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393700000005

第5章 塔可夫斯基:书写长镜头的潜行者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1932年4月4日出生于俄罗斯札弗洛塞镇,诗人阿尔谢尼伊·塔可夫斯基之子,著名导演。

1986年12月28日因癌症病逝于巴黎,享年54岁。

1979年,安德烈·塔可夫斯基远赴爱沙尼亚拍出了科幻杰作《潜行者》,电影改编自斯特鲁伽茨基兄弟的经典短篇小说《路边野餐》。尽管远离苏联故土,但塔可夫斯基镜头下的流动时空和精神内核,依然是原汁原味的苏联风格;而更令人叹服的是他对潜意识和外部世界的无缝隙转换,正如影片中那行诗句:“过去、未来只是现在的继续,一切变化只是在水平线那里闪烁。”

去年是塔可夫斯基去世30周年,先后落幕的第六届北京国际电影节、第19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纷纷祭出老塔作品回顾展,无数影迷景仰备至、抢票观摩。然而,如何看懂老塔,如何理解大师,如何书写这位影史最伟大的时间潜行者,依然是一门难度指数极高的电影功课。

不同于普通线性叙事的电影,非线性叙事往往采用倒叙、分段、重复、环形、多线索、罗生门等各种叙事结构。而塔可夫斯基的电影又往往不同于既有的非线性叙事类型,更多的手法是从他自身的日常梦境与生命体验中自然生长出来的,极具独创性。

比如塔可夫斯基拍摄于1972年的长片处女作《伊万的童年》,便是以“梦境”作为叙事筹码,整个故事从伊万的梦境开始,又以伊万的梦境结束。童年的布谷鸟、战壕上的风门和营房中的臆想,都如同梦境中的一枚枚记忆碎片,穿插在伊万天真无畏的日常斗争中。而1983年的《乡愁》开篇第一个镜头便是塔可夫斯基生命中最重要的回忆:土地,水源,马匹,狗。

在塔可夫斯基仅有的七部长片作品中,拍摄于1975年的《镜子》无疑是一部将塔氏非线性叙事运用得最为炉火纯青的作品。在宛如梦境的《镜子》中,老塔常常只保留必要的意象,并不加以任何解释说明,同时在影像时序上相互错位,构建出一种类似于“破镜重圆”的碎片化拼贴叙事,但这并非冰冷生硬的排列组合,而是基于以梦为马的流淌的内心感受。

假如塔可夫斯基以线性时序处理《镜子》的话,无疑应该是先有童年第一眼见到母亲的手,再有成年后黑夜梦境中的依次闪现。然而,这是一部伟大的塔可夫斯基电影,叙事逻辑永远不该遭受日常的掌控,所有记忆、梦境、幻想、白日梦,如水流般彼此交织融合,早已无法明确区分开,唯有吉光片羽的生命体验是活生生的。

正如电影理论家麦茨所言,非戏剧性就是把构成日常生活的一切失掉的含义网罗到一种更精细的戏剧中,揭示无重大意义可言的生活瞬间所具有的广泛含义。而意义的来源始终在于文本构成,文本可以是生活碎片,可以是意识流,可以是非线性叙事,但是意义不等于闪烁其词,不等于含糊性,不等于创作的绝对自由。

电影史上的长镜头大师有很多,如安哲罗普洛斯、贝拉·塔尔、米克洛斯·杨索、努里·比格·锡兰等,各自凭借独一无二的作者意识开拓了长镜头美学的广阔疆域。但真正使长镜头具有创世纪意味的却只有塔可夫斯基一位,其在电影史上的影响力与公认度,正如伯格曼之于小剧场、费里尼之于马戏团、爱森斯坦之于蒙太奇。

英年早逝的塔可夫斯基一生只拍了七部半电影,创作生涯弹指须臾,令人叹惋。所幸,长镜头拯救了他。诗意流淌的长镜头无形中延拓了老塔的艺术时空,正如他始终坚守的严肃的创作理念——“艺术家应当承担近似上帝的使命,艺术创造不是自我表达或自我实现,而是以自我牺牲创生另一种现实、一种精神性存在。”而老塔的长镜头美学,正是对他艺术使命的完美照应。

