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623500000104

第104章

【記】輔行云。法華大車譬十法。且順經文次第。不依十法次第。謂大乘高廣。不思境也。幰蓋慈悲寶繩交絡。即發心也。安置丹枕。枕有內外。若車內枕。休息眾行。即安心也。若車外枕。或動或靜。或靜。即通塞義。破塞存通。即塞而通。其疾如風。即破無明。是破徧義也。乃至始自白牛。終至平正。道品義也。又多僕從。即正助也。遊於四方。即次位也。安忍。只是忍於五品違順二境。令入六根。離愛。只是離六根相似法愛。是知前七。正明車體。及以具度。後三。只是乘之所涉也。

二別明圓機十乘十。初明觀不思議境。

一觀不思議境。謂觀一念心。具足無減。三千性相。百界千如。即此之境。即空即假即中。更不前後。廣大圓滿。橫豎自在。故法華經云。其車高廣(上根正觀此境)。

【註】此初乘觀。忘能所故。從境受名。又為九乘本。稱本修九。方堪入位(所入位。即觀行位也)謂觀一念心等者。即現前陰妄一剎那心。稱性而觀。具三千法。不惟三科揀境明一念心。正當於此揀思議心。取不思議心也。故妙樂一云。揀境及心。光句記一云。須去思議。取不思議。方名揀心。(文)即達陰境。成不思議境也。既云三千性相。復云百界千如者。以三千法。約百界千如。歷三世間而論也。

【記】此明觀一念心具足三千也。所云稱性而觀現前一剎那心具足三千者。詳解云。如止觀一部。其要在於解之與行。解則解於法法本真。行則立行定境用觀。正用觀時。的觀現前一念妄心具三千法。三千即一念。一念即三千。不縱不橫。不前不後。觀之不已。則陰境轉成不思議矣。是為稱性而觀一剎那心具三千法也。所言三科揀境明一念心者。如輔行云。陰入界並可為境。寬漫難示。故的就陰。如去丈就尺。略四從識。如去尺就寸。由界入所攝寬多。陰惟有為。有為之中。義兼心色。故置色存心。心復名含心及心所。今且觀心王置於心所。故初觀識是也。揀思議心取不思議心者。如止觀云。觀心不可思議者。此境難說。先明思議境。令不思議境易顯。思議者小乘亦說心生一切法。謂六道因果。三界輪環。若去凡欣聖。則棄下上出。灰身滅智。乃是有作四諦。蓋思議法也。大乘亦明心生一切法。謂十法界也。若觀心是有。有善有惡。惡則三品。三途因果也。善則三品。修羅人天因果也。觀此六道無常生滅。能觀之心。亦念念不住。又能觀所觀悉是緣生。緣生即空。是二乘因果法也。若觀此空有。墮落二邊。沉空滯有。而起大悲。入假化物。實無身。假作身。實無空假說空。而化導之。即菩薩之因果法也觀此法能度所度。皆是中道實相之法。畢竟清淨。誰善誰惡。誰有誰無。誰度誰不度。一切法悉如是。是佛因果法也。此之十法。邐迤淺深。皆從心出。雖大乘無量四諦所攝。猶是思議之境。非今止觀所觀也。不思議境者。如華嚴云。心如畫工師。造種種五陰。一切世間中。莫不從心造。種種者。十法界也。法界三義。十數是能依。法界是所依。能所合稱。名十法界。又此十法。各各因。各各果。不相混濫。言十法界。又此十法。一一當體皆是法界。言十法界也。夫一心具十法界。十法界各各互具。成百法界。界界具十如是。百法界則成千如是。又各具三種世間。所謂正覺世間。五陰世間。器世間也。千如是。則成三千種世間。故云三千性相。百界千如也。此三千在一念心。若無心則已。介爾有心。即具三千。亦不言一心在前。一切法在後。亦不言一切法在前。一心在後。例如八相遷物。物在相前。物不被遷。相在物前。相不被遷。前亦不可。後亦不可。只物論相遷。只相遷論物。今心亦如是。若從一心生一切法者。此則是縱。若心一時含一切法者。此即是橫。縱亦不可。橫亦不可。即心是一切法。一切法是心。故非縱非橫。非一非異。玄妙深絕。非識所識。非言所言。所以稱為不思議境。意在於此。是為揀思議心。取不思議心也。故妙樂下。證三科簡境明心。文句觀心釋結文云。即別圓二觀(云云)妙樂釋云云云者。乃未足之辭。今應於此以辨同異之相。方便正修。簡境及心。并對前二。以辨權實等。乃至四觀。亦須開量。今但略引一句。以證三科簡境明心也。光句記下。證揀思議取不思議也。即達陰境等者。申上光句記意。記云下。發明三千性相百界千如也。

