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367400000002

第2章 欧战后中国社会文化思潮的变动(1)

欧战及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是世界历史由近代转入现代的重要标志。这是人所共知的。不过,如果从文化史的角度看,则又可以说,欧战后的世界开始了东西方文化对话的新时代。就中国而言,因国人对此感悟不同,欧战后的中国社会文化思潮发生了新的变动。由是形成的张力和搏击,构成了中国文化发展的契机。

一、“西方的没落”与世界文化的对话

1914—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惨绝人寰,创深痛巨,使许多欧洲人对自己的前途和命运失去了信心,陷于悲观、混乱和迷茫之中。因之,彷徨无主,哀叹颓唐,复古迷信之风,弥漫于欧洲大陆。法国著名作家韦拉里1919年初在与人书中说,欧人危疑彷徨,莫知所措,杂药乱投,实陷于理性危机。“此种纷乱而复杂之情形,适足见欧洲人精神之悲苦。”[1]不过,韦拉里等人还只是看到欧人的理性危机,而德国的一位青年中学教师斯宾格勒于1918年7月欧战刚刚结束,便推出他的成名作《西方的没落》,径直断言西方文明正面临着没落的命运。斯宾格勒认为,每一种文化犹如有机体,都有自己发生、发展、兴盛和衰亡的过程。欧战不是“民族感情、个人影响或经济倾向的一团一时性的偶然事故”,而是表明西方的“浮士德文化”正走向死亡。《西方的没落》初成于1914年欧战前夕,似乎不幸而言中,故出版后立即轰动了西方。初版9万部,风行一时,其盛况为达尔文《物种起源》出版以来所未有。

欧战既使许多西人对自己的文化丧失信心,他们痛定思痛,对遥远静谧而又陌生的东方文化便油然生羡慕之情。故战后的欧洲出现了“崇拜亚洲之狂热”,中国文化也在欧洲大行其道,孔子、老子被许多人奉为宗师,其中仅《道德经》的译本战后的德国就出版了8种。此外,专门研究中国学问的各种团体,也在各地建立起来。一位西方学者说:“东方文化在欧洲之势力及影响早已超出少数消遣文人及专门古董家之范围,而及于大多数之人,凡今世精神激扰不宁之人皆在其列。”[2]

欧战也令久视西方为自由、平等、博爱故乡的东方民族目瞪口呆,引起了后者对东西文化的反省。印度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泰戈尔,被时人誉为“东方第一大人物”,他的见解颇具代表性。战后泰戈尔在欧洲各地的演讲,直言不讳地批评了西方文化对东方文化的压迫,他说:欧洲民族“妄自尊大,欲以自己之西方物质思想征服东方精神生活。致使中国印度最高之文化,皆受西方物质武力之压迫,务使东方文化与西方文明所有相异之点,皆完全消灭,统一于西方物质文明之下,然后快意。此实为欧洲人共同所造成之罪恶。希望青年将从前种种罪行忘去,努力为新世界之造”。[3]其后,泰戈尔访问了中国与日本,继续发挥他的观点、鼓吹复兴东方文化。他强调指出,我们相信西方文化有自己的优长,特别是西方的科学大可造福人类,因之西洋人民“有教导世界的使命”,但我们更相信促进人类和平的伟大事业,必须具有伟大的胸怀,因为科学固然重要,“但是创造的天才却在‘人’的精神理想中”。西方对东方的侵略,尤其是此次可怖的欧战,足证西方人恰恰缺少此种“精神理想”与伟人的胸怀,若不能改弦更张,西方人就不免要毁灭这个世界了。[4]其间,中国的许多报刊大量登载泰戈尔的文章、讲演与谈话,一时产生了颇大的影响。

日本舆论对欧战的反应也值得重视。1919年日本《新公论》杂志发表《新欧洲文明思潮之归趋及基础》一文认为,欧战已令西方文明的“大缺陷”暴露无遗。欧人从来对自己的西方文明“尊重自夸,未免过甚”,实则文明并非欧洲的专利,例如印刷术等四大发明就是源于中国。东方人于西方文化一般都能热心研究、学习,从中获得教益,但欧人则反之,对灿烂的东方文化却不屑一顾。作者断言,西方文化要想得到根本救治,它也必须向东方文明请教,“而得暗示与启发”。[5]