在《伊万的童年》中,塔可夫斯基还处于长镜头探索阶段,尚未抵达登峰造极的地步。但他却别有技巧地调动了长镜头的蒙太奇功能,借由空间层次的逐渐变化,极其细微地展现了时间静静流淌的过程。一个镜头内部完成丰富的变化,甚至跨越现实与梦境的鸿沟,将伊万生命中的白天黑夜连成一种极具凝视之美的诗意状态,令人叹服。

在《潜行者》中,塔可夫斯基同样使用了大量的长镜头极力去制造出一种神秘主义氛围。作为影史上最与众不同的内涵型科幻片——《潜行者》被赋予了高度的隐喻和象征意味,而长镜头的运用则为全片缔造了一种壮观而肃穆的史诗气质。

塔可夫斯基生命中倒数第二部的电影作品《乡愁》则为我们贡献了影史上最伟大的长镜头之一。漫长的八分四十五秒,戈尔恰科夫手持燃烧的蜡烛涉入圣凯瑟琳水池,教堂无声地摇曳,没有布谷鸟的歌声,水很静。塔可夫斯基如此不动声色地完整展示了这场朝圣般的仪式——庄严而神秘,有一种诗性之美。

所谓“诗电影”,素来有所争论。但往往离不开抒情功能和联想自由,以及对隐喻、象征、节奏的艺术探索。而塔可夫斯基也正是因为对艺术电影全新境界的诗意探索,被世人赋予了“电影诗人”的美誉,尽管这个称呼还远远无法涵盖老塔的成就,尽管他也并不乐意被评论界称为“电影诗人”,但他的七部半作品无疑从精神本源上深化了苏联20世纪50—70年代的诗电影创作。正如人所言,老塔是真正洞悉了电影本体秘密的导演,他的创作从来不在外围打转,而是直取要害核心,心无旁骛。

塔可夫斯基的父亲阿尔谢尼伊·塔可夫斯基是苏联著名的诗人,他的诗常常出现在儿子安德烈的电影作品里面,尤以《镜子》中的那首诗最为经典:“透过监狱的围栏它听到:树林和草地的欢腾,海水的喧闹……我梦见另一个人的灵魂,穿着另外的袍子,掠过怀疑直达希望,像酒精那样,燃烧而没有阴影……”由此,母亲倚坐围栏的孤独背影,便成为了《镜子》中最著名的剧照。

而在塔可夫斯基精神自传《雕刻时光》的扉页上,伯格曼那段赞词早已被广泛引用:“初看塔可夫斯基的影片仿佛是个奇迹。蓦然我发觉自己置身于一间房间门口,过去从未有人把这房间的钥匙交给我……我认为塔可夫斯基是最伟大的,他创造了崭新的电影语言,捕捉生命一如倒映,一如梦境。”同被世人誉为“圣三位一体”的伯格曼,在他的无数作品中质疑上帝、睥睨众生,却意外地在塔可夫斯基这里找到了灵魂栖息的教堂。

塔可夫斯基说:“任何人想要成为导演,必须付出一生的时间作为赌注。”简单地说,拍电影这份所谓艺术家的职业,是贩卖时间与记忆、个人生命体验的行业。所幸的是,艺术一直都是人类对抗威胁着要吞噬我们心灵的物质产品的武器。

塔可夫斯基的电影作品中有着一系列关于“时间”的指涉,如《镜子》,如《牺牲》,如《飞向太空》,过去、现在与未来的回环往复,将我们一次次带入时间的秘境。在塔可夫斯基眼里,蒙太奇就是诗化的时间,而诗化的时间就是蒙太奇。至于电影的本质——永远是雕刻时光。

