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485400000009

第9章 游荡的生灵(8)

面馆的侧面,是宋庆龄旧居。一座木制小楼,古朴,陈旧,落满历史的风霜。我曾花五元钱门票,进去瞻仰了这位历史女性住过的旧址。进门即是一小院,院里栽种着花草,几只鸟儿,在其间跳来跳去,增添了几缕生气。小楼共分三层,底楼是活动室,二楼是会客厅和卧室,三楼是用来观光消闲的。每层楼都按照当年宋庆龄生活的模样进行了布置。从那些简单的用具上,可以想见这位民主女性的简朴生活,以及为国为民的进步立场。只是,来此参观的人很少。那个保安,坐在门口的椅子上,修剪他的指甲。岁月倥偬,有多少历史往事,人事沧桑,都被它遗忘。就像这座小楼,被四周摩天的高楼隐藏在陋巷。

旧居门口,时常聚集着一群“棒棒”。他们大多来自重庆下属的各个区县,以下苦力为生。一个地方出来的人,往往形成一个团体,占据一个地方。一个地盘的人,是不能抢占另一个地盘上的活的,这是行规。谁要是犯忌,就会遭到排挤。我曾亲眼目睹“棒棒”打群架的事发生,就因一个“棒棒”抢了另一个地盘上的活,对方不服,邀约同伙来讨说法。结果双方都不甘示弱,大打出手。下力人也得靠权力来维持自己的生存。

其中两个“棒棒”因来编辑部搬了两次东西,便与我熟悉了。只要看到我,他们就会热情地打招呼。两个“棒棒”都在重庆生活八年以上了。无论刮风下雨,酷暑严寒,全凭一根棒棒求生活。如今,他们把老婆、孩子都带到重庆来了。孩子在一所民办学校念书,老婆在街边擦皮鞋。我问他们老家还有没有人,一个说,家中还有个老母亲。一个说,家中父母双亡。他们已经几年没回去了,说:老家屋也破了,地也荒了,回去也没个落脚之处。还是走一步是一步吧,供娃把书读出来再说。

我租住的房子,在宋庆龄旧居上面——重庆村三十号。是以前的老文联。里面住的,大多是文艺界的前辈。早晚,都能看到个别老作家,在院子里散步,锻炼身体。每当看到他们,我都会肃然起敬。周克芹就曾在这个小院里,待了三个多月,修改他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我们《红岩》杂志的前几任主编,都曾在这里住过。现任主编刘阳,至今还住在这里。我的租房,与她毗邻。我喜欢去她家里喝茶、聊天。有时,也谈谈工作。她的家虽小,却布置得十分温馨。四面墙上,都挂满了她的书法作品,以及他先生张于的油画。那种浓厚的艺术氛围,曾让我深受濡染。刘主编不仅字写得好,饭也做得好。我每次去,她都要留我吃饭。尤其是她煲的汤,堪称一绝。当时我单身,一个人在重庆,无亲戚朋友,生活过得很狼狈。刘主编体恤我,隔三差五,就叫我去她家里蹭一顿饭,养养胃,也养养心情,还养养艺术。刘主编身上,继承了老编辑的优良传统,诸如,做人的严谨,生活的简朴,对年轻人的培养等等,让我受益终身。

我的房东姓范,我们习惯称她范婆婆。范婆婆七十三岁了,满头白发。由于她对穿着很讲究,这使她看上去特别精神。范婆婆人很好,对租她房子的人,都十分关心。我有时熬夜,早上起来晚了,她会来敲我的门,提醒该上班了。住我隔壁的,是一个与我同龄的小伙子,姓杨,在一家保险公司搞销售。他每天都回来得比较晚,大多在十点以后才回屋。范婆婆有早睡的习惯,通常不会超过十点钟。每次小杨回屋,开门声都很大。这时,范婆婆就会在里屋说:小杨,洗脚水在厨房的温水瓶里。

我养成了在夜间写作的习惯。有时,一写就是一、两点钟。范婆婆若是起夜,看见我屋子里还亮着灯,总要关切地说:小吴,早点休息,身体要紧。偶尔,她还会弄点夜宵,送来我吃,让我倍感温暖。

