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078300000004

第4章 我们中国人到底想要什么(1)

我们中国人到底想要什么

王冲

2011年,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上有这样一篇文章——一个经济超级大国的崛起:中国想要什么?

文章认为,中国想要的其实简简单单,就是富强、安全和尊严。中国富有但孤独,从资源方面讲,中国是强国,但从吸引力讲,不算。乔治·华盛顿大学中国政策项目主任沈大伟说:“中国外交主要考虑的是成本收益,而非全球公益,是个很利己主义的国家。”这种态度的结果是,中国是在崛起,但是个孤独的崛起中国家。美国有盟友,中国没有。

这种说法显然是美利坚所固有的一种偏见,是一种自我感觉良好。

卡内基中国问题观察家迈克尔·斯温说,在可预见的未来,中国不会成为二战后美国那种全球超级大国。当然,事实上,中国也没有谋求成为超级大国,也从来不打算称霸。

无论如何,有些问题的确值得深思,中国向何处去?中国到底要什么?推而广之,每个人都应该问,我们自己到底想要什么?

有人追求财富,但拥有财富后许多富人却选择离开这片让他们获取了财富的土地。按照新加坡《联合早报》刊载文章的说法,“崛起的一代携款而去”。

根据胡润研究院与中国银行私人银行联合发布的《2011中国私人财富管理白皮书》,14%的中国千万富豪目前已移民或者在申请移民,另有近一半在考虑移民。合计起来,就是高达六成的中国“先富”群体有移民的想法。

无独有偶,招商银行与贝恩管理咨询公司合作的《2011年中国私人财富报告》也显示,个人可投资资产在1000万人民币的高净值人群中,有60%受访者已经完成或正在考虑投资移民。富人移民意愿与他们的资产规模形成正比,该报告显示,在可投资资产过亿的富豪中,有27%已完成移民,其余47%正在考虑。

先富没有带动后富,反而绞尽脑汁携款而去,这景象让“后富”们看在眼里,想必不是滋味。他们为什么出走?想要什么?《联合早报》在报道中指出了多种原因:移民者向往外国更优质的教育资源,更健康的生活环境,更完善的社会保障,更高的私有财产保护水平,等等。当然,一些财产来路不明的企业家与贪官污吏,想将财产转移到国外“漂白”,也是原因之一。

低收入群体怀念集体主义时代,“先富”人士需要更明确的政治承诺与保障,当“弱势”与“先富”都感到愿望实现的前景茫茫,有能力走的一方选择离开,就不难解释了。

我们到底想要什么?这个很难回答。但从外媒的报道中,似乎可以得出一个不太科学的结论:我们这个社会对娱乐八卦的需求,远胜对深邃思想、共同理想的追求。

《日本新华侨报》刊文说,最近,日本AV女优苍井空在中国再次受到关注。此次与以前单纯的受网友关注不同,“档次”有了极大的提升。她应邀出席商业活动,与中国顶尖当红明星同台亮相。这些当红明星被请去主要是宣传。苍井空的作用就是站台宣传。

文章称,在日本,AV是一个产业,具有合法性,而在中国则是受到法律禁止和道德谴责的。吊诡的是,一个日本女优竟然如此受热捧。而且中国官方权威媒体的娱乐节目竟然让一些在网络上与AV业人并肩的人坐在评委席上,出现在公众活动中。是媒体的责任还是政府的责任?这显露出的是“二元道德秩序”,而不是一个简单的“层次”问题。概而言之,割裂的道德评价体系让人担忧。

新加坡《海峡时报》,也关注着中国的文化事业,关注着“中国书店的艰难时刻”。文章说,世界已习惯倾听有关中国增长的故事,但是当涉及书店时,故事的内容就变为了苦恼和销售额下降。而且许多书店已不再卖书,把最好的店面出租。

网上售书的崛起以及读书热的普遍降温,使各书店举步维艰。近年来,中国各地有数千家书店相继关门歇业。仅过去一年,西南城市成都就有上百家书店关门。

这不是一个行业的经营问题,而是一个民族的文化需求问题,它对中国未来带来的隐忧巨患,也许比贪官污吏更可怕。

出去还是回来?这是个问题

王冲

你是不是为是否送孩子出国读书而纠结?你是不是为让孩子多大出国留学而多方打探?你是不是为了孩子毕业后是否回国工作而犹豫?你是不是为了是否出国陪着孩子读书而踌躇?……

如果你生活在大中城市,有房、有车、有孩子,有50万以上的存款,那么,恭喜你,你可能正为这些问题而烦恼,这篇文章,也正是试着减少一点你的烦恼——尽管无法保证给出“标准答案”。

