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623500000066

第66章

三菩薩二。初標人。

次明菩薩位者。

【註】菩薩。具云菩提薩埵。摩訶薩埵。舊翻大道心眾生。亦大道成眾生。新譯云覺有情。以上求佛道。下化眾生故。此菩薩於當教內亦稱大乘。

【記】此釋菩薩華梵名義也。初示具足梵語。次兩句出舊譯華言。舊翻大道心眾生者。如四教義云。菩提名道。薩埵名心。摩訶言大。是為大道心也。此似約自行翻名也。大道成眾生者。如智論云。菩提。翻佛道。薩埵。翻成眾生。摩訶。翻大。謂此人用諸佛之大道。以成就眾生也。此似約化他翻名也。舊譯者。指秦晉而言。諸經多言菩薩摩訶薩者。什師以天竺語繁。兩句八字標名。故略三存五。合兩為一。云菩薩摩訶薩也。次二句。釋新譯。然唐譯有三釋。一者。覺。即是菩提之道。有情。即緣慮之情。謂自能覺悟菩提之道。猶有緣慮之情。為對迷眾生故稱覺有情也。二者。覺。即是菩提之行。有情。乃博地眾生。謂此人不但自行諸佛菩提之道。又能開覺一切有情。所謂吾將以斯道。覺斯民。故名覺有情也。三者。覺即所求佛果菩提。有情。即所度大地眾生。謂此人上求佛覺。下化有情。自利利人。故云覺有情。是則約上求下化一義而釋也。又起信疏亦有三釋。一。約境。有所求所度。覺。即所求佛果菩提。有情。即所度大地眾生。謂此人以智上求佛覺。以悲下化有情。自利利人。故云覺有情。二約心。有覺悟之智。餘情慮之識。謂此人自能覺悟菩提之道。猶有緣慮之情。對全迷眾生。故稱覺有情。三。約能所。有能求所求。覺。即所求菩提之道。有情。即能求佛果之人。故稱覺有情。今則註云上求等者。乃約初義釋也。末句結成。言於當教內亦稱大乘者。謂此菩薩伏惑行因。望於後三。雖不名大乘。若對當教中下二乘。亦可稱為大乘也。

【註】然此菩薩。全不斷惑。三祇百劫。伏惑行因。四教義三(六)云。三藏正化二乘。傍化菩薩。若說菩薩斷惑受生。二乘即疑。若結盡而得受生者。諸聲聞人得羅漢果。將不更受生耶。是故不說菩薩斷結受生也。(文)又妙玄五(十二)云。令生事善。故作是說。欲求佛者改惡從善。(文)又四教義三(二)云。雖修性念處。而不斷結。為生三界度眾生故。(文)由教不詮中道應本。故留結惑受生利物。故三藏菩薩不斷惑明矣(此乃立權則有)。

【記】此明菩薩伏惑行因所以也。初略指藏教菩薩不斷所以。次四教義下。引證。文有四節。初為斷二乘疑。如四教義問云。佛於三藏。初開三乘。大乘最勝。何不以大乘為正。小乘為傍。答。鹿苑初轉四諦法輪。拘隣五人見諦成道。八萬諸天得法眼淨。但有得道之小乘。未有得道之大乘。故以小乘為正。大乘為傍也。二為逗機生善。如妙玄云。今明漸道之初。求佛當三阿僧祇劫修六度行。百劫種相好因。乃可得佛。欲令生事善。故作是說。事善者。即有相之善。如行六度。而不能達三輪體空。故名事善也。故作是說者。謂即藏教求佛果人。當須三祇修福。百劫種相。乃可得佛之說也。欲求佛者。改六蔽惡。從六度善。則知為人生善。故不說菩薩斷惑也。三重引四教義為受生利物。(文)云修性念處為壞屬愛魔業。破屬見一切智六師修共念處欲壞愛結。破神通六師。修緣念處。為一切愛見眾生說法。屬愛壞。故一切天魔眷屬壞。見壞。故十八種六師及一切外道眷屬壞也。故用三種念處。行六波羅密。意欲降伏天魔外道也。又菩薩用三種念處。行六度時。雖修性念處。而不斷結。為生三界。度眾生故。則知為受生利物。故不說菩薩斷結也。四約教及受生意。明不斷惑。蓋中道法身之理。乃起應之本。彼三藏教。既不詮顯。故於菩薩不論斷惑。又菩薩大悲憐憫。欲度一切受生死苦。教化眾生。眾生根熟。即便成道。說三乘教。共三乘人。同入涅槃。若因中斷結即不受生。豈能利物。故忍受生死。不斷結也。以是明之。則知不說菩薩斷結者。良有以也。原註。約權指明則有耳。

