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976100000017

第17章 正宗辑要(11)

王孟英曰∶冬温、春温之先犯手太阴者,皆曰风温,乃吸受之温风也。此伏邪内发,误汗致逆者,亦曰风温,乃内动之虚风也。然风温在肺,只宜清解,若误以辛热之药汗之,亦有自汗多眠鼻鼾难语之变。

二、风温

杨如侯曰∶头痛,或恶风,或不恶风,身热烦渴,脉浮数有汗,此春月时行病也。一曰风温。风温传变甚速,劫液伤津,是所大戒,不可不慎也。

喻嘉言曰∶春月厥阴风木主事,与时令之温,不得分而为两,凡病温者,皆为风温之病也。即如初春之时,地气未上升,无湿之可言也;天气尚微寒,无毒之可言也;时令正和煦,无疫之可言也;而所以主病者,全系于风。试观仲景于冬月正病,以寒统之,则春月正病,定当以风统之矣。

叶天士曰∶风温者,春月受风,其气已温。《经》谓春气病在头,治在上焦。肺位最高,邪必先伤,故手太阴气分先病。失治则入手厥阴心包络,血分亦伤。故足经顺传,如足太阳传阳明,人皆知之;肺病失治,逆传心包络,人多不知。医见身热咳嗽,不知肺病在上之旨,妄投羌、防、柴、葛,辄云解肌;或见痞闷,便用大黄,大便数行,上热愈结,表里苦辛化燥,胃汁大伤,致多变矣。

凌嘉六曰∶春温者,伏气也;风温者,发汗已,而灼热者也。古人论之详矣。近有感冒春之温气,随感而发,其邪每有口鼻吸受,先伤肺卫,肺中邪郁,必从热化,脉数发热,或肺痹咳嗽,或胸满烦渴,或气窒不舒,外寒如战栗;或邪郁不宣,二便不爽利,皆温邪郁蒸,时证现象,今人亦谓之春温,又谓之风温,此随俗命名,而治法亦不必泥执古方也。凡遇此证,用药总以辛凉轻剂清理肺胃为主,加栀子、淡豆豉、连翘、黄芩、杏仁、桔梗、薄荷、苏梗、牛蒡子、玄参、马勃、知母、天花粉、橘红、枳壳、桑叶、竹茹、贝母、石斛、茯苓、米仁、冬瓜子、芦根、竹叶、枇杷叶、灯心、通草、甜白梨等轻药,皆可选用。初起证轻,施治如是。然肺热每易及胃,温邪不解,必劫烁津液。或口糜,或舌绛,或骨节疼痛,或口渴引饮,或夜烦不寐,是气分热炽矣。当于上之辛凉药中,加入石膏、生地、知母、丹皮、滑石、生甘草、寒水石、黄连、阿胶等药,以育阴退热。或热邪传入心包,脉数,舌绛,唇焦,鼻煤,耳聋者,此温邪已入营分,当用犀角、鲜生地、玄参、连翘、羚羊角、丹皮、川贝母、竹卷心、石菖蒲。佐以知母、赤芍、鲜石斛、天花粉、芦根、白茅根、银花露、方诸水、金汁、竹沥、野蔷薇等药,以清解营分伏热。若神昏谵语者,再冲入至宝丹。是治时证之大略也。然而温邪吸入,每易由肺直走膜原,以致五、六日以外,不大便,而舌绛苔焦,如热邪陷入心包之象,则但凭其舌苔或黄、或焦,或黑,是阳明胃实下证,非热邪陷入心包也,可与承气汤下之;虚羸老年,用大黄露稳当。是时即有抽掣 、神昏谵语现象,亦急下之。下后无他证,则以沙参、麦冬、石斛、川贝母、茯神、甜白梨等类,以清养胃液,自然见效。凡下之后,不可即补,补则恐其复结也。或下后热仍不解,然后以犀角、生地、至宝丹之类,清凉解毒,必能获安。或心液热伤,惊悸不安者,以辰砂染麦冬、茯神、灯心、石决明、石斛、川贝、竹心等药,养液安神。

若舌苔浓白,中有灰色,舌尖舌边色暗不鲜,此又是湿温之邪,伏于膜原也。脉必细涩不数,而口渴便秘,虽转矢气,胸不满痛,当用达原饮加减,宣达其伏邪。倘病经日久,正气衰者,除去槟榔、浓朴,以羚羊角、僵蚕、土贝母、生草果、生甘草、滑石、钩藤、青蒿、黄芩、知母、木通、通草、石菖蒲、佩兰叶等类,出入用之。凡此皆治时证之大纲,而细目不止于此,全在临证者留心加察焉。

