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344700000015

第15章 曙光在前(2)

“国民政府”,“光复”一年,就变成了“刮民政府”。通州虽是北平边的县城,但“国军”代替了日本兵,并没有给贫苦人带来谋生的出路,也没有带来和平与安宁。即使我家有了姐姐、哥哥的一点接济,也还是时有困窘,因为他们都不能按月寄钱,看来也都并不富裕。更令母亲为我担心的是,“国军”也在学日本鬼子的“榜样”,四乡到处抓夫抓兵。有一次,我从北平坐晚车回家,途经十字街口,店铺早已关门,行人稀少,路过兵营,我走得快一些,就被抓兵的坏蛋盯上了,直追到我家门口,硬说我不是李家人,要带我去“审查”。幸亏我前面讲的那位杨“保长”仗义,多方证明我确是李家三儿子,他们才悻悻然离去。妈妈很害怕,又给大姐大哥写信,让他们无论如何给我找个事做,能上学也好,反正不能留在通州了。现在知道,那时大姐夫赵纪彬,也面临诸多困难,首先是因为参加进步的教师组织,被东吴大学解聘,随后是上海形势紧张,地下党通知他去苏州暂避一下。直到1947年春尽,已是四月底了,我才接到大姐来信,说姐夫已应聘到青岛山东大学执教,六月间离开上海,叫我准备七月间去青岛。路费是大哥寄来的。

这是我进入20岁时,过的没有挨饿受冻比较平静的一年,可在我的感受中却也觉察出,社会并不平静。“日本鬼子”虽然滚回了他们的小岛,可“沦陷区”的人民,在所谓“光复”后,也没有得到“国民政府”的优抚,反而成了它压迫、鱼肉的新对象。我不懂为什么一个打胜了的国家,还会这样民不聊生,看不到希望;更不懂为什么打跑了一个侵略者,又引进了另一国鬼子兵横行我大城市,我们究竟是胜利国,还是附属国?“沈崇事件”,开始使我愤愤不平,也开始怀疑我上学是想干什么,能干什么?自然,一个人的少年时代,应该是上学求知的最好时期,这无可厚非。但在“光复”后的如此恶劣的社会环境里,我能安心上学吗?什么是我上学的理想呢?亲眼目睹我的几位“兄弟”的上学现状——家屏兄未来温馨的梦,我还没有……小一哥那种维护“政府”的行为,很使我不满;萧园兄的投身运动的热情,又使我想到他没有多少时间读书。我虽不在其中,却也有些困惑了!

记得1956年,我的入党申请得到批准,组织上吸收我入党时,一位宽厚仁慈的老人,文艺部主任林淡秋同志和我谈话,直率地向我提出了这样的疑问:“你那时活得那样苦,为什么不找党呢?”这显然是对我少年时代落后的一个拷问,我无言答对……后来我知道,我的很多上级领导人和我一样,在少年时代,即使上过学,也是有始无终的。大多在学生时期,就已参加了党所领导的革命活动,甚至为此而被捕或被开除,四处漂流,在穷困中为革命奋斗,可我的少年时代却是在混沌蒙昧中度过的。

1947年春节,那时应当叫中华民国36年岁末,我是在通州家里度过的。时势已很紧张,通州城曾经受到“老八路”(人民解放军)的夜袭,连县长和警察局长都吓跑了。我们南城人只听到了枪声,武定庵人都拍手称快。遗憾的是那个贪官没有被打死。在这种情况下,妈妈更不让我外出了,我只能去那莲花池中心图书馆看看书,碰巧了那里有一套残破的巴金的《家》、《春》、《秋》。小说中那没落家族的衰败、腐朽,那窝囊大哥觉新和觉醒而敢作敢为的觉慧,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个图书馆本来是我看武侠小说的地方,现在我要找的却是别样的书了。

