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90000000014

第14章 跨文化沟通 (1)

随着世界经济的日益全球化,企业管理人员必然面临跨文化沟通的问题。无论是在进入国内市场的外资企业,还是在为寻求市场多元化而开拓国际市场的中资跨国企业,各级管理人员都必须掌握跨文化沟通的技能。由于现代通讯技术和交通的发展,跨文化沟通的渠道变得十分丰富;人们可以通过电视、电话、传真、电子邮件、无线电、报纸、杂志等进行远距离双向或单向的沟通。火车、航空业的飞速发展也使跨国交流变得十分便捷。企业经营管理人员主要是通过电讯手段、面对面的方式跟同僚、下属、客户以及各种组织机构进行跨文化沟通。

地球已经变成丁一个村庄,村民之间很快很容易彼此交往,那么为什么还会遇到沟通障碍呢?

答案很简单;全球范围内我们享有相同的信息和技术,但我们的文化却彼此不同。因为文化迥异,我们的家庭、习俗、价值观等等也互有差异,这样住在汉堡的科尔、纽约的杰克逊、伦敦的爱米莉、东京的田中、北京的老张……交流时便会产生困难和误解。

人类技术的进步日新月异,但是基于千百年发展而来的文化的嬗变却慢得多。文化的多样性使这个世界精彩纷呈,但也正是这种多样性造成了跨文化沟通的主要障碍。文化上的差异有时使人们彼此难以理解。

文化的多样性

有人统计,当今世界上有3000多种语言,这个统计并非精确,因为语言学家至今还未找出分辨语言和方言的标准。一般说来,说不同语言的人不易相互理解,而说相同语言的人则一定可以沟通思想,但这个说法很快就被事实动摇:北京人和广东人说的是同一种语言——汉语,但一个普通的北京人是听不懂广东话的(由于大众传播的发展,现在广东人一般可以听懂普通话),同属汉语的北京话和广东话听起来完全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种语言。与此相反,虽然挪威人和瑞典人说的不是同一种语言。但他们却可以沟通思想。美国的方言差异不如中国的方言差异大,但是你能与之大电视网的新闻节目主持人随心所欲交谈问题,却听不懂纽约市哈莱姆区黑人说的英语。

言语和非言语是人们沟通赖以成功的两个重要因素。共同点越少,沟通越难。以言语为例,全球说英语的人约有七亿,但英国人、美国人、印度人、澳洲人等说的英语也不尽相同。美国人称戴的小圆软帽和穿的皮靴分别是“bonnet”和“boot”,而在英国,人们却指汽车引擎的盖子和汽车的后车箱。美国人的“scheme”是阴谋的意思,英国人却可能指一个计划。“satisfactory”对美国人来说是指“可以接受的”,而在英国外延却大得多——可解释为“可以接受的”一直到“最好的”。

就连标点符号的称法也不同:英国称句号为“full—stop”,而美国人则说是“period”。南非共和国的官方语言为英语和“南非荷兰语”——后者已不同于欧洲本土的荷兰语。

同一种语言因为不同的人群使用,沟通时会有障碍。完全讲不同语言的人们之间沟通时要通过翻译的过程,此时有麻烦则就更容易理解了。譬如,日本人把中国古代美女“王昭君”译成“王昭先生”。英文“喝百事——活力无限”一句在德国被译成“从坟墓中出来”,在亚洲某地被译成“百事把你的祖先从坟墓中带出来”。英文“精神永恒,躯体有崖”,在俄国被译成“魔鬼已经准备好了,但肉已经腐烂了”。

同样,非言语沟通中的误解也是数不胜数。在所有的文化中大量的沟通是通过非言语进行的。非言语的暗示从抚摸、手势到身体运动……应有尽有。在欧洲或中东看到两个男人行走时手牵着手,甚至环抱着肩膀,是寻常事;在许多国家,两个男人彼此亲脸颊也是平常事。但这种现象在有些国家却会被认为是同性恋的表现。

在美国,经理办公室中上下级的讨论可能以一种非常放松的方式进行——他们可能一边喝着咖啡。如果经理是男的,他可能把一个脚搁在旁边的空椅子或桌子上。在中东则全然不同;翘着二郎腿或将鞋底面对另一个人是粗鲁无礼的信号。在许多国家,包括欧洲的很多国家,当下属对上司说话时,下属几乎是“立正”的。在德国或澳大利亚,员工和部下对老板说话时,从不两手插袋。

