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393700000002

第2章 阿巴斯:大师的眼睛永远是睁开的

阿巴斯·基阿鲁斯达米(Abbas Kiarostami),1940年6月22日出生于德黑兰,导演、剧作家、制作人、剪辑师。

2016年7月5日,阿巴斯因癌症在巴黎去世,享年76岁。

犹记得2015年,阿巴斯来北京的时候,我们刚刚过完国庆小长假。那天,北京的风很大,仿佛从梦里就听得到凛冽的风声。沉溺于懒觉中的我,遗憾地错过了人生中唯一一次见到阿巴斯的机会。

那天清晨在闹钟的催促声中狠狠裹紧被子的我,肯定不曾想到,这辈子再也没有机缘见到阿巴斯了。而在此之前,我还跟朋友开玩笑说,当今在世的电影导演中,有三位最爱戴墨镜,除了戈达尔和王家卫,就数阿巴斯最不装酷。而在电影大师马丁·斯科塞斯眼里,阿巴斯“是那种对这个世界拥有独特认知的少数艺术家”,他的眼睛永远是睁开的。

然而,最不装酷的阿巴斯猝不及防地撒手人寰,2016年7月5日凌晨,阿巴斯因癌症在巴黎去世,享年76岁。之前,这位被誉为世上最德高望重的伊朗电影大师,就像扎根于伊朗高原上的老树,供后辈电影人乘凉倚靠。最终,孤独的老树悄然倒下,空余漫漫荒原,人们不免悲叹:伊朗电影将何去何从?

回望伊朗电影最荣耀的1997年,阿巴斯凭借《樱桃的滋味》荣获第50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与日本导演今村昌平的《鳗鱼》并列共享这份荣誉。阿巴斯在这部电影中深刻探讨了自由与禁锢、生存与死亡的终极命题,而那个曾经备受争议的“间离”式结尾也早已成为影史伟大结尾之一。

我至今仍记忆犹新的是,影片中的男主角巴迪与一位阿富汗守卫之间发人深省的对话。他们站定在一栋种有绿植的木梯小楼前,巴迪感叹:“真是个好地方。”守卫说:“好吗?除了泥土和灰尘,什么都没有。”巴迪反驳道:“你不认为泥土是好东西吗?泥土把所有的美好事物都赐予了我们。”守卫默然:“照你这么说,所有美好的事物也都要归于尘土。”

在这段关于“尘埃里也能开出花来”的对话中,阿巴斯非常巧妙地融入了他对生死的变相思考。正如《樱桃的滋味》片名的寓意,樱桃好吃树难栽,旱涝都无法成活,只有精心培育才能结出美味的果实。我们的人生同样需要坚定的心,正如阿巴斯所言:“尽管我们是悲观主义者,但是活着不能没有希望。”

阿巴斯最负盛名的代表作当属伊朗“村庄三部曲”,即《何处是我朋友的家》《生生长流》和《橄榄树下的情人》。而拍摄于1990年的打破虚实界限的纪录电影《特写》,是阿巴斯个人最爱的作品,也被许多影迷誉为“最伟大的伊朗电影”,堪称拍出了真正属于“灵魂的煎熬”。

阿巴斯的猝然去世,使其未完成的新片《杭州之恋》无缘与大众见面。这不免让人想起当年的希腊电影大师安哲,因车祸死在去片场的路上。这都是近几年的影史憾事,唏嘘叹惋之余,我也常常会自私地想,但愿永远没有后辈电影人来“染指”大师们这些未竟的遗作,未完成的恐怕才是最好的。

阿巴斯去世前,很多影迷并不十分理解他为何来中国拍电影。这份不理解,我也曾感同身受,因为在中国这片每年滋生无数烂片的所谓“接地气”的土壤上,阿巴斯很有可能被迫“晚节不保”。然而,正如伍迪·艾伦拍巴塞罗那、拍巴黎、拍罗马一样,或许阿巴斯也是饱藏着真诚的好奇心,试图寻找新的边界,铭记属于异国的片刻欢愉。

假如你看过阿巴斯导演的最后两部剧情长片,也许你就会明白,这部暂定名《杭州之恋》的未完成电影,更多的是阿巴斯对伊朗外部疆域的又一次全新探索,也是对他此前在托斯卡纳拍摄的《原样复制》、在东京拍摄的《如沐爱河》的风格延续。假如阿巴斯还健在,他在拍完托斯卡纳、东京和杭州之后,是否还会瞄准其他城市呢?还真说不定。假如这个关于“伊朗留学生在杭州的爱情故事”真的顺利拍完,又会是怎样一番动人的光景?