中国是东方文明古国,人们对欧战的反应愈显强烈。战后访问过中国的罗素曾提到,访华期间有不少人对他说,1914年前自己对于西方文化不甚怀疑,但及欧战起,却不能不相信它必有自己的缺陷。[6]这是可信的。不过最早著文明确指出这一点的,当数《东方杂志》主编杜亚泉。他在欧战初期即连续发表了《大战争与中国》、《大战争之所感》诸文,以为欧战将激起国人的“爱国心”和“自觉心”,西方文化在战争中已尽露弊端,这绝非是吾人的偏见;因之,国人当重新审视中西文化而不能全盘照搬西方。[7]继杜亚泉之后,中国老资格的思想家梁启超发表了批评西方文化更具分量的意见。1918年底欧战刚结束,梁启超即与蒋百里、张君劢等七人赴欧,到1920年3月归上海,历时一年多,先后考察了英、法、比、荷、瑞、意、德诸国。旅欧途中,梁随录自己的观感,这便是后来的《欧游心影录》。自1920年3月起,他将随感录的主要内容在上海《时事新报》和北京《晨报》上分别连载,时间长达半年之久,产生了很大的反响。梁不仅以他特有的“常带感情”的笔触,为国人生动地描绘了战后欧洲哀鸿遍野、凄楚悲凉的情景,而且指出西方“科学万能”的迷梦,已告破产。归国后他几次演讲都反复强调,此次旅欧的最大收获就是对中国文化的悲观情绪一扫而光,相信它可以开出新境并助益西方文化,因此在思想上变被动为主动。不过,无论是杜亚泉还是梁启超,其上述见解都只限于随感而发,缺乏系统的论证,1920年底,梁漱溟推出自己的成名作《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则从哲学的思辨上提出了关于世界文化发展著名的“三种路向”说,断言现今世界文化正折入第二路向,趋于“中国化”。由是他揭出了在不远的将来中国文化必将复兴的重要命题。这是近代国人系统论述中西文化的第一部著作,它引起了激烈的争论。实则无论梁漱溟的具有世界文化模式论意义的理论见解是否确当,毫无疑问,它已为国人进一步认识中西文化提供了新的基点,其影响所及,我们今天都能感受到它。

上述因欧战在东西方所引起的反响,其时持论激进或持自由主义观点的人,多不屑一顾,以为反动复古,嗤之以鼻。例如,有人就认为,是欧战“重新引动了中国人的傲慢心”,因之“‘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居然成了中国新思潮中的问题”。[8]胡适也指出,欧战后西洋人对自己的文化“起一种厌倦的反感,所以我们时时听见西洋学者有崇拜东方文明的议论。这种议论,本来只是一时的病态的心理,却正投合东方民族的夸大狂,东方的旧势力就因此增加了不少的气焰”。[9]这种说法不仅抹杀了许多主张复兴中国文化的本国人士的意见,甚至也将包括罗素、杜威等在内肯定过中国文化优长的许多西方学者的意见一并抹杀了。上述的判断不能说没有自己的一点合理性,但从根本上说,却是以偏概全,从而忽略了欧战后世界历史发生重大变动的一个重要侧面:世界文化的对话。

欧战所以成为世界历史的转变点,还包含着这样一层意义: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它以极其尖锐的形式表明,人类的命运休戚相关,“环球同此凉热”。而战后诸如国际联盟一类世界性组织的出现,也说明人类已自觉到有协商解决共同性的世界事务的必要(尽管“国联”在其时实际不过是列强的联盟)。这在观念形态上,便是表现为文化观念的变动。英国文化人类学家雷蒙·威廉斯说:“文化观念的历史是我们在思想和感觉上对我们共同生活的环境的变迁所作出的反应的记录……文化观念是针对我们共同生活的环境中一个普遍而且是主要的改变而产生的一种普遍反应。其基本成分是努力进行总体的性质评估……文化观念的形成是一种慢慢地获得重新控制的过程。”[10]所谓世界文化的对话,说到底,就是战后人类在肯定世界文化多元发展的基础上,开始谋求综合东西方文明的智慧以解决全球性共同问题的过程,它所反映的正是文化观念的变迁。只是因具体的场景不同,战后东西方民族在走向世界文化的对话的过程中,其文化观念的变迁表现出了相异的态势而已。