陈平伯曰∶风邪属阳,阳邪从阳,必伤卫气。人身之中,肺主卫,又胃为卫之本,是以风温外薄,肺胃内应,风温内袭,肺胃受病。其温邪之内外有异形,而肺胃之专司无二致,故恶风为或有之证,而热渴咳嗽为必有之证也。

又曰∶风温为燥热之邪,燥令从金化,燥热归阳明,故肺胃为温邪必犯之地。

又曰∶风温为燥热之病,燥则伤阴,热则伤津,泄热和阴,为风温一定之治法。

三、热病

雷少逸曰∶《金鉴》云∶经曰∶冬伤于寒,春必病温,至夏为热病。热病者,乃冬伤正令之微寒,未即病也。倪氏谓∶交立夏以来,久伏之气,随时令之热而触发,故初病即发热汗出,口渴心烦,不恶寒,而反恶热,脉来脉大之象,是为热病也。《医通》曰∶邪非外来,故但热而不恶寒;热自内发,故口燥渴而多引饮。其邪既郁为热,不得复言为寒。

合而观之,热病因伏气者了然。然较晚发更发于晚,比诸温更伏于深。初起之时,宜用清凉透邪法。热势不衰,继用清凉荡热法。倘有恶寒相兼,脉象举取浮紧,是有夏时暴寒所加,寒在外而热在里,先用辛温解表法,以透其外;外邪得透,再用清凉之剂,以荡其里热也。设无浮紧之脉,又无恶寒之证,误用辛温之方,耗伤津液者,宜用清热保津法,加西洋参、石膏治之。倘或兼之恶风,微微汗出,脉象举取浮缓,此表有风邪所加,风在外而热在里,当用辛凉解表法,先解其外也。至于舌苔化燥,谵语昏狂,急用清凉荡热法,加紫雪丹治之。发斑者,加黄连、栀子;发疹者,加荷叶、牛蒡。须知热病最易伤阴,当刻刻保阴为要,辛温劫液之剂,勿浪用也。

杨如侯曰∶夏至以后,炎暑司令,相火用事,人有发热身疼不恶寒,但大热而大渴者,为热病。《内经·热论》曰∶凡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为病温,后夏至为病暑。暑病即热病也。夏至以前,气候不热,为春之暖,故病发犹名曰温。

温者,热之渐也。及夏至以后,气候渐热,为夏之暑,故病发则名曰热。《伤寒序例》云∶暑病者,热极重于温。是暑病实热病也。伏气郁久而后发,发即大热大渴,仲景立白虎汤,实治热病之主方也。热病由下发上,由内发外,必经阳明,故无论三阳,总以石膏之辛凉,乘势升散,知母之苦寒,靖少阴伏邪之源,甘草、粳米,维持中气。为一了百当。

杨上善曰∶冬伤于寒,轻者,夏至以前,发为温病;重者,夏至以后,发为暑病。

沈宗淦曰∶此言其常也。然春时亦有热病,夏日亦有温病。温,热之轻者也;热,温之重者也。故古人往往互称。

三、热病

杨如侯曰∶夏日热病,因外感而发者,不外二端。一因外感风寒而发,一因外感暑 而发。其因风寒而发者,脉必浮紧,盖风脉浮,寒脉紧也。热病之脉者洪大,若见浮紧,可知其夏日之伤于风寒。若轻举之,脉见浮紧,略按之,脉仍洪盛,即可知其新感风寒之邪,外束于表,而内伏之热,已发于里矣。至因暑 而发者,则病势之来,尤速且剧。盖风寒之邪,从皮肤入,由外入内,势犹较缓;暑 之邪,从口鼻入,直行中道,内外热邪交煽,匪由肺逆传心包,即归并胃腑,此谵语遗溺等证,所由来也。医者对此二因宜明辨之。

