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807900000005

第5章 “中国的月亮”曾经也很圆啊(4)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作为一个出生于江南花团锦簇之地的文人,顾炎武留寓旷寥苦寒的北方达数年。一方面跋涉山川,杖藜民间,不但令其眼界大开,而且通过大量艰苦细致的实地取证,以及身处其地的真切感受,印证、充实了自己平时所学,深化了对有关国计民生问题的研究和思索;另一方面,联络豪杰同道,考察山形地势,无时无地不念着趁势而起,伺机而动,以颠覆满清。其民族气节光耀汗青,一直以来激励众多志士仁人。近代革命家、同盟会元老章太炎,在投身反清朝活动之始,便自署名章绛,同顾炎武初名,可见其思想与气节的影响力,历经两百多年而未见弥散。

康熙二十一年正月初四,在山西曲沃韩姓友人家,顾炎武上马时不幸失足,日夜呕吐不止,初九丑刻与世长辞,享年70岁。

生当明清之际的顾炎武,不仅是旧学术传统的破坏者,更是新风气的开创者。他的严谨朴实的学风,经世致用的学术宗旨,调查研究、归纳取证的治学方法,更有广泛涉猎经、史、音韵、金石、舆地、诗文诸学的大量丰富著述,令近代以来章太炎、钱穆、吴晗等学术泰斗视如高山仰止,并将其推为近代学术开宗之地位——“能于政事诸端切实发挥其利弊,可谓内圣外王体用兼备之学”。(钱穆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顾亭林》)

清初,以顾炎武为代表的一批学者总结明亡教训,大力提倡反虚就实、经世致用的真学问与“以实为宗”的新学风。所谓“经世致用”的“经世”,就是“经国济世”,强调树立远大理想抱负,志存高远,胸怀天下,侧重“形而上”;“致用”,则主张“学用结合”,“学以致用”,学习的目的,在于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实效,侧重“形而下”。自此,“经世致用”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所在,并成为历代知识分子牢记、恪守、遵循的核心价值观之一。他们勇于任事,不尚空谈,“生存一日,当为民办事一日”;致力于创新,杜绝蹈袭古人;实事求是,注重调查研究。他们的研究范围,几乎涉及社会问题的一切方面,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国家、民族、法律、边疆、地理、民情、风俗、科技等等,“事关民生国命者,必穷源溯本,讨论其所以然”。他们以社会问题为中心,在救世济时的思想指导下,提出了解决当时社会问题的一揽子方案。

大不幸的是,清朝前期统治者实行严酷的思想钳制,尤其在雍正、乾隆两朝,“文网”密布,“文字狱”肆行。对于“异端”文字及思想的弹压,敏捷而又老辣,犹如剖瓜切菜,风卷残云。《清稗类钞》记载,雍正微服出游,在一家书店里翻阅书籍,当时“微风拂拂,吹书页上下不已”,有个书生见状顺口高吟:“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雍正“旋下诏杀之”。另有车氏鼎丰与其弟鼎贲小饮,干杯后将酒杯翻转,见杯底有“成化年造”字样,于是吟道“大明天下今重见”,鼎贲接口说“且把壶儿搁一边”。雍正听暗探密报,认为“壶”、“胡”同音,“壶儿”就是“胡儿”,车氏兄弟随后问斩。

当时的读书人不仅不敢议论时政、抒发己见,即使诗文、奏章中有文字疏失,也要惨遭杀身灭族之祸。他们如置针毡之上,如处危墙之下,不得不放弃与现实关系密切的义理、经济、政治等一切问题的探讨,而将心血、精力汲汲营营打发在青灯黄卷之中,埋首古纸堆中寻章摘句,勾微索隐,以逃避现实的窒息与残酷。

于是,随着考据学(也称朴学)的兴起,汉唐雄心与自信的帷幕渐渐落下,灯火熄灭处,中国思想文化界,进入一个巨大蚕蛹般封闭、沉寂暗哑的时代,直到西方的“坚船利炮”将古老中国的大门轰开……

在中国学术史上,乾嘉考据学在学术上确实取得了非常了不起的成果,但它在思想文化价值体系建设方面却了无建树,它是清政府压制言论、大兴文字狱的产物,是清王朝文化高压政策下出生的畸形儿。在这高压下,汉族读书人动辄得咎,无所适从,人人自危,整日惶恐不安。这一切,正如李祖陶在《与杨蓉诸明府书》中所描述的,“古人之文,一涉笔,必有关系于天下国家;今人之文,一涉笔,惟恐触碍于天下国家。”

