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叶落而知秋
世上常发生这样的事,我们也常在一些影视报刊中看到这样的案例:有的人正在干着很辉煌的事业,仿佛一切顺风顺水,如日中天,不料却一场变故突如其来,事业大厦顷刻轰然坍塌,一切化为乌有。个人也从万众瞩目沦为不名一文,甚至成为乞丐或阶下囚。这在当今的社会中几乎是司空见惯。
一叶落而知秋,一切事情的或好或坏的结果,都有其预兆只不过容易被大家忽略了。比如说地震,我们知道在它发生前就会出现地光、地声等,一些动物也会表现异常,如鸡在半夜时分突然呜叫,狗无缘由地突然狂吠不止……虽说人生无常,但许多结局,我们还是可以从平日的所作所为,或其所交往的人员,或所处的环境中看出一些蛛丝马迹,解读出能预示吉凶祸福的一些密码来。
1.行为分析
人是有理性的动物,人的行为大多是有目的有计划的。从一定意义上说,一个人的行为多是他的心理活动的结果。而人的心理藏于内心深处,如果本人不愿意流露,外人很难把握。但心理总是要通过一定的迹象外现出来,“寓于内必形诸于外”,而人的外在行为就是心理迹象的表现形式。因此,从现象发现本质,从行为观察心理,早已成为人们识人知事的一条重要途径。
宋朝人陈瓘在一次朝会上,偶然发现了蔡京用眼睛直盯着太阳,很久很久眼睛都不眨一下。于是,他逢人便说:“以蔡京这种神态,以后肯定能够升为显贵。但他目空一切,居然敢和太阳为敌,恐怕得意之后,要独断专横,肆意妄为,心中没有君王。”后来,他做了谏官,就不断地攻击蔡京。可因为蔡京的面目还没有暴露,人们都说陈瓘有些过分。但后来的事实证明,蔡京真的表现出像陈瓘所说的那样奸诈时,大家才想起陈的话。
三国的时候,东吴武陵郡将樊佃诱使附近的外族作乱,州都督请求发兵万人征伐他们。孙权召问潘浚,潘浚说:“容易对付,5000人足够了!”孙权问:“你为什么这样轻视他?”潘浚答道:“樊佃善于夸夸其谈,实际上并无真才实学。过去他曾经为州里人整治酒饭,等到下午,酒饭还没上桌,他竞十几次站起身来观望,这个小事足可以证明他不过是个饭桶。”孙权大笑起来,随即派遣潘浚率兵出征。潘浚果然只用5000人便斩了樊佃。
2.察言观色
人的喜怒哀乐难免形诸于色,尽管有人城府很深,掩藏不露,但总不能没有蛛丝马迹,察言观色就成为了解人和事物的一个通用方法。齐桓公早朝时和管仲商量要攻打卫国,退朝回宫后,一名从卫国献来的妃子看见了他,就走过来拜了拜,问齐桓公,卫国有什么过失。
齐桓公很惊奇,问她为什么问这件事。那妃子说:“我看见大王进来,腿抬得高高的,步子迈得大大的,脸上有一种骄横的神气,这显然是要攻打某个国家的迹象。并且大王看到我时,脸色全变了,这分明是要攻打卫国。”
第二天,齐桓公早朝时朝管仲一揖,召他进来。管仲说:“大王不想攻打卫国了吗?”齐桓公惊讶地问:“你怎么知道的?”管仲笑着说:“大王上朝时作了一揖,并且很谦恭,说话的声调很缓和,见到我也面有愧色。我由此判断您改变了主意。”
难道你自己就没有通过察言观色而获知他人内心的经历吗?不妨找出来总结一下。
3.言论判断
从一定意义上说,语言只是一种现象,人的欲望、需求、目的则是本质,现象反映本质,本质总要通过现象表现出来。语言作为人们欲望、需求和目的的表现,有的是直接明显的,有的是间接隐晦的,甚至是完全相反的。对于那些直接表达内心动向的语言来说,每个人都能理解,而那些含蓄隐晦甚至以完全相反的方式表现心理动向的语言,就不是每个人都能理解的。高人与凡人的差别,也就在这里。这才是创造性思维的用武之地。若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反过来想想,倒过去看看,最后通过他人的言谈话语,发现他人内心的深层动机,那就说明你比别人强得多。
明朝洪武元年,浙江嘉定安亭有一个叫万二的人,他在安亭一带堪称首富。一次,有人从京城办事归来,万二问他在京城的见闻。这人说:“皇上最近作了一首诗,诗是这样的:‘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盖被。‘”万二一听,叹口气说:“唉,迹象已经有了!”他马上将家产托付给仆人掌管,自己买了一艘船,载着妻儿和家中细软,向江湖泛游而去。
两年不到,江南大族富户都被朝廷以各种名目没收了财产,门庭破落,只有万二幸免。
4.究之情理
所谓究之情理,就是考察事物和行为是否合乎规律。人世间事物的存在和运行都是有规律的,当你发现一个事件或行为是不合乎规律的、是反常的,其中肯定另有原因,如果找到了这个原因,便发现了事物的本来面目。
春秋时期,齐国攻打宋国,宋王派臧孙子求救于楚国。楚王很高兴,答应得也很爽快。然而,臧孙子却满怀忧虑地回去了。他的车夫问:“你求救成功了,怎么还面带忧色?”臧孙子说:“宋是小国,齐是大国,为救一个小国而得罪一个大国,这是人们所不愿意的。然而,楚国却很高兴地答应了,这不合情理。他们不过想以此坚定我们的信心,让我们拼死抵抗齐国而已,以此削弱齐国,这样就对楚国有好处了。”
