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692000000009

第9章 回忆胡适之先生——如沐春风二十年(6)

《容忍与自由》

在雷案发生十个月以前的一九五九年十一月二十日,欣逢“《自由中国》”十周年纪念日,胡先生曾发表一篇《容忍与自由》的演说。

胡先生说:“我竟觉得容忍是一切自由的根本,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又说:“我们还得戒律自己;我们若想别人容忍谅解我们的见解,我们必须先养成容忍谅解别人的见解的度量。”

胡先生强调书生也是强者,必须有容忍的态度。他说:主持言论的人不是弱者,由于言论得到社会上的好感、同情与支持,也就成为一种力量,成为有权有势的人。至于受到不合理的压迫与围剿,也是反证当权者害怕书生的权势。书生的势力,不是幼稚的势力,不是兵力,不是暴力,而是凭人类良知“取得共鸣”而存在的。

这篇文字,殷海光先生认为是近四十年来中国思想史上的一个伟大的文献,是中国人应走的大方向的指南针。余英时先生在一九九〇年十二月“胡适与近代中国”国际学术研讨会献词中说:“在政治上,台湾今天已不需要再借着胡适的招牌来争取言论自由、组党自由了。但是胡先生晚年强调的容忍比自由还更重要,似乎对于今天台湾,还有崭新的启示!在台湾民主化的现阶段上,‘容忍’是一个最具关键性的观念,比三十年前更为迫切了!”

中国传统与将来

胡先生自一九五八年四月十日就任“中研院”院长,至一九六二年二月二十四日心脏病猝发去世,共历时三年又十个月。在这三年又十个月中,一九五九年三月三十日至五月二日因粉瘤割治,住院约一个月;一九六〇年一月十九日至四月五日因心律不齐住院二十五天;一九六一年二月二十五日至四月二十二日因狭心症住院两个月,十一月六日又复发一次,十一月二十六日至一九六二年一月十日又因同病再住院一个半月。出院后再过一个半月即是一九六二年二月二十四日,“院士会”后,在蔡元培纪念馆酒会中心脏病猝发逝世。故在三年又十个月中,胡先生在台大医院治疗各种病症,竟占去五个半月之多。

在这三年又四个半月中,胡先生真正做了不少工作,写了不少文字,心情上又经过了多种困扰与挫折,而竟能在百忙中完成两篇重要的英文演说,一篇是一九六〇年七月十日(四月五日才出病院)在美国西雅图“中美学术会议”上的《中国传统与将来》的演讲;另一篇是一九六一年十一月十六日在台北“亚东区科学教育会议”开幕日演讲《科学发展所需要的社会改革》。(十一月六日胡先生曾小病一次,十一月十六日演讲后十天,十一月二十六日即又入病院至次年一月十日才出院,再过一个半月,即去世了。)

现在先在此略谈《中国传统与将来》。

《中国传统与将来》是胡先生在一九六〇年七月十日在美国西雅图“中美学术会议”的演讲词,离胡先生去世(一九六二年二月二十四日)只有一年半的时间,可说是胡先生对中国传统以及这个传统的将来两个重要问题的最后见解,是值得我们细读的。

胡先生把中国传统文化历史的变迁做了个扼要的叙述。他说,在中国与西方文化接触之前,经过了(1)上古“中国教”时代,(2)经典时代,(3)秦汉统一帝国时代,(4)印度佛教输入时代,(5)排佛运动与道教兴起时代,(6)中国文艺复兴时代(包括文学、哲学与学术等三方面的复兴)等六个阶段,始终保持着一个“人本主义与理智主义”的中国。

到了最近一百五十年与西方强势文化接触以后,在短短几十年中,废除了几千年的“酷刑”,一千年的“小脚”,五百年的“八股”,五千年以上的“帝制”,而且经由自由民主的方式采用了无数西方的器物、观念。从穿皮鞋到文学革命,从用口红到推翻帝制,都是经过“理智判断”由少数人提倡、多数人赞成而逐渐采用的。中国没有一件东西神圣到不容经过如此程序而淘汰而更新,也没有一个人或一个阶级有力量防止哪一种制度受外来文化感染侵蚀的影响。

胡先生在这篇文章的结论中说:“看了这许多整肃文献,我才敢相信,我所推崇的那个‘人本主义与理智主义的中国’在中国大陆上还存在着……也会永久存在,继续传布。……我深信那个‘人本主义与理智主义的中国’的传统没有毁灭,而且无论如何没有人能毁灭它。”

胡先生教我们绝对相信,中国传统文化经过一种民主选择式(文化变动)的形态,革除淘汰掉可弃的成分,采纳吸收新文化成分,促使老文化格外发扬光大。中国传统的将来自是无限光明,前途远大。