跟美国人交往,如果你不看着他的眼睛,或者让人觉得眼神游移不定,那么他就会担心:你是否不够诚实,或生意中有诈?而跟日本人交往如果你盯着他,他可能认为你不尊重他。有趣的是,美国西南部的印第安人跟日本人有着相同的看法。

信仰与行为习惯也会影响沟通

沟通者之间的信仰与行为习惯的差异必然使双方对同一事件产生不同的理解。事实上,我们也是带着有色眼镜去看待别人的。下文“价值观比较”将进一步阐明由于信仰与行为的不同而产生的沟通障碍。

日本思想家池田大作曾说,世界分裂并相互对立的原因之一,就在于虽为同一地球的各个民族,但相互之间极其缺乏了解。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在信仰与行为方面有差异,这是无法回避的客观现实,沟通时产生障碍也就成为必然。这种障碍甚至冲突大到什么程度,则取决于沟通双方对另一方信仰与行为的了解与接受程度。

一次一家中国出口商向日本出口泥鳅,但发现冷库中只有黄鳝,此时发货期又近在眼前,再采办泥鳅时间不允许。考虑到与日本进口商是老关系,中国出口商遂将黄鳝装运出口。货到日本,日商大吃一惊,并立即要求退货,同时提出索赔要求。我出口商解释说,鉴于贵方是老主顾,这才将我们心目中营养价值更高、价格更贵的黄鳝当作泥鳅卖给你方,何故如此呢?日方回答说,黄鳝像蛇,很可怕,我们日本人是从来不吃的,泥鳅倒是吃了一百多年了。所以黄鳝虽好,在日本却是废物一堆。结果我出口商只能接受退货并赔偿。

以上难题源于我方对日本饮食习俗缺乏了解,属于好心办坏事。这种冲突还算轻微。涉及到宗教问题就可能变得很严重。譬如,有一日商在斋月期间来到中东同阿拉伯人做生意,谈判顺利结束,为了放松一下,日商坐进自己车里抽起香烟来。不料,霎那间车窗外便聚起很多阿拉伯人,他们对着日本人指指点点。日商不知何故,为了表示友好,便不时朝窗外笑笑,谁知窗外的人群愤怒了。眼看不知如何收场,最后来了警察才算了事。这个案例中日商是出于对伊斯兰教开斋节的无知,而车窗外阿拉伯人对日商的无知则几乎到了不能容忍的程度。

全球范围内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只有通过对其他文化的理解与尊重,才能有效地进行沟通。现实生活中,每个地区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底蕴。譬如,在“大中华文化”这一概念下,北京、上海、广州、武汉……这些大城市的文化都有自己的特点。所以同为中国人,北京人同伦敦人、大阪人、法兰克福人、赫尔辛基人……之间交往就不同于上海人同这些人的交往。这种沟通,同为跨文化沟通,但行为人之间交往的模式、遇到的障碍,可能很不相同,因而在沟通中要注意的问题

也会很不相同。因此,我们讨论跨文化沟通时,不能笼统地说是中国人同“老外”之间的沟通。“老外”一定要细分。

改革开放至今,中国北方城市的普通居民见到外国人往往笼而统之地称其为“老外”;相比之下上海居民在涉外活动中能细致地将交往对像区别开来,如:美国人、日本人、英国人……甚至还进一步细分,谨慎地注意到对方来自哪个城市,应该注意什么,这种细分,正是体现了跨文化交流中的特殊性问题。越能细分,沟通遇到的麻烦也就越少,沟通也就越有效。具体沟通对像具体分析,这是跨文化沟通的精义所在。好多上海的老外贸这方面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这是经验使然,对于多数尚无丰富经验的人来说,就首先有必要学习、研究合作伙伴的文化——不打无准备之战,进而在交往实践中进一步完善。

