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250300000007

第7章 文学消费与文学出版(4)

文学的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是作为艺术创造品的文学自身存在的价值,从文学的角度来看,只要一部作品具备了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它便具备了存在的价值。而文学作品经过出版,以书籍形态作为读物进入图书市场,就必须具有社会价值和消费价值。社会价值“可以系统地区分两组主要功能,即思想功能和社会心理交际功能。属于前者的有:信息、教育、启发、娱乐、影响,等等;属于后者的有:重建社会关系、打破孤独、追求补偿、摆脱强制和挫折、消遣和驱除紧张,等等”[56]。当文学消费者的消费需求通过这些功能得到了满足,作为读物的文学便具有了消费价值。文学的审美价值、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消费价值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统一的,如当前图书市场上作为畅销书的中外名著、当代名家名作;但在更多的情况下,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矛盾的:文学的审美价值、文化价值是自足的、个性的、稳定的、非功利的,而文学的社会价值和消费价值则是他设的、群体的、变化的、功利的。就具体作家的创作而言,他可以依照自己的价值观,只是仅仅追求文学的审美价值、文化价值或社会价值、消费价值,即通常所谓的“为自我写作”和“为社会写作”,但对于文学出版来说,情况就变得复杂了。首先,如前所述,在进行出版生产之前,编辑需要对众多的文学书稿进行挑选。“全部挑选工作有两个前提,一个是‘理论上存在着的读者大众’,正是以这种读者的名义并从他的利益着想,挑选工作才得以进行,另一个前提是‘作家的样本’,这个样本被认为体现了上述读者的需要。出版商所指挥的整个文学活动就在这两个预先就确定了的群体之间以封闭的形式展开着。”[57]这就是说,挑选的根据是建立在作家与读者对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文化价值的一致认同,换句话说,正是文学的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确立了这种认同。所以,挑选必须着重文学的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但这种认同毕竟只是一种“理论上”的认同,挑选是“以封闭的形式展开着”的,当文学作品经过出版作为读物进入图书市场,那些被认为具有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的却未必具有社会价值、消费价值。在当前图书市场上,许多具有较高审美和人文价值的文学作品受到读者冷落,就足以说明这一点。反之,某些出版者在挑选中自己也认为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不高的作品在图书市场上却被十分看好。由此导致出版者价值选择的困惑:作为对文学认同、理解、尊重的文学出版者,他在出版挑选中应该以文学的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为标准;而作为文化产业的经营者,他更需要注重文学读物在图书市场上的社会价值和消费价值。他当然希望两者能够统一,在事实上难以统一的情形下,当前大多数出版者不得不以前者服从后者。

二、文学“理论上的读者”与“事实上的读者”的矛盾。

前述文学的审美价值、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消费价值之间的矛盾,实际上体现了文学“理论上的读者”与“事实上的读者”的矛盾,因为作为一种交际文化,文学的价值归根结底要在传播中、在被读者阅读中才得以实现。所谓“理论上的读者”,指的是作家在进行艺术创造时,从文学自身价值出发,设想的自己作品的“可能存在的读者”。“把作家同可能存在的读者们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文化修养上的共同性、认识上的共同性以及语言上的共同性。”[58]讲故事、倾吐需要聆听者,艺术需要知音,正是这种“可能存在的读者”,成为作家创作最主要的内驱力之一。但是当文学作品经过出版作为读物进入图书市场,其寻求的就是“事实上的读者”,即文学读物的消费者、书籍的购买者。这个“事实上的读者”可能包括上述“理论上的读者”,更有可能不包括他们,因为如罗贝尔·埃斯卡皮所言,人们阅读、购买文学书籍,出于各种各样的动机,为了满足各种各样的需求。而那些不具备满足文学消费者多种需求功能的文学作品往往只有“理论上的读者”而缺乏“事实上的读者”。当出版者从文学自身价值出发时,他们着重的是“理论上的读者”:“专为文人圈子服务的出版商将作品奉献给理论上存在的读者;后者的作用不仅仅局限于这种卷入状态,因为只有参与到作品中去,才能发掘它的文学意义。这类读者也就是作家本人所属的,在相当程度上左右他的创作内容的社会阶层。”[59]但是当文学图书市场消费制约着文学生产时,出版商就成了书商。“书商的挑选跟出版商的挑选的不同之处在于:出版商的读者只是理论上存在的读者,而书商面对的却是直接呈现在眼前的读者,也就是顾客。”[60]这个“事实上的读者”文化消费心理是复杂的:审美心理、求新心理、从众心理、逆反心理、偏爱心理、求实求廉心理、名人效应,等等;需求是多种多样的:健康的要求和不健康的需求并存,潜在的需求和现实的需求并存,多样性需求与层次性需求并存,怀旧性需求与求新性需求并存,等等。这个“事实上的读者”是具体的、个别的,“其实并不存在什么读者们,只有读者,阅读的人(就形体而言)是独在的。”[61]这一切往往与对文学自身价值认同的“理论上的读者”是矛盾的、相悖的。由此导致出版者在价值上认同“理论上的读者”,但在实践中必须着重“事实上的读者”,因为他们认识到:“在一本书的价值和它拥有的读者数目之间并没有直接的联系,但在一本书的存在和读者的存在之间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62]

