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058100000004

第4章 神秘远古起源考古大搜集(4)

直到20世纪,地质学家才彻底弄清了“蝙蝠石”的庐山真面目。原来,所谓“蝙蝠石”,并不是由蝙蝠形成的,而是三叶虫的化石,之所以古人会把它当做蝙蝠,是因为三叶虫身体构造非常特殊。

三叶虫是一种节肢动物,身体可分为头、胸、尾三部分。头呈马蹄状,上有复眼,下有口;胸部由许多胸节有条不紊地排列组成,还有附肢;尾巴则像一把短剑,尖锐无比。连接三个部分的是关节。古人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但把它用在三叶虫身上却很不合适。从纵的方向看,三叶虫由头、胸、尾组成,而横着看,它也可以分为三部分:中间是一条隆起分节的轴,两侧是肋叶。由此可见,三叶虫并非徒有虚名,而是恰如其分。三叶虫身上最奇妙的器官是眼睛。一般动物仅有两只眼睛,即便是《西游记》中的二郎神也不过3只眼,而三叶虫却有100旧多只,数目惊人。其实,说怪也不怪,这些眼睛都非常小,组合在一起复合成了一种很特别的眼睛——复眼,像蜻蜓也有这种复眼。我们两只眼已能看清楚物体,三叶虫的视力可想而知。即使是光线很弱、物体很小,对三叶虫来说,仍然是洞若观火。根据这种复眼的特点和结构,现代仿生学制成电视摄影机,使电视影像清晰度更高。长在三叶虫腹部的板状附肢,也就是它的脚,这些小脚成对地以前后顺序排列,跟螃蟹的螯相似。这几对附肢是维系三叶虫生命的关键,它们是交通工具,帮助三叶虫在海水中游泳,在海底爬行。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功能:呼吸。人有肺,鱼有鳃,三叶虫却是用脚来呼吸。天工造物之神奇可见一斑。三叶虫还是天生的杂技演员,它可以把身体完全卷曲起来,像一个卷筒。三叶虫在生长过程中,还要换几次甲壳,像是换衣服,螃蟹也是这样的。

三叶虫大小不一,形态各异。普通的长3~10厘米,宽1~3厘米。大型的三叶虫长度超过20厘米,小型的仅0.6厘米。在葡萄牙发现的名为乌拉裂肋虫的三叶虫,长达70厘米,实属罕见。大的种类有德氏三叶虫、蝴蝶三叶虫等,小的像球接子。三叶虫的体形大多是卵形或椭圆形的,但是,它们的“长相”却不尽相同,其中不乏大众化面孔,更有独具特色的形象,可谓异彩纷呈。有的头上像戴着铁皮面罩,有的又在脑袋上装了一根长矛,有的头顶珠冠,有的尾拽短戈,各式各样的装饰品让人目不暇接。

三叶虫生活在大海里,更确切地说,它的家在海底。三叶虫成群结队地四处活动,或穿行于海百合之间,或出没于淤泥之中,它们捕食时一旦遇到困难或其他危险,便通力合作,团结一致。三叶虫在食物上并不挑剔,它靠捕猎一些小动物为生,甚至沉到海底的动物遗骸也被其视为美食,因此,三叶虫赢得了“海底清道夫”的称号。当然,就像鲜肉比冻肉味道好一样,对三叶虫来说,海底淤泥中肥嫩柔软、又极有营养价值的蠕虫是第一选择。虫如其名,蠕虫全身滑腻腻的,而且不停地在蠕动,正是那层黏液使三叶虫不会轻易得手。而三叶虫也不会就此罢休,经过一番你死我活的较量后,蠕虫最终会败下阵来,成为三叶虫的滋补品。腕足动物海豆芽也是三叶虫不可多得的理想食品,不过,它很难征服,三叶虫常常是吃了闭门羹后,悻悻离开。弱肉强食,同类之间的相互蚕食在三叶虫的世界里也没有幸免。形体健硕的三叶虫有时为了省去捕猎的麻烦,或者是想要耀武扬威,便就地取材,以自己弱小的“兄弟姐妹”为食。俗话说: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海藻。那些力量薄弱的小东西没有能力吃上肉,则只好以一些微生物为食。而这些孕育微生物的海藻就像吉普赛人的大篷车,成了小三叶虫移动的家。

