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569200000008

第8章 战后的香港文学(1)

战后香港的文学期刊和《华商报》

香港的新文学期刊,除了新文学在香港萌芽时期由本土青年作家参与创办的《伴侣》、《红豆》等以外,从抗战开始一直到战后,便一直由内地南下作家主阵。根据黄康显的统计,“由1946年5月《青年知识》创刊,到该刊于1949年8月结束为止的40个月内,香港共有12种期刊出现过,出版的总期数是137,亦即是平均每月有三种以上期刊出现”。这些文学期刊有:

(1)《青年知识》半月刊,1946年5月—1949年8月,共出版48期,由黄秋耘、张铁生主编;

(2)《文艺丛刊》,1946年9月—12月,共出版两辑,由周钢鸣主编;

(3)《野草》月刊,1946年10月—1948年9月,共出版12期,由夏衍、宋云彬、孟超,秦似、聂绀弩主编;

(4)《文艺通讯》,创刊时间未详,1948年停刊,共出版13期,由文协香港分会主编;

(5)《文艺生活》月刊,1947年1月—1949年5月,共出版29期,由司马文森、陈残云主编;

(6)《新诗歌》丛刊,1947年1月—1948年5月,共出版9辑,由香港新诗歌社主编;

(7)《野草》文丛,1948年2月—8月,共出版4辑,由《野草》月刊原班人马主编;

(8)《中国诗坛》,1948年3月—5月,共出版3辑,由黄宁婴主编;

(9)《大众文艺丛刊》,1948年3月—1949年1月,共出版6辑,由周而复、邵荃麟、冯乃超主编;

(10)《海燕文艺丛刊》,1948年6月—1949年1月,现已知出版2辑,由新界达德学院文学系主编;

(11)《小说》月刊,1948年7月—1949年6月,共出版8期,由茅盾主编,以群、适夷、周而复、葛琴、蒋牧良等任编委;

(12)《新文化丛刊》,1948年9月—10月,共出版2期,由生活书店主编。

上述12种期刊中,寿命最长的是《青年知识》半月刊,最短的是《新文化丛刊》,其中,短寿的占一半左右。另外,从主阵的人员看,除《中国诗坛》由黄宁婴、陈残云、李育中等主编及撰稿外,其余的均由粤港之外的内地南来作家主持。

这一时期香港的文学期刊,确实在鼓吹革命文艺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1949年7月2日,“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在北平召开,南来香港的内地作家便陆续北上或出席会议,或回到原来的地区继续从事文学创作。他们在香港创作的作品,如黄谷柳的《虾球传》、郭沫若的《洪波曲》、司马文森的《南洋淘金记》,包括侣伦的《穷巷》等作品,成为了在香港文学史上占有一定地位的重要作品。

战后香港的文艺阵地除了文学期刊,还有一些报纸的副刊也为在港的作家提供了发表的园地。这些报纸中,以《华商报》、《文汇报》等最为重要,影响也最大。

《华商报》原是晚报,1946年1月4日改为日报在香港复刊出版。复刊后的《华商报》由邓文钊、饶彰风(蒲特)任社长,萨空了任总经理,刘思慕任总编辑,邵宗汉,廖沫沙、杜埃任副总编辑。其副刊“热风”,由吕剑主编。“热风”刊名由吕剑建议用的,发刊词《开场白》也由吕剑撰写。由于刊头是由黄新波采用鲁迅手迹放大设计而成的,吕剑便以“容”为笔名写了《鲁迅先生题“热风”》一文,旨在发扬鲁迅精神。该副刊由吕剑编至1947年11月他离港前夕,接着由华嘉接编。1948年8月改为“茶亭”后,由杜埃接编;1949年起又由华嘉接编,最后由周方旸接编至停刊。这是个综合性副刊,每周四五版不等。秦牧的《跪风》、《愚蠢的杰作》、《浮土德的故事》,以及夏衍,廖沫沙、林林、华嘉、楼栖的许多杂文随感,都在该副刊的“亭边琐语”专栏发表。章泯的五幕剧本《恶梦》,萨空了的回忆《两年的政冶犯生活》,郭沫若的《南京印象》和长篇自传体小说《洪波曲》,黄谷柳的长篇小说《虾球传》,江萍的长篇小说《马骝精与猪八戒》,侣伦的长篇小说《穷巷》等,都先后在“热风”、“茶亭”上连载刊出。《华商报》还专门为文协香港分会设了专刊,并且开设了一个青年记者学会的专刊,以培养香港的青年新闻人材。1947年后,该报还辟有“文艺副刊”双周刊、“两周画刊”以及发表书评文章的“书报春秋”专刊。

