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393700000003

第3章 松本俊夫:眩晕,从自戳双目开始

松本俊夫(Toshio Matsumoto),1932年3月25日生于日本,为日本60年代独立电影三大支柱之一,日本著名的“影像艺术与科学”社团的社长,曾任日本大学艺术系教授。

2017年4月12日,因病去世,享年85岁。

自1988年拍完《脑髓地狱》之后,松本俊夫已经整整30年没有拍长片了。直到他2017年4月因病去世,留给后世的仅有区区四部电影长片。这位谜一样的特立独行的导演,曾经以“日本新浪潮旗帜性人物”之名伫立于世,却将他的整个后半生彻底抛掷进电影教学之中。有很长一段时间,松本俊夫都在日本大学担任艺术系教授,更沉下心书写了《映像的发现》《逸脱的映像》《幻象的美学》等电影研究专著。

这样的人生轨迹,让我忍不住想起匈牙利电影大师贝拉·塔尔,6年前拍完《都灵之马》后的他,同样选择了默默隐退,只甩给追随者“最后一位电影大师”的美名来瞻仰。巧合的是,松本俊夫与贝拉·塔尔决定放下导筒的那一年,同样都是56岁。这个细节性的偶然,似乎印证了我蓄谋已久的一个“玩笑”:假如56岁被当作导演们电影生涯的分水岭,继续保持创作的导演很可能遭遇漫长的瓶颈期,按贝拉·塔尔的话说,便是重复自己。

当然,也有不少类似哈内克这样67岁、70岁连拿两次金棕榈奖的例外,对他们而言,56岁退休终究还是太草率,因为还有很长的路可以走。然而,不同的灵魂有不同的命运。对松本俊夫而言,无论是为日本新浪潮运动奔走相告、探索实验短片的作者性边界,还是书写事无巨细的电影专著,恐怕都算得上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表达自我思想的手段,并非只有靠拍电影才能完成。正如贝拉·塔尔坦言他不再拍电影的理由,是因为他想表达的东西“都已经说完了”。

在这个世界上,仅凭一部电影便能名垂影史的导演少之又少。苏联的帕拉杰诺夫之于《石榴的颜色》自然可以算一个,松本俊夫之于《蔷薇的葬礼》同样不容忽视。这部日本新浪潮当仁不让的先声之作,同时也是让无数电影人为之目眩神迷的知名独立影像。

电影《蔷薇的葬礼》诞生于1969年。那一年,二战阵痛后的学运高潮包裹了38岁的松本俊夫。在那个众所迷恋约翰·列侬和切·格瓦拉的时代,松本扛起摄像机,逆行于人流,不经意地捕捉到一个少年,他就像一束野蔷薇,孤立于人群之外,直面黑色的俄狄浦斯式葬礼。那一刻,影史被瞬间定格。那个少年,便是Peter,日文名池畑慎之介,《蔷薇的葬礼》的男主角,妖冶而张扬,执拗而敏感。

这是松本俊夫替ATG电影公司拍摄的首部电影长片,除了日后被评论界定义为日本新浪潮运动的发轫之作,其真正震慑世人的噱头更在于,它还是开启日本同性恋及异装癖文化的第一部经典电影力作。这样的震慑力,在松本俊夫后来的电影创作中再也不曾产生,无论是拍摄于20世纪70年代的《修罗》和《十六岁的战争》,还是拍摄于80年代的《脑髓地狱》,终究都敌不过1969年的光芒。

在我冥冥的猜想中,松本俊夫之所以拍《蔷薇的葬礼》,很可能是受到意大利导演帕索里尼拍摄于1967年的《俄狄浦斯王》的感召。这个猜想起源于松本俊夫生前对帕索里尼的深度推崇。他在将戈达尔的解构艺术引进日本的同时,也曾亲自引进过帕索里尼的影像美学与符号学。而帕氏的《俄狄浦斯王》正好诞生在《蔷薇的葬礼》之前。

