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672900000004

第4章 火炕的回忆

我们家不是旗人,也不是老北京人,在北京住那么多年,我从没有睡过火炕。20世纪60年代末,去晋西北插队,第一夜睡在火炕上,没想到第二天早晨半边脸肿了,嘴上烧起一圈燎泡。睡不惯火炕,火炕烧得太热。知识青年互相调侃说,人家是大姑娘上轿头一回,咱是大小伙儿上炕头一宿。

但火炕这东西睡惯了,你还离不了了。

那年代农民生活都不富裕,晋西北农民尤其穷,冬天在家里能生个小炉子烧“蓝炭”的人家不多。所谓“蓝炭”,就是用土焦把煤炼成焦,这样放到炉膛中炉子就不再生烟。据说,早年京城皇宫和大户人家冬天取暖用的“蓝炭”都是从山西用骆驼队专门送的,因为山西煤好,烧出来的焦炭瓦蓝瓦蓝的,紫禁城里便传出来此称谓:蓝炭。

老乡给我猜谜,说你是北京来的,又是知识青年,问问你:“一个老牛身体阔,驮着一家七八个。”狠猜了半天也没猜着,老乡得意地哈哈笑,要不让你们到农村接受再教育呢?是火炕呗!

老乡说炕热热一家。晋西北的农村寒冬腊月冷,泼水成冰。冻得绵羊都使劲儿挤到一块儿抱团不散开。但老乡家却温暖如春,该干什么干什么,绝不会冻得伸不出手,靠的就是火炕。炕烧得贼热,你要是刚从外面顶风冒雪进来,主人肯定招呼你赶快到热炕头煨煨,拍着热炕头让你上炕。那热炕头真管事,热乎乎地煨着屁股,一会儿身上一点儿寒气都没了,方知热要热屁股,屁股一热全身不冷。

晋西北农村的炕大,一间房半屋炕,冬天室内活动基本都在炕上,待客、聊天都要上炕。特别是主妇,足沾地的时候不多,几乎全部活动都在炕上。

上炕也有讲究、礼数。一家人一般都是家中的老人,抱婴儿的母亲和一家主妇稳坐热炕头,家里的男人,尤其是大老爷们儿,一般都坐炕沿,或盘腿坐炕尾。家里来了串门的,也同理可循。男人一般会两腿垂地坐在炕尾上,不是特别亲近的人,不会脱了鞋撅起屁股一直爬到炕里头,靠着后炕叠好的一层层棉被像现在人坐大沙发似的。男人那样做的话会暗示你和这家女主人似有一腿,或者干脆就是明铺暗盖了。那信天游唱得火辣辣的:“亲哥哥赶快上咱炕上,把手放在咱大腿上。”

家里要请个客人,还得是位“大客”“贵客”,就在炕上摆上炕桌,炕上吃,炕上喝,喝多了就炕上躺,炕上睡,于理于俗都没得挑。

炕还能让人一目了然其家境如何。炕上有的铺着印花的油布,有的铺着绣花的线毯,有的只铺着光光的炕席。家境殷实的炕上有炕柜,摆一溜儿,红木家具,光亮灿灿,炕柜上有一排金黄金黄的合叶和搭扣,有的搭扣上还上着那种古老的铜锁,煞是风光排场。再看炕上的炕围子。当时村里都兴在火炕靠墙的一面画上炕围子,那都是请的民间绘画高手。有画花花草草的,国色天香,彩蝶争艳;也有画人物的,画《水浒》《三国》《西游记》的。请来的绘画匠人给多少钱我不清楚,但顿顿是要有黄米糕吃的,画得好的匠人都得事先预请,就像现在我们给儿女办喜事都要提前预订酒楼一样。有的画得也真够水平,我就看过一家炕围子画的是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连孙悟空脸上的汗毛都画得根根在现,着实不易。

炕上还是舞台。我见过坐了一炕的姑娘媳妇们,有说有笑有闹的,都在专心地剪鞋样子、铰剪纸、铰禧字、铰双鱼,快过年了。也见过热炕头上老大娘和姑娘肩并肩地坐在炕里头一人一架纺花机,一边轻轻地亲亲密密地说着话,一边不误手里的活儿,那时候你才懂得为什么说姑娘是妈妈的贴身小棉袄。

