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047300000005

第5章 全球公民社会:理论模式与研究框架(1)

近年来英语界对全球公民社会的关注令人吃惊。从学术界到政界甚至商界,许多人谈论这一概念以及从事相关研究,这反过来又使得全球公民社会作为一个包容性极强的新术语,很快就在全球范围内流行起来了。从学术研究上看,世纪之交的全球公民社会研究已步入成熟,研究涉及国际关系、国际政治经济、社会学、政治学以及政治哲学等多个学科,研究方法已经从实证考察延及规范性分析;相应的研究成果也颇为丰硕,尤其是新世纪以来,一些有影响力的著作和论文相继问世,比如萨拉蒙等人出版的四部《全球公民社会年鉴》、卡尔多所著《全球公民社会:对战争的回答》以及基恩的著作《全球公民社会?》,这些著述不仅提供了全球公民社会的生动画卷,更提出了对这一概念做出批判性思考的必要性。

近三五年,国内学术界开始关注西方的全球公民社会理论,部分学者对这一领域进行探索并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但是,相对于西方十多年的研究积累,无论是在对现实的认识上还是在理论建树上,我们都处于起步阶段,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对全球公民社会的研究和探讨。本章拟从全球公民社会的概念、全球公民社会的产生和发展、全球公民社会的理论模式、全球公民社会的规范性分析框架以及我国的全球公民社会研究等五个方面对这一领域的研究现状作出述评,以作为深入研究的基础。

一、什么是全球公民社会

艾丽斯·勃丁于1988年在《建立一种全球公民文化》一书中使用了“全球公民文化”(global civil culture)一词。虽然并非“全球公民社会”这一词汇本身,但因前者准确地描绘了该领域的特征而被认为是最早论及“全球公民社会”的学者。1990年和1991年,奥各德(M.Ougaurd)和海登(R.Tandon)等人分别使用过“公民社会的国际化”(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civil society)和“国际公民社会”的概念(international civil society)。随后,史蒂芬·吉尔首次使用了“全球公民社会”(global civil society)一词。1992年,让尼·利普舒兹尝试着界定了这一概念。

目前在西方,全球公民社会一词已被广泛运用。许多学者和实践工作者使用这一概念来描述或分析在较大范围内影响全球事务和全球秩序的公民组织和公民活动领域……也有部分学者使用cosmopolitan civil society(CCS)、world civil society(WCS)、transnational civil society(TCS)和international civil society(ICS)等概念来表达基本相似的范畴。一些著作中存在较为普遍的不同概念替代使用的现象,比如,理查德·杨(Richard Youngs)就在同一本着作中交换使用CCS、TCS和GCS。而TCS和GCS的替代使用就更为常见。但有学者反对用“跨国的”、“世界的”等带有国家中心主义色彩的词语作为公民社会的前缀,认为只有使用“全球的”才能最准确地表达全球公民社会的时代性和全球价值内涵。另有学者认为公民社会还没有真正成为全球的,用ICS来描述现状可能更为准确。奥那弗(Onuf)则指出,应该用Late modern civil society一词来取代GCS的使用,因为前者更能描述和分析当前走向全球的公民社会的后现代主义特征。

在相应的中文译著中,GCS一般被翻译为“全球公民社会”,有时也被译为“全球市民社会”而CCS、WCS、TCS和ICS对照的中译名词则分别为世界性的公民社会、世界公民社会、跨国公民社会和国际公民社会,或者将公民社会替换为市民社会。目前,国内已有学者对“全球公民社会”、“全球市民社会”、“全球民间社会”等概念之间的细微差别作了厘清,认为全球公民社会能较好的反映公民活动的“权利”性而非经济性或民间性特征。

