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366200000002

第2章 宁都(1)

动身之前想象中的赣南是潮湿的,到处氤氲着水气,树木无不“霜皮溜雨”,郊野则一色的青碧。已是农历四月,我知道桃花已然开过,梨花也开过了,开残了的,还有油菜花,曾将南国的春天涂染得一片金黄。我知道雨雪霏霏的早春刚刚过去,那一片粉绿,茸茸的绿,想必冷清而寂寞。当我走近宁都时,春色已老,热浪正待由遥远的某处袭来。

宁都并非如我行前所想象,笼罩在翠微峰巨大的山影之下。“易堂九子”隐居的翠微峰,是一座不高的山——我第二天就看到了。

乾隆六年刊本《宁都县志》黄克缵《旧志前序》曰:“赣东之邑,宁为大,幅员之广,财赋之繁,衣冠文物之盛,甲于诸邑。”易堂诸子却像是乐于强调宁都的“僻”。魏禧曾自说“僻处南服之下邑”(《与富平李天生书》,《魏叔子文集》卷五),尽管是应酬中的客气话,也未必不包含了身分意识。其弟魏礼也说:“宁都僻处江西之末,距省会千三百有余里,地介闽、广,而货产不饶。”(《宁都先贤传》,《魏季子文集》卷一五)古人讲究地望,叔子在这一点上,的确无可夸耀,宁可用一种自我贬抑的态度,比如说自己乃“江右鄙夫,县最僻”(《与李翰林书》,《魏叔子文集》卷五),自称“赣州宁都之贱士”(同书卷六《上郭天门老师书》)。魏礼在书札中向别人介绍自己,劈头一句就是:“礼,赣南之鄙人也。”(《魏季子文集》卷八《与梁公狄书》)李腾蛟更着意渲染,说“豫章(江西)居江湖之僻,虔(赣州)僻于豫章,梅川(宁都)又僻于虔”。看来没有比宁都更足称“僻壤”的了(《李云田游豫章诗序》,《半庐文稿》卷一)。我怀疑当他们说这些话时,未必真的有那么自卑。三百年后宁都之“僻”像是如故,只有公路可通。

宁都旧城已无遗存,无从想象三百年前的街巷、市廛。但易堂九子在这里,却像是一些家喻户晓的人物。在此后的几天里,我们不断地看到“易堂”的字样,听到人们提起这名目。当地人——由文化人到山间板屋中的老衲——用了方言的对话中,我所能分辨的,只是这个被反复提到的“易堂”。

说“家喻户晓”仍不免夸张。我相信只是在目标明确的“寻访”中,我才不断地发现与“易堂”有关的痕迹,发现地方当局与当地文化人记忆这些人物的有意识的努力——几乎所有与“九子”有关的遗迹,均被作为文物受到了保护。谈论“易堂”的宁都人,毋宁说在寻找述说地方史的方式——通常所认为的“历史”,总要由人物标记的。但无论如何,事实的确是,一进宁都,我们就感觉到了“易堂”的存在;在此后的几天里,随时感觉着它的存在,以至那班人的呼吸像是还留在周遭的空气中。

所谓“易堂九子”,即魏氏兄弟魏际瑞(善伯)、魏禧(凝叔)、魏礼(和公),“三魏”的姐丈邱维屏(邦士),与他们同里的曾灿(青藜)、李腾蛟(咸斋)、彭任(中叔),以及来自南昌的彭士望、林时益(确斋)。魏氏兄弟当明清之际,是名重一时的人物,时人依了顺序分别称伯子、叔子、季子,其中叔子魏禧最为知名。

“九子”外,易堂还应包括他们的若干子弟门人,如魏氏子弟魏世杰(兴士)、魏世傚(昭士)、魏世俨(敬士),以及易堂门人梁份(质人)、吴正名(子政)、任安世(道爰)、任瑞(幼刚)等。

易堂是明清之际以避乱为机缘,有着明显的地缘、亲缘色彩的士人结社。地缘、亲缘,自然与战乱造成的地域分隔有关。彭士望与林时益,邱维屏与魏氏兄弟,本来就是亲戚,林氏的幼子后来又做了彭氏的女婿。此外,如彭士望之子娶魏季子之女,林时益之女适邱维屏之子,彭任之女适李腾蛟之子,魏伯子之女适彭任之子,魏季子之子娶曾灿之女……魏季子在诗中说:“我有邱氏甥,嫁为曾子妻。”(《读宋未有黄孝节妇传》,《魏季子文集》卷二)亦亲亦友,关系错综交织。甚至“九子”的后人间、后人与门人间,也互为婚姻,如叔子的嗣子(系季子之幼子)就娶了叔子门人赖韦之女。