【註】若大論云。聲聞人。言菩薩不斷使。乃至坐道場。然後斷者。是為大錯。又云。豈有菩薩。具足三毒能集佛法。(文)此蓋龍樹申通摩訶衍義。以大破小。故作此說。當彼鹿苑稟教之時。雖謂實歷三祇百劫。伏惑不斷。若方等般若轉入衍中。來至法華。會歸一實。定無始終三祗伏惑。故得大論約實斥權(此乃斥權則無)。

【記】此言大論明菩薩無不斷惑之義。引論發明也。初句指聲聞言訛。次句指摩訶衍言錯。又云下。責詞。然是略引。若具記之。如文云。何以故。汝法中。說菩薩已滿三阿僧祇劫後。更有百劫中。常得宿命智。自憶迦葉佛時。作比丘。名鬱多羅。修行佛法。云何今六年苦行。修邪道法。日食一麻一麥。後身菩薩一日尚不應謬。何況六年。瞋習亦然。從久遠世時。作毒蛇。獵者生剝其皮。猶尚不瞋。云何最後身而瞋五人。以是知聲聞人受佛義亦錯。佛以方便欲破外道。故現六年苦行。汝言瞋五人者。是為方便。亦似瞋非瞋習也。又摩訶衍人言。得無生忍菩薩。一切煩惱及習都盡。亦是錯。若都盡與佛無異。亦不應受法性生身。以是故知菩薩得無生法忍。捨生身。得法性身。若言至坐道場一切煩惱及習俱斷。是語亦非。何以故。若菩薩具三毒者。云何能集無量佛法。譬如毒瓶。雖著甘露。皆不中食。菩薩集諸純淨功德。乃得作佛。若雜三毒。云何能具足清淨佛法是也。此蓋下。明論主破斥之意。如四教義問云。智論何意從始至終。一一彈破。答。龍樹為欲申通摩訶衍。明菩薩所行之道。以大破小。皆可破也。當彼下。轉明論意以實斥權。蓋阿含會上。但止保證真空。乃二乘所慕。而菩薩三祗修六度。百劫種相好。雖然歷劫伏惑修因。若至方等。受大聖之彈訶。般若。領二乘之轉教。則已轉入摩訶衍中。後來更至法華會上。聞三周說法。則三乘總是一乘。九界同歸佛界。豈有三祗百劫伏惑之事。是故論主得可以實斥權。以大破小也。末句原註指明約實斥權則無耳。

【註】若釋迦果後權示利生。不妨自歷三祗百劫。故有尸棄然燈等事。今之所辨。且順立權義邊。故約鹿苑三藏。明不斷惑。如法華文句六(二十七)引阿含五佛子。釋更與作字名之為兒。四果支佛。名真佛子。菩薩不斷惑。子義未成(文)。

【記】此以菩薩權示。明所辨也。謂我釋迦如來。因成久遠之實修果成久遠之實證。而有三祇百劫。伏惑行因。又有尸棄然燈。二佛授記等事。是皆如來果後權示利生之事。是故今文順權立義。以明三藏菩薩伏惑行因也。如法華下。引文句證菩薩不斷惑義。謂一往言之。凡夫為外子。二乘為庶子。菩薩為真子。玄文云。昔教五人得真無漏。名佛子。菩薩不發真。名外人。釋籤云。小乘以菩薩為似子。以聲聞為真子。是知子義未成。由不斷惑也。

【註】妙樂七(十七)云。阿含至子義未成者。(疊疏引經)既阿含中亦明不斷惑菩薩。而大論斥權。非謂全無(此會經論明破立意。謂非但婆沙明不斷惑菩薩。而阿含亦明。此對婆沙而云亦也。以阿含會同婆沙而判大論。則知大論斥權云無。非謂全無。乃立權則有)。

【記】此以經論判明。含有菩薩少分不斷惑也。原註正出其意。文有四段。初斷文意。二釋亦字。三正會判。四推論文含有也。言立權則有者。別行玄記云。為逗衍機。須破三藏。非是廢彼教而作是說也。

【註】論云迦旃延造者。從所造論及所計者說。

【記】此出大論斥權之意。言所造論者。即迦旃延所作發智經八乾度初品。是世間第一法。後諸弟子。為後人不能盡解八乾度。故作[鞥-合+(白-日+田)]婆沙也。

(此由上文阿含婆沙明不斷惑菩薩。則經論相符。而大論斥之者。蓋斥其執權之人耳。故曰論云迦旃延造者。從所造論及所計者說。即出其斥權之意。蓋從其所造論及所計故。大論謂是迦旃延造。是則大論斥其計論執權之非也)。

