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942200000006

第6章 大都市文化发展趋势与上海文化发展坐标 定位问题研究(3)

3缺乏更为科学合理的文化发展视阈。一个城市的经济发展需要具有科学的规划、合理的布局,文化的建设与发展同样如此,需要有科学合理的文化发展视阈。对于一个城市的文化发展统筹考虑、全面设计、长远构想,应该将文化的建设与发展置于全球化的背景中,应该有长期与短期、局部与全局、宏观与微观等方面的科学发展的眼光。伦敦的《文化之都实现世界级城市潜力——市长文化战略纲要》、东京的《当今以后东京都文化政策手法的转换与措施》、首尔的《“创造首尔文化”的市政目标》都呈现出较为科学合理的文化发展视阈。上海制定了《上海文化发展规划纲要2004—2010年》,虽然对于上海文化的发展有了比较全面的思考与规划,但是尚缺乏更为科学合理的文化发展视阈。

(二)上海缺乏更为竞争和谐的创新氛围

在“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他将文化创新与文化发展活力综合起来考虑。城市文化的发展总是基于其文化传统中,吸收外来文化的滋养,构成文化创新的某种动力,在不断创新中不断推进一个城市文化的发展,而其中营造一个城市既有竞争又和谐的创新氛围十分重要。乔治·J.兰克维奇在他的《纽约简史》的前言中说:“对世世代代的我国公民而言,纽约既象征着可能存在的机会,又象征着都市生活的危险。它的历史总是表现为匮乏与丰盈并存,高贵和低贱同行,正如某些奇花异草既诱人又具毒性。纽约既为天才提供最伟大的舞台,同时也接受成百上千万失败者的痛苦。”他指出了纽约既为天才提供了舞台,又导致诸多人的失败,这就是一个充满着竞争的都市。一个城市的文化建设与发展,既要有竞争的氛围,又要有和谐的局面,在竞争和谐中追求创新。

1缺乏更为平等开放的文化竞争态势。一个城市的文化建设与发展,形成竞争态势是一个重要的前提,这种竞争应该建筑在平等开放的氛围中,纽约城市的发展就是基于这种文化竞争的。上海虽然在改革开放后逐渐形成了竞争与发展的趋势,但是从整体上看尚缺乏更为平等开放的文化竞争态势。以上海的电影业来看,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有着明星、天一、大中华百合、长城画片、神州影片、民新影片公司等影片公司,出现了众多著名导演、编剧、电影明星,在电影业的竞争中拍摄了诸多电影佳作,使上海成为中国电影发展的大本营。改革开放以来,上海成立了电影集团公司,却并未在全国具有领先的地位与影响。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上海的电影甚至比不上潇湘电影制片厂、珠江电影制片厂、西安电影制片厂、峨眉电影制片厂,这显然与上海缺乏电影制作竞争态势有关。

2缺乏更为先锋独特的文化创新群体。在历史上,上海历来具有先锋创新的传统。1934年有人就撰文认为:“上海是中国‘外国化’到最极度的地方,一切新兴的东西,物质的、精神的,都由上海发动,然后推到全国去。虽然所谓新文化运动的五四运动发源于‘北京’,一九二六年国民革命发难于广东,可是上海仍是中国工、商、经济、文化、出版界的中心。从物质文化方面看,从非物质文化方面看,上海都是中国的头脑。”高植:《在上海》,《大上海半月刊》1934年5月第1卷第1期。无论是在美术界率先起用裸体模特,还是在戏剧界首先演出现代文明戏,抑或在出版界最早运用先进印刷机器等,都使上海往往成为引领潮流、开拓创新的先驱。文化的创新与具有创新群体有关,虽然改革开放后上海已积聚了一些文化创新人才,但是在总体上尚未形成具有先锋色彩的群体性创新气候。

