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611100000002

第2章 古代礼制(1)

【什么是“仁”】

“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对中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仁的内容包含甚广,核心是爱人。仁字从“人”从“二”,也就是人们互存、互助、互爱的意思,故其基本含义是指对他人的尊重和友爱。

《论语》记载:“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颜渊也曾问仁,孔子曰:“克己复礼为仁”。孔子又曾对子贡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从孔子与弟子的对话中可以看出,究竟何者为“仁”,一直也是孔门师徒反复探讨的命题。在孔子看来,“仁者爱人”也好,“克己复礼”也罢,甚至恭、宽、信、敏、惠、智、勇、忠、孝、悌等传统美德,都包含在这一字之中。这样一来,“仁”成了一种道德的极致,成“仁”、成“圣”成为了孔门的终极关怀。

在孔子之后,孟子在仁说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仁政说,强调以仁政统一天下,进而治理天下。孟子曾对梁惠王说:“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人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斑白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王,指称王。孟子力倡当政者施仁政,实行以德服人的“王道”政治,与法家的“霸政”相对。将仁的学说施之于政治,在中国政治思想发展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什么是“义”】

“义”,是传统社会的价值范畴,“五常”之一。《中庸》讲:“义者,宜也。”就是说,做事遵循内心的道德约束,去做应该做的,就是义。孔子将“义”作为个人利之取舍的标准,提倡“见得思义”、“义然后取”、“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一观念深为后世儒家赞赏,继而被发扬光大,成为伦理“五常”之一。

此后,“忠孝”、“仁义”、“侠义”等随之派生而出。举一些具体事例,《三国演义》中的关羽就是“义”之典型,他对刘备忠心不二,擒获曹操后能念及旧恩网开一面;再如诸葛亮,刘备逝后,诸葛亮尽心辅佐幼主刘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水浒传》中,梁山群雄,侠义之士比比皆是,不分帝王子孙还是富豪将吏。他们所具备的除暴安良、扶弱济贫、仗义疏财等义举,在国人看来就是对“义”的最好诠释。

【什么是“礼”】

“礼”,传统社会的价值范畴,“五常”之一。其最初是祭神的仪式,后来内涵扩展,指等级社会中体现尊卑贵贱的行为规范和仪式制度等。“礼”的范围甚广,所谓“礼仪三百,威仪三千”,举凡祭神、宫寝、服饰、车马、仪仗及婚丧嫁娶,乃至举手投足间,都有具体的规定,以体现贵贱有别、尊卑有序。根据传统的说法,周公制礼乐,奠定了以礼为治的教化传统,而孔子将这一传统发扬光大,除了倡导以礼治国,更加注重修身。“不学礼,无以立”,“克己复礼为仁”都是孔子的名言,有其特定的道德内涵。作为封建“五常”之一,“礼”对人的视听言动都有着严格的规定,像“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等。

【什么是“智”】

“智”,传统社会的价值范畴,“五常”之一。这里的“智”,不是佛家之顿悟,也不是科学智慧,而是道德智慧,即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儒家学者认为,具备了这种道德智慧,才能成为君子。如孟子认为,“智”为“是非之心”,人只要尽心,进一步充实自己的道德智慧,就能知性,知天,继而达到超凡脱俗的境界。孔子则将智、仁、勇三者并提,“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将其视作君子的美德。

【什么是“信”】

“信”,传统社会的价值范畴,“五常”之一。“信”,即诚实、不欺,被儒家视为人与人之间交往的起码准则。孔子教授弟子,“忠信”并提,他说:如果人没有“信”,就如同马车没有车轮,不能远行。曾子每日三省其身,其一就是“与朋友交往时守信与否”,意思是,你和朋友交往守信了吗?“信”还被孔子推及治理国家的层面上,他认为,在“足食”、“足兵”与“取信于民”三者间,首先要“取信于民”。他说:“没有粮食,不过死亡,但人生自古谁都免不了一死,而国家一旦不能取得国民的信任,就无法立足。”这种以诚信立国的观念,除了儒家、法家等门派也有主张。如著名的商鞅变法,其树立的就是“言必信,行必果”的威信。当然,相对于法家“南面立木,下设黄金”,儒家的“信”更侧重于君子品德的修为。

