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430900000038

第38章 阵法

晋文公见楚军向曹都陶丘逼近,为了避开楚军的锋芒,遂下令部队撤退。看见晋军撤退,成得臣便命令大军在后面追。

这一撤一追,晋军将士多有怨言:晋候以君主的身份退避成得臣这个臣子,感觉“辱也”,认为况且楚军已疲惫了,上去干一架不就行了,为什么要后退呢?

这个时候,狐偃出来给大家做思想工作,他讲道:“出师有名则理直气壮,出师无名则毫无斗志(“师直为壮,曲为老”),如果没有楚国当年的恩惠,我们也不可能有今天,所以我们要实现当初‘后退三舍’的诺言,以报楚国的恩惠。如果言而无信自食其言,那便是我方理屈而楚方理直,楚军更加士气饱满,不可抵挡。现在我们撤退,表明我们无意与楚军一战,也希望楚军能够撤退。如果楚军不撤退,而我们君主退避,他作为一个臣下来进犯,理屈在他们一方。”

一般来说,狐偃之所以姓名里面有一个“狐”字,也说明他像狐狸一样老谋深算、城府极深。当初晋文公即将登上大位时,狐偃为了能够获得丰厚的政治回报,借故要离开晋文公去山上隐居,吓得晋文公忙把璧玉扔到黄河中,向河神发誓(“河伯视之”)要好好待他,才将狐偃挽留下来。当时介子推也在旁边,笑话狐偃居功并以此向君王索取,太无耻了(“固足羞也”),表示自己“吾不忍与同位”,“乃自隐”。

一同流浪十九年的介子推都对狐偃为人表示不屑,也就是说,狐偃说的话,要反着听。

晋文公之所以退避三舍,是因为他和宋、秦和齐三国约好了,在城濮(山东鄄城西南)汇合,便于集中兵力,同时解决后勤跟不上的问题。

晋军唯一的任务就是诱敌深入,让楚军陷入纵深过长的尴尬境界,然后以逸待劳,选择有利的决战时机,将楚军一锅端。

事实证明晋文公这一招非常高明,直接导致楚军粮草供应不上。晋军打败楚军后,坐在楚军营吃喝玩乐,只吃了三天就将军粮吃完,如果换成人数更多的楚军来说,只怕两天都支撑不来。

如果你认为晋文公“后退三舍”真的是为了报答楚成王,那么说明你和成得臣一样——中计了。

对于晋军的主动后撤,楚军中不少人都感到事有蹊跷,主张持重待机,停止追击,谋划而后动。成得臣冷笑一声,不同意,坚持孤军深入。

成得臣的优点是锐意进取,雷厉风行,干事不拖拉,没有慵懒散慢等不足。

但他的缺点也很明显——贪功冒进,刚愎自用。

很明显,成得臣对于狐偃的话是正着听的,他认为,这正是聚歼晋军,夺回曹、卫,顺便削弱宋、秦、齐三国兵力的大好时机,因为他的楚联军兵力很多,便挥兵追至城濮,背靠险要位置安营扎寨。

公元前632年4月,齐、秦、宋三国的军队也陆续抵达和晋军会合,盟军兵力达到千乘,约10万。

晋文公检阅了部队,认为士气高昂、战备充分,可以同楚军一战。

成得臣见时机已到,派斗勃下战书,对晋文公说:“我请求同您的士兵们较量一番(‘请与君之士戏’),您可以扶着车前的横木观看,得臣也要奉陪观看。”

晋文公感觉成得臣很自信、很志在必得的样子。

很自信也代表很骄傲,很志在必得说明很轻敌。

晋国方面也派大夫栾枝礼貌回应:“您的意思我们国君知道了。楚王对我们的恩惠,我们一直牢记于心,所以才退到这里。我们不希望两国兵戎相见,对大夫您我们都退让,又怎么敢抵挡楚君呢?既然贵国不退兵,那就各尽兵事,各听君命,劳您费心转告贵国将领,咱们明天早晨战场上见(‘诘朝将见’)。”

从上面的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到,双方开战前都还是很讲究战争礼仪的,只有等晋文公一切准备妥当,把刀磨锋利了,成得臣下了战书,晋文公接受了战书,约定好了时间,才能开战,否则会被被视为师出无名。

到了晚上,晋文公后悔了——秦、齐、宋三国跟晋文公说明天的战斗他们将作为后军参战,在加强后防的同时,顺便观摩和学习的。表达的意思很委婉,如果战局很好,便浑水摸鱼,捞点好处。如果兵败,自己也可以在第一时间撤出战场,保存实力。