范婆婆的性格孤僻,也古怪。我们住的房间,她都掌握着一把钥匙。趁我们不在的时候,她就偷偷地进去查看我们的卧室。东翻翻,西找找。我们一回来,就发现屋里的东西明显有人动过。当然,范婆婆也毫不隐瞒她进了我们的屋子。她的理由是,查看我们的电源是否切断,窗户是否关好。弄得我们很尴尬。一晚,小杨将他的女朋友带来,说玩一会就走。结果十点已过,还不见走人。范婆婆就一直坐在客厅的沙发上,不睡觉,等着小杨的女友离开。小杨和女友关着门,在屋里聊天。大概是聊高兴了,忘了时间,更忘了沙发上坐着的范婆婆。时间接近十一点的时候,范婆婆再也坐不住了,起身直接就去敲小杨的门。边敲门边生气地说:你们到底想做啥,要睡,出去睡,我这里不是旅馆。小杨的女友见势不对,灰溜溜地跑了,从此再也没有来过。事隔不久,小杨也退了房,离开了范婆婆家。

其实,范婆婆也并非那种思想守旧的人。有一回,我们坐在客厅边看电视边聊天,话题不知怎么聊到了娱乐新闻上。范婆婆说,你知道不,周杰伦又有新欢了,跟一个专打广告片的姑娘好上了。她还跟我讲某主持人的婚外情,某演员是因为拍电视剧才走到一起的。聊到后来,她神秘地问我:你晓不晓得我们楼下那家酒吧是干什么的?我告诉你,是搞同性恋的。

我大概是租住范婆婆房子时间最长的一个。其他的房客,住得最久的,也没超过半年。而我,在她的屋檐下,整整生活了两年。据范婆婆讲,她有四个儿子。两个儿子在成都工作,两个儿子留在重庆。奇怪的是,两年来,我没看见有哪一个儿子来看过她。就是逢年过节,也不见她儿子的身影,连电话也没有一个。可范婆婆总是在我面前提起他儿子的好来。一提起,就要把四个儿子轮番夸赞一遍。

无数个下午,我看见范婆婆搬张椅子,坐在阳台上,缝补衣服。她把一件衣服上的补巴撤了,又补上。补上,又撤掉。或者,坐在椅子上,发呆。不止一次,她跟我说:我房间的门,晚上都没上插销。如果早上超过起床时间,还不见我起床,你就推门进来看看。

可没过多久,因编辑部搬迁,我便退了房,离开了范婆婆,也离开了两路口。

再说上清寺。

从两路口到上清寺,有两条路可走。一条叫春森路;一条叫文化宫路。自从我们编辑部搬迁至上清寺后,这两条路,我都没少走。

春森路是最繁杂的一条街。街边栽着一排黄葛树,到了换季的时候,风一吹,黄葛树的叶子落下来,像铺了一层地毯。夏天就更凉快了,绿荫蔽日,人从树下走过,仿佛罩着一把天然的大伞。傍晚十分,不少妇女牵着宠物狗在这条路上散步。狗玩欢快了,就朝着树杆撒尿、拉屎。有教养的妇女,会拿张报纸在手里。见自己的狗拉了屎,就主动用报纸裹了,扔到不远处的垃圾箱里。而更多的妇女,看见自己的狗拉屎,站得远远的,捏住鼻孔,朝狗吼道:坏蛋,坏蛋。虽然她们打扮得很时髦,相貌也还端正,但给人的感觉,却一点也不可爱。

经常有人在春森路上行乞。行乞者,有的确是身有残疾。要么家中大火,烧了房子,毁了容;要么身染沉疴,缺钱救命。看到这类人,我偶尔也会从兜里掏出一、两元钱,递给他们,算是行善积德。这年头,虽然骗子很多,但我相信总有那么些人,确有困难,需要别人的理解和帮助。我这么做,是希望他们活在这个世界上,不至于那么悲观,绝望。当然,如果遇到那种身体健全,精神正常的人,拦住我要钱,我也会回敬他们一个白眼,转身走掉。那种人,让我找不到同情他们的理由。只要一听见他们说:行行好吧,我钱包丢了,求一块钱,买个馒头……我就会怒气顿生,感觉自己遭到了羞辱。

隔三差五,会有一个下象棋的男人,蹲在街边,寻找对手。他把一铺象棋摆在路边,棋局由他摆好,等过路的行人前来挑战。如果对手赢了,他付给对方二十元钱。反之,对方即付给他二十元钱。他的生意很好,随时都有一圈人围观。围观者时不时大呼小叫:上,压上,压上,肯定赢他。结果,没有一个人赢得了棋主。明明是一局死棋,下着下着,就被他走活了,最终反败为胜。稍微明事的人,都知道这是个骗局,可偏偏就有那么些人愿意去上当。

