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807900000004

第4章 “中国的月亮”曾经也很圆啊(3)

中国传统文化长期居世界前列,光芒四射,泽被天下,如众星拱月、百鸟朝凤,历史上受到许多国家的仰慕、膜拜,“以中国为师”,几乎成为当时这些国家求道的不二法门。一个被称为“儒教文化圈”的文化地理区域,就在世界上出现了。

在历史上,受中国文化影响最大的地区主要有朝鲜半岛、日本列岛、琉球群岛、菲律宾、中南半岛、马来半岛、南亚次大陆乃至南洋群岛一带。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环中国周围,除西北地区影响稍微小点外,儒学作为各国共同的文化传统,曾经以各种不同的渠道普遍、深入地影响到东亚、东南亚各国的政治结构、教育制度、语言文字、家庭组织等,形成了一个以儒家文化思想为特征的“儒教文化圈”。虽然,近代以来,东亚、东南亚各国的儒教文化体系,都在西方文化急风暴雨的冲击之下发生了一些前所未有的变化,但作为文化传统的根脉并没有完全消失,其中某些因素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还被激活,并对各国的现代化进程发生作用。

可称日本“维新之父”的福泽渝吉,尽管提出日本“脱亚入欧”的主张,但他也在其论著《文明论概略》中承认:“把我国人民从野蛮世界中拯救出来,而引导到今天这样的文明境界,这不能不归功于佛教和儒学。尤其是近世以来儒学逐渐昌盛,排除了世俗神佛的荒谬之说,扫除了人们的迷信,其功绩的确很大。”事实上,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正是因为突出了王阳明的儒家精神、孔子思想,并与西方现代文明相结合,才孕育出一个今天的日本。韩国著名学者金日坤在《儒教文化圈的秩序和经济》一书中,也如是说:“儒学是日本、韩国最具优势的传统文化,至今仍作为秩序和原理而发展。儒家文化国家经济发展的成功,是由于儒学伦理具有经济发展的适应性”。

新加坡情况有些特殊,虽然其百分之七八十人口为华人,但多民族、多文化、多宗教并存。“没有李光耀,就没有今天的新加坡。”这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余英时教授说过的一句话。这句话的弦外之音,就是李光耀用中国传统文化成功地治理了新加坡。在1978年该国的国庆节大会上,李光耀公开表示:存在其内心的“东方的精神价值体系”,曾给予他自信心、胆识、热情及充沛精力。1982年初,在他提议下,新加坡开始编纂《儒家伦理》课本,此后并在中学里普遍施教。同时,李光耀将儒家观念贯彻在政府管理的方方面面。在其父子的先后治理下,1965年才独立、建国至今尚不到半个世纪的新加坡,在民族纷争、种族矛盾、宗教冲突频繁的东南亚,从一个资源贫乏的弹丸之地,一跃成为繁荣昌盛、政通人和、社会安定的现代化国家,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令世人瞩目的奇迹。

“窥一斑而知全豹”。

孔子不登泰山,不知泰山之高;曹操不临东海,不晓星汉灿烂。只有对中国传统文化有过一番比较深入的了解,我们才能够在摒弃传统价值体系糟粕的同时,精心钩沉出其中暗投的明珠,让其光芒莹莹地投射到今天。什么时候,也让我们的后人像我们遥望汉唐一样,欣悦地说:原来“中国的月亮”曾经也很圆啊!

三 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

如果将中国历史比作这块土地上最长最壮阔的水运动脉——长江,那么,它既不是一潭死水,也不是湮塞湖,它浩浩渺渺,穿三峡,过荆楚,掠金陵,九曲回肠,吐故纳新,与无数支流湖泊交融,终于“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才有了“不尽长江滚滚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一番壮丽风景。

与此类似,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体系的发展进程,也不是一成不变、泥古不化,在历史进程中,虽然风云变幻,兔起鹘落,面临各种内忧外患的挑战,但它善于应变,激浊扬清,庄敬自重,日臻完善,因此而生命常新,精魄永在。其中,最值得赞赏的,就是泱泱中华秀蔚山川,始终挺立有那么一批忧国忧民、舍生取义的“民族的脊梁”!

