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623400000011

第11章 薛侃录(1)

薛侃录一

侃[207]问:“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安有功夫说闲话,管闲事?”

先生曰:“初学功夫如此用亦好,但要使知‘出入无时,莫知其乡’[208]。心之神明,原是如此,功夫方有着落。若只死死守着,恐于功夫上又发病。”

译文

薛侃问:“持守志向犹如心痛。一心都在痛苦上思考,怎么有时间说闲话管闲事呢?”

先生说:“初学时这样下功夫也很好,但必须要明白‘出入无时,莫知其乡’。心中的神明原是如此,所用功夫才有见地。如果只是死守志向,恐怕在功夫上又会出现问题。”

薛侃录二

侃问:“专涵养而不务讲求,将认欲作理,则如之何?”

先生曰:“人须是知学。讲求,亦只是涵养。不讲求,只是涵养之志不切。”

曰:“何谓知学?”

曰:“且道为何而学?学个甚?”

曰:“尝闻先生教,学是学存天理。心之本体,即是天理。体认天理,只要自心地无私意。”

曰:“如此,则只须克去心意便是,又愁甚理欲不明?”

曰:“正恐这些私意认不真。”

曰:“总是志未切。志切,目视耳听皆在此,安有认不真的道理?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不假外求。讲求亦只是体当自心所见,不成去心外别有个见。”

译文

薛侃问:“只修涵养而不致力于讲求,把私欲认作天理,怎么办呢?”

先生说:“人应当知学。讲求,也只是涵养。不讲求,只是涵养的心志不真切。”

薛侃说:“什么是知学?”

先生说:“你且说说为什么要求学?学些什么?”

薛侃说:“曾经听闻先生教诲,求学是学习存养天理。心的本体,就是天理。体会认知天理,只要自己心地里没有私意。”

先生说:“既然这样,那只需要克除私心私意就可以了,又愁什么天理私欲辨认不清?”

薛侃说:“正是担心这些私意认不真切。”

先生说:“终究还是志向不够真切。志向真切了,目视耳听的都在这里,哪有认不真切的道理呢?分辨是非的能力,人人都有,不需要向外寻求。讲求也只是体会自己心中所见到的,不是到心外寻求其他的见识。”

薛侃录三

先生问在座之友,比来功夫何似?

一友举虚明意思。先生曰:“此是说光景。”

一友叙今昔异同。先生曰:“此是说效验。”

二友惘然。请问。

先生曰:“吾辈今日用功,只是要为善之心真切。此心真切,见善即迁,有过即改,方是真切功夫。[209]如此则人欲日消,天理日明。若只管求光景,说效验,却是助长外驰病痛,不是功夫。”

译文

先生问在座的学友,最近求学功夫怎么样?

一位学友以内心清虚明亮比喻。先生说:“这是说表面景象。”

一位学友讲述现在和从前的异同。先生说:“这是说效果。”

二位学友感到迷惘,向先生请教。

先生说:“我等现在用功,就是要使为善的心真切。善心真切,见到善事就会提升,有了过错就即改正,才是真切功夫。像这样,私欲就日渐消除,天理就日渐明朗。如果只管寻求表面景象,言说功用成果,这却是助长向外寻求的毛病了,不是求学真正功夫。”

薛侃录四

朋友观书,多有摘议晦庵者。先生曰:“是有心求异,即不是。吾说与晦庵时有不同者,为入门下手处有毫厘千里之分,不得不辩。然吾之心与晦庵之心,未尝异也。若其余文义解得明当处,如何动得一字?”

译文

朋友们看书,常常节选议论朱子的学论。先生说:“这是故意存心挑毛病,是错误的。我的学说与朱子的常有不同,是学习入门下手的地方有毫厘千里的区别,不得不分辨清楚。然而我的心和朱子的心,未尝有什么不同。譬如说朱子其他文义解释得明晰妥当的地方,我又怎能改动一字呢?”

薛侃录五

希渊问:“圣人可学而至,然伯夷伊尹于孔子,才力终不同,其同谓之圣者安在?”