【註】即此之境等者。即境為觀。即空假中。境觀不二。三一互融。更不前後。亦不一時。不縱不橫。絕思絕議。此境周徧。故廣大。無法不備。故圓滿。橫周十界。豎徹三諦。橫豎相即。故云自在。法華車體。其在是歟。

【記】即境為觀觀即是境。故境觀不二。然觀有三。而境唯一。既境觀不二。是為三一互融。一融三。故不前後。三融一。故不一時。不前後。則不縱。不一時則不橫。言思道絕。名不思議境。此境周徧。四聖六凡。情與無情。無處不有。故曰廣大。世出世間。染淨色心。無法不具。故曰圓滿。橫周十界之邊。豎徹三諦之底。橫即豎。豎即橫。相即隨心。故曰自在。是則法華大白牛車體。其在斯歟。

【註】其車高廣。文句五(二十七)云。假名車有高廣相。譬如來知見深遠。橫周法界之邊際。豎徹三諦之源底(文)。

【記】以車之廣。譬如來知見橫周。以車之高。譬如來知見豎徹。法界三諦。並非橫豎。法界從徧。言橫則便。三諦名異。言豎則便。不二互顯。思之可見。

【註】上根等者。義例云。上根之人。即於境種而生於果。為中下根。復論九乘。大意云。又此十法。雖俱圓常。圓人復有三根不等。上根唯一法。中根二或七。下根方具十(文)。

【記】上根等者。謂上即於此不思議境種。而起觀照。久觀此境。而生於果。輔行云。且如十境。只一念心。行之地也。二顯示境相不同。行之種也。一一起於十乘觀法。行之雨也。一一轉成不思議境。行之芽也。一一發心。行之幹也。一一安心。行之葉也。一一破徧。乃至正助。行之華也。一一次位。以至法愛。行之果也。若無六事道樹不端次第雖爾。若從人說。上根即於境種而生於果。文云。直聞是言。病即除愈是也。為中下根論九乘者。輔行云。為中下根。更須後法。文云。至長者所。為合眾藥是也。大意下。證十法三根之殊。

【註】然此不思議境。在止觀中。具明三境。一性德境。觀一念心。具三千法。二修德境。推本具心。離四性計。三化他境。解離四性。無妨四說。蓋即性德而為修德。如輔行云。其實但推本具理心。(文)當修德時而有化他之解。非即說法也。如輔行云。初心依理生解。與起教後心不同(文)。

【記】此指止觀具明三境也。初半行。標指。一性下。示性德。觀一念心具三千法者。即所謂性德不思議境也。二修下。示修德。正觀問。心起必記緣。為心具三千。為緣具。為共具。為離具。若心具者心起不用緣。若緣具者。緣具不關心。若共具者。未共各無。共時安有。若離具者。既離心離緣。那忽心具。四句尚不可得。云何具三千法耶。答。他人云。一切解惑真妄。依持法性。法性持真妄。真妄依法性也。攝大乘云。法性不為惑所染。不為真所淨。故法性非依持。言依持者。阿賴耶是也。無沒無明。盛持一切種子。無沒者。即八識無始恒有。故云無沒。若從地師。則心具一切法。若從攝師。則緣具一切法。此二者。各據一邊。若法性生一切法者。法性非心非緣。非心故而心生一切法者。非緣故亦應緣生一切法。何得獨言法性是真妄依持耶。若言法性非依持。黎耶是依持。離法性外。別有黎耶依持。則不關法性。若法性不離黎耶。黎耶依持。即是法性依持。何得獨言黎耶是依持。又違龍樹云。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乃至云當知四句求心不可得。求三千法亦不可得。既橫從四句生三千法不可得者。應從不念心滅生三千法耶。心滅當不能生一法。云何能生三千法耶。若從心亦滅亦不滅生三千法者。亦滅亦不滅。其性相違。猶如水火。二俱不立。云何能生三千法耶。若心非滅非不滅生三千法者。非滅非不滅。非能非所。云何能生三千法耶。亦縱亦橫。非縱非橫。求三千法亦不可得。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故名不思議境也。三化下。示化他。如止觀云。當知第一義中一法不可得。況三千法。世諦中一心尚具無量法。況三千耶。樹龍云。不自生等。大經云生生不可說等。有四緣故。亦可得說。謂四悉檀因緣也。蓋即下。專明修德境。文中略引輔行正釋。今具記云。言修德不思議境者。即是自行。須明行相。故輔行問答推檢而為行體。如前理性。本無性過。約修門說。須明離計。故約四性以為正問。然此問中。且約所起。對理自具。以為研覈。其實但推本具理心。恐生計故。故須此覈。故下答文但離縱橫等四句執竟。還歸本理。一念三千也。當修下。轉明化他境。云若聖若凡。凡欲利他。皆須四句橫豎破執。乃可四句慈悲為他。然此為他。與後起教。其義不同。彼唯實報八相被物。發起權實施開廢等。此唯初心依理生解。無性執已。為他四說。亦通後心。仍在習果無生忍位。四執寶破。赴物說四是也。