在中外文化对比中,想必我们已经注意到了这样一个有趣现象:在国外,如果主人邀你同车出行,他必请你坐在副驾驶的位子上,这个位置被认为是贵宾座,因为车子往往是主人自己的,你是客人自然应坐在其身边,这样也便于交流;而在国内,到目前为止,有车的人还少,自己会开车的人也相对要少,无论是坐公车,还是出租车,右边的后座才是贵宾座,这个位置最安全也最远离陌生的司机,视野比左边后座也要好,作为主人的你,通常就坐在左边后座以便同客人并排而坐。如果还有一个人陪同,那就坐在副驾驶的位置上。这个位置上的人通常要鞍前马后地照顾,包括探路付费等。

如果你同来自墨西哥或意大利的商人做生意,那么你就应当让他们更多地占据你的个人空间,也就是说交流时相互很接近,而同德国商人交流,则正相反。意大利人说话很激动,他可能很靠近你,而你可能会后退,这时你们两个都会糊涂,你会想:“为什么他靠我那么近?”而意大利人则会想到:“我亲近他,他为什么后退?他不接受我吗?”这种沟通上的障碍就是源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的个人空间大小不同。

要有时间观念

同类推荐
  • 让学生诚实守信的故事(让学生受益一生的故事)

    让学生诚实守信的故事(让学生受益一生的故事)

    古往今来,凡品德高尚、受人尊敬的人,都能身体力行地做到诚实守信。本书收录了典型的诚实守信的故事,教育当代青少年应以革命前辈和英雄模范人物为榜样,继承、发扬诚实守信的美德,克服、批判“老实人吃亏”、“不说谎话办不成大事”的错误思想的影响,树立以诚实守信为荣、不诚实守信为耻的思想观念。为人处事不造假,不说谎,不骗人;在人与人之间要守信用,讲信义,说到做到,答应的事努力去办,不食言;勇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对撒谎失信、说做不一的人要敢于进行批评帮助;不自欺,不欺人,办事光明磊落,信守允诺、信守合同、信守约会、信守时间。做一个诚实的人、守信誉的人。
  • 自律的人生不孤独

    自律的人生不孤独

    这是人气作家初小轨的关于自律的随笔集,写给万千为现状焦虑,又没有毅力践行决心去改变自己的人。人生需要自律,自律让你克服慌张,摆脱焦虑,告别孤独。我们对于人生的期待,值得我们对自己严格一点儿。那些不放任、不沉沦,拥有强悍自我主宰能力的人,才能掌控自己的人生,才配得上世界更多的宠爱。
  • 知止:中国人的大智慧

    知止:中国人的大智慧

    本书是《国学智慧丛书》中的第一本。本书作者把古代圣贤这种系统缜密的修养大智慧开发出来,以深入浅出的方式,优美温馨的语言,生动具体的例子,奉献给读者。本套丛书风格独特,个性鲜明。
  • 追随本心:回荡世纪的剑桥哲思

    追随本心:回荡世纪的剑桥哲思

    本书是剑桥大学莫德林学院院长亚瑟·克里斯托弗·本森的代表作之一,都是经典的对人生进行思考的作品,在西方被誉为剑桥大学留给人间的精神瑰宝。本森教授本来就是个冷人生观的作家和学者,治学严谨,学术建树颇多,这本书是继其作品《仰望星空》和《丰富人生》后的又一部全新思考人生和内心自省类的深刻反思作品。
  • 思路决定出路

    思路决定出路

    当你遇到困难想要创新时,却发现难以推翻固定思维的墙;当你不分昼夜埋头苦干时,却发现无法找到努力的方向;当你想做一番大事业时,却发现手中的资源少得可怜……这时候,你要怎么办呢?思路决定出路,有什么样的思路就会产生什么样的出路。对于普通人来说,思路决定了个人和家庭的出路;对于管理者来说,思路决定了一个企业的出路;对于政治家来说,思路则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出路。因此,只有拥有明确的思路,才能做出正确的事情。
热门推荐
  • 南北史通俗演义

    南北史通俗演义

    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分裂时期,由公元420年刘裕篡东晋建立南朝宋开始,至公元589年隋灭南朝陈为止。该时期上承东晋、五胡十六国,下接隋朝,南北两势虽然各有朝代更迭,但长期维持对峙,所以称为南北朝。而蔡东藩专著的《南北朝通俗演义》便介绍了南北朝时期各国存亡之时,他们之间的战争、兴衰。
  • 英美文学经典作品赏析与导读(美国篇)

    英美文学经典作品赏析与导读(美国篇)

