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366700000009

第9章 世界的异化还是自我的异化——阿伦特对现代性问题的诊断(5)

上述四个问题构成阿伦特对现代性批判的核心。在此基础上,阿伦特提出:什么是人的条件。人的条件不是讨论人的本质的问题,而是讨论人的活动和能力,这些活动和能力需要什么样的条件。阿伦特把人的基本活动分成劳动、制造和行动,它们必须在复数性的世界中存在。应对世界异化的危机,意味着重新理解人的基本活动和能力的意义,重新理解行动的生活(vita activa)与沉思的生活(vita contemplativa),即理论与实践、知与行的关系。

阿伦特对马克思的批判实质在于主体性的问题。阿伦特说,尽管马克思有时也意识到世界的异化,但他的主要作品仍然渗透着现代极端的主体主义。[45]任何主体主义必然是建立在主体-客体二分的基础上,也必然隐含着目的-手段的二分。马克思所说的实践,是人对自然和历史的改造。自然作为对象,为人提供生产资料。历史是人对自然和社会的改造史。人的意义是在认识和改造世界中体现。这种世界是主体实践的产物,其结果是在对象化的过程中,世界变得越来越陌生。世界的异化,源于人的主体性和主客体的分裂。

主体性在技术时代加剧了世界的异化。阿伦特对现代性的批判提出的根本问题在于,技术时代的政治与伦理如何可能?技术时代是现代人的命运。技术的发展凸显了马克思没有意识到的主体性的灾难。一方面,战争在高科技的发展中加剧了对社会的摧毁,核武器更是威胁到整个人类的生存。技术的异化加剧了资本的异化。技术的发展与整个资本主义的扩大再生产的过程融为一体。另一方面,技术思维渗透到人的生活的每个角落。海德格尔认为,唯物主义的本质隐含在技术的本质中。他批判人们把“思”作技术性的理解。[46]阿伦特看到,技术威胁最大的是人的行动。人们把行动作技术化的理解,用制造、劳动代替了行动。而在政治伦理世界中,人的思考和判断力也面临技术化的危机。

马克思洞察到的“无家可归”状态变成了世界的命运,但这种命运的根子却和马克思发现的自我的异化一起,构成我们这个时代人的无家可归的命运——世界的异化。这样,阿伦特所理解的世界的异化指向更重要的问题——公共空间的丧失。世界的异化,不仅仅是指现代人破坏了生存环境,丧失了家园,而是指人丧失了行动的空间。因此,阿伦特对现代性的基本判断——世界的异化,最后集中在核心的问题——公共空间的闭合上。

以上概括性地阐释了阿伦特一生对现代性危机的批判。这种批判从极权主义开始,涵盖了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各方面。有人以为,阿伦特对现代性的看法过于悲观,毕竟极权主义只是某些国家某个时期出现的政治畸变。现代社会的经济发展、技术进步、理性自觉都构成了不可否认的现代文明。尤其是在当今中国,我们主流的声音仍然是现代化的声音,这种声音认为,尽管自由主义“权利优先于善”的传统在西方造成了信仰缺失、社会公德沦丧等伦理危机,但中国的现代化不过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个体理性和权利意识还不健全,社会正义和公平法制还不完善,现代性的价值在中国仍然有其重要性。

问题在于,阿伦特并非否定整个现代文明和现代性的价值,而是指出其中潜在的危机。关于民族国家的危机,早在近代初期,国人就有清醒的认识,只是在救亡图存中被迫接受了向民族国家的转型。如今当中国正朝世界级大国的民族国家迈进时,所有西方近现代大国崛起所走的路,中国是否还要重走?关于现代社会的危机、计算理性主导下的功利社会、高度权力控制下的强制社会、孤独个人构成的欲望社会,所有这些在中国带来的灾难已不容忽视。而最最深重的危机是人的危机。所有这些都表明,我们需要对中国过去一百多年的现代化道路进行重新反思,当然需要重新认识西方的现代性和现代化的道路。重新反思西方现代性,就不能仅仅局限在现代的框架内,这无异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实际上,西方的现代文明不过仅仅几百年的时间,实在是人类文明史上的沧海一粟。只有反观西方文明的源流,才能找出现代性危机的根源所在。

我们将在以下部分围绕公共空间展开对行动、思考和判断力的详细探讨。但在此之前,我们还需要在一个所谓的“方法论”问题上驻足。这就是,阿伦特为什么要在古典传统中寻找思想资源?与古典的对话在什么层面上与对现代社会问题的思考联系在一起?古典与现代之间的“界限”如何在阿伦特的视界中融合?对于理解阿伦特所说的“世界”,这一步必不可少。

注释

[1]Hannah Arendt:“Prologue”,Responsibility and Judgment,Ed.by Jerome Kohn,New York:Schocken,2003:8.

