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514100000003

第3章 序(2)

噩梦醒来,人已中年。生活从中年开始,青春属于80年代。那时节,教育界和文学界离散的队伍正在集结,人们带着肉体和心灵的累累伤痕,相会在新时代的阳光下。全社会都沉浸在悲喜交集的氛围中,告别黑暗的动乱年代,迎接光明的开放年代。当日,人们都习惯于把这个光明和黑暗际会的历史新时期,称为第二次解放。后来,随着对于文革动乱的批判、反思的深入,以及对于现代迷信的清除,人们更乐于把它定名为新的思想解放的时代。从模糊的第二次解放到明晰的新的思想解放的时代,说明本世纪70年代后半期,人们已经把情绪性的大喜大悲的宣泄,转向了思想文化层面的对于历史动乱的反思。就我个人而言,在此之前,我没有属于个人的青春,更没有我个人的思考的声音,我的青春都贡献并融化在大时代的潮流中了,那潮流淹没了我的个性。真正属于我的青春是从70年代下半叶开始的。尽管当时,我人已中年,但我还是真切地感到了头顶那一轮崭新的太阳的明亮。文革结束后,我们面对受到文化专制主义戕害的文学园地,竟是一片可悲的残败和萧条景象。极左文艺思潮造成了文学的扭曲和颠倒,大革文化命的后果,是创作、批评、欣赏的总体水平的大倒退。诗歌也和其它文学品种一样,受到严重的摧残。在这片废墟上,我明确感到应当结束在批判的名义下的不间断地破坏的状态,我要以自己的精力贡献于新时代的文化建设。把注意力从破坏转向建设,我以为是当今中国知识分子应当承当的历史使命。我意识到,此时我应当做的第一件事,是坚持对诗歌的关注,是对诗的品质的重新认定,是恢复诗歌创作的正常秩序。为此,我开始就诗的基本规律以通讯的方式,写了普及性的系列文字,从诗的本质到诗的形态,从诗的内涵到诗的艺术表现,从诗的鉴赏到诗的批评。这些文字是很幼稚的,但却保留了那个年代单纯的热情。我的这些文章,后来以《北京书简》的名义于80年代初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1978年在中国当代史中是极为重要的一年。这一年确定了中国向世界开放的方针,宣告了与世隔绝的、闭关锁国的历史的结束。这一年在北京召开了一个重要的会议。这一年北京西单一带的墙上贴出了崭新的诗。几乎是在我写作《北京书简》的同一时间,北京的街头开始流传一份叫做《今天》的民办刊物。那上面刊登了许多陌生的诗人写的同样陌生的诗歌,其中一部分诗歌被张贴在墙上。面对这些摈弃了虚假的和充满了批判激情的诗篇,我感到这正是我所期待的。这些诗的内涵,唤起了我对昨日蠆梦的记忆;它们拥有的艺术精神,给了我接续中国新诗现代传统的、令人感到欣慰的真切的印象。我欣喜地发现,新诗在50年代以降的大部分时间里所丢失的、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动乱岁月中所丢失的,如今在我面对的陌生的诗中重现了。

1980年在广西南宁召开了新诗研讨会。会上爆发了一场关于后来被称为朦胧诗的论战,我是这场论战的参与者。南宁诗会结束,回到北京,我应《光明日报》之邀,写了一篇短文:《在新的崛起面前》。这是后来被称为三崛起的第一个崛起。《在新的崛起面前》为朦胧诗辩护(这原是反对者带有嘲讽意味的称谓,而我则更乐于称之为新诗潮),指出它的进步性和合理性,以及它对中国新诗发展的革命性意义。这篇不到三千字的小文章所引起的反响,是我始料所不及的。从它出现之日起,即受到了激烈的、不间断的批判和围攻。其中有一些时候(如反自由化和反精神污染),甚至把这些本来属于学术和艺术层面的论题,拔高到政治批判的惊人高度上来。

我真的是有点受宠若惊了。由此,我不仅感到了中国的可怕,而且感到了中国的情性。中国的文人顺从成疾,压迫得久了,便习以为常,于是生发出奴性来。这些人于是便由奴隶而成为压迫他的秩序的卫道者。他们顽强地反对哪怕是给黑屋子开一扇可以透透空气的窗子。一些习惯了假、大、空的人,甚至以维护民族传统的名义,以反对崇洋媚外为借口,拒绝诗的现代转化。

