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09700000003

第3章 周敦颐思想在儒家道德形上学中的地位(1)

在“北宋四子”中,周敦颐是最富争议的一位。他的著述虽然不多,除一幅从道教改装过来的“太极图”外,只有两百余字的《图说》和不满三千字的《通书》流传于世,但引发的争论却不少,著名的朱陆之争中一项很重要的内容就是围绕着《图说》进行的。在生前,周敦颐的地位也并不显赫,他只不过是一位远离当时学术文化中心、做过几任地方官的默默无闻的儒者而已。程颢、程颐少时曾遵父命从游于其门下,但即使二程对他也似乎并无敬重之心,直呼其名且不说,甚至骂他为“穷禅客”,更无一语道及他的著作。直到胡五峰才开始推尊他,说:“周子启程氏兄弟以不传之妙,一回万古之光明,如日丽天;将为百世之利泽,如水行地。其功盖在孔孟之间矣。”朱熹更是盛赞他“不由师传,默契道体”、“上继孔颜、下启程氏”,并在《近思录》中把他推为四子之首,从此周敦颐的“道学宗主”地位得以确立。但是,周敦颐何以在生前并不为二程所推重,反而在死后百有余年却又被重新确立为“道学宗主”呢?本文希望联系儒家道德形上学的演进给这一问题以说明。

按照牟宗三的分疏,“道德形上学”一词因侧重点的差异可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一种指“道德底形上学”(Metaphysics of Moral),即对道德本身作一形而上的解释,以说明道德实践所以可能的先验根据,重点在道德;一种指“道德的形上学”(Moral Metaphysics),即由道德的进路来建立、证成形上学,换句话说,即通过道德实体引发宇宙秩序,开出存在界,说明万事万物的存在,因此重点乃在形而上学。由于后一种理解与牟氏本人对儒学和康德哲学的独特诠释有关,它的背后包含着相当复杂的理路,远远超出了本文的论域,所以我们这里所讲的“道德形上学”一词将严格限定在第一种含义上。事实上,这种含义上的道德形上学才真正是历代儒者们所关心的内容。

根据致思路向的不同,儒家的“道德形上学”大体上可以区分为两种,一种以“心性论”为主,把道德实践所以可能的根据追溯到主体自身;一种以“天道观”为主,强调由天道来规范人道,试图从天道运行的原则寻求道德准则的根据。“心性论”传统发端于孔孟,“天道观”传统则以易庸为代表。

众所周知,孔子思想的中心范畴是仁,它标志着一种主体自觉的精神和境界,因此在他那里,道德实践所以可能的根据并不在于外部世界,而只在于主体自身:“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孟子进而把这种自觉精神的根源追溯到人先天所具有的“四心”上,从而奠定了儒家心性论的基础:“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公孙丑上》)不但如此,和孔子“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不同,孟子更把本心仁体扩充、提升到天道的高度,认为仁既是“人之安宅”,又是“天之尊爵”,因此,人只要能充分扩充其本心,就可以懂得人的本性,进而懂得天意和天命,天人最终在诚、善、仁上相和合、相统一。

与孔孟的“心性论”不同,易庸一开始便把眼光转向外部世界,试图用天道来规范人道,从天道运行的原则来寻求道德实践所以可能的根据。《易传》的作者认为,天道本身是一流行的实体,其中阴阳是两种相互对立的力量,通过阴阳的互相摩擦推动,宇宙不断地创生、变化和发展;宇宙的变化和发展表现为从太极向两仪、四象、八卦推演的过程:“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周易·系辞上》);在这种变化发展的过程中,万物和人都依次产生,相应地,君臣父子上下这些礼义规范都各有安置:“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仪有所措”(《周易·序卦》);而所谓圣人,也只不过是能够通过仰观俯察,“通神明之德”、“类万物之情”,并在实践中效法天地变化而已。同样,《中庸》也首先从天道出发,把它形容为博、厚、高、明、悠、久的东西,并以诚来规定它:“诚者,天之道也”、“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然后以是否符合或达到“诚”作为人道的标准:“诚之者,人之道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而圣人之所以能“赞天地之化育”,正因为在实践中他们完美地体现了天道之诚。这样,天道本身就被赋予了至高无上的地位,它不但是自然运行变化的规则,而且也是人类价值观念和道德原则所以可能的根源和标准。

值得注意的是,孔孟和易庸在道德哲学中的这种不同只是一种思维路向的不同,无论是从心性出发,还是从天道出发,在其背后都有一个共同的设准,即天人合德。这使得后世儒者有可能把他们结合起来,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事实上,这一点也正是宋代理学家们为之努力的目标。