先生曰:“圣人之所以为圣,只是其心纯乎天理,而无人欲之杂。犹精金之所以为精,但以其成色足而无铜铅之杂也。人到纯乎天理方是圣,金到足色方是精。然圣人之才力,亦有大小不同,犹金之分两有轻重。尧舜犹万镒,文王孔子犹九千镒,禹汤武王犹七八千镒,伯夷伊尹犹四五千镒,才力不同,而纯乎天理则同,皆可谓之圣人,犹分两虽不同,而足色则同,皆可谓之精金。以五千镒者而入于万镒之中,其足色同也。以夷尹而厕之尧孔之间,其纯乎天理同也。盖所以为精金者,在足色,而不在分两。所以为圣者,在纯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虽凡人,而肯为学,使此心纯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犹一两之金,比之万镒,分两虽悬绝,而其到足色处,可以无愧。故曰‘人皆可以为尧舜’者以此。学者学圣人,不过是去人欲而存天理耳,犹炼金而求其足色。金之成色所争不多,则锻炼之工省,而功易成,成色愈下,则锻炼愈难。人之气质,清浊粹驳,有中人以上,中人以下。其于道,有生知安行,学知利行,其下者,必须人一己百,人十己千,及其成功则一。后世不知作圣之本是纯乎天理,却专去知识才能上求圣人,以为圣人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我须是将圣人许多知识才能,逐一理会始得,故不务去天理上着功夫,徒弊精竭力,从册子上钻研,名物上考索,形迹上比拟。知识愈广而人欲愈滋,才力愈多而天理愈蔽,正如见人有万镒精金,不务锻炼成色,求无愧于彼之精纯,而乃妄希分两,务同彼之万镒,锡铅铜铁,杂然而投,分两愈增,而成色愈下,既其梢末,无复有金矣。”[210]

时曰仁在旁曰:“先生此喻,足以破世儒支离之惑,大有功于后学。”

先生又曰:“吾辈用力,只求日减,不求日增。[211]减得一分人欲,便是复得一分天理,何等轻快脱洒?何等简易?”

译文

蔡希渊问:“圣人的境界可以通过学习而到达,然而伯夷伊尹比之孔子,他们的才力终究有所欠缺,却同样被称作圣人,这是为什么呢?”

先生说:“圣人之所以是圣人,只是因为他们的心纯粹是天理,而没有私欲掺杂。就像精金之所以是精金,只是因为它的成色充足,而没有铜铅掺杂。人到了纯粹天理的境界才会成为圣人,金到了足够充实的成色才是精金。然而圣人的才力,也有大小不同,就像金的分两有轻有重。尧、舜如同万镒重的金,文王、孔子如同九千镒重的金,夏禹、商汤、武王如同七八千镒的金,伯夷、伊尹如同四五千镒的金,才力不同,然而纯粹天理的心相同,都可以称为圣人,就像分两虽然不同,然而成色充足相同,都可以称为精金。将五千镒金放入万镒金中,它们的足色程度相同。将伯夷、伊尹和尧帝、孔子放在一起,他们内心的纯粹天理是相同的。因此之所以是精金的,在于它们的成色充足,而不在分两多少。之所以是圣人的,在于他们内心的纯粹天理,而不在才力大小。因此即使是一介凡人,只要愿意学习,使得内心纯粹天理,那么也可以成为圣人。如同一两重的金子,与万镒之金相比,分两虽然悬殊极大,然而就成色充足来看,则可以无愧。因此说‘常人都可以成为尧舜’的话,就是这样。学者学习圣人,不过是驱除私欲而存养天理而已,如同炼金追求足够的成色。金子的成色区别不大,那么锤锻炼金的功夫可以节省,而功效容易达成,成色越差,锤锻炼金越难。人的气质,清澈浑浊杂而不一,有平常人之上、平常人之下的区别。对于道行来说,有生知安行、学知利行的区别。天资在平常人之下的人,必须是别人一分努力,自己百分努力,别人十分努力,自己千分努力,最后取得的成功是同样的。后世的人不知道成就圣人的根本在于纯粹天理,却专在知识才能上努力来寻求成为圣人的途径,以为圣人就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我必须要将圣人的许多知识才能逐一学会才行,因此不着手在天理上下功夫,而只是白白浪费精力,从书册上钻研,名物上考据,行为上模仿。得到的知识越广博,而私欲越发滋生增长,才力越高,天理越被蒙蔽,正如同看见别人拥有万镒精金,不去着手锻炼成色,以求不比对方金子的精纯差,反而只妄想在分两上比肩,务必要与对方的万镒之重相同,将锡铅铜铁混杂在一起投入冶炼,分两越增长,成色越低下,等炼到最后,就不再有金子了。”

当时,徐爱在一旁说道:“先生这个比喻,足以打破现在儒者散乱的疑惑,对于后来学者大有功绩。”

先生又说:“我们用功学习,只追求日渐减少,不追求日渐增加。减少一分私欲,就是恢复一分天理,多么的轻快洒脱啊!多么简单便易啊!”

