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983800000001

第1章 前言

波兰浪漫主义诗人亚当·密茨凯维奇给后世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篇,《塔杜施先生》是他的最后一部长诗,代表了诗人创作的最高成就。长诗围绕霍雷什科和索普利查两个家族两代人的悲欢离合,展现出一个时代的辉煌画卷,描绘出各个阶级、各个阶层众多人物在变幻莫测的政治风云中错综复杂的经历和心态,交织着强烈而执着的恩怨情仇,字里行间处处激荡着诗人对故国家园崇高的爱和浓郁的思恋之苦。它以其“清澈弘厉,万感悉至”(见鲁迅《摩罗诗力说》。)的艺术魅力在自问世以来的一个半世纪中不仅“影响于波兰人之心者,力犹无限”(见鲁迅《摩罗诗力说》。),而且受到世界各国读者的喜爱。

密茨凯维奇于1798年12月24日出生于立陶宛诺伏格罗德克城郊的查阿西村。1815年他到维尔诺大学学习,毕业后在科甫诺地方教书。立陶宛在1318年就通过王室联姻的途径实现了同西南罗斯,即以后的白俄罗斯和乌克兰的合并,继而在反对条顿骑士团的共同斗争中又同波兰结成了联盟。根据1385年立陶宛和波兰王国在克列瓦签订的条约,立陶宛大公雅盖沃于1386年2月来到克拉科夫,接受了天主教的洗礼,同波兰女王雅德薇嘉结为伉俪,开创了波兰历

史上绵延一百八十多年的著名的雅盖沃王朝。1569年立陶宛与波兰合并成一个国家——波兰共和国。这个实行贵族共和的国家拥有从波罗的海到黑海的广袤疆域,曾是仅次于俄国的欧洲大国,1795年终因被俄国、奥地利、普鲁士三国瓜分而灭亡。这样,在密茨凯维奇的心目中,立陶宛和他的祖国波兰融成了不可分割的整体,也就非常自然了。立陶宛是诗人梦绕魂牵的“儿时之国”,也是他毕生创作灵感的源泉。是立陶宛的青山秀水培育了他超凡的艺术想象力;正是在立陶宛他发表了著名长诗《青春颂》(1820)和第一部诗集《歌谣和传奇》(1822),从而开创了波兰文学史上光辉的浪漫主义时代。他的诗体小说《格拉席娜》(1823)反映的是立陶宛的古老传说,诗剧《先人祭》第二、四两部(1823)则是他青年时代经历的镂心刻骨的初恋的印证。也正是在立陶宛的维尔诺大学他学会了“为祖国、学问和正义”而斗争,在青年学生中组织了秘密爱国团体,因而受到沙俄当局的迫害:1824年10月他被判处流刑。流放俄国期间,他发表了《十四行诗集》(1826)、叙事长诗《康拉德·华伦洛德》(1828)和两卷本《诗集》(1829)。1829年5月诗人秘密离开彼得堡,流亡西欧。1830年11月起义期间,他准备回华沙参加战斗,但当他辗转抵达普占区的波兹南时,起义已经失败。他又一次踏上了流亡之路,并于1832年7月底到达巴黎。当年12月,他在巴黎出版了气贯长虹的《先人祭》第三部以及《波兰民族和波兰巡礼者之书》,也就是在这时,他动笔写《塔杜施先生》,到1834年7月初,这部后来传遍天下的杰作便已赫然出现在巴黎的书店了。