【什么是“孝”】

“孝”,指子女对父母应尽的义务,包括尊敬、扶养、顺从、送终、守灵等。中国人重孝道,将其视为上种传统美德。孝的观念在中国源远流长,可以追溯至商周时期(其时的甲骨文中已出现了“孝”字)。到了西周,随着宗法制度的建立,孝的观念被不断加强。实际上,国人奉行孝道,还有更深刻的人性根源,那就是宗教。古人信奉“灵魂”,认为先祖的在天之灵能保佑或降祸于子孙,所以孔子曾这样解释“孝”的具体内容:“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孔子亦始终将“孝”作为其人生哲学的基点,其学生也以“孝”为仁之本。到了汉代,统治者也力倡孝道,主张“以孝治天下”,连官员的选拔也要“孝”字当头。像我们熟知的“孝廉”就是选拔官吏的科目。此后历朝历代都制定各种制度,来保证这一道德规范的实行。例如,至亲亡故,要奔丧、守丧;如果不孝,重者会被定罪,给以极严厉的处罚。古代流传下的关于孝行的文本像《孝经》、正史中的《孝义传》及《二十四孝》等,记载的都是如何实行孝道。

“孝”作为华夏民族的传统道德,已深入人心,虽然到了现代有所淡化,但像祭祖、奔丧、守灵、戴孝及对团圆的讲求等,仍是不可动摇的。

【什么是“悌”】

“悌”,儒家的伦理范畴,指敬爱兄长,顺从兄长。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的宗法关系。常与“孝”并列,称为“孝悌”。儒家非常重视“孝悌”,把它看做是实行“仁”的根本条件。《论语·学而》:“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孟子·滕文公下》:“于此有焉:入则孝,出则悌。”

【什么是“忠”】

忠是传统社会的一个重要道德标准。在先秦时期,“忠”泛指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关系,如孔门弟子曾参每日三省其身,第一省即“为人谋而不忠乎?”意思是,为人做事,尽心尽力了吗?“忠”,就是“尽己之心”。到了汉代以后,逐渐演变为臣民对君王的绝对关系。最早把“忠”解释为对君主绝对服从的是法家人物韩非子,他说:“人臣不要称赞尧舜禅让的贤德,不要赞誉汤武弑君的功绩,尽力守法,专心事主,这才是忠臣。”天下一统之后,“君臣之义,无所逃于天地之间”,出现了“君为臣纲”,王权的至高无上,君主的受命于天开始深植人心,下对上的绝对关系逐步确立。具体来说,就是臣民要对君王尊敬、崇拜、服从、献身、忠贞不二等等。随着时代的变化,“忠”的含义也在不断扩展,对君王诚惶诚恐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儒家倡导的“勇”】

常人多以为儒家便是埋头故纸堆而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甚至将儒家和“迂”、“呆”、“腐”、“酸”联了姻,认为儒家与“勇”相去甚远,其实不然。

我们通常所说的勇,大致上可分为三点来讨论,借用孟子的一句话来说便是:“勇德”为贵,“勇气”次之,“勇力”为轻。

先说勇力。古代儒家有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即所说“小学”学习内容。其中射便是指射箭技术,御则是驾车技能。射与御都是武略,用于战场。可见,早期的儒者本身并不是只知读书而文弱无力的书生,儒家创始人孔子身材魁梧,力能搏牛是一明证。

勇也绝不是单单凭借勇力,还要具有勇气。先秦诸子中墨家很是特别,“墨子之门多勇士”,墨子服役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旋踵。但这只是勇的表现——有足够的勇力、勇气而已。这还不是最高境界的“勇”。

那么最主要的勇是指什么?勇应该是在某种信念驱动下,所体现出的无所畏惧的行为及精神。孔子不提倡匹夫之勇,相反,他说:“见义不为,无勇也。”

勇应该“发乎仁,适乎礼,止乎义”。

先说“发乎仁”。孔子说:“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论语·宪问》)仁中一定已包含了勇,而勇未必便能做到仁。

再说“适乎礼”。孔子说:“勇而无礼则乱。”徒有勇是不够的,唯有遵循礼,然后勇才成为勇德。

三说“止乎义”。子路曾问:“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论语·阳货》)由于孔子深知子路勇有余,便回答说君子以义为上,这是因材施教,而不能说尚义而不尚勇。孔子又告诉他应该用义来约束勇。并谈到勇如果没有义来约束,则君子也罢,小人也罢,都有害无益。

【克己复礼】

这是孔子学说的一个重要概念,出自《论语·颜渊》一章:“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曰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有一次孔子的弟子颜回请教如何才能达到仁的境界,孔子回答说:努力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如果能够真正做到这一点,就可以达到理想的境界了,这是要靠自己去努力的。颜回又问:那么具体应当如何去做呢?孔子答道:不符合礼的事,就不要去看、不要去听、不要去说、不要去做。颜回听后向老师说:我虽然不够聪明,但决心按照先生的话去做。

