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071900000002

第2章 绪论缘起与变迁(1)

——讲述汉字的前生今世

汉字是美丽的语言文字之一。无论是结构的匀称规则,还是形象的简约奇特,无论是音韵旋律,还是内涵深意,汉字给人的美感是世界上其他任何文字都无法匹敌的。

神秘面纱——汉字起源的传说

语言文字是思想的酒杯,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这样说,由于文字的产生和发展,人类的哲学、文化、科技和历史才得以记载和流传至今,文字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象征,也可以说是一个民族的面孔和灵魂。在世界文字大家庭中,汉字,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历史悠久的文字,可以说,没有汉字就没有中国辉煌灿烂的古代文明,汉字是中华文明之母。

汉字是美丽的语言文字之一。无论是结构的匀称规则,还是形象的简约奇特,无论是读音的音韵旋律,还是字义的丰富深奥,汉字给人的美感是世界上其他任何文字都无法匹敌的。印度前总理尼赫鲁曾对女儿说:“世界上有一个伟大的国家,它的每一个字,都是一首优美的诗,一幅美丽的画,你要好好地学习,我说的这个国家就是中国。”

要学习汉字,首要的问题是弄明白汉字从哪里来,即要解决汉字的起源问题。汉字是一种独立创造的文字,它是在经历了相当长的原始文字阶段以后,才发展为完整的文字体系的。从仓颉造字的古老传说到100多年前甲骨文的发现,历代学者致力于揭开汉字起源之谜。汉字是什么时候开始形成,什么时候完成自己的体系的?这个问题目前还没有人能有个结论性的说法。

关于汉字的起源,从古至今流传着很多介于传说和事实之间的说法,虽都不能正确解释汉字的起源,却也留给后人不少有益的启示,促使人们思考、探索。

仓颉造字的传说

相传,在我国陕西关中有个叫仓颉的人,他生有四只眼睛,披着长发,留着长须,身穿兽皮,手里经常拿着一支笔。他的头形很奇特,头顶高高地隆起,像个畸形的头陀,显得聪颖过人。仓颉经常骑着毛驴,跋山涉水,跨州过郡,去了解民间风俗习惯,收集民间流行的语言符号。他把收集来的资料写在芦苇的叶子上,装在口袋里,让毛驴驮着。后来,毛驴走到今陕西省岐山县就累死了。仓颉带着这批资料,就在岐山县住下来。他不断地观察天象,观察山水风雨演变的现象,辨识鸟兽各式各样的脚印,或野兽、车辆经过后留下的痕迹,分清和区别各种纹理的异同,并开始创造文字。

仓颉造出文字后,感动了神灵,神灵从天上投下粮食,夜里的神鬼也惊吓得哭起来了。不久,仓颉受命担任统一文字和领导文字改革的专职官员。他又作为黄帝的史官,记载史事,部族的重大档案也都由仓颉掌管。

以上传说,在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叙》里记述得最为全面:“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指鸟兽行走留下的痕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百工以乂,万品以察。”“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

对于仓颉造字这一传说,历代学者普遍认为:“仓颉有可能是黄帝部族中极有影响力的巫师之类的人物。而上古时期,巫师、史官是由一个人担任的,仓颉在这方面作出过贡献,这样容易让人们把从事搜集整理文字工作的人误以为是汉字的创造者。对古文字颇有研究的鲁迅先生也曾经说过:‘在社会里,仓颉也不是一个,有的在刀柄上刻一点图,有的在门户上画一些画,心心相印,口口相传,文字就多起来了,’史官一采集,就可以敷衍记事了。中国文字的来由,恐怕逃不出这例子。”(引自《鲁迅·门外文谈》)

传达生命信息的结绳

在汉字起源的传说中,“结绳说”是值得我们注意的一种说法。所谓“结绳”,是用在绳子上打结的办法帮助人们记忆的一种方法,人们以此来处理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务,大大小小的绳结表示不同的意思。因此有人认为文字就是从大大小小的绳结发展而来的。下列两则小故事,有助于我们对“结绳说”的理解。

