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623400000010

第10章 陆澄录(5)

译文

陆澄问:“喜怒哀乐的中和,就全体来讲常人无法全都具有。譬如遇到一件小事应当喜怒的,平时没有喜怒之心,到事情来临的时候,也能做到中和气节,也能称为中和吗?”

先生说:“就一时一事而言,固然也可以称之为中和,然而不能称之为最大的根本和普遍的规则。人性生来都是善的,中和是人人原本就有的,怎么能说没有呢?但常人之心既然昏暗而被蒙蔽,那么他的本体虽然也时时生发出现,终究还是明明灭灭,不是心的全体大用。无所不中,然后才能称之为最大的根本,无所不和,然后才能称之为普遍的规则,唯有天下的至诚,才能确立天下最大的根本。”

陆澄说:“我还没有明白‘中’字的含义。”

先生说:“这必须要从自心体察认知当中出现,不是言语能够比喻的。中就是天理。”

陆澄说:“什么是天理?”

先生说:“摒除私欲,就能识得天理。”

陆澄说:“天理为什么能称为中?”

先生说:“无所偏倚。”

陆澄说:“无所偏倚,是什么样的气象?”

先生说:“像明镜一样,通体大用,没有一点尘埃沾染。”

陆澄说:“偏倚是有所污染,例如污染在好色贪财慕名等事上,方才能够看出偏倚。若是没有生发之时,美色名利都还没有显现,何以能知道有所偏倚呢?”

先生说:“虽然没有显现,但平日里好色贪财慕名的心原本并不是没有。既然并不是没有,也就是有,既然是有,也就不能称之为无所偏倚。例如得了疟疾的人,虽然有时并不发病,但病根没有祛除,那么也就不能称之为无病的人。必须是平时好色贪财慕名等等一切私欲,全部扫除清理干净,没有一分一毫存留,而心中完全空寂,纯粹是天理,才能称之为喜怒哀乐未发之中,才是天下最大的根本。”

陆澄录六十三

问:“‘颜子没而圣学亡。’[194]此语不能无疑。”

先生曰:“见圣道之全者惟颜子,观喟然一叹[195]可见。其谓‘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是见破后如此说。博文约礼,如何是善诱人?学者须思之。道之全体,圣人亦难以语人,须是学者自修自悟。颜子‘虽欲从之,末由也已’,即文王望道未见意[196]。望道未见,乃是真见。颜子没,而圣学之正派,遂不尽传矣。”

译文

陆澄问:“‘颜子死后,孔子的圣学就灭亡了。’我无法摒除对这句话的疑惑。”

先生说:“见闻孔子圣家道行最全面的,只有颜子,从他的叹息中可以看出。他说‘夫子逐步由浅入深地教育弟子,用文识让弟子变得渊博,用礼仪约束弟子的行为规范’,是勘破了之后才这样说的。文识渊博、礼仪约束,怎么是善于教导别人呢?学者必须要思考这个问题。道行的全体,即使圣人也难以对人说明,必须由学者自己修行,自己体悟。颜子说的‘虽然想要跟从学习,却无章可循’,也就是文王望见了道却像没有看见的本意。望见了道却像没有看见,才是真正的识见。颜子死后,孔子圣学的正宗学识,也就无法完全流传下来了。”

陆澄录六十四

问:“身之主为心,心之灵明是知,知之发动是意,意之所著为物,是如此否?”

先生曰:“亦是。”

译文

陆澄问:“身的主宰是心,心的明敏是知,知的发动是意,意涉的对象是物,是这样吗?”

先生说:“也对。”

陆澄录六十五

只存得此心常见在便是学。过去未来事,思之何益?徒放心耳。

译文

只要时常存养本心就是学。过去和未来的事,思考它们又有什么益处呢?只是舍弃本心而已。

陆澄录六十六

言语无序,亦足以见心之不存。

译文

言语的混乱,也足以看出本心的缺乏存养。

陆澄录六十七

尚谦问孟子之“不动心”与告子异。

先生曰:“告子是硬把捉着此心,要他不动。孟子却是集义到自然不动。”

又曰:“心之本体原自不动。心之本体即是性,性即是理,性元不动,理元不动,集义是复其心之本体。”

