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086900000001

第1章 序

提起洛克菲勒家族,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所以,大多数读者看到这本书时,可能已经有了先入为主的印象,比如,他们可能很喜欢平易近人的新晋纽约州州长纳尔逊,而对于纳尔逊的祖父约翰·D·洛克菲勒则态度冷漠。不过,在没有读完本书的第一章时,你就会发现,作为本书的作者,我对这位已仙逝的石油大亨没有丝毫谴责,事实上,在洛克菲勒家族中,我最欣赏的就是这位白手起家的石油巨擘。我坦承自己存在这种偏见,并且一点儿也不觉得赧然。假如约翰·D·洛克菲勒是个海盗,他也绝对是一位高贵的海盗,后甲板总是一尘不染,而那些想要对他指手画脚的批评人士必须通过更不光彩的行为才能达到目的。极端的道德主义者可能看不出两者的区别,但是我一直很欣赏洛克菲勒的做法。1957年年初,当《假日》(Holiday)杂志编辑部主任哈里·西翁斯(Harry Sions)建议我写几篇关于洛克菲勒家族的文章时,我欣然接受了这一任务。本书中间的4个章节就源自这些文章,因此我十分感谢哈里以及坚持求证精神的《假日》杂志编辑部。本书第一章和第六章的部分内容曾刊发在《哈珀斯杂志》(Harper's Magazine)上。如果本书存在任何瑕疵,那问题在我,与《假日》杂志和《哈珀斯杂志》无关。

关于洛克菲勒家族的文章或书籍已是屡见不鲜,其中很多都带有贬低的意味,有些甚至带有诽谤性质。本书并没有类似的诽谤之言。不知从何时起,有关富人的传言,不管是否真实,只要性质足够恶劣,人们都愿意将其当作迷思听之信之。不过,喜欢读这种内容的人恐怕要对本书大失所望了。那些已被推翻或在那时看来显然是错误的指控,都不是本书收录的内容。就篇幅而言,本书也不会出现这些内容。这只相当于一张全家福,而非一本相册。我个人的感觉是,那些指控者们从某种程度上说并没有真正明白约翰·D·洛克菲勒的伟大。他们本是一些小人物,审判洛克菲勒时也将其视为一只羔羊,而实际的案件却说明他的的确确非同凡响。如果说洛克菲勒有一点无懈可击的话,那就是,他绝对不是一个小人物。约翰·D·洛克菲勒小心翼翼地不去触犯社会法律,但他推翻了传统。他并没有损坏树木,而是烧毁了整片森林。

与艺术一样,新闻也是一个连续体,每位作家都要感谢之前涉足相关领域的那些作家。虽然我自己亲自追踪了当前这一代洛克菲勒,但随后的工作便是将过去100年的书籍和报刊中出现的事实加以综合。因此,我衷心地感谢先前的记者和学者们。当然,在整理资料的过程中,我不可避免地碰到了同一故事的不同版本。在这种情况下,我会选择最可信的版本,在我看来,这似乎是唯一合理的解决办法。

