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256600000009

第9章

第二十九祖慧可大师者武牢人也。姓姬氏。父寂未有子时。尝自念言。我家崇善岂无令子。祷之既久。一夕感异光照室。其母因而怀妊。及长遂以照室之瑞。名之曰光。自幼志气不群。博涉诗书尤精玄理。而不事家产好游山水。后览佛书超然自得。即抵洛阳龙门香山。依宝静禅师出家受具。于永穆寺浮游讲肆。遍学大小乘义。年三十二却返香山。终日宴坐又经八载。于寂默中倏见一神人。谓曰。将欲受果何滞此耶。大道匪遥。汝其南矣。光知神助因改名神光。翌日觉头痛如刺。其师欲治之。空中有声曰。此乃换骨非常痛也。光遂以见神事白于师。师视其顶骨即如五峰秀出矣。乃曰。汝相吉祥当有所证。神令汝南者。斯则少林达磨大士必汝之师也。光受教造于少室。其得法传衣事迹。达磨章具之矣。自少林托化西归。大师继阐玄风博求法嗣。至北齐天平二年(当作天保二年乃辛未岁也。天平东魏年号二年乙卯也)有一居士年逾四十不言名氏。聿来设礼而问师曰弟子身缠风恙。请和尚忏罪。师曰。将罪来与汝忏。居士良久云。觅罪不可得。师曰。我与汝忏罪竟。宜依佛法僧住。曰今见和尚已知是僧。未审何名佛法。师曰。是心是佛。是心是法。法佛无二。僧宝亦然。曰今日始知罪性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如其心然佛法无二也。大师深器之。即为剃发。云是吾宝也。宜名僧璨。其年三月十八日于光福寺受具。自兹疾渐愈。执侍经二载。大师乃告曰。菩提达磨(旧本云达磨菩提)远自竺干以正法眼藏密付于吾。吾今授汝并达磨信衣。汝当守护无令断绝。听吾偈曰

本来缘有地  因地种华生

本来无有种  华亦不曾生

大师付衣法已。又曰。汝受吾教宜处深山。未可行化当有国难。璨曰。师既预知。愿垂示诲。师曰。非吾知也。斯乃达磨传般若多罗悬记云。心中虽吉外头凶是也。吾校年代正在于兹。当谛思前言勿罹世难。然吾亦有宿累。今要酬之。善去善行俟时传付。大师付嘱已。即于邺都随宜说法。一音演畅四众归依。如是积三十四载。遂韬光混迹变易仪相。或入诸酒肆。或过于屠门。或习街谈。或随厮役。人问之曰。师是道人何故如是。师曰。我自调心何关汝事。又于管城县匡救寺三门下。谈无上道听者林会。时有辩和法师者。于寺中讲涅盘经。学徒闻师阐法稍稍引去。辩和不胜其愤。兴谤于邑宰翟仲侃。仲侃惑其邪说。加师以非法。师怡然委顺。识真者谓之偿债。时年一百七岁。即隋文帝开皇十三年癸丑岁三月十六日也(皓月供奉。问长沙岑和尚。古德云。了即业障本来空。未了应须偿宿债。只如师子尊者二祖大师。为什么得偿债去。长沙云。大德不识本来空。彼云。如何是本来空。长沙云。业障是。又问。如何是业障。长沙云。本来空是。彼无语。长沙便示一偈云。假有元非有。假灭亦非无。涅盘偿债义。一性更无殊)后葬于磁州滏阳县东北七十里。唐德宗谥大祖禅师。自师之化至皇宋景德元年甲辰。得四百一十三年(当作一十二年

僧那禅师姓马氏。少而神俊通究坟典。年二十一讲礼易于东海。听者如市。暨南徂相部学众随至。会二祖说法。与同志十人投祖出家。自尔手不执笔永捐世典。唯一衣一钵一坐一食奉头陀行。既久侍于祖后谓门人慧满曰。祖师心印非专苦行。但助道耳。若契本心发随意真光之用。则苦行如握土成金。若唯务苦行。而不明本心。为憎爱所缚。则苦行如黑月夜履于险道。汝欲明本心者。当审谛推察。遇色遇声。未起觉观时心何所之。是无耶是有耶。既不堕有无处所。则心珠独朗常照世间。而无一尘许间隔。未尝有一刹那顷断续之相。故我初祖兼付楞伽经四卷。谓我师二祖曰。吾观震旦唯有此经可以印心。仁者依行自得度世。又二祖凡说法竟。乃曰。此经四世之后变成名相。深可悲哉。我今付汝宜善护持。非人慎勿传之。付嘱已师乃游方。莫知其终

