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盆
湖笔取材于各色兽毛,其中用料尤以紫毫花毫(兔毛)、羊毫和狼毫居多,并经过水盆、结头、车斗、择笔、刻字等大流程和百来道小流程。第一道工序之所以叫“水盆“,是因为制作者必须在一个不深不浅的水盆中完成此道工序。水盆是湖笔制作中最复杂、最关键的一道工序。
从事水盆工序的制笔师傅坐在水盆前面,将一团团纠结在一起的羊毛用水打湿,用一只牛骨梳一遍遍地梳理,直至基本把羊毛理顺,显出锋芒。在这一过程中,那些没有锋的毛、杂毛都要挑掉,每根毛的毛尖处都有一段半透明有韧性的毛尖,这就是毛笔的锋,有锋的毛笔才能写出锋韵。挑杂毛的时候,要用右手大拇指和刀片一起把杂毛夹掉,这样长年累月下来,制笔师傅往往右手的大拇指关节会磨出厚厚的茧,加上常年的浸泡,使之看上去更像一个大水泡。所以,这是一项十分艰苦的工作。另一方面,做水盆辨认锋颖的唯一方式,是利用灯光用肉眼来挑取,没有十足经验的老师傅绝不敢做这一道工序。而唯有如此细致,才能在结头、车斗等流程之后,制作出落纸如云、挥毫如意的湖笔。
现代的湖笔厂都设有宽大的水盆车间,整齐地放着一排排木盆,笔工们一手拿着角梳,一手攥着脱脂过的毛料在水盆中反复梳洗、逐根挑选,按色泽、锋颖、软硬等不同级别进行一根根分类、组合,做成刀片状的刀头毛,然后再放在水里缕析毫分,把断头的、无锋的、曲而不直的、扁而不圆的毛剔除,整个过程非常精细。
择笔
择笔也是分拣毫毛的一道工序,基本全由男人所担任,尽管不用把手泡在水里,但也极费眼睛。制笔师傅使制成的半成品毛笔笔头在干燥状态下散开,一手握住笔杆,一手拿着修理工具,迎着光线把没有锋颖的笔毛拣去。修好的笔头要像笋尖。择好的笔放到鹿角菜熬成的浆糊里浸透,晒干了就可以包装上柜台了。
水盆和择笔两道工序对于坐姿也有特殊的要求,宜侧身而坐,身朝南而面稍偏东,处于自然光线的照射下。因为毛毫的锋颖只有在自然光线下才能达到清晰的最佳可视效果。择笔还十分讲究脚的摆放,右脚的脚背往往拐在左脚的脚跟上,座位是板凳,使笔头在操作时不会踏腰,从而保持身体的平衡挺直。
在一支湖笔的制造所需要的大大小小一百二十多道工序中,光是水盆和择笔所用到的工具就有骨梳、掀刀、盖笔刀、择笔刀、敲笔尺、拣刀等,在当代毛笔制造中,只有笔杆可以用机器加工,笔头及其他工序几乎还是纯手工的。
第六节湖笔的困境与新的发展
湖州作为湖笔文化的发源地,自古就是湖笔生产的主力地区,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湖笔产业的发展越来越受到时代发展的忽视。如何将传统文化融人到现代社会中去,湖州的百年老店王一品笔庄做出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上世纪60年代初,王一品笔庄以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到京沪等地请书画名家品鉴湖笔并提出需求,为湖笔的技艺发展作出了贡献。“文革”之后,又举行过不少纪念活动。
然而,由于多种原因,湖笔的质量提高总不如人意。随着一大批老技工的相继离世,年轻人又不太愿意涉足湖笔制作,更谈不上对湖笔的研究、开发。不可否认,湖笔制作技艺正走下坡路。善琏湖笔厂的“双羊牌”和王一品斋笔庄的“天官牌”是当地的两大知名品牌,善琏镇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有三家大厂,每个厂有300到400多名工人。而进入21世纪以后,善琏湖笔厂及善琏含山湖笔厂都出现技术人才流失的问题,在湖州地区从事湖笔制作的总人数不超过1400人。
改革开放以后,湖笔的产销经营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方面,原先的集体所有制笔厂在改制中大多化整为零,企业规模缩小,另一方面私人小厂甚至家庭个人纷纷进入湖笔制作和经销队伍,湖笔在毛笔业的地位已在悄然发生变化。这样发展的结果,是湖笔产能下降,效益降低,其主要原因在于大多数湖笔企业不知如何利用好湖笔资源,发挥好善琏湖笔2000多年来积淀的品牌效应,没有站在文化产业发展的高度去研究湖笔产业的发展,往往用一种比较狭隘的思维方式埋头于制作工艺的研究,缺乏以一种创新的意识和开阔的胸怀去深入研究文化发展的新趋势和市场的新需求。这倒导致了湖笔制作人因为缺少这种意识,只能更多地为各大名笔企业加工,获得不多的加工制作收入,如善琏企业一年为上海“周虎臣”、杭州“邵芝岩”、苏州企业等加工不少毛笔,产品贴的是外地企业的商标,湖笔的品牌影响力也逐渐减弱。比如,善琏镇生产的湖笔每年约有10%直接销往苏州,再由苏州进行装饰、品牌包装,打上苏州厂家的商标在国内外销售。
与此同时,由于湖笔的历史知名度和优良品质,“湖笔”商标抢注不止,“湖笔”标识滥用,湖州以外的制笔企业打着“湖笔”的牌子数不胜数。“湖笔”品牌保护缺失,导致湖笔发展缓慢、产业萎缩、制作工艺面临失传的危险。
