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196700000024

第24章 突破计划经济的艰难起步——记30年前一次关于农村改革的采访

季音

我国的改革开放,是以农村改革为起点逐步展开的。30年前,亿万农民以非凡的勇气,奋起冲破“左”的重重壁垒,挣脱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种种禁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改革的道路很不平坦。那几年里,我在人民日报社农村部工作,对此进行了多次采访与报道,作为一个记者,我见证了这场深刻变革的一些风风雨雨。

我的农村改革采访,是从乡镇企业问题开始的。乡镇企业的崛起,是农村改革的前哨战。乡镇企业过去叫社队企业,它是70年代中期开始在农村出现的一个新事物。大凡新事物,多是为了生存和发展,经过激烈的反抗和斗争,才逐渐成长起来,争取到自己的生存权。乡镇企业的发展就是这样。长期以来,我国实行单一的计划经济,在农村又推行了“以粮为纲”的方针,它像一根粗大的绳索,捆住了亿万农民的手脚,农民在生产和经营方面完全没有自主权,粮食是统购统销,流通领域是国营商业一统天下,农民从事副业和其他生产活动,则被斥之为“走资本主义道路”。计划经济和“以粮为纲”,把广大农民挤到了一个“独木桥”,逼到了绝路上,民间流传着一句民谣:“以粮为纲,穷得精光。”

在这种情况下,在一些原来有些商品经营传统的地方,有些农民就悄悄地搞起了乡镇企业,在不影响农业的情况下,创办工副业生产,并且自主经营,自行销售,突破了计划经济的老框框。实践证明,这个新办法有强大的生命力,凡是乡镇企业办得好的地方,各项生产事业蓬勃发展,农村面貌迅速改观,农民收入显著增长。它大受广大农民和农村基层干部的欢迎。

可是,这个新生事物的成长很不顺利,它诞生不久,就受到社会上一些人的重重围攻。反对者主要是握有经济大权的国家计划部门、国营工业企业、国营商业部门等等,还有不少抱着旧观念不放的干部,包括不少地方的领导干部。当时中央还没有关于乡镇企业的红头文件,因此他们认为搞乡镇企业不合法。当然,也有不少干部支持这个新生事物,特别是了解农村实际情况、关心农民疾苦的农村基层干部。究竟创办乡镇企业是“走资本主义道路”,还是一条发展农村经济的新路?这个问题,一时间在社会上形成了一场激烈的大争论。

反对乡镇企业者给办企业的农民扣上的帽子是很吓人的。国家计划部门指责他们“破坏国家计划”,“以小挤大”(“大”即国有工业企业);国有商业部门指责他们“破坏社会主义流通渠道”;一些国营大厂由于人才流失到乡镇企业而指责他们“挖社会主义墙脚”;还有人指责他们搞不正之风,等等。在农业部门内部认识也不一致,有些抱着传统观念不放的人,认为搞农业就得“以粮为纲”,农民只能终年脸朝黄土背朝天,一心搞粮食,发展乡镇企业是“不务正业”。总之,各种批评纷至沓来。当时,这场争论也反映到了《人民日报》编辑部内部,有些同志受到经济管理部门一些干部反对乡镇企业论点的影响,也认为我们不该支持发展乡镇企业,有时双方争论得面红耳赤。

当时,江苏无锡是乡镇企业发展最快的一个县,各方面对它的压力也特别大。批评与指责他们的,都是有权有势的部门,而他们手上又没有中央文件可以保护自己,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他们给人民日报社来信,迫切希望得到党中央机关报的理解和支持。收到来信后,农村部的同志经过研究认为,面对这场关系农村发展前途的大争论,我们必须旗帜鲜明地支持乡镇企业这个新生事物。我们的看法,得到了编辑部领导的认可。