就是在这样的文化处境中,我因推进新诗潮的变革而成为异端。反对者给了我一个古怪的名字:古怪理论家。这名称现在是不大有人用了,但我由此而成为有争议的人物则基本没有变。我在新时期的学术活动,始终受到来自艺术情性和意识形态惯性的双重压力。我因目睹中国文学的变态和严重倒退而支持旨在革故图新的艺术主张和实践,为此我屡遭天谴!这也许并非我的不幸,我因置身其中而更为了解中国、了解中国的文人。这种了解使我更为坚定。

1977年开始恢复高考,北京大学也恢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我们迎接了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自从1960年毕业留校,直至近二十年后的70年代末,我方才开始做我应当做和愿意做的事情。文革结束前后,没有职称,我是无数永远的助教中的一个。职称恢复后,我方才由助教而讲师、而副教授、而教授。随后,又恢复了学位制,我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86年,我所在的北京大学中国当代文学学科被国务院批准,成立国内第一个当代文学博士点,我也成为本学科最早获得培养博士研究生资格的博士导师。从70年代末到如今的90年代末,这二十年,是中国罕有的和平建设的年代,也是我个人罕有的能够专注于本职工作的年代。正因此,袭对歉时期怀有深深的感激之情。

中国当代文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以往从属于现代文学,是现代文学一条光明的尾巴。在过去的现代文学课程中:进入50年代的中国文学,只是附带的部分。因为总是附带讲讲,因而也总是匆匆。对于因社会大变动而带来的文学变化的现象的描写和规律的总结,根本无法做到。到了文革结束,这学科的时限又增添了十年,就历史跨度而言,已经接近五四新文学运动至1949年的时限了。为此,文革一结束,北大中文系率先建起了独立的中国当代文学教研室,我参与了筹建工作。

当代文学这一学科的设立和工作的开展,充满了艰难困苦。我近期曾应《今晚报》全国博士导师征文之约,写了一篇文字,题目就叫《风雨相伴而行》。这题目意在提醒人们,当代学科的建立和开展,从来都是不平静的和充满风险的。它是一门年轻而鲜活的学问。首先是,无止境地增长的作品和资料,使人目不暇接。尤为特殊的是,在这个领域中,文学以外的干预从来就没有停止过,以政治运动的方式来领导和推进文学的发展,几乎是50年代以来的常态。持续不断的政治批判和斗争,构成了文革结束以前长时间的当代文学的历史。作家创作在特有的时代气氛笼罩下表现出特殊的状态,批评也如此。不是没有文学,而是文学现象中夹杂着和纠缠着许多非文学的因素和意图。这当然增加了文学研究的难度。

研究者首先面对的是这种文学和政治混合的状态。因此,研究文学就必须研究政治的趋势和意图。而后,再剥离它,从那些混沌中探讨文学的生存状态、它的真实面目。在这种研究的开展中,研究者还受到被指定的价值标准和被规定的审美标准的约束。尽管批评家谨慎小心、如履薄冰,却免不了要触雷、引祸。但是,有见解的和有胆识的批评家,往往也能从这些危境中奇迹般地挺然自立。当然,这里几乎每天也都在发生悲剧事件。其次,则是不断增长的、泛滥成灾的资料,造成了研究的困难。在古代文学和现代文学这些学科中,它的时间跨度不再增加,资料虽然也会有变动,但总的状态是稳定的。而当代文学则不同,它是一种不断生长的学科,特别是80年代以后,社会开放,创作自由度增加,有关的出版物和文学资料可说是泛滥成灾。因而,当代文学的研究者面对的,首先是掌握这些资料的困难,而后,则是筛选这些资料的困难。

文学史的研究和文学批评的开展,其基本法则是减法而不是加法。就是说,它必须不断从那些混合状态中选择那些有价值的东西,而剔除和扬弃那些无价值的东西。这些工作的难度,不身历其境往往难知其间艰苦,即人们首先必须面对它,而后才能背离它。而选择则需要研究者的独具慧眼。