薛侃录六

士德问曰:“格物之说,如先生所教,明白简易,人人见得。文公聪明绝世,于此反有未审。何也?”

先生曰:“文公精神气魄大,是他早年合下便要继往开来,[212]故一向只就考索著述上用功。若先切己自修,自然不暇及此。[213]到得德盛后,果忧道之不明,如孔子退修六籍,删繁就简[214],开示来学,亦大段不费甚考索。[215]文公早岁便著许多书,晚年方悔是倒做了。”

士德曰:“晚年之悔,如谓‘向来定本之误’,又谓‘虽读得书,何益于吾事’?又谓‘此与守书籍,泥言语,全无交涉’[216],是他到此方悔从前用功之错,方去切己自修矣。”

曰:“然。此是文公不可及处。他力量大,一悔便转,可惜不久即去世,平日许多错处皆不及改正。”

译文

杨士德问道:“格物的学说,正像先生所教诲的,明白简易,人人都能懂。朱子聪明绝世,对于格物反而有不清楚的地方。为什么呢?”

先生说:“朱子的精神气魄伟大,这是他早年原本就计划要继往开来,因此一向只在考证著述上用功。如果先切合自己进行修养,自然没有时间顾及这些。待到德行盛大后,果然开始忧虑道行的晦暗不明,就像孔子退而修订六经,删繁就简,以开导启示后来学者,也大概不需要什么考证。朱子早年就著述了许多书,到晚年时才后悔是颠倒下了功夫。”

杨士德说:“朱子晚年悔悟,例如他说‘向来定本之悟’,又说‘虽读得书,何益于吾事?’又说‘此与守书籍,泥言语,全无交涉’,这是他到了此时才后悔从前用功的错误,才去切合自己进行修养。”

先生说:“是的。这是朱子不能被别人赶上的地方。他的力量大,一经悔悟就能转变,可惜不久之后就去世了,平日里许多错处都没能来得及改正。”

薛侃录七

侃去花间草,因曰:“天地间何善难培,恶难去?”

先生曰:“未培未去耳。”

少间曰:“此等看善恶,皆从躯壳起念,便会错。”

侃未达。

曰:“天地生意,花草一般。何曾有善恶之分?子欲观花,则以花为善,以草为恶。如欲用草时,复以草为善矣。此等善恶,皆由汝心好恶所生,故知是错。”

曰:“然则无善无恶乎?”

曰:“无善无恶者理之静,有善有恶者气之动。不动于气,即无善无恶,是谓至善。”

曰:“佛氏亦无善无恶。何以异?”

曰:“佛氏著在无善无恶上,便一切都不管,不可以治天下。圣人无善无恶,只是无有作好,无有作恶,不动于气,然遵王之道,会其有极,[217]便自一循天理,便有个裁成辅相。[218]”

曰:“草既非恶,即草不宜去矣?”

曰:“如此却是佛老意见。草若有碍,何妨汝去?”

曰:“如此又是作好作恶。”

曰:“不作好恶,非是全无好恶,却似无知觉的人。谓之不作者,只是好恶一循于理。不去,又着一分意思。如此即是不曾好恶一般。”

曰:“去草如何是一循于理,不着意思?”

曰:“草有妨碍,理亦宜去,去之而已。偶未即去,亦不累心。若着了一分意思,即心体便有贻累,便有许多动气处。”

曰:“然则善恶全不在物。”

曰:“只在汝心。循理便是善,动气便是恶。”

曰:“毕竟抑无善恶。”

曰:“在心如此。在物亦然,世儒惟不知此,舍心逐物。将格物之学错看了。绛日驰求于外,只做得个义袭而取。终身行不着,习不察。”

曰:“如好好色,如恶恶臭,则如何?”