战乱固然鼓励了流徙,使“友道”具有了严重意味,却同时因了地域分割,宗法关系也得以强调。即如易堂,就以准宗族形式强化了群体认同。那种狭小空间中的密集生存,确也有助于亲族关系的推演。在当时,亲密之感,正是他们所需要的。彭士望《翠微峰易堂记》说,当戊、己间易堂最盛时,“节序岁腊,会堂上饮食。春秋祀祖祢,相赞助合馂。平居书名,称友兄弟,如家人礼,子弟亦如之。常易教,不率,与笞,无恒父师”(《彭躬庵文钞》卷五)。以此形容诸子的亲密程度——亲密到如族人、如家人。叔子也说:“吾友之母如吾母,吾弟之友如吾友。”(《寄寿岭南何母七十》,《魏叔子诗集》卷五)

尽管如此,易堂仍然不是宗法性质的群体。魏禧、彭士望所乐于强调的,也是诸子志趣之合。彭士望就说过:“夫地逼易嫌,望奢多怨,扞不可入而纷不可总者,惟族为然。”(《魏徵君墓表》,《树庐文钞》卷九)

易堂故事也如其他故事,有其发端以至尾声;发生于其间的大小事件,波澜迭起,为叙述提供了动力。这故事的“发端”,在易堂人物的叙述中,魏叔子与南昌人彭士望的遇合,最足作为标记。我不知道倘若没有两个人物的一番邂逅,以下的故事还能否演出;可以肯定的是,其精彩性必定要大打折扣。

时在乙酉,甲申北京陷落的次年,地点则在那时宁都的南关。是一个秋日,魏叔子与彭士望,在临河的一处宅第前相遇了。作为易堂的核心人物,这两个人戏剧性的邂逅,在事后的叙述中,犹如小型的创世神话,具有了非同寻常的意义。

三十年后,彭士望还记得,那年六月,他携家眷由南昌避地南下,只身三次到宁都,却为人所骗,正在彷徨,一个少年来到了面前,那少年“颀然清癯,角巾蓝縠衣”,说自己是魏凝叔,“慕君久,幸过一言”。就此“携持入小东园,语不可断”。甚至当自己洗浴时,魏叔子也站在水盆边说个不停。“比夜漏下三十刻,予曰:‘定矣,吾决携家就子矣。’……”(《魏叔子五十一序》,《树庐文钞》卷七)这年叔子二十二岁。

这段遇合在两个当事者事后的追述中,有详略及侧重的不同。魏禧说,彭士望前此已经由别人那里得知了叔子,既与叔子“立谈定交”,就决计与林时益携妻子相就。叔子详细记述的,是如下场面:那天早上船到的时候,叔子刚起床,听到消息,即“蓬头垢面襆被走砂碛相见,慷慨谈论”,每谈到佳处,彭氏就摊开两手向同来的林时益说:“何如?”(《彭躬庵七十序》,《魏叔子文集》卷一一)两段记述,在时间上前后衔接,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故事。在叙述同一过程时,他们不但截取的片段不同,且相互写照,写自己记忆中的对方,写各自印象最深的细节。叔子上述寿序写在他病逝的前一年,开篇就说:“余乙酉年二十二,交躬庵先生,至今三十五年如一日,虽一父之子,无以过也。”三十五年,实在是一段韧长的情谊。

“三魏”中最年少的季子,则补充了一些被省略的方面。据季子说,彭士望先是住在魏氏邻人家,天天从门外过,魏氏兄弟目送其人,以为风度不凡。当彭氏又经过时,即上前搭讪,邀其人到家里“纵谈”。彭氏慨然道:“子兄弟真可以托家矣。”于是就急行迎他的家人(其家眷尚在建昌),“数步复返,曰:‘将与一好友携俪俱来,何如?’曰:‘甚善。’”那好友即林时益。季子也写到当彭氏接家眷的船到了河干,正在洗脸的叔子迎了上去,“裸双袖,水濡濡滴髭髯”(《先叔兄纪略》,《魏季子文集》卷一五)。彭、林从此定居宁都,终老于斯,而关乎他们大半生的决定,不过赖有与素不相识者的一夕之谈!