留学百年

留学,是个自从清末积弱以来就让中国人纠结的话题。古代中华为天朝上国,万国来拜,不是落难或被通缉,很少有人愿意背井离乡,反倒是海外各“蛮荒之国”愿意来见证华夏文明。即便是英国派遣乔治·马戛尔尼出使大清,也被乾隆帝视为“蕞尔小国”之臣民,要求他们必须行三拜九叩大礼。

公元1872年到1875年间,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官派留学生产生。由容闳倡议,在曾国藩、李鸿章的支持下,清政府先后派出4批共120名学生赴美国留学。这批学生出洋时的平均年龄只有12岁。

那时的留学,绝不是什么光荣之旅,而是孩子养不起无可奈何才送去“番邦”,父母心中满是悲愤和屈辱,这批孩子回国后大显身手,其中就包括著名铁路工程师詹天佑。此后,中西交流繁荣,以胡适、林语堂为代表的留美学生在学界、政界大放异彩。然而,新中国成立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基本关上了留学西方的大门。

改革开放后,留学重新热起来,那时大家去读书,是为了回国后把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贡献给四个现代化建设,充满理想主义和爱国主义色彩;及至20世纪90年代末,大学生们疯狂考托、考G,更多是出于对知识的追求、对美好前程的追求,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拿到了全额奖学金或半额奖,可以打工,通过自己的劳动挣学费,自食其力。

因何留学

21世纪初,扩招带来的就业难让留学更热,而经济的发展让更多的父母有了送子女出国的资本,于是,出国者更多。2009-2010学年,有大约13万中国学生在美国的大学读书。

出国者增多,盲目者更多,几年前,我曾问一个孩子你的理想是什么,这孩子回答是“出国”,听起来荒谬、可笑,但这却是事实。这个事实道出了出国的盲目性。从国家派出去、自己派出去到今天的父母派出去,留学已经变味了。然而,随着社会取向的传递效应,大家越来越认为不让孩子出国,就是落后,就对不起孩子。

其实,大可不必如此。送孩子留学,切忌跟风炒作随大流,不能说因为亲戚朋友的孩子出去了,你就出去,还是想想为什么送孩子出去,你要的到底是什么,这是需要想清楚的。还有一点就是要尊重孩子的意愿,不要强迫,在父母、孩子意见高度一致的情况下出国留学,才是上上之选。

为什么出国?要解答这个问题见仁见智。非常过硬的留学理由就是国外的教育更加自由开放,更加鼓励个性和创造力。如果你不愿让国内的填鸭式教育束缚孩子,不想让孩子在高考的指挥棒下丧失自我,不想让孩子在后门成风、送礼成风的学校环境下迷失,想让孩子在自由、宽松、平等、开放的环境下充分发挥潜力和才智,那么,考虑把孩子送出去,是明智之选。

美国媒体就看到了这一点。2011年5月的《巴尔的摩太阳报》分析了中国孩子出国留学的原因。该报认为,海外留学可以不把自己的前途寄托在一生只有一次的高考上,许多中国父母把美国的教育看作找到好工作的一把金钥匙,学生们认为美国的大学是鼓励创造力和自我表达的场所。

不喜欢国内的教育而送子女出国已经是“过去时”,很多人为此全家移民。11月,胡润研究院与中国银行私人银行联合发布的《2011中国私人财富管理白皮书》显示,14%的中国千万富豪目前已移民或者在申请移民,另有近一半在考虑移民。合计起来,就是高达的六成中国“先富”群体有移民的想法。

他们为什么出走?想要什么?《联合早报》在报道中指出了多种原因,其中之一是移民者向往外国更优质的教育资源。如果你有足够的银子,有着充分的自由选择权,选择一个你喜欢的国度全家在那里生活,也是不错的选择。对于子女而言,可以有机会进入欧美主流社会,但对于父母而言,则意味着社会话语权、影响力、社交圈的迅速缩小。如果你做好了充分的心理准备,那随时可以行动。

富裕人群送子女出国很容易,但也产生了很多“留学垃圾”,即出国后大肆花钱的公子哥儿。这说明,出国留学不能包治百病,在国内打架斗殴、天天向下的孩子,大多数情况下不会走出国门就立即变成乖乖仔。上进的孩子送出去可能会更佳,但不上进的孩子送出去可能更不上进,因为国外自由放任式的教育,不利于自我约束能力差的学生。

有人说,管他呢,送出去再说,至少能学好英语。这就大错特错了。我大学时曾受老师之托,教过一个父母是大款的高中生英语,半年后他略有进步,于是飞往加拿大,一年后回国看我,满口东北话。我问你回来干吗呢?这位小兄弟说,回新东方学英语呢——在温哥华接触的全是东北人,连普通话都说不好了,更何况英文?