这条路上,还潜伏着一群新疆小伙。他们的年龄,最大的,十二、三岁。最小的,不过六、七岁。上下班时间,是他们活动的高峰期。混在人堆里,专扒别人的钱包、手机等物品。他们从不单独行动,总是三、五个人一起作案。拿人望风,拿人打掩护,拿人动手。赃物得手后,即迅速消失。一次,我去银行存钱,就被他们盯了梢。两个小伙子跟在我身后,合伙拉开了我包的拉链。要不是我突然警觉,包里的几千元公款,怕早就不翼而飞了。当我发现他们后,他们也不逃跑,还向我怒目而视。在我前面慢腾腾地走,一副气定神闲的样子。后来,他们的胆子越来越大,干脆换成了明抢。我们主编在一次上班途中,就曾遭到抢劫。要不是她果敢应对,给对方来了个下马威,后果不堪设想。至今谈到这次经历,她都心有余悸。

在春森路上,最出名的,还是那些“棒棒鸡”。“棒棒鸡”是老百姓的叫法,实际就是暗娼。因价格低,适合下苦力的打工人士消费,故便有了“棒棒鸡”之说。春森路上,有六、七家“棒棒鸡”窝点。在窝点里从事服务的,都是些三十岁左右的女人。她们三三两两站在街边,目光四处乱扫。见到有打工摸样的男人过来,就主动上前挑逗:大哥,来嘛,搞一盘。男人问:多少钱。女人手一比,伸出两根指头。男人说:十五,干不干?女的苦笑一下:走嘛,反正老娘还没开张。说完,扭一下男人的胳膊,骂一句:吝啬鬼。就大摇大摆地将男人拖进了屋。来这里玩儿的,不都是民工,也有上了年岁的老先生。我经常看到一些老头,在里面进进出出,与那些风骚女人调笑。女人把老头送出来时,说:老不死的,下次还来哟。老头点点头,在女人的屁股上抓一把,走了。

真正吸引我的,是春森路上那些小火锅馆。菜品丰富,价钱又实惠。在重庆,要想品尝地道的火锅,还就得去那种街边的小店。高档酒楼,固然也有火锅,但已经被包装得过于文化了。比起路边的大排挡来,少了一种生活气息。散文家黑陶有次来重庆,就偷偷地跑去街边的小餐馆,尝了不少地道的重庆菜。后来,他跟我说,要了解一座城市,得先到它的巷道街沿坐坐。黑陶是懂得生活,也是充满生活智慧的人。

在这里,我最喜欢的一家餐馆叫“黔江鸡杂”。是一个土家族老板开的。店不大,只能容纳六桌人。我每次去都满座。便只好端张凳子,坐在门口排队。火锅分大、中、小三类。大锅六十元、中锅四十元、小锅二十元。锅里除了鸡杂,还伴有土豆片、藕片、海菜、豆芽等小菜,吃起来香辣可口。那时,下班后,一个人无聊,便独自走进这家店,找个靠角落的位置坐下。要两瓶啤酒,叫上一个小锅,慢慢地吃。内心的孤独和寂寞,便随同火锅的热气,被蒸发掉了,落得的,是酒足菜饱后的舒坦。回到住处,打开电脑,听会儿音乐,或写点文字。一个单身男人的生活,便也有盐有味。

我还在这家餐馆里,招待过来自不同城市的文学朋友。他们回去后,皆对这家餐馆表示留恋。说若有机会,还要来此坐坐。二〇〇九年夏天,《芙蓉》杂志主编龚湘海来重庆,我也是请他到这家餐馆用的餐。龚主编是湖南人,按说,湘菜跟川菜应该区别不大,都是以辣为主。没曾想,他竟然对这家小店的火锅赞不绝口。说在湖南,是吃不到这么地道的菜的。结果,我们两个人,一口气吃了三份鸡杂。两瓶啤酒就把我们给灌醉了。

文化宫路,比起春森路来,要喧闹得多。这主要缘于它是一条菜市街的原因。去菜市街,首先得穿过文化宫。文化宫的全称为“重庆市劳动人民文化宫”,邓小平题的字。据说,这些字曾被覆盖过好几次。随着邓先生本人的命运,浮浮沉沉。当邓先生的人生处于低谷的时期,它们也跟着进入了黑暗期。当邓先生重新站起来的时候,它们也跟着金光闪闪。历史就是这样,充满了戏剧性和沧桑感。