也就是说,晋文公将独自面对士气如虹的十余万楚联兵。

而自己只有不到七百乘的兵力。

晋文公不想打了,他跟栾枝表示,楚国曾经有恩与他,此次交战会影响双方和气,诸国也看在眼里,影响不好。

箭已上弦,都什么时候了,你还在想着退却,栾枝便鼓励晋文公道:“汉阳诸侯已被楚国吞并,中原诸侯也都亲楚,这些国家和你一样都是姬姓国,你总是惦记楚国的小恩小惠,却忘了这个奇耻大辱(‘思小惠而忘大耻’),不如同楚国干一仗。”

晋文公有了点底气。

第二天天还没亮,晋文公又有点恐慌,急匆匆跑去找狐偃,对他说自己晚上做了一个噩梦,梦见自己同楚王单挑,开始还占上风,不知怎的被楚王打倒,还趴在身上吸他的脑汁(‘楚子伏己而盬其脑’),请他帮忙解梦。

狐偃是一个很会开导人的人,原来晋文公一行流浪到卫国五鹿的时候,向当地的村民讨点吃的,村民看到他那落魄的样子,就笑嘻嘻的给了他一块土圪塔让他吃。重耳大怒,准备下去单挑,狐偃安慰他说:“这是好事,土圪塔象征土地(‘有土也’),你应该行礼接受它。”晋文公转念一想,很有道理,大喜,拜谢村民,并把土块当作宝贝装在车上了。

看着眼前这个呆板,狐偃准备再一次的开导(忽悠)外甥,这一次,狐偃决定配合肢体语言来一次大忽悠。

于是,狐偃听完踏脚狂喜,抱住对晋文公喜极而泣,斩钉截铁的表示这是大吉之梦,楚王伏地就是认罪的征兆(“楚伏其罪”),今天一定会让楚国吃败仗。

晋文公听完这个小舅解的梦,感受着夸张的动作,将信将疑,也没时间多想,带着疑云满腹的态度去整兵备战。

公元前632年4月4日晨,城濮,天气晴朗,战云弥漫,是一个打仗的好天气。

晋、楚双方都在紧张的排兵布阵,按照约定,只有等双方排兵列阵好了后,才能开打,也就是说只要有任何一方没准备好,就不能开打。

我们再来看看双方阵型布置。

晋军上军对楚军左军。

晋军上军:狐毛,狐偃,率本部兵马。

楚军左军:斗宜申,率申、息二军。

晋军中军对楚军中军。

晋军中军:先轸,郤溱,率本部兵马。

楚军中军:成得臣,斗越椒,率若敖六卒及楚王卫队。

晋军下军对楚军右军。

晋军下军:胥臣,栾枝,率本部兵马。

楚军右军:斗勃,率陈、蔡二军。

双方将佐帅副都在有条不紊的排兵布阵,对阵法进行演练热身,做战前准备工作。

趁战斗还没开始,我们来谈谈,冷兵器时代的阵法究竟是什么。

首先,我们要理解,什么是阵法。

“阵,旅也”,古解为旅、为列,所以阵就是古代军队的野战队形,阵法即是行军布阵之法。

其次,我们要区别历史上的阵法和小说中的阵法。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八阵图,《岳飞传》中金兀术的金龙绞尾阵,《杨家将》中萧太后的天门阵,还有金庸小说中的天罡北斗阵等等,都是小说中虚构出来阵法,它们的作用只有一个——为小说增添光怪陆离的神秘感,提升可读性。

而历史上的阵法,没有传说的那么神乎其神,它们只是根据当时的地形环境(平原、山丘等)、战略意图、兵种类别、兵力数量等情况下,而演变出来的应敌队形而已,它们的作用非常明确——为胜利服务。

比如历史上最早记载的楚武王的荆尸阵、郑庄公的鱼丽阵,还有我们所熟知的戚继光的鸳鸯阵,都是为“打胜仗”这个目的服务的。

既然阵法带有一个“法”字,那便是一门学问,深究起来晦涩艰僻,却又精妙无穷,涉及到兵法的方方面面,岳飞曰过,“阵而后战,兵法之常”。

我们尝试接触阵法的时候,要非常清醒的认识到:阵形,不是摆出来的,而是在实战对抗中总结、提炼出来的。

为便于理解,我们还是用A君和B君这两个死对头来进行说明。

在蛮荒的部落时期,A君和B君各自只能拥有少数的兵力,小弟们大吼一声“为了部落”就冲上去,战斗画面如同社会人斗殴一般,毫无阵法可言,谁身强体壮武器先进谁就赢。分兵抄后路那是“奇道”,不在本次阵法讨论之列。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口数量有了大幅增加,兵力也得到显著提升,战争规模也呈几何指数增长,几千几万的士兵窝到一堆打架,别说你身怀降龙十八掌这样的神功,就连转个身这样简单的动作也很困难,要想有效指挥一场战斗,不可能。