家里要是有个小娃娃,炕就是婴儿的天地,尤其到小娃娃刚会爬又走不稳时,就放在炕里边,随他玩随他闹,既磕不着又碰不着,那时没有尿不湿,就让小娃娃光着屁股爬,尿了拿破布擦擦,要是拉屎拉在炕上了,家里人会一声喊,趴在地下的狗就一个箭步蹿上炕,会很认真很负责地把小娃娃的屎舔得干干净净。那时候也才懂得为什么家里一迎亲娶媳妇,就赶快养狗了。

我们知青烧炕也弄出过大“动静”来。

有一次我们做饭,为图省事,就找了一大截枯树桩子,塞在灶里烧着做饭,又省劲儿,不用一个劲儿地拉风箱,又耐烧,塞进去烧着了就不用管了。没想到后半夜睡在热炕头上绰号“日本”的徐伟竟一个鲤鱼打挺从热炕头上蹦起来,又喊又叫的,像热锅上的蚂蚁。我们一闻,果然一股焦灼味。渐渐地“日本”的褥子下面竟冒出烟来,“日本”赤条条地蹦下地去,把被子褥子猛地向上一掀。不掀还光冒烟,一掀仿佛氧吹,褥子上腾地着起一片火焰,吓得众兄弟先是一愣,紧跟着疯了一样冲到水缸旁拿起水瓢舀水灭火。有的拿着饭盆、茶杯,把水缸里还剩下的小半缸水都泼在了炕上,每个人都弄得落汤鸡似的。数“日本”最惨了,褥子中间焦黑一片,有一个像脸盆一样大的黑洞。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我们的被子褥子也都水淋淋的,只好把它们都晾在院子里。好在弟兄们那时对生活都挺能挺,挺能熬,破罐子破摔,不能睡了,干脆打扑克,往脸上贴纸条熬着。第二天全村就传遍了,老乡们不相信,仿佛相约而至,集体参观,没有一个不嘴里啧啧有声的,说以前光听说没见过,这回可真见过“烧炕”的了。

什么事情一懒就出“幺蛾子”。烧炕是件辛苦活儿,天天都得烧,要多烦有多烦,尤其是弟兄们有时候瞎串门儿,回到家时已经半夜,谁也没有烧炕的主动性、积极性。凉炕热炕有什么关系?我们也调侃,打日本鬼子时睡冰天雪地不也熬过来了吗?老乡知道后很当成一回事,说土炕不烧睡凉炕,非落下大毛病,我们队长还半夜跑过来给我们烧炕。从此我们知青又留下一句警世恒言:傻小子睡凉炕,全凭火气壮。

我们也“戏说”老乡们,给他们总结出“十八怪”,说得乡亲们也哈哈大笑,也不得不承认北京知青厉害。比如“大车两头拽,烟筒加上盖,三岁小孩叼烟袋”等。后来发现烟筒加上盖确实是晋西北农村一大怪,但也体现了晋西北农民的聪明才智。我到农村不久,就发现房东屋檐下垂下一股绳,绳尾还系着一块小青石。顺着绳搜寻看去,原来那绳直通到房顶的烟筒上,烟筒上立着个木板盖,绳正好系在木板上。我猜想过,但终未弄明白是干什么用的。去过几家,家家户户都有,真奇了怪了。我看见房东大娘做完晚饭出去把系着小青石的绳索一松,然后该干吗干吗,这难道是《地道战》那种地道的翻口?后来我弄明白了,原来这是烧炕的一道机关。乡亲们做完饭,为使炕上继续热乎,不至于不烧就凉了,就把灶口用一小块正合适的砖堵上,然后走出屋外,把烟筒上的小绳一松,那块立在房顶烟筒上的小木板就倒下正扣在烟筒上。这样,烟道中的热气就不至于被外边的冷空气抽跑了。乡亲们说,再冷的天气,炕也能热一夜。不能不让人佩服!

