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196700000025

第25章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人民日报》的农村宣传

安子贞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人民日报》的农村宣传工作,是个很大的题目。《人民日报》在这方面做了许多工作,受到中央的表扬,确实有许多内容好讲。但题目很大,就我们自己的经历和水平,无法概括和总结,只能谈几点自己的粗浅体会。

三中全会以来,农村中心问题是落实生产责任制。关于农村生产责任制的宣传,我认为基本经验是尊重群众,尊重实践,积极引导,启发自觉。在三四年的实践中,全党、广大农民群众对这个问题认识基本上趋于一致了。“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不是哪一个人想出来的,是在三中全会精神指引下,由群众摸索、创造出来的。它是我们党在农村中纠正“左”的倾向,拨乱反正的一个很大的成果。

对农村责任制的宣传经历了一个由不认识到认识逐步深化的过程。粉碎“四人帮”之后,我国广大农村被“农业学大寨”一套“左”的政策所禁锢。中央领导同志提示我们:过去我们在农村一些行之有效的政策要恢复。在调查研究中我们了解到,长期“左”倾农业政策,使农村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尊重生产队自主权、恢复发展社员自留地、发展家庭副业、开放集市贸易,是广大社员的愿望和要求,是复苏农村社会主义经济,促进生产力发展的迫切需要。于是,我们要抓住典型,针对河北省沧州地区一个县扣着社员的自留地不放的问题,发表了题为《县委大还是宪法大》的记者来信,反映了群众的强烈呼声。这封来信在一些地区成了农民要求自己经营自留地的“武器”。三中全会以前,关于尊重生产队的自主权,最早从安徽开始,安徽省委有六条政策规定。我们在发消息同时,先后发了一些评论。当时的指导思想是:靠过去的一套不行了。但究竟应该怎么办还不清楚,在宣传上只是提出了一些值得考虑的问题。到三中全会,党中央制定了一个重要文件——《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解决了农村中的一系列问题:如农业投资、农副产品提价、农业经济结构和作物布局的改革等等,中心是肃清“左”的影响。《人民日报》主要抓住肃清“左”的倾向这个总的精神,写了七八篇评论,从政治上思想上批判“左”的思想,联系实际论述“左”的危害,对农村干部的思想解放起了很大作用。在责任制的问题上,当时主要宣传了“三个可以”。最后一个是可以联产到组、包工到组。三中全会的精神传达下去以后,在实际工作中,有些地方已经搞包产到户了,大部分地区是联产到组,开始改变吃大锅饭、搞“大呼隆”的做法。当时,我们在宣传中还不太明确包产到户是不是属于社会主义性质。但是我们在“政策上要放宽、思想上要解放”这方面造了些舆论。这里也有失误。1979年3月15日在头版上发表了河南洛阳地区一封来信,还加了编者按,是反对包产到户的。这样处理,引起各地强烈的反映。有些人担心又要批“资本主义”了。我们发觉这封来信挫伤了农民发展生产的积极性,压抑了农村刚刚兴起的思想解放运动,于是赶紧想办法弥补,发表了不同意那封来信的意见,慢慢把这场风波平息下来,挽回了影响。当时,包产到户这个问题,有的干部怕得厉害,也顶得厉害。有关部门领导干部的认识也不一样。但总算开了个口子。到1980年9月时,中央还提出在一些边远地区、贫困地区可以搞包产到户。但放得还不够宽。一直到1982年1月,这个问题被中央正式肯定。按群众形象的说法是,给“双包”(大包干、包产到户)立了社会主义户头。“双包”这种深受广大农民欢迎的生产责任制,从理论上和政策上说明,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农村经济的好形式,农民群众创造处理的这种责任制形式,既能发挥集体经济的优越性,又能发挥农民个人积极性,很快就在广大农村推广开来,成为农村生产责任制的主要形式。

从不准联产承包到联产承包;从有条件的开放、到大开放,到后来的“长期不变”。从这一过程中看出,我们党的政策随着实践在不断地完善。三中全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农业中体现得非常明显。党中央不断总结群众实践的经验,用群众的实践来充实、完善党的政策。这也是逐步认识、逐步完善、逐步提高的过程。

从中央的方针、政策到报纸的宣传,我体会有以下几点:

(一)关于责任制的宣传,坚持用事实启发人、教育人。不像过去搞政治运动那样,大造声势,一声令下,各地都得照着办。实际上那是表现在宣传工作中一种“左”的东西,是搞形式主义,形而上学。因为我们国家这么大,干部水平参差不齐,不论什么工作,中央也好,各级党委也好,作一个决议,下一道命令,过几天就很快地实现了,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事物发展有个过程,人的认识也有个过程。基于这种认识,我们在这次宣传中,注意多从思想上讲道理,用典型、用讨论的方式进行引导,不强制任何人,也不批判任何人,更不给人随便扣什么帽子。坚持强调因地制宜、多种形式、民主选择,不搞一刀切。现在看来,这样做是对的。慢一点、稳一点,逐步提高大家的认识,统一思想、统一步调。思想基础牢固,工作就扎实。在宣传中有些拿不准的问题,我们就多组织讨论,但有一点是明确的、坚定的,就是根据中央精神,批“左”的东西;要思想解放,尊重群众的愿望、尊重群众自主权,把生产搞起来。在宣传上采取逐步深化的方式,注意掌握宣传口径、分寸,不强加于人,主要靠讲道理,靠事实、靠典型说服人。

(二)在吃透中央精神的前提下,不拘泥于某些具体条文。包产到户从不许推广,到有限制地开放,到大推广,报纸宣传起了推动作用。这里有一个矛盾,就是中央文件某个具体条文,被实践所突破,显得不那么完善,不那么正确了。在这种情况下,报纸宣传应该怎么办?我认为,作为党中央的机关报,不能与党中央的政策唱对台戏,文件是中央制定的,不对的地方应该由中央来纠正。但在中央没有修改以前,报纸宣传也不能把某项具体规定视为“禁区”。应该根据总的政策精神,从不同的方面加以讨论,发一些实际的东西,说明这样做效果好,利多弊少,试试看行不行?启发大家参加讨论。采取这样一种宣传方式,既贯彻了中央总的政策精神,又可以弥补不足之处。我们的宣传,要讲究方式。当然,讨论也是有倾向性的,到时机成熟了,中央有了新的规定,我们在这个基础上扩大宣传,群众也就不会感到突然。

(三)党的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一时不能为某些地方的干部所接受怎么办?我们从大跃进以来(更不用说“文革”中了),多是采取往下灌、造舆论、施加压力的办法。你想通想不通也得干,不然要受到批评和斗争。这次,我们吸取过去的教训。思想认识问题靠施加压力是解决不了的。在宣传中,要讲清具体情况,说明具备了哪些条件,采用了什么样的工作方法和工作步骤,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在文章、评论中,讲清为什么这么做比较好,为什么过去那一套不行。最重要的,是要拿出典型来,我们搞了不少典型,贫困地区的、平原地区的、山区的、大城市郊区的、机械化程度高的地区的、经济富裕地区的,用典型、用有说服力的事实,来启发人、教育人。有一篇稿子,说耿长锁也要搞联产承包责任制了。过去这位老模范思想不太通,现在也逐步认识到联产承包的很多好处。如果人家思想还不通,硬逼着他搞起来,也不能持久,有点风吹草动,又想退回来,因为他在思想上没解决问题。慢一点,思想确实通了,你不叫他搞,他也要搞。党的一个政策,各项工作任务,布置下来以后,从落实到完成,总会遇到一些困难、挫折。党委的工作、领导人的工作就是怎样克服这些困难,说服大家,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落实政策,完成任务。这些工作做得好不好,反映了党委或领导人的思想水平和工作水平。如果中央命令一发,两三天之内、一两个月之内,大家都按中央要求做到了,那还要各级领导干什么?中央提出一个问题、一个任务,大家不可能在一段时间内,认识都一致。因为事物是千差万别的,人是千差万别的。党委的工作、我们宣传报道的任务就是为了把中央的方针、政策,宣传到干部、群众中去,把一些地方好的经验、好的办法、好的思想、好的作风介绍出来,为那些工作搞得不大好的地方所接受,这得有一个过程。宣传艺术就在于:你思想不通,我通过宣传,能够使你接受了。事物的发展,有先进、有后进,是不平衡的,我们多年来有这个体会。公社化时,一夜之间,多少地方公社化了。二十几年以后的今天,不是还得回过头来搞包产到户吗?有些是一种假象,它不反映实际。现在确实是反映实际,我们宣传工作,就是要使党的正确的方针政策、先进的东西,贯彻到下边去,普及起来,我们采访就是访问这些事、介绍这些事。一件事,总得有起伏、有波澜,才能引起人们的兴趣。不然,平平淡淡,就没意思了。马克思说过: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我们坚信党的政策是正确的,是深得群众欢迎的。我们也就坚信,有些同志虽然一时思想不通,只要我们善于做宣传工作,加上本人在实践中受到教育,总有一天会觉悟起来的。因此,为谁宣传,为什么宣传,要解决什么问题,报道是对谁讲的,都有针对性。所以,我个人认为,除了积极宣传、引导外,有些事情还要善于等待,留有余地,启发自觉,这样,宣传才能收到实际效果。