此外,当代文学还是一门不被看重的学科,或者说,在一些人的眼里从来就很鄙薄。一种成见,时间久了,就成了定见,即,这里没有学问,说透了,就是这里没有他们认为的那种学问。这些人既不了解学科的内涵和外延,又不了解学科的品质和处境,他们的这些成见究竟从何而来?在今日中国,认为越古越有学问者仍然颇不乏人,于是,就发生了在大学或研究单位排挤或挤压当代文学的现象:在学术评估上,在评定职称上,也在评奖和各种措施、条例的设置上。因为不知而造成误解,因为偏见而造成歧视,这种悲剧也几乎每日都在发生。这,也就是我说的风雨相伴而行的意思。这种风雨,既有行政和意识形态的干预,也有学术偏见和门户之见的因素。

中国当代文学的学科建设,在文革的文化废墟上建立起来,并且一直伴随着社会风浪的撞击和习惯势力的强加而发展的。处身于这个从来不平静的领域,习惯成了自然,我仿佛是穿越雷场的兵士,一方面小心翼翼,一方面也随时准备迎接突然而至的爆炸。人一旦把得失置之度外,对于外界的袭击,也就变得有点满不在乎了。

自从第一位博士生入校,几年之内,我身边已经集聚了相当数量的博士生和硕士生,而且,有越来越多的国内、国外的访问学者来到北大。那时我单枪匹马,身单力薄。为了提高学生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全面了解和把握,为了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的能力,也为了应付这越来越复杂的局面,80年代后期开始,我以我主持的北大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所为基地,建立了批评家周末。这是一种类似文艺沙龙的周末学术聚会。我设计并提出若干专题,确定专人做主讲人,大家分别阅读作品,在自由、平等、宽松的气氛中讨论和交换意见。从80年代末到90年代末,学生们走了一批又一批,批评家周末从那时起一直不间断地延伸到现在。

十多年来,我们进行了许多有意思的题目的讨论。批评束周末吸引了更多的人的兴趣,也有热心的朋友闻风而来,参加我们的讨论。这个文艺沙龙处身商潮汹涌的当今中国,却始终保持了独立的学术品位和立场。北大是这个喧嚣社会的一座孤岛,而批评家周末却是这座巍峨的学术殿堂中的岛中之岛。

我在一次剧烈的震撼中告别了80年代。当日的悲凉情怀,使我很容易联想起上一个世纪末中国的灾难和悲哀。又是一个世纪末来到了,而上一个世纪末中国所发生的一切,仿佛还是昨天。我的学术生涯仿佛也到了一个转折点。我一直把对文学的考察放置于中国社会的具体环境中。我总认为一代学者若只是把他的目光仅仅停留在他所专攻的学业上,而忘记那些学业生存的环境,他的思考将会变得板滞和狭窄。我非常注重文学和社会的关联,我认为文学难以脱离社会诸因素的制约。文学的原因,固然要从文学自身去找,但文学以外的原因,有时却会极大地影响着文学。这是古往今来不争的事实,特别是中国当代文学,就更是如此。可以断言,若是离开了对于中国社会的认知和考察,当代文学将一事无成。

我从中国文学的当代处境中,接触到了一个更为深远的主题:这就是如今中国文学生成的一切,仿佛都冥冥之中维系着中国社会百年来的经历和经验。例如中国文学的使命意识,不论是救亡还是启蒙;又例如中国文学的忧患主题,仿佛就是一种遗传。我由此把思考从这个世纪末遥遥地接通了上一个世纪末。这样,自鸦片战争后的一切,一下子都涌上了心头:中日甲午海战的硝烟,戊戍百日维新的血迹……

从1989年开始,批评家周末的论题中又多了一个专题:世纪之交的文学展望,百年中国文学的回顾。我从探究中国文学的存在和规律的症结,而把思考的触角伸展到了两个世纪之交的社会、文化、文学的考察。从那时起,我们开始了以完整的一百年为框架的文学考察。我受到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新鲜的研究角度的启发,以及《剑桥中国晚清史》宏大的研究视野的启发,中国百年文学的构想开始在我心中形成。

我们从那时就开始了以年代为经、以该年代中的诸种与文学有关的现象为纬的交错的拼盘式的研究。各个题目主讲人在这种统一的框架下,开始了有条不紊的工作。几年下来,居然积累了相当可观的题目。总数十三卷的《中国百年文学总系》,就这样在北京大学批评家周末酝酿并诞生了!