鲁迅在《门外杂谈》里讲到“字”是怎样来的时写道:“我们那里的乡下人,碰到明天要做一件紧要事,怕会忘记时,常常说:‘裤带上打一个结’。”鲁迅家乡是浙江绍兴,在浙东一带农民请别人代办一件事情时,常说这句话,意思是请对方不要忘记。

2004年4月11日下午4时32分,河南省新密市的郑煤集团超化矿突发透水事故,12名矿工和技术人员被困井下。经过多方紧急营救,4月16日9时30分,12个人全部获救。被困的矿工最后成功获救,就是因为他们用矿灯绳打结向矿外传递信息。他们打了两个绳结,一个绳结完整没有破坏,表示“1”,一个绳结分成两个头,表示“2”,合起来表示他们12个人还在一起。大水把矿灯绳冲出来后,井下救援人员看到这个打着绳结的矿灯绳,并没有简单认为这只是一个普通的灯绳,而是朝井下人员想要表达的意思理解,从而信心倍增,加快了掘进的进度。

关于结绳记事,《周易·系辞》记载:“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说文解字·叙》中则说:“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虽然没有明确说文字的起源与结绳有关,但确实告诉我们,历史上曾经有过一个结绳记事的漫长时期。但结绳和文字毕竟是两回事,它们之间的关系不是相生相袭的,即结绳不可能直接发展成为文字。结绳只能帮助记忆或者作为表示某种简单事务的标记,不能用来表达感情、交流思想,不能成为记录语言的工具。因此,结绳同文字还是有根本区别的。

与结绳说性质相近的还有契刻说,契刻说也是帮助记忆、传递信息的一种方式。从古代文献记述和西南地区一些少数民族在创造文字以前所存在的刻木记事现象分析,契刻的目的多数是“刻其数”以备忘,有契约、凭证的性质。但契刻只能记载一些较为简单的信息,不能满足日益复杂的社会生活的需要。随着人们传递和记载的信息复杂程度的加深,最终被图画和文字取代。

从鲍超突围看书画同源说

在有关汉字起源的几种说法中,“书画同源说”是比较令人信服的。书画同源,就是说汉字起源于图画。汉字是为了记录汉语而出现的手段。一种可以用于在相当大的范围内传递较多信息的手段,必须使接受信息的人和给予信息的人想到同样的内容,写实性的图画可以起到这样的作用。

据说,太平天国时期,清朝大臣曾国藩的部将鲍超被太平天国军队包围在某地,围城的太平军将领是陈玉成,外号叫“四眼狗”。鲍超是一个十足的大老粗,只认识他自己的姓,慌忙中他画了一张画叫人送给曾国藩。曾国藩打开一看,只见纸中间画了一个圆圈,圈里歪歪斜斜地写了一个“鲍”字,圈外画了四只狗。曾国藩看完以后,大吃一惊,知道他的部下鲍超让“四眼狗”陈玉成包围了,立即下令派兵去解围。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体会到文字起源于图画的道理。

汉字的起源和图画是密不可分的,但是从带有文字性质的图画转变为早期的象形文字还有一个漫长的过程,如果用来传递信息的图画只能识别,而无法读出声音,也就是说它还没有同语言建立对应的关系,那么这时它还只是图画。只有当它和语言结合起来,变得可识可读,并且它总体的直观性经过分析,变为一形即一词,这时我们才可以说它是文字。

“洛书”、“河图”和八卦

在汉字起源的众多说法中,“洛书”、“河图”的神话传说不可忽视。相传在很久以前,大禹治水时,有条黄龙在洛水中摇动着尾巴在前面引路,疏通了水道。还有一只玄黑色的大龟,背部扛着青泥,跟随在黄龙后面,遇到洼地就放下青泥垫平,又把人们居住的地方加高,那些垫得特别高的地方,就成了名山,特别低的地方就成了大川。那只大龟背部还排列着1~9的数字序列,大禹从中悟透秘密,制定了包括五行思想在内的《洪范九畴》,并按照这个排列的次序,划分天下为九州。因负书之龟出自洛水,故该图被称为洛书。

