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903200000001

第1章

敬礼天人大觉尊  福德智慧皆圆满

无上文义真妙法  正智受学贤圣僧

稽首无胜大慈氏  普为利益诸有情

广采众经真要义  略说五分瑜伽者

归命法流妙定力  发起无著功德名

能于圣者无胜海  引出最极法甘露

顶礼能见智灯灭  重然法炬照群萌

等注无穷字花雨  荣润牟尼如意树

归赞我本亲教尊  不吝躯命求法者

餐受自满升知足  复遗饶益我等类

此论殊胜若莲花  犹如宝藏如大海

具显诸乘广大义  善释其文无有遗

于此瑜伽大义中  我今随力释少分

为令正法常无尽  利益安乐诸含识

此论。文义繁广。不可解尽理源。其间难文义违宗绪。分段皆备解释。余皆略之。论初十七地。已前自有释论一卷。故即略而不广。妨难及不尽之处。今粗而叙出

将解论文以六门料简。一叙所为。二彰所因。三明宗绪。四显藏摄。五解题目。六释本文第一所为。释有十解。略集施言法。情开空有。性通不信迷。略显等三四二四境行果。余如枢要。故略不述

第二所因。释论解云。佛涅槃后魔事纷起者 即佛灭后。第一百年。因彼大天诤于五事。大天名高德大。果证年卑。王贵钦风。僧徒仰道。既而卓牢无侣。遂为时俗所嫉。谤之以造三逆。加之以增五事。大天颂言。余所诱。无知犹豫。他令入。道因声故起。是名真佛教 大天解言。诸阿罗汉。烦恼漏失二事俱无。为魔所诱。或以不净涂污其衣。乍如漏失。诸师谤言。大天凡愚。境惑生染。夜生思想。不净染衣。推道魔娆。遂为乖角 大天解言。诸见谛者。烦恼理疑。虽皆断尽。疑杌为人。事疑犹在。诸师谤言。大天凡愚不解真教。说诸圣者尚有惑疑。遂为乖角 大天解言。无知有二。谓染不染。诸阿罗汉。染者皆尽。不染犹在。诸师谤言。大天凡愚不解真教。说阿罗汉有不染无知。遂为乖角 大天解言。舍利子等诸利根者。尚因善友令其入道。余因令入其事不惑。诸师谤言。大天凡愚不解经教。云舍利子等。诸利根者他令入道。尚不自知证阿罗汉。况汝等耶。遂为乖角 大天解言。诸宿习者。修已多生。临证果时。因佛言教说苦空等。闻便入道证获圣果。故佛言下多现证果。亦有厌苦。自说厌声。圣道便起。诸师谤言。大天造逆不断善根。恐当坠堕。夜数称苦。弟子谓其染疾。晨省问其安危。答曰无疾。他遂问言。何为称苦。彼乃答言。昔时年少入道随心。今年已迈道生难随。若不说苦声深厌。圣道无由得起。既生此谤。乖角纷纭。故言灭后魔事纷起。竞名誉利今古所同。虚中构架。是凡共有。说事涉疑迹。何得无此纷纭。故诸小乘因分别部。黄金数段。白叠片分。佛悬记之。从斯始矣 然论虽有此之本因。无其末因。自正法东渐。年载极遥。虽闻十七地论之名。不知十七者何也。地持但是菩萨一地。决定藏论是决择分初。自余汉土皆未之有。大师以贞观二十二年。于北阙弘法院。方始翻之 其杂糅释文一卷。永徽元年。于大慈恩寺翻出

第三宗绪。释论下云。又十七地。具摄一切文义略尽。后之四分。皆为解释十七地中诸要文义。故亦不离瑜伽师地。由是此论。用十七地以为宗要。宗是所主所尊所崇所重义故

第四藏摄。释下云。虽复通明诸乘境等。然说论者。问答决择诸法性相。意为菩萨令于一切。皆得善巧。修成佛果。利益无尽。是故此论。属菩萨藏阿毗达磨。欲令菩萨得胜智故。由是此论。虽明菩萨声闻二藏。唯菩萨藏摄。虽亦具诠戒定慧等。然于三藏唯阿毗达磨藏摄。准此六藏说摄可知

