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903200000002

第2章

第四释妨难者。五识云身相应。意识不说身相应。并不言心地识地。并如释论出体中解。第一问。何故五合立地。与意离立。亦如释解。然释论云。五识同无分别。意地翻此。岂第八识亦分别体。由此更为下翻释第二问。何故但言有寻无寻地。不言有定无定地。而言三摩呬多及非耶。答三摩呬多此云等引。体通有心无心。不须言有。其寻等唯是一不定心所。不通无心。彼以有言表通五蕴故

释论中。等持对等引为四句。为第三俱。言或等持俱。亦等引地。谓诸静虑。及诸无色有心定位心心所等。除三摩地。三摩地体。唯一别境定数故也。但以寻伺推度不推度粗细位别。体非三学。无胜利益。故以有言显其分位。定体是学。有胜利益。但言定非地。即显差别。不须说有以同寻伺。心体亦无殊胜利益。非学法故。亦以有言辨其差别。说为有心及无心地。第三问。何故颂中不言三摩呬多非。而言三摩地俱非。有何意也。答意显等持等引异故。但是等引皆通五蕴功德。恐谓等持亦通五蕴。故言三摩地俱。显有俱言方通五蕴。等持唯是一定数。故与等引不同。故列其名颂。与长行别也。其理虽尔。设言等持俱。亦与等引长短不同。等引乃是上二界五蕴。等持俱言。体通三界诸五蕴故。由此但应如前义释。第四问。何故心所乃有众多。唯以寻伺及定有无。以明分位作用等别。不以慧非慧痴无痴等分位作用。辨差别耶。答理例应然。但以略标增胜位别故无说余。谓有寻等上下地位粗细别故。等引非等引。上下定散界差别故。此二增强故略偏立。由斯释论云。此中存略且说十七。非依余法不得立地。以瑜伽师。用一切法为依缘故第五问。何故不言善心不善心地。但言有心无心耶。答总胜故。别劣故。第六问。三乘所行有亦福行。何故但说三慧为地。答以慧为首摄一切故。由此论名彼所成地。出世行中慧偏胜故。第七问。何故五乘不说人天。但说三乘。答说极胜乘。不说劣故。说有姓乘非无姓故。第八问。何故有四涅槃及与菩提。唯说二依。答通三乘故但说二灭。无住唯是大乘果故。自性本成故。又即摄尽故。但言二依不言二涅槃。即摄菩提总言二依。不说二灭即摄四尽。其自性清净涅槃。本旧自有。非今始得。不说为果。释初标文已

其初五十卷。十地分中。第一卷初半。是五识身相应地。从第一卷半。第二三卷合二卷半是意地。次七卷是有寻伺等三地。次二卷半是三摩呬多地。次第十三卷中一纸余。是非三摩呬多地。次第十三卷中一纸许。是有心无心二地。次第十三卷中。及第十四五合二卷半。是闻所成地。次四卷是思所成地。次一卷是修所成地从第二十一至第三十四半卷。合十三卷半。是声闻地。次第三十四卷中后半卷。是独觉地。从第三十五至第五十卷半。合十五卷半。是菩萨地。次第五十卷中二纸余。是有余依地。次后两纸余。是无余依地。彼十七地分为十四段。合有寻等三地为一故。合有心无心二地为一故。决择分中初七卷合决五识身地意地。次四卷合决有寻等三地。次一卷半决三摩呬多地。次第六十三中一纸余。决非三摩呬多地。次二纸余决有心地。次二纸半决无心地。次第六十四卷决闻慧地。次二卷决思慧地。次第六十七中三纸许。决修慧地从六十七卷下四卷半。合决声闻地。及独觉地名中。唯决声闻地。不决独觉地。从第七十二卷下至第八十半。合八卷半。决菩萨地。次第八十中后半卷。合决有余依无余依地。故此十七地。分为十二段。合五识身意地为一。有寻等三地为一。声闻独觉地为一故。合有余依无余依地为一。故。由此本地决择相对应为四句。一初合后离。谓有心无心地。二初离后合。谓五识身意地并声闻独觉地。及有无余依地。三初后俱合。谓有寻等三地。四初后俱离。谓余六地。即三摩呬多地。非三摩呬多地。闻思修所成地。菩萨地。诸论读者应知。上下诸地卷数相对。披寻上下二文。影略说故。或前无后有。或前有后无。释尽故无。或前标名后释体。或前散释后略标。不便故标。或前略隐后显广。或前显广后隐略。粗备释故。依此三例以寻论文。又依五分。随其所应释之。名以观其义解一切经。诸经不决。皆读此论以解释彼。无不通了。此论解释一切五乘三藏义故。其此论文。或空列名。不知体性是何。或虽如名而释。而不悟其相状。或虽悟其相状。而与上下相乖。或虽不相乖。而义意难得。如其次第。可知四理而读彼文。无不洞矣。颂云。如名起义解。以法属名同。长披连广句。随应或离合