中国历史进入明朝末年以后,社会连续出现严重的动荡,诸如倭寇之乱、宦官专权、后妃干政、官员腐败、农民起义、清军入关等,明王朝岌岌可危,命悬一线。在这“山雨欲来风满楼”之际,许多学者、文人挺身而出,集会结社,论学议政,其影响广布者,莫过于“东林党人”。其他还有复社、几社、山左大社、望社等民间社团。

“东林党人”得名于位于无锡城东的东林书院。这书院由北宋儒士杨时创建。杨时,乃宋代大儒程颢、程颐二程的弟子,成语“程门立雪”说的就是杨时拜见程颐的故事。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吏部郎中顾宪成被免职回到老家无锡。经与弟弟顾允成商议,修复了古老的东林书院。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这副对联即顾宪成撰写,镌刻在东林书院的大门。这实际上是东林书院所标榜、追求的社会抱负与政治理想,即入此书院大门者,不能只当“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冬烘先生(书呆子),而必须忧国忧民,关心天下大事。

作为东林党首领,顾宪成还有一句话传之于后世,那就是“当京官不忠心事主,当地方官不志在民生,隐求乡里不讲正义,不配称为君子”。他的志同道合者可谓济济,当时在野、当政之士皆有,主要成员有高攀龙、钱一本、邹元标、赵南星、李三才、杨涟、左光斗、黄尊素、史孟麟等人。他们在理事讲学之余,常聚在一起议论朝政,臧否中央及地方官员,并用“君子”、“小人”去褒贬当时政坛上的正、邪两派。如此久而久之,逐渐在苏南地区形成了一股不容忽视的地方政治势力,对当时的社会舆论产生了很大影响,以至于有了“东林党”之称。

东林党人多清正孤傲,不畏强权,敢于直抒胸臆,为民请命;也敢于直面抨击朝廷腐败,反对“矿使”、“税监”及贪官污吏。

东林党人李三才任职凤阳巡抚期间,大胆查抄当红太监陈增的手下程守训数十万赃款及大量古玩珍宝,并将程守训绳之以法,大快人心,百姓拥戴。他还多次上疏陈述苛烦的矿税对民间实业的祸害,并提议大兴水利,防范水旱灾害。但他的这些主张不但不被采纳,反而遭政治对手诬陷,上告内阁大臣论处。顾宪成闻之,立刻上书称颂李三才的政绩。御史吴亮更是将顾宪成的书函抄入邸报,寄希望于舆论干预。

东林党人还利用“京察大计”力图整肃官场。“京察”,是明朝考察在京城任职官员的一种制度,6年一次;考察内容主要为官员的政绩、品行,以决定其升降调或罢免等。若有人在“京察”中被罢官,就将“永不叙用”。万历三十三年,都御史温纯、吏部侍郎杨时乔等东林党人主持“京察大计”,便排除一切干扰,终将钱梦皋、钟兆斗等一些有劣迹或名声不佳的官员予以贬谪。

东林党是明朝末期出现的地方知识分子群体,成员多为在职或下野的中下级官员,主要代表的是江南中下层地主的利益。他们试图以儒家正统思想挽救危机重重的明朝江山,反对不知大厦将倾的权贵及官场醉生梦死的腐败。其用心无可非议,正如顾宪成在《东林商语》中所言:“自古未有关门闭户独自做成的圣贤,自古圣贤未有绝类离群孤立无与之学问。吾群一乡之善士讲习,即一乡之善皆收而为吾之善,而精神充满一乡矣;群一国之善士讲习,即一国之善皆收而为吾之善,而精神充满一国矣;群天下之善士讲习,即天下之善皆收为吾之善,而精神充满乎天下矣。”但平心而论,他们“毕竟是书生”,拂尘清谈,坐而论道,脱离百姓,虽看似风樯阵马,沉着痛快,但改造社会的客观效果并不明显。当时的文人夏彝仲,就一针见血、入木三分地指出:“东林之持论高,而于筹敌、制寇卒无实着”。

东林党人可谓当时知识分子群体的一个缩影。他们多半受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之害,派别不一,各行其是,互相倾轧,特点是高谈阔论,空谈义理,纸上谈兵,而对具体的国计民生则隔靴搔痒,无关宏旨。所以,待到明末农民起义爆发,满洲铁骑入关、大明江山垮台之时,这批自以为饱读圣贤经书、参透儒家精髓的读书人,却“愧无半点匡时策”,虽然其中不少人,如陈子龙、李待问、夏允彝等,也头戴方巾、身披战袍,投入勤王行动或抗清斗争,但最终还是无力回天,挽救不了明王朝的灭亡。

怀疑、叩问的电闪,划过现实变局沉痛的长夜便是必然的了。

明清之际,以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颜元等为代表的学者,对影响中国知识分子几百年的宋明理学进行了深刻的思考与批判。他们认为,太突出强调个人道德修养的宋明理学,在实际上游谈无根,空疏无用,甚至清谈误国,儒家经世济民的优秀传统被其弄丢了;要想真正把握儒家的精神,唯有回到儒家原典中去寻找孔孟立论的依据,否则无法判断谁是谁非。他们打出“舍经学则无理学”的旗号,提倡根据经书和历史立论,恢复儒学作为经世致用的学问,以达到“明道救世”的目的。在这方面,顾炎武是其中杰出的代表——