3缺乏更多更有影响的文化创新基地。进入21世纪后,上海明确提出了要发展成为世界级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转化为产业高级化、经济服务化、市场国际化、文化现代化和制度规范化的大都市,“而创新是达到和实现这一标志的主要动力和手段,创新能力是真正推进城市转型、推进发展模式转型的主要因素”,“城市转型不是普通发展的结果,而是必须寻找和强化与传统发展模式截然不同的发展动力,在此基础上才能有效推进城市转型。综合以上各方面要求,可以明显看出上海城市转型的主要标志为产业高级化、经济服务化、市场国际化、文化现代化和制度规范化。而创新是达到和实现这一标志的主要动力和手段,创新能力是真正推进城市转型、推进发展模式转型的主要因素”。虽然改革开放后,上海有了一些科技开发创新的基地,诸如张江高科技园区、紫竹科学园区等,有了新场镇的大东方当代艺术家村、8号桥的时尚创作中心、莫干山路50号的中国艺术村、泰康路的艺术街等,但是作为国际性大都市,上海应该创建更多更有影响的文化创新基地,无论是影视创新基地、戏剧创新基地,还是动漫产业创新基地、创意产业创新基地,使上海文化的创新始终处于全国乃至世界的前列,引领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创新潮流的发展。

(三)上海缺乏更为多元高雅的商业文化

作为商业性大都市的上海,创建世界商业之都是上海形象的一个方面,这需要有商业文化的支撑,仅仅满足于商业消费而不注重商业文化的孕育与创造,该城市的商业发展是缺乏内涵与后劲的。美国学者朱克英在《城市文化》一书中说:“从一种观点来看,文化机构使得一座城市在吸引商机与企业精英上赢得了相对于其他城市的竞争优势。文化促成了名牌产品的连贯性与一致性。像任何其他商品一样,‘文化’风景具有带动产生其他商品的可能性。”商业文化的发达使城市获得了更为强盛的竞争优势,并促成了名牌产品的连贯性与一致性。

1缺乏更有世界性影响的商业文化品牌。一个城市的魅力与影响与这个城市的商业文化品牌相关,纽约的百老汇歌剧、巴黎的高级时装、慕尼黑的啤酒、伯尔尼的钟表、摩纳哥的邮票、维也纳的音乐、洛杉矶的电影等,都成为这些城市的形象之一。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名牌商品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动力,这些商业品牌大多具有经济、文化、社会三者统一的内涵,形成了这些城市的特色,并扩大了这些城市的国际影响。与这些城市相比,上海在总体上缺乏更有世界性影响的商业文化品牌产品,甚至缺乏具有全国性影响的名牌产品,永久牌自行车、凤凰牌自行车、上海牌手表、蜜蜂牌缝纫机、华生牌电风扇、红旗牌轿车等,早已风光不再。在新的时代中,如何进一步打造上海名牌产品,如何使上海的名牌产品走向世界,这是需要上海人深入思考的。

2缺乏更为有特色与个性的商业文化区域。一个城市的繁荣与发展,与该城市富有个性的商业文化区域的发展有关。纽约的第五大道商业区、巴黎的香榭丽舍商业区、东京的新宿大街商业区、首尔的名洞商业区、蒙特利尔地下城、新加坡乌节路商业区、柏林的库达姆大街、莫斯科的阿尔巴特大街等,形成了商业文化街的品牌与城市旅游购物的圣地。购物、休闲、饮食等的系统化,在各都市商业区的不同个性中,突出该城市的独特性,扩大该城市的影响力。上海虽然已经有南京路、淮海路、豫园、徐家汇等商业区,但是其特色与个性仍然不甚突出,仍然缺乏国际性的影响。