清统治者“杀尽了汉人的骨气和自尊”,如鲁迅先生所说,当时的清朝是“一个无声的中国”……于无声处听惊雷,当时读书人中终于有人破门而出,高蹈远举,这就是被柳亚子誉为“三百年来第一流”的著名诗人、学者龚自珍。

龚自珍(1792—1841年),号定庵。浙江仁和(今杭州)人。出身世代官宦、学者家庭。母段驯,乃考据学大家段玉裁之女。

因为家学渊源,龚自珍8岁起就学习经史、训诂。几年后,跟随外祖父段玉裁学《说文》,颇有心得。同时,在诗词创作上,也显示出了才华。一过20岁,便编有《怀人馆词》等诗词集。外祖父段玉裁为之作序,说他“所业诗文甚伙,间有治经史之作,风发云逝,有不可一世之概”。

1818年,龚自珍应浙江乡试,中举。过了两年,入仕为内阁中书。这时,他开始关注社会政治现实,对科举腐败与官场腐败皆表示不满,萌生了改革的要求和思想,并从另一位著名学者刘逢禄学习《公羊传》(与魏源为同窗)。期间,他著有《明良论》、《乙丙之际箸议》、《尊隐》、《平均篇》等政论文。他曾以诗文集请教苏州地区名儒王芑孙,王认为其中“伤时之语,骂坐之言,涉目皆是”(《定盦年谱外纪》),即多激愤之语。

蹒跚在仕途上,龚自珍很不畅快。做了15年内阁中书后,才改任宗人府主事。此后,又担任过礼部主事祠祭司行走、主客司主事。尽管这类官职比较卑微,但因屡屡揭露时弊,触动时忌,他不断遭到权贵的排挤和打击。道光十九年(1839年)春,48岁的龚自珍,又忤其长官,决计辞官南归,先是自身离京,几个月后又自杭州北上接还眷属。两次往返途中,目睹“沉沉一线穿南北”的中国,他百感交集,写下了许多激扬、深情的忧国忧民诗文,这便是著名的《己亥杂诗》315首。

龚自珍生活的时代,正是清王朝从鼎盛、统一走向没落、崩溃的历史转折阶段。这一时期,既有内忧,又有外患,国内社会矛盾日益尖锐,西方殖民主义势力对我国的入侵不断加深。

从青年时起,龚自珍就有一种特殊的敏感性,深刻意识到国家、民族的严重危机,“秋气不惊堂内燕,夕阳还恋路旁鸦。”(《逆旅题壁,次周伯恬原韵》)他对现实政治社会的重大问题非常关注,头脑清醒,眼光锐利,提出了许多批判和建议。嘉庆二十五年,所谓“康乾盛世”余音仍在绕梁,他指出“自京师始,概乎四方,大抵富户变贫户,贫户变饿户”,“各省大局,岌岌乎皆不可以支月日”(《西域置行省议》)。梁启超曾评论道:“举国方沉酣太平,而彼(指龚自珍、魏源)辈若不胜其忧危,恒相与指天画地,规天下大计。”(《清代学术概论》)。对于同时代那些埋首故纸堆寻章摘句、饾饤獭祭的读书人,他在《咏史》一诗中予以了辛辣的讽刺:

金粉东南十五州,万重恩怨属名流。

牢盆狎客操全算,团扇才人踞上游。

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

田横五百人安在?难道归来尽列侯?

诗里,当时读书人迫于酷虐专制统治的心态跃然纸上:参加朋辈聚会也十分谨言慎行,能推就推,推不掉了,一旦席中有人议论国事,立马便借故离席,唯恐隔墙有耳,日后自己遭受牵连。他们著书立说,只是为了打发自己和家人的肚皮而已,哪里谈得上“文以载道”,追求真理?末句“田横五百人安在,难道归来尽列侯?”则化用田横五百义士的典故,洞穿了清王朝以名利诱骗、招安读书人的卑鄙用心。

龚自珍也十分关注当时已经非常紧迫的外患,自称“为天地东西南北之学”,特别致力于当代的典章制度和边疆民族地理。他深刻认识到西方殖民主义入侵造成了严重的民族危机,指出“近惟英夷,实乃巨诈,拒之则叩关,狎之则蠹国”(《阮尚书年谱第一序》),并针对他们在东南沿海的海盗般贩卖鸦片活动,特撰《东南罢番舶议》,坚决主张抵抗。又针对沙皇俄国在西北边境的侵略活动,妄图分裂今新疆、内外蒙古地区,又专门撰写《蒙古图志》、《西域置行省议》,事实上,在我国行政区划中,建省最晚的就是新疆,时间为清光绪十年,即1884年。这最初的建议者,正是龚自珍!