【註】雖分三境。只在一心。用觀推求。正在修德。蓋末代行者。離四句外。無修觀處。今文云具足無減等。即性德也。即空假中。即性而修也。如義書(第二義云)心具三千是假。此之三千。(假觀)非法性。(自生)無明。(他生)自他共離而造故。(空觀)約此空假。遮照不偏。名為中道。(文)又輔行釋修德云。不得而得。三諦宛然。(文)不得者。空觀遮情也。而得者假觀照性也。遮照不偏。中道在焉。今缺明化他境者。修德離四性時。而有無妨四說之解。即化他也。

【備】此以今文會通三境。初二句。會通性德境。次二句。會通性修境。如義書下。引證即性而修。又輔行下。重證即性而修。次行半。申明輔行文義。今缺明下點示化他一境。文相雖無。約義却有也。意謂此文於三境中。點明用觀推求。正在修德。此玉師一片婆心。示修觀下手處也。後人於一念三千。性德亦似了了。而未能深入者。病在不用四句推求之故。四句推求。即觀此具。謂從法性生。從無明生。從法性無明共生。或從離生。俱不可得。只此不可得處。即不思議境。即不思議觀。如此境不現前。即重提起四句推求行住坐臥。頃刻莫離。勤加五悔。無論時日。務得三諦泠然。一心無寄。遮照同時。法界洞朗。此是止觀氣分。既得實心。以緣實境。則實緣自然次第而生。實實迭注。心心無間。豈有不入實理者耶。輔行問。前性境及前章安料簡中。皆云一心任運具足。今此何得對緣推耶。答。今此正推一念心起。已具三千。故推此具。為心為緣。若推此起。起不可得。念與三千。俱不可得。不得而得。三諦宛然。須知若推此起起不可得四句。正是用觀推求。不得而得二句。正是遮照同時。法界洞朗時候。從此發品信觀行證。相似分真。不離此境。是為上根。或推之未入。昏散重增。則發宏誓以助觀。善巧總別以安心。再未能入。此必破法之故。用無生門以遍破之。辨通塞以檢校之。加以三十七道品次第調試。八萬四千事惡對治助開。果能如此。未有不得證入者。所謂中根二或七也。下根具用十者。亦一往分之。是以輔行云。為中下根。更須後法。不必拘定。又修觀中。必有境發。如病煩惱見禪等。倘心安於諦。不須更換。或境強觀弱。則當以所發之境。依止觀中別以為觀。使境消而仍歸於不思議。或即所發境而證入。在學者自察之。此是起修要處。不厭詳細。幸毋略焉。釋不思議境竟。

二真正發菩提心。

二真正發菩提心。謂依妙境。發無作四弘誓願。憫己憫他。上求下化。故經云。又於其上。張設幰蓋。

【註】輔行五中(十四)問。應先起誓。後觀妙境。何故境後方云發心。答。境前非不發心。具如五略中意。今發重為成觀。故須緣理益他(文)。

【記】輔行云。初起大志。造趣所期。名之為發。不依教道。名真。依三諦理。名正。菩提。即是所期之果。妙境。即是所行之路。心。即能行能趣。有情以無始來。隨逐塵染。不知無緣體徧法界。惟隨妄我慮知之境。今依聖教。從迷反迷。故名為發。制此慮知。令上求下化。復名為發也。如五略意者。謂以五略而攝十廣。則初大意。二釋名。三體相。四攝法。五偏圓。即發大心。六方便。七正修。即修大行。八果報。即感大果。九起教。即裂大網。十旨歸。即歸大處。是故境前非不發心也。今發下。正答今後發心之故。

【註】大意五云。觀境不悟。須加發心。此人無始以起宏誓。今由觀境不契於理。重須發誓。於靜中思惟彼我。鯁痛益他。無量劫來。沉迴生死。縱發小志。迷菩提心。我今雖知。行猶未備。故重發誓等(文)。