周禹载曰∶热病之脉本洪大,若兼浮紧,是又感夏时暴寒。

又曰∶凡温病之发,因暴寒者居多;热病之发,兼暑 者为盛。

四、暑病

雷少逸曰∶冒暑者,偶然感冒暑邪,较伤暑之证稍为轻浅耳。夫暑热之邪初冒于肌表者,即有头晕、寒热、汗出、咳嗽等证,宜以清凉涤暑法,加杏仁,蒌壳治之。其证虽较伤暑为轻,然失治入里,此又不可以不知也。如入于肉分者,则周身烦躁,头胀体烧,或身如针刺,或有赤肿等证,宜以祛暑解毒法治之。如入于肠胃者,则有腹痛水泻,小便短赤,口渴欲饮,呕逆等证,宜以增损胃苓法,佐黄连治之。然冒暑之证虽谓为轻,亦必须防微杜渐耳。陈莲舫曰∶夏时冒暑,犹之春令冒风,略用表散即愈。若失治而由表入里,则变证作矣。

四、暑病

雷少逸曰∶长夏伤暑,有阴阳之别焉。夫阴暑之为病,因于天气炎蒸,纳凉于深堂大厦,大扇风车得之者,是静而得之之阴证也。其脉浮弦有力,或浮紧,头痛恶寒,身形拘急,肢节疼痛而心烦,肌肤大热而无汗,此为阴寒所逼,使周身阳气不得伸越,宜用辛温解表法,减去防风,益以香薷、藿香治之。呕逆加茯苓、半夏;便泻加浓朴、木香。又有阳暑之病,缘于行旅长途,务农田野,烈日下逼得之者,是动而得之之阳证也。其脉浮洪有力,或洪数,面垢喘咳,壮热心烦,口渴欲饮,蒸蒸自汗,此为炎热所蒸,使周身中外皆热,宜以清凉涤暑法,去扁豆、通草,加石膏、洋参治之。

呕逆加竹茹、黄连;便泻加葛根、荷叶。更宜审其体物理虚而药之,自无不当耳。

张介宾曰∶阴暑证,或在于表,或在于里,惟富贵安逸之人多有之。总由恣情任性,不慎风寒所致也。阳暑证,惟辛苦劳役之人多有之,由乎触冒暑热,有势所不容已也。然暑热逼人者,畏而可避,可避则犯之者少;阴寒袭人者,快而莫知,莫知则犯之者多。故凡有病暑者,阳暑多不见,而阴暑居其八九。今之人治暑者,但见发热头痛等证,则必曰此中暑也,而所用无非寒凉,其不达也亦甚矣。

江诚曰∶介宾先生谓阴暑多于阳暑,最为确切。今人治暑不别阴阳,一见发烧,遂投凉药,若此贸贸,则害人匪浅矣。

王安道曰∶暑热之气一也,皆夏月中伤其邪而为病,岂以一暑热分为阴阳二证而名之邪?其避暑于深堂大厦,及恣食藏冰瓜果寒凉之物,正《经》所谓口得寒物,身犯寒气之病,自当同秋冬即病阴证伤寒处治,不可名为中暑也。

沈尧封曰∶暑也、热也、 也,皆夏令一气之名也。后人不察,妄腾口说,其实与病情无涉,于医理反混淆也。

杨如侯曰∶头痛恶寒,身形拘急,肢体疼痛,心烦,肌肤大热无汗,此暑月为寒所伤也。头痛发燥热,肌肤大热,大渴引饮,汗大泄,无气以动,此暑月为热所伤也。《经》云∶炎火太过,炎暑流行,是暑即火也,热也。后人以静而得之为中暑,动而得之为中热,将暑、热分为阴阳二证,命名与古义不合。甚有立阴暑阳暑之名者,亦属徒乱人意。此以暑月伤寒,暑月伤热别之。

四、暑病

雷少逸曰∶洁古云∶静而得之为中暑。东垣云∶避暑乘凉得之者,名曰中暑。其实二说,皆是阴暑之证,而无中字情形,似不可以中暑名之。考中暑即系中 ,中 之证,可以不必另分。盖中暑忽然而发,如矢石之中人也,不似伤暑,初则寒热无汗,或壮热蒸汗之可比。是病忽然闷倒,昏不知人,躯热汗微,气喘不语,牙关微紧,亦或口开,状若中风,但无口眼 斜之别。其脉洪濡,或滑而数,缘其人不辞劳苦,赤日中行,酷暑之气鼓动其痰,痰阻心包所致,宜清暑开痰法治之。如果手足厥冷,名曰暑厥。宜苏合香丸化开灌之;或以来复丹研末,白汤灌之;或以蒜水灌之;或剥蒜肉入鼻中。皆取其通窍也。俟其人事稍苏,继进祛暑调元法为治。