大禹在黄河边观察水情变化时,从河中出现一个白脸鱼身的人,自称是河精,捧给大禹一块光滑的石头。大禹仔细研究,才知是一幅河图。这幅河图提供了治水中运用的地理和水文方面的知识,当然这些知识是以图的形式描绘出来的。

河图、洛书最有名的出处来自于《易传·系辞》中的“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并据此认为八卦就是根据这两幅图来的。伏羲氏也据此画出了八卦,被认为是最古老的文字符号。

文字产生以前,有个过渡阶段,那就是伏羲氏用来表示世界上客观事物的八卦符号,因此八卦符号是创造汉字的来源之一。

八卦符号代表了八种自然现象。任意两卦相叠合,就可以得出八八六十四卦,从而也就揭示了宇宙万物的演变。八卦符号与后来的文字有相似的地方,比如用瘙椾表示水的形象和甲骨文、金文、小篆里“水”的字形是一致的,但是八卦和文字没有直接联系。

关于汉字起源的八卦说,著名的文字学家唐兰的意见是很中肯的:“八卦的起源,既是巫者用算筹排列出来的方式,用来做事物的象征,就和文字无关,而且巫术的盛行,恐怕就在殷时,文字久已发生,所以八卦的卦画,决不是文字所取代的。”(《中国文字学》)

关于汉字起源的各种传说,概如上述,这些虽然都不能正确解释汉字起源,却留给我们很多有益的启示,这就是:“任何民族的文字都和语言一样,是劳动人民在生活中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多尝试到约定俗成,所逐步孕育、选练发展出来的。它决不是一人一时的产物。”《郭沫若·古代文字之辩证的发展》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文字的创造者,文字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汉字构形探源——汉字“六书”理论

古代汉字的构造方法,一般指“六书”而言,六书中的“书”不是书本或者书写的意思,而是指文字。

六书一词出于《周礼》:“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然而,《周礼》只记述了“六书”这个名词,却没加以阐释。首次说出六书内容的,是东汉班固承袭西汉末刘歆《七略》而作的《汉书·艺文志》,他说:“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对六书解释最详尽的是东汉学者许慎,他在《说文解字》一书中把六书的名目和次第修正为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后代学者研究和诠释六书,在次序上主要是采用班固的说法,在称呼上采用许慎的说法。

六书不是预先制定的据以造字的原则,而是根据汉字的实际情况加以客观分析,总结出来的条例。这些条例的作用不完全一致。清代著名学者戴震在《六书论》中说过:“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者,字之体也;转注、假借二者,字之用也。”意思是说,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法,转注和假借是用字法,后世学者多采用这种说法。

“六书”所说的六种造字方法,互相联系、互相配合、互相补充,而又各有各的特点和作用,它们是一个系统,不能把它们分裂、孤立起来,也不能把它们等同、并列起来。

画时圆,写时方——象形字

北宋时,王安石和他的朋友王吉甫两人经常在一起谈诗论文,有时也巧对谜语。一天,王安石对王吉甫说:“我昨夜睡不着,作了一条字谜:‘画时圆,写时方,冬时短,夏时长’,你猜是什么字?”王吉甫也是一位文学功底深厚的学者,一听便知谜底是一“日”字。可他不直接回答,也写了一则关于“日”字的谜语去解王安石的谜底:“东海有一鱼,无头又无尾,更除脊梁骨,便是这个谜。”王安石听了哈哈大笑说:“你猜中了。”原来他们打的谜语的谜底都是“日”。