第五解题有二。一释名。二问答。释名者。释论总出体云。谓一切乘境行果等所有诸法皆名瑜伽。一切并有方便善巧相应义故 此中意说。三乘所有境行果法。并名瑜伽。其境与行果。其行与果法。并有方便善巧相应义故。方便善巧之体。若依十度。以后得智而为自体。显内显外二善巧故。唯以别境慧为其体。今此善巧依释下文。以作意慧二法为性。若于此作意。复于此证达。故境行果皆不相违。注心洞融并不乖故 然释论中。境行果三各各别释。境中有总有别。总中云。谓一切境。无颠倒性。不相违性。能随顺性。趣究竟性。与正理教行果相应。故名瑜伽。如次四境。与理教行果。相配不违。诸心所缘名之为境。诸智所证名之为理。理深境浅。心所取境。无颠倒性。即所执无。有为无为有。与智所证理不相违。其我法有。有无为无。境颠倒性。情解谓然。非实如是。不顺正理故。境无颠倒性。与理相应。境不违教能随顺。行能趣究竟果。准亦可知。或四即是四重二谛。此四重二谛。此四境与理教行果。共相应故 别释境中。五教六文。总说颂曰。决择分二种。梵问及楞伽。大义及广义。五教成六境。此中初三。依他。所执。圆成实性。如次配之。此六境皆具无颠倒等四性。顺四种法故。行瑜伽中亦有总别。总亦有四。如文可知 别有十七。初十三种三乘通行。后之四种唯大瑜伽。总说颂曰。辨月大海慧。显闻修二处。德行戒大义。两慧二余处。果瑜伽中亦有总别。总文可知。别有六种。总说颂言。分别胜大义。辨说释三乘。赞佛及集义。七教说为果。此说境行果名为瑜伽 前于初标说等字者。释论复言。如是圣教亦名瑜伽。此文可解。理入境中故更不说。有义正取三乘观行。说名瑜伽。如文自会。然观上下。今古所解。合为四类。一唯取行。二取境行果。三三并取教。四此三。并如释论中所说。前来传解。一境。二理。三行。四果。五。得果既圆。利生救物。药病相应。前后合有四种。师有二义。地有四义。谓境界。所依。所行所摄。其境及行各唯一解。依摄二种各有二解论有一义。唯为法住。俱舍为有教诫学徒。并易可知 师有瑜伽。即有财释。瑜伽之师。依主释也。瑜伽师之地。亦依主释。瑜伽即地。二体无别。地是所诠。能诠即论。瑜伽师地之论。亦依主释。合为瑜伽师地论有三释

问答中。释有三解。初解者。初分名地。后四不名地。后二解者。五皆名地。以论存略。但说十七名地。后之四分非不名地。此第二解。第三解者。如文可知。若但言瑜伽地。不知是谁之地。故标师名。但言师地不言瑜伽。不知复是何师之地。由此总言瑜伽师地。但言瑜伽师不说地者。不欲唯明瑜伽。假师欲说彼师所依地法。令顺修学。成彼师故。证彼地故

第六释文。初释别题。后释论文。释别题者。然此论中总有五分。初五十卷名本地分。略广分别三乘根本十七地义。次三十卷名摄决择分。略摄十七地中深隐要义。而决择之。次二卷名摄释分。略摄解释十七地中诸经仪则。次二卷名摄异门分。略摄十七地经中。诸法名义略摄释之。后十六卷名摄事分。略摄十七地三藏中。众要事义略摄释之。此五分名如自解释。初明三乘本境行果十七之义类。名本地分。此分之中有十七地。五识身相应居首故名第一。释此别名至下当悉

释论文者。此论唯有正宗。无初后分。本地分中大文分二。初问答标列十七地名。后随别释十七地义。然以标列文少。寄五识地初明之。不以在此地标。便属五识身地。初文有五。一问。二答。三征。四显。五结。显中有二。谓颂长行。若依释论分为四文。初总问答。二更征举。三列名。四总结。问起三因。但答十七。释第三征。何等十七。及解颂文。释十七地别名。皆如论释

嗢拖南者。此云集施。拖南施也。嗢是集义。以少略言集合多法。施诸学者令易受持。故名集施。三摩地俱非者。释虽解之。然犹未尽。意显等引地等体通五蕴。单言三摩地不言俱者。唯一定数。不能显得体通五蕴。故说俱言。显与等引地宽狭同。故但以横通五蕴体同。不以竖通三界义同。何故不言三摩呬多非。而言三摩地俱非。如下释妨中解。彼所立者。所建立义。即所立成也。如是具者。释有二义。一近指前行。谓由如是闻等地行故。得具三乘及二灭果。二远总指。谓由如是上来所说境行诸地故。得成三乘及二灭果。故如是言通有无余。然此总以四门分别。一名。二体。三境行果。瑜伽配十七地。四释妨难。列名如论解名出体并如释文

释解五识。从根立名。有三义。一不共。二亲。三同时。对法唯识云。随根立名。具五义故身有三义。形碍依身。依体聚义决择分言。五识所依有形碍故。由此名身。若尔眼等何不名身。独身名身。前四依身。身为所依。故独名身。若尔心亦依身而转。何不名身。有色界中心依身转。无色不尔。眼等必依身根方有。故可名身。又依体聚义故并名身。如六思身六识身等。前二不共。此乃通名。相应有三义。一依义。二时等。依等。处等。事等。三摄属义