在《俄狄浦斯王》中,帕索里尼对原始文本的改编着力于一种“优雅的愤怒”,表面上看依然是传统母题的古典式呈现,本质上却是有意刺探当下社会。相比之下,松本俊夫的改编看上去与古典绝缘,更类似于芬兰导演考里斯马基的现代版《哈姆雷特》(又名《王子复仇新记》)。但无论是松本俊夫还是考里斯马基,他们其实都像帕索里尼一样,将愤怒的矛头指向了当下。由此再看《蔷薇的葬礼》,我才恍然惊觉,松本俊夫似乎是穿着“新浪潮”的马甲在重构一个既永恒又现世的神话故事。

从松本俊夫的创作履历来看,他最初曾经受过教导电影的传统驯化,继而才渐渐独立于纪录片领域,并开始真正探索纪录再现与前卫艺术的交合。但不可否认的是,松本俊夫的艺术灵性也是与生俱来的。他天性热衷绘画及装置艺术,被迫学医却因此着迷于人脑构造和精神分析,直至弃医从文,又旋即被先锋的电影艺术所召唤。

拍摄于1955年的处女短片《银戒指》(与配乐大师武满彻合作,可惜拷贝遗失),便早早被烙上“实验精神”的标签。1968年拍完纪录短片《妈妈》后,松本俊夫终于按捺不住浪潮喷涌的热情,拿出积蓄已久的电影剧本,开始了一场历史性的导演征程。

这便是《蔷薇的葬礼》的诞生伊始。那一年,法国正经历“五月风暴”,美国正经历越战,中国正经历“文革”,整个世界似乎都乱糟糟的。那一年,大岛渚导演以1000万日元的成本拍成《绞死刑》,松本俊夫同样沿用了这个低成本的先例,由ATG公司和松本制作各出资500万日元,并确定于一个月内完成了所有拍摄。

在世人看来,《蔷薇的葬礼》的诞生,就像一场艺术家的赌注。这部同样改编自《俄狄浦斯王》的电影,讲述了一出现代版的索福克勒斯悲剧。影片中的新宿少年Eddie总是身着奇装异服,频频出入同性恋酒吧,如同一朵绽开在暗夜的野蔷薇。借助与夜总会老板权田的情人关系,Eddie顺利地从头牌招待升任为夜总会Madam。而在此前,前一任Madam刚刚于生日当天自杀,带着对权田喜新厌旧的忌恨,以及对Eddie夺人所爱的诅咒。

然而,更大的诅咒却始于Eddie童年的一个烟洞。那张全家福上被烟头烫穿的父亲的脸,就像从小在Eddie心口剜去的一个窟窿,昭示着父位缺席的单亲家庭的宿命,也见证着Eddie母亲对丈夫出走的憎恨。而从俄狄浦斯“弑父娶母”的命数来看,这个童年的烟洞,正是将Eddie一步步引向悲剧深渊的可怕起源。直到某天,老板权田从搬家行李中翻出Eddie儿时的照片,它被夹藏于作家菊地宽的书页中,书名为《父亲的回归》。那一刻,权田才愕然发现Eddie便是他失散多年的儿子。这一刻,父子乱伦的真相才终于昭然若揭。

显而易见,松本俊夫并没有赋予男主角Eddie任何虚假的纯真和善良。在他眼里,当时的日本社会就像一个人与人之间相互撕咬的修罗场,这在他两年后的电影长片《修罗》中同样可见一斑。以修罗之名,暴露人性内部的恶鬼,或许才是松本俊夫真正感兴趣的命题。

松本俊夫借用一系列跳切、闪回等戈达尔式的新浪潮技法,非常支离破碎地呈现了Eddie的过去与现在,如同用镜像的碎片拼贴残缺的灵魂。原来,在外人眼里狂放不羁、桀骜难驯的Eddie,也有如此脆弱无助的一面。面对大街上轰轰烈烈的日本学潮,Eddie就像《戏梦巴黎》中闭门造“梦”的主人公一样茫然无措。对松本俊夫而言,这样的茫然,或许也是他自身对于战后日本人心惶惶的情感投射。