《塔杜施先生》的故事情节是在三个时间层面上展开的。一是过去发生的事,二是当时发生的事,三是将来发生的事。作者用倒叙法,通过诗中人物讲的故事和诉说,把过去的时间追溯到很远,反映了波兰和立陶宛两个民族建立的波兰共和国由盛世走向衰亡,像那宏伟壮丽的古城堡变得百孔千疮一样。诗中涉及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说明了波兰人民为争取独立和解放而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斗争,构成了《塔杜施先生》壮阔的历史背景。当时发生的事是长诗的主要内容,持续的时间却很短。前十章描写两个家族由彼此仇恨到共同对敌。罗巴克在贵族中进行革命宣传和组织工作,塔杜施投身抗击俄军的斗争等,一连串的事件都发生在1811年夏季的短短几天中。后两章描写1812年春天波兰军队随拿破仑大军进入立陶宛,到塔杜施宣布解放农奴,前后不到二十四小时,却把全诗推向了高潮。拿破仑进军俄国虽非正义之师,却点燃了波兰人光复祖国的希望。波兰军队去攻打占领者沙俄,是他们一系列求解放斗争的继续,受压迫的波兰民族长期孕育的全部爱和恨,全部伟大和诗意,也在这个春天统统爆发出来。将来发生的事,是对国家未来的展望:建立一个解放了农奴、各民族一律平等的独立、自由的波兰。

密茨凯维奇选择这个时期发生的事件作为抒发自己爱国情感的契机,作为一种精神的依托和慰藉并非偶然。他在童年时曾目睹进军俄国的队伍路过诺伏格罗德克时受到民众热烈欢迎的盛况,那情景给他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忆:

我一出娘胎就受着奴役的熬煎,

在襁褓之中就被人钉上了锁链!

一生之中只有一个这样的春天。

为了再现这个珍贵瞬间的复兴祖国之梦,诗人像一只“神奇的仙鹤”用自己的“一片片羽毛”编织出一个神奇的、独特的、充满了幻想的童话般的世界:人们穿着色彩斑斓、光灿耀眼的波兰古代民族服装,系着华丽的佩带,饮宴、游乐、狩猎、集会、争辩、斗殴、袭击、打仗,无不充满了浪漫色彩。这是用一双孩子的眼睛看到的世界,也是用充满童心的幽默语言描绘的世界,因此才有这童话般的诗的意境。诗人不仅在描写贵族日常生活时带有许多幽默和戏谑的成分,就是跟俄国兵殊死搏斗的场面,表现的也不是尸山血海的战争恐怖,而是写得既热闹又好玩,就像童话王国里精灵们的打斗。

童话色彩只是这部作品表现出的一个方面。整部长诗还激荡着一股澎湃的抒情潜流,它从第一章至最后一章始终以一种几乎无所不在的方式主宰着全诗。作品的至为感人之处也恰恰在于这种丰富、浓郁的抒情韵味。

《塔杜施先生》是融各种不同的、甚至似乎是相互矛盾的文学形式于一体、并使其珠联璧合的交响乐式的作品。诗人以鲜明突出的场景、真切入微的细节、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和浓重瑰丽的色彩,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下,描绘出一幅挥洒自如、又极富时代特征的五彩缤纷的民族生活全景画,使这部传世之作成为“世界文学中的最后一部史诗”(见切斯瓦夫·米沃什《波兰文学史》。),也是“十九世纪所产生的唯一成功的史诗”(见格奥尔格·勃朗兑斯《十九世纪波兰浪漫主义文学》。)。

诗中展示的是一个新旧更迭的时代,生活在立陶宛的波兰贵族即将退出历史舞台。诗人用“立陶宛的最后一次袭击”、“最后一次古波兰宴会”等一系列“最后的”形容词,来说明他们是波兰最后一代贵族。他们保持了波兰贵族的一切品性。一方面,他们无政府主义思想突出,各行其是,恣意妄为,又勇猛好斗,动辄以武力解决争端;另一方面,他们又都是爱国者,“热爱祖国胜过自己的生命”。他们是那样执着地恪守着波兰文化传统,从波兰特有的菜肴到服饰,无不独具一格。他们生活中体现出来的波兰贵族习俗独特而又繁琐,他们手执的每一件兵器都有特殊的来历,都说明了它们的主人同外国侵略者斗争的光荣史。

从人物塑造上,《塔杜施先生》也可说是陈列诸多人物肖像的画廊。诗人不仅用浓墨重彩对主要人物进行精心的刻画,即使是一些着墨不多的次要人物也描绘得活灵活现。长诗中出现的有名有姓的人物五十多个,无不真实生动,形神兼备。诗人喜欢用对比手法,不仅在人物之间进行对比,就是在一个人物身上也常作前后的对比,从而突出了人物性格和思想的变化。

