宠

    莳时之拾光盛宠

    10年前,上官家嫡系五位小姐分分消失,上官家寻找,却无一丝音讯。10年后的某天,上官家传出消息,嫡系二三两位小姐找到了!事情真的这么简单?背后有一双不知名的手在推动事情,为了找回女儿,顺应事情的发生,终是找回了,神秘的力量也消失了。可事情真的结束了吗?“父亲别担心,剩下的事情就交给我们吧。”几位小姐因这11年来的事情,为了家人,为了自己,从而走上了变强的道路。五年时间在生死边缘游走,从小羊羔变成了杀神。“一切总归结束,只是这次我们才是主宰者”【作者简介废材,多男女主,故事虚构架空,不喜勿喷佛系看文】
  • 观照:81个教育批判性思考

    观照:81个教育批判性思考

    本书收录文章系作者近年对一些教育问题的思考。文中观点多从质疑教育现象得出,角度比较新颖,论述重视逻辑性。因为日常教育随记,故亦不乏轻松幽默之笔。本书对日常教育现象多有批判性思考,对学校教育、学校管理、教师成长、家长指导和学生发展具有一定启发性作用,适合教师、家长等教育管理人员阅读。
  • 英语同义词的奥秘

    英语同义词的奥秘

    本书收录了英语同义词432组,有名词、动词、形容词等,对这些同义词进行了详细的含义上和用法上的辨析,并辅以大量生动的例句和词组进行说明,让人印象深刻,给广大英语爱好者、学习者带来一定的引导,提高有效的学习方式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