五识地中。大文分二。初别出地体。后总释法义。初文有二。初总问答地。次别显。别显中为二。初总显五名。后别显五识。余五门义。依成唯识。以九门分别。第三能变颂文之中。无此不共所依所缘作业三种。今别显眼识五门义即为五。自性即出体。依眼了别色者。成唯识云。此中且说不共所依。未转依位见分所了。非尽理也。此中意说。识相难了。举所依因及所了果而显自性。自性亦得是因果故。若依处门。识是果故。界门即因。双对根境通因及果

释所依中分三。初略显三所依。次摄之为二。后重出三体。唯识云。增上缘依。等无间缘依。因缘依。彼以四缘名显故。又云俱有依。开导依。种子依。大势同此。成唯识第四中。以亲疏为次第。此中以显隐为次第。前后不同也。彼俱有依合有四解。明五识依但有三解。彼第三师。同第二故。一五识无眼等依。唯以意识为依。眼谓种子。二五有二依。谓五色根同时意识。三五有四依。以此为正。谓五色根。六七八识。同境分别染净根本所依别故。此唯同境。略无余依。六七八识稍疏远故。略而不述。彼等无间依合有三解。一五识唯以第六为依。二五识用前六识内。随用何识为依。第三五识各唯取自类识为依。以此为正。彼种子依。虽有二说。解前五识皆无异解。第七卷中解依止根本识中云。依止者谓前六转识。以根本识。为共亲依。共即依现。亲即依种。今此但说依八种子。或此但说依八现行。或复通取执受有三文。如唯识疏。此文三解。一云。种子是所执。所执即所依。与现行为依故。不离第八识。故名异熟。又变异而熟亦名异熟。阿赖耶识所摄。第二解云。由第八识得二种子名。一亲因缘。即识中种。二增上缘。即持种识。依止根本能生之义亦名种子。彼论以二缘别故。说现行入俱有依中。此论以能生义故。说现行第八亦名种子。种子是所执。能依现行是能执所依故。亦不相违。第三解云。阿赖耶识与杂染法为二缘。一为种子。二为所依。故今现种二法。皆为彼俱有依。二释唯于重释三依中。眼有五义。一所造。二所依。三净色。四无见。五有对。各有别义。及有所简。意谓眼识无间。过去识三释。如前所引唯识之义

种子识中。乐着戏论等者。一解云。即言说及分别皆名戏论。以现行为因所生种子异熟识。即名言熏习种子是。第二解云。即所生现行异熟识名种子。依熏习因是种故第三解通取现种

解所缘中分六。一出眼所缘体。二别列相。三解形显表义。四释除青黄赤白。外余显形表色。皆是根本四色之差别。依四本色。立余差别。故皆是假立。五结三类虽殊。并眼等境界。六释好恶显别体中。色名虽标诸色之总称。即是自处之别名。有对有三。此是障碍有对。解别相中。与余论不同义。并如对法第一疏。并俱舍抄

释表色义中。生灭相续者。不同正量部。动及日出论者业。由变异者。即发业心。刹那灭故。果随因变。不同正量等。先灭后生。故先生处不生

或无间者。相续义。有间者。间断也。近远可知。或即此处变异生者。如礼佛等。不离处故。释表业中。业用为依动转差别者。业用者思业。以此为依。诸有形色动转差别。说名表色

释三色中。是眼等所行者。所游历义。境界者。所瞩取义。所缘者。带行相所筹虑义

释好恶显别中。唯言显者。举本实色。末假可知

似色显现者。此之三种依他之色。似所执实色。而显现故。对法言似色了别。或眼意所取。似本识所变色。故言似色

助伴文有三。一出体。二明所缘行相同异。三种子差别。五识与几心所相应。此论下文。谓五十三。准成唯识。略有二说。一云有三十。除二十三。谓别境五。善中轻安。烦恼中三。随烦恼十二(小十及邪欲胜解)并不定二。二云有三十六。除十七。谓烦恼三。随惑十。不定四。故此说因位。无漏位与二十一俱。遍行别境。并善十一。同一所缘不同一行相。唯识又云。行相虽异。而时依同。所缘事等。故名相应。二文不同。如唯识疏第三卷解。具四义名相应。如决择五十五解