关于时间的最经典桥段,无疑出现在塔可夫斯基的《镜子》中。《镜子》是塔可夫斯基第一次决定用电影自由地表达他生命中最为重要的记忆。在这场名垂影史的超现实梦境里,沉默的男孩看着洗头的母亲,镜头缓缓流淌,时间恍如静止。直到母亲抬起头,她的头发开始“下雨”,水珠渗落,发出淅沥雨声。继而时间快进,渗水的墙壁出现斑驳水影,墙体大片大片地剥落。母亲拉过镜子,瞬间白发苍苍。塔可夫斯基在一个场景内实现了时间的瞬息流逝,传递了潜意识中母亲的痛苦。作为朝圣塔可夫斯基长大的毕赣导演,同样在《路边野餐》里置入了密码般的时间元素,无处不在的钟盘和手表,画在墙上的光线旋转的钟,火车飞驰投下的逆时钟阴影,等等。

至于对空间错乱的呈现,最著名的要数《飞向太空》中那一场“屋内的雨”,男主人公克里斯透过玻璃窗窥视屋内的父亲,他看到屋内雨若倾盆,而屋外却是晴空万里,以强烈反差制造记忆上的疏离。

看电影是一个呼唤记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时间并不是按秒计算的,时间更像一块可挤压的海绵,它并非物理上的时间,而是心理上的时间。正如塔可夫斯基所言,电影的本质在于它的客观真实性,这种真实性不仅包括对物质世界的客观记录,更加包括客观生活中人们的心理体验;而至于具体的表现方式,诸如记忆、梦境、幻想等,它们看似不可捉摸却均具有时间性质,并且都被时间记录下来。记忆与梦境早已成为塔可夫斯基电影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它们总能在特定情境下输出给时间,成为塔氏镜像中最珍贵、最激荡灵魂的闪光点。

1962年,年仅30岁的塔可夫斯基,手持金狮奖杯,站上了威尼斯电影节的领奖台。《伊万的童年》在冥冥之中造就了一种完美的永恒。正如萨特所盛赞的,一位伟大的当代电影形式主义者到来了。

电影改编自俄国作家鲍戈莫洛夫的小说《伊万》,以哈尔采夫上尉第一人称回忆展开悲剧性叙事。电影中的小主人公伊万秉承了原著神韵,面色黝黑,单薄瘦削,总是目光坚毅地站在瑟瑟寒风中,由于发抖牙齿会咯咯作响。我们所看到的伊万,绝非常见的小战士形象,更像是一头因战争失去亲人拥护的兽物,在悲伤中学会独自战斗,孑然一身告别童年。

年仅12岁的伊万,就在内心种下了复仇的火焰。他随父亲的朋友到前线部队当上侦察兵,穿梭于战火和死亡的阴霾之中。一种因战争而扭曲的、不属于孩子的怪异性格在伊万的身体里开始生根发芽,属于他的真正的童年开始销声匿迹。

这是一种残酷的感召,积酿在整片属于20世纪的风景之中,伊万无疑就是这片风景中最让人不忍卒视的缩影。二战时期的苏联,沉重的失守之地。童年与战争,则成为这片失地上最难以绕开的母题之一。

所幸,伟大的塔可夫斯基为伊万造了另一重时空——残酷现实之外的梦境乐园。而正是这四场穿插其间的梦境将《伊万的童年》牵引到伟大电影的行列中。梦境中的和平生活,交杂着伊万对曾经美好岁月的所有记忆,以及对未来的遥远想象。

塔可夫斯基电影中惯用的经典意象一一出现在伊万的梦境中:布谷鸟、白桦林、路边的马、柔软的海滩、散落一地的苹果、雨水、星空、空无人烟的荒原。值得一提的是,塔可夫斯基电影中的意象绝非简单的隐喻符号,而是高于生活的诗意呈现。《伊万的童年》开场梦境中的布谷鸟正是诗意的最好明证。当老塔的长镜头沿着白桦树的枝干向天空伸展,母亲的呢喃成为伊万耳畔挥之不去的主旋律,那一刻,他依然如孩子般抬头喊道:“妈妈,有布谷鸟。”