香港《文汇报》于1948年9月9日复刊后,其副刊“文艺周刊”也于同日面世。该刊由茅盾主编,后又有洪遒、秦似也参与主编。茅盾以“编者”名义在首期发表了《我们的愿望》,希望该副刊能够得到各界人士的广泛支持和关心,并欢迎踊跃投稿。郁如、秋云、林林、杜埃、华嘉、陈残云、顾仲彝、黄雨、何达、薛汕、秦牧、秦似、黄绳、楼栖、马凡陀、杨晦、臧克家等成为了“文艺周刊”的主要撰稿人,此外,该副刊还培养了一批年轻的作者。1948年底,香港《大公报》创办的《新晚报》问世,随之,《星岛日报》、《正报》等也相继复刊和创刊,这些报纸大多都辟有文艺副刊,如《大公报》就辟有刊登小说、散文、诗歌的“文艺”副刊,以及刊登杂文小品的“大公园”副刊,它们为在港的内地作家和本港文艺青年提供下更多的创作园地。

内地南来作家在抗战期间和战后创办,主持大量的文学期刊和报纸副刊,不仅为在港的南来作家提供了重要的创作阵地,而且对香港本地的文学鼓舞极大。香港第一代本土作家舒巷城就这样说过,那么多的文艺刊物“引起下许多青年投稿的兴趣,我当时也是文艺青年之一”。其余的像黄天石、谢晨光、侣伦等也在这些报纸副刊和文艺期刊上发表作品。

郭沫若、茅盾与战后香港文坛

郭沫若(1892—1978),原籍四川乐山县。“五四”时期写出下新诗《女神》,为革命浪漫主义的代表之作。1926年曾任广东大学(中山大学前身)文学院院长,1928年流亡日本,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和甲骨文、金文。抗战爆发后回国从事抗日救亡运动,并写下了《屈原》等六部大型历史剧,以借古讽今手法揭露了国民党当局的不抵抗政策。1947年12月,和茅盾一道从上海来到香港,以躲避国民党的政治迫害。

到达香港后,郭沫若和茅盾一道,继续从事民主革命运动。1948年2月,他针对各种反动文艺甚嚣尘上的气焰,撰写了《斥反动文艺》的专论,严正指出:“今天是人民的革命势力与反人民的反革命势力作短兵相接的时候”。在这样的情形之下,要把握好衡量是非的标准:“凡是有利于人民解放的革命战争的,便是善,便是是,便正动;反之,便是恶,便是非,便是对革命的反动。”以这一标准去剖析当时“五花八门,红黄蓝白黑,色色俱全”的反动文艺,他认为,“大体地说,是有两种类型,一是封建性的,另一种是买办性的”。所以,必须以“从事积极的创造来代替我们所消灭的东西”。

香港的《华商报》这时连载了郭沫若赴港之前写的长篇报告文学《南京印象》。这篇报告文学以作者的亲身经历和目睹的事实,控诉了国民党当局实行封建***独裁统治,践踏民主,杀害民主人士,给人民带来深重苦难的罪行。作品发表后,在香港和澳门地区激起了反响。