(四)真正好的报道要从实践中来。现在我们流行一种做法,就是向有关领导要题目,认为背上个题目下乡,写出来的报道见报才有把握。这种情况,是“文革”中遗留下来的毛病。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当记者的时候很少有这样的事。那时,领导只是给报道精神、报道提示,从来不给报道题目。一个报社几十个记者,都向领导要题目,没那么多。如果硬是给出个题目,那也是主观主义的东西。因为谁也不是神仙,脑子里能装几十个题目,而且都那么准,都能见报,这不可能。问题要从实践中来。***同志说:记者要成为调查研究的专业人员,报上的一切文章都应当是调查研究的结果。我们搞报道就是考察党的方针、政策在实践中贯彻执行的情况。实践是检验党的政策正确与否的标准。一项政策可以在实践中使之不断发展和完善。如果经过调查研究,感到哪个地方不足,可以提出自己的看法,供中央和上级党委参考。责任制报道就有这种情况。我们到基层要吸收地方党委、群众很多好的工作方法、好的经验、好的思想、好的观点。而且,有些比较好的报道,只有通过深入的调查研究才能写得出来。记者也只有在深入调查中,掌握大量材料,通过分析研究,才能形成自己的见解、看法,真正把中央的精神、党的政策和实际结合起来,这样才大有文章可做,这才是记者的真本事。背上个题目,带着个观点,到下边去找例证,这不能算调查研究。因为社会现象错综复杂,随时都可以找到某些例子和材料来证明某个论点。就是人们常说的那种情况:有的人,你反“左”,他给你找出“左”的材料;你反右,他又给你拿出右的例子。迎合某个领导人的观点,不尊重客观,不尊重实际,这实质上不能算是尊重领导。只要从实际出发,真正做好调查研究,你到每一个地方去,都可能写出有特点的东西来。我们的新闻报道只有面向实际、立足于实际,才能搞出比较扎实、有指导意义的东西来。

农村形势好,但还有好多问题。总的说,这些年,不论是经济发达地区,或是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生产都有较大的发展。但我们农村经济还不够发达,我国广大农村要实现现代化,任务是相当艰巨的。因而我们的农村宣传工作任重而道远,这需要我们每个搞农村宣传报道的新闻工作者,继续努力,不断实践和探索,为深入贯彻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为早日实现“四化”作出新的贡献。(注:此稿取材时间段为1978年冬至1984年夏)

〔安子贞:原人民日报社农村部副主任、《人民日报》海外版副总编辑〕

同类推荐
  • 中国网络传播研究2010(第四辑)

    中国网络传播研究2010(第四辑)

    《中国网络传播研究》的创办旨在为研究中国网络传播的学者提供学术讨论的平台,倡导具有科学性和创新价值的传播研究,彰显网络传播研究对传播学的理论贡献,促进传播学者与其他学科的对话。《中国网络传播研究》鼓励以经验性方法研究中国网络传播的基本问题,倡导多学科、全球化视野的传播学术研究,亦致力于为社会提供有价值的相关科学认知。本书是2010年第4辑。
  • 南京血祭

    南京血祭

    经济犯罪现代著名作家阿垅写于1939年的报告文学体长篇小说《南京血祭》(原名南京),是第一部纪实南京大屠杀和南京保卫战的史诗般的作品。
  • “普世价值”评析

    “普世价值”评析

    《普世价值评析》由汪亭友著。针对中国思想理论界出现的“普世价值”思潮之争,《普世价值评析》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和方法,围绕“普世价值”的由来及内涵、与“普世价值”相关的理论问题、“普世价值”思潮中的重要观,展了较为系统和有说服力的说明、分析和论证,指出人们的价值认识总是具体的、历史的,在阶级社会是有阶级性的,根本不存在适合一切人、一切时代的“普世价值”,并一步指出,社会政治领域的民主、自由、平等、公平、人权、和谐、宪政等价值观也不具有“普世性”;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孕育不出全人类的“普世价值”来;马克思主义也不是所有阶级都能认同的“普世价值”。
  • 红月亮:一个孔子学院院长的汉教传奇

    红月亮:一个孔子学院院长的汉教传奇

    本书是作者在被委派到土耳其中东技术大学孔子学院担任院长两年间所撰写的教育经历及教育感悟。目前汉学热正在国外流行,本书对传播汉学文化,让国内人士了解汉语在国外现状,以及了解汉学工作者的生活及工作也大有帮助。
  • 人性的“新大陆”

    人性的“新大陆”

    人性问题在中国的战国时期,就有很多先哲展开争论。在西方,公元前三百多年,古希腊哲学家波,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就论述过有关人性问题。
热门推荐
  • 琼少秘宠:娇妻有点狠