给这样一本薄书加上一份正式的参考文献,多少有些做作之嫌。不过,读过本书后好奇心膨胀的读者可能会觉得意犹未尽。下面这些书目,我觉得尤为有用:弗雷德里克·刘易斯·艾伦的《大转型时代:全球帝国的阵痛1900~1950》(The Big Change, America Transforms Itself,1990-1950,纽约:哈珀斯兄弟公司,1950年)、玛丽·埃尔森·蔡斯的《艾比·奥尔德里奇·洛克菲勒》(Abby Aldrich Rockefeller,纽约:麦克米伦出版社,1950年)、约翰·T·弗林的《上帝的黄金:洛克菲勒和他所处的时代》(God's Gold, The Story of Rockefeller and His Times,纽约:哈考特·布雷斯公司,1932年)、雷蒙德·B·福斯迪克的《小约翰·D·洛克菲勒》(John D.Rockefeller, Jr., A Portrait,纽约:哈珀斯兄弟公司,1956年)、马修·约瑟夫森的《强盗贵族:伟大的美国资本家,1861~1901》(The Robber Barons, The Great American Capitalists,纽约:哈考特·布雷斯公司,1934年)、《约翰·D·洛克菲勒:强盗贵族抑或工业政治家?》(John D.Rockefeller, Robber Baron or Industrial Statesman?,波士顿:D·C·希思出版公司,1949年),这本书由厄尔·莱瑟姆撰写序言,涵盖了约翰·T·弗林、艾达·M·塔贝尔、马修·约瑟夫森、约翰·D·洛克菲勒、艾伦·内文斯、亨利·德马雷斯特·劳埃德、刘易斯·加朗捷和切斯特·麦克阿瑟·德斯特勒所著的文章。此外还有:乔·亚历克斯·莫里斯的《洛克菲勒兄弟外传:五位杰出的年轻人》(Those Rockefeller Brothers, An Informal Biography of Five Extraordinary Young Men,纽约:哈珀斯兄弟公司,1953年),艾伦·内文斯的《权力研究:实业家与慈善家约翰·D·洛克菲勒》两卷本(Study in Power, John D.Rockefeller, Industrialist and Philanthropist,纽约:查尔斯·斯克里布纳父子出版公司,1953年),南希·纽霍尔、费尔菲尔德·奥斯本和霍勒斯·马登·奥尔布赖特撰写的《为了每一位美国人:小洛克菲勒的环境保护活动》(A Contribution to the Heritage of Every American, The Conservation Activities of John D.Rockefeller, Jr.,纽约:阿尔弗雷德·诺普出版社,1957年),以及约翰·D·洛克菲勒的《往昔的人与事》(Random Reminiscences of Men and Events,纽约:道布尔迪——佩奇公司,1909年)。

报纸和杂志对洛克菲勒家族的报道可谓铺天盖地,无穷无尽。我主要参考的文章选自《航空周刊》(Aviation Week)、《商业周刊》(Business Week)、《科利尔》(Collier's)、《乡绅》(Country Gentleman)、《当代传记》(Current Biography)、《外交事务》(Foreign Affairs)、《财富》(Fortune)、《论坛》(Forum)、《生活》(Life)、《文学文摘》(The Literary Digest)、《瞭望》(Look)、《芒西杂志》(Munsey's Magazine)、《民族周刊》(The Nation)、《新共和》(The New Republic)、《新闻周刊》(Newsweek)、《评论之回顾》(Review of Reviews)、《星期六晚邮报》(The Saturday Evening Post)、《星期六评论》(The Saturday Review)、《美国新闻和世界报道》(U.S.News and World Report)、《时代周刊》(Time)、美联社、《巴尔的摩太阳报》(The Baltimore Sun)、《普林斯顿人日报》(The Daily Princetonian)、《哈特福德新闻报》(The Hartford Courant)、《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纽约先驱论坛报》(The New York Herald Tribune),以及合众国际社。有很多署名的文章对我来说十分宝贵,它们有斯图尔特·艾尔索普的“百分富翁之战”(刊于《星期六晚邮报》,1958年10月25日)、赫伯特·H·卡森的“洛克菲勒基金”(刊于《芒西杂志》,1911年10月)、利奥·伊根有关纳尔逊·洛克菲勒竞选州长的多篇文章(刊于《纽约时报》)、沃尔特·普里查德·伊顿的“洛克菲勒研究所”(刊于《芒西杂志》,1910年6月)、《弗雷德里克·T·盖茨回忆录》节选(刊于《美国传统》,前言与后记均出自艾伦·内文斯之手,1955年4月)、约翰·B·肯尼迪采访小洛克菲勒之后所写的“我的父亲从不对我说‘不要做’”(刊于《科利尔》,1927年3月5日)、H·L·门肯的“浸信会信徒约翰”(刊于《美国水星》,1932年12月)、乔·亚历克斯·莫里斯的“乡巴佬洛克菲勒”(刊于《星期六晚邮报》,1956年9月29日)、理查德·奥斯汀·史密斯的“洛克菲勒兄弟”(刊于《财富》,1955年2月~3月)、卡罗尔·L·汤普森的“约翰·D·洛克菲勒:统一者”(刊于《当代历史》,1949年10月)、西奥多·H·怀特的“民众选出的百万富翁”(刊于《生活》,1958年9月22日)、斯隆·威尔逊的“章鱼”(刊于《纽约客》,1946年6月9日)以及“一位老人”(刊于《纽约客》,1947年9月27日)。

