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810900000008

第8章 导论(7)

有着第三世界背景的后殖民理论家大多处于一种双重境遇之中,为了在众声喧哗的第一世界中心地带发出自己独特的声音,他们不得不依赖自己所拥有的双重身份和双重文化背景。他们在第一世界充当第三世界的代言人,以引起西方主流社会的关注和认同,从而实现从“边缘”走向“主流”;同时他们又在第三世界宣传第一世界的理论,对第三世界知识分子进行文化启蒙,享受在第三世界的尊崇地位。已作古的后殖民理论大师萨义德以及新崛起的后殖民理论家斯皮瓦克和霍米·巴巴是这方面的代表。在跻身西方学术主流之际,他们又都试图保持自己独特的文化身份,因此他们常常遭遇民族文化身份“不确定性”的责难。他们的文化身份看似“不确定”,实则具有非常清晰明确的双重文化特征。他们都处于文化身份的“阈限空间”。正如萨义德所言:“也如同其他许多人那样,我不只是属于一个世界。我是一个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同时我也是一个美国人。这赋予我一种奇怪的但也不算怪异的双重视角。此外,我当然也是一个学者。所有这些身份都不是清纯的,每一种身份都对另一种发生影响和作用。”(注:Said,Edward.Reflections on Exile and Other Essays.Cambridge,Mass:Harvard UP,2000.p.397.)也就是说,这些文化身份时刻发生着碰撞、冲突和摩擦,而同时在某种程度上达到新的交融。这就创造了文化身份的一个交接点,造就了一个“中间状态”(median state)——也就是世界流散写作所处的文化身份的“阈限空间”(liminal/liminality)。霍米·巴巴就是这样一位“阈限”人物,他生在印度,从小受到东方文化熏陶,印度民族的文化印记难以从他身上抹去,即使他在第一世界身居高位也难以改变。一方面,他不得不认同所在国——先是英国,后来是美国的民族文化,以此获得所在国生存权并进入其民族文化的主流;另一方面,隐藏在他的意识或无意识深处的民族文化记忆又时时刻刻地提醒他去认同自己本民族文化,也因此他的文化认同不可避免地具有双重性。总之,“混杂性”文化身份特征在他们身上显露无遗。

关于文化身份的探讨,美国的苏珊·S·弗里德曼(Susan S.Friedman)提出“社会身份新疆界说”(the new geographics of identity)。该学说强调多重身份混杂带来“不同与相同、停滞与运行、肯定与疑惑、纯粹与复杂,社会身份就在差异的边界和模糊的边境地带游动,从而有可能削弱传统的‘修辞历史意义和物质固定性意义’”(注:苏珊·S·弗里德曼:《超越女作家批评和女性文学批评》,载《社会性别研究选择》,王政、杜芳琴主编,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423页。)。这种身份上的含混性主要来自这样一个事实:一个被放逐的国度,放逐了这个桀骜不驯的人。作为一个双重意义上的流放者,他们终其一生都在苦苦追问这样一个问题:“我是谁?”正是这种同质文化与异质文化之间的行走与寻求,造就了文学史上一批优秀的流散作家和作品,成为当今文学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流散不仅指全球化或后殖民时代文化跨界的生产、生成方式,也同时表征为一种精神意向,即行为个体在漂泊中的一种心理状态和身份意识,可以理解为后现代社会人类的生命状态或人类文化的一种特性。在现实的文化语境中,流散是对一种固着状态的离弃,由此割断了作家与亲友、故乡、民族、祖国的联结纽带,使他们产生了一种虚幻的自由,没有归属感,处于一种轻飘的失重状态。但流散的过程也是追寻的过程,不安于精神之漂泊,追寻某种生命归属意义的完整一致构成了流散的另一面。越是流散,越是陷于属性上的分裂、破碎和不确定,流散者对于一致和统一的追问和追求越是强烈。作为对流散行为和流散精神意向的具体书写,流散文学也就可以理解为一种持续追求归属和无穷追问身份的文学。它不仅是对流散者具体生活的描述,更揭示他们追求和追问的精神特质和哲学处境。移民生活激活了流散作家对这一点的具体感知,所以表述民族或族裔的文化和历史差异,成了他们在异域创作的最初动力。既然流散可以看作是对文化冲突、文化差异、文化分裂的承担与直观表现,那么文化身份便成为流散书写题中的应有之义,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文化身份成了流散文学的中心问题。