由此看来,“克己复礼”是达到仁的境界的方法。历代学者都认为,这是孔子传授的“切要之言”,是一种紧要的、切实的修养方法,然而对于“克己复礼”的含义却有不同的阐释——这里的“克”字,在古代汉语中有“克制”的意思,也有“战胜”的意思。宋代学者朱熹认为:“克己”的真正含义就是战胜自我的私欲,在这里,“礼”不仅仅是具体的礼节,而是泛指天理,“复礼”就是应当遵循天理,这就把“克己复礼”的内涵大大扩展了。朱熹指出,“仁”就是人内心的完美道德境界,其实也无非天理,所以能战胜自己的私欲而复归于天理,自然就达到了仁的境界。

【礼义廉耻】

传统社会的道德标准,是治国的四大纲纪,又称“四维”。语出《管子·牧民》:“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即“礼义廉耻”。又说:“国有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四维不张,国乃灭亡。”欧阳修曾对管子的“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之言倍加赞赏,还在《新五代史》中阐释说:“礼义是治人的大法,廉耻是立人的大节。不廉就会无所不取,无耻就会无所不为。人若寡廉丧耻,贪得无厌,灾祸就会接踵而来。若国家大臣寡廉丧耻,恣意妄为,那么国家必定会灭亡。”可以说,管子对“礼义廉耻”的认识不输以德治著称的儒家,与孔孟之道并没有本质差别。

【如何“寡欲”】

“欲”是人一种本能的需求。由于人的欲求永无止境,由此催生了诸多邪恶与痛苦。因此从古至今,就不断有人围绕着“欲”做文章。很多宗教,都因此而提倡禁欲。佛教更视欲望为洪水猛兽,统归戒绝之列。由于欲望是人之本能,一味制约并不合常理。儒家对此即有着温和的看法,孔子主张“从心所欲不逾矩”;孟子认为“养心莫善于寡欲”,“寡欲”最好。即承认人类原始的欲望,认为“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礼记·礼运》),但要用礼对之进行约束,反对放纵。这相比“去欲”、“禁欲”,已经颇合中庸之道。南宋理学家朱熹对先儒的主张十分赞同,他虽讲“存天理,灭人欲”,但反对的也是过分追求美味美色。他认为,饮食男女,天经地义,本无罪过,奢求食色乃“人欲”,才是万恶之始。因此力倡“清心寡欲”。从先秦孔孟到理学朱熹,限欲也好,少欲也罢,都是要求人不要有进一步的欲望,这毕竟不合常情。人在满足基本的温饱后,有更向上的追求是必然的。这也使得无论是“禁欲”还是“寡欲”,都只能是少数圣贤的一厢情愿。

【何谓“知耻”】

这是个人对道德的反省,属儒家的修身范畴。用我们通俗的话讲,就是有羞耻感。孟子云:“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言人若能以无耻为可耻,终身就不会再有耻辱之累。后世儒家则以“知耻”为处世立身的大节,甚至视之为做人的基本准则。发展至明清时,“知耻”的范畴也不断扩充。思想家顾炎武说:“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知耻”从最初的修身要则,转而与国家荣辱密切相连,内涵被进一步升华。

同类推荐
  • 六韬

    六韬

    《六韬》包括《文韬》、《武韬》、《龙韬》、《虎韬》、《豹韬》和《犬韬》,是以周文王、武王和姜太公对话的形式写成的一部兵书。《《六韬》是一部卓有价值的军事经典著作,在战国和秦汉时即已广泛流传,具有很大的影响,深受刘备、诸葛亮、孙权等政治家和军事家的重视。
  • 历代赋评注(宋金元卷)

    历代赋评注(宋金元卷)

    本书是目前篇幅最大的一部历代赋注评本。书中对入选作家的生平和作品的背景均作了介绍。第一卷开篇除以“总序”对赋的特质及其同汉语与中华文化的血肉关系、赋在中国和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作了概括论述之外,还在评注前撰文《赋体溯源与先秦赋概述》,以下各卷在评注前也都有“概述”,对该时期赋的主要作家、重要作品、创作成就和主要特色等有简略而精当的论述,以与书中的作者简介、各篇题解及品评形成点、线、面结合的关系,从而便于读者在阅读作品及评注过程中形成对该时期赋吏的整体认识。
  • 内经知要白话解

    内经知要白话解

    本书原文以扫叶山房刻本为兰本,分道生、阴阳、色诊、脉诊、脏象、经络、治则、病能8部分进行编辑校注。
  • 国学正义

    国学正义

    国学囊括中国人的精神信仰、认知方式、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它们或表现为文化,或表现为学术,或表现为典章制度,或表现为风俗习惯,国学常常寓于传统,潜移默化地影响中国人的思想与精神,使中国人成为蔑视物质财富而钟情精神建树,主动将“天权”置于“人权”之上,但求长治久安不求一夜暴富的特立独行的民族。
  • 袁天罡与推背图