果然,臧孙子回国后,齐国接连攻占了宋国的5座城池,而楚国允诺的援军连个影子都没有见到。
5.由近察远
事物的运行和发展,其实都有其一定的秩序和规律性,无缘无故、杂乱无章的事物应该说是不存在的。如果我们善于发现、收集并分析整理事物的现象,就能见人所未见,知人所未知,对事物的发展趋势和结局就会有一个清晰的把握,即高瞻远瞩、预知未来。
战国时期齐国握有实权的田常,通过武装政变,拥立了顺从自己意愿的君主,他自己做了相国。在事变之前,曾发生过这样一件事:
一天,齐国的重臣隰斯弥到田常家拜访,田常和他一起登上高台,向四周眺望。东、西、北三面什么障碍物也没有,视野十分开阔,只有南面,因为隰斯弥家前的大树挡着而望不远,田常对此什么也没说。
隰斯弥回到家后,马上叫家奴们把大树砍掉。但还没砍几下,隰斯弥又突然改变了主意,急令停止砍树。家奴们都惊讶地问他原因。他答道:“古人说:‘知道深渊处藏着乌龟是十分危险的。’你们还记得这句话吗?我感觉到现在田常好像在谋划什么大事,如果我们砍了大树,他就会认为我是个很细心的人,可能察觉到他心中的计划,这是很危险的。不伐树,不会被怪罪,但若是知道了别人心底的秘密,其罪过可就大了!所以我才让你们住手的。”
这是由近察远的典型例证,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伟人和凡人、眼光长远与短视的人,差别只在咫尺之间。即便是在那些很微小的地方,有的人发现了重要的甚至是石破天惊的事件,有的人却视而不见。因此,我们活在世上,绝不可忽略小事,往往就在对眼前的一件小事上,就在对一个人举手投足的认识上,一失足成千古恨!对此,不可不慎啊!
莫让预见变成见
事情总是处于变化当中,虽然大多数变化都有迹可循,但由于客观原因,并非所有的迹象都能捕捉到,而且也并非所有的趋势都有预兆。所以,所谓的“势”其实也是处于一种动态的变化当中,这就造成辨势与预势有可能存在一定偏差。
有些人总是以自我为中心,坚信自己预见的都是准确的,倔强地按自己的预测一条道走下去,结果却一头撞到了墙上。
而成功者不仅善于预测事物的发展方向,而且更善于根据事物的发展变化趋势,及时修正已有的预见。
1929年,在世界范围内爆发了一场经济危机,海上运输业也在劫难逃。当时,加拿大国铁公司拍卖产业,其中6艘货船10年前的价值是200万美元,而现在仅以每艘2万元的价格拍卖。希腊船王奥纳西斯本来决定把资金投入到矿业开发上,因为他和他的同事相信工业革命后对矿原料的需求将会剧增。但获此信息后,奥纳西斯像鹰发现猎物一样,立即赶往加拿大洽谈这笔生意。他的这一反常态举动,令同行们瞠目结舌,大家都觉得不可思议,以为他发疯了。
在海上运输业空前萧条的情况下,奥纳西斯却预见到了海运业将艰难复苏,而矿业开发会随着工业革命对矿原料的需求,呈现剧增势头,这时他要按预见投资于矿业开发。
然而事物总是发展变化的,原有的预见也会与变化的情况相背离,海上运输的新形势就说明了这一点。面对萧条,货轮价格下跌到惨不忍睹的程度,海上运输业也已沉入谷底。但凡事物极必反,这也是投资中千载难逢的机遇。奥纳西斯看到了这一点,足见其超人的智慧。这正是改变预见带来的成功。
果然不出所料,经济危机过后,海运业的迅速回升和振兴居各行业前列。奥纳西斯从加拿大买下的那些船只,一夜之间身价大增,他的资产也成百倍地激增,使他一举成为海上霸主。
有时候,我们这些凡人的预见是滞后的,我们可能只看到了事物的某一面,而未看到另一面。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全面调查分析的同时,及时更改预见,使之更符合客观实际。对自己的思考重新再思考,也是一个不错的提升自我成功概率的方法。
变与算的关系是什么?《孙子兵法》中有一句话极其深刻,即“多算胜,少算不胜”。它告诉人们这样一个道理:做任何事之前,必须先在脑海中“盘算”好才能出手。切记,不要盲目冲动,未经谋算就稀里糊涂动手难免会失败。算与不算,大不相同。算则能巧取妙胜,不算则任意而去,哪管西东。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以弱抗强时,只有认真算计,才能打过巧妙的对手。此为精明善变之计,即神算之计。再者,还要注意“多算”与“少算”的关系——越是反复思考,越是周密推算,越能赢得胜利;反之,就可能大打折扣,甚至招致惨败。因此,我们必须明白,一个“算”字的重要性,即不算不胜,多算必胜。善“变”的最高境界是神算。
不算不胜,善算必胜。人人都想有神算之善变术,以便取得胜局,但有人能为之,有人不能为之。神算之变常令人叫绝。三国风云,变幻万千,其中搅乱风云者,无非是军师、谋士。众所周知,诸葛亮便是一名“神算子”,他智谋过人,胆量过人。人人皆知的“草船借箭”就是诸葛亮的得意之作,也是《孙子兵法》算计高招的巧妙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