照理说,文化宫是专供老百姓健身、娱乐的场所。可它却偏偏被人承包了下来,进行商业活动。文化宫的入口,即是一家大型演艺吧。我常常看到一些娱乐明星来这里演出,造成门口交通拥堵。文化宫的左侧,则是一家洗脚城。甫入夜,洗脚城门口就停满了各种小轿车。成双成对的男女,勾肩搭背,谈笑风生。在流光溢彩的笼罩下,成为这座城市夜生活的主角之一。文化宫的右侧,原本是一个会场,现在被拿来做了演出场所。不少企、事业单位,就租用它来开展活动。我曾在那里观看过马东做的一场文化访谈录,也曾逃票偷听过一场吕思清的小提琴音乐会。

仍有不少的老年人,来这里活动筋骨。每天早晨,我都看见一对老夫妻拄着拐棍散步。老太太身体不好,老头子总是搀扶着她,绕着文化宫慢慢行走。若遇下雨,老头子就撑一把伞,将老太太罩住。自己的大半边身子露在外面,被雨水淋湿。我目睹他们那在晨雨中的背影,都要伫足凝视良久。后来,不知是什么原因,那个老太太不见了。出来散步的,只有老头一个人。再后来,那个老头也没再出现。文化宫一下子沉寂了许多。

同类推荐
  • 你总会路过这个世界的美好

    你总会路过这个世界的美好

    这是一本站在青春的尾巴上的回顾和总结之书。直面内心,砥砺成长,献给80、90两代人的青春自白书。毕业十年了,但我们的青春依然不老。学生、中学教师、出版社编辑、北漂、作家、创业者……伴随着这些不断转换的身份标签,得到或者失去,辛酸还是荣光、荆棘或是迷茫,不管经历着什么,一路走来,我们都在变得越来越强大。这个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致敬我们都曾路过的青春,致敬回忆里想见却不能再见的人。
  • 大题小作

    大题小作

    内容正如书名《大题小作》所表达的意义,这是一本题目较为广大,言说较少的随笔集。正是作者主动采用了这种趋重就轻的,说大而言小的笔法,更显笔者论述之精辟。作者从文革到文学的跳跃式思维和不拘一格的阐述与表达,让我们看到一代大家的真实,同样也看到在世风日下的现在,同样是有人在思考,且是作着切肤而深刻的冷眼旁观式的理性思考。
  • 黄河手记

    黄河手记

    请不要怀疑这是事实,这些就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真实的故事。那里面有平凡人的不平凡经历,普通人的不普通之处,我们为之震撼,我们无法移去目光,并且要让更多的人关注这样的人生!这段话写在《榕树下》对《关注》栏目的注释里。正是因为这样一段话,才使我下决心将这些纪实的文字和图片交给《榕树下》。是的,你不要怀疑它的真实性。生活在城市,生活在优越或者说生活在因繁华而困惑中的我们,不会想到,在黄河边,有那样一群人,有那样一群孩子,他们挣扎在生存与饥饱中,他们奋斗在求知与无望中。是的,当我在无意中把目光投向他们时,就再也无法移去。
  • 岁月如歌:阆中市离退休教育工作者文集

    岁月如歌:阆中市离退休教育工作者文集

    推出这部文集,一是要让宝贵的财富得以传承;二是要激励后来者奋发有为;三是在感恩中前行。
  • 变奏

    变奏

    语言在生活中就像是寻求光的一种形式,使暗处闪亮或者使刺目的光变成柔光。诗在我这里,它对生活是一种矫正、一种修补、一种抚慰;同时,生活对诗歌,不仅是装着诗歌原材料的一种器物、一些媒质,也是一种引导、一种启示。我所说的生活既是生活的,又是诗歌的;而诗歌,既是诗歌的,又是生活的。我把这视作生活本身。形式上似乎是一种生活启发另一种生活,一种生活安慰另一种生活,实际上是两种生活融为一种生活。这就是我说的诗生活。
热门推荐
  • 学治臆说

    学治臆说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重生之洪荒称皇

    重生之洪荒称皇

    破碎混沌入洪荒,纵横天地凝玄黄。搅动洪荒力证圣,穿梭宇宙独称皇。正应了那句老话,“人在家中坐,祸从天上来”,该你点背的时候,喝凉水也会塞牙啊!“不就是旅个游吗,至于用炸弹招呼啊?!”李林身死前的最后一缕怨念随风飘散。本该身死的李林,竟到了鸿蒙未判,天地未开的混沌空间,与魔神为伴,以盘古为友,见证开天辟地,身死魂残终不灭,降临洪荒,再证大道。
  • 董明珠,你为什么能?

    董明珠,你为什么能?