就美国华裔而言,无论他们是移居者还是在美国出生成长的华人移民后裔,一般都希望能够融入移居国的主流社会,而对于移居国而言,一般也希望将移民同化,成为自身机体的一部分。但是“融合和同化常常沦于一种理论神话,一旦落实于具体的人事或时空,就显现出希望与现实之间的鸿沟,有时甚至是宿命的、难以逾越的鸿沟”(注:饶芃子:《世界华文文学的新视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4页。)。因为对美国的华裔流散者来说,政治上,他们可以认同美国高度的民主自由法制理念,甚至可以加入美国国籍。然而,在深层文化心理层面,总还有唐宗宋祖的记忆,还会执着于“华裔”的族群意识,小的方面如春节、中秋节等文化习俗的延续,大的方面如儒家思想乃至“文化中国”理想的宣扬、追索。总之,外在的认同容易,而内在的认同却非常困难。一个国籍意义上的“美国人”与文化意义上的“美国人”可能不是完全统一,甚至是分裂的。因为他们无法抹去中国文化的积淀也无法摆脱美国文化的影响,两种文化对他们都产生巨大的影响。他们特殊的身份使得文化的选择无时无刻不在困惑着他们,无所归依和游荡在这两种文化之间成为无奈的选择,焦虑与矛盾以及由此而来的挣扎与痛苦成为他们最好的心灵写照。在这种意义上他们成为何处是归程的流散者。

本书所讨论的作为第一代华人移民的后裔或第二代在美国出生、成长,接受正式的美国教育,享有美国国籍,并能熟练地驾驭英语成为其创作语言的美国华裔作家,他们不同于强烈认同中华文化的先辈。他们的先辈远渡重洋就是为了有朝一日能够衣锦还乡,中国是令他们魂牵梦绕、给予慰藉和抚平心理感伤的港湾,落叶归根成了他们毕生的愿望。尽管如此,由于他们生存在远离故土的环境,经常不得不面对来自异国的不友好和排斥,失根的痛苦也时常伴随其左右。而作为第二代美国华裔,一方面,他们强烈渴望融入所居住国的主流文化以获得文化认同;另一方面,来自主流社会的排斥和隐藏心灵深处的民族情节和民族记忆却又时时刻刻与他们新的文化身份发生冲突和某种程度的交融。随着他们作家身份的声名鹊起,他们的身份地位也相应地大有改观,但他们的肤色、血缘、种族却使他们被视为“他者”,普遍感受到文化上的隔膜与悬浮。他们承受着无法安放灵魂的精神漂泊,体悟着双重边缘逼仄的痛苦,体味着身份焦虑的内心困扰和彷徨,是真正意义上的精神流亡者。由于其独特的文化背景,在他们用想象建构起来的文学文本中,“身份”的追问和寻求则呈现出一种更为清醒的、痛苦的和撕裂的精神历程。充满尴尬和矛盾的第三空间处境使他们的文化身份充满了矛盾和张力,这不仅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困惑,还给他们提供了一种视角优势,使他们可以深入其中又可游离于中美文化之间,以一种独有的视角去反观这两种文化,同时实践着文化的传承、颠覆和改造。因此,他们的写作无一例外地探讨了文化身份的定位、文化的归属、文化身份的重构、审美价值的取向等问题,对这些问题的关切支撑着流散文学的存在。毫无疑问,无论从生活现实还是从学术角度,放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们都可将他们的写作称为华裔流散写作,并能放在流散研究的范畴之中,成为全球化时代后殖民文化批评领域新兴的热门课题。