1841年,即鸦片战争次年,怀着未竟事业与未酬壮志,50岁的龚自珍英年早逝,遗著编为《定庵文集》。

可以说,“一生平世无齮齕,但开风气不为师”(《己亥杂诗》之一)这正是他人生的写照。在一个“日之将夕,悲风骤至”的专制时代,他“铁肩担道义,辣手做文章”,力倡经世致用之学,号召社会全面改革,留下了许多闪光的思想与见识。他留下的一句醍醐灌顶、至今仍可镜鉴读书人的话是——

士皆知耻,则国家永无耻矣;士不知耻,为国之大耻。(《明良论二》)

龚自珍,还在一个朝野噤声的死气沉沉的社会里给这个民族留下一首诗,这便是在中华思想史、文化史上惊涛拍岸、轰响至今,激励了无数革故鼎新者的又一首《己亥杂诗》: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龚自珍的去世,预示着一个动荡、变革时代的到来……

正当清王朝睥睨天下、“举国方沉酣太平”之际,外部世界已经悄悄地发生了巨大变化。经过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工业革命洗礼的欧洲各国,羽翼已经丰满,开始走出欧洲,巡弋世界,到处扩张自己的势力。中国,这个古老而富庶的东方国度,很自然地成为他们觊觎的猎食对象了。

1793年(清乾隆五十八年),英国以向乾隆祝寿的名义,派特使马戛尔尼率团访问北京,急欲打开中国的贸易门户。他们的通商要求遭到乾隆皇帝的严词拒绝:“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金光闪耀的龙袍下只是一管井蛙之见,威仪的紫禁城里充塞着一个新版的“夜郎国”!马戛尔尼来华看了3个月,就已经敏锐地察觉到大清王朝的外强中干,认为它不过是“一艘破烂不堪的头等战舰,拥有的仅仅是庞大的外表”,并预言它迟早会“不再有纪律和安全”,“英国将从这一变化中获得比任何其他国家得到更多的好处。”

果不其然,“康乾盛世”结束后不到半个世纪,在龚自珍积忧成疾之际,鸦片战争爆发,中国随之陷入此后一百余年丧权辱国的苦难渊薮。坚船利炮,强行撕开了中国近代历史沉重的帷幕,西学东渐已成不可阻挡之势,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价值体系,遭到了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面对这样一个“人畜悲痛”、幕燕釜鱼的危亡现实,中国应该怎么办?中国应该如何走?

一批忧国忧民、先进的中国人,主动将眼光投向域外的广阔世界,并激发起他们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打败侵略者、殖民者的决心。在士大夫集团中,林则徐、魏源、姚莹、徐继畬等一些有识之士,继承并发扬了龚自珍追求“经世致用”的大道正途,注重实际,反对空疏,密切注意研究现实问题,主张向西方学习,倡言改革,以达到强国御侮的目的。他们的思想和主张,代表了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浪花迭起的新思潮。

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说:“自从1840年鸦片战争失败那时起,先进的中国人,经过千辛万苦,向西方国家寻求真理……”林则徐等人,就是这样的“先进的中国人”,而且,他还是中国近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林则徐(1785—1850年),字元抚,又字少穆。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进士,入翰林院,授编修。历任江西乡试考官、江南道监察御史、江苏按察使、湖北布政使等地方要职。1831年,道光皇帝因为林则徐“出膺外任已历十年,品学俱优,办事细心可靠”,特提升他为东河河道总督,主持修浚黄河、运河等工程。1838年,又加升湖广总督。在湖广总督任上,严禁吸食鸦片,成效显著。当年底,道光帝任命其为钦差大臣,赴广东查禁鸦片。

从林则徐受命为钦差大臣赴广东查禁鸦片这一刻起,他人生浓墨重彩的篇章就展开了;同时,中国近代史一块漫有剑影火光的幕布,也在不经意间给拉开了。

1839年3月10日,林则徐到广州履任。3月19日,他会同广州水师提督邓廷桢等传讯十三行洋商,责令转告外国鸦片贩子限期缴烟,并具结保证今后不再贩卖鸦片。他在告示里严正声明:“若鸦片一日不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他还在府衙写下一副对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上联告诫自己必须听取各种不同意见,方能将事情办好,立于不败之地;下联则勉励自己坚决杜绝私欲,方能像高山那样刚正不阿,傲然挺立。经过一番坚决的斗争,林则徐终于挫败英国驻华商务监督义律和鸦片贩子,收缴全部鸦片近两万箱,约230多万斤。