三、文学精品与“畅销书”的矛盾。

“畅销书”是在市场经济大潮下图书走向市场的产物,是图书市场的晴雨表。它用事实告诉我们:图书是一种商品,而畅销书是图书中的紧俏商品,是赢得市场、占有市场的生力军。正是如此,如前所述,近些年来文学出版部门纷纷将引进畅销书机制作为走出出版低谷、占领图书市场、创造效益的重头戏。畅销书之所以能够畅销,就在于其娱乐性、趣味性、可读性、时尚化,从本质上来讲属于通俗文学,尤其是通俗小说,构成了我国近年来图书市场上畅销书的主要部分。“与纯文学小说相比,畅销书最引人注目的特点之一是它的孤注一掷的本质,要么人人都读,要么没有一个人读。”[63]因为畅销书的公众认同机制与一般图书的公众认同机制相比,最主要的有两个不同特点:其一,认同的引发和衰变是高强度、快捷的;其二,认同的覆盖面广,但极不稳定,缩小极快。畅销书的公众认同机制突出地体现“求同存异”性格。与此相反,具有个人独创性的和较高审美价值、文化价值的文学精品大多属于纯文学,既在娱乐性、可读性、趣味性、时尚化方面难与畅销书相比,也难以产生畅销书那样快捷、普遍的公众认同机制。因此,文学出版者常常陷入两难:从图书市场消费需求出发,重点必须抓畅销书,而抓畅销书,就意味着着重文学作品的通俗性、可读性、消遣娱乐性,着重文学题材、内容、风格的时效性和流行化,着重对于大众读者普遍性的趣味、爱好的迎合,着重对文学书籍的包装、炒作。从文学自身价值出发,重点必须抓文学精品,而抓文学精品,则意味着着重文学本身的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着重于作品的内涵和深度,更加尊重作家个人的独创性劳动和来自文学内部的评价。从理论上讲,既然文学的审美价值、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消费价值可以统一,文学作品既可以成为畅销书,也可以成为文学精品,事实上,当前图书市场上的畅销书中的确不乏这样的文学精品,如中外名著。但由于图书市场不健全、不完善和某些出版部门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在引进、实行畅销书机制中急于求成、亦步亦趋、倚重猎奇、一味媚俗,导致当前出现了“泛畅销书”、“伪畅销书”、“反畅销书”现象,畅销书质量越来越差,许多所谓的畅销书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或者只有消费价值而无审美价值,从而扩大了畅销书与文学精品之间的距离。

四、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矛盾。

从文化市场经济的角度来看,出版部门是企业经营部门,当然要讲经济效益,但从意识形态和从社会文化文明建设角度来看,出版部门承担着重要的使命,还必须讲社会效益。在计划经济时代,往往只讲后者,在出版体制实行转轨之后,出版部门提出两个效益一起抓。从理论上讲,这个口号是正确的,也是可行的,一些优秀的文学出版部门也确实做到了两个效益的统一,但是,由于前述的文学与出版之间的诸种矛盾,导致事实上两个效益的关系呈现错综复杂现象,主要有四种状况:(1)社会效益差,经济效益也差;(2)经济效益好,社会效益不好;(3)社会效益好,经济效益不好;(4)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好。因此,我们既要从理论上承认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可以统一的,更要看到事实上的矛盾的一面。产生这种矛盾,既有着客观原因,受客观条件限制,譬如文化图书市场机制不健全、不完善,经济发展对出版事业的制约,等等;也有着主观的原因,譬如出版部门在文学的审美价值、文化价值和消费价值,文学的产品质量和图书市场的消费需求,文学精品和畅销书雅与俗之间,往往非此即彼,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结果常常是顾此失彼,甚至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而这与转轨期出版部门的急功近利、浮躁或墨守成规、思想保守又是密切相关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如果文学出版部门能够较好地解决上述几对矛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也就可以较好地统一了。