1978年3月,我奉命来到无锡县,由当地干部陪同,到全县一些公社(当时还是人民公社体制)和大队做了比较深入的调查。“北京人民日报社派记者来采访啦!”这个消息,很快在一些乡镇传开了,有些干部主动找上门来,向我诉说苦衷。他们说,无锡县兴办乡镇企业,县委是支持的,但他们也挡不住来自上头一些部门的压力;至于北京,更没有人下来过,办乡镇企业似乎成了一件名不正言不顺的坏事;办企业中遇到的种种困难,一些有关部门不仅不伸手帮助,反而还加以阻挠。从他们的诉说中可以听出,他们是多么迫切地希望得到社会的支持。对我这个记者的来访,这些乡镇干部流露出了明显的喜悦之情,由此也使我增加了自己肩上的责任感。

到无锡县后,我首先去采访了安镇公社,这是全县闻名的困难社,粮食生产在全县倒数第二,社员生活困难。困难是因何造成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单一的“以粮为纲”,只抓粮食生产,不准搞工业,副业也很少。这个公社地面上耸立着一座胶山,有丰富的石灰石资源,却长年沉睡,无人敢动。贫穷压得他们走投无路,几个大胆的干部带着社员向胶山发起进攻,开采石灰石,办水泥厂、水泥制品厂,生产石英砂,围绕着胶山大做文章,工业越办门路越多,公社办,大队也办,同时又大办副业,前后三年时间,这个出了名的穷社开始富裕起来了。当我们来到这里的时候,公社正修桥铺路,建造了8座新桥,还建起了农机站,一派生机。三年里农田基本建设的投资,超过了过去二十几年的总和,乡镇工业开始显示出它的威力。

我们还去调查了玉祁公社的民主大队。这个大队人均只有5分多耕地,过去叫它“三靠队”,即生产靠贷款,生活靠救济,吃粮靠供应,国家每年给这个大队统销粮食30万斤。这个大队的穷根就在于人多地少却单一抓粮食。这两年,他们兴办起不少乡镇企业,开办磷肥厂、粮食加工厂、大型养猪场……大队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工业收入跃升到总收入的50%,副业收入占20%,农业收入占30%。如今,“三靠队”变成了“三贡献队”,向国家贡献工业品、农产品、副产品。1977年遇到严重自然灾害,仍然向国家交售粮食38万斤。

我还调查了其他一些社队,情况大致差不多。以上所述一社一队的变化,大体上也是无锡变化的缩影。经过深入调查后,我的总印象是:发展乡镇企业,确实是农村一个可喜的改革,是在现有条件下全面发展农村经济一条可行的路子。特别是对人多地少的江南农村,更是一剂有效的治穷良方。

我去无锡县的时候,正是江南春寒料峭的3月初,我冷得披着棉被趴在县委招待所里连夜写稿,写出了一篇社论和一篇调查报告的初稿。1978年4月4日,《人民日报》在一版显著位置发表了我执笔的题为《社队企业要有一个大发展》的社论和题为《农业高速度发展的途径——江苏省无锡县社队企业调查》的调查报告。社论在送审时得到了党中央有关领导人的肯定。

社论和调查报告发表后,受到各地农村干部的普遍欢迎,他们纷纷给报社来信,表示支持。无锡县的干部和农民更是兴高采烈。当然,我们也听到了一些批评意见,认为报纸的报道背离了“以粮为纲”的原则,是一个不小的错误。不过,当时国内的政治环境已经开始改变,扣帽子、打棍子已不再吓人。报社农村部同志依然坚持我们的观点,我觉得自己在无锡县是做了深入调查的,事实并无出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嘛。