有时候,三叶虫也会到浅海游玩。如果是风平浪静,它们可以从容不迫地自由来去。但是,倘若遇上风暴,聚集在一起的三叶虫便会随波逐浪,被摔上海岸。由于三叶虫是节肢动物,关节很脆弱,一旦受到重力撞击,就性命难保。除了自然灾害,三叶虫的天敌也为数不少,其中威胁最大的是鹦鹉螺。

鹦鹉螺是一种新兴的软体动物,它的特别之处在于身上有一个保护罩,就是这层坚固的外壳使它免受撞击之苦,因而具有与三叶虫抗衡的能力。鹦鹉螺的壳是圆锥直体型的,很长,一般几十厘米,有的则超过一米。壳的质地是碳酸钙,所以非常厚重。如此重压,岂不是给鹦鹉螺增加了一层桎梏?其实不然,这里面有一个小奥秘:鹦鹉螺的肉体和内脏都集中在锥体的开口一端,而其余的壳则分成很多装满气体的小室,因此浮力大增,行动起来就不会感到不适了。

鹦鹉螺的长相略看还颇有些雅致,触目所及便是在水中漂来荡去的须足,像在春风中拂动的柳叶。这是其头部最为明显的标志,实际上是鹦鹉螺长在口四周的手腕。这些腕很柔软,伸缩性极强。在每一条腕的腹面还有密密麻麻的吸盘,形成一个巨大的“磁场”,在身体周围布下了天罗地网,令靠近它的猎物有去无回。所以,鹦鹉螺凭着这些神奇的手,捕食有如探囊取物,轻而易举。有时根本不用出手,只是守株待兔,也同样能饱餐一顿,可怜的是那些误入歧途的小动物。而伸缩自如的手腕对于捕猎同样很具有威慑力。这两种性能加起来,使鹦鹉螺有恃无恐,不仅是三叶虫,即使是比它更身强力壮的动物,也不会放在眼里。鹦鹉螺的眼睛是凸起的,又圆又大,视力很好。它的嘴长在头部前端,嘴边上有锉子一样的颚,能毫不费力地把一些壳状物咬碎,真是天生的“尖牙利嘴”。

鹦鹉螺托着重重的壳,究竟是怎样在海中行动的呢?从身体的方向来看,一般动物都是向前行进的,但鹦鹉螺却是朝后退。因为它的动力来自口里的喷水器官。当它喷水时会受到海水的反作用力,从而推动身体行进,不过是倒退着前进罢了。这倒有些像横放的火箭,只是一个喷水,一个喷火。看起来,鹦鹉螺也并不是游泳能手,所以它基本上都是在海底活动。所谓不是冤家不聚头,同样生活在海底,为了寻找活路,鹦鹉螺和三叶虫之间免不了会同室操戈。偏偏鹦鹉螺在食物上要求很高,非肉不吃,为数众多的三叶虫便自然而然地成了对方的猎物,鹦鹉螺是三叶虫的星。今天很常见的乌贼和章鱼与它是同类。在现代的太平洋里,还残存着鹦鹉螺的后裔,而且是独一无二的,不过在外形上已有所改变,壳变成了卷曲形的,更加好看了。

三叶虫在鹦鹉螺的威胁下,经过漫长的时间,身体的构造及性能已有所改变,不再束手待毙。譬如,它们学会了钻泥的本领,像现在的泥鳅一样,可以钻到泥里躲避敌人的攻击。甚至眼睛也长了柄,当它藏在泥中时,眼睛就像被举在手上,从泥里伸出来,四处望风放哨。尽管如此,三叶虫始终处在被动状态,只有招架之功,而无还手之力。渐渐地,它被迫让出生存空间,在海洋里失去踪迹。三叶虫灭亡了,但它的一门亲戚却苟延残喘地活了下来。鲎(hòu)就是这个种类的延续者。目前世界上鲎仅有两个属,其中一属分布在北美东海岸,另一属生活在我国华南、东南沿海一带,叫中国鲎。

鲎是研究三叶虫最好的活标本,它一般隐居于泥沙之中。鲎还是动物界难得的恩爱夫妻。退潮后的沙滩上,经常会见到它们双双漫步的身影。夕阳之下,这个场景非常让人感动。它们的恩爱还体现在夫妻之间生死不渝的“感情”方面。一旦雌鲎发生意外,雄鲎便终身“不娶”,最终郁郁不乐而死。同样,如果是丈夫先妻子而去,雌鲎也会渐渐衰亡。谁说动物没有感情?有趣的是,在生殖季节,雄性总是伏在雌性背上,并用两条螯足抱着雌鲎,通过这种奇怪的方式使卵受精。然后,雌鲎就爬到沙滩上去产卵,产完卵后,这对夫妻却抛下未出世的孩子,扬长而去,连头也不回,真是够“狠心”的了。所以,鲎宝宝自打一生下来就没了父母,成了孤儿。它们在成长过程中得完全靠自己,否则就会被淘汰。或许,这正是鲎能长期生存的原因。鲎只重夫妻之情,而忽略了亲子之义,有违常理,这也算是一桩咄咄怪事。