【記】此引大意示明境後重發之意。初明自行觀境不契。故重發誓。次明利自他行未備。故重發誓。所言思惟鯁痛者輔行云。思惟是宏誓之始。鯁痛是悲願習成。鯁者。魚骨刺喉。痛者。傷苦之甚。是故重發誓願也。

【註】張設幰蓋者。文句五(二十七)云。譬四無量。眾德之中。慈悲最高。普覆一切也。

【記】此釋張設幰蓋者。以慈能覆護一切。其猶幰蓋之遮蔭一切也。

三善巧安心止觀。

同类推荐
  • 上清金真玉光八景飞经

    上清金真玉光八景飞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佛说弥勒下生经

    佛说弥勒下生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大唐故三藏玄奘法师行状

    大唐故三藏玄奘法师行状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One Basket

    One Basket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The Village Rector

    The Village Rector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热门推荐
  • 总裁驾到,萌妻难逃

    总裁驾到,萌妻难逃

    传说林家的小女儿被绑架过,跟别人私奔过,还抢过自己的姐夫,反正坏事做了一箩筐;一场合作,让她认识了这个站在云端上的男人。“凭你的臭了整条大街的名声,给我儿子当后妈,不委屈你!”男人说的风轻云淡,女人笑得花枝乱颤:“老娘刚成年,不干!”躲不过就闹,闹不过就打,打不过就逃,到底是曲终人散,还是再续前缘……
  • 实用主义的儒化:现代新儒学与杜威

    实用主义的儒化:现代新儒学与杜威

    本书从现代新儒家与杜威的共同关切中,提炼出“生命三境”即生存之境、生活之境、生命之境作为考察的纲要,深入探究民族生命的生存进化、民族国家的政治生活、生活睿智、生命教养、生命理想等关键问题。本书在研究现代新儒学与杜威实用主义的互动关系中,提出“实用主义的儒化”命题。作者的问题意识高度自觉,条理清晰,逻辑性强,提出了很多有启发、有价值的见解,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 槲寄生

    槲寄生

    圣诞节那天,时妈妈决定带时骏出席当天的艺术家聚会,顺便物色一下未来儿媳的人选。作为一级作曲家和一级演奏员的儿子,毫无艺术细胞的时骏觉得很忧伤。在市郊一栋独门独院的别墅内举行,主人是在音乐学院担任西洋打击乐系主任的英国人——克劳尔·基特。据说这位已经过了五十岁的基特先生刚刚娶了一位比他小十九岁的女孩。庭院里摆放着一米多高的圣诞树,彩灯闪闪烁烁,挑染出圣诞节的色彩。
  • 台州农民革命风暴

    台州农民革命风暴

    何建明先生是江苏苏州人。1976年1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至1988年,历任团、师、军、兵种新闻干事,报社记者。1989年至1992年转业到中央某机关报社当记者、编辑。现任《中国作家》副主编、编审,文学和哲学专业研究生。系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环境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本书为其纪实文学小说本《台州农民革命风暴(改写中国农村改革开放史)》。
  • 重生之腹黑毒妻

    重生之腹黑毒妻

    前世,未婚夫利用她平步青云,一世精明能干的母亲被她连累身亡。情伤后错嫁一次,丈夫夺走她的救命灵药给别的女人,让她一命呜呼,含恨九泉。重生后,她再不是当初单纯无能的兰家大小姐,看她甩渣男斗渣女兴家业当女王!前世渣男再演英雄救美好戏意图夺她芳心,情敌口口声声姐妹情深情谊无限,白莲花丈夫更要她宽容大方,且看她揭破这些虚伪小人画皮。这一世,她嗜血狠辣,绝色姿容,地狱重生,却将该下地狱之人送下去。
  • 人子须知

    人子须知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将军和马

    将军和马

    此生何为?执一念,行一事而已。斗气修炼、王朝争霸、江湖豪情、宫廷权术,将这些元素揉杂在一起,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 黄帝太乙八门入式秘诀

    黄帝太乙八门入式秘诀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佛说花积楼阁陀罗尼经

    佛说花积楼阁陀罗尼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老正是条狗

    老正是条狗

    叶勐,河北省作协会员。作品见于《人民文学》《芙蓉》等期刊。小说《老正是条狗》入选《2005年短篇小说年选》。《亡命之徒》电影改编。《塞车》被译成英文。《为什么要把小说写得这么好》获2008年度河北十佳优秀作品奖。现为河北省文学院签约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