科学发展所需要的社会改革

一九六一年十一月十六日,美国“国际开发总署”主办的“亚东区科学教育会议”在台北开幕,会期六天,胡先生应邀发表英文主题演说,题目是《科学发展所需要的社会改革》。

胡先生演说里把他几十年来对东西文明的基本看法,对近代科学和技术文明的颂赞,用最简单的语言表达出来。他要大家打破东西方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之对立的成见,要大家诚心热烈地接受西方近代的新文明。

胡先生认为东方老文明没有多少精神成分,一个文明容忍惨无人道的妇女缠足至千年之久而无一声抗议,把贫穷和行乞看作美德,把疾病看作天祸,这个文化有何精神价值可言。为了给科学发展铺路,为了准备接受、欢迎近代科学和技术的文明,东方人必须经过某种知识上的变化或革命。我们必须明白承认西方文明乃是人类真正伟大的精神成就,必须学习去爱好,去尊敬,才能使科学在我们中间深深地生根。

胡先生在一九二六年所写的《我们对于西洋近代文明的态度》一文中,曾把科学与技术的近代文明看作高度理想主义的、精神的文明。他曾说:“这样充分运用人的聪明智慧来寻求真理,来控制自然,来变化物质,以供人用,来使人的身体免除不必要的辛劳痛苦,来把人的力量增加几千倍,几十万倍,来使人从愚昧、迷信里解放出来,来革新再造人类种种制度,以谋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这样的文明是高度理想主义的文明,是真正的精神文明。”

由于胡先生这篇文章的主旨是在谈发展科学以及科学在中国生根的问题,因而牵涉中国本位的“精神文明”,此亦胡先生之老调,而为“精神文明优越自傲”之保守学者所不能容忍,故围剿之风甚为激烈。“立法委员”廖维藩在“议会”质询,徐复观在《民主评论》中竟破口大骂,真是人身攻击!

两个多月后的一九六二年二月二十四日,在“中央研究院”第五次“院士会议”闭幕酒会上,胡先生谈到言论自由。他说:“我去年(十一月十六日)说了二十五分钟的话,引起了‘围剿’。不要去管它。那是小事体,小事体。我挨了四十年的骂,从来不生气,并且欢迎之至,因为这是代表了自由台湾的言论自由和思想自由。”声调有些激动。又说了几句,然后请大家吃点心、喝酒,和一些告辞的人握手。在转身间,面色忽然苍白,旋即仰身倒地,从此就长眠不起了!

亲情与友情

胡先生三岁丧父,学成归国一年后又丧母,胡一生对父母孺慕情怀无时或已,也常常流露于日常生活之中。

胡先生在《四十自述》中追忆,他念的第一部书是他父亲手编的一部四言韵文,名为《学为人诗》,他将此原著保存了三十余年,在一九三一年裱装成册,含泪注记。

关于胡先生对母亲的孝思,我在此记述两事:

胡先生于一九一七年七月自美回国,九月任北京大学教授,十二月返乡与江冬秀女士完婚。一年后,胡母即去世,胡先生痛失慈母,曾有一九一八年十二月一日《奔丧到家》之诗:

往日归来,才望见“竹竿尖”,才望见吾村,便心头乱跳,遥知前面,老亲望我,含泪相迎。

“来了,好耶!”更无别话,说尽心头欢喜悲酸无限情。

偷回首,揩干泪眼,招呼茶饭,款待归人。

今朝——

依旧“竹竿尖”,依旧溪桥——

只少了我心头狂跳!

何消说一世的深恩未报!

何消说十年来的家庭梦想,都一一云散烟消!——

只今日到家时,更何处能寻她那一声“好耶!来了!”

一九二九年一月间,胡先生收到老友张轶欧先生自无锡发出的一封为母亲八十大寿征寿文,并附张母高太夫人七十岁以前的事略。因此触到胡先生的思母情怀,他写了一封十分感人的信:

轶欧先生:

我读了尊母高太夫人事略,十分感动,又十分羡慕。高太夫人的为人绝像我的先母。她们的好处都绝相像;即她们的小小短处,如重科名、盼抱孙,也绝相像。但她们两人的福气却大相悬绝。先母四十六岁去世,尊母则享八十高寿。先母盼抱孙甚切,而我的长儿生时,她已不及见了,故长儿取名祖望即是纪念她;太夫人则有孙男孙女六人,嬉戏膝下,自以为极天下之乐事。先母艰苦一生,不曾享一日清闲闲福,不曾得我一日的奉养,而太夫人晚境十分顺适,享几十年的家庭幸福。所以我读了大著,既很感动,又很羡慕,不但羡慕太夫人的福寿,更羡慕先生有福做几十年的孝顺儿子。

我很想做点文字给尊母上寿。不幸明日即须北上,行期太匆匆,归期又不可预计,只好先写此信,略写心中要说的话,要尊府一门知道这样的喜庆真是人生绝不易得的,有许多人像我这样的,虽情愿舍去半世寿年,也休想换得这样的一天快乐!