所幸,阿巴斯向来认为他的电影都是“半生产”作品,需要观众来共同完成,根据不同观众的个人体验,常常能创造出比电影本身更多、更好的美妙想象空间。正如他曾引用的戈达尔的话:“现实是一部没有拍好的电影。”而戈达尔对阿巴斯的评价也同样振聋发聩:“电影始于格里菲斯,止于阿巴斯。”

说到伊朗电影复兴的最大功臣,阿巴斯无疑是当仁不让的灵魂人物。难得的是,他的电影灵魂绝不仅仅局限于伊朗,从一开始就极具世界性。阿巴斯的电影创作生涯始于1970年,他的短片处女作《面包与小巷》便是关于儿童题材,小孩子与流浪狗的对峙与和解,充满天真质朴的童趣。在此之后,阿巴斯又接连拍了《课间休息》《经验》《过客》等数部儿童短片,其中《过客》中对于小主角内心世界的刻画令人印象至深。

回顾阿巴斯早期的电影作品,几乎都逃不开对儿童精神世界的寻求与探索。1989年的《家庭作业》,1991年的《生生长流》,以及由他编剧的《白气球》《钥匙》《让风带着我起飞》等,总能在以小见大的叙事中发现生命的美好。诞生于1995年的伊朗儿童电影《白气球》,也是伴随我长大的重要烙印之一。印象中,国内青年导演李睿珺后来在拍《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时,就曾有意致敬了“白气球”这个重要意象。

在《白气球》中,我看到耍蛇老头、金鱼老板、倔裁缝、年轻士兵、骑自行车的男孩,以及他们善良温厚的内心。而对于裹白头巾的伊朗小女孩来说,那些在大人们眼里微不足道的小事,对小孩子却非常重要。

阿巴斯另一部关注教育体制的《家庭作业》同样探讨了这个问题,大人们自以为多么不值一提的事情,却其实悄然毁灭着孩子的一生。

为什么阿巴斯要着力开拓伊朗儿童电影的疆土?其中一方面,与他当时在伊朗青幼年智力发展机构工作有关;另一方面,也逃不开伊朗政教合一背景下严格的电影审查制度。直到1987年,阿巴斯拍出了伊朗影史上最重要的一部儿童电影《何处是我朋友的家》,并荣获当年第42届戛纳电影节艺术电影奖。孩童纯真的情感,简单质朴的故事,温暖动人的构图,以及对小主角们人道主义式的关爱,使孩童世界第一次如此引人注目地展现在成人面前。从此,阿巴斯成功把伊朗儿童电影带向了全世界。

与许多伟大的艺术家一样,阿巴斯同样兼具多重身份,除了电影导演外,他还是极具造诣的诗人、画家和摄影师。他在他的诗句中这样形容自己:“至今多年/我都似/稻叶的刃/悬在四季间。”这番意境宛如《随风而逝》中那片漫无边际的麦田。他曾说,自己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画家或摄影师,而只是“想以某种方式让那些热情或者痛苦的时刻变成永恒”。

在拍摄《橄榄树下的情人》时,阿巴斯真正感受到了电影的魔力。当掠过伊朗高原的风吹拂大片麦田时,阿巴斯用摄像机镜头捕捉到了这股力量。在他看来,面对画布时,他往往无法表现出麦田的风往哪个方向吹,可是这在电影中就容易多了。