[2]Hannah Arendt:Was ist Existenz-Philosophie?Frankfurt am Main:Hain,1990:40-41.

[3]Martin Heidegger:Sein und Zeit,Tübingen:Niemeyer,2001:127.

[4]Hannah Arendt:Was ist Existenz-Philosophie?1990:18-27.

[5]Martin Heidegger:“Platons Lehre von der Wahrheit”,Wegmarken,Frankfurt am Main,Klostermann,1967:109-145.

[6]Hannah Arendt:“Martin Heidegger ist achtig Jahre alt”,Hannah Arendt/Martin Heidegger Brief 1925-1975,Frankfort am Main,Klostermann,1999:190-192.

[7]〔德〕克劳斯·黑尔德:《世界现象学》,孙周兴编,倪梁康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第218~219页。

[8]〔德〕海德格尔:《形而上学导论》,王庆节、熊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第153页。

[9]Jeffey Barbash:“Die Auslegung der“ffentlichen Welt”als politisches Problem,zu Hannah Arendts Heidegger-Deutung”,Zur philosophischen Akutualitt Heideggers,Band 2,Frankfurt am Main:Klostermann,1990:114-116.

[10]Vgl.Karl Jaspers:Philosophie,zweiter Band,Existenzerhellung,München:Piper,1994:58-60.

[11]Hannah Arendt:Was ist Existenz-Philosophie?1993:40-41.

[12]Hannah Arendt:“Karl Japers:A Laudatio”,Men in dark Times,New York: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1968.

[13]Karl Jaspers:Philosophie,zweiter Band,Existenzerhellung,1994:93.

[14]Vgl.Kurt Salamun:Karl Jaspers,Würzburg:Knigshausen &Neumann,2006:102-107.

[15]Hannah Arendt:“Karl Jaspers:Citizen of the World?”Men in dark Times.

[16]Hannah Arendt/Karl Jaspers Brief,1926-1969.Hrsg von Lotte Khler und Hans Saner,München:Piper,1993:185,其中雅斯贝尔斯问道:“您是否再一次阅读过韦伯关于理想类型的论述呢?”

[17]Hannah Arendt:Was ist Existenz-Philosophie?1993:46-47.

[18]〔美〕汉娜·阿伦特:《极权主义的起源》,林骧华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第203页.

[19]蔡英文:《政治实践与公共空间——阿伦特的政治思想》,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第30~31页。

[20]〔美〕汉娜·阿伦特:《极权主义的起源》,第389页。

[21]〔美〕汉娜·阿伦特:《极权主义的起源》,第352页。

[22]同上书,第569页。

[23]〔美〕汉娜·阿伦特:《极权主义的起源》,第222页。

[24]同上书,第471页。

[25]Hannah Arendt:The Human Condition,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58:65.

[26]Ibid.,69.

[27]Margaret Canovan:Hannah Arendt,a Reinterpretation of Her Political Thought,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Press,1992:117;Seyla Benhabib:The Reluctant Modernism of Hannah Arendt,Thousand Oaks:Sage,1996:25.

[28]〔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第203页。

[29]Hannah Arendt:The Human Condition,1958:41.

[30]Ibid.,40.

[31]参见〔法〕福柯:《规训与惩罚》,刘北成、杨远婴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第248~255、346~354页。

[32]Hannah Arendt:Rahel Varnhagen:Lebensgeschichte einer deutschen Jüdin aus der Romantik,München:Piper,1987:31.

[33]Jürgen Habermas:Strukuturwandel der ffentlichkeit,Neuwied:Luchterhand,1962:69-75.

[34]Seyla Benhabib:The Reluctant Modernism of Hannah Arendt,1996:29.

[35]Hannah Arendt:The Crisis in Culture,in:Between Past and Future,New York:Viking Press,1961:200-201.

[36]Hannah Arendt:The Human Condition,p.284.

[37]Ibid..

[38]Hannah Arendt:The Life of the Mind,New York: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1978:88.

[39]〔德〕斐迪南·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林荣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第63、95页。

[40]〔美〕汉娜·阿伦特:《极权主义的起源》,第457页。

[41]Hannah Arendt:“Prologue”,Responsibility and Judgment,Ed.by Jerome Kohn,New York:Schocken,2003:3.