四五月间,夏天来了,我也接到了大姐的来信,叫我7月间去青岛。6月中,我跑了趟天津,住在老朋友贾士元家中,托他给我买了一张7月12日去青岛的船票(因为那时陆路已不通)。于是,等到7月10日,我就辞别了妈妈,由小弟锡洪帮我提着行李送上火车,这时小弟已12岁,正在上小学,也是个淘气包,但学习成绩不错。我叮嘱他:妈妈就一个人,不要尽出去闯祸。我当天就到了天津,第二天还是士元兄送我上了船,我扛着被褥,提着一个大衣包,挤在人群里上了船,也不知那是海河的哪个码头。又是第一次看到海轮,它当然是一条大船,分二三等舱(实际上还没有我80年代过三峡乘的江轮大)。乘客大概有一二百人,我自然只能买三等舱票。上船后,看到很多人挤着下舱,可也有人把行李堆在甲板上坐着,我就问一位山东口音的中年人,他们为什么不下舱。他看出我没坐过海船,就告诉我:三等舱在船底,是个大闷罐,颠簸得厉害,很多人都会呕吐,就是你不怕颠,也会熏得呕吐,不如就在甲板上,吐也吐个痛快。那时,我对大海毫无知识,虽读过几篇写海的散文,有的写静静的港湾,有的写波涛汹涌的大海,我记得还有一位作家写他“留洋”时在晨曦中的甲板上漫步,享受大海的爱抚,可这都是在书里看到的,大海究竟是什么样,我没有自己的经历和感受。

船是半夜起航,那天天气闷热,就是坐在甲板上,也汗流浃背。不过,船一开动,立刻有微风徐徐吹来,遍体生凉,很惬意,觉得幸好没下船舱,不然,闷在舱底,这么热的天,就是没有颠簸,也会呕吐。船虽是还行驶在海河湾里,两岸灯火却渐行渐远地向后退去,那清凉的海风还残存着暑气,却已裹挟着海上的腥冷扑面吹拂,使人精神一振。天蒙蒙亮,船已驶出了海口,我毕竟是第一次乘船,第一次海上行,那可真是汪洋大海,一望无际。当时的海风并不大,但在船的起伏中,却能觉察出它在潜流中并不平静。望着大海,我确实感到它的博大和壮观,但内心也产生了一种莫名的渺小和恐惧。想到如果落入海的怀抱,恐怕是比一只蚂蚁落在热澡盆里挣扎的时间还短,一瞬间就会被吞没,最多冒两个水泡。

我的眼睛是红绿色盲(这是后来参军时检查出来的),而且识色的能力也弱。所以,眼中所见,虽是一片汪洋,却难得感受海的蔚蓝色的美丽,何况我眼中的这艘“大船”,在这四望无际的大海中,也不过是一个游动着的摇摇晃晃的小黑点。因而,这海天一色,也没有唤起我什么胸怀壮观的大志向。船上的乘客,多数是为生活奔忙的劳苦人,虽散坐在甲板上,却是没有人在欣赏海景。船行不到半天,甲板上的人就有几个开始呕吐了,我自是最厉害的一个。那位好心的山东老乡就过来和我说:“小伙子,没坐过海船吧?这一路上有你吐的呢!你得吃东西,不能让肚子空着,吃了还得吐,那不要紧,不然会伤了胃的。”我本来已吐得昏昏沉沉,什么也不想吃,听了他的话,就从挎包里拿出一个士元兄送的夹着猪头肉的烧饼,硬吃下去。果然舒服了一点。不过,过了一个小时,又开始吐了,连胃液都吐得干干净净。就这样,周而复始,吃了吐,吐了吃,我在海船上度过了三天。散文家笔下的那种海上奇景,我一点也没有欣赏到,只是顾命要紧。我看到的唯一美景是那些白色的鸟,它们或者浮游在海上的层层波浪上,或者围绕着海船低飞掠过,它们既不怕船,也不怕人。我见过的海鸟只有这一种,它大概不是高尔基笔下的海燕,而是我在云南昆明滇池岸边看到的那种遮天蔽地的海鸥,因为在海上它们也是群体活动。