艺术家的命数往往分两种,或者命如长虹,或者英年早逝。但无论死期早晚,孤独的存在永远是人类的宿命本质。我们固然能够共享物质生活,却注定无法共续精神命脉。

在老塔的电影里,我们往往只能看到一个孤零零的主角——是《伊万的童年》中的伊万,是《乡愁》中的诗人安德烈,抑或是《牺牲》中的评论家亚历山大,我们姑且称他们为“孤独的朝圣者”。而《潜行者》与《安德烈·卢布廖夫》则更是如出一辙地呈现了世界上最孤独的一类人。他们服务于塔可夫斯基的长镜头,并将那种针对信仰的献身精神演绎得淋漓尽致。塔可夫斯基后来在《雕刻时光》中写道:“艺术家是不自由的,只有他们将自身完全献祭于某种灵感,听从某种召唤的时候,它才可能创造出不朽的作品。”

1979年的《潜行者》由亚历山大·凯伊达诺夫斯基主演。作为塔可夫斯基弟子中最具才华的一位,凯伊达诺夫斯基自己也曾执导过三部长片和一部短片,其中最具知名度的是改编自托尔斯泰小说的《伊凡·伊里奇之死》。而《潜行者》中的他,一如禁区内的一头孤独盲兽,漫无目的地踽踽独行。在风动的荒丛中,他看见马匹倒地,看见水草游摆,看见下水道里撒满了硬币和注射器,一如锈迹斑斑的神隐之手,牵引着他,一步步通往The Room的内核。

那一刻,老塔的灵魂附着于凯伊达诺夫斯基的身体,直至《潜行者》荣膺戛纳电影节评审团大奖。凯伊达诺夫斯基也于同年拍出了短片处女作《约拿或工作中的艺术家》,改编自加缪同名小说,并由老塔《镜子》的编剧鼎力操刀。那一年,世人习惯性地以为苏联的精气神似乎就这样被传承了下来。然而,世事终究难料,老塔拍完《牺牲》便撒手人寰,享年54岁;数年后,49岁的凯伊达诺夫斯基也随之匆匆离世。正如托尔斯泰所慨叹的:生命空空如也,存在的仅仅只有死亡。

身处故乡却染上乡愁,或许很多影迷并不能切身体会到这种感受。但我们或许可以明白,很多时候乡愁并非空间上的位移,而是心理上的一种情绪。就像阿彼察邦一直拍泰缅边境的森林,塔可夫斯基无论到哪个国度拍电影,都能拍得像扎根苏联一样。按老塔的话说,“不回俄罗斯,我就会死去,那些白桦林,那些童年呼吸过的空气,都让我无法逃离”。

在被流放意大利的那些年里,塔可夫斯基拍出了影史上最伟大的乡愁电影,即《乡愁》。犹记得塞尔乔·莱翁内在《美国往事》中曾以汽车的沉没与焚毁表现了一个时代的“水深火热”,而塔可夫斯基同样借此深度探究了人性的疯狂与焦灼。

启示录般的声音以尼采式的魇语响起,疯子多米尼克站在大理石塑像上,向罗马广场上的人群大声呐喊:“社会一定又会联合起来,以取代混乱。我们必须返回我们误入歧途的转折点!我们必须回到生命的根基,那里没有污染的水源。……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啊?竟然要一个疯子来告诉你们该为自己而羞耻!”于是,当《欢乐颂》响起的那一刻,多米尼克点燃身上的汽油,走向了自焚的宿命。他留给诗人安德烈一个拯救世界的秘密巫术,成功的可能性却如风中摇曳的烛火。

1986年,塔可夫斯基依然漂泊在遥远的意大利,完成了他生命中的最后一部电影《牺牲》。影片在主题上延续了《乡愁》的精神命脉,却又明显走得更彻底一些。在《牺牲》中,亚历山大和小儿子在海岸边种树的长镜头持续了接近10分钟,父亲把不可言说的上帝信仰种进了孩子心里。塔可夫斯基用尽最后的力气努力怀乡,即便被世人当成疯子也在所不惜。