[42]Hannah Arendt:The Human Condition,1958:254.英文为World Alienation,德文阿伦特自己译为Weltentfremdung。Fremd本义指陌生、疏远,Entfremdung指使陌生、疏远。中文译作“异化”,十分贴切。黑格尔和马克思所用的“异化”正是这个词。本书将在第三章中详细比较阿伦特与马克思的异化思想。

[43]Hannah Arendt:The Human Condition,Section 45.

[44]Ibid.,290.

[45]Ibid.,254.

[46]Martin Heidegger:“Brief über den Humanismus”,Wegmarken,Frankfurt am Main:Klostermann,1967:171.

同类推荐
  • 儒家哲学家智慧

    儒家哲学家智慧

    在春秋战国时代,孔子创立的儒学即被称之为“显学”。汉以后,儒学取得“国家意识”的合法身份。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儒学对中国社会之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的形成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可以说,儒家文化构成中国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要了解中国的历史与现实,要构建具有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社会主义新文化,就必须对儒家文化的基本精神及其现代价值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和总体的把握。
  • 美学漫话(大家文论经典)

    美学漫话(大家文论经典)

    诗和春都是美的化身,一是艺术的美,一是自然的美。我们都是从目观耳听的世界里寻得她的踪迹。某尼悟道诗大有禅意,好像是说“道不远人”,不应该“道在迩而求诸远”。好像是说:“如臬你在自己的心中找不到美,那么,你就没有地方可以发现美的踪迹。”然而梅花仍是一个外界事物呀,大自然的一部分呀!你的心不是“在”自己的心的过程里,在感情、情绪、思维里找到美;而只是“通过”感觉、情绪、思维找到美,发现梅花里的美。美对于你的心,你的“美感”是客观的对象和存在。你如果要进一步认识她,你可以分析她的结构、形象、组成的各部分,得出“谐和”的规律、“节奏”的规律、表现的内容、丰富的启示,而不必顾到你自己的心的活动。
  • 行动、伦理与公共空间

    行动、伦理与公共空间

    本书以公共空间为核心剖析了汉娜·阿伦特政治行动、政治伦理思想与“公共空间”的关系,考察现代社会公共空间衰落的原因,探讨重建交往政治的可能性,较为全面地阐释了阿伦特政治哲学的基本面向,对于深化国内学界对阿伦特政治哲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 伯林谈话录(人文与社会译丛)

    伯林谈话录(人文与社会译丛)

    伯林谈话录包括:从波罗到海到泰晤士河、现代政治学的诞生等内容。在这本谈话录中,以赛亚·伯林讲述了他的思想及政治哲学的发展历程,其中穿插着许多个人回忆。他谈到了马克思、维柯、赫尔德、赫尔岑等令他着迷并给予他深刻影响的思想家,也谈到了他的诸多挚友,如诺埃尔·安南、W.H.奥登、大卫·塞西尔、阿尔弗雷德·布伦德尔、斯蒂芬·斯彭德,尤其是他与阿赫马托娃和帕斯捷尔纳克的颇富传奇色彩的交往。从伯林精彩纷呈的谈话中,读者可以分享他对自由主义与宽容的信念,可以分享他对音乐与文学的激情,也可以对他的生活与个性获得一种独特的认知。
  • 西方哲学史

    西方哲学史

    公元前 6世纪的古希腊哲学到西方现代哲学的发展史。它可分为 4个时期:公元前6~公元5世纪,称为古希腊哲学;公元 5~15世纪,称为中世纪哲学;15世纪中~19世纪40年代,称为近代哲学;19世纪40年代以来,称为现代哲学。对现代哲学时期的划分,学术界有不同看法,有的把上限划在19世纪末,有的划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后,有的划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热门推荐
  • 我不是泼猴

    我不是泼猴

    看稀奇,看古怪,看孙悟空和僵尸谈恋爱。这一吻,缘定三生,不离分。这一棍,顶天立地!鬼神惊!这一夜,惊涛骇浪,暖人心……看孙悟空再次闯地府,闹天宫,推翻悬河天庭的统治。
  • 天使爱过你