天生豪杰,必有所任。……今日者,拯斯人于涂炭,为万世开太平,此吾辈之任也(《病起与蓟门当事书》)。

顾炎武初名绛,别号亭林,字宁人,后世称为亭林先生。祖先世代明朝为官,到了他出生的时候家道已然中落,从10岁起,顾炎武就跟随祖父读书,受到过比较严格的儒家教育,特别是他的嗣母王氏给他讲过很多历史上英雄人物的故事,深深熏陶了他幼小的心灵。这些对于他以后人格的培养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当时的江南继东林之后,再组复社,复社声名传遍天下,年仅14岁的顾炎武就加入了复社。由此,他广泛接触当时的名士大儒,以天下为己任,年轻时就认识到科场应试无足轻重,应用心研习实用之学,他常叹谓:“感四国之多虞,耻经生之寡术”。

公元1645年,清兵入关后的第二年,南渡长江,大肆屠杀江南民众。史可法扬州殉难以后,江南半壁战局每况欲下,但江南民众依然奋起抵抗,陈子龙、夏允彝起兵于松江,顾炎武和挚友归庄、吴其沆,起兵于昆山,参加了佥都御史王永柞为首的一支义军。诸义军合谋,拟先收复苏州,再取杭州、南京及沿海,一时“戈矛连海外,文檄动江东”(《千里》《亭林诗集》)。清廷派兵血腥镇压,嘉定、昆山和扬州一样被屠城,杀戮甚是惨烈。顾炎武在其《秋山》诗里记载当时的景象是“一朝长平败,伏尸遍岗峦”。仅昆山失守,死难者就多达4万人。吴其沆战死,顾炎武生母何氏右臂被清兵砍断,两个弟弟被杀,他本人城破之前已往语濂泾而侥幸得免。其嗣母王氏,在家乡沦陷后绝食10天以身殉国,临终留下遗言给顾炎武:“无为异国臣子,无负世世国恩,无忘先祖遗训,则吾可以瞑于地下。”(《先妣王硕人行状》)这成了他一生的天条律令。

此后,风萧水寒,离乡背井,远游北方,开始了他的颠沛流离的游历生涯。北上山东、河北,特别对河北的形胜之地做了广泛的实际调查,重点关注了山海关、居庸关、昌平、古北口等地,写出了《营平二州地名记》、《昌平山水记》等诸多军事地理名著。到了陕西后,他不顾年高体弱,履及关中山山水水,并在华阴买了50亩地,决定余生就在此垦荒。他给一个在家乡的侄儿写信道:华阴地处山西、陕西、河南三省交界,地势险要,消息灵通。一旦天下有事,十里远的地方便可屯兵守险。若大军东出潼关,争夺天下,此地实有高屋建瓴之势啊!直到鬓发皆雪,眼漶齿摇,他朝思暮想的,依然是反清复明的大业。

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日知录·正始》)。

在顾炎武心目中,“保(一姓之)国家”,那是当官的事,而保天下则是人人有责,当仁不让。这是千古名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最初表述。他的这一基于天下为公而不为私的看法,明确否认以往天子代表天下、“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陈辞旧说;同时这一“匹夫”的权利、义务观,又与黄宗羲所言“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治学上,顾炎武不依傍、不盲从,信其所当信,疑其所当疑,主张多学而识、明道救世,探求有益于民生国命的实学。他对明末许多“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的文人嗤之以鼻,他们“稂不稂,莠不莠”,入衙不能理政,上阵不能御敌,简直就是一个臭皮囊!《日知录》正是在这一思想指导下结撰而成的一部煌煌巨著,在其第十三卷之论《风俗》部分,他详细考索了历代社会风气的演变情况,认为“教化者,朝廷之先务;廉耻者,士人之美节;风俗者,天下之大事。朝廷有教化,则士人有廉耻;士人有廉耻,则天下有风俗”,“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指出“治乱之关,必在人心风俗””,而整齐风俗、拨乱涤污的关键,即在于“士大夫”是否有廉耻;并举出“魏晋人之清谈”亡天下的历史教训,说明士大夫不顾国家、民族的安危而空谈心性,从而致使风俗大坏,是天下覆亡的重要根源。

