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250300000006

第6章 文学消费与文学出版(3)

文学期刊出版大变革。文学刊物作为一种文学出版物,虽然不同于一般的文学图书,但同样面临着文学出版与图书市场的关系问题。自90年代开始,文学刊物的读者便锐减,刊物发行量大幅度下降。据陈丽报告:“上海现在仅存的4家纯文学刊物:《萌芽》1985、1986年前的发行量35万份,现2万份;《收获》1986年的最高达百万份,现在10万份左右;《上海文学》1978、1979年达40多万份,现在2万份左右;《小说界》现在也只有3万份。”[50]与此同时,文学刊物主办部门大多由过去在经济上给国家包下来到“断奶”,自找市场、自负盈亏。这两方面因素使得90年代的文学刊物一直处于惨淡经营之中。为了摆脱困境,实行刊物自救,自90年代来,许多家文学期刊纷纷调整、变革办刊宗旨,围绕读者的需求设置栏目、组织稿件、精心装帧。归纳起来,大致有几种情形:(一)改变刊物方向,面目全非,走向大众文化市场。如辽宁《作家》一改“先锋文学”面目,成为一份供白领阶层消费的文化时尚杂志;(二)以“大文学”、“大文化”理念办刊,办成学术文化品味较高的文学、思想、文化类综合刊物,由此赢得了知识文化界的读者,如《天涯》、《黄河》等;(三)保持严肃文学品位,但以发表先锋性、实验性的新生代作家和所谓“另类”作家的作品吸引青年读者,如《大家》、《芙蓉》等;(四)追求雅中有俗、雅俗共赏,面向普通读者、底层读者。如《山西文学》主要面向乡镇、农村知识青年,《小小说选刊》面向大中学生。凡此种种,不一而足。总之,当前中国的文学期刊大多处于变革之中,变中求生存,变中求发展。应该说,文学期刊的主办者们面对文化市场的严峻形势,为了刊物的生存和发展,是尽心尽力了。但文化市场有它自身的发展规律,文学刊物也有其自身性质、特征,往往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从总体情况来看,上世纪末的文学期刊改革并未取得成功。除了极少数刊物,如《天涯》、《大家》等已逐渐在文化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外,大多数最终效果不尽如人意,甚至出人预料。如《小说家》原本专发小说,1999年伊始却把重心转移到了文学史和文化史学上,提出了一个宏大而响亮的口号:“为20世纪中国文学结账”,开辟了“中国小说奖批评”、“百年屐痕”、“坐看沧桑”、“风雨如故”等栏目,推出了一些引人注目的文章。但办了几期,不仅失掉了许多固有的读者,且遭到多方非议,导致中途夭折,主编易人,又改回了“中短篇小说仍是本刊的主打精品”的老路子上。以发表新生代作家作品为主要内容的《芙蓉》苦心经营,读者群依然难见增加。《山西文学》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与原来的设想差距甚大。[51]与此同时,像《作家》这样面目全非的改革却受到了来自文学界的众多批评。有人撰文批评改版后的《作家》“散发同《上海服饰》一样的脂粉气息,思想和艺术的深度已被放弃,形式与装饰的表面化成为潮流”。“失去了灵魂,迷失了方向。”[52]文学刊物真是不改难,改亦难:一方面即使改版,也仍然难与已在大众文化市场上占领摊头的一些休闲、娱乐、实用类杂志竞争,大众读者仍然表示冷淡;另一方面又由于淡化、放弃原先坚持的文学立场、品位、格调,而受到来自文学界和文化界的批评,真是“两头不落好”。那么,文学刊物的出路究竟何在?该怎样改革才能既在文化市场上得以生存、发展,又不致失去文学刊物自身性质、特征?看来这些问题都留给人们在新世纪里继续探讨、摸索解决。

三、在文学与出版之间——文学出版中的几对矛盾

在谈论文学社会学的研究对象、范围时,德国文学社会学家阿尔方斯·西尔伯曼认为:“文学社会学是一门专门的社会学,或者说是一门应用社会学,其研究对象是社会、作家、出版和图书业、读者(观众)、文学欣赏标准相互作用的混合体。”[53]因此,将连接文学生产与消费的文学出版作为文学社会学的一个主要研究课题,是题中应有之义。但正由于如此,文学社会学言说文学出版,着重的是出版,而不是文学,换言之,着重的是作为图书读物的文学产品的生产、流通与消费,即前述的“文学事实”。当从出版角度言说文学,人们首先考虑的不是文学的自身价值,而是它的社会价值和消费价值。汉斯—诺贝特·菲根甚至认为:“文学社会学把文学作品看作是社会现象,而不是艺术现象,因此根本谈不上什么审美价值。”[54]然而,既然是文学出版,就必须一方面要以文学自身特性和价值为前提,另一方面以有利于文学自身生存和发展为目的,由此构成了文学与出版既相互依存又相互矛盾的关系。诚如罗贝尔·埃斯卡皮所言:“如果我们想理解文学现象,我们就必须以一种纯属文学的特性来观察它。这正是文学社会学的一个基本困难,因为它要求用社会学的方法论来作出文学的盖然判断。”[55]