文学离不开文学出版,文学出版也离不开文学。新时期我国文学出版中存在的这些矛盾和由这些矛盾导致的一些不正常的出版现象、图书市场状况,从某种程度上也体现了文学发展本身的问题和危机。换句话说,要摆脱当前所谓的“文学危机”,寻求一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学健康生存和发展之路,仅靠文学自身的变革是远远不够的,在很大程度上有待于文学出版部门对上述矛盾的解决,在文学和出版之间,也即在文学和市场之间寻求一种统一、平衡、互补。而要做到这一点,又不仅仅是文学出版部门自身所能完成的,它又需要文学自身的进一步变革、调整、发展、提高。当文学和出版相互之间能够达到如此关系时,也许,文学出版就能如罗贝尔·埃斯卡皮所言:“用多少是清晰的方式和多少是可能松动(渗透)的方式消除隔在文人圈子和工业化圈子之间的选择”,从而“实行优秀文化的大众化”。[64]

新世纪的文学出版正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从每年的图书订货会上或许能够看到新世纪文学出版变化发展的某些端倪。一年一度的图书订货会,既是图书出版业推销自己产品、相互交流合作的一次盛会,也是集中考察当代文学出版的一个窗口。这里以2010年年初的北京图书订货会为例,据记者报道,在本届图书订货会上,一些出版社纷纷重磅推出文学经典图书,包括拥有广泛读者的外国文学佳作,如《达芬奇密码》等;广受读者关注的、触及当下社会热点的现实题材文学作品更是作为出版社的主打产品,如“官场小说”等;一些出版社重点推介的是同期影视文学作品,另一些出版社出版的青春、网络文学作品则成为图书市场上的畅销书。同时,在订货会上,出版商、网络商、作家、批评家与读者互动,举办了多种多样的文学作品赏析、评奖和促销活动。[65]从这一切,我们或许可以看出出版界在解决上述几对矛盾,谋求文学和出版之间平衡的种种探索。

同类推荐
  • 生如夏花:泰戈尔经典诗选Ⅱ(白金纪念版)

    生如夏花:泰戈尔经典诗选Ⅱ(白金纪念版)

    本书收录了泰戈尔早期两部经典诗歌代表作: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哲理诗集《吉檀迦利》和青春恋歌《园丁集》。通过冰心清丽典雅的译笔可以感受到泰戈尔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爱的思索,他巧妙地隐去一些苦难与黑暗,而将光明与微笑毫无保留地奉献给读者,用蕴涵的广阔无边的哲思为我们开启另一个天堂。全书风格清新自然,带着泥土的芬芳,以轻快、欢畅的笔调歌唱生命的枯荣、现实生活的欢乐和悲哀。阅读这些诗篇,如同漫步在暴风雨过后的初夏,以挡不住的清新与芬芳,让我们看到世界的清透美丽,体味爱与青春的味道。
  • 记忆的痕迹

    记忆的痕迹

    本书主要包括记忆的刻盘、青春的回音、田园的蛙声、心灵的呓语和如歌的行板几部分。
  • 世有桃花

    世有桃花

    从《诗经》初嫁,到秦汉飘摇、唐之明艳、宋之清丽,桃花的意象在古典诗词中绵延不绝,遮蔓、轮回,人们很容易弄清松竹梅兰在中国文化中的象征意义,但不是很容易弄明白桃花这样东西的文化内涵。桃花在中国,太复杂,但凡想起,先有一言难尽的暧昧。
  • 提升修养的118种现代礼仪

    提升修养的118种现代礼仪

    一个人的礼貌礼仪常常影响着他人对其的评价,在人们的印象中,一个有礼貌、有教养的人总是有着相应的良好品质和人格,这对个人成功、人脉积累都有所帮助。本书融合东西方经典礼仪准则,以实用而规范的解说,介绍了仪容礼仪、职场礼仪、社交礼仪、商务礼仪等多种礼仪规范。希望本书能使您了解礼仪的魅力,为您迈向成功提供一些帮助,引导您走向锦绣前程。
  • 红军留下的女人们