有人说,松本俊夫的真正宝藏,并不存在于他极其有限的长片中,而在他倾尽后半生潜心钻研的实验短片中。我并不曾探究过松本俊夫在20世纪70年代后开始专注于制作鲜有人问津的实验短片的真正原因,或许就像大卫·林奇迷上冥想一样,是个预料之中的难解之谜;又或许,松本俊夫是看透了电影名利场的世俗本质,他想远离这种时代性的喧哗与骚动,将更多的精力投注到更永恒的影像艺术本体的深度探索中。终其一生,尽管他只拍摄了四部长片,但却为后世留下了数量丰饶、观念崭新的作者性实验短片,比如《新陈代谢》《色即是空》《阿特曼》《幻影》《谜》《记忆痕迹》等等。

也正因此,他一度被认为是日本实验电影作家第一人。然而,他被世人提到最多的电影依然是《蔷薇的葬礼》,他一生拍摄了无数实验短片,留给长片的造梦时刻却屈指可数。他将最完美且最具历史性的一瞬,献给了《蔷薇的葬礼》。而我也同样无法免俗,更毫无斗志去解读他那些高深莫测的实验短片。或许等我彻底厌烦电影的那一天,我会尝试着去进入那些纯粹的影像世界。

1969年,松本俊夫为《蔷薇的葬礼》安排了一幕如恶之花绽放般妖冶而痛苦的结尾。当可怜的Eddie在得见父亲权田自刎之后,也顺势拿起刀刺入了自己的双眼。视觉消失的那一瞬间,仿佛整个世界的阵痛都被灌注到他的体内。Eddie惶惶夺门而出,眼前一片混沌,他只能用灵魂行走。人群如潮般围拢,继而又作鸟兽散。

在这庸庸碌碌的世上,一朵自戕的蔷薇到底是不值得同情的,剩下的只是世人冷漠作祟的猎奇心。出生之日,毁灭与消亡也随之诞生。这便是那个时代仓皇不堪的命运,仿佛镜头所及处的那一片残破的墓园,一点点沉入东瀛大地。而倘若沉没真的从日本开始,那整个世界的沉没还会远吗?我们常说日本是岛国,世界又何尝不是一个更为巨大的岛屿?

借《蔷薇的葬礼》这枚狂放自由的风向标,松本俊夫完整地开拓了新浪潮不按常理出牌的狂放格调。他坚定地遵循着自我内心的艺术欲求,对传统的经典时间价值谱系进行了革命性的颠覆。影片中,松本俊夫大量使用插叙、跳切、反白、闪回,刻意模糊剧情与纪录的暧昧界限,恣意散漫地在叙事中穿插人物访谈。其间充满的喜感的快进镜头,以及古典名曲的怪诞变奏,更一度被评论界“指认”为影响了当年41岁的库布里克,据说《发条橙》也直接受到了片中诸多性与暴力场景的影响。

除了一系列形式上的新浪潮革命,松本俊夫在影片内容的展现上更是赚足了噱头。同性恋与异装癖元素的银幕处女秀,父子乱伦与弑母的反经典命题,各种毒品派对、摇滚狂欢、易装聚会,赤裸裸的性与暴力,以及始终贯穿其间的日本“六九学运”。如此大胆的狂欢,在松本俊夫日后的电影中再也没有出现过,20世纪80年代那部改编自梦野久作推理奇书的《脑髓地狱》,也终因拍得过于束手束脚而无法被更多人记住。

对于幼年即经历日本战败的松本俊夫而言,他一定深知顽抗与诋毁的干系,正如大岛渚借《日本夜与雾》所表现的人性惨烈一样。然而,遵循内心的执念与真相永远比沉默地苟活于世更有价值。松本俊夫的矛头已然象征性地指向了更远的某处。

拍摄《蔷薇的葬礼》这一年,日本电影业正面临着巨大的危机,山田洋次开始拍摄“寅次郎”系列以求挽救举步维艰的电影市场。唯松本俊夫依然固守着《电影批评》杂志的先锋阵地,联名大岛渚、寺山修司、若松孝二、筱田正浩等人,继续推动着日本新浪潮运动。