顾炎武极力主张建立廉洁政治,对明末官场严重而普遍的腐败问题深恶痛绝,他在《日知录》中说:“自神宗以来,黩货之风,日甚一日”;“乃以今观之,则无官不赂遗,……自其束发读书之时,所以劝之者,不过所谓千钟粟、黄金屋,而一旦服官,即求其所大欲。君臣上下,怀利以相接,遂成风流”。在这里,他将批判矛头直指专制时代至高无上的君权,“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楚王好细腰,宫人多饿死”,认为皇帝为大不尊,助长了满朝贪污、受贿之风。

在金石考古和历史地理学方面,顾炎武亦卓有成就,其志仍在经世致用。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天下郡国利病书》和《肇域志》两部著作。长编性质的两书,虽然主要出于钞录,但有断制,极富价值,不仅为清代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开启了先路,也是后人研究地理沿革、古代经济,特别是明代经济史的不可缺少的必读书。

康熙十七年(1678年),朝议以撰修《明史》,特开博学鸿词科,征举海内名士。许多江南文士为利禄所诱,曲迎阿附,屈膝做官,顾炎武的同乡叶方霭等人也联合举荐他出来,他回信严词拒绝。第二年清廷还不死心,让主持编写《明史》的大学士熊赐履派了两个差人来到华阴,请顾炎武到北京做其助手,他毫不迟疑以死自誓,“唯办刀与绳”。他不与清政权合作的立场如松柏青青,桑槐郁郁,不说是清朝的名公巨卿了,就连自己的亲外甥——时任清政府高官的徐乾学,也很少走动。有一回,徐乾学力邀舅舅到家中做客,他无奈去了,却拒绝饮宴,以示不食清禄之义。后来,徐乾学又在江南替他买田置地,多次请他回故乡养老,他始终不肯南归。1680年,顾炎武原配夫人于昆山病故,远在关中平原上的他,闻讯后,吩咐仆人买来香烛等祭品,布置好妻子的灵位。灵位前,他老迈之身,拜之甚恭,又痛哭失声。“贞姑马鬣在江村,送汝黄泉六岁孙。地下相逢告父姥,遗民犹有一人存。”这首悼妻诗的大意是:你逝世在遥远的江南小镇,送你入土为安的仅有6岁的长孙。你在九泉下见到年迈的父母,请秉告二老吧:明朝的遗民还有我这个人。这一年顾炎武已经68岁了。

同类推荐
  • 散步·路上:我与学生聊哲学

    散步·路上:我与学生聊哲学

    这是一本聊出来的书。作者八十岁以后,不再上大课,学生知道其喜欢散步,路线又比较固定,所以经常与作者在路上“偶遇”,与作者一起散步聊天。谈天说地,论古道今,即成此书。书中既有对人性问题的探索,也有对历史问题的求解,既有对命运问题的省思,也有家国情怀和对社会问题的倾心关注。大到世界革命,小到同性恋。问题广泛,五花八门,却处处不离哲学,每每有思想火花的迸发。作者自嘲是“马路哲学”,其实是传道授业的一种方式。
  • 清醒的老子,浪漫的庄子:达观自如的人生智慧

    清醒的老子,浪漫的庄子:达观自如的人生智慧

    从老子的哲学中,我们可以学习老子看世界的眼光;从庄子的哲学中,我们可以学习庄子浪漫的人生态度。希望张莉、陆杰编写的这本《清醒的老子,浪漫的庄子:达观自如的人生智慧》能够让读者窥到实现这两方面愿望的路径,对道家智慧有更为深刻的了解和体悟,希望它能成为一阵清风,为忙碌、紧张、疲惫的人送去些许清凉。
  • 庄子

    庄子

    《庄子》是继《老子》之后体现道家学说的一部极其重要的作品,是庄子及其后学所著。现今通行的《庄子》一书,分为“内篇”、“外篇”、“杂篇”三部分,共三十三篇。全书以“寓言”“重言”“卮言”为主要表现形式,继承老子学说而倡导自由主义,蔑视礼法权贵而倡言逍遥自由,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树一帜,是一部洋溢着浪漫主义的散文集。
  • 道的气场

    道的气场

    修一颗清净心,心清净了,智慧自然而生。处理一切事务,就不会有错误,不会有偏差;是非、邪正、善恶,都会看得清楚、想得明白。这种来自心灵深处的力量传递到身体,就会让我们在行动上散发出无穷的感召力、影响力,实现悟禅、修心、正行的过程。《禅的气场》将佛法智慧与尘世生活紧密结合,边读边悟,能使你的心灵从佛的气息中得到洗涤,让自身的气场变得和善、慈爱、博大,无形中拉近与他人的距离,实现和谐、温情的人际关系,迎来超脱的大境界。
  • 人生就是放下