    董明珠,在格力近三十年的岁月里,背负了太多。在格力打市场的时候,她是销售界的铁娘子,竞争对手忌惮她,说她“走过的路不长草”;在公司面临转型之际,她受命掌舵格力,带领集团转型求变。和雷军的十亿赌约,让董明珠迅速成为了舆论的焦点。她亲自代言格力手机,时而怒骂股东,时而在真人秀节目眼泛泪光,她让人们知道,哦,企业家原来可以这样的。这两年,站在聚光灯下的董明珠倒腾出了很多事情,几乎每一个事件都能让舆论热议很久。然而,在热度消退之后,有没有人思考过,董明珠要干什么?人们关注她骂人放狠话,却未曾真正去了解董明珠的种种举动是为了什么?人们关注她赌上全部身家投资了一家新能源汽车公司,却未曾了解董明珠的目的……
  • 第7个

    第7个

    许段拿着一张报纸,在街角站了差不多半个小时。他完全没注意到报纸上的内容,眼睛几乎是一眨不眨地盯着圣仁医院大门。今天对他来说是个重要的日子,这是他接的第一个任务,完成这个任务之后,他就算是“自己人”了,想到今后将要过上的热血澎湃的生活,许段的心跳就情不自禁加快了。一个卖盐茶蛋的女人从他身边经过,狐疑地看了他一眼。
  • 胎金两界血脉

    胎金两界血脉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城市传媒形象与营销策略

    城市传媒形象与营销策略

    城市化是人类文明不断进步和经济水平不断提高的必然结果,城市形象的营销活动已经成为提升城市经济、文化吸引力和辐射力的基本推动力。本书融合市场营销学、传播学、城市经济学等理论,通过全面的理论分析阐述不同媒体对于城市形象营销的作用,并探讨了城市形象营销的传媒策略。
  • 错过甜蜜:总裁的一世爱妻

    错过甜蜜:总裁的一世爱妻

    一次陷害,成了她杀人的借口,也成了他们牵绊的理由。她步步为营只为接近那个高高在上的危险男人。她已经狠下心了,为什么却仿佛看到了他的伤心,“你就这么想我死吗?因为你那可怜的自尊心?”步步紧逼,她已没有退路,脸颊被他攥的生疼。她有太多顾虑,却不想为了另一个男人还是伤了他,泪水淌过面颊,她哽咽:“对不起...”他们都知道,他们之间已经没有未来了...五年不长,再见面,“为什么还不结婚?”只是她不死心。“怕结了婚,连唯一能挽留你的筹码也没有了。”只是他还爱着。...轰动全城的盛世婚宴,她笑挽其臂,含泪喝下交杯酒,笑着与他温柔对视:“天域,来不及了……”爱像水墨青花,何惧刹那芳华……
  • 城里的兄弟

    城里的兄弟

    《城里的兄弟》是一部题材丰富、内容深刻、文字隽永的小小说作品集。作者写作手法独特老道,描摹现实,发人深省;刻画人物,惟妙睢肖;思考人生,探幽发微;解读历史,眼光独到。小说故事跌宕起伏,富含哲理,令人回味,给人启迪。
  • 帝君的绝世毒妃

    帝君的绝世毒妃

    上官婉茹,常胜将军之女,帝君爱她入骨,本说好的一生一世一双人在这帝宫中一天天消磨殆尽,他的不得已,好,她理解,他的无可奈何,好!她忍让。可最终都逃不过这帝宫的争斗。“阿晨,早知如此你可有后悔过”“婉茹,我从未后悔过,是我未遵守诺言,你要杀我,我毫无怨言,是我无能,无法保护你和你的家人。”
  • 笙知他寒暖

    笙知他寒暖

    【长明灯系列】第一部:《笙知他寒暖》裴家的小姐裴冬笙,从生下来就没吃过什么苦头,前面五个哥哥,就她一女孩,全府上下几乎团宠!因是冬天生的,生字又不好听,就换了笙。裴冬笙还有个小名儿,是她娘亲取的,叫夏吉。娘亲的姓氏,盼望她吉祥平安。不过没多少人知道,就她的爹爹、娘亲、五个哥哥,就没了。平平安安的长到五岁,突然来一个和尚,嘴里说着什么变故之类的,裴冬笙当时不以为然,她的娘亲和爹爹听了之后,也没有怎么样,就是鄞都最盛大的上元节不准她去了。五个哥哥故意买几个灯笼来引她,她气急了,告了娘亲,父亲亲自给她做了一提灯笼,还将五个哥哥给禁足一个月。她在那之后第七个上元节时,硬邀着哥哥们拉她去,几个哥哥实在不敢,裴冬笙就哭,因为当时娘亲和爹爹出去了,于是裴冬笙就去了她这一生第一个上元节……(作者不太会写简介,捂脸,希望大家看正文,再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