同类推荐
  • 世上没有灰姑娘

    世上没有灰姑娘

    本书从一些女性的真实案例出发,以精致和不精致为两个维度,选取大量事例告诉女性朋友们,精致女人的生活和不精致女人的生活分别是什么样,以及怎样成为一个女人爱,男人也爱的精致女人。无论什么样的女人,即便是灰姑娘,在得到水晶鞋后,也能变得精致起来,赢得王子的芳心。本书从自我认知、细节打造、创意生发、一人生活和伴侣相随的五个角度全面带领女性加入精致生活的行列,使她们的生活脱离平庸乏味,走向五彩纷呈。女人的精彩需由自己做主,需要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
  • 胡适选集:文学与哲学

    胡适选集:文学与哲学

    胡适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学者、诗人、历史学家、文学家、哲学家,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一生曾获32个博士头衔 。叶君主编的《文学与哲学(胡适文选)》收录了胡适先生文学、哲学理论创作中最重要的作品,可以从中了解大师的风范。
  • 世界经典民间故事全集:工匠谈闻的故事

    世界经典民间故事全集:工匠谈闻的故事

    我们编辑的这套《世界经典民间故事全集》包括《清官能吏的故事》、《书生才子的故事》、《农夫诙谐的故事》、《工匠谈闻的故事》、《百姓闲聊的故事》、《儿童趣事的故事》、《世俗流言的故事》、《动物王国的故事》、《万物戏说的故事》和《自然传说的故事》等10册内容,精选了古今中外各种幻想故事、动物故事、生活故事、民间寓言和民间笑话等数百则,是启迪智慧,增长知识,扩大视野的良好读物,也是青少年学习和研究民间故事的最佳版本,非常适合各级图书馆收藏和陈列。
  • 在离乡

    在离乡

    本书收录了作家乡土文学的短篇散文精品,清新隽永,带您一窥原生态的文字美景。
  • 独坐小品

    独坐小品

    这二年我写小说较少,散文写得较多。写散文比写小说总要轻松一些,不要那样苦思得直眉瞪眼。但我还是习惯在沙发里坐着,把全文想得成熟了,然后伏案著笔。这些散文大都是独坐所得,因此此集取名为《独坐小品》。
热门推荐
  • 谋杀的解析

    谋杀的解析

    因山溪流中的一具残骸被发现,挖出了长达十年的连环杀人案。凶手总是将目标锁定为二十岁左右、才华出众的少女。每个受害者都因窒息而死,被截取十指,再沉入水中。刑警队通过一系列的调查,发现每个少女在死去前,身边都会出现一个“幽灵恋人”——他成功控制了受害者的思想和感情,使得她们陷入温柔的泥潭,为他心甘情愿地做出原来的自己不可能有的举动。更不可思议的是,所有死者的亲友没有一个人知道他的存在。在受害者死亡后,“幽灵恋人”便消失得无影无踪。调查中,三位重要嫌疑人出现。一个是一流的外科医生丁浩然,一个是刚崭露头角的商业才俊方煜文,还有一个是出版公司的股东于谦和。最奇妙的是,这三个人之间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 腹黑狂盗之邪王太撩人

    腹黑狂盗之邪王太撩人

    凌珞羽,二十四世纪一代怪盗,全球通缉的小贼,竟然因为一条手链穿到了一个玄幻的世界。你说穿就穿吧,还是身穿,身穿就身穿吧,可从手链里出来的某位大爷,你老缠着我是怎么回事(?o?)还有那一群不靠谱的小伙伴,额????无语了。女主是个怪盗,很绅士(当然,这是我想的设定,至于后期人设会不会就不是本人控制的了。)男主妖孽不渣。没有痴情男二。没有强大的白莲因男主屡次加害女主,而且男主还暂时不能动那个白莲。希望读到这本书的人,不喜勿骂,非常感谢。各位读者,请看完第一章的时候评论一下啦!
  • 不当炮灰