同类推荐
  • 传奇老奶奶姜淑梅:乱时候,穷时候、苦菜花,甘蔗芽、长脖子女人(套装3册)

    传奇老奶奶姜淑梅:乱时候,穷时候、苦菜花,甘蔗芽、长脖子女人(套装3册)

    《乱时候,穷时候》是六十岁才开始识字、摆脱文盲身份,七十岁开始学习写作的传奇老奶奶姜淑梅,历经一生写就的传奇之作,是一部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平民史,是第一部草根小民、老百姓亲笔书写的乱穷中国史!文本的不可再生性,使本书注定会引起强烈关注。讲述了近百年来作者亲身与闻的民国时期、抗战时期、新中国成立后的“乱穷时代”。《苦菜花,甘蔗芽》是姜淑梅的第二部作品,是《乱时候,穷时候》的姊妹篇,延续了第一部的写作风格,语言通俗凝练,带有浓烈的乡土气息,记录了作者亲身与闻的中国老百姓的故事。
  • 不可不知的文史知识(世界篇)

    不可不知的文史知识(世界篇)

    本丛书以探求万事万物的知识为切入点,浓缩了读者应该知道的中外文史知识精华;以丰富的文化知识和历史资料,对人类最宝贵的精神财富逐一展开,娓娓道来;集知识性、科学性和趣味性于一体。内容包括古今中外著名作家、作品、文学人物、文体知识、神话传说、语言文字、俗语谚语、教育常识、新闻出版、称谓官衔、艺术、节日民俗、饮食、天文历法、山川地理、经济科技、邮政交通、竞技体育、历史知识等方方面面的文史知识。
  • 冲动的青春——那年代 那岁月(上)

    冲动的青春——那年代 那岁月(上)

    尧鑫所著的《那年代那岁月》摒弃了以一个人的经历为一条线索的叙述方式,从男女主人公两个角度双线并行,回忆式叙述,力图更广阔地反映社会面。在表现校园生活的同时,也涉及中学生、大学生感兴趣的其他话题。同时,不失思想性,构筑正确的价值取向。《那年代那岁月》文字唯美细腻,善于构建画面感。人物性格特点突出,各具个性,人物在作者学习、工作、生活中皆有原型。
  • 准风月谈(鲁迅作品精选)

    准风月谈(鲁迅作品精选)

    本套丛书选文广泛、丰富,且把阅读文学与掌握知识结合起来,既能增进广大读者阅读经典文学的乐趣,又能使我们体悟人生的智慧和生活哲理。
  • 我读

    我读

    本书不是一本简单的书评性质的书,而是近似于一种社会时评的文集,作者从某本书出发,从中引申出对社会、人生等各方面的看法,语调轻松有趣,以说故事为主,启发读者:书可以这样读。
热门推荐
  • 他为世界而来:成吉思汗和他的草原帝国

    他为世界而来:成吉思汗和他的草原帝国

    要想征服脚下的版图,就必须先征服人心。以小说笔法,参考史料,还原一个真实有料的成吉思汗。9岁,父亲被塔塔儿人毒死,众叛亲离;18岁,被仇敌蔑儿乞惕部抢走妻子,兴师动众;22岁,遭到结拜兄弟札木合的忌恨,挚友变仇敌;45岁,联合各部,统一蒙古,建大蒙古国,被推举为成吉思汗;以3万兵马起家,用43年时间统一蒙古草原,横扫欧亚大陆,征服720多个部族。从铁木真到成吉思汗,一路狂飙突进,出生入死,传奇不灭,征服不止。成吉思汗,一个用力量谱写历史的征服者。
  • 凤舞九天之涅槃

    凤舞九天之涅槃

    “你养了我十六年又如何?我命由我,绝不会受任何人摆布!”她对着养父嘶吼……“你不是救了我吗?好,我还给你!”她一剑刺进自己的胸膛,即便是死也不容让任何人玷污自己的尊严!……为了找寻自己的身世之谜,她踏上了九死一生之路,即便万兽拦路,也誓死血溅漫山遍野,可是,当对面站得是她最爱的男人,她又该何去何从?
  • 你不可不知的100个平安孕产秘诀