3缺乏更为有创意与影响的文化创意产业。在现代商业文化的发展中,文化创意产业成为都市商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都市发展的核心产业。虽然,近些年来上海的文化产业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2007年上海文化产业总产出达到2718.95亿元,实现增加值683.25亿元,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4.2%(2006年比2005年增长13%,2007年比2006年增长14.2%)。《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介绍2007年上海文化产业发展情况》,东方网2008年7月30日。但是,与纽约、伦敦、东京等都市比较,上海尚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占就业人口的比率:伦敦为14%,纽约12%,东京15%,而上海仅为0.5%。杨剑龙:《全球化背景下中上海文化产业的现状与思考》,《上海经济研究》2008年第7期。纽约的格林威治村、苏荷区,伦敦的电影业、传媒业,柏林的音乐业、传媒业、软件开发业等,都构成了各都市的支柱产业,而上海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大大逊色于这些都市。

上海的商业在改革开放后有了飞速的发展,但是与国际大都市比较,上海仍然缺乏更为多元高雅的商业文化,这影响着上海商业的进一步发展,也形成了拓展上海城市发展的阻力。

四、上海文化建设与发展的政策体系与策略上海曾提出将上海打造成为国际经济中心、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国际航运中心的构想,并提出上海的“四个率先”,即率先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率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率先推进改革开放,率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四个中心”、“四个率先”大多立足于经济的发展,上海的发展还必须考虑文化的建设与发展。我们提出将上海建设成为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多元文化创新中心、商业文化发展中心,是立足于对上海作为港埠城市、移民城市、商业城市的历史与现实的分析,立足于全球化背景中国际大都市文化建设的趋势与特点,将上海放在世界大都市文化建设的比照中,寻找上海文化建设与发展的不足与缺憾,探究上海文化建设与发展的策略与思路,努力使上海的文化建设逐渐能够与纽约、巴黎、伦敦、东京、首尔等国际大都市媲美。

(一)营造更为开放宽容的文化生态,建设国际文化交流中心1拓展上海开放宽容的文化发展空间(1)拓展多样化多层次文化交流空间。文化是多层次多样化的,文化的交流也应该如此,不仅有精英文化,也有大众文化;不仅有传统文化,也有现代文化;不仅有东方文化,也有西方文化;不仅有庙堂文化,也有民间文化,等等。在文化的交流中,应该注重对于多样化多层次文化的交流空间,打破以往政府对于文化交流管辖得过紧的状态,注重拓展民间文化、世俗文化交流的空间,甚至拓展宗教文化的交流,改变以往“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文化发展与交流状态,在有序有节的规划与策略中,既加强官方的文化交流空间,更注重拓展非官方的民间的文化交流空间,让外来的文化人有事可做,有空间可以拓展。在多样化多层次的文化交流空间的营造中,拓展上海更开放宽容的文化发展空间,真正确立上海作为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的地位与影响。

(2)在境外设立文化交流研究的机构。文化的交流不仅是请进来,更应走出去,参照外国的经验,在国外都市设立文化交流机构成为有效的方法之一。在该机构的设立中加强与境外的联系,发展与境外学者的友谊,发现在这方面的观点与见解,并且在研究机构的设立中加强对本都市文化的现状与发展状况的介绍与宣传,对于加强与各国的文化交流、真正确立上海文化交流中心的地位与影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境外设立文化交流研究机构中,可以先设立文化交流工作室、联络站一类的小型机构,在逐步成熟发展中,再正式设立文化交流研究机构,聘请所在都市的学者为特聘研究员,并安排这些研究员到上海访问考察,确立有关的研究项目和论题,促进上海文化的研究与交流。在扩大上海都市文化的影响的同时,拓展对于上海文化的研究与交流,真正确立上海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的地位和影响。

(3)设立开放式的文化发展研究基金。在近些年来的上海文化发展与研究中,创建于1986年11月的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个应上海文化事业发展战略的需要而建立的国内首家地区性(市级)文化类基金组织,成立以来资助了诸多有创见、有影响的文化发展与文化研究项目,极大地促进了上海文化的繁荣与发展。为了拓展上海更为开放宽容的文化生态,应该设立开放式的文化发展研究基金,凡是与上海文化发展直接有关的项目,无论申报者为上海户口,还是外地户口,甚至是外国籍贯,都可以接受申请,都可以获得资助,从而进一步促进对于上海文化的研究,促进上海文化的发展与繁荣。在放开之初,可以确定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一定比率的基金、项目对外国、外地开放,逐渐做到正常化、正规化。