塔杜施在入伍之前表现一般。虽然一表人才,年轻、健壮、善骑射,但学习不用功,成绩平平,一回家便陷入了情场角逐。他同泰莉梅娜的恋情不免有些荒唐。他在狩猎时由于胆怯险些丢了性命。诗人对这个青年的幼稚不乏嘲笑和揶揄。与此同时,作者也揭示了他身上的优秀品质。他有强烈的爱国心,在驳斥别人的崇洋媚外思想时振振有词;为了家族的荣誉他不惜跟伯爵决斗;面对俄国军官他表现得很勇敢,在战斗中弹无虚发。但这一切都没有超出一个贵族青年的水准。是在波兰军队里经受了锻炼,才使他思想上产生了飞跃,他不仅能说出一番振聋发聩的话来,而且能有解放农奴、把田地分给农民这样的壮举,使人感到,振兴波兰的希望就在他这样具有民主主义思想的新一代身上。

塔杜施这个形象起到贯穿全书故事情节的作用,但他不能左右事态的进程,因此还不是诗中真正的主人公。诗人心目中真正的英雄是塔杜施的父亲雅采克。诗人不仅花了最多的笔墨来塑造这个人物,而且在他身上投入了全部的爱、同情和钦佩,在刻画这个人物时不带丝毫的嘲弄,也不运用常用的旁敲侧击的诙谐手法。然而,这个人物的前半生和后半生简直是判若两人。读者首先看到的是带有神秘色彩的罗巴克,围绕这个人物作者设置了许多悬念。他是个募化修士,可一举一动却像个军人,他既是个慈祥的长者,又是个智勇双全的秘密活动家。是他把有关拿破仑和波兰军队的信息带到了偏远的贵族庄园,他在动员和组织贵族准备起义时显示了何等的聪明睿智,在排解纠纷时他是何等的豁达大度,在危难时刻又是何等的沉着和奋不顾身。而从盖尔瓦齐嘴里讲出来的雅采克,却是个狂妄之徒,是杀害御膳官的凶手,是两个家族结仇的祸源,甚至是民族的叛逆。尽管诗人在第八章交代过罗巴克就是雅采克,但在读者的想象里,两个形象一时还难以重合。直到第十章,听到雅采克的临终诉说,才拨开了笼罩在作品中的迷雾,雅采克的形象也越来越高大,最终和罗巴克完全合二为一。从他的诉说中我们知道,雅采克是位刚正不阿的硬汉子,与艾娃真诚相爱,是御膳官的门第观念摧毁了他们的幸福,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他才朝那骄横的大贵族开了枪。正是这一枪成了雅采克生命中的转折点,使他从沉沦中走出来,带着负疚的心情隐姓埋名,加入了波兰志愿军团,在为解放祖国而进行的英勇斗争中,屡经磨难,以至容颜大改。雅采克变成罗巴克,完成了由追求个性解放的浪漫主义者转变成为民族解放而斗争的无畏战士的历程,其中也影射出诗人个人的经历。雅采克的临终诉说,是忏悔,是申辩,也是控诉。诗人写得那样凄楚悲愤,那样真挚深沉,真是字字血,声声泪。诗人在年轻时代也是由于封建门第观念而失去了热恋的情人,对雅采克的痛苦感同身受,才写得出如此回肠荡气的篇章。