在20、21世纪之交,湖笔制作开始走入民间,一批制笔世家重出江湖,试图力挽湖笔的颓势。其中较有影响的,是湖州出现的一家周公笔庄,由有26年制笔经验的周瑾秉承父业,一手打理。她沿着父辈走过的路去拜师讨教,到黑龙江、吉林、北京市场调研,在湖州许多前辈和新闻媒体帮助下,短短时间就恢复和创制出130多种湖笔品种。她为中国文联、中国军事博物馆、中央文物局单位的书画家定制了“玉蕊”、“玉蕾”、“玉颖”及“吉祥、致和、如意”等套装笔,赢得了赞誉。她还利用当地资源、设法用湖州丘陵山地广有的苦竹制作笔杆。苦竹的竹节较短,杆中有一个竹节。但是有了这个节,就等于在执笔的指间多了一个支点,下笔反而有了力度。她的这一创新型笔杆,受到了使用者的欢迎。此外,她还着手开辟山羊饲养基地,以保证特长特优的长锋羊毫的来源。只有制笔人明白书画发展与毛笔的关系,才能下功夫开发多样化多功能的毛笔以求传统工艺与时代的同步。在湖州像这样的民间笔庄还有很多,在这些创立者和制笔师傅们的身上,显现出了湖笔在传承与创新中进一步发展的希望。
如今的毛笔外观与以往已大不相同,仅笔杆而言就有景泰蓝笔杆、珍珠笔杆、驼骨笔杆等,笔身上刻有山水画、古诗词,包装有透明型的、书本型的……这些新颖的湖笔瞬间就刷新了客商对湖笔的原有印象。而许多当地的个体户商家,还通过网络让这些创新后的湖笔成功打入了国际市场。
如今的毛笔,已慢慢演化成一种摆设,许多人将其馈赠亲朋,也让湖笔经过逐渐的创新改良,产生了许多新品种。湖州人用景泰蓝代替原有的竹管木管,甚至镶上水晶或者宝石,或者用各种毛料装点笔头,为使用者提供了极其丰富的表现形式许多去学习、了解湖笔制作工艺的人,在王一品笔庄的原料栏上,意外地看到婴儿的胎发。据了解,如今有许多家长为了给刚刚出生的孩子一个成长的留念,会请笔工用孩子的胎毛制作胎发笔,并在笔管上刻上姓名、生辰,取知文识墨、知识渊博的兆头。
第七节湖笔进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当人类文明进入到21世纪之始,为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兴复湖州东南望郡盛名,湖州市人民政府特兴建中国湖笔博物馆、赵孟頫纪念馆,以恢弘千年文脉,为湖笔故里的历史长卷添上一笔新的墨彩。
中国湖笔博物馆坐落于湖州市区莲花庄公园东侧,于2001年9月建成开馆。湖笔博物馆是集湖笔历史文物排列、工艺流程展示、精品博览和销售于一体的地域特色传统文化博物馆。其主题部分设:湖笔源流厅、陈列湖笔历史文物、湖笔工艺厅、展示湖笔传统制作工艺流程、制笔技工现场操作;湖笔陈列厅,汇集王一品斋笔庄、善琏湖笔厂等生产的百余种各式精品湖笔。湖笔名人厅展出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所使用的湖笔名品,以及名人名流、书法家赞誉湖笔的书画作品80余件。
湖笔精湛的制作技艺是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湖笔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社会文化的转型、书写工具的革新、对经济利益的片面追求导致湖笔生产中出现次品泛滥、工匠流失、传承乏人的状况,传统湖笔技艺受到很大冲击,应积极采取措施保护。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湖笔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7年4月,文化部组织开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推荐、评选工作,根据要求,传承人必须是能够完整掌握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或者特殊技能,具有公认代表性、权威性与影响力,并且能够开展传承活动,培养后继人才的人物。经过严格的推荐、申报、评选、公示、复审等程序,文化部在1138名侯选人中确定了第一批共226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湖州市知名笔工、湖州善琏湖笔厂厂长邱昌明被认定为传统手工技艺类中的湖笔制作技艺传承人。
邱昌明是善琏人。他从1966年就进入善琏湖笔厂做学徒,师从湖笔制作老艺人姚关清,学习湖笔的传统制作工艺。经过十多年的刻苦钻研,他的制笔技术不断提高,制作出的笔头锋颖清晰、整齐、无杂毛,具有“光、白、圆、直”的特点,能让使用者书写时“应手从心,挥洒如意”,在同行中备受赞赏。他还根据市场需求的新形势和新变化对湖笔制作工艺进行改良和创新,不断生产出湖笔新产品,得到了广大用户和客商的肯定。
多年来,邱昌明先后获得轻工业部荣誉证书、省优秀工艺美术专业技术人员、市首届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等荣誉称号,并多次赴北京参加表彰会。他主持制作的“双羊牌”湖笔荣获原轻工业部二轻局主办的全国首次毛笔质量评比第一名、省优质农产品金奖、中国文房四宝协会命名的“中国十大名笔”称号;他设计、主持制作的外销日本市场的“出口级名笔”获市优秀新产品奖。
为了传承、发展湖笔传统制作技艺,邱昌明精心帮带、培养了四名优秀制笔工人。他说,虽然受到文化转型、书写工具改变等因素影响,湖笔产业出现了工匠流失、传承乏人的状况,导致湖笔传统制作技艺的保留和发展也面临着一定困难,但是他会努力把湖笔传统制作技艺传承下去。“湖笔传统制作技艺具有鲜明地域特色,是湖州文化的典型代表,我希望更多的湖州人能重视这个‘传家宝’,自觉保护、传承湖笔传统制作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