【記】此段原註。釋妙樂出論斥權之意。初明論斥執權之人。蓋下。釋明大論斥權之意。是則下。結明論斥計執之非也。

【註】豈以會二。還歸阿含。法華準舊。十二年前。一何可笑。

【備】此因判藏菩薩之便。辯明菩薩當分大小也。

【補】此斥古師。如妙樂十車之難。古師所立菩薩之位。全同阿含十二年前。又法華會三歸一。古師不知。但言會二。講時但辨清會二二字。大意自明。

(此由他師不分大小菩薩之殊。及昧水牛白牛之異。謂法華會二乘。歸菩薩。故此破云。豈可會二乘斷惑之人還歸阿含不斷惑菩薩。若以會二乘還歸阿含。法華四十餘年之後。開顯之教。還復準舊十二年前阿含之教。故云一何可笑)。

【記】此釋妙樂破古師謬說也。蓋以菩薩有大有小。若三藏中則小。而方等以後皆大也。故以水牛喻權小菩薩。白牛喻實大菩薩。而彼不知。謬謂法華會二乘歸菩薩也。

【註】止觀三(十六)云。煩惱脂消者。名伏為消也。故別行下三云。但伏惑不斷。如無脂肥羊。取世智為般若。即此意也。

【記】此會止觀煩惱脂消之意。先指文正釋。次引別行疏證成。如觀音記言。無脂肥羊者。大論言。此菩薩雖有上妙五欲。不生貪著。以有無常等觀故。譬如有王。有一大臣。自覆其罪。王欲罰罪。語臣言。若得無脂肥羊。少赦汝罪。大臣有智。以索繫羊。養以水草。日日三時。以狼怖之。羊雖得養。肥而無脂。以獻於王。王見問言。云何得爾。答以上事。菩薩亦爾。見無常空狼。令結使脂消。功德身肥也。是乃取世智為般若。即此以伏為消之意也。

【補】取世智者。以未斷惑。真智不得現前。雖修六度。乃取有漏世智為般若。即此伏而不斷之意也。

【註】又俱舍婆沙意云。下八地惑。初修禪時。先已斷竟。此有漏斷。亦是伏義(如輔行三下會釋云云)。

【記】此會釋俱舍婆沙斷下八地惑也。蓋有漏智弱。雖然說斷。其實名伏。如輔行云。三十四心者。今取論意。與諸經論明斷少別。大論云。下地諸惑。因時未斷。至樹下時。乃以九地九品思惑。通名一九。故言三藏菩薩。位同凡夫。以九無礙九解脫。合為十八。見道中八忍八智。合為十六。并前共成三十四心。俱舍婆沙意云。下八地惑。修初禪時先已斷竟。唯非非想地九品見思全在。用九無礙九解脫。以根勝故。不復更修下八地定。不同聲聞。亦異緣覺。乃至云此與俱舍不同。什公翻譯。及龍樹意。俱舍應悞不同意者。今且以一意消通。今二論理齊。俱舍取修禪時已斷惑竟。不復更斷。智論依餘部。雖有漏斷。未名為斷。至菩提樹下。但斷非想。八地俱名無漏。但是從部得名不同。故使二論用義不等。

【註】然不斷見思。還斷塵沙否。答。須知三祇百劫。亦但伏而不斷。故至樹王下斷見思時。於塵沙法上證四真諦。方斷塵沙也。

【記】此料簡菩薩斷伏塵沙。問中承不斷見思而問斷塵沙者。蓋見思阻乎空寂。塵沙障乎化導。是則菩薩不斷見思則可。不斷塵沙則不可。故此問之。答中明修因時。伏而不斷。至成道時。與見思同斷。別行玄云。三十四心正習俱盡者。頓證羅漢。及以支佛。亦三十四心無間而得。但不以此頓盡正習。一言於習。有見思習。塵沙習。菩薩修學塵沙法門。治其劣慧。於一一門。用四諦觀。伏其正使。於一一門。行六度行。熏見思習。故樹王下。三十四心。於塵沙法上。證四真諦。故令正使。及二習氣。俱時而盡。故能二諦皆究竟也。方異二乘弟子。偏障佛眼佛智也。

【註】若止觀三(十六)云。得法眼。照俗諦。(文)得相似法眼。有漏智照耳。

【記】此釋止觀明菩薩法眼照俗也。先引文。次正釋。謂菩薩修因之時。所得法眼。雖非名字觀行。亦非分證究竟。但是相似法眼。於俗諦境上。只可依稀而見。彷彿而知。但是有漏智照。是故塵沙但言伏而非斷也。

二明法二。初標。

從初發心。緣四諦境。發四弘願。修六度行。

【註】生滅四諦。為所依境。弘者。大也。要制其心。志求滿足。名為誓願。

【記】此釋所緣四諦境也。如前註云。苦則三相遷移。集則四心流動。滅則滅有還無。道則對治易奪。是名生滅四諦。此三藏菩薩依之而發弘願也。要。求也。世出世之願。無過此四。故謂之弘。願而加之以誓。所以堅其成也。