上述对我国新时期文学出版现状的透视,从一定程度上证实了这一点。处于社会文化转型期的文学出版,从出版理念到出版方式,都有了突破性的变化与改革,初步完成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使出版真正成为一种与图书市场连接的生产,由此推动了文学出版事业的发展、繁荣,培育、开拓了广阔的文学图书市场,不仅为广大读者提供了比以往任何时期都要更加丰富的文学消费品,也为众多作家和以写作为职业的人提供了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加充分的生存空间和发展机会。但是,与此同时,我们看到: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出版难或者是出版后在图书市场上受到冷落;反之,被文学出版部门青睐的畅销书中却常常是良莠不齐;文学出版越来越着重名人,着重包装,着重炒作,着重作品的时效性、时尚性、趣味性,着重以图书市场的读者消费需求作为文学出版的标准,着重对文学创作的策划、干预、制作。这一切,单独从出版角度来看,也许无可非议,其内在因素是受图书市场制约。但它们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牺牲文学自身特性、价值为代价的:文学追求不朽,出版讲究现时;文学着重自我,出版面向大众;文学崇尚个性化,出版讲究策划和集体制作;文学追求美学价值,出版关注消费价值;等等。因此,从文学的角度来看当前文学出版,我们就无法否认:90年代以来文学的被社会冷落和边缘化,纯文学的生存艰难,文学创作上的媚俗与商业化、粗制滥造,文学精品的贫乏,文学大师的呼之难出,文学队伍的后继乏人等等属于文学的问题,固然与社会大环境有关,有着多方面复杂因素,但与文学出版的现状无疑是关系密切的。对于文学来说,文学出版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文学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文学出版,如前所述,没有发表、出版,就没有事实上的文学;另一方面,文学出版又常常促使文学改变自身特性而服从市场规律。文学出版也因此陷入了两难境地:作为文学生产和消费部门的文学出版和作为守护和发展文学的文学出版之间,无论是在出版理念、对象、标准上,还是出版方式上,都是既存在着相互联系的一面,又常常存在着矛盾、相悖之处。尤其是处于今日社会文化转型期,这种矛盾、相悖显得更为突出、尖锐,在文学和出版之间游移的文学出版,常常存在着“选择的困惑”。

归结起来,这些矛盾、相悖主要是:

一、文学的审美价值、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消费价值的矛盾。

同类推荐
  • 浴火重生

    浴火重生

    去冬才历冰雪苦,喜见春风入我怀。年初又弭『藏独』乱,八月奥运准时开。不意忽逢大地震,汶川惨罹亘古灾。庐舍顷刻夷平地,数万生灵化尘埃。噫吁...
  • 花间呢喃

    花间呢喃

    本书主要介绍了花季时期的高三的孩子们,从各个角度来剖析这人生中最难忘的一段记忆。总共分五章:平凡人生、往事悠悠、理性思考、有话要说、声音再响。
  • 朱自清美文与“五四”记忆

    朱自清美文与“五四”记忆

    本书从美学、哲学、文艺学、审美学、心理学等视角,以“五四”新文学的诞生及其发展为背景,以朱自清为个案,对其美文创作进行学理性解读;进而对其散文创作的文化价值、诗性价值和美学价值进行史识性的阐释,同时对朱自清个人在“五四”新文化诞生期,在理论与创作上所践行的特殊贡献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描述。
  • 命中

    命中

    《命中》是诗人杨献平的一本诗集,诗人通过自己的创作,构建了“南太行”文学地理,同时军旅生涯和西北的生活经历也赋予了诗人独特而苍劲的写作风格。整部诗集风格统一,关注生活中的事件,眼光落在当下,是一本质量较高的诗歌作品集。
  • 全民寂寞的美国

    全民寂寞的美国

    其实是一本美国平凡小镇生活观察笔记。《万物简史》作者比尔·布莱森成名作。一个美国人眼中真实的美国。翻开本书,领略美国繁华背后真实而平凡的小镇生活。美国真的像电影里那样处处都是繁华吗?美国人的生活真的如美剧里那样丰富多彩吗?真实的美国到底什么样?享誉世界的文化观察大师比尔·布莱森,亲身游历美国38个州,行驶13978英里,考察上百个美国小镇的风俗、饮食、娱乐、交通后惊奇地发现:在美国绝大部分的土地上,人们的生活状态,似乎并非我们想象中的灯红酒绿,而是在平凡真实中透露出淡淡的寂寞。
热门推荐
  • 三十不嫁又如何