近代文学不仅不是我的专长,甚至还是我的盲点。但我还是在学生们的鼓动下,承担了总系第一卷《1898:百年忧患》的写作。我把学术关怀从当代一下子提前了一百年。这工作对我来说是个难题。可是,这难题到底还是把我吸引住了。我终于获得一种关于中国现、当代文学产生和形成,当代文学发展中所经历的一切痛苦和悲哀的遥远的原因,以及它的悲剧命运形成的总体印象。这些印象更为坚定了我对中国文学的历史命运的基本观点和基本立场。我的这些看法,在一些关于百年文学回顾的论文中,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述。这样,事情就发展到了19961997年度,这段时间是我出访最频繁的时候,也是我写作和编书、教学最紧张的时候,目前被谈得沸沸扬扬的两套百年经典,也是此时的成果。

我在繁忙中经受了考验,也在繁忙中获得了乐趣。尽管有个别人和个别刊物借两部百年经典一事攻击我,但他们并不能摧跨我。学术有它不可触犯的尊严,特别是在北大这样一个学术民主、思想自由、治学严谨的地方。我依然站立着,我不会后退,哪怕只是半步!

让人们说这说那去吧,我走我的路!

1998年2月18日于畅春园

同类推荐
  • 我的梦树开满了花

    我的梦树开满了花

    《我的梦树开满了花》收录了作者五年来创作的散文精品,涵盖其读书、写作、生活、旅行和交游等方方面面。“人生也是一棵梦树,我们一腔天真地在上面结满了梦疙瘩,那些梦境像花儿一样,开开落落。”
  • 在残酷的世界里骄傲地活着

    在残酷的世界里骄傲地活着

    《在残酷的世界里骄傲的活着》告诉大家,没有人的青春是在红毯上走过,当有一天,你迂迂回回后终于到达了想去的地方,才会惊讶地发现,原来之前所走过的一切,都只是通往这里的必经之路,少一步都无法塑造出今天的你。而这时,你定会深鞠一躬,感谢那年那月,命运给你的所有刁难。本书让更多的人感受到美好和力量。
  • 神的后花园

    神的后花园

    鲍贝:居杭州。中国作协会员,二级作家,浙江省作协签约作家。出版长篇《爱是独自缠绵》,《红莲》,《伤口》;中短篇小说集《撕夜》;随笔集《悦读江南女》,《轻轻一想就碰到了天堂》等。
  • 逝去的故乡桃花

    逝去的故乡桃花

    《逝去的故乡桃花》呈现了一个富有精神乌托邦色彩的写作者张杰,20年如一日在村庄和偏僻县城的所有精神努力。他尝试了精神存在对于一个时代的可能性,在一种具有毁灭性的文字结局里,得出一个悲怆性的结论,至少在一些区域,精神的存在是这个时代的一种奢望,而且其普遍性已逼近时代的本质部分。
  • 大风歌:风之涌

    大风歌:风之涌

    该诗丛诗歌作品以中国初民时期到西周后期的历史文化为观照对象,宏阔的人文架构是诗歌的精神脉络,散步在民间的信仰、宗教,以及政治、哲学与人学范畴的诸种题材,是本诗丛所涉及的广阔范围。
热门推荐
  • 谁为爱情来买单

    谁为爱情来买单

    冷秋语都市情感力作《谁为爱情来买单》!《谁为爱情来买单》讲述:看着周周离去的背影,董一想起了电影《苏州河》里那个叫美美的女孩。美美问,如果有一天我走了你会找我吗? 他说,会。美美问,你会一直找到死吗? 他说,我会的。美美说,你骗人,这样的事情只有爱情故事里才会有。最后美美走了,她在墙上留下几个字:你来找我吧!也许她只想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童话。董—想,也许美美就是这样期待着童话。也许他就如同他一样,辜负的不仅仅是爱情。
  • 佛说大乘戒经

