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笔在当代取得了更快的发展,已经发展为包含羊毫、兼毫、紫毫、狼毫四大类,近三百个品种,国内外享有盛誉。
湖笔文化推动了中华文明的发展,促进了中华民族与世界各族人民的文化交流,特别是孕育了一大批历史文化名人。湖州昜是名家辈出,璀璨古今。从中国绘画史上被尊为“佛画之祖”的曹不兴,到开一代风气之先的赵孟頫,再到近代被尊为“海上画派”宗师的吴昌硕,以及有现代王体第一人之称的沈尹默等,无一不是以湖笔为中国书画史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页。其中,王羲之、王献之、谢安、颜真卿、皎然、杜牧、李治、张志和、陆龟蒙、皮日休、陆羽、张先、苏试、秦观、王蒙等或为当地名家,或为政、客居湖州,他们不断把湖笔文化推向高潮。
在宋元时期文人书画技艺发展、变化的推动下,湖笔工艺不断改进、优化,到了元代,还出现了冯应科、张进中等为文人激赏的制笔名匠。据明代《弘治湖州府志》记载:湖州出笔,制笔“工遍海内,者皆湖人,其地名善琏村。”从元至清,善琏几乎家家制笔,工艺不断进步,善琏成了湖笔的代名词,制笔名匠也历代辈出。清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湖州城内又办起了我国最早的集湖笔生产和经营为一体的王一品斋笔庄,笔工皆为善琏人,均系善琏湖笔的一枝。到抗日战争爆发之前,古老的湖笔工艺日臻完美,蜚声海内外。
抗日战争时期湖州沦陷,笔工为避战乱奔走他乡,生产严重衰落,到1941年,产量跌至那一时期的最低点。到新中国成立前夕,善琏的制笔业一片凋敝。新中国成立后,笔工纷纷返乡。1956年4月办起了善琏湖笔生产合作社。1959年创建善琏湖笔厂。1961年王一品斋笔庄创业200周年,党和国家领导人朱德、董必武、陈毅、郭沫若、何香凝和社会知名人士沈雁冰、叶圣陶、沈尹默、傅抱石、吴作人、潘天寿等纷纷题诗作画,表示祝贺。“文化大革命”给湖笔生产带来灾难,许多名牌产品因“复旧”之嫌而停止生产。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湖笔生产恢复生机,并以较快的速度增长。善琏湖笔厂、王一品斋笔庄、含山湖笔厂成为传承湖笔传统工艺的主要企业,所生产的双羊牌、天官牌、双喜牌成为湖笔的名牌。1979年至1987年间,善琏湖笔厂的双羊牌湖笔获得浙江省优质产品、轻工业部优质产品称号,1988年获轻工业部优秀出口产品银质奖。
随着旅游事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国际友人和旅游者,尤其是日本书画界人士慕名来到湖州,参观访问王一品斋笔庄。1982年春,日本著名书画家青山衫雨率江南文化考察团参观王一品斋笔庄,对制笔技艺产生极大兴趣,他用王一品所制笔即席挥毫,留下珍贵墨宝。
1983年邓颖超副委员长访问日本,曾带数百套湖笔作礼品赠送给日本朋友。1994年,湖州王一品斋笔庄天官牌白元锋笔、博古策笔在北京举办的第五届亚太博览会上分别获金兰奖和银奖。
