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969700000007

第7章 荒谬绝伦的统治者(3)

汉武帝的长生不老梦

《史记》中有个别篇章佚失了,或者被“和谐”掉了,比如司马迁写武帝的《今上本纪》就没有了;现在的这篇《武帝本纪》是成哀年间(汉成帝和汉哀帝执政期间)的学者褚少孙照抄司马迁的《封禅书》补写而成的。虽然补得比较烂,不过还是写尽了汉武帝迷恋神仙的可笑嘴脸。我们都知道,司马迁对汉武帝是有怨恨的。

当然,班固就不用那么纠结了。他的《孝武本纪》是另起炉灶的,编年体,十分正常。

汉武帝的后半生,就是在求仙的梦呓中度过的。他举行过封禅大典,祭祀的神灵已遍及五岳、四渎。而方士们迎候祭祀神仙,去海上寻访蓬莱仙山,最终也没有什么结果。不过,更可笑的是,天子虽然发现方士们都是骗子胡说八道,还始终笼络着他们,不肯与他们绝断往来,总希望有一天能遇到真正懂方术的人。

第一个扑上来的是李少君。他是以导引神气和长生不老之术来面见皇上的,常说自己七十岁,能驱使鬼物,能长生不老。他有两个神迹:一次是和武安侯田蚡一起宴饮时,说自己曾经和一位九十多岁的老人的祖父一起游猎射箭;一次是辨出了皇帝的一件齐桓公十年时的铜器。由此,人们都以为他有几百岁。这种伎俩实在是太低端了。司马迁也早看出来了,用词尽是“匿其年”,“常自谓”,“以为神”等,就只有埋单的冤大头没有看出来。

李少君还给汉武帝造了一个梦境,说有办法使丹砂变成黄金,用这种黄金可以看到蓬莱山上的仙人,见到仙人后行封禅大典,就能长生不老。他还说自己曾看见安期生,吃的枣像瓜那样大,只见合自己胃口的人。瞧,他都给自己准备退路了。但汉武帝不仅相信了,还派人去寻找蓬莱山和安期生,并派人主持炼丹制药的事。李少君死了,他还一厢情愿地以为人家是仙去了。

第二年,齐人少翁以通鬼神的方术觐见汉武帝,并用方术在夜里召魂,让武帝见到了刚去世的王夫人(有书张冠李戴作李夫人,实为谬误)。后世不少研究者认为,那有可能就是皮影戏的肇始了。事实上,在不允许靠近的情况下,在帷帐里让一个人的身影若隐若现的,大概有一百种方法吧;不过,汉武帝还是很高兴,拜少翁为文成将军,赏赐无数,又听他的话,造车,造甘泉宫,用尽各种办法招天神。天神一直都不来。少翁最终因为伪造帛书放在牛肚里,被诛杀。虽然把骗子杀了,但这件事却被瞒了下来。

接下来就有第三个——栾大。

为了取悦这位能招来神仙的人,汉武帝真是下了血本,他先封栾大为五利将军,又给了他天士将军、地士将军、大通将军、天道将军四方金印,给了他二千户的封地,封为乐通侯,赐给他第一等的宅第和上千位仆人,无数的金银珠宝,再把长公主嫁给他,又送他黄金万斤。至于王公贵戚趁机巴结,再许给栾大的好处,更是不胜枚举。好了,这位五利将军忽悠了这么多东西,也该向皇帝交差了,可是他哪里交得出神仙呢?他连入海求仙都不敢,只到泰山去祭祀。汉武帝派人暗中跟随,查验他的行踪,得知他实际上什么也没有见到。栾大说见到了他的老师,其实他的方术已经用尽。汉武帝就杀了五利将军,全然不顾自己的女儿要守寡。

以上这个故事,除了把女儿嫁过去一节之外,是不是有点眼熟?对,汉武帝就是秦始皇的Copycat。秦始皇花了重金求仙,又是派人寻找海上仙山,又是寻找长生不老之药,结果方士卢生等人到期交不出货,卷款潜逃,秦始皇一怒之下,就坑杀了数百名方士和儒生。这就是著名的“坑儒”。的确,正如一些学者所评价的,如果不是晚年汉武帝下了表示忏悔的《轮台诏》,他就可以位列中国最坏的皇帝之一了。他犯的错误,与那位“千古一帝”何其酷肖!