乡镇企业的崛起是我国农村走向市场经济的第一步,也是向计划经济体制发起的第一波冲击。这次冲击中,迈出第一步的是无锡县农民。

这次的无锡之行,我的粗浅体会是,作为一个记者,最重要的是要“唯实”,即尊重事实,尊重实践,而不可“唯书”、“唯上”。这是老革命家陈云同志的一贯主张。当然,我们要重视学习党和国家的有关文件,认真听取领导同志的各种意见,但更重要的是要眼睛向下,倾听人民群众的呼声,向实践在第一线的干部和群众请教。30年前我国农村改革的成功,正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真正贯彻群众路线的结果。无锡之行,也使我感受到记者责任的重大,感受到新闻舆论的威力。

改革的道路总是不平坦的,必然会出现新旧观念、改革者与保守势力的冲突,在这种情况下,毫无疑问,新闻记者应当运用手上的笔,为改革鼓与呼,推动社会的进步,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

〔季音:原人民日报社农村部主任〕

同类推荐
  • 发展传播学视角下的经济报道

    发展传播学视角下的经济报道

    《发展传播学视角下的经济报道》以发展传播学为视角。以二十一年来获中国新闻奖特别奖、一等奖的通讯社类和报纸类经济报道为研究对象,探讨经济报道与中国这样一个后发现代化国家发展之间的关系。《发展传播学视角下的经济报道》认为,获奖经济报道是国家主流意识的体现,具有主要来自以党政机关报(社)为代表的主流媒体、正面反映经济社会主流价值、兼具组织传播与大众传播双重职能、舆论引导和宣传诉求强烈、专业性有待提升等特点。而中国未来的经济报道及经类媒体应努力提升社会责任意识和专业性,朝信息化、情报开发、数据库建设方向推进,并助力于国民塑造理性、健康的现代经济人格。
  • 主体教育的大道之道

    主体教育的大道之道

    本书讲述薪火相传,继往开来。如果说,老一辈的大道人在老校长姚文俊的带领下,使得人民大道小学成为“主体教育”的发源地,那么,如今的大道人在深化“主体教育”实验研究的道路上,又进行了怎样的探索呢?相信读过这本书,读者会从中找到自己的答案。他们从“管理之道””教研之窗”“活动之旅”“家教之光”四个方面概括总结了管理、教师、学生、家长的活动经验。
  • 季羡林谈写作(典藏本)

    季羡林谈写作(典藏本)

    季羡林不仅是学术大师,在写作方面也堪称大师。他的一生笔耕不辍,无论是学术著作,还是散文、小品文、游记等,都蕴含了季羡林先生深厚的写作功力。本书收入了季羡林先生谈写作方面的文章,相信对广大读者提高写作能力有所帮助。
  • 乘着歌声的翅膀:中小学艺术教育漫谈

    乘着歌声的翅膀:中小学艺术教育漫谈

    在艺术领域,由于多种新艺术的观念和样式此起彼伏,“交流”艺术正渐渐失去了主导作用的地位,由此对艺术本质的质疑和混乱意识进一步形成。由此,建立一个包容一切艺术的定义变得不太可能与没有意义。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流动复合体的艺术,在流变过程中,只能是短暂的、一时的,任何哪怕自认为是无懈可击的关于艺术的定义都只是一种阶段性的概括而非最终答案。今天,对艺术不可避免的谈论恰恰证明艺术正在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其实,人类喜欢刨根问底的天性是对千变万化的艺术现象背后本质的追问,也得益于人们不断了解和接近艺术。
  • 社会学精要

    社会学精要

    《社会学精要》介绍了社会学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八位代表人物,九部经典著作,讨论了社会学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社会学精要》是我在美国匹兹堡大学学习期间(1982-1988)撰写的一部旧作。当时,我刚刚从历史专业转到社会学,对与社会学有关的一切充满了好奇心和热情。所以这是一部刚刚接触社会学的人的充满探索新领域的热情的试笔之作。对于同样刚刚涉入社会学领域的人们,这部书对他们了解这门学科的主要人物和名著、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或许会有一些帮助。”
热门推荐
  • 家有律师