也正是这一年,大岛渚拍出了《少年》,若松拍出了《花俏处女》,寺山开始筹备《抛掉书本上街去》,而松本俊夫则凭借《蔷薇的葬礼》掀起惊世骇俗的一波浪潮,至今余威犹在。

时过境迁,再回望松本俊夫初识Peter(池畑慎之介)的那家六本木酒吧,我们难免唏嘘慨叹。那时,松本俊夫正为选角儿之难而苦恼,近百名候选者中却无从挑出一个Eddie,直到作家水上勉邀请他去了六本木酒吧。谁也无从知晓松本俊夫初见Peter时的心境,按他自己的话说:“Peter真的让人有眼前一亮的感觉。”

那还是电影筹拍之初的1968年,Peter刚满16岁。如今,他早已年至花甲。至于松本俊夫,更已然告别了这个并不安静的世界。正如后人所言,松本俊夫对于Peter的意义,一如维斯康蒂之于伯恩·安德森。自《蔷薇的葬礼》红彻日本影坛后,Peter便展开歌影双栖的演艺生涯,并一度被冠以“美少年彼得潘”之名。直到1985年出演黑泽明导演的名作《乱》,更而声名远播。但时至今日,他最具知名度的演出代表作依然是《蔷薇的葬礼》。

时至今日,我依然会不断回想起影片中那一群真实的同性恋演员,包括Peter在内。按他们的话说,同性恋是命。一如Eddie直言“死亡亦是命”。那一刻,边缘族群的困境被一层层剥开,经济高速运转下的虚无本质裸露在阳光之下。回想Eddie童年全家福上的那个可怕的烟洞,潜藏其后的是躯体的溃烂与思想的真空。而Eddie不顾一切的自毁性的抗争方式,则足以令所有规制伦理纲常的道学家们无从辩白。

在这样一部真实而骇人的电影里,纵使跑龙套的有蜷川幸雄、筱田正浩、藤田敏八这样的大牌艺术家,但他们的光芒也终究盖不过这群活生生的抗争者。片中松本俊夫坚持使用现实中真实的同性恋者来主演《蔷薇的葬礼》,有人曾经问松本俊夫,为什么对此这么较真?松本俊夫回答说,假如不较真,就失去了批判的意义。正如松本俊夫在影片开场处为这个边缘族群做出的定义:“我是剑,也被剑气所伤;我是刽子手,也是受害者。”

犹记得影片中有一幕场景,他们在地下俱乐部偷偷看学潮纪录片,对着扭曲摇晃的画面狂笑不止。这一幕神似贝托鲁奇的《戏梦巴黎》,毫不关心政治的艺术家们永远都是政治的局外人,他们只迷失在自己恶心的眩晕里,而永远不可能融入进迷狂的学运人潮中。至于同性恋群体,也将永远只可能是少数派,一如艺术家。

同类推荐
  • 与病魔抗争的日子

    与病魔抗争的日子

    本书的作者是一位母亲,她的儿子走过了漫漫12年对抗艾滋之旅。自从1983年孩子确诊之后,她便加入了刚刚起步的休斯顿艾滋病基金会。在本书里,她讲述了自己帮助他人的故事,以及做这些事情时,她是如何怀抱着希望,想要找到一种方式,应对自己无可避免的厄运。当然了,正如您将在本书中读到的,没人能够做好准备,接受如此巨大的打击。本书记叙了作者看护独子和其他无数艾滋病患者时,自身得到的成长。就连她的志愿者同伴们都不堪这种恶疾带来的重负,更加深切地体现了那种绝望和悲伤。 本书出版后仅5个月,作者就于2008年5月31日,在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市的难度图书博览会上获得了银奖。
  • 沙郡年记

    沙郡年记

    追逐融雪中动物的足迹、阅读橡木年轮的历史、倾听大雁迁徙的长鸣……在这部作品中,奥尔多·利奥波德描述了自己在远离现代生活的简陋乡舍中的所见所闻,以及他在美国大陆各地的游历经历。在此过程中,他也持续思索着人类与他们生存其上的大地之间的关系,试图重新唤起人们对自然应保有的爱与尊重。
  • 北洋裂变:军阀与五四