与湖笔紧密相连的书画,与京剧、民乐齐名,同为中华民族文化三大国宝是世界公认的中华民族特色文化。湖笔不仅有“湖颖之技甲天下”的盛誉,而且孕育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湖笔文化。湖笔文化是指由湖笔而生成、繁衍、发展的文化现象、文化历史、文化成果(包括特质的和精神的)的总和,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湖笔文化包括:笔艺(讲究选料、选器具、帛笔工艺即所谓尖、齐圆、健四德等)、笔道(运笔时讲究人品、意境、思想、审美、礼仪等)、笔历史、笔风俗、笔文学、笔艺术、笔宗教、笔建筑(笔塔、笔亭、笔冢等)在内的与湖笔有关、在湖州发展壮大而形成的文化体系,融诗文、宗教、思想、民俗、旅游、包装工艺等为一堂,在不断丰富湖州区域文化中产生了丰硕的文化成果。
湖笔精湛技艺的代代相传维系于它长期以来形成的各种生产、信仰习俗。如严谨的工艺流程习俗,虔敬的拜师收徒习俗。相传秦代蒙恬为毛笔始祖,善琏笔工崇奉笔祖,早在元代就建有蒙公祠。在每年农历三月十六日和九月十六日举办“蒙公会”即祭祀笔祖、笔娘娘的庙会的习俗,也起到了传承工艺、教化行规的作用。为了适应旅游事业的需要,王一品斋笔庄专门制作了一批供观赏的湖笔,如“兰亭”、“鹅池”、“翠亨春”、“西泠汉石”、“半屏山”等,被誉为旅游珍品。王一品还为已故社会名人特制纪念笔。郭沫若逝世一周年,王一品精制了“鼎堂遗爱”毛笔(鼎堂为郭沫若别号)。国画大师吴昌硕平生爱用湖州羊毫笔写石鼓文,王一品仿照他的用笔,生产了“缶庐妙颖”。在茅盾逝世的当日,王一品便赶制了一批书画笔,以纪念这位杰出的文学家。
第五节保证湖笔质量的两道关键工序
湖笔之所以能在门派众多的中国毛笔中位列最佳,主要是由于湖州一带自然条件优越,风景优美,气候适宜,因此所产的山羊毛质地优良,具有很好的锋颖。所谓锋颖,是指羊毛前端有一段透亮的毫尖,笔工们称为“黑子”,这是湖笔最大的特点。用这种羊毛制成的毛笔,具有笔锋尖锐、修削整齐、丰硕圆润、劲健有力等特点,书写起来得心应手,挥洒如意。但是,这种锋颖只有嘉湖平原出产的山羊才有,这一带的山羊,每只平均只出三两笔料毛,有锋颖的也只有六钱。一支湖笔,笔头上的每一根具有锋颖的毛都是在无数粗细、长短、软硬、曲直、圆扁的羊毛中挑选出来的。
湖州毛笔简称“湖笔”,这并不意味着产自湖州的毛笔都能称得上“湖笔”。湖笔又称“湖颖”,这是它的最大特点。所谓颖,就是指笔头尖端有一段整齐而透明的锋颖,业内人称之为“黑子”。黑子的深浅,就是锋颖的长短,这是用上等山羊毛经过浸、拔、并、梳、连、合等近百道工序精心制成的,唐代诗人白居易曾以“千万毛中拣一毫”和“毫虽轻,功甚重”之语来形容制笔技艺的精细和复杂。
具体来说,湖笔的特点被概括为“三义四德”。“三义”指技术制作上的精、纯、美。“精”指拣、浸、拨、梳、结、配、择、装等全部工序都一丝不苟;“纯”指选料严格细腻;“美”指形、色及配合的毛杆、刻书、装潢等高度统一。“四德”则要从书写的效果上来解释,即“齐、锐、圆、健”。“齐”指笔头饱满浓厚,吐墨均匀;“锐”是笔锋锐尖不开叉,利于钩捺;“圆”指圆转如意,挥扫自如;“健”指健劲耐用,不脱散败,有弹力而显书者笔力。