不过,真不好说汉武帝没有“坑方士”是因为仁慈,不,我觉得是因为他上的当比秦始皇大多了。即便出了这样的巨骗,他也不罢休。因为栾大得到如此厚赐,贵震天下,燕、齐等地的方士全都激动振奋地说自己有海上仙方,且能与神仙交往;不知道其中有多少方士是临时从别的行当改过来的呢?唯一一个拿出了一点实证的是公孙卿,他找到了一个仙人的脚印。汉武帝还纡尊降贵地去缑氏城查看过这个脚印。

汉武帝至死都没有从神仙梦中醒过来。公孙卿告诉他,黄帝曾在荆山脚下铸鼎,鼎铸成后,有一条龙从天上下来迎接黄帝,黄帝骑上龙背,群臣和后宫嫔妃跟着上去的有七十多人,龙才飞升离去。还有一些小臣上不去,把龙须都拉断了,黄帝的弓也掉下来了。汉武帝悠然神往,说:“嗟乎!吾诚得如黄帝,吾视去妻子如脱屣耳。”还在做他的春秋大梦呢。

分析者常会说,秦始皇和汉武帝等人迷信神仙,多是因为上古时科学不发达,一些现象无法得到合理解释,所以便产生了幻想。我可不这么看。司马迁怎么就不上当呢,那些最知道自己几斤几两的方士,怎么就懂得抓科学的漏洞呢?刘彻怎么也不能算是没文化的人吧?怎么就净吃哑巴亏呢?还不是因为强烈的贪念和无所不能的幻觉,以及对极权统治的不安全感,高度刺激了他的多巴胺,让他像上了瘾一样无法自拔。

否则,你就无法解释,为何到了人类早就可以上天入地科技昌明的今天,还有那么多智商不低、能力通天的富豪高官,那么迷信什么大师、道长,迷信各种伪活佛、伪密宗,那些早就声名狼藉的气功大师们,还那么活蹦乱跳。

刘贺:废帝的罪与罚

动画片《麦兜故事》里麦太对麦兜说了一个故事:“从前有个小朋友不听话。后来他死掉了。”

我总觉得,这个故事后面藏着一些更隐秘的深意。本来没有关系的两句话,当你赋予因果关系之后,就成了一部恐怖小说。

说不定这说的就是霍光与昌邑王之间的故事呢。

昭帝去世时,没有子嗣。反复地权衡之下,霍光及群臣挑选了武帝和李夫人的孙子——昌邑王刘贺。上官皇太后下诏书,召昌邑王来京师。

后来,后来就是我们所知道的:昌邑王去京师典丧,一路玩乐,奸淫妇女,还与昭帝的姬妾淫乱,去典丧又没有悲容,二十七天干了一千一百二十七件荒唐的事,平均每天干四十多件坏事。最终,他为上官太后和霍光所废。

废帝刘贺能够安然活下来,也算是一个罕见的标本了。

只能说,权臣和新皇帝这场盲婚哑嫁,就是一场纯粹的闹剧。幸好霍光能够壮士断腕,才减少了可能的损失。当时,上官皇太后亲自乘车驾前往未央宫承明殿,下诏令诸禁门不允许刘贺和他的侍臣进来,又把他的大臣全都赶到金马门外,羽林骑收缚了二百余人,下到廷尉诏狱——直到此时,刘贺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霍光派人看着他,不让他自杀。