故事中“画时圆,写时方”的“日”字就是象形字,“日”像太阳之形,无论哪种字体的“日”字中均有一短横,学者们认为这一短横指太阳发光的黑子。从“日”字的构形,我们可以看出古人对太阳的观察十分细致,研究颇深。

象形就是描摹实物形状的造字方法,许慎对此的解释是:“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汉字里象形字不多。《说文解字》里象形字只有364个。汉代以后,一千多年来只造了“伞、凹、凸”等少数象形字,现在已不再用这种方法造字了。象形字为数不多,却是汉字造字的基础,后来的合体字有相当一部分是用象形字构成的。

古老的象形字是一种表形的文字。“象物之形”,这种方法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且不说抽象的意义无形可象,就是具体的东西,也不是都可以“象形”出来的。用这种方法构造汉字没法满足记录语言的需要,汉字由表形向表意发展,于是指事字和会意字应运而生。

指点所示——指事字

明代李汝珍的《镜花缘》第九十三回谈到“众才女尽欢结酒令”,其中有关于古人造字的方法:

春辉道:我说一个甘字,好像木匠用的刨子;

施艳春道:我说一个且字,像个神主牌;

褚月芳道:我说一个非字,好像篦子;

女武儿道:我说母字,好像书吏帽子;

书香道:我说山字,像个笔架;

秀英道:我说酉字,像个风箱;

小春道:我说伞字,就像一把伞;

红叶道:我说册字,像一座栅栏;

紫芝道:我说一个出字,像两个笔架;

尹红萸道:我说皿字,像一顶纱帽;

同类推荐
  • 中国的修养

    中国的修养

    国学是研究中华传统学术精神及其载体的学问,是对中华民族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社会文明进程中形成的,具有永恒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思想体系、文化观念与学术方法的总结。本书主要向广大读者讲授国学的修身精神,对国学中关于“人的修养”的问题展开详细的讨论,教读者学会自我修养、自我完善、自我锤炼,提高个人修养和德行。
  • 国学其实很有趣儿

    国学其实很有趣儿

    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国学的发展自然是历史悠久且博大精深,作为中国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国学的存在不仅记录了中国的发展史,而且也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其影响延伸到政治、经济、历史以及生活的各个方面。国学堪称中国文化的精髓部分,但是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文化的日益多元化,国学渐渐与时代相脱节,与人们的生活更是渐行渐远。
  • 饮酒与行令

    饮酒与行令

    中国人喜饮酒,有事没事喝两盅,家里来了客,有朋自远方来,都不免要备上一壶好酒,推杯换盏一番,似乎不喝酒就不算吃饭,不喝酒就不能尽地主之谊,不喝酒就不能尽兴。于是,酒成了中国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饮酒行令好处多,可以调节气氛、增进交流,雕俗共赏、老少皆宜,陶冶性情、激发才智。从诗到小说,酒令无处不在,为文学色彩拓宽了体裁,人们可以通过一些文学作品朱领略酒令文化的魅力。
  • 重阳节

    重阳节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重阳节》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的大型知识读本。该书在深人挖掘和整理中华传统文化成果的同时,结合社会发展,注人了时代精神。书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
  • 每天读点文化常识

    每天读点文化常识

    对我们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坏处:首先,会大大妨碍我们了解自己祖国的历史。其次,会使我们对生活中许多和传统文化有关的现象感到费,解。此外,不懂文化常识,还可能使我们在许多场合“出糗”。为了使读者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丰富的文化常识,扩大自己的文化视野,《每天读点文化常识(插图典藏本)》选取了读者感兴趣又实用的文化常识,内容丰富,集知识性、趣味性、实用性于一体,涵盖了在生活中及与人交往谈话中所能涉及到的几乎所有领域,如天文历法,民族地理,王朝皇族,官制法律,礼仪宗法,军事兵器,宗教风俗,饮食器用,建筑交通,文化艺术,医药科技等。
热门推荐
  • 一把桃木梳