意地三义。一六根中意。二六识中意。三第七意摄。如次配之。然六识亦得名身。此第二释。犹如心受。唯名为意不与身名者。自体依聚识可名身。所依非色故名心受。初后二解。略故不说。身相应言。由此不说心识二地

有寻等地有三义。有评家。第二师云。中间静虑寻已离欲者。如欲界入不净观。暂析伏贪非六行离。释论稍难。至第四卷释地名中。当广显之。第三师释。初师所引文中。唯说上界三无心。不说下地无心闷眠者。略解粗相。义彰可知。彼卷未自解。五重无心中当具显

等引有三义。一等能引。二引于等。三等所引。若依正义。前二唯有心。后一通无心。等引非等引。总摄一切有心无心定位所有功德。故颂言俱。俱言即显相应义故。相应三义如前已说。地体亦有三义。有评家。有无心地有五义。有实义释名如释。如是即显五识身地。随其所应。有无漏位通。以有漏无漏五蕴为性。以俱有依通七八故。此论文略不取无为。望其五识。无摄属故。势疏远故。意地通以一切有为无为诸法为体。第六意识能遍缘故。有寻等三地。皆唯以有为通有无漏。随其上下三地。所有诸法为体论依上下地。出三地体。不说无为为三地故。或随所应。彼地所证亦通无为。三摩呬多地。通以上二界地有心无心。有漏及无漏五蕴功德。以为体性。论云三摩地俱。俱即相应摄属之义。释论又云。如是二地。总摄一切有心无心定位所有功德。非三摩呬多地。不唯在欲。亦通上二界。唯有漏有为五蕴为性。释论虽言翻前易了。观彼地本论文。有漏七作意。皆是此地。论云。或不清净故名不定地。唯得世间定。未永害随眠诸心心所故。以上界及欲界。一切有漏法。以为自性。有心无心二地。论有五翻释。就实义中。无心地唯无为无余涅槃为体。有心地通以有为无为诸法为体。不说有余涅槃。为无心地体故。此依二乘。若在佛位。其无心地。亦通二灭。亦通有为。菩提犹在。无有漏心名无心故。余之四门准文释义

闻思二地。若说二乘。随其所应。以有漏无漏五蕴为体。释论解云。如是三地。用三慧品心心所等。及所得果。以为自性。无为非是二乘二慧亲所得果。故非地体。无漏由彼二慧熏种。故为地性。若依菩萨。二所成地亦通无为。十地经说。八地已上一切菩萨所闻诸法。能堪。能思。能持。天亲解云。此则三慧如次配之。既于无漏相续修慧。即成闻思。闻思此念内成无为故为地体。修慧理通。故不待说取所成果为地体故。泰师云。八地已去。体唯取修慧。义说闻思。闻思唯有漏。又即修慧外闻名闻。内思名思。修证名修。与闻思相似借彼名故说为闻思。闻思唯有漏。景师云。八地已上有有漏心。故成闻思。不尔云何净土听法。不起无记不善二心。于曾得法不起加行。于未曾得。闻思为先亦有加行。无加行者。谓所曾得。灵隽师传西方云。合有两解。一同前义。二同后义。今取八地已上。无漏相续。菩萨利根。一修慧中。能起三用。即名三慧。理亦无失。如下地中喜乐二受。虽各别体。初二禅中。即便同体。四地已前。真俗二智体虽各别。五地已后即许同体。故二乘等二慧别体。八地已上其体乃同。余说闻思唯有漏者。据二乘说。声闻独觉菩萨三地。随其所应。各取自种子现行。有漏无漏。有为无为。随顺自乘善法为体。不定种姓。所修成法为后乘因。亦无过失。释解声闻名中。唯有自乘。无波罗蜜声闻名。法华经中。以佛道声。令一切闻。即为二矣

有余依地。二乘无学所有。有漏无漏诸法为性。无余依地。二乘唯以真如为性。余依无故。佛身有余。前后两解。无余三解。今取正义。佛身有为功德。有余依摄。无为功德。无余依摄。如论具陈。此中所述十七地体。论及释文有者。依论释解之。文若不合。依理及唯识等文准取。亦无咎矣