长期漂泊于异域的诗人,怀着赤子之心把故乡的景物描绘得灿烂辉煌。在景物描写中采用拟人化的手法是长诗风景描写的一大特色,诗人赋予自然景物以人的特征,如同荷马史诗中的众神都具有人的特征一样。在描绘原始森林的时候,展示出来的不仅是它的广阔无垠,而且充满了原始的神秘性。这大森林,静如处子,动若脱兔,时而百鸟啁啾,浅吟低唱,时而像大海,奔腾咆哮。在这大森林里隐藏着一个“鸟兽和植物王国的京都”,有森林之王,还有其“臣僚”、“诸侯”,一如人类的社会结构。具有画家灵感的密茨凯维奇不仅善于运用声音、形态、色彩,也善于运用光线,阳光和月色的辉映使各种景物变得更加绚丽迷人。诗中的画面都充满了动感,不仅是地上的动物龙腾虎跃,连天上的云彩也是变幻无穷。诗人就是以这种“兴来洒素壁,挥笔如流星”的气派给读者展示出立陶宛大自然神奇的美。森林中狩猎的场面更是写得令人惊心动魄,那林边的号角声清扬激越,气势磅礴,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炽烈的爱、希望和渴念;是诗人奏起的这波兰民族的最强音世世代代在人间回荡。

这里奉献给读者的《塔杜施先生》译本,是我国直接从波兰文原著译出的第一个中译本。译文曾经袁汉镕先生校阅,在此特向他表示衷心的感谢。

易丽君

1997年7月北京

同类推荐
  • 陆游文集4

    陆游文集4

    一个受时代陶熔而又努力陶熔时代的人,通过诗词发出声声战斗的呐喊,永远激励着千秋万代的中华儿女奋勇向前,读一代爱国诗人的经典文章,品官宦诗人的一生坎坷。
  • 挑剔文坛:孙绍振如是说

    挑剔文坛:孙绍振如是说

    从激情澎湃的诗人到深刻睿智的学者,从当初宏观体系的建构(“新的美学原则”、“变异论”、“错位说”等)到今天微观部件的磨洗(“如是说”、“挑剔文坛”等),孙绍振的每一步都在创造。《挑剔文坛》便是其十多年来执着于建构理论大厦之余的一些“微雕”。书分二辑:“挑剔文坛”和“文苑探幽”。无论是“挑剔”还是“探幽”,无不体现着作者对艺术奥秘的深刻体悟,无不呈示着作者对艺术创造力的深刻同情。
  • 世界文学知识大课堂:俄苏现代文学大作

    世界文学知识大课堂:俄苏现代文学大作

    主要讲了俄国现代文学精品和苏联现代文学精品两大部分,深刻反映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特定时期的社会生活面貌。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与社会、政治以及哲学、宗教和道德等社会文学的功能是以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是用具体的、生动感人的细节来反映客观世界的。优秀的文学作品能使人产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感觉。
  • 古文观止(中华国学经典)

    古文观止(中华国学经典)

    《古文观止》大体反映了先秦至明未散文发展的大致轮廓和主要面貌:本书入选之文皆为语言精炼、短小精悍、便于传诵的佳作,从中不难看出选编者细致和周到的眼光,基本上兼顾到思想性与艺术性。书名为“观止”,可知该书的编选意图就在于尽善尽关,一览此书。即可“观止”古文矣。
  • 新生活:胡适散文

    新生活:胡适散文

    中国新文化运动的领袖、诺贝文学奖候选人胡适的散文集,《新生活》《信心与反省》《文学改良刍议》《差不多先生传》等经典尽入本书。胡适是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其散文具有较高的学术及文学价值,非常值得人们阅读。为适应当下读者的需求,本选集对我社2001年版的《胡适散文》进行了整理并重新出版。本书保留了原版对散文的分类方式,删除了一些比较艰深难读的篇目。
热门推荐
  • 误入豪门的婚托

    误入豪门的婚托

    一场相亲引发的爱恋,四个年轻男女,四只骗死人不偿命的大骗子,她以为他只是个司机,而他真实身份是豪门富二代,她在把某经理骗得团团转的同时,也在经历着被骗得团团转的悲剧生活。她是个内衣模特,晚上躺在富二代男友的怀里欢乐,白天在良缘婚介当托骗人,遇到了对她一见钟情的穷小子以后,她的世界发生了变化。两段错位的爱情,爆笑演义在深圳这个水深火热的大都市里,究竟……谁会是最后的赢家?
  • 幻宇秋叶