作为政治力量的绝对后援,战争不是拉群架,而是有组织、有规模的两只军队之间的对抗,想要让自己手下的几千上万人能够和对方的几千上万人厮杀,并让不同兵种适应环境,发挥各自的最大效率,就必须有序布阵。

A君首先认识到这个问题,于是他想出一个办法,把军队分割成人数若干的方阵,方阵外围的士兵手持盾牌防护自己和内部的士兵,内部的士兵手持长矛,透过盾牌间隙向外发动攻击。

这些方阵密不透风,具有极强的机动性和攻击性,经过演练,这些方阵之间又可以相互支援、彼此配合,最大限度弥补了己方单兵作战不足的同时,也最大限度削弱了对方单兵战斗力强大的优势。

B君傻眼了,面对A君密密麻麻的长矛方阵像个刺猬一样朝自己冲过来,吓哭了有没有?自己的正规部队像散兵游勇一般,被游走在战场上的A君方阵逐个击破,攻守顿失,还没走到跟前就被对方刺穿。

A君通过方阵这一阵法组织形式,有效结合了兵种优势,发挥了兵力的集中效应,结果也显而易见:胜。

随着社会的进步,往往会带来军事技术的发展,必然使战争形式发生改变,到了商周时期,A君看着运送辎重的车辆突发奇想,如果把这些车辆进行改造,将车辆的机动性和士兵的攻击性相结合,运用于战场,难道不是更好吗?

于是,划时代的大杀器——战车,终于登上历史舞台。

战车基本形制为独辕(驾畜直木)、两轮、长毂(轮圈)、横宽竖短的车厢,每车驾2匹或4匹马,4匹马的战车称为“驷”。每一战车载甲士3名,称为“参乘”,还有4甲共乘之法,称为“驷乘”。车上还备有戈、殳、戟、酋矛、夷矛等有柄格斗兵器,合称“车之五兵”。

有了战车,A君便根据战车机动性强、冲击力强的特点,合理的将战车分为左、中、右三个方阵,于是有了“三师”这个指挥单位。

在战斗过程中,主将可以很方便的通过旗语等远距离传输方式,将军事意图传达给左军、中军、右军,从而对战场进行有效指挥。

B君又傻眼了,好不容易学会了刺猬阵法,被A君的战车咣当咣当的一冲,便将队形冲的七零八落,士兵抱头鼠窜。

在战车的冲击、迂回、包夹下,B君复败,接受经验教训,自己也研发战车,准备与A君硬碰硬。

A君觉得战车对战车,步兵对步兵捉对厮杀太简单粗暴,不能体现战车和步兵合而为一的优势。到了春秋时期,A君灵机一动,想了一个简单的方法——战车夹杂步兵,这个看似简单的办法,却将车战战法发展到了巅峰。

每辆战车除车上的3名甲士以外,还配备固定数目的步兵72人(“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这些步兵和战车编在一起,再加上相应的后勤车辆与徒役30人(“士十人、徒二十人”),便构成当时军队的一个基本编制单位——乘,一乘105人。

从此以后,兵种之间开始有了配合,步兵帮助战车清理死角,战车则可以保护步兵不受对方战车太大冲击,兵种之间配合默契。

这个就是战车时代的基本阵型。

在此基本阵型上,可以变换出无穷尽的阵型,比如战车中间夹杂步兵,谓之鱼丽阵;战车两翼及后面安置步兵,谓之荆尸阵等等。

此法简单易学,一看就懂,B君可以毫不费力的进行模仿。B君很满意。

但是,此时的车战阵法还是有点死板,A君同B君都把最精锐的部队放在中军,差点的放在两翼,双方打起仗来还是脑袋碰脑袋、屁股怼屁股,没有体现阵法的优越性。

于是,A君在沉思——如何用更少的代价换取最大的效益。

经过思考,A君决定创新,把精锐部队放在了左右两军,比中军突出一段距离,形成一个“V”字形,还一拍脑袋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雁行阵。

恭喜A君,终于领悟到阵法的精妙。

于是,在战场上,B君又看到匪夷所思的一幕——A君左右两翼由于都是精锐,战斗一开始就对自己左右两翼进行了强行突破。

自己的中军由于比A君的中军要强,接战不久便一下子冲进了A君中军,然后悲剧便开始上演了。

由于自己两翼都是质量较次的部队,很快就被A君左右精锐突破,自己的中军精锐便被A君两翼赤裸裸的强势围观,接着自己的中军两翼遭受A君左右两军冲击,团灭。

是不是很像田忌赛马?

