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二〇一二年至二〇一三年,我为《深圳商报》写专栏《可爱的文化人》,整整有了近百篇文章。如今整理成册,在岳麓书社出版,写后记如下:
我写《可爱的文化人》的念头,早在二〇〇三年就有了。最初是想模仿台湾柏杨先生《丑陋的中国人》,写一本《丑陋的文化人》,品评一下多年来,我在工作中见到的文人百相。后来还是沈昌文先生告诫我,说话最好要温和一些,用词不要太过刺激,况且人都有多面性,有丑陋的一面,也有可爱的一面;有些貌似丑陋的东西,也会有可爱之处,我看不妨叫《可爱的文化人》吧。沈公是我的师父,我说话做事,怎么能不听师父的教导呢?所以此专题成书之后,就用了沈公给我的命名;沈公还为本书赐序《文化囧》,在这里,当然首先要向沈公致谢了。
这一组文章的批量写作,始于我二〇一一年末南下深圳,原本是去约见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总编辑林道群;相见之时,由我们共同的朋友胡洪侠、张清诸君安排,结果我们彼此都成了朋友。当时《深圳商报·文化广场》主编张清兄约我写一些东西,于是在二〇一二年初,我即以“可爱的文化人”为主题,在该报开了专栏;每周一篇,连续写了两年,成文九十余篇。这期间版面编辑陈溶冰催稿编稿,始终如一,文稿很少见到改动。她因此赞扬我文字干净,不愧为大编辑身份;我心里清楚,这不过是编辑抓住作者的技巧,多请教、多表扬、多鼓励,作者会越写越有干劲儿,忠实地为你效力。但无论是谬奖还是鼓励,我始终很愉快地坚持着这项写作,在整整两年之中,从未间断过。张清兄一直把我的专栏放到刊头的位置上,也让我感动不浅。
在此期间,经常与杨小洲兄聊天。他是我的作者,曾经在我手下的出版社出版《玫瑰紫》和《抱婴集》;他也是我的出版人,二〇一一年曾经将我的小书《蓬蒿人书语》,列入他组织的套书“书房一角”中,在岳麓书社出版。这一次他又要续编“书房一角”,希望将《可爱的文化人》列入其中,还专门为本书写了一篇极好的序言,使我心怀感念。
另外,我愿意再次与小洲兄合作,其一,小洲做事胆大心细,书装设计经常让人超乎想象。其二,小洲组织的套书作者如陈子善、胡洪侠、赵丽雅、谢其章、彭国梁等,都是我敬重的学者与文化人,与他们为伍,确实让我心情愉悦。其三,因为这套书,我结识了岳麓书社的总编辑曾德明,以及杨云辉兄,他们都是再好不过的同道中人。《易》云:“憧憧往来,朋从尔思。”一个人的一生是很短暂的,期间能够结交几位志爱相通的朋友,确实难得。况且湖湘之地山川俊秀,气候温润,多出奇才;从古至今,民风刚烈,最尚傲骨。敝人生长于塞外之地,祖籍却在江都,人称“南人北相”是上好的征兆,我的人生总有些“南辕北辙”,笔端老是掩不住北方旷野的粗放。此番得到岳麓书社同人的认可,实在是我近年来最可欣慰的一件事情了。
本书还有一个让我喜爱的特点,那就是康笑宇先生结合本书内容,赐予我四十幅插图。我喜爱康先生的画作,还要追溯到本世纪初年,那时我还在辽宁教育出版社工作,康先生曾经为王蒙、陈原等先生的书做插图,我喜欢得不得了;心里就想,什么时候我的著作出版,也能请这样的画家做插图,那该多好啊!前不久拙著《那一张旧书单》完成,我就请康先生为之画了二十幅插图,甚至封面与腰封上,也用了康先生的绘画形象,引来读者一片赞美之声,让拙著增色不少。在此一并向康先生表示谢意!同时也为《那一张旧书单》使用康先生大作,在注明作者上的疏漏,为康先生带来些许不快,在此表示我的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