鲎的奇特之处不只这些,更有研究价值的是它的血液。一般动物的血是红色的,而鲎的血却是蓝色的。这种蓝血里面含有多功能的变形细胞,当这些细胞与有毒的细菌接触时,能释放出可凝性的蛋白质,使血液迅速凝固。它在医学上的作用是无法估量的,对许多疑难病症的患者来说,这无疑是一大福音。三叶虫虽然已经绝迹了,但是,鲎却义不容辞地担负起重任,为研究者提供了大量宝贵的资料,使现代人也能一睹三叶虫多姿多彩的生活。除此之外,它对人类医学所做的贡献更是为人称道。

由于三叶虫的身体是以关节连接起来的,所以它死后关节散落,头、胸、尾都零零散散地分开了,因而化石往往是有头无尾或有尾无头。又因为有些三叶虫尾后长着角,它留下的尾部化石便形如展开的翅膀,而尾轴部分模糊不清,致使古人误认为是蝙蝠的身体,于是才有了“蝙蝠石”的各种记载。虽然古人因科学技术的不发达,不能准确地认识三叶虫,但无论如何,他们的首发之功是不能轻易抹杀的。

从海洋到陆地的鱼世界

1938年12月22日,在非洲东部东伦敦海港附近的海面上,正在渔船上作业的渔民捕到一条怪鱼。这位不速之客长约1.5米,重58千克,身体是有些发紫的铅灰色。它身侧长着的部分,与其说是鳍,不如叫脚更合适。这些鳍非常粗壮,形同船桨,怪鱼蹦跳起来时,像是用鳍在撑着地行走,这倒使人想起安徒生童话里用尾巴站立的美人鱼。不仅长相奇特,怪鱼的脾气也大得很。当有人伸手抚摸它时,它猛地跳起,二话不说,张开大嘴就要咬人。单看那白生生的、尖利无比的牙齿,就让人有些胆怯,再加上那副凶神恶煞的模样,足以令人退避三舍。霎时,海港因在鱼的出现而沸腾起来。在兴致勃勃的观众中,有一位拉蒂迈女士独具慧眼,看出这条怪鱼很有研究价值。于是,人们把它送到附近的博物馆去,希望那里的专家能有所发现,结果不获而归。虽然大家都觉得怪鱼身上大有文章可做,却没有丝毫线索。随后,这条鱼又被请到南非格雷厄姆斯敦大学史密斯教授的实验室里,之后再次辗转,远涉重洋,到伦敦的大英博物馆。当然,这时的怪鱼早已不再恶狠狠地了,离水3个小时后它就丧失了性命。而当时又没有防腐的准备,在运输过程中肉体腐烂殆尽,最后只剩下一具骨架。

经过史密斯及伦敦的专家学者们的观察和鉴定,确认这条鱼是几亿年前古代鱼类的后代,靡足珍贵,同我国的国宝大熊猫一样,是研究古生动物最好的标本。这种鱼被冠以“拉蒂迈”这个名字,是为了表示对第一个重视它的拉蒂迈女士的敬意。因其尾部像矛,又称矛尾鱼,它的祖先是总鳍鱼。就让我们沿着动物进化的过程向上追溯,来揭开怪鱼之谜吧。

就在三叶虫繁荣昌盛的时候,一类全新的高等动物悄然问世。起初,它们默默无闻,只是躲在海洋的角落里繁衍生息,并且不断在改进自身条件。随着时间的流逝,这股新生力量慢慢崛起,并对三叶虫王国的大厦构成威胁。这就是最早的脊椎动物——无颌类。它属于鱼形动物,却又不是真正的鱼。之所以称为“无颌”,是因为它确实没有上、下颌骨,也因此咬不动硬的食物。但是,它身上却包着一层骨甲,就像“穿”着盔甲、全身披挂整齐的古代兵士,因而又被称为甲胄(zhòu)鱼(甲胄,古代兵士的作战服装,用金属或皮革制成。甲是衣服,胄是帽子)。