    不当炮灰

    她叫沈晓婉,已经在这幽冥河旁活了上千年,可穿梭于各个时代。在不同的时代遇到各种各样的人和事,都有着精彩的人生。她的职责便是引渡这生死簿上寿命终止的人的灵魂,把他们送往奈何桥。她便是这幽冥界的,勾魂使者。
  • 二潇的撞鬼日常

    二潇的撞鬼日常

    只听说打怪能升级,就没听说过捉鬼也能升级的,而且偶尔还会掉点装备顾萧潇也是醉了,她虽然从小就喜欢听灵异故事,但也是一位好龙的叶公而已。看着房间里四处飘荡的鬼魂,还有那不同品种的妖怪,顾萧潇觉得心好累,虽然看着很热闹,但她是真的不想住在鬼屋之中啊,另外,那个被男人头所装点着的吊灯,怎么看都有些让人渗的慌。顾萧潇从来不信这个世界有鬼怪,也从来没想过能谈场惊天地泣鬼神的爱情,可是当他出现时……一切似乎都变得不那么一样了。季白,他并不是一个谁都能享用的男人,仅仅22岁的顾萧潇还没有学会如何去对待这样一个男人。
  • 玄怪录

    玄怪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天行九巫

    天行九巫

    万年前,大胤皇帝慕千仞凭借凡世王朝之力统治整个修真界,自此开启皇朝时代,万年后,慕千仞消失,修真世界再次暗潮涌动,各大门派欲复活上古神魔,重回上古时代,于此同时,数百年前的一个预言更是提前两百年爆发。世有九巫,各司天下。一个从天巫走出的少年,如何在这风云天下,搅动风云。
  • 血型密码

    血型密码

    《血型密码:A·B·O·AB型人的性格、命运及其改变的世界》不是一本简单的血型学指南读物,而是从历史的视角、文明进化的高度、日常生活的细节出发,全面向读者揭示关于血型所不为大众知道的奥秘! 请看一个事实:春节前后诸多城市的医院O型血告急而B型血胀库,这是什么原因呢?人们首先想到的是O型是万能输血者,因此O型血不够用,哪又为什么B型血胀库呢?真正的答案绝对超乎人的想象!在南京血液中心血库工作多年的血型学专家是这样解释的:这种现象是各种血型人的性格和健康差异所导致的结果。B型血充足的原因是B型血的人性格平和而健康,O型血的人因争强好胜,交通事故及打架中的伤者绝大多数是O型血,因此O型血很吃紧。
  • 那些光影飞华的魅惑(每天读一点英文)

    那些光影飞华的魅惑(每天读一点英文)

    《那些光影飞华的魅惑》由我的美丽日记、我的健康我做主、时尚达人、勇闯天涯、摩登时代等篇目组成,让你在体味时尚、逐赶潮流中,不知不觉提升英语能力。
  • 趣文录

    趣文录

    一个不知名的浪子,在他短短数十年里,记寻了他这一生的趣文趣事!
  • 比烟花寂寞的爱

    比烟花寂寞的爱

    女人如水,兑入酒中是酒,兑入醋中是醋,女人的身价取决于她的男人。张茜,典型80后穷二代,千千万万打工潮中普通一员,结婚三年,聚少离多。婚姻好比一桌上好的酒席,爱就是主食,面对没有信任,没有幽默,没有尊重,没有欣赏,缺少主食的酒席。张茜终于鼓起勇气打包行李,开始全新的生活。走出后,才发现天外有天,人外有人,这世上不是只有古子林一个男人!并因此,因祸得福,工作顺风顺水,节节高升。婚姻失利,事业得意。面对昔日前夫,今日生意上的竞争对手,张茜感慨万千。而且这时候张茜身边也有了英俊潇洒的爱慕者付刚和神秘网友。是向钱看,还是赌一把接受良心发现的前夫,张茜决定把这一切交给老天,在某月某天如果下雨,就选-----,如果晴天就-----如果那天是阴天那么-------此书献给仍在打工路上的兄弟姐妹,只要努力坚持,就一定会有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