    一把桃木梳

    母亲送给她一把桃木梳,梳柄上刻着“来来茴茴,幸福吉祥!”然而,从她认识周于谦那刻起,不幸接踵而至,谁又料到,渡过重重磨难后,最终给她幸福的,竟然是他!一把预兆幸福的桃木梳,一个不幸的女人,找到幸福的故事。
  • 壹号卫

    壹号卫

    控卫,一个崇高而梦幻的字眼。基德的飞吻,纳什的舌头。斯托克顿的挡拆,法国跑车的加速。威少的暴扣,库里的三分。现在,来自中国的亦阳,即将在这群人当中,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控卫时代!新书《篮场执剑人》已发布,欢迎各位移步支持。
  • 金融潜规则

    金融潜规则

    《金融潜规则》所讲述的故事是在帮助人们回答以下一些问题:从古老的罗斯柴尔德家族到塞里格曼的发家史中,人们是否可以发现在那个年代里,争做权贵代理人是攫取财富的重要途径?黄金作为贵金属货币,是否曾经引发许多不同阶级之间的金权较量?法律在金融家面前到底是什么?是套在头上的紧箍咒,还是一纸空文?战争吞噬许许多多无辜的生命,却致富了一批又一批居心叵测的阴谋家?商业并购到底水有多深?金融市场中的欺诈何其多,然而这一切又是如何发生的呢?金融市场是赌场?谁在背后操纵着世界各国的政坛?金融机构的“保护伞”是什么?谁主宰着这充满着贪婪与杀戮的金融江湖?
  • 学校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学校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一所学校是一部历史,沉积着各个历史时期的校园文化生活,记载和延续着学校的学术传统和文化精神。从某种意义上说,学校的发展可视为对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开拓。
  • 高僧传

    高僧传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你最应该知道的世界史

    你最应该知道的世界史

    本书按照时间顺序,分别写了史前人类社会、古代文明的曙光、中世纪以及近现代的世界格局。这里有爱琴海散发出的来自远古时代的文明讯号,也有强盛的罗马帝国以及埃及艳后的动人传说。正是这些灿烂多姿的历史事件,才成就了世界史,历史的车轮才得以不停地旋转,前进。
  • 红纱嫁衣

    红纱嫁衣

    “鸟翔天际,鱼潜水底。乐兮舞兮,伊人绣衣。挥我手中线,绣我红纱衣。一针一线,寄之相思。脱我旧时衣,穿我红纱衣。即见君子,悦兮喜兮。”简单来说,就是小梁童鞋穿越到了异世,碰上了和她梦中情人一模一样却全然陌生的白月,于是努力,希望两人的爱情能开花,但是当爱情真的开花时,开出的却是一片鲜红……【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乡下小姐的恋爱法则

    乡下小姐的恋爱法则

    一场暴风雨来袭,双亲在车祸中去世,村长逼婚,一夜之间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后来莫名其妙成了一位大少爷的未婚妻,被他欺负,被他侮辱,被他嘲笑,她受够了。一次次的误会,他们之间是怎样擦出恋爱的火花?.......
  • 触手可及的那一份温暖(连载五)

    触手可及的那一份温暖(连载五)

    陈阳和李木木的感情终于拨开云雾见太阳,温晴似乎慢慢成了一个旧伤口,三爷带着田红来和他们做生意让这三个曾经无话不说的好朋友渐渐生了嫌隙,而三爷也讲述了田红的另一面。与三爷的合作得来的钱太容易让陈阳有些疑惑,可是本着对兄弟的信任和沉浸爱情的安逸让他也没仔细思量,而李木木被调戏又掀起了一场打斗……
  • 苏曼殊作品集(二)(中国现代文学名家作品集)

    苏曼殊作品集(二)(中国现代文学名家作品集)

    《中国现代文学名家作品集——苏曼殊作品集(二》本书分为诗歌、题画·题照、书信等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