杨如侯曰∶太阳中热者, 是也,其人汗也恶寒、身热而渴也。《素问》在天为热,在地为火。热者,火之气也,故热乃五气之一,而热病即伤寒有五之一。《伤寒论》以《难经》热字恐与下文温字相混,故特出曰 是也。感烈日之气而病,即《经》所谓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其性为暑也。故暑字从日,曰炎暑,曰酷暑,皆指烈日之气而言也。古人曰暑、曰热、曰 ,其义一也。或曰 是阳邪,暑是阴邪。土润溽暑,热兼湿言也。似与 有异。不知寒暑本是对待之名词,暑非专言热而何?若湿热并至之病,《难经》名曰湿温,不名为暑,自隋唐后皆指湿热为暑,于是暑之名失,而之名更不知为何病矣。

王安道曰∶暑热者,夏之令也。大行于天地之间,人受伤而为病,名曰中暑,亦曰中热,一也。

赵以德曰∶汗出恶寒,身热而不渴者,中风也;渴者,中 也。

周禹载曰∶冬月有寒,则能伤人,名中寒;夏月有热,亦能伤人,名中热。此外来之热,故曰中,非即伏寒发出,夏必病热之热也。

叶天士曰∶热地如炉,伤人最易。

四、暑病

杨如侯曰∶两胫逆冷,胸满,头目痛,妄言多汗,此先伤于湿,又中于暑,湿得暑邪,遏抑阳气而病也。头痛,妄言,多汗,脉阳濡而弱,阴小而急,此先受暑,后受湿,暑挟湿邪,郁蒸为热而病也。朱南阳、许学士,均名为湿温。

雷少逸以湿温当以夏末秋初为界限,方与《内经》秋伤于湿之训不相龃龉,亦与四时之气,大暑至白露,湿土用事,若合符节。兹于上所列二证,病在夏月,故不以湿温名,而以暑湿称之。

周禹载曰∶湿病缓,暑病速。

沈尧封曰∶《难经》所谓湿温,指湿热并至之病,不名为暑。

五、伏暑

杨如侯曰∶冬月头痛,微恶寒,面赤烦渴,舌白,脉濡而数,此冬月触动伏暑之邪而病者也。按虽在冬月,独太阴伏暑,不得误作伤寒。盖头痛恶寒,内伤寒无异,而面赤烦渴,则非伤寒矣。然犹似伤寒阳明证,至脉濡而数,则断非伤寒矣。盖寒脉紧,风脉缓,暑脉弱。濡则弱之象,弱则濡之体也。濡即离中虚,火之象也;紧即坎中满,水之象也。

火之性热,水之性寒,象各不同,性则各异。故曰∶虽在冬月,定非伤寒,而为伏暑也。冬月犹为伏暑,秋日可知。伏暑之与伤寒,犹男女之别,一则外实中虚,一则外虚中实,安得混而同之。

又曰∶伏暑有九似∶头疼壮热似伤寒;往来寒热似疟疾;翻胃吐食似膈气;大便下血似肠风;小便不利似淋沥;饮食无度似消渴;四肢困倦似虚痨;眼睛黄赤似酒疸;遍身黄肿似食黄,皆伏暑变象也。

同类推荐
  • 牧云和尚宗本投机颂

    牧云和尚宗本投机颂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难一

    难一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杨文敏集

    杨文敏集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虚损启微

    虚损启微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玄珠录

    玄珠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热门推荐
  • 嘉泰普灯录总目录

    嘉泰普灯录总目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青尘剑

    青尘剑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他浪荡一生,磨难重重。十年之仇,一夜顿悟。在那个风雪漫天的夜晚,他携剑归来。
  • 一个人的行走

    一个人的行走

    情在左,爱在右,转身进入婚姻却左右不是。林槿平淡却矛盾的婚姻生活,芳子欲罢不能的婚外情,而晓秋执迷于感情的是非之中......她们该如何走过这一段尴尬人生?简单平实的岁月一点点地淡去铅华,曾经的至情真爱在指间却日趋单薄与尴尬,细想来,这一路行去,彼此之间流失的岂止是语言与情感,也许更有的是营营役役的人生里你我的疼惜与眷恋。
  • 重生之侯府毒后