在撰写本书的过程,很多人都奉献了他们宝贵的时间,为我提建议,借资料给我,并回忆自己脑海有关洛克菲勒家族的点点滴滴,真的很感激他们。本书也离不开维克多·博雷利亚、肯尼思·乔利、玛莎·达利林普、斯蒂芬·V·戴维、华莱士·哈里森、弗兰克·贾米森、罗素·T·林巴赫、沃伦·林德奎斯特、约翰·洛克伍德、唐·麦克莱恩、伊莎贝尔·曼彻斯特、J·M·里普利和埃德·扬的帮助。此外,我要向卫斯理安大学奥林和阿姆斯特朗图书馆耐心的管理员们致以敬意。我还要深深地感谢戴维·洛克菲勒、约翰·D·洛克菲勒三世、劳伦斯·S·洛克菲勒和纳尔逊·A·洛克菲勒,感谢他们愿意抽出时间坦诚地回答我的所有问题——当然,我本人对本书的内容负责。但是,没有他们的合作,本书可能无法写就,没有他们给我的启发,这本书可能会无聊至极。我希望本书的效果远不止于此,我也希望读者不要将这本书归为政治一类。纳尔逊的名气暴涨激起了人们对洛克菲勒家族的兴趣,但是这种兴趣早已存在了一个世纪之久。直到本书快要收尾时,我才添加了纳尔逊最近的政途作为。其实,本书的核心内容在纳尔逊宣布竞选纽约州州长之前就已完成。我承认,以一位美国报人的敏锐直觉,我那时没有想过他会胜出。

威廉·曼彻斯特

同类推荐
  • 高原上的背影

    高原上的背影

    对于大科学家,人们难免想知道:他们是怎样成功的?日常生活中又是怎样的?书中关于科学家们业余爱好的描写,十分有趣和亲切,使人看到科学家们精神世界的另一个侧面,看到科学与人文的和谐交融。
  • 用爱心拥抱世界的盲聋女作家:海伦·凯勒

    用爱心拥抱世界的盲聋女作家:海伦·凯勒

    本书是人物传记故事,生动地记述了美国女作家、演讲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海伦·凯勒坎坷的一生。海伦出生后19个月就丧失了视力和听力。然而,在80多年无光、无声的孤独岁月中,她却靠着一颗不屈不挠的心,以惊人的毅力去面对困难,终于用自己的努力,创造了生命的奇迹。她毕业于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学院,并用生命的全部力量投身各种社会活动,经常四处演讲,奔走于世界各地,致力于残疾人事业。她还克服千难万苦,出版了我的一生中流等14部著作,为残疾人找到了一条通往光明的道路,为人们留下了千古传颂的生命之歌。
  • 我所认识的蒋介石

    我所认识的蒋介石

    本书是冯玉祥将军和蒋介石在政治上分手之后,在美国口述、并由其夫人李德全笔录而成的。1928年冯玉祥与蒋介石换帖结盟,拜为兄弟,开始了20年的合作关系和私人交往,过从之密,交往之久。非一般人所能及全书以第一人称口述,读来真实生动,朴实无华,振聋发聩,是一部值得阅读和收藏的好书。
  • 三皇五帝的传说

    三皇五帝的传说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丛书是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和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组织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编写的一套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的大型知识读本。《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三皇五帝的传说》为丛书之一,系统全面介绍了三皇五帝相关历史知识。《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三皇五帝的传说》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
  • 任正非传

    任正非传

    任正非,一个中国商业史上无法绕开的名字,他被誉为教父级企业家,他重新定义了中国企业家精神。他的创业故事激励着无数企业家搏杀奋斗。他和他缔造的企业一样沉稳低调,历经沉浮坎坷,却最终披荆斩棘,登上了个人意志和时代的巅峰。他早年投身军营,却未上前线杀敌,做的是基建工程兵;改革开放后,军队改制,他转业于国企,却给所在企业造成巨额亏损,最终被除名。时年43岁的他,失业、离婚、负债200万元,没有资本、没有人脉、没有技术、没有市场经验,带着仅有的2万余元钱,在破旧的仓库里成立了华为。然而30年后,当人们提起华为时,它已经是跻身世界五百强之列,年营业额逾800亿美元的超级企业……
热门推荐
  • 素素花开