还有一件父母切忌之事。作为工薪族,如果家境太紧张,千万不要砸锅卖铁送孩子出国,没必要。完全可以让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考取奖学金。量力而行,而不是竭泽而渔,这才是正道。大学毕业以后,可以让子女通过自己的努力出去,这样子女更有奋斗后的成就感。

总而言之,要不要留学,需要父母和孩子有共识,尊重孩子意愿,目标明确,而不是人云亦云,浑浑噩噩不知其所以。

是否回国

留学之后,寒窗苦读也罢,稀里糊涂度日也罢,总有毕业那天,总要面临选择,要不要回国。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要不要回来,根本而言是孩子的选择,而不是父母所能决定。无论大学毕业还是硕士或博士毕业,学生都领略了海外的生活,已经是成人,他可以选择留下,也可以选择回来,父母可以建议,但不可以强制,个性化、自我选择、自由选择,正是西方社会的特征之一。

就个人而言,要不要回来呢?先看数据。美国《侨报》12月初有篇文章的数据显示,大部分中国留学生有意愿回国,但留在美国的仍在60%以上。20多年来,中国赴美攻读理工科博士学位的留学生,获得学位后九成人留在了美国,而不到一成的人回国。

这一数据表明两点:第一,留美学生回来的少,这是因为美国是移民社会,不排外,相比欧洲国家而言更容易留下;第二,理工科留下的多,因为理工科在美国相对更容易找到工作,进入中产阶层。至于文史、哲学、艺术等文科专业,留在美国就不容易了,读哲学的人留在美国难,如果改学JAVA就容易多了。

其实,回不回来,根本就看你喜欢哪儿,愿不愿意为你的选择做出必要的牺牲。你愿意在国外空气优良、山清水秀的地方做个普普通通的打工者,那就留下;你更想在竞争激烈、机会更多的中国展示才华,那就回来。

无他,就这么简单。

其实,在国外,未必一无是处;回国后,未必是香饽饽。“海归”变“海待”的例子比比皆是。最近,我面试了一个德国留学回来的女孩,他本科学德语,在德国的一家著名企业工作两年后,辞去高薪职位,去德国读书一年,回来后却发现高不成、低不就,找不到自己的位置。用她自己的话说,走,没有想好;回,也没有想好。留学,最忌讳的就是这样。

如今,随着全球化的加深,随着中国的发展,通过海外经历来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已经不灵了,必须要通过在海外学到的货真价实、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本事,才能在和“土鳖”的较量中占据优势。因此,留学生回国,一定要放低身段,不要高高在上。你或许就长远而言成长性高于国内学生,但短期内未必赢得了他们。薪金么,就不要太奢望了,很少有公司仅仅因为你是国外回来的就另眼相看。有些企业高薪招聘海外华人回来担任高管,只是面向特别高端的群体,普通留学生难以够格,更有网友说,这是为留学的“官二代”量身定做的职位,普通大众就不要奢望了。

尊重人才

当然,国家为了吸引留学生回国,做了大量有意义的工作。改革开放30余年来,我国出国留学人员达106万,其中已有27.5万人学成回国。在宏观政策层面,政府可谓仁至义尽,但归国者却并不都买账。对归国者专业的尊重,对他们个性的尊重,创造能让他们发挥才能的软环境,让大家在一个开心的氛围里工作,是最重要的,单纯靠房子、票子、车子,留不住真正的人才。

最后需要讨论一下的,是留学低龄化问题。我曾在北京电视台就此进行辩论。我认为,高中把孩子送出去,还可以,因为16周岁已经基本有了自理能力,但这期间父母和孩子的沟通和引导一定不能少;初中就让孩子出去不合适,太早。

同类推荐
  • 鬼门关

    鬼门关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鬼门关》分为鬼门关地理概况;鬼门关称谓流变等六篇内容。书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
  • 不舍论语

    不舍论语

    《不舍论语》是作者重温《论语》的心得笔记。其书取朱熹《论语集注》、黎靖德《朱子语类》、杨树达《论语疏证》,偶及其馀,系以宋学为宗,兼摄汉学,并重经史。每条释读仅二百馀言,却深入浅出,高妙隽雅,与《论语》原文一样值得细细品味。
  • 万事吉祥通书(中国民间文化丛书)

    万事吉祥通书(中国民间文化丛书)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住宅的吉祥、家居的吉祥、养花的吉祥、起名的吉祥、饮食的吉祥、睡眠的吉祥、保健的吉祥、日常的吉祥、处世的吉祥、用药的吉祥等。
  • 刘君祖完全破解易经密码(第2辑)

    刘君祖完全破解易经密码(第2辑)

    《刘君祖完全破解易经密码》系列书是海内外公认的易学大家刘君祖先生历时四年多,对《易经》六十四卦作透彻详尽的解读,以深入浅出的方式洞悉决策模式,把《易经》智慧延伸在现代生活中,更进一步通过依经解经的方式,以易理和其他学术相印证,如儒家、道家、佛家、兵家,以及中医养生与企业管理等,圆融无碍,使得我们对《易经》六十四卦爻符号的无字天书不再陌生,进而欲罢不能、意犹未尽。
  • 李栋琦草书百家姓