海上阴晴不定,本来是烈日当空,一霎间一片乌云飞来,立刻大雨如注。可能因为正当雨季,三天的海程,我却有五六次遭雨淋,不只身上的衣服干了又湿,湿了又干,浑身腥臭,就是我的打包的被褥,也和我一样经受了海上风雨的洗礼。而且,还被飞溅的海水渗了个透。我在海上颠了三日夜,一直昏吐,完全顾不上它,任它在船上滚来滚去,到达青岛时至少已加了五六斤的分量。那是海上生活第四日的清晨,一个雨后的晴天,天上虽然还浮动着一团团白云,却真是蓝蓝的,天气仍然炎热,但海风吹来,还是有些爽气。青岛给我的第一印象真是好极了!我扛着潮湿的行李,沿着时上时下的碎石路,一路打听着,终于找到了合江路山东大学教授公舍,生活终于有了一个新的开始。

二、青岛的新家

青岛山东大学合江路教授公舍,像那里的很多建筑一样,是依山阶梯式的坡型建筑,外出则或者上山,或者下山,大都是山路。去山东大学要上行,到市场要上下几次。这样的楼和路,我是第一次见识,几十年后,又曾在重庆见到。给我的第一感觉是自行车在这里很难派上用场。但是,如果夜间站在高处,就会看到层层叠起的万家灯火,构成一幅奇妙的画面。

1947年7月14日,我开始加入了姐姐的四口之家。我有一女一男两个小外甥。当时大概一个五岁、一个三岁。姐姐名贞元,弟弟名明因,这是哲学家给子女起的名字。我初不解其意,以为,“贞”大概表示意志坚强的意思。后来看到冯友兰先生著有《贞元天书》,自称“取贞下起元”之意,即通过对民族传统精神的反思,以建立自己哲学的“新统”。才想到,同是哲学家的纪彬,大概也是通过女儿的名字以述志。“明因”,显然是“因明”的倒写,“因明”,是印度古代逻辑学,“因”即原因,“明”则含有学术研究之意。纪彬在哲学研究中,曾致力于中国逻辑史的研究,可惜最终没有完成。其实,贞元和明因长大以后,学习与从事的工作,都与哲学无关。贞元学的是法律,后来在学校教书,是优秀教师,教的是政治。文艺是她的业余爱好,喜欢的是外国文学和外国电影,以致当今的“韩流”的影视剧也喜欢,自幼就喜欢跳舞。明因原是学地质的,有很长一段时间是户外作业,年轻时曾有过发明并获过奖。晚年退休后,又专心于整理父亲的遗著,撰写赵纪彬传记,考证工作做得很细,大有纪彬遗风。当然,1947年还是他们的幼年时代,今天留在他们记忆中的往事,大概已经模糊了。我初次见到他们,彼此很陌生,连大姐都看着我笑起来,说了一句:“长这么高了!”因为她离家出走时,我只十一二岁,现在则是20岁,1米81的大小伙子了。在我家,父母、姐姐、哥哥,都只不过1米56的身材,独我,继承了外祖父和舅舅的“传统”,又生得很瘦,像根竹竿。贞元和明因都是见过大舅的,可能没想到我是这么个大个子,虽然陌生也很好奇,一会儿跑过来偷偷看看我,立刻就格格地笑着跑开了。

姐夫赵纪彬,中等身材,河南口音很重,两眼炯炯有神,长袍大褂的穿着。大姐长我十四五岁,纪彬长我22岁,确实可以作为我的师长了。我仿佛有点眼熟,好像什么时候见过他。后来知道,“通州事变”前后,他和另外一个朋友(秦林舒)在通州教育馆前和大姐说话,我和小伙伴跑过,大姐叫住我说,回家不要告诉爸妈。我知道,大姐本在北京师范大学先修班学习,用父亲的话说,后来因为“闹学潮”退学回家了。父亲说了她几句,那几天她正和父亲怄气,不出屋吃饭,每天都是二姐端饭给她吃。我当时并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实际上大姐是参加了“一二·九运动”,她退学回家,也是在酝酿南下参加抗日。只不过,她又在北平和二姐一起当了半年电话局话务员,才悄悄离去。父亲没有阻拦,那时家里虽然已经困难,他对儿女参加抗日一向是支持的。直到大病瘫痪,他也不肯把大哥留在沦陷区。大姐是先去了西安,她究竟是在西安还是重庆结婚的,我至今也没弄清。不过,不管她曾经有过怎样的激情的青春岁月,这时我看到的大姐,似是已做了几年的“贤妻良母”,因为她已有了两个孩子,已无法出去工作了。大姐本是通师的高才生,也是我家的才女,我虽然没有读过她写的文章,却看过她笔录的纪彬的著作。我想,在我去青岛以前,她一定是姐夫的好帮手。纪彬因为几次坐过北洋军阀和国民党反动政府的监狱,留下了手颤的后遗症,写作有困难,需要有人帮他笔录、抄写。