胡适

十八,一,十五

胡先生写此信时,胡母已去世十一年,时年三十九岁。由于这件事的激励,胡先生于次年着手写《四十自述》,于六月完成《我母亲的定婚》,九月完成《九年的家乡教育》。这两章自述就是一篇极其生动感人的胡母传记了。

胡先生一生热爱朋友,《尝试集》及后集中,很多感人的怀友及哭友的诗篇。一九一七年在《尝试集》中《朋友篇》的名句有:“清夜每自思,此身非吾有。一半属父母,一半属朋友。……人生无好友,如身无足手。”

我现在在《尝试集》中摘录胡先生对于许怡荪、丁在君及徐新六三位朋友的几首追思诗词,以见其爱友之深切。

许怡荪是胡先生的绩溪同乡,同时在上海求学。在胡先生因醉酒入狱被释后,力劝胡先生应留美考试,是筹助赴京路费之患难朋友。在胡先生留美期间,怡荪经常有信规劝勉励,可谓肝胆之交。怡荪一九一九年在南京去世,胡先生一九二〇年七月五日傍晚与诸友游秦淮河,船过金陵春,回想去年与怡荪在此吃晚饭,不觉凄然堕泪。胡先生回寓追想去年一月之夜话,作诗哭之:

怡荪!我想像你此时还在此!

你跑出门来接我,

我知道你心里欢喜。

你夸奖我的成功,

我也爱受你的夸奖;

因为我的成功你都有份,

你夸奖我就同我夸奖你一样。

我把一年来的痛苦也告诉了你,

我觉得心里怪轻松了;

因为有你分去了一半,

这担子自然就不同了。

我们谈到半夜,

半夜我还舍不得就走。

我记得你临别时的话:

“适之,大处着眼,小处下手!”……

车子忽然转弯,

打断了我的梦想。

怡荪!你的朋友还同你在时一样!

丁在君(文江)是胡先生中年之友,是国际著名的地质学家。他与胡先生一同创办《努力周报》和《独立评论》,在一九三一年八月,两人同到秦皇岛避暑十日,丁曾用元微之别白乐天两绝句原韵,作诗两首赠胡:

留君至再君休怪,十日流连别更难;

从此听涛深夜坐,海天漠漠不成欢。

逢君每觉青来眼,顾我而今白到须;

此别元知旬日事,小儿女态未能无。

一九三六年二月,丁在君因煤气中毒在湖南逝世,胡先生以原韵哭之:

明知一死了百愿,无奈余哀欲绝难;

高谈看月听涛坐,从此终生无此欢!

爱憎能作青白眼,妩媚不嫌虬怒须;

捧出心肝待朋友,如此风流一代无。

徐新六是金融界的大学问家,时任浙江兴业银行总经理。一九三八年八月,政府特派他赴美接洽借款事宜。他的座机在八月二十四日上午在广州上空,被日本驱逐机五架击落,被机关枪扫射,乘客十二人皆死。十日后,胡先生在瑞士收到新六八月二十三日夜(临死前夕)的一封书简,作诗哭之:

(1)追哭新六:

拆开信封不忍看,

信尾写着“八月廿三”!

密密的两页廿九行字,

我两次三次读不完。

“此时当一切一切以国家为前提”,

这是他信里的一句话。

可怜这封信的墨迹才干,

他的一切已献给了国家。

我失去了一个最好的朋友,

这人世丢了一个最可爱的人!

“有一日力,尽一日力”——

我不敢忘记他的遗训。

(一九三八年九月八日)

(2)抄新六遗书三篇,题此诗:

三书不厌十回读,今日重抄泪满巾;

眼力最高心最细,如今何处有斯人!