各从自种生者。此据实心所。非彼假者。亦别种生

作业有六。初四后二。初四中。一自他境因果位别故。二自共相。处自相故非余二。三去来今。唯因非果。现在故。四间相续。有二说。一云一切位定尔。一云不据等流心。后二者。一随他起。自力微故。二得异熟。牵果势胜故

随他有三。一自不能起随意转。决择具释。二自不善恶由意引。三自不能为转。但能为随转发诸业。能得爱非爱果者。不同大众等部。五唯无记故

声有四文。第三所缘有六。一出体。二差别。三明同异。四好恶异。五名异。六显耳等境。俳戏叫者。散乐行主之叫声也。因俱声者。二具四大生一声故。依之有名造故。香味触分段如声可知。别科可悉

触异名中。坚耎动暖。地水风火。如次配之。自余一切总别义门。如对法第一卷疏。香味触三列差别已

言所嗅等者。合中得故。不同色声。色声无之。其五心如下第三。及唯识第四卷释。并五心章。初说三心者。诸心生时多起三故。后二心不定。第三心后。方有染净。染净后有等流五识。等流五识不由自力生。由意引故生。故经尔所时。眼意二识。恒相续转。意地第二。六七八识。同依意根。略去识身相应三语。故但言意。又实义门。虽有八识。然随机门。但有六识。六七八识。同第六摄。就所依名故但言意。所依非色。或离于身。犹如心受故。不言身相应。准前故略不说。又六七八。虽皆有心意识义。心法意处。识蕴摄故。然意义等故但言意。皆是思量意根摄故。八心义强。六识义强。故不说名心地识地。身相应言。皆略不说

地义如前。地文分二。初结前生后。后依问解释。释中复二。初以五门分别地体。后第三卷中。复以十门解释地义

第三卷之中。嗢拖南曰。自性及所依。所缘助伴业。由此五种门。诸心差别转。后嗢拖南曰。色聚相应品。世相及与缘。善等差别门。巧便事为后。差别门有三。一三性别。二增处别。三释处名别。故有十门。初文复二。初标列。后别释

所随依止性。所随所依附。依止性者。此中初句。显第八现识。与有漏种。为所依止。故名所随。随成有漏等故。后句显与无漏种子。为所依附所随依止性。虽复依止义同。无漏不等。故名依附。又初句。显有漏种子。随逐本识。成有漏无记。用依体义。后句显此种子。虽依本识生善染等功能仍异。非唯全一。故名依附。用各别义。又初句。谓种子。依于现行。名所随依止性。种子性为能随。依止现识故。后句显此现行所随依止识。附于前种子能依止性。更互相依。二俱名心。由种子具积集义故名心。现行是种子所集起故名心

意谓恒行意及六识身无间灭依者。此中通明过去六识名意。非唯第七。一切皆有依止义故。据实此意唯取第七。如成唯识。摄大乘论。释心意识三种别义。然萨婆多。以名义业世施设。释此三异。与此不同。七八两识。俱以十门。第六意识以九门释。广如唯识

彼所依者。俱有。等无间依。谓意者。其俱有依。唯识第四。略有四说。一云。七八无俱依。第六有此依。谓即末那。二云六以七五。为俱有依。七以八为依。八无此依。三云。六七如前第八以第七及五根为依。种子识。以第八及能熏为俱有依。四云。第六意识。以七八为依。七八识更互为依。广如彼说 此中言俱有依谓意者。前第一师解云。此文唯说第六识俱依。七八无故。第二解云。第六意识所依。七五。内意处中。俱意处故。七依第八。第八亦是意处摄故。故名为意。八无此依。第三解云。六七同前。第八亦以第七为依。种子亦以能熏及第八为依。俱意处故。故名依意。此说三界俱决定依。五根不定。故略不说。第四解云。第六意识所依七八。及七八更互相依。俱意处故。并名为意。由此论云俱有依谓意。若不尔者。何简别心意识三。有依无依。而今通言俱有依谓意。故第四说。最为中理

等无间依唯识三说。一云。第六识以前六识为依。七八唯以自类为依。二云。第六意识。用前自类。或第七八为开导依。七以自类。第六为依。第八以自类。及第六七。为开导依。三云。六七八识。各以自类。为开导依。最为中理。三释虽别。并不违此文

种子依如前说者。唯识第七云。依止者。谓前六识。以根本识。为共亲依。故六依八。彼第四卷释七依八有二说。一云。唯依种子。二云。亦依现行。此第八心既通种现。种现相依。更互无失