1990年伊朗大地震后,阿巴斯将这份力量投注到一场世界性的寻找中。根据寻找《何处是我朋友的家》中小主角的漫漫旅程,阿巴斯拍出了无比动人心魄的《生生长流》。静默远观的长镜头轻轻掠过无助的人群,在地震废墟中升腾出一座独属于伊朗人民的精神家园。山风流淌而过,死者往矣,生者陆续前行。

拍于1999年的《随风而逝》同样如此,捕风捉影背后关于生命的质问,总会在片刻犹疑之后最终尘埃落定,也只有风继续流淌不息。与1997年《樱桃的滋味》所探寻的死亡主题一样,《随风而逝》中那具在山顶上挖出的人骨,就像是对两年前那场自我埋葬的唏嘘反馈。关于死亡,恐怕阿巴斯比任何人都想得释然。也只有在面对大地震时,他才会说出这样的话:活着的人最怕什么?最怕闭上眼睛后再也无法醒来。

阿巴斯电影中也常常出现标志性的道路长镜头,主角们蝼蚁般爬行在蜿蜒曲折的路途中,周围是大面积的荒野或麦田,如《生生长流》中的高原凝视,如《随风而逝》中的麦田结尾,如《何处是我朋友的家》中小男孩阿默德奔跑过的山丘。而这些镜头中曲折的道路,仿佛保持了生活原生态的面貌。

阿巴斯曾说,在他长达近半个世纪的观影生涯中,其实从来没有看到过任何一部所谓的“真实电影”。在阿巴斯眼中,电影院就像一个地球村,抛开语言的壁垒,镜头语言本身便是全世界共通的存在。他说,相比布列松和德莱叶的电影,他还是更爱伊朗著名导演苏赫拉比·沙希德·萨尔德的作品,他永远无法忘记电影《简单的事件》里那个喝百事可乐、逛服装店的孩子。

而阿巴斯自己的电影,即使拍的是伊朗的乡野,也都充分展现了麦克鲁汉“地球村”的概念,以及世界大融合背景下不可避免的疏离、隔绝、免疫。想必,这也是阿巴斯走出伊朗拍电影的原因。托斯卡纳之于《原样复制》,东京之于《如沐爱河》,杭州之于《杭州之恋》,无疑都背负着阿巴斯对“地球村”的探索诉求。

至于对电影院本身以及电影本质的探寻,阿巴斯早在2008年的《希林公主》中就将其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是一部将视线脱离开银幕、转而把镜头对准观众本身的实验长片,就像一堂“阿巴斯情绪特写下的听力课”。有人说,这是阿巴斯对前辈大师伯格曼《魔笛》的一次致敬。正如阿巴斯告诉我们的,不一定有画面的故事才叫电影,听觉的盛宴,也是一种电影。而镜头下那些女演员欢笑或流泪的瞳孔,又何尝不是一座座微型的电影院呢?

不通过虚构,或许我们永远无法接近某种真实。谁也不能告诉我,男主角巴迪在《樱桃的滋味》结尾处是否真的已经死去,即便有人给出千真万确的答案,我也终归不会轻易相信。那一刻,通过巴迪的眼睛,我看到参观博物馆的孩子们成群涌过镜头,飞机掠过天空拉出一道白烟,月亮在低沉飘浮的乌云间来回穿梭,继而电闪雷鸣、暴雨倾盆。随后,眼前变得一片漆黑,直到整个世界被摄影机运转的白昼点亮。阿巴斯扮演上帝,亲自出现在《樱桃的滋味》片场,摄影师和录音师各自忙碌着,远处是士兵们演习的呐喊声。那还是年代久远的1997年,距离阿巴斯真正去世还有将近20年。

那枚小小的樱桃是否拯救了一颗自杀的心,我并不关切。我只想知道,那个看似狡猾却无比真诚的阿巴斯,之所以找一个如此像他自己的演员来演男主角,是否是对自己未来葬礼的一场预演?我始终觉得,他是用拍电影的方式导演了自己的死亡。而在我心里,即使他真的已经死去,他的电影也永远都不会死,因为大师的眼睛永远是睁开的。