道理都是一样的——我不需要在阵型的每个位置都取得优势,我只需要在你的阵型上开个口子,然后继续撕裂,你就没辙了。

从此以后,A君又发明了锐阵、圆阵、钩形阵等数十种阵法,目的就在于针对B君阵型的弱点处(侧翼、后方)进行突破,突破后扩大战果。如锐阵就是将队伍排成三角形,以强化突破力为目的;圆阵则用以防守,便于集中有限兵力;钩形阵前端为方形,两翼为钩形,是以迂回包抄歼灭型的阵法等等。

好了,B君在A君教科书似的打击下,也很绝望了,关于阵法也不继续说下去了,春秋只说春秋之事,随着军事实力的提升和兵种的多样化,阵法也是千变万化,以车战为主的阵法也会被更为高级的兵种所取代,比如战国时期赵国的轻骑兵方阵,秦国的重步兵方阵,都是比车战更为先进的阵法。

现在,我们可以进行总结了,什么是阵法?

阵法就是为了有效指挥,为了适应地形,为了发挥兵种优势,为了实现战术意图,从而在实战中灵活机动调度兵力兵种组合的一种方法。

想做一名合格的将帅,很简单。

想做一名优秀的将帅,是非常不容易的。

作为楚将中的翘楚,成得臣没有将阵法很好的运用在实战中,因为他的骄傲。

骄傲会带来绝望。

同类推荐
  • 新中国的由来

    新中国的由来

    本书叙述新中国成立及以前的历史,旨在通过对新中国成立前历史脉络的梳理,特别是通过对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在外来侵略造成的民族危机的情势下,顽强抗争和艰难探索,并最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创建新中国的历程的叙述,阐明历史和人民何以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社会主义道路、选择改革开放,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深厚历史渊源,以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是适合党政干部、党团员、大中学生及一般读者学习党史、国史的简明读本。
  • 大宋小农之一代天骄

    大宋小农之一代天骄

    从小农民到乱世英雄,都是喝酒惹的祸。没有退路。穿越大宋,江山纷乱,封疆扩土。成就一代天娇。
  • 三国之袁氏天下

    三国之袁氏天下

    终于突破了两百四十万字,关于袁绍的书籍写到这里,真心不容易。请大家多多支持,人品保证,绝不太监,大家可以放心收藏!离五百万字,还有不少的路程要走,大大会继续努力!PS:由于大大是新手菜鸟,文笔稚嫩,前期写的真心不好。请观看此书的粉丝们,直接从VIP章节开始看吧,从这里开始文笔还算是不错。实在不行就从最新一卷开始读吧,这一卷写的还算是成熟。大大的进步也是有目共睹,请大家多多理解,多多支持。兄弟姐妹们的支持,就是大大前进的不竭动力!袁氏联盟:QQ群716402136欢迎大家加入!
  • 我的三国有些乱

    我的三国有些乱

    三国,三国,是每个热血男儿都挥之不去的一份情怀。无论白马银枪的常山赵子龙,还是挥扇间百万雄师灰飞烟灭的美周郎,都让人心驰神往。三国归晋之后的五胡乱华,让后人每多唏嘘。于是乎就有了这些许自言自语般的文字。(ps,纯属臆想,勿以正史为例喷之,更不必考究之。)
  • 盛金王朝

    盛金王朝

    曾经我是社会主义接班人,我很低调,从不告诉别人,不过,已经没有机会了,直到有一天,有个人告诉我,可以接班封建社会,我该答应吗?
热门推荐
  • 庶妃绝世惊华

    庶妃绝世惊华

    这年头天才多如狗,妖孽满地走,又天才又妖孽的绝世变态,非白夜莫属!炼丹师稀缺?她一不小心混了个神级。神兽罕见?她身后跟着好几只,个个都是极品美兽。骂她废物?瞎了他们的X眼!便宜徒弟是个骚包,有钱有权人人膜拜。基友团里都是奇葩,呆萌蠢贱全都聚齐。意外生了个小娃娃,仗着一身变态武力帮着老娘横行无忌!搭个讪都能遇到萌娃他爹,宛若谪仙,却腹黑欠扁!大小恶魔围在身边,她连日常生活都成了问题。谁来拯救姐?
  • 重雕清凉传