【註】度者。越生死流。到彼岸也。誓若無境。名為狂願。不行六度。其願則虗。又此化他四門徧學。異乎二乘一門自行。

【記】此明三乘廣狹。修行有異。謂菩薩乘人。心既廣大。故於有等四門一一遍學。不為自利。唯樂利人。而二乘之流。心既狹劣。行亦孤陋。但依空法。取證道果。唯求自度。不欲度人。自其所以有異乎此也。

【註】又二乘雖無破戒。乃至愚癡。行非利生。不名六度。蓋奪而言之。

【記】此明二乘。行非六度也。謂一往觀之。二乘競競守戒。似修戒度。乃至無愚痴行。似般若度。稱實言之。既是自私自利。而非利生行業。但名自行不名六度。六度者。度他六蔽也。是則與之則是。奪之則非也。

【註】別對諦緣三祇百劫。名四階成道。

【記】此對諦緣結名四階。謂聲聞人。修四諦行。緣覺人。修十二因緣行。菩薩人。修四階行。然此四階成道。名出楞伽。謂初僧祇。二僧祇。三僧祇。百劫種相好也。

二釋二。初發願修行二。初發願。

同类推荐
  • 佛说超日明三昧经

    佛说超日明三昧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策林

    策林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满清兴亡史

    满清兴亡史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诸病源候论

    诸病源候论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牧云和尚宗本投机颂

    牧云和尚宗本投机颂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热门推荐
  • 小巴掌童话3

    小巴掌童话3

    《小巴掌童话3》读起来或让人捧腹大笑,或充满小哲思,或融入小动物间暖暖的友情……
  • 天山农场

    天山农场

    从小就有牛仔梦的卢俊义为了圆梦瞒着父母扎根边疆天山。但是你以为在西北的牧场养上牛羊,然后骑上马,戴上牛仔帽。你就可以圆牛仔梦啦?哼哼!还是太年轻!“喂喂,刘团长,你别走啊!等等啊!这里没水没电唉……” 群聊号码:891321077
  • 红颜笑浮生

    红颜笑浮生

    她满怀期待的嫁给他,原以为,她会母仪天下,却不曾想,他却爱上了另一个女子,把她深深逼宫,让她交出凤印。她的双膝早已血肉模糊,而他却没有一丝怜悯,却道“来人,地上再倒满玻璃渣。”大雪还在下着,梅花已经开了,你的承诺终是成了谎话。微风还在,阳光正好,伊人却已不复。
  • 教诫律仪

    教诫律仪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粤逆纪略

    粤逆纪略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尊严不是无代价的

    尊严不是无代价的

    本书讲了一部抗战史,本书的作者翻阅大量的资料,使我们更全面地了解抗日战争的历史,历史已经过去,现在走在大街小巷,依然可以看到当年那场战争留下的种种痕迹——都市中随处可见的慰灵碑、墓园中大片四棱尖顶的墓碑,都在无言地述说着对那场战争渐渐消逝的记忆。
  • 成就一生的10堂人脉课

    成就一生的10堂人脉课

    人脉是一个人通往财富、成功的入门票。有着良好的人脉关系,你前进的道路就会畅通得多。成功要靠别人,而不是单凭自己。一个人有多成功,关键要看他服务了多少人,和多少人在为他服务。所有成功人士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拥有大量的人脉资源,并保持着良好的关系。
  • 异界之超级城市

    异界之超级城市

    带着一座拥有超级科技的城市来到了一个魔法的世界,在异界中的科技会与魔法发生怎样的碰撞?
  • 鹿鼎记(第三卷)(纯文字新修版)

    鹿鼎记(第三卷)(纯文字新修版)

    这是金庸先生最后一部武侠小说,也是登峰造极之作!小说讲的是一个从小在扬州妓院长大的小孩韦小宝,他以不会任何武功之姿态闯江湖各大帮会、周旋皇帝朝臣之间并奉旨远征云南、俄罗斯之故事,书中充满精彩绝倒的对白及逆思考的事件!金庸先生将韦小宝的个人经历与历史密密切合,大玩历史哈哈镜的手法,令人赞叹,几乎信以为真,而小宝的做人方法及毫不留情的揭出人生各阶层黑暗面这种做法,使得这部书成了不是武侠小说的武侠小说,到了无剑胜有剑的境地。韦小宝是个最最普通的人,好像也就是在你我身边的那些人一样。
  • 心系两岸

    心系两岸

    本书是作者多年来研究台湾政局和两岸关系发展的一部文章合集,全书将岛内蓝绿较量、观察国民党、观察民进党、剖析“台独”言论和两岸政治大局及政治难题等内容分为两个部分:观察台湾和关注两岸。研究范围涉及2012年“大选”后岛内政治生态、马英九第二任期执政理念、两岸间政治难题的解决方案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