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官将未到之处复又游顽。忽见山环道观,道观大门挂一匾云:龙书观。胡献征忙命众人前去焚香膜拜。原来此观供奉的是至善高德之人善卷等三清祖师。善卷被道教尊奉为“道德天尊”(亦称“灵宝天尊”),与“元始天尊”(伏羲)、“太上老君”(老子)一起,并称为道教的三大最高神。
伏胜自咸阳直奔二酉洞,不避艰险远道而来,自然还另有一番道理。在伏胜藏书数千年之前,还是中华文明的初创时期,一位与尧舜齐名的先贤叫善卷的人,就来到这二酉山隐居于此二酉洞,在这里传授《龙书》以德化万物。相传《龙书》为伏羲氏所创。伏羲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人王,书称伏羲“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一句话,《龙书》乃占卜、礼仪、数算、历法、铸铜、制作、农耕、渔猎、桑织、苞厨以及文学音律的百科传书,而善卷独得《龙书》之道,自然被认为是尧舜时代最有学问的人。
由于善卷学识广博、品德高尚,帝尧南巡特地来枉渚(今常德)拜他为师,向善卷请教治理三苗之策,终成至圣贤君。尧死后传位于舜,舜驾临二酉山拜访智者善卷,“欲以天下让善卷”,而善卷坚辞不受,说:“余立于宇宙之中,冬日衣皮毛,夏日衣葛絺,春耕种形足以劳动,秋收敛身足以休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言何以天下为哉!”善卷不为功名所惑,矢志以《龙书》德化生民。经善卷手把手地的施教和开化,五溪子民才逐渐摆脱“狰狞猞獠狍狼寨”的愚蛮,最终由“八蛮峒口”归入尧、舜王化文明的主流。
善卷在此教化八十而终,民众感其恩泽,将他厚葬于二酉山顶。出二酉洞,前行至二酉湖,再上999级台阶,望见一山丘,即为善卷墓。墓后侧西溪边一块平台,平台与一巨石中隔约有一米宽的缝隙,深不可测。相传当年善卷就立于这块岩石之上,隔着这一线深渊,为对面平台上的听众传授知识,讲演《龙书》之道,教化五溪“八蛮”,故此石被称之为“教化岩”。自古以来,这块巨岩一直都被视为最灵验的神圣之物。
触摸着这数千年前智者的大讲坛,心头敬慕之意油然而生。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善卷有王化之德,伏胜有拯救之功……有幸来到二酉山这座文化圣山,此时此境,也许你为古代圣贤的远见卓识和忘我精神所感染,也许出于对二酉文化过于深厚的感叹,或许你会忘记自己是置身于这山水交融、美不胜收的大自然之中,大有“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惊叹。的确如此,这二酉山是道德之山、智慧之山,也是观赏极佳的百景之园。她的一草一木、一沙一石,都浸透着古老的文明,浓缩着悠远的历史。她历为人们所景仰,久而久之,亦在此留下了迁客骚人不少珍贵的遗迹。
在古藏书处二酉洞的左侧,有一凸立的巨崖,石面宽大平整,隐隐约约刻有许多字迹,虽年代久远已大多风化,但对此地的景仰之意仍依稀可辩。尤其是唐宋以来的咏叹之词,或即景抒怀,或悼古哀今,多有文墨珍品。像唐代诗人刘禹锡拜谒二酉山,就曾在二酉洞前写下《咏伏生》诗一首,云:“京宅紫宫巷,飞车若云浮。峨峨舆篷内,卷卷百家书。字字准宣尼,步步拟相如。皓天舒荆楚,灵景照神州。”宋朝的黄庭坚亦留下《朝拜二酉山》的诗作:“巴山楚水五溪蛮,二酉波横绕龙蟠。古洞寻书探奇字,思怀空吟三千年。”宋真宗皇帝虽然未曾到达此地,但对二酉山也一直痴迷神往,特下旨在此建善卷堂、修善卷墓,并在善卷堂外立有钦题的“仰止”亭。至宋仁宗时期道教在我国盛行,此时善卷被册封为“道德天尊”(亦称“灵宝天尊”),与“元始天尊”(伏羲)、“太上老君”(老子)三神一起,并称为道教的最高神。
二酉山名胜引得游人醉,熙来攘往的达官贵人,留下满山的墨宝。他们或赞美伏胜,或颂扬善卷,似乎因身份不同而各有所择,往往官家更敬重善卷,文人更视重伏胜。要问这德圣、书圣孰重孰轻?其实,就如同这座二酉名山,山是人的外形,人为山的精神;智慧是道德的化身,道德为智慧的支撑,德高则才厚,才浅则德缺。善卷与伏胜,所处时境不同,所干事业有别,或以人国人为己任,或以危国危为已责,其远见卓识与忘我精神,实在是至德至智至善至美的化身。游二酉山,你会领略到祖国的山川之美,更能感受到文化渗透力无处不在。二酉山下的乌宿村,在《庄子》的想象中是太阳休息的地方,金乌每日巡毕周天就回来安眠,故赐名叫“乌宿”。
北宋时期,因沅州刺史所请,宋真宗敕命在此建善卷堂、修善卷墓,并亲赐“仰止”和“二酉名山”匾额。明太祖朱元璋好道,命将此袔扩建为江南一大道观,并亲赐“龙书观”观名。
现在此观观主,人称通天道长,就是二十年前云游至此的胡伏虎。胡伏虎专心在龙书观修道,不问世事。十年前接任道长之位,已有弟子五百。龙书观香火旺盛,声名远播。通天道长座下有一最得意弟子,是溪州土司的亲弟弟,唤作彭蟠,道号云龙。他年方二十,膀粗腰圆,力大无比,性格直爽。彭蟠小时不喜读书,专打架惹事。五年之前,溪州土司彭超龙将其送到龙书观通天道长门下学道,以休心养性。通天道长将一身真本事悉心教与弟子彭云龙。
通天道长闻报沅州知州陪朝廷清查专员来此焚香,急率众弟子出观迎接。只见观门一路大开,众道士静侯两旁。主客双方在“二酉名山”大厅入座,自然先客套一番。胡献征觉得此道长有些面熟。经过细问,双方都想起了顺治六年胡伏虎云游京师,教胡献征旳大哥学武并赠剑的那一幕。于是,已经分别二十二年的伯侄二人,当下相认,并且喜极而泣。
胡道长又引荐弟子彭云龙见过众官。然后,胡道长和彭弟子引领众官拜道览胜。不觉太阳已经偏西,众官只好下山回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