1839年6月3日,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值得大书特书的日子,从这一天开始,在林则徐的指挥下,连续在虎门销烟23天,其时历久,其阵宏大,堪为人类历史上亘古未有的壮举。这是一场酣畅淋漓的抗击外来侵略者的胜利,向全世界宣告了中华民族不屈服任何外来侵略的决心,显示了中华民族崇尚文明、爱好和平的伟大形象。林则徐,作为这一壮举的组织者、指挥者,理所当然地成为历史巨人,无愧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抵御外侮的民族英雄。

与他火烧鸦片、光耀汗青的形象相比,一般人可能不了解的是,林则徐的伟大还表现在审时度势、顺应世界潮流上,通过查禁鸦片、接触西方人,他开始“睁眼看世界”了!

同类推荐
  •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研究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研究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作者们30年来上下求索、深刻反思的思想历程,是作者们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心灵写照和诚实记录。在这里,作者们以“客观的理解”为准绳,力图用简洁的语言、适当的叙述、合理的逻辑展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理论。但是,我们并不认为这部著作完全恢复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的“本来面目”,这些解释完全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文本”,因为我们深知解释学的合理性,深知我们与马克思之间存在着“文化差”、“时代差”,而且马克思离我们的时代越远,对他理解的难度也就越大,就像行人远去,越远越难辨认一样。
  • 南怀瑾:真正的修行是红尘炼心

    南怀瑾:真正的修行是红尘炼心

    都市的繁华、漂泊的迷茫、生活的压力,让我们逐渐失去了品味幸福的能力。为了找回内心的宁静,有的人到处奔走寻求,可是修了很多年,没有任何改变。因为,这不是真正的修行。真正的修行不能脱离社会,不能脱离现实,要在修行中生活,在生活中修行。人生本就是一场修行,面对工作、生活中的各种境遇历事炼性,对人炼心。做到心中多一些理解和包容,多一些责任和义务。当你不求回报地给予奉献的时候,这就是修行。你会得到无比的快乐,你的事业、家庭等都会顺利。
  • 西方哲学史(古代哲学)

    西方哲学史(古代哲学)

    由伯兰特·罗素著的《西方哲学史(古代哲学)》是在哲学与社会生活的相互作用和密切联系中讲述西方哲学发展的历史,而不是单纯地讲西方哲学自身的发展,不是讲纯哲学概念或哲学问题的发展。在此书中,总是试图把每一个哲学家看作是时代的产物,又考察他们对时代的影响。
  • 鬼谷子(白话全译)

    鬼谷子(白话全译)

    本书依据《鬼谷子》的权威原著,甄别、博采众家之长,力求对原文作出精当而晓畅的注释与翻译,每篇篇首皆附有提要加以解析、导读。并借鉴国外工商管理硕士的培养方法,精选古今中外颇具代表性的,涵盖商场、职场、处世等各个领域的经典案例,对鬼谷思想逐篇阐释、透析、解读,可使不同行业、不同背景、不同层次的读者皆能从中有所获益。同时,本书设计精美独到,图文并茂,大量古朴生动的图片,与文本和谐统一,相得益彰,大大增强了阅读的趣味与兴致。经典深刻的思想,精审独到的案例及评析,恰到好处的图文相生,使本书融哲理性、故事性、实用性、全集性于一体,可谓是各类读者参悟、运用鬼谷子大智慧的首选读本。
  • 和谐理性与马克思主义发展哲学的新话语

    和谐理性与马克思主义发展哲学的新话语

    本书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基础,对和谐理性做了较全面的阐释,以和谐与理件为双重视角,借鉴并吸纳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有益思想资源,对人类社会的一些发展困境进行了哲学审视与反思。本书提炼出马克思主义发展哲学的新话语,促使人们对当代社会做新的哲学思考,进一步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诠释学的特质,也为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提供有益的理论反思和新的哲学论证,呈献具有宏观性和价值指导意义的新思路。
热门推荐
  • 重生之世家大小姐

    重生之世家大小姐

    前世,她温婉柔顺,以丈夫为天,孝顺公婆,对父亲后妈言听计从。却不料,他们杀母亲,骗股权,弑祖父,合谋让自己尸沉海底,那年她23.重生七年前,她回十六年华。回学堂,她是倒数第一全校差等生;回家里,她是刁蛮任性,胆大妄为的大小姐;在外面,她是天真无邪,惹人怜爱的柔弱少女。却不知,她扮猪吃老虎,考名大,斗恶人,战商场,谋夺股权。但是她的微弱小心计,却逃不过某人的法眼。
  • 烽火红棉