在西方,它表现为许多有识之士摆脱“西方中心”论,开始以平等的心态研究和借鉴东方文化。数世纪以来,欧化东渐的过程也就是西方资本主义推行殖民扩张政策,迫使东方屈服于西方的过程。由是,在西方民族中便形成了以自己的价值观衡量一切,无视东方文化根深蒂固的所谓“西方中心”论。战后欧人对西方文明躬身自责和称誉东方文明,不应当简单地都归之于“一时病态的心理”,其中许多有识之士确是基于对大战的反省,进而对东西文化重新进行了“总体的性质评估”,获致了新的认识。《西方文明史》的主编马文·佩里指出:毫无疑问,任何能允许如此毫无意义的大屠杀持续四年之久的文明,都已经表明了它弊端丛生,正走向衰败。所以,“大战之后,欧洲人对他们自己和他们的文明有了另外的一种看法”,即不再自信西方文化是首善的了。[11]在此种新的认识中,最为深刻也最具勇气的见解是斯宾格勒在其名著《西方的没落》中提出的,这就是:明确反对“西方中心”论,承认世界文化的多元发展。他写道:“这种使各大文化都把我们当作全部世界事变的假定中心,绕着我们旋转的流行的西欧历史体系的最恰当的名称可以叫做历史托勒密体系。这本书里用来代替它的体系,我认为可以叫做历史领域的哥白尼发现,因为它不承认古典文化或西方文化比印度文化、巴比伦文化、中国文化、埃及文化、阿拉伯文化、墨西哥文化等占有任何优越地位——它们都是动态存在的个别世界,从分量看来,它们在历史的一般图景中的地位和古典文化是一样的,从精神上的伟大和上升的力量看来,它们常常超过古典文化。”[12]

斯宾格勒的观点在西方引起了强烈的反响。美国学者葛达德、吉朋斯在合作评介前者的著作时,就特别指出:“明乎人类文化之途乃由多数个别之文化,而非由一文化之继续生长,明乎文化之定律及各文化肇始之年代,并其发展之分期,则本书之内容思过半矣。”[13]欧洲著名学者爱德华·迈尔虽不赞成斯宾格勒的许多观点,但于他的文化多元论却给予了坚决的支持:“他尤其信从有机地活着的诸文化的平行论的基本观点,并以他的重大威望掩护了这一观点。”[14]在东方,斯宾格勒的观点自然更受到了欢迎。有人在天津的《大公报》上著文说,斯氏的最大长处,“在能超出欧美寻常人士之思想感情范围之外”,“而不以某一族某一国为天之骄子,可常役使他国他族,而常保其安富尊荣”。他的这一崭新的研究方法,“实已予吾人以极深刻之刺激及有益之榜样”。[15]斯宾格勒把自己的文化多元论比作天文学史上的哥白尼革命,不无道理,从这个意义上说,《西方的没落》一书的出版是战后开始世界文化对话新时代的一个重要表征。

理解了这一点,我们对于战后杜威、罗素、杜里舒等人先后访华,并发表批评西方文化和赞扬中国文化的言论,倡导中西文化融合,就不应当怀疑其诚意。蔡元培曾谈到欧战后中国学者到欧美去,“总有人向他表示愿意知道中国文化的诚意。因为西洋人对于他们自己的文化,渐渐儿有点不足的感想,所以想研究东方文化,做个参考品”。[16]需要指出的是,战后不少西方学者已经开始了综合研究世界文化的实践,并出版了一批有影响的著作。例如,哥伦比亚大学经济、政治、历史、哲学四系的12位学者合作出版了《当代文化概论》,威尔士等56位学者推出了《历史大纲》,房龙与麦克勃则分别出版了《人类的故事》和《文明之进化》,各书均为“综合的世界文化史”。《最近文化史之趋向》一文的作者评论说,这些新著的一个共同点即在于强调:“今后世界公共之和平与人类公共之幸福,非对人类文化发生综合之意义与总合之态度,从智识之创造以改造人心而增进人格,则世界之前途无望是也。”[17]此外,剑桥大学等西方一些著名大学的入学考试,开始增加包括中国的古代典籍在内的东方文化的内容,固然反映了西人对东方古典文明的重视;而战后瑞典的诺贝尔奖委员会将文学奖授予印度的泰戈尔,显然更具有象征的意义。泰戈尔在获奖后说:“(这)也可以说是西方人民承认东方人是世界公共文化的共同工作者。这种共同工作在目前却有非常重大的意义。这种共同工作便是表示东西洋两大半球的人们的相互提携。”[18]善良的东方民族感受到西方民族的文化观念正发生可喜的变化,是多么的欣慰!