向居士。幽栖林野木食涧饮。北齐天保初。闻二祖盛化乃致书通好曰。影由形起响逐声来。弄影劳形不识形为影本。扬声止响不知声是响根。除烦恼而趣涅盘。喻去形而觅影。离众生而求佛果。喻默声而寻响。故知迷悟一途愚智非别。无名作名。因其名则是非生矣。无理作理。因其理则争论起矣。幻化非真谁是谁非。虚妄无实何空何有。将知得无所得失无所失。未及造谒聊申此意。伏望答之(弄影当作弃影。唯恐当时笔误耳。盖第三十卷镇国大师答皇太子问心要云。若求真去妄。犹弃影劳形。若体妄即真。似处阴休影。此用庄子之说。劳形谓走而避影也)。二祖大师命笔回示曰。备观来意皆如实。真幽之理竟不殊。本迷摩尼谓瓦砾。豁然自觉是真珠。无明智慧等无异。当知万法即皆如。愍此二见之徒辈。申辞措笔作斯书。观身与佛不差别。何须更觅彼无余。居士捧披祖偈乃伸礼觐。密承印记

相州隆化寺慧满禅师。荥阳人也。姓张氏。始于本寺遇僧那禅师开示。志存俭约唯蓄二针。冬则乞补夏乃舍之。自言一生心无怯怖身无蚤虱睡而不梦。常行乞食住无再宿。所至伽蓝则破柴制履。贞观十六年于洛阳会善寺侧。宿古墓中遇大雪。旦入寺见昙旷法师。旷怪所从来。师曰。法有来耶。旷遣寻来处。四边雪积五尺许。旷曰。不可测也。寻闻有括录事。诸僧逃隐。师持钵周行聚落无所滞碍。随得随散索尔虚闲。有请宿斋者。师曰。天下无僧方受斯请也。又尝示人曰。诸佛说心令知心。相是虚妄。今乃重加心相。深违佛意。又增论议殊乖大理。故常赍楞伽经四卷。以为心要。如说而行。盖遵历世之遗付也。后于陶冶中无疾坐化。寿七十许

第三十祖僧璨大师者。不知何许人也。初以白衣谒二祖。既受度传法。隐于舒州之皖公山。属后周武帝破灭佛法。师往来太湖县司空山。居无常处积十余载。时人无能知者。至隋开皇十二年壬子岁。有沙弥道信。年始十四。来礼师曰。愿和尚慈悲乞与解脱法门。师曰。谁缚汝。曰无人缚。师曰。何更求解脱乎。信于言下大悟服劳九载。后于吉州受戒侍奉尤谨。师屡试以玄微。知其缘熟乃付衣法。偈曰

华种虽因地  从地种华生

若无人下种  华地尽无生

师又曰。昔可大师付吾法。后往邺都行化三十年方终。今吾得汝何滞此乎。即适罗浮山优游二载。却旋旧址逾月。士民奔趋大设檀供。师为四众广宣心要讫。于法会大树下合掌立终。即隋炀帝大业二年丙寅十月十五日也。唐玄宗谥鉴智禅师觉寂之塔。至皇宋景德元年甲辰岁。凡四百载矣。初唐河南尹李常。素仰祖风深得玄旨天宝乙酉岁。遇荷泽神会问曰。三祖大师葬在何处。或闻入罗浮不回。或说终于山谷。未知孰是。会曰。璨大师自罗浮归山谷。得月余方示灭。今舒州见有三祖墓。常未之信也。会谪为舒州别驾。因询问山谷寺众僧曰。闻寺后有三祖墓是否。时上坐慧观对曰。有之。常欣然与寮佐同往瞻礼。又启圹取真仪阇维之。得五色舍利三百粒。以百粒出己俸建塔焉。百粒寄荷泽神会。以征前言。百粒随身。后于洛中私第设斋以庆之。时有西域三藏犍那等在会中。常问三藏。天竺禅门祖师多少。犍那答曰。自迦叶至般若多罗。有二十七祖。若叙师子尊者傍出达磨达四世。二十二人。总有四十九祖。若从七佛至此璨大师。不括横枝凡三十七世。常又问。会中耆德曰。尝见祖图。或引五十余祖。至于支派差殊宗族不定。或但有空名者。以何为验。时有智本禅师者。六祖门人也。答曰。斯乃后魏初佛法沦替。有沙门昙曜。于纷纭中以素绢单录。得诸祖名字。或忘失次第。藏衣领中隐于岩穴。经三十五载。至文成帝即位。法门中兴。昙曜名行俱崇。遂为僧统。乃集诸沙门重议结集目。为付法藏传。其间小有差互。即昙曜抄录时怖惧所致。又经一十三年。帝令国子博士黄元真与北天竺三藏佛陀扇多吉弗烟等。重究梵文甄别宗旨次叙师承。得无[袖-由+比]谬也