同类推荐
  • 战夏阳

    战夏阳

    本书为作家张大春的中国传奇笔记材料小说集“春、夏、秋、冬”系列的第二本。延续前作《春灯公子》中娴熟之极却不失当代感的书场叙事技艺,小说家将关注的视角从广袤幽邃的江湖林野、众声喧哗的市井书肆进一步聚焦到庙堂之上、塾宫之中,讲的笑的皆是古代官场与科场的怪状、丑态与糗态,是各怀心思机关的诸品人物,也呈现了近代中国知识、权势阶层流动升降的复杂光谱──同时抛出一个问题:小说家与史家,究竟何者是对方的倒错?
  • 被改变的人生: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口述生活史

    被改变的人生: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口述生活史

    本书是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口述历史纪实作品。本书通过为数不多至今健在的幸存者的证言、大量详实、缜密的历史档案资料,详实地还原了南京大屠杀前后南京市民的生活场景与人生故事,用完整详实的细节揭露了日军侵略暴行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与此前的种种大屠杀幸存者口述不同的是,此次口述资料的收集、整理、汇编由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与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共同主持,每一位口述者的经历讲述均由专家审读,并核准相关史实细节。幸存者的口述从大屠杀前的平静生活开始讲起,直至大屠杀过后多年,更为完整、详实、准确地反映了南京大屠杀给亲历者一生造成的无法逆转的巨大心灵伤痛。习近平同志在《在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铭记历史,是为了向世人宣告“昭昭前事,惕惕后人,永矢弗谖,祈愿和平”的心愿。我们今天记录历史,记录下大屠杀幸存者最后的证言,是为了记录生命,传递和平,坚守正义,守望明天!
  • 此行莫恨天涯远

    此行莫恨天涯远

    《此行莫恨天涯远》这本书,不是游记、游说、传说的故事,它没有误导我们视线,没有欺负我们嗅觉触不到的地方。闭目中的享受,喧闹都市中的教堂,袅袅炊烟的轻叙,我们会忘记滚滚红尘中的繁杂,脚步停止在商贩的吆喝和行人步履间来思想她给我们创造的意境。故事中有无数个说法,你会笑、叹,会流泪、感慨。杨银娣给我们展示人生的一番又一番的通悟。
  • 快乐心灵的名家散文(青少年快乐阅读系列)

    快乐心灵的名家散文(青少年快乐阅读系列)

    本书以青少年能够理解和接受的方式让他们熟悉和了解散文的内涵,吸收其中的精髓,进而学到更多的知识,懂得更多的做人道理。……本书精选了最优美的精彩故事,这些故事和其中阐释的哲理,让青少年的心灵受到鼓舞和升华,让青少年更有信心和勇气地去梦想与憧憬,活得更有激情;让青少年在面临挑战、遭受挫折和感到绝望时,从中汲取力量;让青少年在惶惑、烦恼、痛苦和失落时,从中获取慰藉;让青少年在面对一切感到木然时,心中涌起无限的亮色;让青少年在青春的冷淡与叛逆情绪中,被生活的真善美所感动……
  • 有范儿

    有范儿

    这本《有范儿》延续王小柔所特有的“平民式幽默”,继续甩闲话,让你觉得够味儿、过瘾。逗你乐,让你备感轻松愉悦。本书的六个部分,分别为“作妖”,这里记录了几个没能耐大折腾只在自己小天地“混”的特能闹妖蛾子的女性,如临产前后的阿绿在产房的奇特遭遇,再如一次高档用餐时,一品女人的惺惺作态;“砸挂”部分更是笑料百出;“挠挠”部分用作者身边的日常小事儿记叙着日子、段子、妖蛾子;“屁孩”的部分则是作者在养育儿子的过程中,一方面好奇,另一方面因为亲眼目睹生命的成长而感觉幸运的心理过程,此部分也是王小柔文字中不多见的母性情怀的体现。
热门推荐
  • 感悟父爱母爱(下)

    感悟父爱母爱(下)

    人首先要认识自己,才可以认清世界。这些已经被中外智慧人士不断印证过了。他们的成功,正是因为有着矢志不移的追求;有着不可摧毁的意志;有着对痛苦等闲视之的心境。在一次次生活的坎坷与磨难中自我提升与超越,才使他们成就了自己,丰富了自己。
  • 年轻人成功做人的66条智慧黄金法则