同类推荐
  • 赤眉绿林起义

    赤眉绿林起义

    绿林赤眉起义是西汉末年王莽篡权时发生的农民起义,后来与刘演刘秀起义军会合,成为光武中兴的源头。地皇二年(公元21年),新莽荆州牧发兵2万人进攻绿林军,绿林军击败莽军,部众增至数万人。次年,绿林山一带发生疫病,起义军分兵转移,一路由王常、成丹率领,西入南郡,称下江兵;一路由王匡、王凤、马武率领,北上南阳,称新市兵。
  • 大明望族

    大明望族

    谚云:天下沈氏出吴兴,吴兴沈氏与汝南周氏、会稽顾氏、陇西李氏、东海陈氏、中山张氏并称中国六大世家。大明中叶,世家郡望早已凋零,沈氏分支立足松江,名声鹊起,为当世显赫望族。只因一现代灵魂,回到至五百年前,重生到祖宗身上,混个了风生水起。*《登基吧,少年》2019年1.11起点首发,可以开养了,^_^
  • 续南明

    续南明

    “皇明混一海宇,超三代而轶汉唐,际天极地,罔不臣妾……”大明宣德六年,郑和第七次率舰队出使西洋,曾自豪在《天妃灵应之记》碑如此宣示,此时大明国力如日中天。然时间到了崇祯末年,大厦将倾,帝国将亡,乱世来临的阴影,笼罩每个百姓心头。胡虏横行,流寇肆虐,天灾人祸,饿殍遍野,文明就要毁灭,前方看不到希望。自五胡乱华,蒙元入寇,中华又将步入黑暗无底之深渊。也就在这崇祯十四年秋,一个后世的灵魂,意外来到大明,在淮北那片奄奄一息的饥民中…………老白牛第三本历史大作,敬请期待!已有完本作品《回到明朝做千户》,《明末边军一小兵》。
  • 宗华

    宗华

    一个现代人穿越虫洞到一万年前,教导中国原始先民种植农业。他并不知道因为自己基因突变,以至基因能遗传现代记忆到自己某一个后代身上……雅利安人,达罗毗荼人,吐火罗人……古埃及,赫梯,巴比伦……居鲁士大帝,亚历山大……希腊,印度,中南半岛……这本书的主角是因穿越者而与华夏有相同也有不同的文明,国家以及民族。
  • 海南农垦发展史

    海南农垦发展史

    海南农垦的产生、发展、存在与命运,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与中国当代史和海南历史密切相关。海南农垦发轫于中苏橡胶合作,经历了抗美援朝、人民公社、“大跃进”、“文化大革命”以及改革开放等时期,一路颠簸走来,前进与发展是其永远的主旋律。海南农垦的每一次发展与变革,对于海南社会历史、土地开发、人口增长、生产关系改造、基础设施完善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热门推荐
  • 一品女皇商

    一品女皇商

    优雅知性的望门贵族小姐,订婚仪式上,被即将联姻的丈夫的情人谋害,穿越成为一暴发户家中被继母虐待的嫡长女,醒来的那一刻,便面临全家被人下毒致死,而自己却因为根本无缘年夜饭,拣到一条命。虽然拣到一条命,可是,作为唯一的幸存者如何面对:谋杀案的最大嫌疑人,庞大的家产遭外人觊觎,十数个掌柜千方百计刁难,极其低下的商人地位,而且还是女商人…且看女主如何克服诸多困境,造就新时空下的商业航母,为商人、为女人赢得尊敬,成为月氏国御封第一女皇商,并赢得美满的爱情。他,月氏国第一世家的嫡长孙,皇后是他姑,太子是他表弟,却不务正业,竟然从商,那可是家族中最不得宠的庶子才干的活。还整日价流连青楼赌坊酒楼,却自诩风花雪月,无所不能。他,风阳国质子,表面胆小如鼠,懦弱无能,却暗中在月氏国建立了自己的庞大势力,作为将来回国后夺取王位的助力。他,月氏国第二世家的嫡长子,也是月氏史上最年轻有为的丞相,礼教最坚定的卫道士,自视清高,在他眼里,商人与妓女小倌一样低贱得令人憎恶。他,月氏国皇上最小的一母同胞的胞弟,深得皇上信任,握有月氏国一半的兵权,为躲避太后逼婚,常年在外练兵。他,云莱国太子,掌着实权,却又不愿意即位,将日常琐事丢给皇帝老爹,只遥控重要朝政,云游四海,逍遥恣意。他,月氏国第一御医,出身于屡掌月氏国历代第一御医之位达十八代之久的医学世家。他,他,他…一个个他,因为她的出现,改变了原本的生活轨迹,改变了人生信仰,改变了爱情观、世界观、价值观…(男角按出场顺序排名)恭贺:女主丁丁(男装扮相)被亲风轻云淡苗苗1201收养!凌子啸被亲fans20077收养!坑品不好,跳坑谨慎!收藏不够,绝对没有动力继续,所以,如果喜欢,请一定辛苦一下收藏起来!唯一可供安慰的是,如果动力足够,绝对不断更、弃坑!推荐郁的完结V文《我本猖狂》:推荐郁的永久免费文《嫁否》:推荐郁的完结公众文《独行天下》:
  • 全球次元末日