第三十一祖道信大师者。姓司马氏世居河内。后徙于蕲州之广济县。师生而超异。幼慕空宗诸解脱门。宛如宿习既嗣祖风。摄心无寐胁不至席者。仅六十年。隋大业十三载。领徒众抵吉州。值群盗围城七旬不解。万众惶怖。师愍之教令念摩诃般若。时贼众望雉堞间。若有神兵。乃相谓曰。城内必有异人。不可攻矣。稍稍引去。唐武德甲申岁。师却返蕲春住破头山。学侣云臻。一日往黄梅县路逢一小儿。骨相奇秀异乎常童。师问曰。子何姓。答曰姓即有不是常姓。师曰。是何姓。答曰。是佛性。师曰。汝无性耶。答曰。性空故。师默识其法器。即俾侍者至其家。于父母所乞令出家。父母以宿缘故殊无难色。遂舍为弟子。名曰弘忍(旧本无名曰弘忍四字。今此添入。若不言名。以至付法传衣者。是何人耶。兼后有忍曰二字。亦自不明耳)以至付法传衣。偈曰

华种有生性  因地华生生

大缘与信合  当生生不生

遂以学徒委之。一日告众曰。吾武德中游庐山。登绝顶望破头山。见紫云如盖下有白气横分六道。汝等会否。众皆默然。忍曰。莫是和尚他后横出一枝佛法否。师曰善。后贞观癸卯岁。太宗向师道味欲瞻风彩。诏赴京师。上表逊谢前后三返。竟以疾辞。第四度命使曰。如果不起即取首来。使至山谕旨。师乃引颈就刃神色俨然。使异之回以状闻。帝弥加叹慕。就赐珍缯以遂其志。迄高宗永徽辛亥岁闰九月四日。忽垂诫门人曰。一切诸法悉皆解脱。汝等各自护念流化未来。言讫安坐而逝寿七十有二。塔于本山。明年四月八日塔户无故自开。仪相如生。尔后门人不敢复闭。代宗谥大医禅师慈云之塔。自圆寂至皇宋景德元年甲辰。凡三百五十六载(当云三百五十四载

第三十二祖弘忍大师者蕲州黄梅人也。姓周氏。生而岐嶷。童游时逢一智者。叹曰。此子阙七种相不逮如来。后遇信大师得法嗣化。于破头山咸亨中有一居士。姓卢名慧能。自新(旧本误作蕲字)州来参谒师。问曰。汝自何来曰岭南师曰。欲须何事。曰唯求作佛。师曰。岭南人无佛性。若为得佛。曰人即有南北佛性岂然。师知是异人。乃诃曰。着槽厂去。能礼足而退。便入碓坊服劳于杵臼之间。昼夜不息经八月。师知付授时至。遂告众曰。正法难解不可徒记吾言持为己任。汝等各自随意述一偈。若语意冥符。则衣法皆付。时会下七百余僧。上座神秀者。学通内外众所宗仰。咸共推称云。若非尊秀畴敢当之。神秀窃聆众誉不复思惟。乃于廊壁书一偈云

身是菩提树  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  莫遣有尘埃

师因经行忽见此偈。知是神秀所述。乃赞叹曰。后代依此修行亦得胜果。其壁本欲令处士卢珍绘楞伽变相。及见题偈在壁。遂止不画各令诵念。能在碓坊忽聆诵偈。乃问同学。是何章句。同学曰。汝不知和尚求法嗣。令各述心偈。此则秀上座所述。和尚深加叹赏。必将付法传衣也能曰。其偈云何。同学为诵。能良久曰。美则美矣。了则未了。同学诃曰。庸流何知勿发狂言。能曰。子不信耶。愿以一偈和之。同学不答相视而笑。能至夜密告一童子引至廊下。能自秉烛。令童子于秀偈之侧写一偈云