概念表达形式的多样性间接反映了学界在“全球公民社会是什么”这个基本问题上的理解差异。萨拉蒙在2002年出版的《全球公民社会——非营利组织的视角》一书中,所讨论的还是民族国家内部的非政府组织(NGOs),而非跨越国界活动的非政府组织(INGOs)。在该书的理解中,全球公民社会实质上是“全球性”的公民社会,是各民族国家内部公民社会的集合。然而,在更多学者的理解中,全球公民社会不仅是指活跃于各主权国家内部的公民社会组织及活动,它更是指跨国家边界活动着的超国家性的公民行为。比如,基恩曾经说过:“全球公民社会和公民社会之间没有界限。”当然,基恩在《全球公民社会》中所着力讨论的仍是一种在当代发展起来的现象:快速增长的、极厚密的超国家网络、非政府行为。其他学者,如卡尔多(Kaldor)、贝克尔(Baker)、安海尔(Anheier)、赫尔德(Held)、星野昭吉、泰勒(Taylor)、坎德勒(Chandler)、扬等也较少讨论主权国家内部的公民社会之于全球公民社会的意义,他们的关注点集中于跨国性的或超越主权国家的公民社会,主要聚焦于跨国非政府组织、跨国倡议网络、跨国社会论坛、跨国社会运动等组织与行为。

具体地,修尔待从实质性要件上来讨论什么是全球公民社会。他认为,全球公民社会的存在以跨国议题、跨国交流、跨国组织和跨国团结为条件,但并不需要四个条件同时具备,只需具备1个或1个以上的条件就可以认为全球公民社会是存在的。卡尔多将全球公民社会看作个体得以影响国家内外决策的过程,其活动主体是全球政治中的非国家行为者:全球社会运动、国际非政府组织、超国家的倡议网络、公民社会组织、全球的公共政策网络。《全球公民社会年鉴2003》则修正年鉴2001年中对全球公民社会所作的“一种正在出现的全球的公民行为和联系的现实”的定义,将其修正为“一个思想、价值、组织、网络和个体的领域,它首先外在于家庭、市场和国家的制度化复合体,还超越了民族社会、政治和经济的界限……全球公民社会是关于人民、组织及他们所代表的价值和思想,但首要的区别是,他们至少部分地是置于一些超越国家的地区,而非被民族国家或地方社会所局限或限制。”星野昭吉从世界政治的角度理解全球公民社会,认为“它是世界范围内为人类共同幸福而展开的活动,以及由此形成的各种相互关系与斗争的舞台;它是为以实现处于沉默之中的人们以及集团基本人权为宗旨的社会;它是把个别的民主主义斗争于更高的普遍人权志向相结合的过程……无论怎么看,全球公民社会都是一种与国际体系权力建构的支配相对抗的、反权力的自主权力建构。也就是说,今天在一个国家领土范围内维护市民社会是很困难的,这就需要在市民社会之间结成的广泛关系基础上建立有法的保证的国际支配。”全球公民社会是由超国家社会运动、非政府组织和市民组成的,它们与其他主体一起构成了世界政治的行为体。由此,全球公民社会获得了与国家和国际体系权力相对立的属性,它旨在绕过国家权力实现自主治理。

修尔待、卡尔多、安海尔、星野昭吉等人初步界定了全球公民社会的本质特征,即它的全球性或跨国性、非政府性和非市场性,这代表了西方大部分学者的意见,可被视作这一概念的主导性的定义。

但是仍然存在有较大影响的不同认识。比如,韦普纳反对将市场排除在全球公民社会之外。韦普纳(wapner)将全球市民社会定义为“处于国家之下、个人之上,但又自发地组织起来跨越国家边界的领域”。非政府组织是全球公民社会的主要构成部分,以不受国家疆界的限制为划分标准,它包括几乎所有跨国运作的组织,从国际科学团体到跨国公司到所有其他跨越边界活动的自愿性协会;其中以跨国公司为主体的全球市场是全球公民社会运作的重要经济基础。基恩也持与韦普纳相同的意见,认为“社会—经济权力的混战和冲突在全球公民社会内部有规则地进行着。”对全球公民社会作统一界定是困难的。有学者认为,事实上并没有必要探讨全球公民社会的确切概念。对许多评论人员来说,定义并不是最重要的,因为全球公民社会吸引人的地方不是因为它的经验力量,它对现存国际关系的影响,而是因为它的规范和道德含义。即使是争辩全球公民社会并不存在的人也不反对用这一词汇来强调一个积极的规范的目标或理想。因此,对我们而言,更重要的是理解全球公民社会的主要方面,比如它对政治共同体的影响,对人的行为的强调以及对民主的影响。全球公民社会的产生和发展