到了夏天,乡亲们烧炕也有绝招儿。他们把锅灶进炕的第一块炕板撬起来,把第一块烟道砖转一下,这样锅灶里的热烟就不再走炕里了,而是沿着炕最外的炕沿的烟道走,炕虽过火但不热。

当炕道里烟灰积多了积厚了,就要重新“盘炕”,那些沾挂着厚厚烟灰的炕板子炕砖要担到大街上,然后捣碎和上大粪送到地里当肥料。炕板子是好肥,因此当谁家要换炕板时,由生产队长派活儿,到人家家中担可以当肥的旧炕板,不但我们担的“劳动力”要记上一天“大寨工”,在记工本上写上到某某家担炕肥一天,让生产队长盖上手戳,记上工分;就是换炕板那家,生产队也要记上算多少工分,到秋后结算时一块儿算账。我细心看过拆开的炕,是四排烟道,烟从灶口进入到火炕的烟道后,沿着留下的烟道口在火炕内曲折地徘徊,要求四排中的每一块炕砖炕板都要过烟,最后九曲十八弯的灶烟才从炕尾顺着烟筒冒出去。盘炕的师傅是匠人,和我们不同,不但记双工,还要有补贴。请的人家一般都要让他吃顿饭,没有酒,也要买盒香烟伺候着,光景过得最差的也得请匠人吃顿羊肉臊子浇的荞面饸饹。

虽然那时候还是“文革”中,但匠人动工前也要以水当酒泼在灶口,口中还念念有词。我试着听了听,没听懂一句,像用梵语念经一般。一般情况下,匠人们念的时间越长,那家主人越高兴,念完会主动把香烟插到匠人嘴里,划火点上。因为那样是敬灶王爷,请灶王爷保佑,谁不高兴?

一别晋西北农村的火炕也几十年了,偶尔回去看看乡亲们也只是在炕上坐坐,虽然只是那么一坐,却感到一股乡情由中而生……

同类推荐
  • 百年望云

    百年望云

    今年九月,深秋的季节,是一个画家的百年诞辰。回望一个世纪的中国画发展史,我们就会看到一个赫然的名字:赵望云。他以一个勇猛精进的开拓者形象,被铭记在现代中国画革新运动的长河之中。那时候,宋元以来的文人画受到新美术运动的冲击,最初在宣纸上描绘农民的是二十一岁的赵望云。他的成名作“农村写生”,开始了中国画走向反映人民现实生活的广阔道路。也是他,最早以大西北风物为题材,传统技法与现实笔墨相融合,形成一种苍茫质朴的画风,影响了中国画的审美倾向。
  • 刘云若作品集(中国现代文学名家作品集)

    刘云若作品集(中国现代文学名家作品集)

    在天津租界中一家旅社里,某年的初春,夜里一点多钟,大明旅社里的一家烟馆,正在榻上客满房里烟浓的时节,人多得简直有些旋转不开。烟容满面的烟馆掌柜佟云广,被挤得攒到账桌后面,正办着一手钱来一手烟去的交易。他那鬼脸上的表情,时时的变化不定,这时正向着烟榻上卧着的一个穿着狐腿皮袄,三十多岁大白胖子道:“徐二爷,昨天给你府上送去的八两清水膏子,你尝着怎样?”那徐二爷正喷着一口烟,喷完喝了口茶才答道:“好的很,明天你再给熬十两送去!真个的,那八两该多少钱?”说着从怀里把很大的皮夹拿出放在床上,预备付钱。佟云广笑道:“二爷,你忙甚么?只要你赏脸,我供你抽到民国六十年再算账也不迟!”
  • 现代散文鉴赏(中国经典名作鉴赏)

    现代散文鉴赏(中国经典名作鉴赏)

    散文既无诗歌的音乐节奏,也无小说的故事情节,更无戏剧激烈的性格冲突,总之,从形式到内容,散文的确好像是显得太平常了一点。然而,人们忘情地读诗、读小说、看戏剧……也一样忘情地鉴赏散文!散文的魅力究竟在何处呢?我们又该沿着怎样的路径去寻幽访胜呢?本书收录了多篇现代名家散文佳作,其中既有优美的山水游记,也有回忆性的人物小记,还有充满哲理的美文,内容丰富,笔力深厚。并且由专家、名家为您解析,引导您鉴赏每一篇散文,使您更加深刻体验文中的韵味与涵义。
  • 前尘旧梦