同类推荐
  • 年轻时的思绪

    年轻时的思绪

    仰望碧空如洗的蓝天,呼吸着清新的空气,看着案头整理好的文集,我很欣慰。这当是自己作为妈妈送给儿子步入少年的一份礼物吧!同时,也算是自己人生历程中收获了的褒奖和鼓励后的回报。家庭是组成社会的细胞,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作为家庭的一分子,我们每个人都享有自己的权利和承担应尽的义务。人人都盼望有一个幸福美好的家,却不是所有人为此付出努力都能追求到想要的结果。对此我深有感触。
  • 高原美丽人生

    高原美丽人生

    这是发生在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县一个真实的故事。剧中主要人物,均为真实姓名,事件也都是曾经真实发生过的。讲述的是西宁市湟中县下麻尔村残疾(无手)回族教师马复兴的感人事迹。在读了他的新闻和深入采访他之后,我的灵魂被深深震撼。他用别样的方式诠释着人生的意义,演绎着生命的美丽。在三尺讲台,在生活中,他用超出常人想象的顽强和毅力,体现了人生的价值,认识马复兴老师的人都会说:“马老师有手,他的手在他的心里。”马复兴曾荣获中央电视台“三农人物”、“青海省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五一”劳动模范等荣誉,“全国最美乡村教师”荣誉称号。
  • 进步的回退

    进步的回退

    演讲、对话、接受采访是释放思想、感觉的明快方式和“简易程序(韩少功语)”,作为当代中国文学界为数不多的一位。韩少功学养深厚、思想敏锐、具有勃勃的创造活力,总是走在时代思潮与文学的最前沿。《大题小作——韩少功、王尧对话录》精彩纷呈,其第一章《革命追问》获2005年《当代作家评论》年度奖。
  • 守在青春里的那些理所当然

    守在青春里的那些理所当然

    以前我一直觉得对爱情还是不要太认真的好,不然会伤的太重,但是遇见你之后,什么伤的重不重都不管,我只想用所有来爱你。也许最后我们可能不会在一起,可我还是想把什么美好都给你。70多个爱的故事,10多万字的心灵独白,诗一样的文字,格言一样的感悟,却还远远写不尽你带给我的从未有过的感觉。当我朝你看过去时,发现,你已经在凝视着我,这是最美妙的感觉。《守在青春里的那些理所当然》愿欢喜和困惑交织、告别与告白不断、受伤与成长并行的美好时光在此定格。
  • 何泽涌:放大的细胞人生

    何泽涌:放大的细胞人生

    1919年1月28日,何泽涌出生在苏州的“两渡书屋”。“两渡书屋”是何泽涌父亲何澄“灵石何寓”院内最早盖起的一幢房屋。“灵石何寓”为何澄亲书,由工匠镌刻烧制成一个长方形的搪瓷匾镶嵌在大门旁边的院墙。当时的门牌号码是苏州十全街一四三号(后改为151号)。“灵石何寓”门匾,不仅开宗明义地标明了何澄是灵石移居到苏州的山西人,而且在“灵石何寓”的界地十全街和五龙堂小巷的拐角处,何澄还立有一块不同寻常的界碑——“灵石共和堂何”。
热门推荐
  • 凭栏望月