    全球次元末日

    公元2150年,次元裂缝打开,妖魔鬼怪降临,全球次元末日开启。末日历第29年,丹元境强者苏洛同异种饕餮血魔同归于尽。获得饕餮血魔元核的他重生末日爆发前半年,并意外来到异世界——一乙大陆。苏洛利用次元乱流,穿梭于两个世界之间,斩妖除魔,快意恩仇,睥睨天下。异界修炼,地球封神!看我一剑成圣,还天地朗朗乾坤!
  • 如何说员工才肯听 怎样管员工才肯干

    如何说员工才肯听 怎样管员工才肯干

    在本书中,作者依据多年的管理咨询和培训经验,围绕中层干部识人、选人、用人三大主题,提炼了必修的管理法则。这些法则的内容涵盖了中、基层管理活动的方方面面。在内容上,旨在指明管理实践中必须遵循的原则性纲领及其实践应用方法,全书言简意赅,对中、基层管理者的管理活动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和指导价值。
  • 将保健进行到底

    将保健进行到底

    健康就掩藏在生活的细节之中,每个懂得保健的人,都会懂得维持自己的好心情,以心神来促进养生,正是我们所倡导的好方法。但是,具体的操作方法是什么呢?不要着急,下面小编就会跟你一起去发掘,那些我们可以轻松达成的,对身体有所注意的小事情,包括吃糖果、吃你喜欢的巧克力哦。
  • 当英语成为时尚:生活全由你创造

    当英语成为时尚:生活全由你创造

    大千世界,人生百态,伟大的作家往往能捕捉到哲理闪光的瞬间,凝聚睿智的理念。本书摘取了耐人寻味、震撼人心的哲理美文和励志故事,希望读者能够细细品读,感受笔墨下的精神力量和人生真理
  • 都市红包系统

    都市红包系统

    被人陷害后对天许愿,李昊偶得红包系统,捡起散落在世界各地的红包。“这个红包有颗蟠桃,吃了立马成仙!”“红包在校花屁股上,摸一摸就能领取?”“这辈子最后悔的事,就是点了太多红包,里面的钱,根本花不完啊!”
  • The Vanished Messenger

    The Vanished Messenger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一个人的修道

    一个人的修道

    修仙世界,一个穿越而来的底层修道者的混世录,以阵法建基,以创造为本,发展自己的修真文明,铸就修真史上重要的一笔篇章。我对自己发誓,我会永世长存,一千年太短,十万年才算开始。第一卷结束,第二卷完结,第三卷修真大势来临
  • 哈姆雷特

    哈姆雷特

    《哈姆雷特》是戏剧之王莎士比亚的巅峰之作。《哈姆雷特》讲述了丹麦国王的合法继承人哈姆雷特,其父王被杀,母后被迫改嫁,王位也被篡夺。他经历了艰苦的磨难,最后终于在父亲鬼魂的提示下,查明事实真相,替父亲报了仇。而他自己却在仇人设下的圈套中与其同归于尽。《哈姆雷特》的整个故事渗透着属于莎士比亚那个时代的精神,是莎士比亚人文主义和对现实生活批判精神的最深刻的表达。本书还收录了莎士比亚另外两本经典剧《麦克白》和《罗密欧与朱丽叶》。
  • 异界的修炼手册

    异界的修炼手册

    银发女子满脸疑惑的看着楚清,问道:”为什么你从刚才就一直握着一把草?”楚清看了她一眼说道:“为了表达内心的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