    李栋琦草书百家姓

    早在五千多年以前,中华大地上就已经有了姓氏。勤劳智慧的华夏儿女正是通过姓氏这一独特的方式,牢记自己的起源,延续自己的宗族。《百家姓》是中华悠久绵长的姓氏文化的精练凝聚,传播时间长,影响深远。
热门推荐
  • 人品决定高度

    人品决定高度

    李嘉诚曾经说过:“我首先是一个人,再是一个商人。”人品,是人生的桂冠和荣耀。在这个竞争激烈、硝烟味十足的年代,想要成功,想要有所作为,就要守住自己的人品,因为守住人品,你就守住了自己最大的财富,守住了自己人生的最大高度。
  • 八卦悟炼爱

    八卦悟炼爱

    他们,为了保护心中重要之人。他们,为了心中的大义。而最后的他们,却还在寻找心之所向。可如何选择,才能逃过注定。怎样的结局,才能算是完美。最终之时,才发现一切都是一场骗局。这,是他们的故事。
  • 非婚勿爱

    非婚勿爱

    明明一句“我喜欢你”就可以搞定的事情,江陌妍和林子初拖拖拉拉折腾了十五年。想要交付一生,对方却百般躲闪。五千四百七十五天,江陌妍终于决定握住别人的手。年少时期觉得早恋不现实,什么话都憋在心里可是目光里。十五年后,江陌妍却要跟着别的男人走了,难道还要盛装出席,只说一句祝你们幸福吗?
  • 空腹健康革命

    空腹健康革命

    断食养生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自然疗法,距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它起源于宗教,几乎在每一种宗教里,都有断食的说法。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曾经说过:“若五体之内有任何变患之时,先应断食物矣!”基督教的鼻祖耶稣也说过:“为了健康的关系,神会劝你挨饿,饿可以涤清肠胃,可以使人健康却病。”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说:“断食是进入宗教的门户。”我国土生土长的道教也一直提倡通过“服气辟谷”修炼成仙。
  • 决战世界元

    决战世界元

    在本轮金融危机强力催化下,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呼声日高,已经成为国际金融界不容蹉跎的特大议题。本书深度剖析了以美元为中心的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积弊痼疾和不可持续性,论证创立超主权“世界元”为全球化时代货币发展必由之路,着重探讨美国和中国在这场货币体系划时代大变局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在各个国家和地区独立使用主权货币的现实条件下,作为“世界元”的初级阶段,作者倡议以超主权的“初级世界元”为国际通用支付手段,与各种主权货币并行不悖,相辅而行。
  • 澳大利亚移民手记

    澳大利亚移民手记

    本书围绕主人公上世纪90年代去新西兰留学,后辗转到澳大利亚学习、就业、居住的经历,展现了一幅幅真华人在澳洲生活和学习场景。反映了华人在白人为主导的澳洲社会的实际情况,也揭露了澳洲社会无奈的一面,如:医疗福利下的效率低下、私人就医成本高昂;种族平等的口号下,二三代华人仍然处于社会边缘等。本书客观地从华人视角,描述了澳大利亚的真实现状,为蜂拥而至的观光客、留学生、新移民,提供了很多冷静思考的空间。
  • 知性

    知性

    本书甄选林徽因现存于世的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选录其中经得住时光淘洗和检验的篇章,力图展现一个最具文学魅力的林徽因。既包括诗歌名篇,又收小说佳作,也有至情散文,以及戏剧探索之作。
  • 你知道我在等你吗

    你知道我在等你吗

    这部打着“青春”烙印的长篇小说充满了奇幻的想象力。在这出现代童话剧里,漂亮的名模爱上了英俊的房地产大亨,但真正的女主角却是一个摆小摊的清纯姑娘,她最爱亲手制作各式各样美丽的洋娃娃。这些洋娃娃就像小木偶匹诺曹那样,一经夏娃制作完工,便立刻有了生命。生活中充满了纠缠不清的情感,生活里也处处充满着诱惑,但是纯真的爱情还是穿透阴谋的雾瘴,放射出钻石般不可抵御的光芒。一切的一切都在作者亲手营造的这个童话与现实并存的王国里进行。
  • 爱的交换

    爱的交换

    拥有亿万身家的他,隐藏到一所普通高校里,寻找命中人,因此认识了美女教师。送礼物、认干姐,各种名义的约会接踵而至,他救她于火场,顺理成章带回家……于是一场推倒计划慢慢进行中。
  • 总裁太坏

    总裁太坏

    “叶落你个贱人!”那天,他把一叠照片用力的甩在她的脸上。“你不配做我郝家的女人,滚!”她被扫地出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