    北洋裂变:军阀与五四

    我为什么会研究起五四来?这的确是个需要追问的问题。虽然说,我这个人研究历史,或者说琢磨历史,没有科班出身的人那么多界限。经常在晚清和民国之间跳来跳去,东捞一把,西摸一下。如果有条件,古代史我也敢碰。像我这种野路子出来的人,没有家法,也就没有限制,也不想有限制。但是,对于五四,我却一直没有热情,相关的史料也摸过一点,但兴趣就是提不起来。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有着一个成见,认为五四跟太平天国一样,下手的人太多,大鱼早都捞没了。
  • 怒放的生命

    怒放的生命

    这本作品集收入散文和闪小说两类文学体裁,其中散文86篇,小说55篇。这些文章短小精悍,微言大义,非常吸引人和启迪人生。
  • 百味红楼:《红楼梦》分回欣赏

    百味红楼:《红楼梦》分回欣赏

    本书是作者自己在阅读《红楼梦》时,从自身经验的联想中所产生的感受。既是感受,便极富个性,极有新意。既是感受,在写法上便多直抒胸臆,常常侃侃而谈,极富感情,娓娓动听,对读者很有吸引力。书本对《红楼梦》这一巨著作了分回品赏,又有评语,这些因素构成了此书自有《红楼梦》以来独特的新颖性,对红学,特别是对《红楼梦》这一名著的普及,具有相当的价值。
热门推荐
  • 亡国的宗诏

    亡国的宗诏

    “师傅,往事书究竟是个什么东西。”“往事书啊,对于不同的人来说是不同的东西。对于我们来说,往事书就是时间”“那么师傅,我什么时候才能成为宗政诏啊”“就在今天,你将成为旧时代的最后一位和新时代的第一位宗政诏。”
  • 星空炼神

    星空炼神

    神,不是高高在上的,有时往往会成为别人的猎物,甚至食物。
  • 基因狼人

    基因狼人

    怪人那天的黄昏与往日并没有什么不同,来自洛基山脉的冰冷的风卷走了怀俄明州的生气,大街上行人寥寥,即使偶尔有一两个行人,也竖起厚厚大衣领口走得飞快。在这样见鬼的天气里,就连平日汪汪乱叫以欺负小孩子为乐的,那只叫做“俄罗斯来的”的狗都缩着头,溜进屋里不肯出声。雪已经下了两天,看样子还会没完没了地下下去。芬叹了一口气,看来今天是不会有人来陪自己了,这样一个漫长的寒假真是让人难以忍受。即使自己能够遇见传说中的鬼也好,芬想,至少不会像现在这样无聊,这样寂寞。
  • 王爷家的美味娘子

    王爷家的美味娘子

    孤儿院长大的宋瑶性格泼辣,但有一身好厨艺,为救流浪猫被雷电击中,穿越成一穷二白,未婚带娃的少妇,身世不明。宋瑶看着面黄肌瘦的儿子,一咬牙接受事实,抡起大勺养包子,几年间便成为名厨,踏上小康之路。牛鬼蛇神想侵占财产?也得问问姐手中的菜刀答应不。可素,妖孽美男你是要闹哪一出?权势、名誉、颜值、银子你样样都是顶尖,为毛偏要上杆子喜当爹呢?--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高老头

    高老头

    《高老头》是巴尔扎克最优秀的作品之一。小说以1819年底到1820年初的巴黎为背景,主要写两个平行而又交叉的故事:退休面粉商高里奥老头被两个女儿冷落,悲惨地死在伏盖公寓的阁楼上;青年拉斯蒂涅在巴黎社会的腐蚀下不断发生改变,但仍然保持着正义与道德。作家描绘了一幅幅巴黎社会物欲横流的图画,暴露了在金钱支配下人的道德沦丧和冷酷无情,揭示了波旁王朝复辟时期贵族阶级的穷途末路。
  • 洪荒元符录