译文

薛侃向先生请教孟子的“不动心”和告子的区别。

先生说:“告子是硬抓着这颗心,强迫它不动。孟子却是积善合道到心自然不动。”

先生又说:“心之本体原本是不动的。心之本体就是天性,天性就是天理,天性原本不动,天理原本不动,积善合道就是恢复心之本体。”

陆澄录六十八

万象森然时亦冲漠无朕,冲漠无朕,即万象森然。冲漠无朕者一之父,万象森然者精之母。一中有精,精中有一。

译文

万物丰盛时也空寂无形,空寂无形,就是万物丰盛。空寂无形是一的父亲,万物丰盛是精的母亲。一中有精,精中有一。

陆澄录六十九

心外无物。如吾心发一念孝亲,即孝亲便是物。

译文

心外无物。例如说,我心中生发孝敬父母亲人的念头,那么,孝敬父母亲人就是物。

陆澄录七十

先生曰:“今为吾所谓格物之学者,尚多流于口耳。况为口耳之学者,能反于此乎?天理人欲,其精微必时时用力省察克治,方日渐有见。如今一说话之间,虽只讲天理,不知心中倏忽之间,已有多少私欲。盖有窃发而不知者,虽用力察之,尚不易见,况徒口讲而可得尽知乎?今只管讲天理来顿放[197]着不循,讲人欲来顿放着不去,岂格物致知之学?后世之学,其极至,只做得个‘义袭而取’的功夫。”

译文

先生说:“现在学习我所谓的格物之学的人,大多尚且还停留在口授耳闻的级别上。更何况专习口耳皮毛之学的人,能不这样吗?天理私欲,精妙细微之处必须时刻用力省察克治,方能逐渐有所发现。现在在说话的时候,虽然只是在讲求天理,不知道心里倏忽之间,已经产生了多少私欲。有偷偷萌发而无法查知的私欲,即使能够用力省察,尚且不容易被发现,何况只是空谈阔论,能全部查知吗?如今只管讲求天理,却放在一边不遵循着做,讲求私欲,却放在一边不摒除,怎么会是格物致知之学呢?后世的学问,即使到了极致,也只能做一个‘一时正义’的功夫而已。”

陆澄录七十一

问格物。

先生曰:“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归于正也。”

译文

陆澄向先生请问格物。

先生说:“格,就是正。纠正那些不正的,让它们归于正道。”

陆澄录七十二

问:“知止者,知至善只在吾心,元不在外也,而后志定。”

曰:“然。”

译文

陆澄问:“知止,就是知道至善只在我的心中,原本不在心外,而后安定志向。”

先生说:“对。”

陆澄录七十三

问:“格物于动处用功否?”

先生曰:“格物无间动静,静亦物也。孟子谓‘必有事焉’,是动静皆有事。”

译文

陆澄问:“格物是要在动处用功吗?”

先生说:“格物不分动静,静也是物。孟子所说的‘一定要做集义养气的事’,是动静都有事。”

陆澄录七十四

功夫难处,全在格物致知上,此即诚意之事。意既诚,大段心亦自正,身亦自修。但正心修身功夫,亦各有用力处。修身是已发边,正心是未发边。心正则中,身修则和。

译文

功夫的难处,都在格物致知上,这就是是否诚意的事。意诚,大体上心也就自然中正,身也就自然修养。然而中正内心、修养自身的功夫,也各自有用力的地方。修养自身是在已发,中正内心是在未发。心正则是中,身修则是和。

陆澄录七十五

自格物致知至平天下,只是一个“明明德”,虽亲民亦明德事也。[198]明德是此心之德,即是仁。“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199],使有一物失所,便是吾仁有未尽处。

译文

从格物致知到平天下,只是一个“明明德”,即使亲民也是明德的事。明德是此心中的德,也就是仁。“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假使有一事一物失去安身之所,就是我的仁还有不完全之处。

陆澄录七十六

只说“明明德”而不说亲民,便似老佛。[200]

译文

只说“明明德”而不说亲民,就像道教、佛教的学说一样了。

陆澄录七十七

至善者性也。性元无一毫之恶,故曰至善。止之,是复其本然而已。[201]

译文

至善,就是天性。天性原本没有一丝一毫的恶,所以称为至善。存留它,这是恢复天性的本来面目而已。

陆澄录七十八

问:“知至善即吾性,吾性具吾心,吾心乃至善所止之地,则不为向时之纷然外求,而志定矣。定则不扰扰而静,静而不妄动则安,安则一心一意只在此处。千思万想,务求必得此至善,是能虑而得矣。如此说是否?”