真是想多了,刘贺这样的人是不会自杀的。上官太后诏令刘贺伏在殿前听诏,由尚书令宣读其罪名,废掉其天子位。他还傻乎乎的没有反应呢。

百度了一下,我发现网上有不少说法都称刘贺是败在政治权力争夺的角逐中,对他颇有同情。我可不这么看。政治斗争的牺牲品有两类,一是强大得对既得利益者构成了威胁;一是太逊,连“好狗不挡道”都不懂,被对手像摁苍蝇一样摁死。刘贺属于后者。即便是政治斗争,霍光一方的朝廷势力就比昌邑王的藩王势力要正当得多,也有能力得多。从刘贺迟钝的反应可见,他不过就是一个纨绔子弟,一个脑满肠肥的蠢货。这证明当初他把昌邑封地的官员全带过来,并不是为了预谋夺权,而是想和这些马屁精们继续斗鸡走狗的生活。

上官太后把刘贺遣归封地,发还故居,原昌邑国的臣属共二百余人,除王吉、龚遂少数人外,皆被处死。而这位十五岁的皇太后,虽然行事大体上都是在霍光的授意下完成的,但在这种挽国家狂澜于既倒的大阵仗前能够不怯场,其情商、智商,远超比她大两三岁的刘贺。

如果以上还不能证明刘贺的智商低的话,那么看看他后来是怎么活着的。孝宣帝即位以后,对刘贺,一个废帝,仍然心有猜疑。元康二年(前64年,这是宣帝即位后的第十年),宣帝就派人让山阳太守张敞秘密监控调查刘贺。张敞说他三年前(地节三年)去检查工作的时候,发现前昌邑王刘贺住在旧的宫殿里,已经很颓废了:“奴婢有一百八十三人,闭大门,开小门,专门有人领钱去市场上买东西,除了吃的都不能进去,看得很牢。”两年前,张敞亲自去府上会见刘贺的时候,看到刘贺已变得又黑又难看,身体萎缩,行动不便。他跟刘贺一起坐在庭中聊天,其实是在观察刘贺的妻子奴婢。“察故王衣服言语跪起,清狂不惠。”什么叫“清狂不惠”?颜师古注引苏林曰:“凡狂者,阴阳脉尽浊。今此人不狂似狂者,故言清狂也。或曰,色理清徐而心不惠曰清狂。清狂,如今白痴也。”《左传·成公十八年》中出现过“不慧”,杜预也注曰:“不慧,盖世所谓白痴。”刘贺是个怎样的人,还用问吗?

张敞还对宣帝说了一个故事:当年,他上书说,昌邑哀王(刘贺之父)家的十个歌舞妓并不是他的姬妾,昌邑哀王去世了这些人就该遣归,而昌邑哀王的太傅擅自把她们留下来看守陵园,他请把这些歌舞妓放走;结果,你猜刘贺怎么说?“就让这些人守着陵园吧,生病了不许治,互相杀伤也不许处置,我只希望她们死得快一点。太守为什么要把她们放走?”——听到这里,宣帝终于放心了。没错,这就是一个毫无仁义之心的白痴。不足惧。

第二年春天,对刘贺放心了的宣帝,终于网开一面,封刘贺为海昏侯,食邑四千户,封地在豫章(今江西永修一带)。几年后,刘贺和一位下属说了一些大逆不道的话传到宣帝的耳朵里,宣帝并没有多加追究,只是让刘贺削户三千了事。从这也能看出,刘贺已没有任何值得重视的力量了。后来,刘贺去世了;再后来他的子嗣刘充国、刘奉亲也相继去世,封国取消。

很巧,上文中提到的“地节”年号,恰恰也是另一位皇帝晋惠帝的年号。难道大家不觉得,如果昌邑王为帝也就是另一个晋惠帝吗?难道大家会认为帝王的后代不论智商,没有继位就一定是权力斗争失败的结果,就一定值得同情吗?