    素素花开

    一部关于青春、梦想、爱情、追逐、金钱和欲望的小说,一首倾心相恋却不得不挥手告别的爱情挽歌,素素、程心亮、优优、小放,他们彼此相愛又彼此折磨,他们彼此纠结又相互救赎,青春本就是一首可歌可泣的诗篇,爱情更是人生一场豪华的盛宴,为赴此宴的人们,对所有的付出都终将无悔。--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青春很放肆

    青春很放肆

    主要讲述在大都市拼搏的青年轩杨和富家女梅映雪之间刻苦铭心的爱情故事,轩杨命运多牟,父母早亡,在追求生存与爱情的道路上艰难重重,有人在物质面前迷失自我,有人坚守初心不忘本,落魄、背叛、金钱、友情……婊子无情,戏子无义,在理想与现实的交织下,轩杨重生了……青春就该为梦想付出,年轻的心永远不会服输。
  • 召唤武魂

    召唤武魂

    一部还算牛逼的异界争霸文、、、嗯!这简介,写了等于没写!
  • 伊索寓言(语文新课标课外读物)

    伊索寓言(语文新课标课外读物)

    现代中、小学生不能只局限于校园和课本,应该广开视野,广长见识,广泛了解博大的世界和社会,不断增加丰富的现代社会知识和世界信息,才有所精神准备,才能迅速地长大,将来才能够自由地翱翔于世界蓝天。否则,我们将永远是妈妈怀抱中的乖宝宝,将永远是温室里面的豆芽菜,那么,我们将怎样走向社会、走向世界呢?
  • 比兰纷争

    比兰纷争

    西方异世界大陆硝烟四起,是人类各方势力的争斗还是神与人的阴谋决战,奇妙的魔幻世界里,各个人物的贪念能否得到满足?权力的游戏般的魔幻世界,魔戒类西方奇幻,极具写实的打斗细节。
  • 江户时代日本对中国儒学的吸收与改造

    江户时代日本对中国儒学的吸收与改造

    江户时代(1603-1867)是日本大规模吸收与改造中国儒学的重要历史时期,对中国儒学的吸收与改造不仅使江户时代日本文化展现出丰富多彩的历史画卷,也为日本的明治维新提供了思想理论基础,甚至一直影响至今。本书运用了大量的、前人未曾引用的第一手资料,详细论述与分析了江户时代日本六大学派对中国儒学的不同态度以及各学派所取得的学术成就,展现了日本吸收与改造中国儒学的成功与失败。
  • 玉箓资度设醮仪

    玉箓资度设醮仪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停骖录摘抄

    停骖录摘抄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有声默片

    有声默片

    老袁是个下岗的中年男人,靠在车站门前摆摊擦皮鞋谋生,过着再平常不过的小日子。某日老袁偶遇一个和尚,受其点化,萌生了写书的念头。可未曾想,从下决心要成为“作家”后,老袁的生活开始变得比小说更戏剧。家人、朋友接连出事,事端和灾难接踵而至,最后竟连父辈们尘封的秘密也牵扯了进来,并让居住在这座小城市中的一个普通家庭陷入末日的危机……
  • 温州人凭什么发财

    温州人凭什么发财

    温州人在“无资金、无技术、无市场”的情况下白手创业,起点低,风险小,回报率稳定,被誉为“东方犹太人”。他们关注市场,不在乎形式。当人们都在一味地追求“最好”时,温州人重视的却是什么是最适合自己的东西。温州商人所取得的成绩为世人所注目,吸引着许多人学习他们的经商模式,探寻他们的创业致富精神。《温州人:凭什么发财》从温州人生存理念、思维方式、经商手段、金钱观念、创业精神等方面讲述了他们创业致富的风雨历程。事例生动,故事感人,文笔清新,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是立志从商者必读宝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