    人生就是放下

    这是一本让我们放下、让我们快乐、让我们幸福的书,书中讲了很多佛教中解决各种痛苦、放不下的不同方法,只要我们持之以恒,所有困难都会迎刃而解,轻而易举得到快乐。无论是事业、家庭、爱情,全都变得一帆风顺。
热门推荐
  • 国公女

    国公女

    顾长生的重生是自己拿不老不死这根金手指换来的,这一世,她只想做个最平常的侯爵世家小姐,过一世最平常的日子。
  • 都市之无敌仙尊

    都市之无敌仙尊

    (又名《都市之少年仙尊》)九玄仙尊林亦在渡劫飞升之时,不幸遭遇传说中龙的袭击,殒命天门台,从而回到了自己的少年时候,同时发现左手位置,被封印了一条龙。从此,林亦以一种绝强的姿态屹立于新的世界中,拳打恶霸老流氓,脚踢阔少败家郎。于是,一场别开生面的强者崛起路,正式开启。书友群:159096480ps:非种马文
  • 猎神族之创界

    猎神族之创界

    一场神族的游戏,被争夺到复仇的少年,神的欺骗,带来的是无情的斩杀。
  • 网游之无尽三国

    网游之无尽三国

    当人类所有信息被数据化,当游戏走向不再被人类设定,你所处的世界到底是游戏还是现实?宛城下典韦的怒吼,虎牢关吕布的狂言,华容道曹操的无奈……魂入三国,是先知先觉去改变一切,还是随波逐流顺势而为?看上去有着无尽优势的玩家们,能否在时代洪流中成为最瞩目的弄潮?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波澜壮阔的大三国时代,充满无尽希望的未来,我们来了!
  • 不要跟着我

    不要跟着我

    她叫阿莲,抱着红皮球穿着黄色雨衣,在黑夜里孤独出现的小孩。她很早以前就死了。有个变态凶手杀死了她,把她的尸体扔在小河里。她是个寂寞又潮湿的鬼魂。直到有一天,她发现小河边的树林里有一群小孩子在拍广告,她偷偷跟在了小朋友们的后面,谁也没有察觉到她,广告上拍下了她快乐的身影。
  • 腹黑老公的独宠小娇妻

    腹黑老公的独宠小娇妻

    男人严肃认真的说:“嫁给我!“女孩:“。。。老实巴交的谈几天恋爱不行吗?“男人温柔宠溺:“你是我的。“女孩嘟嘴:“不对!我是我的!钱是我的!你也是我的!“男人将女孩拥入怀中,吻上她的头顶:“是你的,都是你的。“【宠=甜+小虐】
  • 故事会(2016年12月上)

    故事会(2016年12月上)

    《故事会》所说的故事,不仅高雅、高尚,而且贴近老百姓的生活,并能始终以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表达出来,尤为关键的是,其绝大多数故事,基本上都相当准确地切合着社会审美心理中三个最为关键的部位,即情感性、幽默性、传奇性。因此,尽管我们所处的是一个信息爆炸的资讯时代,或各种各样文化快餐层出不穷的娱乐时代,其所提供的故事仍能从一片喧嚣的声浪中脱颖而出。其二是由《故事会》编辑部所营造的“《故事会》编辑部文化”。
  • 读人术

    读人术

    瞬间掌握对方心理密码,洞悉人际交往法则!学会读心术,给了大家一个从侧面读懂人心的方法,让你在不动声色之间就能了解、认识对方的本性,在交往的过程中能够胸有成竹。最起码可以保护自己不受伤害。
  • 零售巨头沃尔玛:零售业连锁经营的成功奥秘

    零售巨头沃尔玛:零售业连锁经营的成功奥秘

    随着中国经济持续稳定而快速地发展,在中国的商业画卷中,零售业毫无疑问是未来中国最具挑战性,也最具发展潜力的行业这一。如何正确地认识零售业,如何全面地理解和掌握零售业的知识,这是盘旋在每一个对零售业怀有浓厚兴趣的人心中的问题。本书选取了零售巨头沃尔玛的个案,一步一步,以一种全景式的、立体的手法向我们讲述了沃尔玛从创建、发展,到最终成为零售业巨鳄的富有传奇色彩的全过程。 崛起的策略、文化的策略、竞争的策略、销售的策略……本书中我们能够学到的不仅仅只是沃尔玛在商业竞争中战胜对手逐步走向卓越的众多策略,更重要的是对中国本土零售业的启示以及对于中国零售企业未来发展方向的一种更深层次的探讨和研究。
  • 我的真善美

    我的真善美

    陕西人的诗文,带着西风的萧瑟与温婉凄凉,读来令人心折,赏心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