曰:“此正是一循于理。是天理合如此。本无私意作好作恶。”

曰:“如好好色,如恶恶臭。安得非意?”

曰:“却是诚意。不是私意。诚意只是循天理。虽是循天理,亦看不得一分意。故有所忿懥、好乐,则不得其正。须是廓然大公,方是心之本体。知此即知未发之中。”

伯生曰:“先生云,‘草有妨碍,理亦宜去’。缘何又是躯壳起念?”

曰:“此须汝心自体当。汝要去草,是甚么心?周茂叔窗前草不除,是甚么心?”[219]

译文

薛侃在除去花间杂草的时候,有感问道:“为什么天地之间的善难以培养,恶难以铲除?”

先生说:“是没有培养也没有铲除而已。”

不多久,先生又说:“这样看待善恶,都从外表上兴发念头,就是错的。”

薛侃没有理解。

先生说:“天地生物,像花草一样,哪有善恶区别呢?你想要赏花,那么就认为花是善的,草是恶的。如果要用到草的时候,又认为草是善的了。这样的善恶,都是从你心中的喜好和厌恶生发出来的,因此知道是错的。”

薛侃说:“既然这样,那么就是没有善也没有恶了?”

先生说:“没有善恶是天理宁静,具有善恶是气节变动。气节不动,就是没有善恶,就可以称为至善了。”

薛侃问:“佛教也推崇没有善恶,有什么区别?”

同类推荐
  • 培根哲理随笔

    培根哲理随笔

    弗朗西斯·培根,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哲学家。培根是一位经历了诸多磨难的贵族子弟,复杂多变的生活经历丰富了他的阅历,随之而来的,他的思想成熟,言论深邃,富含哲理。他的整个世界观是现世的而不是宗教的(虽然他坚信上帝)。他是一位理性主义者而不是迷信的崇拜者,是一位经验论者而不是诡辩学者;在政治上,他是一位现实主义者而不是理论家。《培根哲理随笔》收录了培根关于哲学、关于宗教、关于政治、关于爱情等各个方面的随笔,富有哲理,阅读后,读者可以对培根思想有一个全面了解,相信他的哲理对读者也有一定启发作用。
  • 读懂安身立业的《围炉夜话》

    读懂安身立业的《围炉夜话》

    《围炉夜话》的作者王永彬是清朝咸丰时期的人,原本是文学批评家。在生活中,这位敏锐的批评家凭自己的才华和对世间的洞悉,给后人留下《围炉夜话》。在《围炉夜话》中,他虚拟了一个冬日拥着火炉,至交好友畅谈文艺的情境,他把自己对时人、时事、文章以及文坛掌故等分段作了评议,语言亲切、自然、易读。真正让《围炉夜话》流传千古、妇孺皆知的,是其中的“安身立业”话题,它从十个方面,揭示了“立德、立功、立言”皆以“立业”为本的人生智慧,可谓最伟大的心灵成功学。
  • 无言之美

    无言之美

    现在的问题是,什么东西可以更好地引起我们的审美经验呢?在朱先生看来,毫无疑问这就是艺术作品。的确,艺术作品这种特别的事物也可以被看成其他的样子,比如,在收藏商眼中是财富,在搬运工眼中是重物,在匆匆忙忙、大声喧哗的美国游客眼中是到此一游的标志。但是,同其他事物相比,艺术作品这种特别的事物倾向于被看成美的形象,它主动吁请人们把它看成形象,伟大的艺术作品的强烈感染力甚至强迫人们将它看成形象。这并不表明艺术作品本身就是艺术或美,但艺术作品最容易成为艺术和美,这就是朱光潜美学系统中的艺术作品同一般物的区别。
  • 当代学者视野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学者卷(上卷)

    当代学者视野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学者卷(上卷)

    本书是中央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课题“马克思主义哲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课题“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研究”、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创新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书中汇集了当代学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种种解说和阐释,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当代境遇凸显出来,使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时代课题的联系多方面地显示出来。
  • 智慧书

    智慧书

    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三部智慧奇书之一。本书汇集了300则绝妙的格言警句,论及识人观事、慎断是非、修炼自我、防范邪恶等处世智慧和谋略。自1647年问世以来,深受读者喜爱,历经几百年时光淘洗而不衰。
热门推荐
  • 蛇美人:卯上极品男