郭沫若在香港一年时间里,为《华商报》写了不少杂文,为《中国诗坛》写了诗论。此外,他还写了《二十年自传》,从北伐战争,南昌起义一直写到赴港前夕。1948年,他在香港创作的长篇回忆体小说《洪波曲》,是他的创作生涯中一部重要作品。这部小说也被看作是用小说笔法写的报告文学。这部作品以作者亲身经历过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为主线,揭露了国民党当局消极抗日,蓄意制造国共间摩擦,并在日寇逼近时不战而逃的种种丑行和劣迹。作品对中国共产党对抗战的正确领导,以及国民党当局的奸谲诡诈作了鲜明的对照;同时以准确的史实和生动的细节,指出了抗战初期战场某些失利的教训。《洪波曲》在《华商报》连载,轰动一时,人们争相传阅,认为是一部能够激起人民争取民主,进步和自由的革命热情,并为将来研究抗日战争史提供第一手资料的好作品。

抗战以后,与郭沫若一起站在民主革命运动前列的茅盾,曾两度到达香港。第一次是1946年3月,茅盾偕夫人离开重庆,经广州于4月13日到达香港,然后去苏联访问,1947年4月回国。这一次,他居港时间不长,出席了文协香港分会的欢迎会和香港文化界的公宴,并作了即席演说。演说的题目是《现阶段文化运动诸问题》,发表在1946年4月19日的《华商报》。

茅盾在战后第二次来香港,是1947年12月初,偕夫人与郭沫若一起从上海转移到此的。茅盾这次在香港居住了一年之久。期间,他多次参与香港文化界的活动,成为香港文坛的一个核心人物。

1948年5月1日,茅盾在《风下》周刊发表《反帝、反封建、大众化——为“五四”文艺节作》一文。文章指出,“我们现在的文艺应当作为反帝反封建的思想斗争的一翼,配合全国的民主运动,彻底完成民族独立解放的伟大任务”;“20多年来,我们仅是向大众化走而已,还没有做到真正的大众化”。因此,需要塑造一批“农民和工人的典型”,“等到我们的作品充满了这样的新人的时候,大众化方告功德圆满”。

1948年5月29日,香港中原、建国、新音乐社等社团在普庆戏院演出新歌剧《白毛女》。茅盾观看此剧后,在《华商报·热风》发表了《赞颂〈白毛女〉》一文,指出这是一部“歌颂农民大翻身的中国第一部歌剧”,“是民族形式的歌剧”,它“比中国的旧戏更有资格承受这名称——中国式的歌剧”。

1948年8月12日,朱自清教授病逝于北平,茅盾与郭沫若、夏衍,冯乃超等联名发出唁电。9月9日,茅盾在香港《文汇报》发表《悼佩弦先生》,赞扬朱自清是“盛德君子无疾言厉色”,他的“清丽俊逸的文字,行云流水的格调,是他的品行和学问的整个表现”。9月11日,文协香港分会举行“朱自清先生追悼会”,茅盾在会上报告了朱自清的生平事迹。

这期间,茅盾在香港还主编了文学杂志《小说》月刊和《文汇报》的“文艺周刊”。茅盾在香港创作的三个短篇小说《惊蛰》,《一个理想碰了壁》和《春天》,论文《论鲁迅的小说》,译作《蜡烛》(西蒙诺夫作)等,都发表在《小说》月刊上。他在香港创作的长篇小说《锻炼》,则自1948年9月9日起在《文汇报》上连载,至12月29日载完。除此之外,茅盾还写了《客座杂忆》、《纪念高尔基》、《记鲁迅艺术文学院》、《生活之一页》等16篇散文、杂文、随笔,发表在《华商报》、《正报》、《文汇报》、《群众》、《国讯》、《创世》、《野草文丛》、《风下》、《读书与出版》、《文艺生活》等香港和内地的报刊杂志上。

茅盾的三个短篇中,《惊蛰》是寓言体小说,描写惊蛰季节,万物萌动,比喻人民的春天已经来临。《一个理想碰了壁》描写抗战第二年作者的朋友在广州、香港等地的生活经历,作品中的S君,便是作者自己。《春天》则以张天翼的《华威先生》中的华威作为主人公,刻画了这一典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卑鄙而可恨,甚至可怕”的“另外一套”的形象。