    红军留下的女人们

    这是一部纪实文学。作者从历史的角度,把握住特定历史人物的个性,描写了14组红军女战士的光辉形象。这些女人,在红军主力长征后,留在了白区,承担着献身革命与护卫家庭的双重重担。作者从这些红军留下的女人身上,挖掘她们的伟岸人格,圣洁的品格,不屈的个性……
热门推荐
  • 在逃皇后迷情记

    在逃皇后迷情记

    他自小在深宫之中长大的皇子,卧薪尝胆,机关算尽,一夕夺得皇位。铁腕除乱臣,灭叛党,巩固皇权。大权在握,认识了她,一夕成婚,原以为可以幸福得过一世,可他终究留不住她,为什么相爱容易,相守却那么难……他是皇室遗失在宫外的孩子,十岁那年,遇上她。匆匆一聚,转首天各一方。再见时,他是十五岁的少年将军,铁蹄所到之处无人不闻风丧胆,她却已嫁为人妇,身心疲惫。为了她,他十六岁官拜丞相,企图登上王位,只为了与她双宿双飞……她,一个来自现代的平凡到骨子里的女人,一次意外来到赤色大陆,从此走上一个不再平凡的坎坷之途。在这铮铮爱意中,她勘不破生死,在这无间的地狱中,她没有救赎,没有皈依。
  • 食育:从摄取营养到重视饮食行为

    食育:从摄取营养到重视饮食行为

    本书介绍了日本时下最为流行的婴幼儿饮食新理念——“食育”。让孩子“吃什么”、“吃多少”,强调的只是摄取营养,而“食育”专注的是“怎么吃”,怎么让孩子有吃的欲求:既爱吃的东西,又爱吃的过程。
  • 上下而求索(科学知识大课堂)

    上下而求索(科学知识大课堂)

    作为一套普及科学知识的通俗读物,本书有别于专业的学术论著,侧重于知识性、趣味性、实用性,注重对青少年科技素质的培育、科学兴趣的培养、科学精神的塑造与科学方法的启迪,不求面面俱到,但求言之有物,物有所指,指有所发。
  • 文忠集

    文忠集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大宋封神传

    大宋封神传

    封神一战过后两千年,佛道相争,风云再起。圣人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以苍生为棋子。前1046年,商末封神之战,是为道统之争。过五百年,前544年,释迦牟尼证道,佛教建立。又过五百年,公元446年,北魏太武帝发起灭佛,佛道之争正式开始。又过五百年,公元954年,周世宗灭佛成功,距封神之战两千年整。此谓佛道千年之争。一个身怀气运之人的降生,如何挣脱圣人的摆布,借佛道相争之机,成就大道。道门南下,再起封神。
  • 做好工作并不难

    做好工作并不难

    本书包括“职场生存之道”、“与上司相处之道”、“职场晋升之道”、“职场人际关系”、“职场心理调节”、“职场仪表与言行举止”、“职场陷阱与潜规则”、“跳槽与维权”等内容,旨在使“职场中人”有所领悟,知所进退,扬长避短,随心如愿,在职场这个“江湖”中如鱼得水,如虎添翼,一路顺畅,万事亨通。
  • 梁漱溟评传(国学大师丛书)

    梁漱溟评传(国学大师丛书)

    本书以梁漱溟多姿多彩的人生经历为基本线索,着重叙述了其学术思想的演变和发展,揭示了作为国学大师的梁氏对20世纪中国文化与中国哲学的创造性发挥和独特的贡献。
  • 睡眠管理手册

    睡眠管理手册

    自远古以来,睡眠一直是人们关心的话题。在现代生活中,人们经常会发现日常生活的压力超过了我们负荷的能力。睡眠不足是人们觉得困的最常见的一种原因,而且在现代它几乎成为最普遍的一种病。然而,还有一些人认为毫无理由的放弃生命中三分之一的时间用来睡觉是一件很难理解的事情。
  • 网球王子之冰帝崛起

    网球王子之冰帝崛起

    赢球,不能靠一次次的付出代价,在实力面前,一切小动作都是徒劳。这是一群逗比在一个大逗比的带领下流汗流血不流泪的梦想追逐之旅。
  • 悲华经

    悲华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