弗洛里尼(Florini)认为,尽管18和19世纪的公民社会主要是国内的,但是有一些仍然存在跨国的联系。早在苏格兰启蒙运动之前,传教士和僧侣们就创造了持续几个世纪的跨国交往的网络,但是之前从来没有人想到过要给这样的行为贴上标签。宗教的联系为第一次现代的跨国政策运动——19世纪的废奴运动,提供了动力。在1839年成立的由18世纪活动于各国的反奴隶制组织结合而成的“英国和国外反奴隶制社会”(the British and Foreign Anti-Slavery Society),可以看作是19和20世纪充满活力的跨国公民社会(TCS)的开端。继反奴运动之后的以国际红十字会(the 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f the Red Cross)为代表的跨国非政府组织的活动、发生于19和20世纪的以西方为主要活动场所的社会运动、东西方的跨界交流活动、迅速增长的国际或区域社会论坛活动则可看作全球公民社会的发展。

但是,更多的学者不愿意将全球公民社会的历史追溯得过于长远。《全球公民社会年鉴2003》一书强调全球公民社会过去50年的历史。该书认为,全球性的社会运动从1960年代开始不断促进全球公民社会的成长。在1960年代有公民权利和反越战运动等,在1970年代有环境运动和妇女运动等,在1980年代有人权运动和和平运动等,在1990年代各种形式的运动都发展起来,21世纪之初,新形式的全球性和跨国性社会论坛也兴起了。但是该书主编之一卡尔多在自己的著作中却指出,虽然早在19世纪就存在跨国性的组织,并且这种跨国交往的传统在两次大战和冷战时期都没有真正停止过,但是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公民社会的产生却应该是冷战结束之后的事情。因为冷战的结束意味着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化过程开始了,而且真正意义上的政治开放逐渐形成了,这两个条件才使得普遍性的全球交往成为可能。麦克尔·肯尼和兰道·日尔曼也赞同卡尔多对于冷战结束前东西方的和平运动点燃了全球公民社会的星星之火的判断,强调冷战结束之于全球公民社会的重要意义。

也有学者将全球公民社会的诞生看作更晚近的事情。罗纳尔多·蒙克(Ronaldo Munch)指出,全球公民社会诞生于1992年的里约地球峰会(the Rio Earth Summit of 1992)。里约平行的NGOs论坛或替代性的峰会在媒体影响上显然是独一无二的。对许多人来说,它代表了能够网络化的、有发展策略的、甚至对全球治理有影响的全球公民社会真正出现了。在其后召开的北京世界妇女大会(the 1995 Beijing Conference on Women)和同一年召开的哥本哈根世界社会发展大会(the Copenhagen Social Development comference)中,非政府组织的行动证明了这一看法。1995年,全球治理委员会(the commission on Global Governance)报告提出联合国应该重视全球公民社会在全球善治中的作用,报告将全球公民社会主体定位于NGOs,将它的作用定位于咨询。至此,全球公民社会的概念才广为人知。

从当前对全球公民社会的研究文献来看,绝大多数学者虽然承认跨国联系的长远性,但更主张将全球公民社会看作一个新名词,它区别于早期的由中央的组织机构统一控制的跨国忠诚、殖民主义和革命运动,代表着普遍的、广泛的和有影响力的全球公民联系。事实上,绝大多数著述所考察的也主要是全球公民社会在1990年代及之后的经验。

同类推荐
  • 中情局绝密档案之希特勒性格分析报告

    中情局绝密档案之希特勒性格分析报告

    希特勒无疑是20世纪最为争议的人物之一。他出身草根,却从列伍小兵,一跃成为帝国统帅,飞扬跋扈,不可一世,纵使往日君临天下的帝王也无法比拟。他对“臣下”颐指气使,唯我独尊,同时又草菅人命,以致整个欧洲流血千里。其口若悬河、滔滔不绝的“绝世”演讲天赋,居然能“忽悠”千百万的德国民众狂热不已,将其看成帝国振兴的人选。希特勒是什么样的人,希特勒有什么样的内心世界?从这份中情局专门提交给美国决策高层的秘密报告中,读者将能获得彻底的了解。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俗读本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俗读本

    解读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通俗读本。本书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十二个关键词,结合当今社会热点事件,一一对应,从历史与现实的双向维度,简明阐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外延及其在当代中国社会建设中的重大意义,引导全民尤其是青少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塑当代中国精神。
  •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制度化理论研究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制度化理论研究