    佛说大乘戒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中国当代舞台美术论稿(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

    中国当代舞台美术论稿(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

    舞台美术应属于相对偏远的学科,却又有悠久的历史。曹禺先生指出,“没有舞台美术就没有戏剧”,通俗地对其作了艺术定位,又辩证地建构了与戏剧舞台的关系。本书以不同的学术视角,对当代舞台美术的创造,进行了整体性的剖析、读解,折映了当代舞台美术的生命状态、生存空间和未来前景。全书基于作者的创作实践,有论有述,史论并举,对当代戏剧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 我慕君心雪白头

    我慕君心雪白头

    她那么爱他,可是他看不见,只是误会她,一次次伤害她,亲手伤害她,看着别人伤害她……他不顾她的性命,流掉她的孩子,让她最恨的人羞辱她,欺负她,就连她疯了,他都不放过她……他就这样,眼睁睁地看她伤,看她痛,如若还有以后,她决计不再爱他!--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行走在民国(壹)

    行走在民国(壹)

    历史不应该是冰冷的,而应宛若一副展开的画卷,犹如《清明上河图》。本书充分展现出了小人物的生活与生存,带着我们深入到民国,去体会历史人物的一笑一颦、一饮一啄。历史每一次转折总会对生活造成冲击,即便是小小酒桌上,都能折射时代变迁。社会名流优雅闲适的同时,草根底层怎样在苦苦挣扎,百乐门一掷千金如何摆谱,黄包车夫为了抢生意彼此打架,帮会收取保护费有哪些潜规则……还原最真实的民国社会风貌。
  • 天才王女:皇夫婚夜不欢愉

    天才王女:皇夫婚夜不欢愉

    当年青梅竹马,他们曾两小无猜,双双被家族遗弃流放边城生死契阔,八年相约。再见时,他们已不见少年时的模样。她是无冕女王,他是黑白两道的至尊当天真与无邪哔了狗后,一个腹黑没人性,一个扮猪吃老虎明枪暗箭,环中环,计中计。强强对决,鹿死谁手?朕的王女好强悍,斗破龙榻不欢愉。【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网游之三国天降

    网游之三国天降

    新书《三国降临现世》陆晨坠下城墙,回到六年前,流星坠落的那一天。2019年8月23号,游戏正式开始。华夏的三国,欧洲的城邦,美州的玛雅,非洲的...文明的碰撞,将会擦出什么样的火花。陆晨的重生,又会带来怎样的变数,又会开启一个如何的未来欢迎加入三国天降的书友群,群聊号码:610308871
  • 法医娘子状元夫

    法医娘子状元夫

    现代女法医曲明姝穿回北宋,嫁给神童状元晏子钦,从此:大忽悠属性全开,把小丈夫骗的近不了身还团团转;法医金手指全开,小丈夫一改高冷脸,五体投地求指教;历史金手指全开,知道大体走向,规避官场风险。然后,明姝惊恐地发现,小丈夫长大了,贱笑着磨“刀”霍霍向媳妇……【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Seeing Things

    Seeing Things

    This collection of Seamus Heaney's work, especially in the vivid and surprising twelve-line poems entitled "e;Squarings"e;, shows he is ready to re-imagine experience and "e;to credit marvels"e;. The title poem, "e;Seeing Things"e;, is typical of the whole book. It begins with memories of an actual event, then moves towards the visionary while never relinquishing its feel for the textures and sensations of the world. Translations of Virgil and Homer provide a prelude and a coda where motifs implicit in the earlier lyrics are given direct expression in extended narratives. Journeys to underworlds and otherworlds correspond to the journeys made by poetic language itself. From the author of "e;The Haw Lantern"e;, "e;Wintering Out"e;, "e;Station Island"e; and "e;North"e;.
  • 三个火枪手

    三个火枪手

    主人公达尔大尼央来到巴黎后加入了国王路易十三的火枪队,并与另外三个火枪手结成了莫逆之交。王后安娜送了一串钻石坠子给英国首相白金汉,而与王后的敌人却想偷得坠子上的两颗钻石,使王后在舞会上出丑。达尔大尼央于是自告奋勇与三位朋友一起去英国,几经周折,终于取回坠子,保住了王后的名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