    蛇美人:卯上极品男

    人生若必要追逐爱情,你是否希望遇到这样一个男人?——你负天下人,他为你还;若天下人负你,他拥你入怀,然后……冷眼天下,袖手旁观。◇她是蛇妖,他是凡人。她艳若桃李、歹如蛇蝎;他纯白若梨、高洁如雪。蛇妖七七,第一次见到方若梨就想吸干他的精元。如此飘逸脱俗的人,人间少见,他的精元等于仙丹,没有不吃的道理。可是,她突然想咬他的喉咙、喝他的血,却屡屡不得手。不是他有人神庇佑,而是她自己决心不定。原来,梨花林里,她已对他一见倾心。她对他处处挑衅,强要他的婚姻、他的爱情。他欲逃无路,或者,从没真的要逃?她原以为,相逢就是有缘。而她,强求了一段情。原来,相逢不过是彼此的意外,他们根本没有缘!而情太痴,强生出一段缘,生生改变了老天排好的命盘。她只是向他强要了名分,而他向天强要了一切。因为,桃花树下,他已一望成痴…….我觉得这个简介很带感啊!觉得不带感的童鞋就忽略了它吧,直接去看文。相信我,这绝对是一个精彩又感人的故事。
  • 废材逆袭:邪王的杀手妃

    废材逆袭:邪王的杀手妃

    她是凤家九小姐,从小欺辱到大的废材小姐。她是二十一世纪杀伐果断的杀手之王。当她强大的灵魂入侵她时,看废材小姐华丽逆袭。有空间神器在手,炼丹随手就炼,神兽难寻,自动送上门。本是逍遥又自在,竟然身世成了迷。还好有邪王大神保驾护航寻找身世之谜。
  • 恒春县志

    恒春县志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美色撩人:总裁别来无恙

    美色撩人:总裁别来无恙

    四年的感情纠纷,四年的阴暗记忆,让她沉溺在回忆中无法自拔,一再迷失方向!四年后,他们再次相遇,误会解开,身边却有出现了更多的感情障碍!--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医神嫡女:盛世宠妃倾天下

    医神嫡女:盛世宠妃倾天下

    21世纪凤凰特种部队军医穿越时空来到将军府嫡女慕容夕身上,一朝穿越,慕容夕性格大变,斗姨娘庶妹,招惹皇帝王爷。传言冰山王爷不是不近女色吗?怎么见了我总是色眯眯的......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咏远有李

    咏远有李

    李咏生前唯一自传作品,出版于李咏四十岁时,四十不惑的李咏在本书中透露了很多不为人知的趣事,道出了一切绕不开的经历、感悟、感恩,当然还有痛苦和牢骚,让我们看到一个有血有肉的李咏。
  • 星际绯闻

    星际绯闻

    “电竞女神莫青莜—脑死亡去世!”报纸上特大加粗的标题醒目的告诉大家这个特大新闻。永恒纪605年的星际时代迎来了一个将要绯闻缠身的小姑娘,她要开始苦逼的被操练和被八卦的新人生了······
  • 心情好,一切都好

    心情好,一切都好

    陈丽荣编著的《心情好一切都好》从各方面揭示了保持好心情的准则,如遇事不要钻牛角尖,以平常心看待得失,善待和宽容他人,懂得知足常乐,重视个人品德修养等。如果把《心情好一切都好》中的技巧和方法运用到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们就会时时保持好心情,就会获得心灵的净化和升华。穷也好,富也好,得也好,失也好,一切都不如心情好。心情好,一切都好。
  • 超强手机系统

    超强手机系统

    获得超强手机系统,可以下载各种APP。游戏APP,可以升级打怪,在游戏商城强力道具。地图APP,可定位寻宝。新闻APP,可听八方风云,趣味八卦。……美颜相机,也真能美颜。……新书《惊世邪帝》已经上传,求支持!!
  • 白领黑心

    白领黑心

    记录职场争斗的黑暗角落,领略白领生存的明潜规则!黑不遮白,邪不压正,一个人就是一座城,脚踏实地方能步步为赢!他叫白一城,晋升之路由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