    家有律师

    未婚同居共同购房男友突然要分手,怎么办?年卡只用了一个月,美容店卷铺盖走人了,怎么办?职工在上班途中不慎摔倒,能否认定为工伤?……法治时代,每个人无时无刻不与法律发生关系。本书针对常遇到而又很棘手的法律纠纷及问题分类阐述。案例典型、法条明晰、分析透彻,可谓我们家庭生活的好律师。
  • 后宫惊华:妖娆太子妃

    后宫惊华:妖娆太子妃

    她是他交易中的棋子,他是她命中的恶魔。她从面容丑陋到美若天仙,一路真心对他,却最终只是为他换取他情报的筹码,夜晚她乔装任人欺凌的娇娃,把酒言欢,曲意逢迎,却在死亡的边缘,被他冷漠地推入深渊!为了娘和弟弟,她哀求他高抬贵手。他不屑:“你算什么?不过是一个任人欺压的无耻女人!”“就算是无耻的女人,也会有死亡的权利!”她手中软刃一挥,一道血痕清晰惊悚,血色妖娆下她美艳如花!十年欢宠,十年仇怨,他疯了一般地找她,她却如同一抹幽灵,总是在他到来前,悄然离去!
  • 活着就是一种修行

    活着就是一种修行

    我们应该修行,修行自己的内心,修行自己的心态,在修行的过程中或许你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或许你会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挫折,其实不用太在意,因为它们是路上的试金石,当你成功的时候再回过头来看看它们,或许,一切真的都不显得那么重要,相反,你还有可能去感谢它们,因为没有它们的铺垫,你也到达不了成功的彼岸。活着就是一种修行,修的是自己的心态,受益的是自己的人生!
  • 女人生活圣经:聪明女人需要规划好自己的一生

    女人生活圣经:聪明女人需要规划好自己的一生

    聪明的女人应该是智慧和从容并存的,具备这种特质的女人才能从内向外雕琢,透出一种让人信服的气质。魅力是女人至尊无上的风韵,总是与高贵、温馨、精美的气质联系在一起,女人是一件华丽的饰物,一分优雅的心情,一种高尚的生活,一种永不褪色的魅力……
  • 明伦汇编人事典初生部

    明伦汇编人事典初生部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福晋难为

    福晋难为

    新婚之日,作为四爷头号脑残粉,果儿万分期待。
  • 无人过夏

    无人过夏

    28岁职场剩女温颜,温和一世容颜,32岁高富帅,楚蓝,决绝中不容一丝背叛,她在漫漫职场中求一点荣华,他在阿谀奉承中寻一丝真心,她清醒时面试了他的公司,无论是因是果,这是一段避之唯恐不及的纠缠,你要我的人,还是我的心,对不起,都不能给你.
  • 辽志

    辽志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爱丁堡笔记

    爱丁堡笔记

    《爱丁堡笔记》成书于1879年,是史蒂文森最生动有趣也是最具私人意义的作品之一。本书由一系列散文组成,从爱丁堡老城、议会广场到新城、卡尔顿山与彭特兰丘陵,铺开了一幅独具韵味的风景画。作品既有游记性质,又穿插了社会评论,满溢着作者娓娓道来的家乡情愫。书中的爱丁堡是一个立体的,并极具戏剧对比性的城市——在新与旧之间,富庶与饥馑之间,广厦与乡野间铺展开来的城市。在一些章节中,作者怀抱一种怀旧之情讴歌城市之美与其独特的精神气质,而在如“传奇故事”等章节中,他则着重渲染了爱丁堡黑暗、阴森的一面,如嗜酒的下层阶级、社会丑闻、城市边缘之罪恶等。
  • 中国医疗何处去

    中国医疗何处去

    新医改将会面临更大的考验,医生们高喊“改革的主要问题之一是提高医生待遇”,为什么还没能从根本上改变高药价,为什么不能制止穿梭在医院中的医药代表们,“以药养医”养肥了谁,真、假专家身后的庞大利益群体还想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