    你不可不知的100个平安孕产秘诀

    掌握受孕时机,获取早孕信息。避免有害因素,慎重服用药物。重视孕期营养,保持适度运动。选择分娩方式,促进体形恢复。
  • 王子跟我谈恋爱

    王子跟我谈恋爱

    亲眼目睹了好朋友和男朋友在床上缠绵的楚逆大受打击,转头又被这两位最亲密的人算计陷害,以前真是瞎了眼了!夏之光的出现,像一道强烈的光芒一样,照亮了楚逆的世界。游戏也好,真爱也罢,就是面前这个男人了吧!就这样吧,我不挣扎了。
  • 向忠魂致敬:金兰散文小说选

    向忠魂致敬:金兰散文小说选

    《向忠魂致敬:金兰散文小说选》是由作者于金兰的36篇文章组成的个人文集。内容大致分三部分:往事回顾、游历记述、短篇小说。书稿整体为记叙性文体,偶有借物咏情、托物言志。语言简练、平实。作者出身于四十年代初,又经历过系统教育,通篇都体现出那一代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带有一个时代的明显痕迹。
  • 重生之微雨双飞

    重生之微雨双飞

    曾经她自私势利,错把后母当亲人,最后却眼睁睁地看着未婚夫和妹妹步入婚姻的殿堂。再次重生回到十年前,涅槃重生,她要亲手逆转自己的人生!救护自己的亲弟弟,争做高考状元,闯出自己的事业,爸爸想要认回她?后母想再利用她?门都没有!
  • 我说体育——报告集

    我说体育——报告集

    本书收录21篇报告,包括:《甘为公仆鞠躬尽瘁》、《适应新形势开创新局面》和《开创全民健身工作的新局面》等。
  • I Hated to Do It

    I Hated to Do It

    For over 40 years, Donald C. Farber was Kurt Vonnegut's attorney, literary agent, and close friend. In this deeply felt memoir, Farber offers a rare portrait of Vonnegut that is both candid and entertaining. A renowned entertainment lawyer with a largely famous clientele and a highly acclaimed author in his own right, Farber provides colorful anecdotes that detail the daily realities of working with Vonnegu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person who knew him best. The millions of fans around the world who mourned Vonnegut's passing will treasure this new and intimate portrait of him, not just as an acclaimed author, but also as a witty, eclectic, and brave personality that contributed greatly to our culture.
  • 你在荒废时间的时候别人都在拼命

    你在荒废时间的时候别人都在拼命

    这个世界上,有些人凭借着爹妈给的好脸蛋儿畅通天下;有些人操持着祖上给的好家世一生无忧;些人天赐一身好才华走南闯北,还有些人智商超群得尽乖巧便宜。这些人是上天的宠儿,是幸运至极的,但凤毛麟角。更多的人,仿似你我仍需通过努力、奋斗、拼命、吃苦、忍耐从而获得理想生活,只为吃半辈子的苦能换来半辈子的幸福。
  • 决战:毕其功于一役

    决战:毕其功于一役

    《决战——毕其功于一役》是一本军事图书,描写的是古今中外比较 具有代表性的战争案例。 《决战——毕其功于一役》向读者展示的是中外战争史上一次次著名 的战役,如赤壁之战、淝水之战、葛底斯堡战役、上甘岭战役等等。是一 本集战役、战略于一体,充满血与泪的战争典籍。通过翔实的历史史实、 史料的记载,将读者带入硝烟弥漫、战火纷纷的场景,同时也彰显了古今 中外的兵将充满智慧的计谋与策略。 《决战——毕其功于一役》旨通过将科学的体例、流畅的文字、精美 的图片、新颖的版式设计等多种要素有机结合,为读者打造了一个良好的 阅读空间,并向人们传达战争的弊端以及和平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