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有一个特别善良、总是无私奉献的亲戚。
她家不富裕,但是对于客人,她从来都是盛情招待。摆出的水果都是当地很少见的高级热带水果。但是却只有几个,刚刚够招待客人。
她会提前去菜市场买好一桌子的菜,依据客人口味用心备上。她忙乎了一上午准备的一桌好菜,却总是最后一个上桌吃。桌子上的烤鸭、龙虾和螃蟹等好菜,她是绝对舍不得吃上一口的。
客人离去的时候,她会送下电梯又送出小区,最后看到客人坐上出租车才安然返回。然后赶回家去,独自一人洗着油腻腻的碗碟。
她出身清苦,父母生了8个孩子,她是大女儿。从小就像小大人一般帮父母带大了一帮淘气的弟弟妹妹。在那个艰苦的年代,受制于匮乏的客观环境,她一直被压榨并配合着向别人无止境地付出和牺牲。
于是,从那个时候她便有了这样的意识:只有付出,才能幸福。
2.
很多年过去了,她也终于过上了好日子,但是却习惯了无止境地压榨自己去付出。付出对于她而言不再是因为物质贫乏而不得已的行为,而是她博取心灵平衡和安全感的来源。
她习惯了为孩子和丈夫担忧与纠结生活中的一切挑战和挫败,却受制于自身的局限给不了实际的建议和帮助,以至于在无形中加重了她的愧疚感和自责感。但是她却又隐隐觉得她的这份担忧和纠结对自己心灵上的折磨是必要的,因为这样上天才会减轻自己至亲身上原本守恒的业障。
她习惯了一辈子都以别人为中心,仿佛只有像一根蜡烛一样燃烧掉自己,成为一个对别人而言“有用的人”,才能证明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她越是这样越是不习惯付出后对等的回报,对他人善意的回馈诚惶诚恐、战战兢兢。
比如,儿子买了新款羽绒服给她,本来想让她高兴高兴,但是她知道价格后却愁眉苦脸的。
儿媳妇在国外买了点心带给她,她不舍得吃锁到箱子里直至过了食品保质期。
女儿要带她去温泉度假,她却觉得自己不合适去那样的地方消费。
在她看来,卑微的付出才是常态,一切与安享他人付出挂钩的行为,都是对自己人品的一种消耗和透支。一切给予和接受的背后,都隐藏着无尽焦虑和对未来不可知的惩戒。
她本能又质朴地祈求着的客观现实,并不因她的主观愿望而变得更加美好。儿女们小心翼翼地保护着她脆弱的心灵,习惯了向她报喜不报忧。
她察觉出了儿女们的渐渐疏离,却固执地认为是因为自己付出得不够多,才使得彼此间的距离越来越大。
3.
说实话,我感觉她很累。她的奉献如同丰碑一般完美,自我的存在却干瘪得可怜。我心疼她,跟她说:“其实你只要好好爱自己就足够了。她似懂非懂,不置可否。”
几乎所有的人,都称赞她是一个好母亲、好妻子,一个善良的人,但是她却活得卑微、寂寞又枯燥。可悲的是,中国社会至今都歌颂和传颂着女性这种没有自我的奉献型精神,并以此为荣,且极其容易被洗脑。
其实,一个女人毫无保留的付出与其说升华成一座丰碑,不如说是在迷失自我的同时绑架了他人,结果很难像电影那般完美讨巧。心理学家武志红就曾说过:一个失去自我的人,其实就是失去了与自己的链接。
假若一个人失去了与自己的链接,就会拼命与别人去链接,别人对于他们的重要性,将远远胜于自己。对于这一点,他们会说是“因为我爱你”,但这种爱常是幻觉,她们失去了与自己的链接后,将别人当成了自己,失去亲密关系,就意味着失去自己。一个在某一刻失去了自我的人,特别容易把自己爱的付出方当成了他自己,而将自己的生命重量挂在了对方身上。
只是生命本来就沉重,承担两个人的生命之重,任谁都会觉得苦。
亲密关系需要有一个合适的距离,且要时刻保持与自己的链接,这是拥有高质量的亲密关系的关键所在。
那些透支自己的奉献的人,本质上是源自于爱中的匮乏。从匮乏的爱压榨出来的付出,是对自己的一种反噬和损耗。
“圣母”最苦情,根本原因就是双方爱得不对等,彼此都被亏欠的自疚所绑架,久而久之情感能量失衡。最终的结果,只能是一方承受不起落荒而逃,另一方继续拼命压榨自己加大投入成本。
我那位善良朴实的亲戚已经到了天命之年,我知道,她的三观已经定型,跟她说些爱自己之类的话效果有限。
但是我依旧希望那些从未将目光停留在自己身上的传统女性,可以把目光放在自己身上,毕竟自己才是其人生的主角。希望那些从小在无私奉献精神中熏陶长大的女孩子,可以深刻地体会“多爱自己”的含义。
世界上多些“自私”自爱的女子,才能多些健康丰腴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