一般的毛笔,最大的缺点是容易脱毛和笔尖开叉,再好的笔一旦脱毛和开叉,就成了废物。湖笔却能避免此弊病,这主要得力于两个方面:一是在选料上煞费苦心,有独到之处。据说,以前为朝廷专制的湖笔所用的羊毫不是来自一般的羊,而是专门精心饲养的羊,这种羊不吃草料,只吃桑叶,则羊的脂肪集中于毛细管,取其毛制成的笔则坚而有劲,临池则挺而有力。二是在制笔时狠下功夫。毛笔虽小,制作起来非有精到的技艺不可,选料固然是关键,而更重要的是修工。据行内师傅说,一支好笔前后需反复修整十来次,即使是高手,一天的辛劳也只能修成一支。如果修得不到家,即使是选料极精,最后也难出佳品。
湖笔纯由手工制作,制作工艺十分复杂。一支湖笔从原料进口到出厂,一般需要经过择料、水盆、结头、装套、蒲墩、镶嵌、择笔、刻字等十二道大工序,从中又可细分为一百二十多道小工序。在众多工序中,以择料、水盆、结头、择笔四道工序要求最高,最为讲究,尤其是水盆和择笔更为重要。主要工序由技工专司,选料精细,制作精工,尤其讲究锋颖。制作工匠秉承“精、纯、美”的准则,生产出“尖、齐、圆、健”四德齐备的成品湖笔。
笔料的品种繁多,有软毫、兼毫、硬毫三大类近三百多个品种。以羊毫为例,传统上只择取杭嘉湖一带所产的优质山羊毛,这一带以羊毫为上品,锋嫩质净。笔工们将这些优质笔毛料,按质量等级分类,分出“细光锋”、“粗光锋”、“黄尖锋”、“白尖锋”、“黄盖锋”等四十多个品种。每一个品种之下,还有再分出若干小类,其精细程度,丝毫不亚于绣花。湖笔选料严格,主要选用山羊腋下毛,所取毫料须陈宿多晒,除去污垢,然后再根据毫料扁圆、曲直、长短、有无锋颖等特点,浸于水中进行分类组合,毛笔的制作一般要经过浸、拔、并、梳等七十余道工序才能制成。笔头的每根毛,都要经过仔细挑选,再经梳、结、压、择等各种工序才能制成。湖笔文化渊远流长,内涵丰富。她是东方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是中华文明史上一朵绚丽的奇葩。悠久的发展历史、精湛的制笔工艺、众多的品种规格、良好的社会信誉,加上历代名家的极力推崇和广泛应用,留下了极为丰富的遗产。
湖笔的笔杆主要取浙西天目山北麓灵峰山下的鸡毛竹,它节稀杆直,竹内空隙较小,是制作笔杆的理想原料。平常说到湖笔,人们往往还会提到富阳特产的峡岭湖笔,这种糊笔的笔杆采用坑西苦竹制成,一是色泽好。愈经水漂摩搓,愈是滑润耐手;存放年代愈久,愈见光亮如油。二是质地坚韧。用刀绞削不破不裂,竹渣薄如扇页,明透鉴人。这样的苦竹,观之瘦劲典雅,掂之圆浑凝重,是制作笔杆的上品。而且这种竹是立冬以后砍伐的,笔杆不易遭虫蛀。峡岭湖笔的笔毛挑选也很有讲究。羊毛采用头颈、四腿和胯间的毛锋毛;山兔毛采用背部的白毫、紫毫,宁精而少,不粗不滥。传统湖笔的笔毫具有笔锋尖锐、修削整齐、丰满圆润、劲健有力的独特风格。
湖笔纯由手工制作,制作工艺十分复杂。一支湖笔从原料进口到出厂,一般需要经过择料、水盆、结头、装套、蒲墩、镶嵌、择笔、刻字等十二道大工序,从中又可细分为一百二十多道小工序。在众多工序中,以择料、水盆、结头、择笔四道工序要求最高,最为讲究,尤其是水盆和择笔。主要工序由技工专司,选料精细,制作精工,尤其讲究锋颖。制作工匠秉承“精、纯、美”的准则,生产出“尖、齐、圆、健”四德齐备的成品湖笔。
制作笔头是湖笔最重要的工序,几乎完全要靠手工操作。在传统湖笔生产流程中,女“水盆”、男“择笔”,这是做笔头的两大工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