在这个故事中,魏氏兄弟(尤其叔子)无疑是主动的一方。他们像是等在那里,终于等到了期盼已久的人物。这样两个志士的邂逅,无疑出自乱世的一种安排,事后看来,未尝不值得感激——他们的确对此心存感激。而在易堂,这确实属于那种决定性的时刻。毋宁说易堂就诞生在彭、魏相遇的一刻,尽管这一时刻其他人物尚未全数出场,或虽已到场却隐在他人的身影里(如林时益)。

与这个长他十几岁、交游广阔、有丰富阅历的南昌人的结识,使叔子切实意识到了自己的隘陋,他在为彭氏所写寿序中,说到了这一点,自比醯鸡井蛙,文字间似乎还保留了当年所感受的震撼。叔子说他们兄弟“知世有伟人、度外事”,自结识彭士望、林时益始(《彭躬庵文集序》,《魏叔子文集》卷八)。季子也说彭士望、林时益来宁都,“发我醯鸡覆,然观大海”(《戊戌二月林确斋生日诗以赠之》,《魏季子文集》卷二)。彭士望、林时益把一个更大的世界,带进了魏氏兄弟的狭小圈子。乱世中的流离播迁,固然造成了大量的悲剧,却也提供了别种机缘。季子说,“宁都居赣上游,地遐僻,四方士罕至者”(《先叔兄纪略》)。来了彭士望、林时益,确系难得,只能说是缘分,不能不倍加珍惜。

魏叔子、彭士望,属于任一群体都要有的“核心人物”,群体的“灵魂”。在他们遇合之前,自然有其他的结交,甚至比屋而居、情同手足(如魏氏兄弟与曾灿)。但在彭士望、魏氏叔季一再记述的这一幕发生之后,似乎一切都有了变化,为一个群体所需要的“同志之感”,终于发生了。两个同样激情四溢的人物由此相遇,此后又不断地彼此点燃,并试图引燃周围的人,在赣南的一处山中,不倦地营造诗意,甚至感动了方以智、施闰章这样的人物。

无论在叔子还是彭氏,那都属于一生中仅能一次的遇合。直至康熙十九年(庚申)叔子病逝,彭士望还感慨万千地说:“叔之人,非常人,吾与叔之交,非常交。”(《与门人梁份书》,《树庐文钞》卷二)由传世的文集看,“九子”中热力四射且互为映照的,确也是彭、魏。情况很可能是,魏叔子、彭士望的内在需求,借诸乱世寻求满足。“危机时刻”的个人意义不妨人各不同。在魏禧、彭士望,惟那一特定时刻才有可能造成如此深切的“相依存”之感,此感因此即成永恒,成为了永久的怀念。

较之魏氏兄弟,彭士望的政治阅历,的确丰富到了不可比拟。他曾师从明末大儒黄道周,曾一度在史可法幕中(陆麟书《彭躬庵先生传》,《树庐文钞》)。彭氏本人致书方以智之子方中履自述平生,说自己早年“倾家急难,借躯报仇”,“任侠为狡狯”,明末颇事结交,“为阁十楹,居四方之客”(同书卷一《与方素北书》)。叔子也说彭氏避地宁都后,还曾应杨廷麟召,“护军西行”(《彭母朱宜人墓志铭》,《魏叔子文集》卷一八)。

较之上述事迹,对于本书所叙述的故事更重要的是,彭士望与魏叔子,都属于那种钟情于朋友的性情中人,较之常人更容易达到忘情无我的境界。他们的“久而不回”的坚韧,由此而得以证明。这或许竟是他们的最大成就——两个人都热心于用世,世道却使他们归于无用;而他们却终于以其坚韧,成就了一段友情。

由彭氏本人的文字看,这是个性烈如火的男子。他曾说自己“褊心躁气”(《葑刍别同学诸子》,《树庐文钞》卷一〇),说自己少年时读书,“至生死盛衰磊轲不平事,辄抵几痛哭,愈疾读,声泪湓溢”,激愤之余,恨不能“剖割”了那厮(《与方素北书》)。