    洪荒元符录

    符,天地之妙理,一个符修在洪荒天地间,演绎自己的混元大道。没有穿越到混沌之初,没法混个混沌魔神当当,也不能跟盘古套交情。没有穿越到太古年代,没法单挑鸿钧,群灭龙凤。没有穿越到上古时代,做不成紫霄宫中客,不能拳打原始脚踹老君,左手掐准提右脚踩接引。作为一个小小的人族,在洪荒不断修道。本人在此承诺,本书没有以下几个角色:没有心胸狭隘小人元始;没有面善心黑无情老君没有傻呆笨蛋二货通天;没有蛇心毒妇妖族女娲没有腹黑伪善苦逼接引;没有斤斤计较贪婪准提新书《太易》已经上传,书号3687207
  • 大师姐是个吃货

    大师姐是个吃货

    “喂!住口!那个不能吃!”你个老头整天就是这一句,有没有新意啊?“大……大师姐,请你嘴下留情。现在灵兽很贵的,这个是我第四头灵兽了……”啊咧~谁让你把灵兽放出来晃悠的?!那那那,还把便便拉在我的脚底板上……凶兽算什么?吃掉!雷劫很厉害吗?吃掉!仙人很牛逼吗?吃掉!这是一个吃货祸害苍生的故事,有着天下第一“胃”的小萝莉,一路修仙一路吃,别人修仙靠修炼,她修仙靠吃!
  • 当金融危机影响中国,你怎么办

    当金融危机影响中国,你怎么办

    本书告诉您◆如何把握衰退与繁荣的节奏:当一场大萧条几乎无可避免的时候。我们既要看到挑战,也要看到机遇。艰难时世不过是我们为下一轮经济的崛起所必须付出的代价,智者永远懂得在危机中寻找机遇。◆为什么信心比黄金更重要:一切都是金融危机惹的祸,可任何人都没有必要染上危机恐惧症。那些无处不在的消息,伴随着你在股市、基市里的钱大幅缩水,职业前景变得若明若暗,于是心中的恐惧不断扩大,心情变得越发糟糕。◆怎样在熊市中潜伏。在牛市中爆发:没有经历过大的牛熊转换的投资者很难真正成熟起来,投资是一项漫长而艰辛的历程,它绝对超出大部分新股民的想象。
  • 名门的新宠

    名门的新宠

    当了他三年的床伴,她从来没有争风吃醋过,因为她知道她没有资格,他恨及了自己。然而,听到他即将订婚的消息传来,她心如刀绞。当他的未婚妻找上门来,她心如止水,倔强地转身藏起那一纸验孕单。*一个月后,本城省委书记的儿子祁墨,海龟高干子弟,在最落魄时遇到的男人,强拉着她到民政局登记。他说,“只有嫁给我,才能保你平安,还能打击那个伤害你的男人。”他说,“嫁给我,能够让你脱离目前的困境,反正这辈子我不可能再爱上另一个女人了,因为我爱的女人,嫁给了别人。”眼前的这个男人英俊挺拔,完美的轮廓挑不出丝毫的瑕疵来,她不明白他为何看上自己,她不是傻子,不想刚逃脱了狼窝又进了虎穴。她冷静地问,“为什么?”他高深莫测地笑道,“因为你是我回国后碰到的第一个比较有意思的女人。”他或许没有说真话,但是她定定地望着眼前的这个男人,她需要疗伤,而这个没有爱情的男人,对她而言,是最好的选择。没有爱的婚姻,一辈子是那么的遥远,但是她却不再会受伤。(原来的《以身还债》大修之后,内容改头换面,男主待定,先PK)
  • 观石记

    观石记

    这是一个关于成长和友情的故事,一个石头傀儡,突然开启了灵智,和小伙伴们一起修仙成长,最终推翻了旧的天地秩序。这是一个关于爱情和选择的故事,一个感情白痴的男人,面对一个他喜欢的人,一个喜欢他的人,一个青梅竹马的人,该如果抉择。这是一个关于末世和重建的故事,如果地球毁灭了,九州的世界会是什么样子?而九州飞升之路已经关闭,又是什么原因?这是一个充满正能量的故事,在错综复杂,人心鬼魅的仙侠世界中,什么可以妥协,又该坚守那些底线?《观石记》期待您的阅读,望您能走进它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