《锻炼》是茅盾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茅盾原计划写五部连贯的长篇,“从抗战开始至‘惨胜’前后的八年中重大政治、经济、民主与反民主、特务活动与反特务斗争等等,作个全面的描写”。《锻炼》是这五部连贯小说的第一部。

《锻炼》以上海沦陷为背景,暴露了现实的黑暗和官员的贪污腐败。这部小说与《第一阶段的故事》在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整个背景方面,都是相同的,部分人物的面貌也有相似之处。

由于作品架构过于庞大,人物众多,头绪纷繁,故事的结局就显得有点底气不足。这可能与作者当初的五部连贯性长篇的构思有关。因此,倘若把《锻炼》当作一部独立的长篇来看,只能说是一个未完成或尾音低弱的故事。

茅盾这时在香港写的《论鲁迅的小说》,是一篇在中国现代作家论中很有见地的论文。在文章中,茅盾把鲁迅的小说看作是“中国的社会主义的现实主义文学的先驱”,它们与巴尔扎克的“批判的现实主义”在本质上的不同,表现在“更富于战斗性,更富于启示性”上。茅盾认为,“从《狂人日记》到《离婚》,……不但表示了鲁迅思想发展的道路,也表示了他的艺术的成熟的阶段。”而《狂人日记》“宣告了中国的现实主义文学的发轫”。茅盾对鲁迅作品的评价,成为了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对于新文学第一个十年中的创作主题,所作出的一个深刻而独到的结论,由此构成了茅盾对于现代作家的历史批评和美学批评的一个重要方面,其影响自然是不可低估的。

同类推荐
  • 诗经楚辞鉴赏(中华古文化经典丛书)

    诗经楚辞鉴赏(中华古文化经典丛书)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反映我国从西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古代生活,不仅积淀了周代人民的智慧和经验,而且是华夏文明的文学结晶。楚辞是战国时流行于楚国的具有浓郁楚文化色彩的一种诗歌体裁。它们是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两大源头,其作品或简朴、或典雅、或整饬、或瑰丽,风格多样,对后世的文学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为了帮助诗歌爱好者更好地理解这些诗歌,《诗经楚辞鉴赏》从作品的思想内容、情感意趣、艺术特征等方面逐篇进行了注释和赏析,以飨读者。
  • 顾左右而言史

    顾左右而言史

    本书是著名学者王彬彬的历史人文随笔集。王彬彬的文章,兼具学者气度,书生风雷,以良知着墨,秉笔书史。讲谈五四,挥斥方遒;《“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公德教训》钩沉故事,澄澈褊狭;《章太炎的身后事》上下追索,摸索推演文化耆宿一段鲜为人知的身前身后事;《胡适面折陈济棠》摈弃“左”顾“右”盼的孔见,以知识分子的良知与独立人格秉笔,高屋建瓴,别有洞见。
  • 嗬!我最喜欢的民俗故事

    嗬!我最喜欢的民俗故事

    每个民族,每个国家,都有一种精神、一种气派、一种特质的民族民俗文化风情。我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因为生活方式的迥异,各民族的节日丰富多彩,民间风俗更是绚丽多姿,因此民俗也是中国文化不可或缺的因素。
  • 志摩美文

    志摩美文

    同他的诗歌一样,徐志摩散文散发着浓郁的抒情气质,是其个人身心的真诚表白。无论是“草青人远一涧流”的淡雅篇什,还是“凤鸣碧梧暗香浮”的浓艳之章,均无一不是其真挚情情的流泻,是他诗歌另一形式的异化与延伸……这,使得他的散文少了些理性与思辨,氲氤于字里行间的,是一团团浓得化不开的情思。徐志摩的散文非常情绪化并富有个性:《印度洋上的秋思》《我所知道的康桥》《欧游漫录》等满含着玫瑰花般的浓艳与葡萄酒般的醇香;在《伤双栝老人》《我的彼得》等篇章里,缱绻的情丝则如溪涧水般静静流淌……本书汇集徐志摩感怀、记游、叙事之散文精品,分“屐痕”、“自剖”、“心香”、“文思”四辑。
  • 莫急,你要的岁月都会给你