有时,愚蠢本身就是最大的恶。

啼笑皆非的汉元帝

一般读者眼里,知道有汉元帝这个人,大概还是因为王昭君。《汉书》里,关于王昭君的记载不多,且都是入匈奴之后,而且名字还不一样,有时称“王樯”,有时称“王墙”,当了阏氏之后,称为“王昭君”。至于如何嫁过去的,只简单地说,匈奴呼韩邪单于来朝,希望复修朝贺之礼,元帝很高兴,“其改元为竟宁,赐单于待诏掖庭王樯为阏氏。”

范晔写的《后汉书》可就详细多了。他在《后汉书·南匈奴列传》记载,“昭君字嫱”,呼韩邪来朝的时候,元帝要赐给他五位宫女;昭君入宫多年,见不到皇帝,心灰意冷,就主动向掖庭求行。呼韩邪临走前,元帝把五位美女赐给他;结果昭君一出现,长得极为漂亮,顾影徘徊,竦动左右。“帝见大惊,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遂与匈奴。”

我看到有人批评范晔的这段文字文学性太强,不像是史实。但元帝的名声是坏了。后来的诗词曲赋里,还多了个索贿的画工毛延寿,戏剧张力更强了。——那是后话了。没有找到新的证据前,不好说《后汉书》的细节是否是真的,但这种行事方式,实在是太像汉元帝的行事作风了:刘奭,一直都昏头昏脑,从没搞清楚过状况。大家记得吧,元帝当初还是太子时,在宫女当中挑了王政君为妃,完全是糊里糊涂乱选的,结果王政君后来成了皇后、太后,直至五朝皇太后!

西汉出过不少糟糕的皇帝,但各有各的糟糕法,没有谁,像元帝那样,智商低,不学无术。不,他是学而无术。如我们所知,元帝有深厚的经学修养,非常重视经学,喜好儒术。但这又能说明什么问题?这个时代我们不照样看到某些博士、学者、教授、专家,说出的话不合逻辑、悖逆常理?

萧望之之死,就是元帝的杰作。萧望之为一代名臣,很受宣帝重用,在宣帝时,就曾任御史大夫、太子太傅等职,还受遗诏辅政。元帝即位后,望之“以师傅见尊重”,朝中大事,多所匡正,元帝赐其为关内侯,以录尚书事总理朝政。位份如此尊贵,可惜他的直接死因却是因为元帝的误会,十分儿戏。

宦官弘恭、石显与萧望之有隙,郑朋与这俩人勾结,告发萧望之阴谋罢免车骑将军,及排挤许章和史高等两位重臣;因为他是在诬陷,怕萧望之说出真相,还专门挑了萧望之休假的时候来上奏给元帝。弘恭、石显也帮腔对元帝说,萧望之“欲以专擅权势,为臣不忠,诬上不道,请谒召致廷尉”。你能想象元帝是什么反应吗?他居然不懂书面语,不懂得“谒者召致廷尉”就是下狱,就说“好”。后来元帝才知道萧望之已经被下在狱里了,大惊失色,对郑朋等人说:“你们不是说让廷尉问他几个问题吗?”弘恭和石显二人叩头认错,元帝说,把我的老师放出来吧?这时,此二人又唆使史高出面说,既然陛下的老师都坐牢了,马上放出来不好,人家会说陛下抓错人,多不好听啊。还是罢他的官吧!元帝一听也是,居然又说“好”。结果,毫无过错。甚至皇帝也知道毫无过错的萧望之和另外两个人被免官,谗者郑朋升官,当了黄门郎。

唉,元帝这是什么逻辑?难怪司马光评述道:“甚矣,孝元之为君,易欺而难悟也。”

同类推荐
  • 火与剑之最后的国界

    火与剑之最后的国界

    来自西班牙的破落骑士阿勒瓦尔·彻辰,怀揣着骑士梦想,在1655年的东欧大陆,演绎了火器时代下的骑士风云。
  • 辰幕

    辰幕

    浑浑噩噩,庸庸碌碌地过了而立之年的窦毅突然有一天莫名其妙穿越了!内心有点小激动的同时又很悲伤:不公平!为什么别人穿越自带主角光环,自己却似乎带的是主角紧箍咒呢?父母双亡?寄人篱下?一贫如洗?还是个废柴?难道不能给点好的剧本让他穿吗?又不是竞选中国比惨王,至于让他惨得这么天怒人怨吗!不过没关系,他就不信以他的智商还玩不过一群古人,且看他逆天改命步入青云……
  • 这样读资治通鉴(第1部)