    天使爱过你

    离家出走的贵族小姐方沁在快餐店打工,邂逅了身份神秘已失忆的流浪汉“利”,之后方沁莫名被两股恶势力追杀,利舍身相救并全程保护方沁安全。两人在逃亡的过程中相爱,但方沁却发现利突然变得冷漠,身体也大不如前,而且利的神秘身份一直是困扰方沁的心结。一场恐怖袭击让两人从此失去了联系。十年后,一场突如其来的流感风波,他们再次相遇。他是著名医院最年轻的胸外科主任、流连花丛的“三不”男人,而不再是她记忆中那个一心一意呵护她的爱人,他无法记起他们的过去。然而命运却仍把他们交织在一起——为了挽救一个小生命,必须创造一个新生命。前路迷茫,如同他们曾经拥有的爱情一般,消逝,抑或新生?
  • 明伦汇编人事典命运部

    明伦汇编人事典命运部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可爱的机器犬

    可爱的机器犬

    一只可爱的机器犬,是巴图夫妇和羊群的好朋友,但它体内却潜藏着狼性病毒,每晚零点会凶恶地扑向羊群。
  • 和儿子一起成长2(珍藏版)

    和儿子一起成长2(珍藏版)

    本书所展示的教子问题,更多的是从精神胚胎养育的角度,去分析家庭教育中所遇到的问题。这些问题来自于这几年里我们接触过的众多父母,反映了教育孩子中较为普遍的问题,是我们做父母的需要理解和领悟的。书中突出“实践”,以“一问一答”的形式为关注家庭教育和儿童及青少年成长的育龄女性解答教子问题,问题涉及孩子的年龄跨度从0岁一直到16岁,包括了孩子成长的各个阶段。例如:职业女性怎样面对工作、孩子教育的双重焦虑?孩子性格太温和,会不会影响长大后的社会竞争力?孩子很善良,学习也不错,为什么不合群,得不到同学的认同?孩子对作业、考试特别焦虑怎么办?
  • 陆先生:站住别动

    陆先生:站住别动

    陆于琛救过我的命,从此也掳走我的心……我爱他胜过世间一切。爱到尽头,我累了、倦了,我对他说“分手吧”,可陆于琛却说:“我们的游戏,才刚刚开始!”
  • 重生巨星是女生:凌总别来无恙

    重生巨星是女生:凌总别来无恙

    《主角男变女,暖风宠文,男女主双洁+后期灵异》身世平庸的“男”演员,借尸还魂的重生到了一个十六岁花季少女身上!苏嘉不仅拥有了豪门父亲,踏进了贵族学院,还圆了前世不能当歌手的遗憾......可为什么换了个躯壳后,前世那个欺他害他的腹黑男人,还总是对自己阴魂不散呢!!!再次被压在墙边壁咚,“他”第N次反复强调:“我真的不喜欢男人!”凌少辰轻笑:“我是人。”新婚夜后,她丢枕头怒吼:“你不是说绝对不喜欢女人的吗?”凌少辰一脸深情:“只要是你,无关男女!”
  • 危机四伏

    危机四伏

    赵小柱是桔子胡同派出所的片警,憨厚朴实,踏实肯干,深受民众和领导的肯定。他刚刚与警花盖晓岚结婚,过着简单平淡幸福的日子。当这对新婚夫妇将要乘坐前往法国的飞机去度蜜月时,却在机场被一伙儿国际刑警抓捕,对赵进行了严酷刑讯。事后才知是误会,因为赵小柱与通缉犯“响尾蛇”容貌极其相似,国际刑警错把赵小柱当成了他。而赵小柱的命运也从此开始转折……在苗处的强烈说服下,赵小柱经过一番思想斗争,加入了国际刑警,在特种部队经过艰苦训练,他从一个小片警变身成为国际通缉要犯、贩毒组织头目——响尾蛇,成为了一个美游骑兵,作为卧底执行特殊任务。一场前所未有的残酷战争正等待着他,他内心的魔鬼将喷薄而出。
  • 唯识三十论

    唯识三十论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父母要为孩子做的50件事

    父母要为孩子做的50件事

    本书从孩子生活和学习的细节入手,撷取生活中具有典型意义的、父母要为孩子做的50件事,以精辟的语言透视了孩子的内心世界,系统全面地总结和论述了父母为孩子做好伯乐和向导的必要性,以及相应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书中父母为孩子做的50件事能让父母在实践中明白什么事情能做,什么事情不能做,怎样做才能受孩子欢迎,怎样做才能给孩子的未来一个光明的期许……父母为孩子做的每一件事都会给孩子一些启示,或让他们明白自立的重要性,或让他们窥到为人处世的一些小窍门……而父母启明灯般的指引将为孩子的美好人生指明一个正确的方向,这将为孩子以后的顺利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