    袁天罡与推背图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袁天罡略传;袁天罡墓地之说;袁天罡与李淳风;袁天罡叔父袁守诚;初出茅庐;拜师孙思邈;给武则天算命等。
热门推荐
  • 13岁前,妈妈一定要懂的心理学

    13岁前,妈妈一定要懂的心理学

    教育孩子,是一件大事,是一件不容忽视、来不得半点马虎的大事。不过,我们也不用着急。因为任何一位妈妈,只要努力,都可以成为一位不错的妈妈,都可以成为一位称职的家长。所以,教育孩子的前提,就是我们做妈妈的要努力,努力学点真正有价值的教育常识。
  • adventures of col. daniel boone

    adventures of col. daniel boone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从晓起到李坑

    从晓起到李坑

    张生:1969年9月生于河南焦作。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获博士学位。现为同济大学文化产业系教授。主要从事小说写作与文化理论研究。陈辉他们的中巴车刚离开宾馆,还没有开出婺源的城区,站在车头的导游小于就拿起话筒开始向大家说话。她是个典型的江南女孩,十七八岁的样子,个子不是很高,大约不到一米六,但是她的皮肤很白,虽然是单眼皮,可眼睛黑黑的,显得很大。像所有那些做导游的女孩一样,她把自己打扮得既精干又时尚,上身是一件白色的夹克,下面穿着一条蓝色的牛仔裤,脚上是一双时髦的黑色帆布运动鞋。
  • 快跑瞬闪

    快跑瞬闪

    穿越一些慌乱恐怖的世界里。经历的所有,我感觉恐惧的情绪正在离我而去。瞬闪,快跑。玄天克救命啊!
  • 小女子闯江湖

    小女子闯江湖

    【此文很纯、很痴情】左手江山,右手美人,他想拥抱美人,奈何江山阻拦了他的脚步。她,一个小女子,独闯江湖去。美男求爱,我是否能在红尘中,忘却曾经的爱?罢了!我独独难忘,你!京城内,你是否和我一样,在思念着,我?
  • 释迦氏谱

    释迦氏谱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黑金(长篇小说连载二)

    黑金(长篇小说连载二)

    因盗窃国家原油遭打击的黑恶势力头目被枪决,按说应该大快人心,不料社会上非议不断,说警方打十保一,他们保护的那个,才是真正的油田大盗;出身于三代石油工人之家的两兄弟,走上了截然不同的道路,一个是为打击涉油犯罪不惜牺牲生命的油田警察,另一个,却是一系列盗油犯罪的幕后推手,是大大小小“油耗子”的“总瓢把子”;新任公安局长隆子洲认定刘秀是盗油团伙的幕后老大,对刘秀的化工厂采取行动。刘秀却出人意料地要把自己连同所有的盗油团伙成员都交给警方。
  • 封神演义

    封神演义

    《封神演义》一般俗称《封神榜》,又名《商周列国全传》、《武王伐纣外史》、《封神传》。是一部仅次于《西游记》的家喻户晓的神魔小说,作者许仲琳运用丰富的想像力以及广博的道教知识,将民间流传的封神故事整理成一部伟大的神话巨著。《封神演义》叙述了商朝末年,纣王暴虐无道,宠信妲己,四方诸侯纷纷起而反抗暴政的故事。众多人物栩栩如生,如足智多谋的姜子牙,敢爱敢恨的哪吒,残暴的纣王,阴险的妲己,狡诈的公孙豹……无不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 地警老国的运钞车

    地警老国的运钞车

    杨明,汉族,1967年生,从事文学创作多年,曾在《青年文学》《鸭绿江》《散文》《芒种》《今古传奇》《小说林》等多家杂志报刊发表小说散文百万余字。与人合作编剧的电视连续剧《乡村警察》曾在多家电视台播出并获得公安部金盾影视文学创作奖。现供职于沈阳铁路局沈阳客运段。一老国在村道上跑着,他跑得慌里慌张,连裤裆漏了也没察觉。他已经遥遥看见拉拉屯派出所的大门了,老国牙一咬,开始冲刺。老国正在村里出警,所长老平这么着急地派人叫他回来,不用说,肯定是工资和补贴的事有眉目了。
  • 武灭阴阳

    武灭阴阳

    大道万千,执掌其一可通玄,术法多变,参悟其源是不凡。有情无情,只在心中一念间,苍海云巅,生死由我不由天!这是一个盛世,也是一个末世!这是一个妖孽层出的纪元,也是无数天骄湮灭的年代!!先天源师,惊天动地!天脉之血,逆转生死!黄金圣城,威慑四方!寒魔之森,冥气滔天!无尽海上,漂浮着无数古老的秘密,在那终极之地,究竟是否有着答案!猪脚陈天,先天绝脉,得老祖残灵相助,开启修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