同类推荐
  • 萨满文化

    萨满文化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萨满文化》共分为七部分,主要内容包括:萨满文化的起源与传播、萨满教的神灵崇拜、萨满的宇宙观与灵魂观、成为萨满的途径、萨满的祭祀、萨满传统文化等。
  • 新媒体时代的文化批评

    新媒体时代的文化批评

    本书收录了作者2008—2011年的文化研究成果,分为上海文化、文化形象、传媒文化、文化教育、世博文化五辑,呈现了新媒体时代文化和文化批评的现状。该论集的文章获得极好的社会反响:《大都市文化发展趋势与上海文化发展坐标、定位问题研究》一文获得第七届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研究成果二等奖,《论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文化遗产保护》一文发表后为《新华文摘》全文转载,《新媒体时代的文学创作与阅读》整版刊载于《文汇报》学人演讲栏目。
  • 刘君祖完全破解易经密码(第2辑)

    刘君祖完全破解易经密码(第2辑)

    《刘君祖完全破解易经密码》系列书是海内外公认的易学大家刘君祖先生历时四年多,对《易经》六十四卦作透彻详尽的解读,以深入浅出的方式洞悉决策模式,把《易经》智慧延伸在现代生活中,更进一步通过依经解经的方式,以易理和其他学术相印证,如儒家、道家、佛家、兵家,以及中医养生与企业管理等,圆融无碍,使得我们对《易经》六十四卦爻符号的无字天书不再陌生,进而欲罢不能、意犹未尽。
  • 落花一瞬:日本人的精神底色

    落花一瞬:日本人的精神底色

    全书通篇以日本社会生活中的花道、茶道、俳道、武士道等为切入点,讨论了日本人对美的体会,对生死之道的领悟,作者有意识地从文化的角度解读历史,通过对日本人精神底色的探究,为理解日本民族的历史进程提供了新颖的视角,让读者感受了日本文化那种“具体入微”的美丽,尝试了那种“花是樱花,人是武士”的“忍恋终极”的落花之美。日本人的内心是紧张的,但情感却是极其认真的,无论是生活还是做事都讲究“道”,在各自传统的文化道场里,固守日本其本身的社会文明,其修身养性就是通过认真的仪式讲述人生的真谛,又将日常茶饭事升华为“道”,将人生的体验全在“道”上。
  • 古文观止(精粹)

    古文观止(精粹)

    《古文观止》是自清代以来极为流行的古代散文选本之一。该书是由清代吴楚材、吴调侯二人所选编,是一部优秀的古文读物,所选文章注重题材和文体风格的多样性,不仅有史传、论说文,还有见闻札记、山水游记、杂文小品和一些应用文。除此之外,还编选了少量历代传诵的著名骈文和韵文,反映出我国古代文章绚丽多姿的面貌。本书是在《古文观止》原著的基础上,精心选文一百余篇而成。本书将原文、注释、译文融为一体,附以简明扼要的题解和评析,全面地诠释了作品的思想内涵,方便读者阅读,可从中领略古代文言散文的丰采,了解古文发展的源流和各个作家的不同风格。
热门推荐
  • 绿萝恒秀林禅师语录

    绿萝恒秀林禅师语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国秀集

    国秀集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吹过孤岛的风

    吹过孤岛的风

    何曼爱钟定,爱的偏执。如果这场偏执只会带给她无穷的痛苦,何必还缠着不放?可若是放手了,谁又能来解救?钟定恨何曼,恨她的不择手段,自私卑鄙。他最恨的是,她对他的偏执,却不肯偏执一辈子。兜兜转转,她爱他,他伤她,真爱还是虐缘,或许连他们都分不清。
  • 灵南棠北