周敦颐生当北宋中叶,当时儒学正面临重构的任务。一方面,经过六朝隋唐数百年的历史,儒家经学在佛教和道教的夹击下,早已变成僵化的形式,失去了思想的活力,因而亟须改弦更张;另一方面,五代以来的道德沦丧也对儒家伦理产生严重的冲击,使得收拾人心成为现实的需要。在赵宋王室的有意提倡下,儒家知识分子一方面以圣贤相期许,努力在德性人格上完善自己,一方面尝试从理论上建构一些形上学体系,以回应和对抗佛老的挑战。

由于儒学的重心一向在现实的社会和人生,相对缺乏完备的理论体系。要重构儒学,就不得不在借鉴佛道二教学说的同时,尽力发掘已有的思想资源。这一点从当时易学盛行的程度即可见一斑。由于《周易》经传是儒家典籍中最富形上色彩的作品,所以它吸引了当时一流的思想家和学者们的广泛注意,像李觏、胡瑗、邵雍、司马光、王安石、欧阳修、张载和二程等等对易学均有精深的研究。借助易理以展示儒学的形上关怀,证明儒家亦有体有用,构成了复兴儒学运动的最初一环。

周敦颐是较早自觉地参与这场重构儒学运动的思想家之一。他一方面以具有明显形上意味的《易传》为骨干,一方面借鉴、吸收和融合道家和汉儒的一些思想观念,在《太极图说》中系统地描绘了一幅宇宙发生和演变的图景,从而为儒家的道德伦理奠定了一形上基础:

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

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自注:圣人之道,仁义中正而已矣),而主静(自注:无欲故静),立人极焉。故“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又曰:“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大哉《易》也,斯其至矣!

这里值得注意的有以下几点:

第一,《图说》所提供的无极-太极-阴阳-五行-万物的宇宙生成模式之所以比《易传》更为严密和精致,是因为它吸收了汉儒(五行)特别是道教的思想。众所周知,“无极”一词最早出现在《老子》“知其雄”章,它后来并且被看作儒道区别的标志而不为儒者所接受,周敦颐赫然把这个词作为《图说》的第一个范畴,清楚地表明了他融合儒道的企图。因此,在周敦颐那里,“无极”一词决不像后儒曲为之解的,只是一个消极的描述性的词汇,而是一个标志宇宙万化终极始源的概念。这点从《图说》的下文也可能看出:所谓“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明显地表现出从五行、阴阳、太极到无极的层进关系,正是在这种意义上,周敦颐才把万物化生的根据归结为“无极之真,二五之精”的“妙合而凝”。如果“无极”真是一个消极的描述性的词汇,其意思只是“无形无象”,那么又何来“无极之真”呢?另外,具体到道德实践时圣人的所谓“主静,立人极”也是与“无极”观念一脉相通的。事实上,按照宋代所修的国史,《图说》的首句本为“自无极而为太极”,只不过后来由于朱熹诠解的正统地位确立后,“自、为”二字被删掉了而已。

有一个疑问是,周敦颐后来的《通书》中并没有出现“无极”,这又该如何解释呢?其实,不但“无极”不曾出现,就是“太极”也仅一见,因为《通书》的目的本不在于描绘一幅宇宙生成的图景,而在于借助《中庸》的“诚”从形而上的角度规定天道流行的实体并以此奠定道德原则和价值判断的基础,因此,它用以规定“诚”的“无为”、“寂然不动”、“静无动有”、“纯粹至善”等概念与其说适用于“太极”倒不如说更适用于“无极”,因而《通书》中没有“无极”一词并不足以证明周敦颐不再同意以无极作为宇宙万化的终极根源。

第二,《图说》承袭了《易传》从天道以推人事的路线,把天道运行的原理最终落实到人类的道德实践上,从而既与道家的绝仁弃义有着原则的界限,又和孔孟的心性传统存在着致思方向的差别。按照《图说》,无极、太极、阴阳、五行的依次流布,最终产生了万物,而人是其中最灵的东西,因为它禀受了气中最秀的部分;但随着人形智的生发,五行之性感于外物而动,于是有善恶的出现;圣人为了扬善去恶,遂制订了中正仁义的标准并归本于静,从而树立了“人极”。但是,由于《图说》的高度浓缩,使它无法详细地阐释何以从“五性感动”而突然产生出善恶以及圣人根据什么树立人极,对此,周敦颐在《通书》中都作了补充和发挥。