    琼少秘宠:娇妻有点狠

    她是生活在底层的杂草,苦苦挣扎,却厄运连连。他是身份神秘的富豪,没人知道他的真实背景,众人只道琼少在T市能只手遮天。因一场意外,她成了他的救命草。琼少高高在上,睥睨着卑微的她。“丫头,想知道那个人在哪儿吗?”啪,一沓纸扔在沐小溪面前。“签了这份协议,成为我的妻子,我便告诉你那个人在哪儿。”
  • 中国学术文化九讲

    中国学术文化九讲

    一本生动忠实的讲堂实录。一次对钱穆学术思想和治学方法的梳理。一个与国学宗师亲近的机会。钱穆一生讲学不辍,育人无数,对现代中国学术研究影响深远。这本由叶龙记录整理的《钱穆学术文化九讲》收录了钱穆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在香港、台湾等地的9次讲演。内容涵盖思想、历史、文学、文化、政治、经济等诸方面。各篇互为补充,既有宏观上对文化历史的梳理,亦有断代研究的案例,以及个案研究成果的展示;既有思想文化的研究,亦有方法意义的探讨——是一本可以窥见钱穆宏大学术世界的小书。
  • 完美声音征集令

    完美声音征集令

    极度缺乏自信的麦星重逢贫嘴贱舌的儿时好友元理理,没想一见面,麦星就受到侮辱,这简直不可原谅!于是,她发誓一定要进入萤川皇家音乐学院,让元理理知道,我麦星可不是当年“被绝交”的下等人。而麦星在初次进入仲夏部当天,便被误以为是近期破坏声音程序的“R”,并且阴差阳错的上了十大危险分子榜单。为了方便监管,又被迫成为了部长腾七海的跟班。“理理,我、恨、你!”麦星仰头冲天,爆发出痛心疾首的呐喊。而就在这个时候,一个名为“R”的神秘人出现了!他不断地引导着麦星去发现她内心深处的梦想……
  • 伏魔经坛谢恩醮仪

    伏魔经坛谢恩醮仪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淡紫色花开

    淡紫色花开

    幸福的时候,总是以为着爱能长久。分开了,才觉得那是的幸福是那么的可悲。没看到一个熟悉的场景,嗅到一股熟悉的问道。在脑海中会不知不觉的想到的那个人,一定有着很多的曾经吧!只是不愿意再去想起。
  • 美人何处

    美人何处

    她本是史书工笔里的一个女子,源起于桃花夫人,只是谁都不知晓她的那段往事。在当年但凡是上了年纪的老人,都听过这么一段故事。但是每个人都是讳莫如深,不肯多提一言。据说当年的她倾倒天下颠覆江山,据说当年的她令山河失色日月无光,也据说,当年的她雷厉风行手段狠辣……只是,再多的史书笔墨染就的也不过是一个影子罢了。那宫墙倾轧,波诡云谲,看她如何扶摇直上,平步青云!看她风华绝代,万人拥趸!
  • 重生之炒作高手

    重生之炒作高手

    这本书是爽文,但不仅仅是爽文。你可能知道风姐,扶蓉姐姐,天仙妹妹,奶茶妹,你可能听说过很多离奇的故事。但是,你也许不知道这些人,这些故事背后的真相与商业秘密。写了这本爽文书,以此为契机,和大家八卦一下诸多炒作背后的秘密。不影射任何人,如有雷同,实属巧合。
  • 妖孽,何弃疗

    妖孽,何弃疗

    睁开眼,她成了失宠王妃,本想安心做个透明人,奈何王爷侧妃脑子有坑,王府阴谋多,江湖套路深,为了美好的明天,她卷卷铺盖归隐去也……自古深情留不住,总是套路得人心
  • Sartor Resartus

    Sartor Resartus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母亲的花样年华

    母亲的花样年华

    再说说我自己吧。说起来有些奇怪,我母亲死后,我的“洁癖”慢慢地好起来了。我开始用一种不同的眼神去看那些我曾经以为都很肮脏的男人,我的脸上渐渐地有了笑容,我被我们医院的男医生认为越来越好看了,他们毫无例外地怀疑我真正恋爱了。恋爱这个词让我想起了那个中学语文老师,在我的回忆中一切竟然都是那么温馨和美丽。有一天我惊喜地发现,他再次出现在了我的面前,他向我道歉说自己太鲁莽。那时候,我穿着睡衣在我们宿舍楼下接受他的道歉,但是有点冷。他要脱下外衣,我摇摇头说,不要,你也冷。于是,我第一次主动地将头靠近了他敞开的怀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