    灵南棠北

    乔乔拖延了好久的新书终于来了,本来想好作品名称《总裁的契约妻子》,但怕过不了审核,只能改成《灵南棠北》,把男女主角的名字都融合在里面了。对于这本小说,乔乔的想法是“虐”,但还是有温馨的,当然乔乔不是个虐心的人,所有不会是通篇虐心的。说说作品,《灵南棠北》是财阀情迷的第二部,男主隋棠,女主江灵韵,讲述的是一个……(欲知后事如何,请紧随乔乔的步伐哦!)允许乔乔先卖个关子,大家一起追问,一起看乔乔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吧。
  • 上方钧天演范真经

    上方钧天演范真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中国通史

    中国通史

    钱穆先生曾三度讲授“中国通史”:一于北京大学,二于西南联大,三于香港新亚。在北大讲授四年,前来旁听的学生众多,每一堂近三百人,坐立皆满,盛况空前。在西南联大讲授时,听课场面颇为壮观,乃至钱先生要上讲坛都无路可走,需踏着学生的课桌才能通过。尔后,钱穆先生辗转于香港,复讲“中国通史”课程。本书便是以钱穆先生在香港新亚书院第三度讲授课堂记录稿为底本,可视为“《国史大纲》课堂版”。尘封多年的讲义,更精粹的讲述。这本书以传奇的方式整理面世,是一份不可多得的珍贵史料。当时,一部《国史大纲》从传统文化的演进中汲取民族复兴和国家变革的精神力量,使无数国人深受激励和鼓舞,进而寻求抗战救亡之道;而今,这部《中国通史》以其历史格局和文化情怀的双重担当,将给当下读者以新的启迪,为我们再次提供回望历史、面对未来、重塑个人知识格局的可能。
  • 捡个丫鬟非常弱

    捡个丫鬟非常弱

    长的不绝美,身份不特殊,我认了米有爹娘疼,老是被虐待,我认了可是…为毛我是从棺材里爬出来的?!…从棺材里爬出来的也就算了…为毛还遇上群战?!“你们继续…”看着眼前血腥的画面,某人讪讪的爬回棺材。————————这是一个漂亮的神医美人捡到了一个贰货穿越丫鬟的故事。这个丫鬟.长相很弱!?这个丫鬟.身手很弱!?这个丫鬟.脑子很弱!?到底弱不弱!谁捡谁知道!
  • 商汤灭夏

    商汤灭夏

    夏王朝统治了大约四百多年,到了公元前16世纪,国势日衰,江山开始摇摇欲坠。夏朝最后一任君主夏桀即位后,统治更加残暴。商部落因为畜牧业发展得很快,到了夏朝末年,汤做了首领的时候,已经成为一个强大的部落。商汤看到夏桀十分腐败,决心消灭夏朝。夏此时已是众叛亲离,而商汤领导有方,所以夏桀的军队很快被打败,桀也遭到了流放。于是,夏朝就被新建立的商朝代替了。《中国文化知识读本:商汤灭夏》以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商汤灭夏的有关内容。
  • 爱是黑夜的灯

    爱是黑夜的灯

    美丽的清水河养育了清水河一方的百姓,同时也不断地滋润着独具特色的清水河地域文化。如果说文学形象是地域文化的代言人,那么《爱是黑夜的灯》就是独具特色的清水河地域文化的产儿。作品通过文学形象,形象化的语言,艺术地再现了清水河的山水之美、人文之美和人性之美。
  • 军事天才传奇(世界军事之旅)

    军事天才传奇(世界军事之旅)

    青少年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欲,他们不仅对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有着浓厚的兴趣,也对军事科学充满了强烈的好奇。真实地展现人类军事活动,也许我们无法成为一场军事变革的参与者和见证者,但我们可以把军事百科作为模拟战场。本丛书从不同角度阐述军事的相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