    莫急,你要的岁月都会给你

    豆瓣超人气、嘴最贱、毒毒教大当家“毒舌奶奶CC”最辛辣观点。豆瓣上从未发表过的8万字内容首度面世。生活中的女汉子,写书时却是玻璃心,对于爱、背叛、受伤、柴米油盐霸气解读。言犀利却用轻轻的笔触修复你在社会丛林生活中遇到的伤。拒绝神秘主义,拒绝哄你开心,掏心窝地直言隐秘的生活真相,如果不能训练你内心更强大,至少给你安慰。天下万物来和去都有它时间,你若不伤,岁月无恙。如果世界上真有奇迹,那也是努力的另一个名字,只是需要自己慢慢等待。读这本书能静下自己的心,充满正能量,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去生活。
热门推荐
  • 女配不想被炮灰

    女配不想被炮灰

    修仙女配哪家强?!穆凉惜醒来发现自己成了一个小女娃,而且还是穿进了跟自己同名的女配里,算了算了,既来之则安之,她便开启了自己的修仙之旅。【无cp,女主靠自己的实力哦!】
  • 大学论·情感体验论

    大学论·情感体验论

    本书为宁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俞世伟教授的《大学论》系列丛书之一。为此套丛书的撰写,我们和众多专家学者一起合作研讨,在实践学习中发现问题,在问题解决中发展智慧,在实践反思中提升思想。最后经过多次讨论和修改之后,决定把原生态的实践经验和反复思考之后形成的理性认识整合汇聚成著作出版。
  • 魔笔盖尔

    魔笔盖尔

    这是一本大幻想类的少儿故事,曾获辽宁省作家协会2005优秀儿童文学奖。书中描写一个叫云童的少年,把电视剧里的孙悟空从电视里唤了下来。孙悟空送给云童一个毫毛做的神奇魔笔,这支名为“盖尔”的魔笔在云童的手里发生了许多有趣的故事。打假、抓坏人、飞到遥过多的未来世界。想象的魅力给小读者带来充分的艺术享受。
  • 大道人皇

    大道人皇

    混沌初开,天地人三道并存,然天道率先出世,遂压抑地,人二道。天道独大,以万物为刍狗,而此时人道显化为印附于一少年体内.王凌携人道印担负人皇之任,让人族屹立诸天万界!
  • 亢龙寻道

    亢龙寻道

    讲述志同道合,兄弟齐心,人际间分合际遇无一不是衡量着抉择的耐磨度,在众多可圈可点的经历里获得重生。
  • 毒辣狼妃

    毒辣狼妃

    一朝穿越,21世纪鬼才医女君惜瑶重生为君家人人不齿的废材,并在月圆之夜作为祭品献给了妖孽狼尊……五年后,神炎大陆上多了一对母子江洋大盗,妖狼儿子呆萌腹黑天赋异能,绝美娘亲精明毒辣,显尽毒医本色!殊不知某一天,呆萌儿子突然闯入大殿:“娘亲不好啦,狼尊大人杀来了!”娘亲:“慌什么,不就是狼尊吗?有什么了不起,娘亲三根毒针就能废了他。”
  • 星航传

    星航传

    一场疾病,两次战争,人类被逼入宇宙寻求生存。茫茫宇宙,何时能够找到自己的安居之所?未知未来,又有着那些危机和挑战?他星文明,究竟是敌人还是朋友?人类,该何去何从?
  • 蜀燹死事者略传

    蜀燹死事者略传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世界军事百科之常规武器

    世界军事百科之常规武器

    军事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强大和稳定的象征,在国家生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全面而系统地掌握军事知识,是我们每一个人光荣的责任和义务,也是我们进行国防教育的主要内容。
  • 損齋備忘錄

    損齋備忘錄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