首先,《通书》借用《中庸》的范畴进一步把天道实体规定为“诚”。周敦颐认为“诚”意味着“寂然不动”(《圣》第四)、“无思”(《思》第九)、“无为”(《诚几德》第三)、“纯粹至善”(《诚上》第一),它既是五常之本,又是百行之源。诚赋于人即性,因此人性也是纯粹至善的,完整地体现人性的即为圣人。但是,“至诚则动”(《拟议》第三十五),有动,善恶之分遂以产生,此即所谓“几”:“动而未形、有无之间者,几也。”(《圣》第四)具体到人来说,则“五性感动而善恶分”。这就需要通过静、思、立诚的功夫来恢复人本然之善,此即所谓成圣成贤的功夫:“性焉安焉之谓圣,复焉执焉之谓贤。”(《诚几德》第三)

同类推荐
  • 市民社会的乌托邦: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哲学阐释

    市民社会的乌托邦: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哲学阐释

    "市民社会是一个关涉多学科的问题,其理论思潮之庞杂、历史内涵之丰富使得如何总体性地把握这一分析路径成为一个难题。本书稿以市民社会“概念”的演变——市民社会——资产阶级社会——垄断资产阶级社会(帝国主义)——晚期资本主义社会——作为核心的关节点,试图贯穿起马克思主义分析路径的中心逻辑。市民社会是当代中国社会“现代性”转型的基本社会理论问题,从马克思主义的视域对市民社会展开考察,对当代社会转型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同时也可以为当代资本主义研究提供一个基本的理论基础。"
  • 孟子全书

    孟子全书

    孟子被誉为亚圣是有一定道理的,他将孔子的思想发扬光大,构建了完整的体系,并有许多重要的思想创见。其著作《孟子》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之一,也是现代人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许多激励人心、流传千古的至理名言亦源于《孟子》。古代学问大家韩愈有言:“求观圣人之道,必自孟子始。”当代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也说:“三十岁后,我做人处世全靠孟子。”可见,不学习《孟子》将会蒙受无以弥补的损失。
  • 佛陀的下午茶:佛经中的人生絮语

    佛陀的下午茶:佛经中的人生絮语

    前世菩提树,今生因缘果。命运岑寂流离,佛颜嫣然常悦。作为红尘俗世中的人,且让我们问佛观心,于纷繁的生活中得到一些安宁与淡定。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第1期):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第1期):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本书以2016年第七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术论坛与会论文为基础汇编而成。书中以“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进展”为主题,按照各篇文章所论的侧重点,分为五个板块:“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中国梦研究”“‘四个全面’研究”“国家治理现代化研究”“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从不同层面和角度,研究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反映了学习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成果,展现了当时的学术研究进展。
  • 马克思主义箴言:资本来到人间·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

    马克思主义箴言:资本来到人间·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

    《马克思主义箴言·资本来到人间:一切反对一切人的战争》分为机器猛于虎、不敢生病、大踏步地走向不可避免的危机三部分,具体内容包括机器PK工人、机器一改进, 工资就降低、巨无霸等。
热门推荐
  • 红楼之元春晋升记

    红楼之元春晋升记

    从王府到皇宫,从侧室到太后,重生后的元春走了一条不那么寻常的晋升之路……因为新君不是她亲生。
  • 景年知几时

    景年知几时

    我一生渴望被人收藏好,妥善安放,细心保存。免我惊,免我苦,免我四下流离,免我无枝可依。但那人,我知,我一直知,他永不会来。费尽心思才可以在一起的人,曾经是已经逝去的姐姐的爱人,如刁蛮阿紫一般的叶景知怎么可能忍受那个毒舌“姐夫”一次次辜负自己的真心?好不容易离婚成功之后,却又被一直爱着姐姐的另一个温柔“姐夫”给盯上。为了保护好自己肚子里的“小黄豆”,叶景知不得不与两个无敌“姐夫”开始长期攻坚战。爱情扑朔迷离,误会又以几何级数不断增长,命运也突然给了叶景知一个狠狠地直勾拳。笃信爱能创造奇迹的叶景之最后能够和她的真命天子得来匪大的第一个十足真金大团圆吗?请你也相信爱能创造奇迹吧。
  • 天降萌宝:下堂小妾要翻身

    天降萌宝:下堂小妾要翻身

    什么,一穿越就成了孩儿他妈?有米有搞错,她才芳龄十八。好吧,看在这娃娃还算卡哇伊又被欺负的如此可怜的份儿上,她云思雨认了,养他好了。可为毛还给了她一个下堂妾的身份?有闻某王驻守边疆五年未归,竟是因为当年上了她恶心走的?好吧,谁让他是传闻中的玻璃呢,她再认。因为当初同日嫁入王府的王妃忌恨她,各种报复她,搞的如今是个人就能欺负他们‘孤儿寡母’,且地球人都知道,靠之。去你祖宗十八代的节操,老娘要翻身。--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校园三剑客·外星老师(经典版)