(一九三八年十月十六日)

现在再讲一段胡先生晚年(一九六一年)对老友蒋梦麟续弦的热切关怀的故事。他写了六页长信给老友,劝他悬崖勒马,珍惜余年。如果老友决心与徐贤乐结为连理,他用心为老友草拟了一张身后财产分配的遗嘱,使前妻第一任和第二任的子女以及徐贤乐皆能得到公平的分配。可惜梦麟收到此信,原封不看,投入废纸篓中。不料蒋、徐成婚后不久,即感情决裂。梦麟求分不得,痛苦万分。胡先生谋友之忠诚,令人感动。

一九五九年“中研院”几个老朋友意见分歧,避不见面,胡先生看在眼里,心中不乐。他于一九五九年十二月二十二日写了一封信给当时的“中研院”总干事全汉昇,大意说:“一生最爱朋友。现在年纪大了,更觉朋友难得而易失。”总盼望几个好朋友都能“珍惜这难得而易失的友谊”。他邀请各位常来南港小聚,“帮他打破他近年爱孤寂的坏习惯”。这是他晚年化解几个朋友的失和的做法,可谓用心良苦。胡先生生平以恕道待人,最看不得别人的痛苦,总希望大家和谐相处,人人快乐。

同类推荐
  • 时间的羽翼

    时间的羽翼

    诗人郑重正是在其极度自由的诗写中,淬炼出蕴藏在自己人生坐标轴上的三个关键词---孤独、倒影与柔软。以孤独的姿态远行,寻找着相似的倒影,并最终抵达更为柔软的自己。
  • 遇见你之后都是好时光

    遇见你之后都是好时光

    爱是否能善终是属于命运的事,不管怎样说,相遇总是好的,是我们遇见过的人,让我们今天站在这里,成为现在的模样。人生路上,爱和自己,都值得感激。本书收录冷莹最浓烈、最暖心、揪心的27个故事,冷莹的故事与其说是铺陈爱情,更甚于映照人心。在她所有的故事里,爱情都是这世间最清晰的一面镜子,每个人从爱情里照下去,遇见的,总是最真的那个自己。爱情让我们见识最坏的自己,也让我们看到最好的自己,爱情让我们满目荆棘却最后依然心存伸手拥抱的勇气。世界那么大,你却爱过他,相信曾认真爱过的每一个你,都会从这本书中流着泪遇到似曾相似的自己。
  • 通往印度次大陆

    通往印度次大陆

    由赫尔曼·黑塞所著的《通往印度次大陆》讲述了一生钦慕东方文化的赫尔曼·黑塞终于来到了亚洲。热气腾腾的东南亚大陆。鱼龙混杂的殖民地生活,让他一次又一次发出惊叹。黑塞敬畏于原始雨林的苍莽。也对苦力在林中劳动的画面而感到震撼;他既称赞了东南亚的华人、印度尼西亚人、马来人没有染上西方的现代病,也鄙夷他们对欧洲殖民者拙劣而盲目的模仿。从文献中汲取的古老哲学与旅行中的见闻掺杂在一起,使这些旅行随笔呈现出一种别样的风貌重新向世人勾勒出·个黑塞眼中的东方世界。
  • 唐宋词的魅力:基于古典诗词曲之比较研究

    唐宋词的魅力:基于古典诗词曲之比较研究

    以唐宋词为审美观照,从中国古典诗、 词、曲中选取大量的名篇佳作,通过比较研究,着重论述了唐宋词人的创作 心态、审美情趣和个性特征,深入探析优秀词作的内容题材、情感基调、艺术境界、语言风格,以及词坛上出现的不同于诗、文领域的奇特现象和词体 的演变过程,是唐宋词研究的一部力作。在研究过程中,作者把社会学、文化学、美学、文学理论与创作实践有机结合起来,结合宏观考察与微观探索,揭示了唐宋词独有的艺术特征和美感特质。
  • 记录:当代家庭原生态

    记录:当代家庭原生态

    以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为题材,讲述当代家庭的爱情、亲情、友情。深入挖掘人性的内涵,反映生命的壮美、人情的冷暖、人性的本真,展示人间的真情、真爱,颂扬真善美。这里既有血浓于水的亲情演绎,也有感人至深的爱情传奇;既有家庭创业经历、也有人与疾病、厄运做斗争的故事;既有社会生活中具有警示作用的案例,也有教子育女的成功典范。这些家庭故事中,有反映人间真情的悲欢离合,那些属于人类的真爱真情,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
热门推荐
  • 太上太清天童护命妙经

    太上太清天童护命妙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幻谷绝恋

    幻谷绝恋

    不是专业作家,只是喜欢创新,独特,文章不会特别精彩,起点APP,或者QQ阅读,不错的,七日免费书籍,写的都不错的,我进去可能就是去垫底了。作品就是有创新的技能,创新的剧情,就是想一切都创新。更新会慢一点,本人快递员,喜好神话游戏,另一账号还写着(始终录),那是我第一本书,有两万字左右,喜欢的可以看一下去.
  • 长江传