甲胄鱼的种类很多,形形色色,不一而足。头甲鱼便是其中翘楚。它的腹部平坦光滑,背部隆起,身体的横切面像一个不太规则的三角形。扁阔的头好像戴着一顶钢盔,眼睛长在头的背面,像是一直在往上看,很傲气的样子。两眼之间有一个长鼻孔。头甲鱼有张扁圆形的嘴,边上有许多小鳃孔,远远望去,倒像是长了一片麻子。虽说是其貌不扬,但这些“麻子”的作用实在是非同小可。这不仅是头甲鱼的呼吸器官,更是一个过滤器,在它吃食时进行一番去粗存精的筛选,把多余的水及沙石过滤掉,保证进食质量。头甲鱼不能啃骨头,但对付一些不太硬的猎物,却也绰绰有余。这完全是它“嘴唇”上那些小甲片的功劳,我们所熟识的虾也是如此。不过,它身上还没有鳞,只是一些类似鳞的甲。看来,头甲鱼从头到尾,都被包裹得严严实实的,真不愧为甲胄类。如果有敌人前来冒犯,头甲鱼自有办法御敌。它的头部镶嵌着两块小甲片,一旦对方欺上身来,这里就会放出电流,让入侵者吃不了,兜着走。头甲鱼的行动有赖于尾鳍,只有尾巴不停地摆动才能使其前进。但它的尾部力量较弱,而其满身的铠甲又如此沉重,使得它在游动的过程中不得不时常停停落落,多数时候倒像是在爬。当它瞄准一条很肥的蠕虫,准备出击时,却因游速太慢,等它赶到蠕虫近旁时,大势已去。有所察觉的蠕虫在泥沙上翻腾起伏,搅起一阵浑水,使头甲鱼如置身于迷魂阵之中,分不清东南西北,纵有放电本领也无济于事,而蠕虫却乘机逃之夭夭。由此可见,这是头甲鱼身体结构的明显缺陷,不改进不足以适应生存需要。

同类推荐
  • 帝国兴衰史:楚汉风云

    帝国兴衰史:楚汉风云

    汉民族的童年,一个帝国的往事,传说中的皇帝,那些过去。死去的爱情和虞姬的眼泪,战争与最后的角斗,像每部传奇,英雄们都最终老去。便风云散尽于虚无,帝国兴衰于成败……
  • 强国之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30个历史关键

    强国之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30个历史关键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两大历史任务:一个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个是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一九四九年执政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不断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逐渐走出了一条富有中国特色的强国之路,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新的壮丽史诗。今天,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
  • 透视大清王朝秘史:军机处

    透视大清王朝秘史:军机处

    “起家词赋皆先泽,报国文章在此身。书生蝇头钻故纸,不输沙场斫贼刀。”一百八十三年的军机处,一笔厚重的历史,一群出类拔萃的人物,一堆有待挖掘的故事,在《军机处》三部曲之中,我将努力给读者朋友们展示一个全面而真实的军机处。
  • 这里曾经是汉朝3

    这里曾经是汉朝3

    本书是该系列的第三部,书中从司马相如出道混世写起,到霍光铲除“奸党”掌权止。刘彻登基以后,雄心勃勃,一扫之前汉朝积弱挨打局面,处心积虑地培育出汉朝一代铁军,对抗匈奴。卫青和霍去病横空出世,扫荡大漠,傲视群雄,威震天下。可惜,霍去病英年早逝,后宫巫蛊风波再起,卫子夫失宠,太子刘据地位岌岌可危,一场流血的权位争斗,不可避免的再次上演。
  • 王权的覆灭:1640~1649英国革命史

    王权的覆灭:1640~1649英国革命史

    本书叙述了1640年开始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回顾了查理一世即位后的反动统治,新兴资产阶级的兴起,资产阶级与新贵族结成联盟的过程;主要叙述了革命的起因、国会内的斗争、第一次内战、克伦威尔的崛起、军队内部的冲突、查理一世被送上断头台等重大事件。1640~1649,短短九年为何会发生如此剧烈的改变?本书会给你一个答案。
热门推荐
  • 中国第十届全运会男子篮球比赛进攻重点问题调研报告

    中国第十届全运会男子篮球比赛进攻重点问题调研报告

    本书从篮球运动的特点与本质出发,对十运会男篮中锋进攻能力、后卫阵地进攻能力、进攻战术基础配合现状、快攻状况研究兼对快攻理论、进攻失误的影响因素及对策、后卫进攻技术等进行分析及研究。
  • 案例:互联网大佬的创业忠告(第29辑)

    案例:互联网大佬的创业忠告(第29辑)