    这样读资治通鉴(第1部)

    青年学子亦可从中学到有别于课堂上的历史讲述,一部一直放在毛泽东床头的大书,一部曾经让毛泽东读了17遍的大书,《资治通鉴》是中国人的管理智慧。这样读《资治通鉴》,是为官者的管理智慧,是企业家的MBA教材,是奋斗者的行为指南。
  • 掌上帝国之短暂的西晋

    掌上帝国之短暂的西晋

    成王败寇,命也运也。但机会永远只留给有准备的人,准备好了,看准时机,你就能成就霸业。正所谓命运要掌握在自己的手上才是王道,把命运交给别人只能任人宰割。
  • 北宋佞难当

    北宋佞难当

    这是一个发生在北宋赵祯年间的故事,路小娄作为一个21世纪的‘三好’青年却意外穿越到了这里,为了完成原本“吃好、喝好、玩好”的三好愿望,路小娄开始了新的‘平凡’之路。做唐宋九大家?太累、不干;跟包青天唱“智斗”?算了,怕死;跟回鹘、大理、辽、西夏、吐蕃搞贸易?那个……骆驼和马怎么骑?总之,伟人说的好:困难是有的,就是没有困难,创造困难也要上。不过路小娄的心思还是挺灵光。人生迷茫了?就去人多的地方转转,哪里人多就去哪儿,准没错。
热门推荐
  • 重生婚然天成

    重生婚然天成

    人人皆知0366部队‘妻为先’的雷副团长有一位貌美如花、妙手‘仁心’的俏媳妇儿;有人眼红离间夫妻感情?不好意思,军婚不容拆,挑事的出门左转,请了!楚天意重生十八岁,渣兄当道逼嫁老鳏夫,秉着该出手时就出手的原则,以雷霆之势拿下曾经让她遗憾一生的男人作为回报。从此,制药酒,上大学,办药厂,顺便扎扎针医医人妇唱夫随。
  • 厉兵秣马

    厉兵秣马

    像当头浇了瓢冷水,杜春林的心一下子凉透了——他怎么也没想到,呕心沥血瞪眼扒皮地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这第二次练兵竟练了个如此结果。这大概是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吧,高中毕业班三年的课程两年上完,剩下的时间,即开始三轮复习。每复习一遍,统考一次,名曰模拟高考,或曰考前练兵。练兵的题目由县教委教研室出,考完后,都要排出各校、各班、各人在全县、全校、全班的名次。排完后,先由教委主任在全县中学校长会上公布。校长回校后,除在全校教师大会上公布本校在全县的名次外,还要公布本校各毕业班的名次。之后,班主任再召开全班学生大会,公布每个人的名次。
  • 画春风

    画春风

    李惜以为,重生一世,必能避开不幸,过上幸福的生活。事实给了她一个大巴掌:面对强大的敌人,所有谋划都是空,重生的李惜再次成了孤家寡人。有人告诉她:“大道三千,殊途同归。”大道的尽头是什么,李惜不知道,也不想知道。她只知道“灵石是万能的,没有灵石更是万万不能的。”她不是奔波在赚灵石的路上,就是正在赚灵石......另有最新完结文《鉴宝娘子》。等更期间可移步!
  • 弑君王妃:宠绝三宫六院

    弑君王妃:宠绝三宫六院

    穿了……从未想过我会穿越,只是会不会穿来的命运,有点太过于悲剧了?竟然穿成了男人们掌心里的玩物?不信?你们自己看!女人在他们的心里面的地位,真的很低,可以拿来随便利用,随便抛弃,随便……对着这陌生的一切,我失声的笑了起来,原来,我不是没有那么重要,而是我从来就没有重要过,他们都是一群丧心病狂的人,女人在他们眼里又算得了什么?是不是这天下的男人,不管是哪个时空的,都不可信?不!你们都不可信,那么我就靠我自己,靠我自己的力量,为自己寻求最原始的保护以及安全,人若负我,加倍还之!一朝穿越,成为平阳王妃,却是一个不得宠的……一个美丽的国家,却暗流汹涌,一个女子,夹在中间,王爷和皇帝之间,她又该有如何的宿命?
  • 做掌控生活的女人