    《英美文学经典作品赏析与导读》(美国篇)分21个单元,历述了从18世纪末富兰克林及其《自传》作为美国第一部成功的传记体作品及美国民族文学的早期代表作问世以来直到20世纪,美国文学史上最具典型性的作家作品。每一单元专章论述某一代表作家及其代表作。既有作者简介、内容提要、赏析,又有原文节选、思考问题及注释。实现了文学理论与文学赏析的有机结合。为读者奉上原汁原味的人文阅读精华。
  • 三生三世凤临天下

    三生三世凤临天下

    4岁的小陈醉终于有了爸爸,却不想自己的亲生父亲为了不让自己打扰到他的好事而将自己丢入组织进行非人磨练。22岁,以为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却不知掉入婚姻的火坑。丈夫的冷漠,婆婆的刁难,小姑的讥笑,生生将陈醉心中那一点点美好向往撕碎。更有甚者,小三恬不知耻竟然在电话里对自己进行现场版的教学,美其名曰爱的教育!欺人太甚!当那辆冲下人行道的汽车生生将自己的身体撞飞出去的时候,一滴清泪滑落,陈醉发誓:若有来生,再也不要这样活!竟然穿越!陈醉看着死在自己手下的盗墓贼,又看看那墓碑上的名字:凤清醉,你的人生,从此由我接管!上天赐我一双翅膀,我用它振翅飞翔。戏美男,斗恶女,游江湖,玩转乾坤,前世没经历过的,今生统统领略一遭,且看女主异世逆天,遨游天下!
  • 海上世界

    海上世界

    吴君,女,中国作协会员。曾获首届中国小说双年奖、广东新人新作奖。长篇小说《我们不是一个人类》被媒体评为2004年最值得记忆五部长篇之一。出版多本中篇小说集。根据其中篇小说《亲爱的深圳》改编的电影已在国内及北美地区发行放映。
  • 崛起于王者荣耀系统

    崛起于王者荣耀系统

    一段异界之旅,听说天美时不时会更改英雄传记?那正好,主角能多次穿越到同一个英雄的传记里。同一个王者大陆地图,每一次穿越,尽皆都是另一种的英雄性格。 王者世界并没有真正的对与错,现在的我,也只想完成任务罢了——赵小虎
  • 佐杂谱

    佐杂谱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温州人商道全集

    温州人商道全集

    温州人为什么能赚钱?为什么会赚钱?温州商群是一种独特的商业现象,在商帮史上充满了数不清的传奇!走近温商,我们会观赏到一个斑斓的商业世界,那些宝贵的商业理念、商业智慧、商业精神,它们就像一串串璀璨的珠子,在中国商业史上散发着熠熠光华,也带给渴望致富的个体许多经商启示。
  • 梁漱溟评传(国学大师丛书)

    梁漱溟评传(国学大师丛书)

    本书以梁漱溟多姿多彩的人生经历为基本线索,着重叙述了其学术思想的演变和发展,揭示了作为国学大师的梁氏对20世纪中国文化与中国哲学的创造性发挥和独特的贡献。
  • 人种

    人种

    笔者叙述的这段往事,是发生在上世纪抗日战争年代的一个重大历史事件。从1945年到如今,这个重大历史事件已经被尘封了六十多年!当年经历过这段历史的见证者,大多数人已不在人世了,余下的人也寥寥无几。虎口余生的人们由于诸多原因,也没有将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详细情况公布于众。2006年金秋,笔者在黑龙江农垦建三江分局驻地,见到了当年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见证人之一于海龙老先生。这年,他老人家已经是八十四岁的高龄了。
  • 突然就不想回去了

    突然就不想回去了

    我们只活一次,唯一的一次机会,所以,必须在我喜欢的地方生活,必须成为最喜欢的自己。一个人,一张机票,一个行李箱,能抵达很多遥远的地方,而未必能诚恳地生活。对我而言,我并非在旅行,而是在生活。我从来都不勇敢,我只是没有能力过我不想过的生活。我非常清楚,对于我感到不快乐或者没兴趣的事,我总是搞砸。所以,我必须快乐,我必须得到我自己真正想要的,我必须在自己喜欢的地方生活,我做不到除此之外其他一切。我还年轻,依然对这个世界怀抱幻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