    幻宇秋叶

    一个手执符剑的少年在传说中的修真之地进行灵气的修行,在拥有了神奇的能力之后,他与强悍的匪帮较量,在获知了邪恶力量的源头之后,他开始了危险的远行。在不知名的国度他用自己的力量挽救了一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但更危险的旅程摆在他的面前,荒凉的草苑大漠,力量强大的古老帝国,一个又一个难以战胜的对手,使少年有了一翻不同寻常的经历,在和邪恶力量的决战当中少年成就了一个修士的传说。
  • 断言死亡

    断言死亡

    如果善良的意志或邪恶的意志能改变世界的话,它只能改变世界的界限,而不能改变事实:不能改变用语言表现出来的东西。——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6.43这几个日本人死的时候,天色蒙蒙亮,草原上大雾弥漫,四周静悄悄。没有目击者。查干布拉克桥消失了。我们只知道,这座木桥是在清朝光绪年间重新维修过的,几十年来,它已习惯于牛车、马队、羊群和间或出现的汽车。多少个晨昏日月滴入桥下的伊敏河,大浪淘沙间,英雄和美人的故事飘入风烟里,似芦花飞扬的季节,飘渺而朦胧了起来。
  • 迎着子弹缠绵

    迎着子弹缠绵

    凄美浪漫的故事,感人至深的爱情,唏嘘伤感的落幕雕刻了《迎着子弹缠绵》。主人公老木的知青生涯中,穿插着他与三个美丽女人的爱,与现役连长之间的仇恨纠葛。为爱,老木杀了残暴荒淫的连长;为爱,三个把老木视为生命的女人送老木走上刑场。缠绵于爱恨之中的老木迎着子弹倒在莽莽昆仑山下的荒酷深处,老木的爱在三个女人心中烙下了永远的印痕。杨志军大胆的笔锋,跌宕起伏的情节,使整部小说充满批判。让人掩卷之余无比心酸,触痛文革年代的累累伤痕,名家的风范尽在于此。《迎着子弹缠绵》不仅仅是作者的青春,更是八零后一代父母的青春记忆。
  • 孕产妇菜谱(美食与保健)

    孕产妇菜谱(美食与保健)

    民以食为天。我们一日三餐的饭菜不仅关系我们的生命,更关系我们的健康。因此,我们不但要吃饱吃好,还要吃出营养、吃出健康、吃出品味,吃出高水平的生活质量。
  • 爱如薄暮之光

    爱如薄暮之光

    父母因他死亡,爱人因他入狱,而她也被迫嫁给了他,程潇潇恨他入骨。三年后,曾经的爱人出狱,背后的阴谋浮出,三年前的真相在她眼前,竟是这样剜心泣血。所恨之人原来一直都在默默地守护着她……--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史上最强日本史3

    史上最强日本史3

    以通俗流畅的笔法讲述日本的历史,本书是其第三部。关原会战后不久的庆长八年(1603),德川家康被天皇任命为征夷大将军,在江户建立起了幕府。这当然是在做了无数打点工作之后的结果,但对于家康而言,自己的目的却远不止此,他真正要做的,是消灭丰臣家,将整个日本都掌握在德川家的手里。另一方面,已经感觉到了重重危机的丰臣家,也在以淀夫人为首的核心集团的带领下进行了各种抵抗,无论是消极的或是积极的,大家都希望能够将已故太阁丰臣秀吉的丰功伟业好好地守护到底。于是,一场东西决战又将拉开帷幕。而胜利女神这次又将站在谁的那一边?是东边还是西边?是巨人还是阪神?
  • 野处集

    野处集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绝地求生之末日曙光

    绝地求生之末日曙光

    假如你在现实中拿到枪你会怎么玩?sks两秒17发你见过没?双持sks见过没?飞起来的摩托车也能秀翻全场。没有最秀只有更秀。欢迎来到绝地求生!
  • 一切刚刚好的爱情

    一切刚刚好的爱情

    他追,她躲,她的深情全部给了别的男人,他不忍看她一次次的受伤,但却无可奈何,终于,他想放弃了,她却勇敢的站在他面前,与他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他问她为什么,她不说,但心里回答,我在等自己死心,不让怎么爱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