    做掌控生活的女人

    做女人,是需要智慧的。女人的智慧,可以使自己魅力四射,给这个世界带来美丽的风景;女人的智慧,可以使刚强的男人为之折服,拜倒于石榴裙下;女人的智慧,可以给家庭带来温馨,给社会带来和谐;女人的智慧,更可以给自己一个快乐的心境,豁达的襟怀。让我们一起擦亮自己的眼睛看看女人是如何掌控自己的生活的?
  • 迷失在悲伤里的青春

    迷失在悲伤里的青春

    水,有人说大学的生活热烈得像阳光,都是那么干净,却又刺痛自己……青暖和楚路——儿时的青梅竹马,青暖和娟离——学校里最好的姐妹,青春岁月的懵懂爱情便在他们之间悄然上演。高中伊始,青暖认识了娟离,她确定她们会成为知己,青暖也一直觉得自己和楚路是好兄弟。因此,她觉得自己是最幸福的人,也在那段年华里他们一起恋爱了。当发现爱情经不起岁月风蚀,友情出现裂痕的时候,曾一度认为自己很喜欢的男生在他们的生活里巡演一圈又归为零的时候,她们的爱情在高中毕业的那一刻又不知道该如何选择了……
  • 抗日之铁血争锋

    抗日之铁血争锋

    抗战十四年!三百余万士兵战死,两百余位将军殉国!问尔等:废话连篇,卖脸求荣,可得和平!跪舔者滚开!我堂堂中华岂能灭亡与三岛倭奴之手!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清,石不烂,决不半点改变!唐城!回到南京保卫战,注定和那些农民一样,拿起手中的武器反抗,要么战死!要么永存!新书:“鬼棺”不一样的精彩,求支持!
  • 中医养生之道

    中医养生之道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中医养生之道》图文并茂地介绍了中医养生文化的起源与发展、情志养生、日常养生、四季养生、运动养生、房事保养、美容养颜等内容。《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中医养生之道》文字优美生动,语言简明通俗,适合广大读者阅读使用。
  • 问卿有几多愁

    问卿有几多愁

    我们每个人都有悲伤的往事,难以忘怀的故事,我们可能被过去牢牢锁住,蒙蔽了双眼,看不到未来,每天都在挣扎逃脱,如果你没有足够的勇气,没有坚持不懈的气力,不妨看看这本书,它可能不是最能打动你的,但是它是有一个曾今苦苦挣扎,逃脱的人写的,它的故事描述者已经走过来了,所以我相信你也能走过来,没有什么是不可放下的,没有什么是无法攀越的,我在海的对岸,山的那边,等你,不见不散。
  • 农夫,你家屋顶有流氓

    农夫,你家屋顶有流氓

    她是谁?一朝醒来,前尘尽忘!以为好心救了她的恩人,转而挟恩胁报,以败坏她的名声为威胁,要逼娶她进门!投奔的亲戚对身中奇毒的她避之不及,便急着送她上了花轿。可这要娶她的“恩人”农夫,居然是村里有名的大傻瓜!正常人都不会答应吧!无奈她记忆空白,加上身中软骨散的毒,无法挣脱,被迫抬进了洞房!可当盖头掀开——眼前这眸如春水,一脸纯真的绝世美男子是谁?好吧,看在这傻瓜无害又养眼的份上,她暂且就先陪他一起种种田,摘摘菜,兜兜小鱼虾吧!可当某一天,突如其来的刺客踏破她们家的茅屋顶。满村追砍的不是恢复了几许记忆的她,而是她的傻夫婿时——夫君,你又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