    本书以“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制度化”为研究主题,在考察和平发展思想提出过程与背景、和平发展局面面临机遇与挑战的基础上,探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时期的内涵、阶段、特征、任务、矛盾、动力、主体等相关理论概念。重点探讨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制度化框架,认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制度化建设基本任务是要建立起经济、社会、文教、政治与军事安全等五大支柱,分析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制度化框架建构的路径,提出“巩固与深化两岸政治互信”、“构建两岸和平制度化的机制”、“推进两岸社会一体化工程”与“营造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环境”是推进制度化框架建设的有效与可行路径选择。
  • 古巴:本土的可行的社会主义

    古巴:本土的可行的社会主义

    古巴的贡萨洛·德格萨达将军曾赞扬道:“在古巴,没有一个中国人当过逃兵;在古巴,没有一个中国人当过叛徒。”古巴同中国的关系源远流长,古中关系更被誉为是“好朋友、好同志、好兄弟”。古巴是当今世界上五个社会主义国家之一,社会主义在古巴发展至今的每一历程,都值得我们认真阅读。本书从古巴的概况谈到古巴的对外关系和外交政策,所涉领域广泛,乃是读者了解古巴政治、经济、社会及社会主义在古巴的不二选择。
  • 雷锋精神

    雷锋精神

    汇集了雷锋22年人生历程中所写下的全部日记,以及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演变,读者通过这本书能够全面、真实地了解雷锋人生、汲取雷锋精神。本德、陈云、邓小平的题字,社会对于雷锋精神的报道和评价、雷锋精神内容的书包括雷锋生平、雷锋故事、雷锋日记、雷锋精神及其在现当代的价值和意义等内容,讲述了雷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事迹,展现了雷锋崇高的人生理想和高尚的道德情怀。同时,书中精选的与雷锋有关的一些珍贵题词图片,给读者展现了雷锋精神的最新最完整的诠释。
热门推荐
  • 夫君凶猛,如狼似虎

    夫君凶猛,如狼似虎

    “贱人,居然在这里偷汉子!”为首的老头指着她突然大骂道,因为生气,指尖都还有一丝的颤抖。琬玥不解的看向这个人,他在说什么?而对方看到琬玥一副不知道错的神色,更加助长了他的火焰,一巴掌就朝着琬玥扇了过去。琬玥被这突如其来的巴掌给扇翻在床,原本呆滞的脑袋被打的快速运转起来,丫的,怎么打人啊?“老爷,别生气啊,气坏了身子可不值得!”那中年妇女走上前来,拉着……
  • 柯南与逆转检事

    柯南与逆转检事

    流动的水没有形状,漂流的风找不到踪迹,任何案件的推理都取决于心。现在的案件疑云重重,证人、证据都有可能说谎。唯一能看穿事实真相的,是外表看似小孩,智慧却过于常人的名侦探柯南!……异议あり!犯罪调查的第一法则是:你必须寻找各种可能解释事情的方法,然后想办法推翻它!只有当排除一切不可能后,剩下的才是真相!而真相一直就在那里,侦探不过是拥有比任何人都要敏锐的嗅觉,能够更快找到它罢了!……铃木保三郎:明明以为穿越成了铃木家继承人就能混吃等死一辈子了,结果怎么感觉还是会劳心劳力到胃疼……导演,午餐能加个鸡腿吗?……《名侦探柯南》的世界和《逆转裁判》的角色相碰撞会产生什么样的故事呢?敬请期待吧!
  • 不失温柔 不拒刚强

    不失温柔 不拒刚强

    现如今,女人要像男人一样奋斗,做同样的工作,承受同样的压力,分担同样的责任,像代父从军的花木兰,女人完全站到了生存的战场上。女人加入战斗,为的也是一个“赢”字,赢得上司的信任,赢得更高的职位,赢取更多的利益……
  • 惊世第一妃

    惊世第一妃

    作为现代文明中所剩不多的神,拂灵一直以为,她的余生就是与天同生,天生,她生,天亡,她换个世界继续生,然而天还没亡,她先被迫换了世界……拂灵,一朝临世,神魂融合,成了东洲帝国人人皆知的傻子废物。痴傻体弱,没有灵根,无法修炼,人人嫌弃?拂灵不以为然,淡然一笑,抬手间,控光明,掌天罚,一令惊天地!世人皆知,叶家三小姐冷血无情,说一不二,唯独对心尖宠频频破例。凤·心尖宠·灼:“今天不想吃鱼,想吃别的。”拂灵:“想吃什么尽管说,我给你做。”
  • 异火饲养指南