菩提本非树  心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假拂尘埃

大师后见此偈云。此是谁作亦未见性。众闻师语遂不之顾。逮夜乃潜令人自碓坊召能行者入室。告曰。诸佛出世为一大事故。随机小大而引导之。遂有十地三乘顿渐等旨。以为教门。然以无上微妙秘密圆明真实正法眼藏。付于上首大迦叶尊者。展转传授二十八世。至达磨届于此土。得可大师。承袭以至于吾。今以法宝及所传袈裟用付于汝。善自保护无令断绝。听吾偈曰

有情来下种  因地果还生

无情既无种  无性亦无生

能居士跪受衣法。启曰。法则既授衣付何人。师曰。昔达磨初至人未知信。故传衣以明得法。今信心已熟。衣乃争端止于汝身不复传也。且当远隐俟时行化。所谓授衣之人命如悬丝也。能曰。当隐何所。师曰。逢怀即止。遇会且藏。能礼足已捧衣而出。是夜南迈大众莫知。忍大师自此不复上堂凡三日。大众疑怪致问。祖曰。吾道行矣。何更询之。复问衣法谁得耶。师曰。能者得。于是众议卢行者名能。寻访既失。悬知彼得即共奔逐。忍大师既付衣法。复经四载。至上元二年(乙亥岁乃唐高宗时也。至肃宗时复有上元年号。其二年岁在辛丑也)。忽告众曰。吾今事毕时可行矣。即入室安坐而逝。寿七十有四。建塔于黄梅之东山。代宗皇帝谥大满禅师法雨之塔。自大师灭度至皇宋景德元年甲辰。凡三百三十年

同类推荐
  • 渐备一切智德经

    渐备一切智德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永嘉禅宗集注

    永嘉禅宗集注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台湾教育碑记

    台湾教育碑记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丹经极论

    丹经极论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无见先睹禅师语录

    无见先睹禅师语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热门推荐
  • 本妃护驾,殿下快走

    本妃护驾,殿下快走

    只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他一眼,就为了他进宫,为了他学武,为了他当上侍卫头儿。没想到还要帮他张罗娶媳妇,陪他逛妓院,替他管小妾,给他孩子当干娘?!前世到底做了什么才结下这样的孽缘?没想到上一辈人之间的结的梁子还真是挺不可描述……
  • 不容忽视的全球污染(人与环境知识丛书)

    不容忽视的全球污染(人与环境知识丛书)

    《不容忽视的全球污染》的初衷,是希望通过汇集这些跨国界的污染话题,引起人们的警示与反思。在社会朝着更加快捷、现代的方向发展的今天,我们更应该处理好个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毕竟,人是要靠一定的环境才能够生存发展的。如果环境被污染破坏殆尽,人类也就失去了依存的空间。
  • 穿越之我是演技派

    穿越之我是演技派

    快穿系统冲冲冲。。。。。。。。。。。。。。。
  • 千古恋歌

    千古恋歌

    千古间,沧海桑田,一道道绝美的脸庞,在天机的干预下,会印刻在主角心上何种情愫。
  • 今言

    今言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何处风景如画

    何处风景如画

    爱情是一种态度,人生是一道风景。金融男邢程觉得自己是一棵树,为了寻找一块肥沃的土壤,让自己成为云端上的风景,他选择忽视暗恋着自己的秘书画尘。留美医学博士何熠风觉得自己并不是超人,无法拯救全人类,能够守护在自己深爱的画尘身边,就是美丽的风景。于是,他弃医回国来到了画尘的家乡滨江。
  • 奕王

    奕王

    执行任务意外穿越四分天下时代,这个时代多了一个原本不属于这里的人。梁奕有一颗不愿意沉浮的心,用不凡实力造就大齐异姓王。
  • 伏魔书唐锦天下

    伏魔书唐锦天下

    麒麟之子,来自太古破晓的钟声,响彻在大地与苍穹,十方圣物的奥秘,麒麟一族的血脉,漫天星穹的无尽守望,以麟血为誓,以救世为名,守护这个人类赖以生存的凡世,天佑李唐!
  • 期约三年望星相待

    期约三年望星相待

    一位穷小子向一位千金小姐表白,因为各种原因,被程玉拒绝了。毕业后,她走了。萧然依然没放弃,五年后相见…………
  • 九幽记

    九幽记

    大明武宗年间,宦官刘瑾专权,设内行厂。东厂头领、西厂头领与锦衣卫指挥皆与刘瑾互通声息,以致大明天下首次出现厂卫合势,特务遍布天下,官吏军民非法死者数千,人们视宦官如虎狼,见锦衣卫如鹰犬。故事,要从当时一个市井少年身上说起。一个得罪了内行厂的平凡少年,即将因此而落入万劫不复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