同类推荐
热门推荐
  • 鬼王宠妻:王妃要爬墙

    鬼王宠妻:王妃要爬墙

    本想做完这次任务就拿钱环游世界,结果穿越了?!行,穿越我认了,可是被叫废材?让我很不爽!堂堂的嗜血女王,会是废材?笑话!绝地反击,废柴逆天,再强的人我也虐得了。你们有的我要有,你们没有的我还要有。顶级丹药,极品神兽,我信手捏来,想和我玩是么?我等着!我要的不多,就站在这个世界的顶端就行。“那白送你个至尊相公,要不?”“你怂不怂?是不是太久没看见我杀人了?”“从爱上你的那刻,我就认怂了。”“滚!”嗜血之路,鬼王请靠边......【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三角猫

    三角猫

    还没想好……等书写完了,再补。求谅解,新手一枚。
  • 来自天堂的玫瑰:最浪漫的诗歌(时文选粹)

    来自天堂的玫瑰:最浪漫的诗歌(时文选粹)

    浪漫,好美妙的一个词语。在我们还是懵懂无知的少年时,想当然地将浪漫理解为男女间相互吸引、相互愉悦的纯洁情感。而只有当我们逐渐长大后,才明白浪漫不止于男女之情,其实它更是一种宽广、博大的人生情怀。
  • Once Forsaken (A Riley Paige Mystery—Book 7)

    Once Forsaken (A Riley Paige Mystery—Book 7)

    "A masterpiece of thriller and mystery! The author did a magnificent job developing characters with a psychological side that is so well described that we feel inside their minds, follow their fears and cheer for their success. The plot is very intelligent and will keep you entertained throughout the book. Full of twists, this book will keep you awake until the turn of the last page."--Books and Movie Reviews, Roberto Mattos (re Once Gone)ONCE FORSAKEN is book #7 in the bestselling Riley Paige mystery series, which begins with the #1 bestseller ONCE GONE (Book #1)—a free download with over 700 five star reviews!
  • 佛说除恐灾患经

    佛说除恐灾患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神仙,谁稀罕?

    神仙,谁稀罕?

    天界头号大帅哥、差点继承大统的皇太孙迦弥仙君竟然被凡界一丑少女迷得七荤八素,且到了神仙也不愿做的地步!啊?如何勾引的?切,人家小姑娘本本分分,可不是狐媚子,再说狐媚子有靠一副丑脸勾引男人的么?矮油,反正天雷勾动地火——搞上了喂……情节虚构,切勿模仿
  • 我的王妃是厨娘

    我的王妃是厨娘

    夏眠眠前世是宫廷御厨的女儿,从小跟着爹爹学做糕点,可惜患有心疾。某天一睁眼,她成了一个父母双亡的小孤女,为了不被恶毒婶婶嫁给别人做妾,她努力进入王府,想做一名小厨娘,没想到意外入了魏王的眼。顾琰从前以为他对女人不感兴趣,直到遇到了夏眠眠。他终于知道,原来以往不动心,是因为不是对的那个人。只是这个对的人怎么脾气这么倔?宁肯做个小厨娘也不肯跟他好。堂堂魏王放下身架开始了漫漫追妻路。
  • 佛说阿含正行经

    佛说阿含正行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晚清谴责小说传播研究

    晚清谴责小说传播研究

    晚清谴责小说的滥觞与兴盛,是“特缘时势要求”、“以合时人嗜好”的结果。谴责小说呼应了小说界革命和现实主义创作思潮,对晚清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个方面进行了全景式的揭露与批判,具有史学的价值和思想的意蕴,为人们了解晚清社会的原貌提供了资料,并成为近代思想史上重要的文献;小说形式上的雅俗流变,引导了白话文的进一步发展,也引发了小说的变革与发展,在中国小说史上体现出从古代小说向现代小说过渡的特质;而谴责小说还在文学市场化方面进行了积极而有益的探索,对当下市场化小说的创作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不仅如此,晚清谴责小说还具有较强的社会价值和文化意义,它运用重复叙述艺术构建起媒介传播的“拟态环境”,能产生聚合效应,能够促使人们形成对社会现实的认知,形成社会舆论,并使舆论波一直回旋、回响,促发人们行动的产生,对社会的变革甚至革命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 女王的小镇

    女王的小镇

    一夜之间,家道中落,废柴退婚,难道这就是我的人生吗?开什么玩笑,这分明主角之路的开启啊,人称千斤大小姐的魏明月可绝不是浪得虚名,心宽体胖那是说我吗?开什么玩笑,心有山川之险,胸有城府之深。这样说来还差不多。时来运转,看千斤大小姐成为一镇之长,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一手打造繁华小镇,重整旗鼓成就女王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