    校园三剑客·外星老师(经典版)

    《外星老师》是“校园三剑客”丛书中的一本,是适合少年儿童阅读的中篇科学幻想儿童文学。本书讲述绿星上的植物由于被绿星人过度砍伐,从而造成没有氧气耗尽,人们病疼缠身。阿汀做为绿星上的有志青年,努力研究并飞往地球,获得地球的绿色植物种子,最终使绿星恢复了绿色、拯救绿星人的故事。
  • 天香

    天香

    从百年名门琅琊王氏贵女,到湘东王府女官章要儿,她与他,相隔万千杀孽,却两心相惜。情天恨海,繁华流光,她因爱而放弃仇恨,却在层层阴谋中永失所爱。乱世桃花逐水流,这一世的波折坎坷,就成她传奇的一生。她终成南陈皇后,主宰三代帝王更迭,天下兴衰。而她用尽毕生心血所调制的御天香,亦在她之后缥缈消散于九州天地之间。
  • 夺心之恋:爱上龙神大人

    夺心之恋:爱上龙神大人

    她是异世公主,为了救他,全族被灭。为了挽救全族人的性命,她历经五百年杀戮,她找到了他——那个具有让人起死回生能力的人。她步步为营,成为他的邻居,事业上的伙伴,还有……恋人。只为得到他的心脏。他宠她上天,到头来才发现,所有一切遭遇全部拜这女人所赐。当匕首刺入胸膛,他忍着剧痛,残忍却阴冷地笑:“放心,为了不让你们费尽心机再等一个轮回,我不会戳坏它!”原来,所有的一切,只因为他一颗含有龙珠的心脏。五百多年的轮回,每一世,他皆是被取心而死!伤口愈合的很快,再强的法术也愈合不了一切。那一道伤,就像人类所说的割袍断义,而对于他,却是剜心之伤。
  • 通灵圣女:老公是美男

    通灵圣女:老公是美男

    苏子晞天生能见鬼,没事和鬼约个饭、聊个天,碰上恶鬼就赏他一道符!她通天文晓地理,精于卜卦之术,又是生得花容月貌,男人们却避之不及。朗俊逸,西城最有名的青年才俊,抬眼温柔,低头冷酷,万年守护不改初衷。送上门的花美男怎么能错过,赖上他走肾又走心!--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好父母 教安全

    好父母 教安全

    2008年12月10日,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联合首次发表《世界预防儿童受伤报告》。报告说,全世界每年约1000万5岁以下的儿童死于各种疾病,死于意外伤害的孩子约是82.9万人,平均每天有2270个孩子死于意外事故。其中,每年有26万孩子(也就是每天有712个孩子)死于交通事故。交通事故是10-19岁孩子最大的意外死亡杀手,这还不包括每年有上千万的孩子在交通事故中受伤或致残。这些孩子本可以健康成长,但却因为父母疏于对他的安全教育或照看不周而遭遇意外。毋庸置疑,安全,对于孩子,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 女驸马:无情公子

    女驸马:无情公子

    她本来是想穿越大唐的可是没想到机械男却把她带到了大明?!在这里她不仅做起了山寨女霸王而且还抢劫过长平公主未来的驸马爷的银两。可是长平公主竟然看上了她身边的机械男仆?为了救雅哲没办法她只得听从了周世显的安排进京考状元,哪知女扮男装的她竟被崇祯的宠妃陈圆圆赐为长平的驸马?天哪,她心仪的人可是袁崇焕的儿子袁若飞呀,在这里她该如何面对李自成的起义袁崇焕的逼迫大明的毁灭?      
  • 全世界都喜欢九九

    全世界都喜欢九九

    九尾天狐琉琅挥舞着洁白如雪的毛绒绒的尾巴,双手合十,冲着星光遍布的星空祈祷:神啊,拜托让我找到传说比我还美丽的人神共愤的妖帝吗!身为绝色倾城艳丽无双兼是面痴的他已经找的快要自杀了!美的人神共愤的太古妖帝霸气十足兼拎着一个巨大的喇叭喊道:九九,快点找全我的身体,本帝很心焦啊,本帝已经甩楼跳卖了。九九非常认真的的看着虚无缥缈的天空,然后,无奈的道:我也想求包养啊!“九九,那妖帝太远了,不如,跟我吧?”身为九九师傅的莫寻天努力的跳脚。“还有我呢!”惜色不甘示弱,他也有存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