    重生之侯府毒后

    她是唐门侯府嫡出长女,然软绵怯懦,声名平淡。她自容貌毁于那场大火之后,终日薄纱罩面,再不出府。及笄那天被嫡妹无意间打落面罩,她看到了宴席上所有人的震惊与鄙夷。唯有九皇子萧景焕,捡起她落地的面罩,说了句,卿本佳人,她从此芳心暗许。后九皇子以正妃之位求娶,她自倾心辅佐,终将他推至帝位,却不过是一场劫难。最后灯油浇身,一片火光中她双目泣血,立下毒誓......重回十一岁那年,倾覆皇权又如何!
  • 快穿锦鲤男神有点帅

    快穿锦鲤男神有点帅

    [1v1苏爽宠]悄兮被一个神奇的锦鲤系统砸中~还顺带收获了一个蠢啊萌的小鱼鱼。小鱼鱼:“锦鲤~在每个世界都走上人生巅峰噢!”悄兮:“有没有什么捷径?”小鱼鱼沉思片刻,“一切靠锦鲤自己!以及小鱼鱼的鼓励——”悄兮:“你的鼓励有什么用?”小鱼鱼:“我会鼓励锦鲤撩到最优质的美男!”悄兮“好。”“等我撩到美男就孤立你!”小鱼鱼目瞪口呆,仿佛受到了单身鱼的一千万点暴击。冷清太子:躺下,不许动。嗜血君主:要么死,要么和我在一起。病娇哥哥:兮兮,你的眼睛真好看,可以给哥哥嘛?本以为锦鲤会怕了怕了。没想到…自家锦鲤却是个妖精。面对以上美男,悄兮笑靥如花“好啊好啊~本姑娘会满足哒~”
  • 领导统御智慧:中国式管理实践篇

    领导统御智慧:中国式管理实践篇

    《领导统御智慧:中国式管理实践篇》站在人性的高度,立足于中国人的特性,在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基础上,谈自我修炼、安人得人、鉴人用人,将有血有肉的案例与真知灼见融为一体,不仅充满中国式管理智慧,也十分接地气。
  • 黄帝内经中的女人养生养颜经

    黄帝内经中的女人养生养颜经

    集合传统中医养生、养颜、养心智慧之大成,塑造美女体质的国医经典,50套自我排毒养颜术,300个养生美颜细节,100个抗衰养颜秘方,56个美丽穴道,女性阴阳平衡五步曲,颈胸腰臀腿美丽全攻略;五行美容经,解决面子上的金木水火土。
  • 完美时代

    完美时代

    (新书《吞食万族》已经火热上传,不一样的精彩,求收藏推荐!)这是一个草根逆袭的故事!林石,没有惊人身世,没有骇人天赋,有的只是不灭的信念和不屈的意志!他曾为守护家园与敌战死;他曾追寻十数载,只为一个至爱女子;他会为复仇杀尽敌首,杀到同代失声;他也会为朋友震天怒吼,不惧把天捅个窟窿……有血有肉,有爱有恨,快意恩仇,热血燃烧!不一样的修炼界不一样的故事,看他如何踏着尸山血海,登临绝巅,开创一个完美时代!
  • 幸福最逆风

    幸福最逆风

    心地善良却玩世不恭的衣暂代在校运会上与骄纵的雪白几经误会冰释,可以无话不说却喜欢斗嘴。 一次不小心闯下的祸,让其父深感有必要修整暂代的性子,暂代便踏上了离开生长的城市,好友相伴共行乡间,相识了温煦的雨说,也可谓不闹不相识。 于此在先前时日结下梁子的吕翔势不肯罢休,一次次的找上麻烦,简凡等人也头痛不已,暂代自知,既然避不过,那就只有应付着过。
  • 冥帝专宠:天生异瞳小狂妻

    冥帝专宠:天生异瞳小狂妻

    上古时,大陆浑为一体。无天,无地,无世间。然,不知何因,一条由南朝北走向的巨大河流突然出现于大陆之上,改变了大陆的格局。此河,天河也。天河之上,九天也;天河之下,暮城也。九天内,神者居;暮城里,无人住。天河之左,古华也;天河之右,今夏也。古华,今夏,两世间。一古一今,互不知…… 一天,一地,两世间。缘起缘灭,相伴相离,皆在一念之间。……九天内,神者曰:此戏,你可还满意?(注:此文侧重于古华的描写,今夏的只为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