    年轻人成功做人的66条智慧黄金法则

    《年轻人成功做人的66条智慧黄金法则》收录了66条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定律、效应和法则。这些法则都是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经过长期研究和实践的成果总结,内容涉及之广泛几乎涵盖了个人成功与企业发展的各个方面。
  • 海贼王之哥尔D安

    海贼王之哥尔D安

    “叮,叮,检测到宿主智力过高,已产生威胁,启动清除模式”一个机械的声音等在一个漆黑的空间中,“臭系统,别以为你很厉害,大不了同归于尽。”一个气质淡雅的女子吼道。……一声巨响过后,空间破碎。女子伤痕累累的掉落下来。“终于,解,脱,了。”话落便闭上了眼睛,“不,会,让,你,好,过,滋,滋~”系统断断续续的声音传来。只见女子掉落的下方出现了一个空间通道。通道中闪现着各种海兽与帆船还有一个身着宇航服的人一个奇幻的故事序幕也就此拉开…………
  • 青春无悔

    青春无悔

    《青春无悔》是程贤章著名获奖作品,作者用第一人称的写法,将笔触深入到主人公杨洋的心灵深处,通过他与三位女性的交往与爱,展示了一个特定年代青年人的特定的爱情以及人物因情而爱而发自心灵的火花生活历程。小说的创作颇具客家地方文化特色,本文从小说创作艺术角度进行研究。
  • 总裁,女配要上位

    总裁,女配要上位

    一个本该炮灰的配角身份,却妄想改变自己的命运。本该是一个主角的身份,却如何将自己的牌打烂。明明是想要一步步为自己死去的父母报仇,却没想到陷入了总裁温柔的陷阱。什么?凶手不是总裁?既然这样,女主你靠边站吧。--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剑势

    剑势

    宋朝,奸臣当道,外敌强悍。张瑞泽手握绝世宝剑,保家卫国,征战四方。力撼名剑山庄统一江湖,一致对外。但却无力回天,埋剑归隐,一心修道。神奇功法现世,隐世老人出山,带他踏上修真路。且看他如何蜕变化龙,再现江湖,成为仙界至尊……
  • 决战王妃

    决战王妃

    在社会阶级分明的伊利亚王国,当上王妃是扭转命运的唯一机会。17岁的第五等级姑娘亚美利加被迫选妃,全家人都将希望寄托于她。然而,王妃只有一位,机会仅有一次,而亚美利加最大的筹码是,她不爱王子,也不想要这个位子,所以,她可以做真正的自己。 一辈子只有一次的竞赛,没人愿意乖乖按规则来,女孩们纷纷穿起心机的盔甲,去争夺王冠。亚美利加虽无所求,却不能对盛装华服下埋伏的凶险视而不见。对于她,王子每多一个微笑,每多一次关注,都为她招来更多的嫉恨与敌意。何况,从前的爱人如今成了专门保护她的皇家侍卫,倘若竞争者发现这秘密,哪怕是蛛丝马迹,他们俩就死定了。
  • 代嫁俏妃

    代嫁俏妃

    她是俏丽活泼的山野小丫头,孤身入京找寻身世之谜,却误被当做相府千金拉进丞相府,百口难辩的她阴差阳错的成为伯辰国五王妃!命运的安排,将会带给她怎样的惊心动魄?一个是高冷腹黑的五王爷,一个是高深莫测的异国太子,一个是痴情风趣的七王爷,不同的初遇,不同的心境,带给她怎样的爱恨情缘?江山社稷与红袖添香,对于位高权重的他们而言,孰轻孰重?予一己真心,谁会陪她一世长安?天涯海角,一句话总会在耳边响起:“臭女人,你惹上了本王,这辈子休想逃掉!”
  • 夙愿难勉

    夙愿难勉

    逝去的岁月尚且一去不再复返,失去的人又哪里寻的回来?是非成败转头空,不如转世重新再来!
  • 药症忌宜

    药症忌宜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