先生曰:“大略亦是。”

译文

陆澄问:“知道至善就是我的天性,我的天性在我心中具备,我的内心是至善存留的地方,于是,也就不会像从前那样慌乱于向外寻求,心志也就能够安定了。心志安定就不困扰,于是就得安宁,内心静谧安宁就不妄动,于是就能安稳,安稳就能一心一意在至善上寻求。千思万想,务必要寻求得这种至善,这就能思考而得到至善了。这样讲正确吗?”

先生说:“大体上是这样。”

陆澄录七十九

问:“程子云:‘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202],何墨氏兼爱[203],反不得谓之仁?”

先生曰:“此亦甚难言,须是诸君自体认出来始得。仁是造化生生不息之理,虽弥漫周遍,无处不是,然其流行发生,亦只有个渐,所以生生不息。如冬至一阳生,必自一阳生,而后渐渐至于六阳,若无一阳之生,岂有六阳?阴亦然。惟其渐,所以便有个发端处。惟其有个发端处,所以生。惟其生,所以不息。譬之木,其始抽芽,便是木之生意发端处。抽芽然后发干,发干然后生枝生叶,然后是生生不息。若无芽,何以有干有枝叶?能抽芽,必是下面有个根在,有根方生,无根便死,无根何从抽芽?父子兄弟之爱,便是人心生意发端处,如木之抽芽。自此而仁民,而爱物,便是发干生枝生叶。墨氏兼爱无差等,将自家父子兄弟与途人一般看,便自没了发端处。[204]不抽芽,便知得他无根,便不是生生不息,安得谓之仁?孝弟为仁之本[205],却是仁理从里面发生出来。”

译文

陆澄问:“明道先生(程颢)说‘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为何墨子的兼爱,反而不能称之为仁?”

先生说:“这也很难讲明,必须由各位自己体会认知出来才能明白。仁是万物造化生生不息的天理,虽然遍布身边,无处不在,然而它的流动萌生,也只是逐渐出现的,所以说是生生不息。譬如,从冬至时,一阳开始产生,一定是一阳先产生,然后逐步到六阳的出现,如果没有一阳的产生,怎么有六阳呢?阴也是一样的。正由于有这种渐次的步骤,所以就有个开端的地方。正由于有这个开端的地方,所以能够生发。正由于有了生发,所以才有不息不止。譬如说树木,开始抽出嫩芽的时候,就是树的生长开端。抽芽然后长出树干,长出树干然后长出枝叶,然后是生生不息。如果没有抽芽,怎么会有树干和枝叶呢?能够抽出嫩芽,一定是下面有树根在,有根才能存活,没有根就死了,没有根又怎么能抽芽呢?父子兄弟的爱,就是人心的生长开端,就像树木抽芽,从这里开始仁民,开始爱物,就是生长了树干和枝叶。墨子的兼爱没有区别,是将自己家的父子兄弟与路人一样看待,就失去了发端。不抽芽,便知道它没有树根,也就不是生生不息,怎么能称之为仁?孝悌之心是仁的根本,仁理却是从孝悌之心里面生发出来的。”

陆澄录八十

问:“延平[206]云:‘当理而无私心。’当理与无私心,如何分别?”

先生曰:“心即理也。无私心,即是当理。未当理,便是私心。若析心与理言之,恐亦未善。”

又问:“释氏于世间一切情欲之私,都不染着,似无私心。但外弃人伦,却似未当理。”

曰:“亦只是一统事,都只是成就他一个私己的心。”

以上元静所录(凡八十条)

译文

陆澄问:“延平先生说,‘合理而没有私心’。合理和没有私心,怎么区别?”