无独有偶,季子当读到有关甲申、乙酉的书,也会“欲引刀自揕其胸,狂呼累日夜”(《书梁公狄〈甲乙议〉后》,《魏季子文集》卷一一)。即使有长者风的邱维屏,一旦“争辩事理”,也会“高声气涌,面发赤,颔下筋暴起如箸”(《邱维屏传》,《魏叔子文集》卷一七)。甚至门人子弟,性情也有相近者。梁份就自说“生而质直,为世所不容;激而成癖,又不能容物”(《哭确斋先生文》,《怀葛堂集》卷八。按:确斋即林时益)。彭士望也以为易堂诸子的性情过于狂热暴烈,说“吾堂兄弟亦复渐染此病,未能超脱”(《复门人梁质人手简》,《树庐文钞》卷四)。一伙烈性汉子,既然将热血倾倒在一处,也就难免相互引燃、彼此烧灼的吧。

抵达宁都时天气燥热,我们忽略了这热气中包藏的危险,当时应当想到,这是一场雨的前兆。得了宁都地方志办公室李先生、县采茶剧团邓先生的引导,午餐后即四处搜寻。河东塘角的邱氏宗祠,据说是1999年由族人醵资修复的,出资的包括在台湾的邱氏后裔。宗祠门外刻有“邱邦士家庙”字样的铜牌,证明了邱维屏在其后人心目中的分量。

魏伯子有诗曰:“邱子河东宅,长桥到里门。数株松下屋,百亩水中村。”(《杂兴》,《魏伯子文集》卷七)可知其地有松、有水塘。杨龙泉为《丘邦士先生文集》撰序,说邱维屏之庐“卑隘,仅容膝”,邱氏“日歌咏松下,松皆数百年物,磥砢盘郁,若层云覆其上”。

同类推荐
  • 名家名作精选:老舍散文(学生阅读经典)

    名家名作精选:老舍散文(学生阅读经典)

    北方的春本来就不长,还往往被狂风给七手八脚的刮了走。济南的桃李丁香与海棠什么的,差不多年年被黄风吹得一干二净,地暗天昏,落花与黄沙卷在一处,再睁眼时,春已过去了!
  • 独特的浩然现象与中国当代文学

    独特的浩然现象与中国当代文学

    浩然作为跨越十七年、“文化大革命”、新时期的见证作家,他在每个生命阶段的创作都预示着当代文学的转折性意义,他在文学意义上的重要性不言自...
  • 我心中的北大精神

    我心中的北大精神

    《我心中的北大精神》收集的征文以北大学生的作品为主体,这些文章全部出自北大青年自己的笔下,体现了北大青年自己的心声。他们从不同的年代和视角,用不同的笔法勾勒和演绎出了每个北大青年内心中的北大精神。《我心中的北大精神》在组稿过程中,立足普通学生的视角,旨在透过同学们各具特色的语言,对新一代北大青年内心的北大精神有一个全景式的客观陈述。 全书分为五个部分,共同构成对北大精神的真实解读。
  • 杨牧诗选:1956—2013

    杨牧诗选:1956—2013

    和白岩松、梁文道一起读杨牧,生活不只是眼前,还有诗与远方。杨牧的诗创作,主要累积于原刊诗集十四种。各集收特定阶段长短作品数十首,又以辑分,鱼贯胪列,略识其时代先后,突出外在语境之表情与命意,则主题风格也可能随时浮现,外加完稿年份各别注记,背景形迹更见显著,则所谓诗集之为阶段性创作之反省,或对未来的展望,其理自明。
  • 超乎想象

    超乎想象

    想象力是虚无的,却又在方寸之中;想象力是无边无际的,却又在情理之内。它是铅笔,勾勒出情感的形状;它是炭笔,速写出理想的模样;它是心灵的调色板,或善或恶,多彩多样。《超乎想象》的故事充满悬念、伏笔,情节一波三折、跌宕起伏。她对小小说主题的开掘,对题材的选择,对结构的迷恋,以及对想象的发挥,令读者耳目一新。
热门推荐
  • 大小姐今日又昏倒了

    大小姐今日又昏倒了

    一朝重生,怎可让悲剧再次重演,一双异瞳,傲世天下,缜密布局,步步为营,前世的仇恨,该还了,死?不可能,会是生不如死。可谁能想到,心思多端的她,却因为重生,换来一副薄弱的身体。“大小姐昏倒了!”“大小姐又昏倒了?”孟家众人看着昏倒在某男子怀里的孟倾城,眼神各异。孟倾城醒来,小手勾着男子的领口,糯糯的开口:“娶我。”男子:“……好。”终究是我一个人抗下了所有。孟家大小姐出嫁,再次昏倒在马车里,往日应该担心她身体的孟家众人,这次却在担心,她能否洞房……孟倾城:“……”(本文以温馨为主,甜虐参半,新手文,需要呵护。)
  • 永明道迹