    长江传

    一部关于长江的美丽凄楚、动人心弦的传记。作者远溯亿万年前由东向西流出的古长江的初始形态,从徘徊流水的序曲到奔流入海的尾声,一如徐刚以往的风格,时而大开大合、大起大落;时而细致入微、鞭辟入里。融地理、历史、人物、文化于一炉,直面历史和现实,在大地的背景上所作的饱含忧患的刻画,于仪态万方中教人沉思冥想。书中既有长江百年水患的详尽钩沉,又有绿色中国的蓝图创意,独特的语境洋溢在字里行间,大地完整性的思考给出了作者铭心刻骨的警醒之言:我们正走在一条离开物质财富越来越近、离开江河大地越来越远的不归路上。
  • 人生最美好的遇见

    人生最美好的遇见

    31岁的未婚女青年洛可可在闺蜜的婚礼上大醉,被闺蜜的堂弟卓远送回家,并上演了一段酒后乱性未遂的戏码。卓远将自己对洛可可的在意归咎于可怜她没人爱,于是决定帮助她寻找到如意郎君,并带她来到了一个相亲的联谊会场。洛可可就是在这里遇到了她第一个男朋友徐泽凯......失恋后的洛可可与叶鸿伟谈起了隐秘的办公室恋爱,却想不到他竟是有妇之夫,直至叶鸿伟的妻子到公司大闹,洛可可才惊觉自己竟然“被小三”了。百口莫辩的她背上“小三”恶名,被迫辞职。辞职后闲着无聊的洛可可接受Simon的邀请到酒吧打工,与卓远成为同事,埋藏在两人心底的爱火复燃......
  • 联剑风云录

    联剑风云录

    本书继续讲述了于承珠、叶成林、铁镜心、霍天都、凌云凤步入成年之后用心感受着人生,各有各的选择、各有各的快乐、忧伤和愁怀,在悲喜间见证着那份生命中的“不得不”,从而活出更为多彩多姿的人生,“中年情怀浓如酒”,严格而言,在本书中,他们都尚未步进中年,然而解读他们各自的人生之路,却仿如品尝着一杯杯醇酒,让人平添几多感叹和唏嘘。
  • 心态的构建(优秀人才成长方案)

    心态的构建(优秀人才成长方案)

    不管世事如何变迁,寻找理想的工作都是一件既难得又易求的事情。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择业观念正在发生变化,个人的发展和前途已成为许多择业者关注的焦点。
  • 骑士风云录2

    骑士风云录2

    所谓和平,不过是战争与战争之间的短暂的中场休息。辉煌的群星照耀阿伦西亚。谁才是这片天空真正的主帝? 大陆历596年,“卡德莱特平原之会战”以卡奥斯帝国的全面胜利而告终,索菲亚王国自国主诺兰德六世以下,全军覆没,仅杰克·佛利特将军一人生还。覆巢之下,焉有完卵。自死神指间侥幸逃生的王太子阿斯尔和利奥特大公爵之子莱因斯成为索菲亚复国的最后希望……而当人类互相残杀时,兽人正在海峡的别一边窥视着……
  • 男人要有胸怀,女人要有情怀

    男人要有胸怀,女人要有情怀

    这个世界从来不缺凡夫俗子,红尘中我们早已在是是非非中学会了争辩和计较,在柴米油盐中学会了小气和狭隘。对于大多数男人来说,心胸修炼最迫在眉睫。如果说上天赐给了男人一样最重要的东西,那么这种东西就是博大的胸怀和宽阔的胸襟。对于男人这种天生好强和自尊的动物,人生也许可以不繁华,但是不能没有尊严和面子。而博大的胸怀和宽阔的胸襟是男人获得成功和他人赞赏的最重要的一点。俯瞰大千世界,具有博大胸怀的男人与具有情怀的女人虽不同,却又相同。他们都是快乐地微笑,独自行走在红尘中,享受着良辰美景,享受着内心的美好与宁静。
  • 老女再嫁

    老女再嫁

    二十七岁的年纪,怎样都不算年轻了。经历了七年之痒,被曾经山盟海誓的夫君以七年无所出的名义休弃,她心碎欲绝。本以为就这样了此残生,却没发现,有两道目光,已追随了她经年之久。--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卿本佳人

    卿本佳人

    十三岁那年,继母的女儿害死弟弟栽赃给我,弟弟的灵堂上我被一家人摁在地上毒打……那年我成了沈家的养女,喜欢上了沈家独子沈修白,万万没想到之后发生了那么多事,逼着我一步一步走上了肮脏路,离我的爱情越来越远……--情节虚构,请勿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