先生说:“人心就是天理。没有私心,就是合乎天理。没能合乎天理,就是私心。如果分析人心和天理来论述这件事,恐怕也不恰当。”

陆澄又问:“佛教对于世间一切情欲私心,都不沾染,似乎没有私心。但是对外抛弃人伦,却似乎也是不合乎天理。”

先生说:“也都是同一件事,都只是成就他一个私欲对己的心。”

以上由门人陆元静记录(共八十条)。

同类推荐
  • 易经大智慧

    易经大智慧

    国学经典,包罗万象,深奥难懂。如何参悟?如何为我所用?轻松阅读国学丛书结合当今读者的阅读习惯和思维习惯,利用古今中外的具体事例重新诠释经典的智慧;让您能够轻松领悟!本书为该系列丛书之一。它主要通过简单的故事,让厚重的《易经》变得生动,用最短的时间将《易经》知识了然于胸。
  • 天下第一诡术:鬼谷子的智慧

    天下第一诡术:鬼谷子的智慧

    《鬼谷子》原典作为纵横家的代表著作,哲理深厚,融会了鬼谷子毕生纵横思想的精华。《鬼谷子》总共三卷,三卷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上卷以权谋策略为主,中卷以言辩游说为主,下卷则以修身养性、内心修炼为主。本书针对每卷的侧重点进行解读,并相对应地总结出了上、中、下三篇纵横捭阖之诈术。每一篇都从不同的方面,运用翔实有力的案例和分析,为读者阐述鬼谷子在做人做事方面的思想,尤其是那些让人意想不到的辩诡之策、揣摩心理之术和长赢之道,以供不同领域的人士参考。
  • 对话生命:让来去之间的生命更精彩

    对话生命:让来去之间的生命更精彩

    通过他人相似的经历和至性至情的讲述,从他人的力量中获得自己的力量。在这样一种生命智慧课程的指引下,讲述者们放下心理戒备,打开心扉,让生命的隐痛变成笔下倾泻的文字,无论是亲人还是爱人的离去,都变成了一股股生命成长的力量,温暖着人心。那些生命对生命的影响,从这本书里可以读出真实的味道。
  • 分析马克思:社会合作及其发展

    分析马克思:社会合作及其发展

    《分析马克思:社会合作及其发展》以马克思理论为导向,详细分析了马克思理论下的社会合作及其发展。
  • 灵动之欲

    灵动之欲

    在科学技术走向高度发达尤其是航天技术日新月异的当今之世,探寻宇宙奥妙及万物本源问题更加引起世人的浓厚兴趣。带着这个疑问,作者对事物的形成和发展进行了深度思考,从而得出“欲乃万物之源”的哲学结论。本书探天理、究人伦、论教育、说谋略、谈情爱、道意识、鉴历史、通未来,以欲理统御全篇,汲取并融汇古今中外哲学前辈的思想精髓,对宇宙万物、人类历史及人类意识等问题加以研究和探讨,通过旁征博引、史论结合,从不同角度揭示了“灵动之欲”在其中的根本作用。本书主旨在于进一步激发广大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爱好者对宇宙万物及人类意识的研究兴趣,以便更好地促进每个人的健康成长以及整个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良性发展。
热门推荐
  • 怎样当好基层管理者

    怎样当好基层管理者

    作为基层管理的一线管理者,除了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外,还需要有领导的胆识、肚量,指挥的艺术和上司相处的技巧,善待自己的下属,协调好人际关系,把员工拧成一股绳。本书针对基层管理的重要地位和基层管理者的工作特点,详细介绍了基层管理者应具备的综合素质,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提供了具有很强操作性和指导性的工作方法。
  • 我的致富经:广西农村青年创业成才案例汇编

    我的致富经:广西农村青年创业成才案例汇编

    本书根据创业活动的环境、个体、团队、组织等主体层次,创业个体中的务农青年、返乡青年、大学生青年等主体类型,创业过程的孕育期、初创期、成长期、转折期等发展阶段,创业项目所属的种植、养殖、加工、工商、服务等不同行业,企业管理的供应链物流、生产运营、技术研发、市场营销、人力资源、财务会计、信息管理等专业职能,组织管理的情报、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等程序职能,对广西农村青年创业典型案例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 追捕令:逃妃太逍遥

    追捕令:逃妃太逍遥

    【未弃坑,请qq阅读里看。】前世,她令杀手界臣服,一朝穿越成白家小姐,手无缚鸡之力?没事咱可以练啊。多年之后待清月混得风生水起之时,却被某摄政王一纸婚书砸下,从此踏上日日不出门的不归路。她当初不就是救了一男孩儿吗,老天爷要报答也不用这样吧。想困住我?没门,本小姐才不会沉迷美色。“王爷不好了,王妃又逃出去了。”“封锁城门,捉拿逃犯。”于是乎某女又光荣“战死纱床”,反反复复以后,某女终于受不住了,“南宫熠骁!你特么给劳资滚!劳资不玩了!”
  • 打死也不取悦男人