    前尘旧梦

    精选了郑逸梅写人物、谈掌故、品艺事、话图书的文章上百余篇,撷英采华,变成这部郑逸梅美文类编。共分人物编、书话编、掌故编、艺事编四辑。所选皆为郑文精粹,而又以类相从,可以和而观之,也可性有偏嗜,各取所好,一编在手,尽享快乐阅读的陶然之感。
  • 康桥之恋(中小学生必读丛书)

    康桥之恋(中小学生必读丛书)

    徐志摩,生于浙江省海宁县硖石镇。他曾赴美英留学,获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学位。又入伦敦大学政治经济学院,并结识陈西滢、英国作家韦尔斯,开始对文学感兴趣。因为受英国十九世纪浪漫主义诗歌和西洋文学的熏陶,再加上个人感情气质等方面的原因,徐志摩开始了新诗的创作,走上了浪漫主义诗人的道路。
热门推荐
  • REGINALD

    REGINALD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人一生要注意的100个健康细节

    人一生要注意的100个健康细节

    本书倡导了“细节决定健康”这一理念,提出了人一生当中必须注意的100个健康细节,这些健康细节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接触最多、同时也最容易忽略的,而正是这些小细节给人们的健康带来了很大威胁,甚至影响到一生的幸福。本书带领读者认识忽略健康细节带来的危害,并提出了具体解决方法。
  • 嫡长公主

    嫡长公主

    她是嫡长公主,位比亲王,她的弟弟刚满周岁就被封为太子。然而这些都是他们母后的死换来的。太子年幼,皇子众多,皇帝年富力强,后宫波澜诡橘。她能否在步步惊心的宫廷中生存下来,护住幼弟周全?又能否在这充满心机暗算的地方找到与子偕行的良人?从宫斗到宅斗,从宫闱到朝堂,这一切不是结束,而是开始。
  • The Lodger

    The Lodger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罗宾历险记

    罗宾历险记

    本书包括《连续出现的杀人事件》《谜中之谜》《国防债券的下落》等多篇短篇小说,皆为《亚森?罗宾探案故事全集》中的精彩篇目,故事情节曲折多变、富于悬念,令人不忍释卷。
  • 无底洞的底

    无底洞的底

    本书的8篇中篇小说,既囊括了“混沌的前青春期和情爱的酸涩与美好”,也讲述了“哀乐中年”的日常与世俗。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一个苏北小城的世态人情风貌在社会转型、经济改革的大背景中所发生的多元变化,在一个个故事里丰满立体起来。作者用其传神的笔触,展示了在图像时代的今天,文字仍有其独特的、不可取代的表现力。
  • 罪案偷窃

    罪案偷窃

    于文远注意窗旁的那个女孩子,大概已经有半个小时了。他很有耐心。根据这几天的观察,她可能是大学生,或者是什么自由职业者,无论如何,看起来有些萎靡不振。每天,这眼镜女带着一本过时了的玫粉色笔记本电脑——华而不实,配置很低的上网本,在中午十二点过半来到这家咖啡厅,点一杯最便宜的冰柠檬红茶,要求去冰。
  • 碧血剑(下卷)(纯文字新修版)

    碧血剑(下卷)(纯文字新修版)

    《碧血剑》讲述了一代抗清名将袁崇焕因皇太极的反间计而遭崇祯皇帝冤杀。一心为父报仇的袁承志年纪轻轻被推举为武林盟主。欲报杀父之仇,又遭亡国之危,少侠毅然选择以拯救天下苍生为己任,树义旗、助闯王、力抗满清铁骑。一身绝世武功的他历尽千难万苦,却未能救黎民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满腔悲愤的他不得不远赴海外。《碧血剑》一书作者以悲天悯人的笔触描写明末乱世的人间惨状,处处充满对黎民百姓的深切同情。
  • 我在都市寻长生

    我在都市寻长生

    都市中一个为了长生而奋斗的青年!长生不老是每一个人都想要的,却也是永远都无法做到的!而今李尽就有这么一个机会!可以长生……
  • 自悦一笑刀之冬瀑

    自悦一笑刀之冬瀑

    江右第一大帮立义堂,提早半年发出会英帖,这一怪象引来江湖各路豪杰。张自悦路过隆兴,偶遇少年姜漆雨,同时隆兴府命案连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