    《案例。》是蓝狮子(中国)企业研究院,针对中国企业“创新”与“变革”两大主题进行实证研究,推出的电子单行本系列,旨在为中国企业管理者和财经研究者提供鲜活的商业案例。
  • 恶魔总裁的萝莉娇妻

    恶魔总裁的萝莉娇妻

    没有任何筹码的爱情,只是单纯的爱恋?孙宝恩是否能够得偿所愿?司徒浩明对赵美研说过:“曾经以为失去了你我就会死掉!但是现在我却发现,原来并不是这样,当黑夜向我袭来,当我习惯了哭泣,和想念之后,我变得欲哭无泪,因为得不到,我便欺骗自己,我不喜欢你!我擦干了眼泪,把孤独,藏在深海之中!”当一个你爱的同时又是爱你的人,紧紧牵着你的手时,千万不要轻易的放开,否则你会发现,你曾经轻易放弃的,是再也追不回的美好!豁然回首,你埋葬了最初的美好!
  • 毛泽东当“红娘”的故事

    毛泽东当“红娘”的故事

    本书讲述了毛泽东当“红娘”的故事。通过轻松调侃的语言,我们既看到了毛泽东幽默风趣的一面,又看到了毛泽东感情丰富而细腻的一面。在毛泽东的运筹帷幄之下,一对一对的有情人都修成正果,享受到了爱情的美妙,获得了圆满婚姻。这些故事,从另外一个侧面反映了一个伟人的非同寻常之处……
  • 一字佛顶轮王经

    一字佛顶轮王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浅浅遇,轻爱

    浅浅遇,轻爱

    “抱歉艾艾,明天出国后我得和邻国国王晚宴后去见个女人,你要理解我这种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思生活的人。”语气有些的冰冷,可脸上却又噙着笑意…“我还不够不理解你?呵,邻国国王最中意的女婿的生活我当然不能理解……”自己还没意识到自己说出来的这段话醋味有多浓,正要继续说下去,夏冰艾被推倒在床上,唇即被吻住,唇角被啃咬了下,发出“嗯~”的声音,眼角已不自觉的流了泪。“你还没问我是哪国的呢?”“哪国的?”是不是傻啊,叫你问你就问啊,后知后觉的夏冰艾恨不得咬断自己的舌头。“D国。” 夏冰艾听到后瞬间瞪大了眼,顾连辰似乎很满意她的诧异,接着说“D国王女,在华国躲了十几年了,是时候该回去看看了吧……
  • 衣配良缘

    衣配良缘

    一不小心穿越回到唐朝,给古人设计衣服,妆扮形象,做得有声有色!没想到异性缘如此好,嫁进豪门不错,可是豪门深似海,嫁给皇帝也不错,可是宫斗的生活太累,这三个人中之龙的男子都对得她很好,究竟该是何去何从?情节虚构,切勿模仿。
  • 邪魅冷少0a

    邪魅冷少0a

    尉迟家养了个被宠坏的小少爷,别看他冷若冰霜,十项全能,实则傲娇贪玩,“谁能管的住我,哼哼。”某姐叫到:“洛浅去把邻居电脑黑了。”“得嘞,小洛子马上。”在学校他也是叱咤风云,所有人都怕他离校出走,颜值高的那是男女通吃,某男不高兴,洛浅快来哄“那我给你提个建议呗。”“什么?”“娶我”
  • 两岸关系的法学思考

    两岸关系的法学思考

    本书分为四个专题:台湾问题的宪法学思考,从宪法学的角度思考台湾问题的本质和解决途径,对《反分裂国家法》的立法目的、特点、法理基础进行分析,探讨宪法资源在两岸关系中的运用,并对十六大以来中央对台工作的理论创新进行论述;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的法律机制,分析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的提出背景、概念、内涵以及法律机制的构建方法和主要内容,提出并论证“两岸法制”的概念,并就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中的两岸交往机制、行政机关合作机制、海洋权益保障、投资权益保障等具体问题进行研究;海峡两岸和平协议研究,研究和平协议的性质、基本原则和主体等关键问题,和平协议的内涵及其实现路径;台湾地区法律制度研究。
  • 了无梦

    了无梦

    一朝功成,一朝覆灭。不是所有人都有从头再来的勇气,可是她却有。不同风物,不同光景,突逢变故,她选择不走捷径,从头再来。对世界心怀善意的人,不一定会收到同等的,来自这世界的善意。算计,背叛,杀戮,同时发生在她身上之时,她是否还能保持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