    打死也不取悦男人

    为男人伤心一阵儿可以,牺牲所有快乐不值得。你们男人为什么比我们女人活得快乐潇洒?不就是因为处理问题快刀斩乱麻,果断冷酷,心狠手辣么?我打算向男人学习,多点理智,少点感情!
  • 地狱绝灭师

    地狱绝灭师

    地狱降临人世,带来无尽的恶魔生物屠杀生灵。人们依赖着圣石的力量苟延残喘,以圣石的力量范围为边界建立城市,享受着满是局限却又在末世中十分安逸的生活。直到第三方生灵的出现,这种和平的局面被强行打破,圣石的争夺与守护成为了世界的主题曲,是舍弃尊严加入恶魔的阵营,还是以人类的尊严与一切敌对势力抗争?林雨原本只是一个平凡的少年,有着一个不平凡的梦想,却没有实现的力量。直到有一天,他终于获得了这个力量,代价却是他不可承受之痛。
  • 摄政大明

    摄政大明

    穿越了,变成了一个声名狼藉的大贪官。百姓的咒骂、太子的敌视、清流的诋毁、权臣的排挤……还有一心想要卸磨杀驴的皇帝。环境很恶劣,前景很暗淡。本书的故事,就从这里开始。
  • 邪王一宠成瘾:枪火狂妃

    邪王一宠成瘾:枪火狂妃

    华夏第一女狙击手,赶上一次穿越潮流。可坑爹的竟然穿在了曾两世为人都没有改变自己命运不受宠的嫡女身上。当星眸再睁,她已不是那绵软可欺的她。她誓要改变乾坤扭转一切,帮她将两世所受的欺辱算计,全部一一讨回。可是,到底是哪里出了偏差?是谁允许这只妖孽三更半夜的总是闯入她的闺房玩着‘鬼压床’的游戏?多次协商不成,妖孽直接扯了衣裳,笑的邪魅不羁:还是身体力行最可靠。她怒目圆瞪,一脚将其踹下床,手持狙击枪:思想有多远,你就给老娘滚多远。不然,我要你脑袋开花。
  • 武极昊天

    武极昊天

    神话天庭,一代天骄横空出世,光照万古!从此,神话不再是神话,传奇就是这样产生!在这里没有最强,只有更强,看天骄少年如何逆天。红颜环绕,成长曲折,接踵而至的磨难不断地锻炼着少年的心,是什么让他如此的坚强?等待他的又是怎样的结果?一切都还在迷雾之中。
  • 《资治通鉴》二十讲

    《资治通鉴》二十讲

    《资治通鉴》是中国传统史学极具代表性的名著,是各界人士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吸取历史智慧的重要津梁。胡三省说:“为人君而不知《通鉴》,则欲治而不知自治之源,恶乱而不知防乱之术。为人臣而不知《通鉴》,则上无以事君,下无以治民。为人子而不知《通鉴》,则谋身必至于辱先,作事不足以垂后。乃如用兵行师,创法立制,而不知迹古人之所以得,鉴古人之所以失,则求胜而败,图利而害,此必然者也。”本书以中国古代治国理政的重大主题为主线,以单元统摄选文,选编《资治通鉴》对若干重大史事的叙述,加以详备的注释和解说,在彰显司马光大家手笔的同时,注重历史知识的普及和政治智慧的发掘。
  • 禁止饮用自来水

    禁止饮用自来水

    “如果你想害死一个人,”卡尔说,“不要在英国动手。”“为什么呢?”我不解地问。“因为你杀了人之后逃脱惩罚的可能性不大,”我的这位狱友提醒道,此刻的我和他正在监狱的休闲运动区里散步,“但是在俄罗斯,这样的机会要大得多。”“我会努力记住你这句话的。”我向他保证道。“你听我说,”卡尔补充道,“我认识一位你的同胞,虽说他杀人之后确实没有受到法律的惩罚,却也付出了一些代价。”此刻是放风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