第三境行果。瑜伽配十七地。前九地是三乘境。次六地是三乘行。后二地是三乘果。观境起行。方证果故。境九为四。初二地是境体。一切皆以识为体故。不离识起故。识最胜故。次三地是境相。下上粗细境相异故。次二地是用。定散二时作用别故。后二地是位。有心无心两位别故。或九为三。前五如前。后之四地合名为用。作用位次二二别故。前体依相方始得起。位次别故。又即前体类别为二。易知难知为前后。粗细成三。三品为前后。定散为两。胜劣为前后。有无心二。显隐为前后。故总成境次第如是。行六地中。初三通行三乘。皆修三慧行故。初中后起以为前后。后三别行。机随修法成自乘故。劣胜小大方便根本。以为前后。果二地中。若依二乘。因亡果丧。果立二门。以为前后。若至佛身。菩提涅槃分成两异。以为前后

同类推荐
  • 毛公案

    毛公案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宁古塔村屯里数

    宁古塔村屯里数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十牛图和颂

    十牛图和颂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武则天四大奇案

    武则天四大奇案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六壬拃河棹

    六壬拃河棹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热门推荐
  • 求幸福斋随笔

    求幸福斋随笔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最佳恶毒女配

    最佳恶毒女配

    挺着大肚子的枕溪被丈夫的情人从楼梯上推下,血溅当场,一尸两命。再醒来,枕溪回到了十二岁的年纪。薄情偏心的亲生父亲,心怀鬼胎的继母,暴虐狠戾的哥哥,一肚子坏水的妹妹,枕溪在这个家步履维艰,活得生不如死。善人的包容是畜生的乐园。这一世,枕溪必要活出自己的名堂来,上辈子受过的苦难和折磨,枕溪发誓定要全部奉还回去。
  • 市隐庐医学杂着

    市隐庐医学杂着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汉魏六朝百三家集张华集

    汉魏六朝百三家集张华集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邪龙妖凤之皇家独宠

    邪龙妖凤之皇家独宠

    当21世纪年纪轻轻就成为特工老大,穿越到一个架空时代,一步步揭开自己的身份之迷,又是谁陪她笑醉红尘……
  • 深闺记事

    深闺记事

    四岁,她与母亲被关在尼姑庵,造就她豁达阔朗的心性。九岁,母逝,她重回宅门里。上有绵里藏针的婶娘,下有张扬跋扈的堂妹。她练就遇鬼杀鬼魔性。十二岁议亲,一边是被称为温如玉公子的竹马,名门贵戚,一朝若嫁入,风光无限。只是堂妹虎视眈眈,温家不温不火。另一边亦是高门大家的承嗣,端正君子,若为他家妇,荣华一生。只是她听说了姜家大妇的传闻。历来姜家大妇都郁郁而终,助夫君理后院,但不得夫君喜爱,子女不亲近……不论是风光还是荣华,都是险中求。行走宅门中,便摆脱不了这恩怨痴缠,罢了,且与他走一朝便是……此生如瓷,炼不出洁白莹润的品性,便出不得这焚骨销金的窑炉!
  • 你,不可替代(典藏版)

    你,不可替代(典藏版)

    《你,不可替代(典藏版)(四色彩图版)》内容简介:一粒种子何以长成参天大树、沐浴阳光、经历风霜雪雨四季轮回?一颗心何以走向强大、书写精彩、迎来辉煌人生?通过与这些大师级人物对话,王丽向我们呈现了一个又一个,直击心灵的人生感悟和让人深深感动的传奇故事。
  • 山河后庭花

    山河后庭花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一曲后庭花,承载多少亡国之恨、历史兴衰。从南北朝大分裂末期的陈朝到隋朝大一统却盛极而衰的山河乱世,以陈朝长宁公主陈姮与隋炀帝杨广的山河虐恋为主线,全面还原在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大一统的历史背景之下的陈隋兴衰到唐朝初年的历史社会万象,更全面客观真实地还原隋炀帝杨广这位颇具争议的千古一帝和大业江山。在南与北的山河交错之中,有最铁血柔情的家国大义、最惊心动魄的夺嫡宫斗、最难解难分的生死爱恋、最令人扼腕的江山权谋、最无可奈何的朝代兴衰湮灭。演绎最刻骨铭心的山河绝恋,最荡气回肠的家国情仇。后庭花,亡国恨;山河错,生死情。从隋灭南陈的南北朝乱世末期到隋盛隋衰的千古悲局,百年间的社会大变、家国大义,乱世山河的爱恨纠葛,尽在《后庭花》。情极缘却,难为宿命。因果轮回,幻灭如空。一曲后庭花,山河乱世情。
  • 家有仙师

    家有仙师

    她,七世善人终修成正果。他,六界苍生齐称浮华神。她拜他为师却屡犯天规。他收她为徒却暗生情愫。碧落黄泉,千生千世却换来一段仙缘。她微笑,你可曾记得千年池畔的小妖。
  • 三千世界轮回系统

    三千世界轮回系统

    蝴蝶微微扇动翅膀,便在三千世界卷起一场飓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