    异火饲养指南

    修道者叶凡在月黑风高夜,捡回一个性别为女的红毛小废柴。该废柴架子大,脾气差,贪吃又嘴馋,胆小又刁蛮,自称异火,住万象之境,目标是去九重天上找一个神,目前无偿征用叶家茅屋以及屋主叶凡,允许旁人称她为“大神”。身为钛金好人卡持有者的叶凡,从此在修炼升级兼职奶爸的道路上一去不复返。书友群:161737894,欢迎加入~
  • 留在长治的那些足迹

    留在长治的那些足迹

    小时候在我们乡间说起长治,称之为潞安府,都说是一个很大的地方。昔时交通不便,村里很少有人进过城市,若有人从潞安府回来,人们围上去听他的见闻,那人便会有几分自豪。1953年初春,我虚岁十二,伯父带我去长治,我从那时离开了武乡故里。上路的时候,我很兴奋,却也懵懂,不知道要走多远。爬过一道道坡,翻过一座座梁,走过一个个村,那些村庄的名字很有意思,叫什么“擀杖沟”、“箩箩洼”之类。走到晌午,脚腿酸软,兴奋劲儿早没了。记得是到了襄垣县的下良村,在路边的小饭铺打尖,坐下就不想起来。
  • 爱在唐诗,情在宋词

    爱在唐诗,情在宋词

    因为喜欢唐诗宋词里的文字,所以我在那里邂逅了一场场倾城之恋。待繁华落幕,待经年流尽,爱却仍在唐诗,情也仍在宋词。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唐诗里的爱,宋词里的情,一经读过,便深入骨髓,想要忘记,怕是很难了。因为这里的爱和情,是契合到人的心灵深处的。那些诗词里的爱情是“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山无陵……天地和,乃敢与君绝!”千古传颂着的爱情,让我们读到了“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的优美,也为结局“自挂东南枝,举身赴清池”而肝肠寸断。
  • 泰州学派研究(阳明学研究丛书)

    泰州学派研究(阳明学研究丛书)

    在16世纪中国思想史上,阳明后学的“泰州学派”产生了广泛的思想影响。我们发现泰州学派的思想特征有浓厚的社会取向、政治取向以及宗教取向;其思想立场大多有取于阳明心学的“现成良知”说,同时又有“回归孔孟”的思想诉求。他们的思想言行既是阳明心学的产物,同时又极大地推动了阳明心学运动向下层社会的迅速渗透以及儒学世俗化的整体进程。
  • 历代赋评注(先秦卷)

    历代赋评注(先秦卷)

    《历代赋评注》全书七卷,选录从先秦至近代三百多位作家的赋近六百篇加以注释和品评。其中大部分作品以前没有人注过。主编赵逵夫教授为著名辞赋研究专家,中国辞赋学会顾问。各卷主编和撰稿人也都是在古代文学研究方面有较高修养的学者,基本上都是高职和博士。本书是目前篇幅最大的一部历代赋注评本。书中对入选作家的生平和作品的背景均作了介绍。
  • 南城七里

    南城七里

    从小,不健全的心脏让她残缺的生活更支离破碎。完整的爱,是她遥不可及的奢望。三代的纠纷,为利益牺牲的爱情,一切看似与她没有任何的关系。然而,两句话,逼得她走投无路。“如果可以,我宁愿不是你的哥哥。”“对不起,我不是一个合格的哥哥。”过去的狰狞,她不想去面对。她拥有的从来都只是那么少。浮萍本无根。这一次,连留在他心上的能力都没有。月圆之夜,她把自己的身体,奉献给另一个人,只是最后,还是各天一方。一无所有,拖着疲惫的身子,瑟瑟发抖地躲在墙角,终于蜕变。既然已失去所有,就将过去的一切埋葬。她愿鼓起勇气转身去找一个妥定的住所,哪怕再也称不上“家”。再不见那个心心念念的人。--情节虚构,请勿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