    三十不嫁又如何

    二十五岁时,因为无法接受男人的大男子主义思想,何叶买了房子却没有如愿结婚!九年后,她带着领养来的孩子,上健美班,喝茶旅游,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依然没有嫁!二十一世纪了,三十不一定要嫁,也许四十也一样吧!是没有男人,她依旧可以过得很好!“呃,我是说,我觉得和你一起很开心,所以,我们可以维持床伴的关系!”“哦!我答应你的请求!”“你,今年多大?”“二十九!”“刚才我说的话不算!另外,昨天晚上和今天早上,我们什么都没有发生过!”******叶儿开了新坑《下辈子不做军嫂》,一个甜蜜、寂寞的故事:http://m.wkkk.net/a/243333/
  • 治安疏

    治安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镜中花几许

    镜中花几许

    因极擅秘术,艾绒成了权贵们竞相争夺猎物,本以为在劫难逃,却遇上了腹黑又霸道的他。“从今日起,你归我了。”她看着笑里藏刀的某男,这是龙潭到了虎穴吗?呸!丑拒!她洒脱不羁爱自由,谁料此男痴心相许,从此跟着她寸步不离,将所有欺辱她的人一一踩在脚下。他兢兢业业为她铺陈后路,混了半辈子,最后却是一头栽到了她的怀里,心也甘,情也愿。愿此生不曾辜负,只与你闲看镜中花。
  • 皇帝中二病(朱戬、马梦唯主演《愿我如星君如月》原著)

    皇帝中二病(朱戬、马梦唯主演《愿我如星君如月》原著)

    世人都说皇帝英俊潇洒玉树临风知人善任,勤俭爱民励精图治……好到三天三夜都说不完,然而,全天下只有我一个人知道,皇帝,有病,而且病得不轻,有一日,皇帝兴致颇高,说要赏赐一块牌匾给我,我满心欢喜等着天道酬勤之类的四个大字,等到牌匾送到时,我哭了,朝廷心腹,大患,喂,皇上,大患两个字有必要写的那么大吗?哼,皇帝,你该吃药啦!--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孟婆汤无毒

    孟婆汤无毒

    我与他相知数十年,彼此守望相助,患难与共,人生路上的风风雨雨,由于两人同心协力,总能抵御过去,可是最后与病魔死神一搏,我们全力以赴,却一败涂地。白先勇【树犹如此】
  • 帝都生存攻略

    帝都生存攻略

    前世,她是将军府大小姐,助未婚夫淮阳王登临帝位,却落得身死族灭下场!重生归来,渣王爷、花心爹、刻薄祖母、恶毒姨娘,以及外面虎视眈眈的朝臣贵妇?呵呵,她顾惜惜,誓要让所有欺了负了她之人,跪在她脚下忏悔!某位貌美皇叔欺身过来:“嫁我,我以天下为聘,马上让他们跪在你脚下!”
  • 浮生琐记之一九七九

    浮生琐记之一九七九

    胡钦楚,一九三二年出生于湖北省荆州。一九五〇年毕业于中南军政大学湖北分校。先后在郧阳军分区政治部保卫科、襄阳军分区参谋科、武汉军区司令部装备计划处及军务处任职。一九五八年,随步兵第六预备师军官集体转业到黑龙江省牡丹江农垦局虎林八五八农场。先后任军官连班长、排长、统计员、分场和总场助理员、大队党支部书记、中共虎林县委监察委员会副书记、县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及党组副书记、黑龙江省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召集专案组人员,研究城镇两打运动的现状,并组织三个小组分赴一百三十七个基层单位考察、了解运动发展的具体情况。我到财贸办、商业科、县供销联社等单位作了一般了解。农村各公社两打工作队或联络员,今日集中汇报、学习。
  • 前世今生,凤凰磐涅

    前世今生,凤凰磐涅

    一次探险途中,女主为了救自己的未婚夫不惜流尽自己的鲜血。却不料进入了一个未知的世界,这个世界她既熟悉又陌生,是梦也是真实的回归。也由此解开了她不为人知的真实身份,可她却放不下现实世界中的男主,在她的世界与现实世界中交织徘徊。族人的腥风血雨和自己无法摆脱的使命让她陷入了深深地惆怅和抉择中,她该如何抉择?她又经历了什么与常人不同的经历?她到底是谁?如果你想解开这个秘密,就一直看下去,会有你意想不到的答案!
  • 低调做人的哲学

    低调做人的哲学

    低调做人不仅是一种境界,一种风范,更是一种哲学。一个人不管取得了多大的成功,不管名有多显、位有多高、财有多丰,在这个纷繁芜杂的社会中都会或多或少地受到“低调”这一哲学思想的启示。清代著名商人胡雪岩就曾这样告诫他的儿子:“树大招风,低调做人。”可见,低调做人不单是普通人的处世原则,更是成功者的做人训条。古人亦有云:“地低成海,人低成王。”生活需要低调,为人处世更不可不“低调”,低调代表着成熟和理性。低调的人,往往是人群中的不凡之人,也是最后的强者。唯有低调的人才能够在现如今的世态纷扰之中坚持淡定从容的志趣,以平和乐观的心态来面对风云莫测的人生。
  • 法王经

    法王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