    烽火红棉

    一段阴谋,将几个孩子牵扯进了历史的漩涡之中,儿女情长,家国之痛,别后重逢,戏梦人生。如何学着在乱世中生存,如何做出正确的选择,如何冲破命运的桎梏,如何学着去爱与被爱,几个主人公在故事中成长与领悟......
  • 一夜成婚:总裁太缠人

    一夜成婚:总裁太缠人

    她,孤苦无依,不受疼爱的名门千金。他,运筹帷幄,嗜血无情的商界霸主。一场精心策划的计谋,将她错送到他的身边,引出多年前的血海深仇。
  • 龙界历险记1:暴龙的诅咒

    龙界历险记1:暴龙的诅咒

    这是一套将恐龙元素和大热的悬疑、推理、科幻元素结合而打造全新的创意系列书。本系列小说一季三册,每一册都有一个完整的故事主线。本书是小说第一季第一本,讲述小学生洛克与恐龙专家星星博士在调查三角龙断角失窃的过程中触及时空之门,被带回恐龙时代变成暴龙,他们以自己丰富的恐龙知识化解重重危机并帮助恐龙们侦破一系列案件。本书内容由故事、恐龙小知识、谜团解答组成,插图包括恐龙复原图、化石照片和情景卡通图等,让孩子在阅读故事的过程中,在恐龙专家风趣幽默的解答中了解恐龙知识与野外求生知识。
  • 无上魔帝行斗破

    无上魔帝行斗破

    这一世!我还是魔!这一世!我当再登凌巅峰!睁开沉睡已久的双瞳,看着这个拥有斗气的世界,他醒了,他是魔帝!他是萧千殇!“倘若你们挡我的路!不管你们是谁!我的剑都会落下!”(无敌文!)(非无限流!)
  • 我国体育无形资产法律保护的研究

    我国体育无形资产法律保护的研究

    《我国体育无形资产法律保护的研究》是为了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和体育产业发展条件下体育无形资产开发与保护的需要,本研究着眼于对社会各界越来越重视的体育无形资产问题,特别是对其中一些极具体育特色的特殊问题,进行专门的法学理论阐释和法制应用指导,力图对一些基本性和关键性问题的研究有所深化和贡献。《我国体育无形资产法律保护的研究》选择了四个在体育无形资产保护方面最具体育行业与专业特殊性的问题――体育标志权、体育赛事转播权、体育明星形象权、体育专有技术权来进行研究,力图从理论本源上进行深入的挖掘,填补一些理论空白,澄清一些模糊认识,进行创新性的学术探索,并且对现有的一些理论观点进行思辩与挑战。
  • 小富即安

    小富即安

    女儿当自强,想我堂堂农业大学的学生,只要有土地,什么赚不来。只要夫妻齐心,踏踏实实地过日子不也挺好。种田织布,没事干搞搞小发明,看小日子流水般从手上经过,平淡而幸福的白头偕老!
  • 星辰武帝

    星辰武帝

    九界征战,众帝陨落。星辰大帝的一缕残魂融入到了神器星辰古珠之中,坠落凡尘。薛昊本是没有武印种子的武道废柴,意外得到星辰古珠加持,从此执掌通天之力,战神斗魔,横扫九天!
  • 乱世沉浮之凤凰劫

    乱世沉浮之凤凰劫

    星轨骤变,凤星重启,万象交错,逆天改命。是谁篡改了天命?又是谁的命运将被改写?谁会是这天地间的霸主?谁会是这场游戏的推手?战火纷起,究竟是谁会笑到最后?刀光剑影,烽火狼烟,这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乱世佳人,该何去何从?往事流水,过眼云烟,待我看尽乱世浮华,谁又陪我仗剑天涯。宠文,绝对的宠文,甜宠无虐。
  • 晚清非典型政治研究

    晚清非典型政治研究

    本书直击晚清官场的腐败和堕落,揭露整个晚清社会的溃败。晚清官场是中国封建社会腐败政治最具代表性的典型,充斥着太多的肮脏、卑鄙、龌龊与争斗。晚清官场也是一个政治智慧与政治糟粕泥沙俱下的地方。在晚清,凡是想做大事,或者做成大事,或者说官做得特别成功的人……他们是如何在这样非典型的政治生态中生存下来并攫取话语权的呢?《晚清非典型政治研究》从“谋官路径”、“做官秘诀”、“保官之道”三个方面详细地讲述了晚清政治运作、政治智慧和官场潜规则,也揭示了晚清帝国灭亡的根本原因和教训,实为当下政治的殷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