    重雕清凉传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文化掂量:王蒙最新演讲录

    文化掂量:王蒙最新演讲录

    王蒙是一位擅长演讲的大师,他演讲不用讲稿,普通话标准,语调抑扬顿挫、时疾时缓,掌控得当。他的演讲生动、幽默,透出修养和智慧,让人额手称庆、交口赞好。王蒙作为当代著名作家,对中国文化始终进行着深入的思考,本书收录了王蒙先生近十年关于文化的演讲。在这本书中,他对“传统文化”“文学与时代精神”“文学与人生”“文化自信”“文化梦”等,进行了充满王蒙特色的思考与分享。
  • 19岁,再见

    19岁,再见

    五年前的一个寒冬,有个少年在这里,等了她一夜。而她,没有来。他,因为她没来死了。封淡昔由此恨她,勾引她,为的就是报复她。昨天还在亲密接吻的人,今天就已飘到了很遥远很遥远的地方,遥远的,再也够不着。封淡昔,这个突然出现在生命里的男子,像美玉一样无暇,是自己生平第一个喜欢上的异性,却偏偏,不爱她。而她毫无印象的另一个男孩,却那样深情的凝望过她。如果这一切叫做因果轮回,是她的报应的话,那么,老天也实在太会玩弄人,竟可以让一个人的心,折腾到这样支离破碎的地步。凄清的灯光照在日记上,伴随着她的目光,就那样慢慢的走进一个19岁少年的内心……!世事讽刺,莫过于此。日记中的那些话语,印在了脑中,永生之年,她想她永远不会忘记。在碧草青青的S大校园里,有一个男孩,那样热烈而无声的爱过她。“其实,我也那样爱过呢……”她望着旭日,扬起唇角,笑的沧桑,“我爱你哥哥,我把你曾经给我的那些爱,用同样的方式还予了你的哥哥。”
  • 玉笥集

    玉笥集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相续解脱如来所作随顺处了义经

    相续解脱如来所作随顺处了义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医女手札

    医女手札

    前一刻她还在大秦替父亲挡剑,再睁开眼就来到这个古里古怪的时代,并且被人用匕首抵在喉间……听说澹台先生被人劫持时七少很不屑,果然百无一用是书生。结果见歹徒手里是个娇滴滴的小姑娘,七少咂咂嘴觉得这小姑娘真是惹人怜爱啊!从此,堂堂都督府的七少就差成了澹台家的倒插门女婿!(如果你喜欢飞飞的小说请收藏一下,谢谢啦!另外我那些可爱的书友们,谢谢你们不离不弃!)
  •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英杰故事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英杰故事

    选取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英杰故事二十余篇,展现了英杰为人称道的英雄事迹,歌颂了他们的崇高精神。故事描写生动形象,人物塑造栩栩如生,同时配有精美的插图,更具趣味性和可读性,适宜小读者阅读。希望这本小书能受到小读者的喜爱,让孩子在健康成长的道路上,得到启迪和收获。
  • 许我唯一,许我天荒(全集)

    许我唯一,许我天荒(全集)

    我常常深思对许子扬的感情,像是一种认犊情绪,人与动物第一眼睁开时看到的是母亲,哪怕年岁成长,也总是与母亲有着割不断的情感。许子扬曾以雷霆之势劈进我的生命,让我的心毫无防备地缴械投降,即使后来受伤,也终难放下。再遇纠缠,得知他就是唯一,是我最初恋上且深爱过的传奇人物,即便心中是彻骨的伤痛,却还是不可避免陷进他的泥潭里。我认定了他是唯一,是那个许下唯一诺言的人。
  • 欲望极简:我们都要和固执的自我坦诚相对

    欲望极简:我们都要和固执的自我坦诚相对

    本书针对人生的各个面向:情感、事业、家庭、运动和精神灵性,阐述每个人应该如何通过满足自己的基本欲望来获得有价值的幸福感。帮助你更深刻地了解自己,了解你身边的人。然后告诉我们欲望不是纯粹的、绝对的东西,它需要理智的调控与节制。作者教我们如何定期给欲望的树木修剪枝叶,如何保持清醒,告诉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