    永明道迹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兽王·世界之巅

    兽王·世界之巅

    现在他已经是浮龙岛的主人,并且与新联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杜木干用毒物来修炼毒功,兰虎若想救出风柔,与杜木干之间必有一场恶战……独孤奇的回归。火鸦力量的觉醒,使得新联盟的势力迅速膨胀。各方势力为了应对嚣张的新联盟,也推选出代表结成联盟,但是却遭到了新联盟和杜木干的狙杀……独孤奇不加遏制地吸取力量。使得火鸦获得了机会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掌控独孤奇的身体。火鸦的力量日渐强大,为了再次封印它,获得贪狼神兽指点的兰虎等人开始齐聚风、霜、水、火、土五大神剑来克制火鸦,一场关系地球安危的大战即将在世界之巅拉开序幕……
  • 金刚恐怖集会方广轨仪观自在菩萨三世最胜心明王大威力乌枢瑟摩明王经

    金刚恐怖集会方广轨仪观自在菩萨三世最胜心明王大威力乌枢瑟摩明王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忽必烈大帝(大结局)

    忽必烈大帝(大结局)

    御史台府衙内,玉昔铁木尔拍着厚厚的奏本对陈天祥说:“你真能写呀。我一年写不了几个奏本,皇上还烦我絮絮叨叨的,不让他耳根清净。你这么多奏本呈上去,皇上什么时候看完啊?你呀,写文章写成书呆子了。我告诉你,你把这一大堆精炼成一个奏本,把那些华丽不实的字句全删除,把那些无关痛痒的批评也都砍了,只留干货,就像杀了牛一样,扒皮剃肉,只留下骨头,大汗一眼就看明白了这骨头是黑是白。你听明白没有?”
  • 五狱轮回

    五狱轮回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逆尘狱,修罗狱,暗妖狱,雷罚狱,踏天狱由此而生!逆仙,逆佛,逆天道!任天妒,肩负一身血海深仇,看他是如何步步荆棘,在残酷的修真界走出一条血淋淋的道路,称霸六界!
  • 深宫丑女

    深宫丑女

    女主角穿越后变成一个倒夜壶,而且满脸是麻子的宫女,但是这一切是假的吧?脸上的麻子也是假的吧?这世上比她更悲催的人到底有没有?好端端玩个网游也能搞成这副德行,变成天下第一丑女不说,还是个倒夜壶的小宫女,连与她玩对对配的小太监都嫌弃她!可是乖乖,眼前这细皮嫩肉,俊美得令她都遗想三分的美男子竟然是皇帝本尊?这下问题大了,原本以为他是皇帝的男宠,结果……呜呜,她能不能把那旬娄似表白的话收回?这色女的帽子太重了,她承受不起啊!不过,这旖施晦身子还是挺让人心神荡漾的。
  • 海阳十咏·玄览亭

    海阳十咏·玄览亭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浮生半枕红尘梦

    浮生半枕红尘梦

    身遭孤辰之难,手握逆天之力,却难逃命运捉弄的越界之女,面对岔路口上的人生该如何抉择?一个是永远守护,甘愿付出的邪道男子。一个是心怀天下,超尘脱俗的正道和尚。面对同样的救命恩人,会舍大取小,还是舍生取义?
  • 奇闻怪谈:日本民间故事(套装共4册)

    奇闻怪谈:日本民间故事(套装共4册)

    日本本土流传着大量关于鬼灵精怪的传说故事,这些本土民众口耳相传的民间故事,既是日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日本文人学者创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源泉。本系列丛书精选了日本文学大师小泉八云、田中贡太郎、芥川龙之介等文学大家的经典怪谈作品,如人面疮、狐仙报恩、山灵、蛤蟆神社、幽灵瀑布的传说等,几乎囊落了日本本土流传最广、最经典的民间故事。在大师们的笔下,这些故事或伤感,或诙谐,或警示,或讽喻,丰富多彩,形态多变,无不弥漫着强烈的日本传统文学的独特风味以及浓厚的扶桑国乡土汁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且重大的影响,被后来者进行各种形式的改编和再创作,著名作家京极夏彦、梦枕貘、谷崎润一郎等,都深受这些作品的影响。这些民间故事,也是他人了解日本的重要窗口,为他人透视日本传统民俗文化作出了巨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