    凭栏望月

    这是一部满溢故乡情的诗集。字里行间缠绕了太多对巴蜀大地的深情厚意。天府之域,巴山蜀水,都是诗人永恒的美丽羁绊。绻绻情思,绵密如飘飞于巴山的细雨,尽情挥洒,无处不在。在旅途,那异乡的天地,如镜照影,浮现的都是家乡的山水,叫人片刻难以忘怀——“巴山夜雨,淋湿了思念”。这是一部唱给神州神圣大地激情澎湃的情歌集,也是一部流浪的情歌集。中华风物,皇天后土,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随游历的足迹在诗人笔下生花。“
  • 发现陕西:秦始皇陵兵马俑

    发现陕西:秦始皇陵兵马俑

    本书以翔实的资料和丰富的内容介绍了秦始皇陵和“世界第八大奇迹”兵马俑,详细阐述了秦始皇陵和兵马俑一、二、三号陪葬坑的布局特点及剑、矛、戈、戟、弩等出土青铜兵器。精美的图片、精确的考古数据及小资料充实了本书内容,可作为知识的补充,也充分展现了秦代的冶炼技术、工匠的细腻手法和出土文物的艺术价值。
  • 益州名画录

    益州名画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绝世神枪

    绝世神枪

    这是一个充满玄气的世界,从一纸金书开始,主角叶星从废材慢慢变成万众瞩目的强者!强者之路如披荆斩棘,遇神杀神,遇佛杀佛,叶星必然踏上逆天之路!这天再也遮不住他眼,这地再也埋不了他心,就让这九天十地为他独尊!叶星傲然道:“兄弟,女人,实力,老子一样不缺!”
  • 被风吹走的爱情(中国好小说)

    被风吹走的爱情(中国好小说)

    人只有在生死攸关的当口,才能看清什么才是真正重要的。疾病让马丁重新认识了自己,让他对从前颓废的生活后悔不已。他开始理解他人,愿意记住他们的美好。正是青春的我们,没有理由怨天尤人,埋怨生活,因为我们还有爱的能力,还能够去爱一切可以爱的。
  • 英雄时代

    英雄时代

    小说描写了两兄弟不同的情感经历和商战中的诡谲风云,笔墨触及当下大都市,涉及经济等诸多生活层面,堪称柳建伟的文学代表作。史天雄从小由陆承伟的父亲陆震天一手养大并成了陆家的女婿,他是个对党对国家最忠诚的“圣徒”,而陆承伟却是一个随时利用成熟的市场经济价值体系指导行动的金融家。两人不同的信仰和价值观,以及不同寻常的兄弟关系和渊源引发出一场惊心动魄“两足相争”的人生话剧。
  • 谋略

    谋略

    《谋略》又名《谋略例说》,共四卷,第一卷是关于战争开始前使用的谋略实例;第二卷是关于战争中制服敌人的谋略实例;第三卷是关于围困和解除围困时的谋略实例;第四卷谈论了军人道德。该书是战争史例的分类集锦,隐含着丰富的古代军事哲学思想和用兵之道。比如,不要欺负居民,因为他们是军人的衣食之源;士兵不是强盗,用仁爱战胜敌人的威力不亚于武器;战争不是对着居民,而是对着武装起来的敌人;敌人在哪里据守就向哪里进攻;敌人投降了就饶恕他;等等。
  • 大方广师子吼经

    大方广师子吼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快穿之桃夭灼其华

    快穿之桃夭灼其华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陶之夭,一个天才少女,一代真正的学神,凭借其无限的潜力和优良的品格,光荣地在死后被系统契约,开始了称霸世界之旅......呵呵,以上只是中二系统的自以为是。实际上,系统宿主俩新手上路,各种状况、意外满天飞。新手系统一路惊吓,最后面无表情,“呵呵!路上捡个东西,都能捡到人人争抢的宝贝!路边吃个小吃,都能吃到绝世神药!在家睡个觉,都能完成神级任务!我家宿主勾勾手指,就能毁天灭地!称霸世界?那只是小意思!”
  • 神奇的动物

    神奇的动物

    本系列丛书出版发行以来,受到广大青少年读者的热烈欢迎,反响强烈。应该说,这是很自然很正常的。因为青少年的好奇心最强,求知欲正盛,而本丛书不仅满足这种好奇心,提升这种求知欲,还激发青少年对人类未解之谜的关注之心,对未来科学问题的探索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