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179800000005

第5章

择灭即以至名为择灭者。出择灭体。择灭即以离系为性 云何离系。诸有漏法。远离相应.所缘二缚。而能证得解脱涅槃。然彼灭体。离系所显故名择灭 问若离系缚证得择灭 如苦智已生集智未生。见苦所断。犹为集下遍行惑系。如何证灭 修道九品。随断一品乃至前八品。犹后品系。如何证灭。解云。虽断能缚。所缚解脱。证得择灭。然能缚惑有强有弱 一相应缚。谓诸烦恼缚彼同时心.心所法。令于所缘不得自在 二所缘缚。谓惑缘境有毒势力。缚此所缘令不自在。就缘缚中复有其四。一同部同品。二同部异品。三异部同品。四异部异品。并前相应总有五缚。就五缚中断强证灭。断弱非证 言强弱者。一相应缚其力最强。二同部同品缚其力次强。三同部异品缚其力次强。四异部同品缚其力稍弱。五异部异品缚其力最弱 于五缚中。前三是强。后二是弱。若断前三随其所应证得择灭。后之二种能缚力微。非由断彼而证得择灭 如见苦所断法总有二种。相应法为一类。得.四相为一类。相应法具五缚。得与四相除相应缚有余四缚 若苦智已生集智未生。见苦所断相应法。由断相应缚。同部同品缚。同部异品缚故。证得择灭以断强故。得与四相。由断同部同品。同部异品缚故。证得择灭。以断强故 此相应法。得及四相。尔时虽为集下异部同品异品遍行惑缚。以微劣故而证得择灭。又设尔时虽断后四部。见苦所断异部同品异品缚。而不能证后四部无为。未断强故 见所断惑九品一品总断。约所断惑有九品故。所以得说同品异品 如见苦所断。见集。见灭见道所断各有二类。准释可知 修道所断总有三类。染相应法为一类。染相应法上得四相为一类。余有漏法为一类。即是染污色。并此色上得及四相。及不染五蕴 初类具五缚。后二类各有四缚。除相应缚非惑相应故 若断初品染相应法。由断相应缚。同部同品缚。证得无为以断强故。尔时虽为同部异品余八品缚。以劣弱故亦证无为。不同见道。见道九品一品断故。所以同部同品异品俱可说强。修道九品别断。所以同部异品说名为弱 或可。见道同部异品亦名为弱。如诸异生五部杂断。随断前品。犹为未断见惑之所系缚。以劣弱故亦证择灭以此而言。故知是弱。若异部同品异品遍行惑先已断故。设不断彼亦证无为。以缚劣故 初品染得四相。断初品时。由断同部同品缚。以断强故。证得无为。同部异品。异部同品异品皆准前释。如断初品断余八品准释可知 诸余有漏法亦有九品。拟仪相当故。说同品异品。断余有漏法时由断同部同品异品缚。以断强故证得无为。异部同品异品先已断故。设不断彼亦证择灭。以缚劣故又此余有漏法是缘缚断。要断能缘九品惑尽。所缘之法方名为断 问得与四相亦是缘缚。何故随断何品烦恼。彼得四相同证择灭。九品烦恼亦能发得九品色业。何故所发色业。不随彼惑同断证灭。解曰。得与四相虽是缘缚。四相望惑为俱有因。以是亲故。同断同证。得虽非俱有因望惑亦亲。以有此品惑必有得故。无有有惑而无得时所发色业。有无不定。虽有色业时亦有能发惑。自有此品惑而无彼色业。如已舍者。以望惑疏。要断九品方证得灭 问如断善.舍戒。随彼善心发得此戒。彼心若断此戒便舍。惑发色业。随断彼惑时。何故色业非与惑同断。解云。断.舍义别。不可为例。自有断而非舍。如断有漏善等。自有舍而非断。如舍别解脱戒等

择谓简择至故作是说者。释择灭名 谓无漏慧异有漏慧名慧差别 或无染异染名慧差别 此差别慧各别简择四圣谛故 灭体先有。但不成就。由择力所得名为择灭 略力所得但言择灭。择之灭故。名为择灭。依主释也。如牛所驾车名曰牛车。略所驾中言。故作是说。择灭亦尔

一切有漏法同一择灭耶者。问

不尔者。答

云何者。征

随系事别至则为无用者。释 谓随所系诸有漏法事量多少。离系事量多少亦尔 若不尔者。而言诸有漏法同一择灭。于证见苦所断烦恼灭时。应证一切五部所断诸烦恼灭。若如是证者。修余四部所断能对治道。则为无用。前已证故。若言初证少分非全。即一灭体应有多分。一体多分与理相违。故灭随下。体别众多。然诸有情证彼灭时。虽起得别而皆同证

依何义说灭无同类者。难 灭体既多应有同类。经依何义说灭无同类耶

依灭自无至非无同类者。通 依灭自体相望。定无同类因义。亦不与他为同类因。此简苦忍。故彼经中作如是说。非灭自无多体同类 已说择灭者。结 永碍当生至得非择灭者。此释非择灭 谓有法体 而能永碍未来法生。此法本欲碍生法不生。若法不生便起得送与行者。故名得灭 前灭是善。后灭无记。故云异前 名非择灭。此结体也 由择故得名为择灭。得不因择但由阙缘。名非择灭。此释名也 又解。择灭由择故得。非择灭由阙缘得。故言得灭异前 如眼与意识前后相续专一色时。言眼已摄眼识。以见色时必有识故 或言意者。所谓眼识。十二处中亦名意故 或言意者。所谓意处。以七心界皆名意故。若作此解具摄意识及眼识故。眼识同时。意识前后 余色.声.香.味.触等境落谢过去。应缘彼境五识身等。住未来世毕竟不生。由五识等不能缘彼过去境界。缘不具故得非择灭 触等等取法界等中。有与能缘同时为境。如他心智所缘境等 五识身等。等取意识等。以亦有缘同时境故。如他心智等 问法不生时。但由阙缘。何关此灭。答显宗论云。非唯缘阙便永不生。后遇同类缘彼复应生故。谓若先缘阙。彼法可不生。后遇同类缘何障令不起(解云。彼论意说。非唯缘阙令法不生。此法不生亦由灭故) 应知。此灭约得偏说不生。据体实通三世.有为。故婆沙三十二评家云。非择灭如有为法数量。择灭但如有漏法数量 彼论既言如有为量。过去.现在及当生法既有为摄。准知。彼法有非择灭。若言无者。此体不生应无此灭。若言不生方有此灭。此灭含有。应是无常。若言生.不生法其性各定。生法即无。不生即有。故言常者。论不应说阙缘之言。又若尔者。修道无用。由斯理证。故通有为。更有多文不能广引 问此非择灭。诸有情类为皆共得。不共得耶。解云。若外非情共有法上非择灭。即共得。以诸有情共业感故。若内有情不共法上非择灭。即各别得。以诸有情别业感故。故婆沙三十二云。此不快定。于共有法非择灭即共得。于不共法上非择灭即各别得 又解。外非情法及他身中色.香.味.触。相显皆可共受用故。此若阙缘即共起得。五根及心心.所法等。相隐别用。此若阙缘即各别得 又解。诸内外法。随若干有情应令共受用。此各不生。随若干有情应令共受用者。即起得得。此名共得。若唯令自受用者。此法不生。但自起得。名各别得

于法得灭至过现生法者。明得二灭四句差别 虚空无得故不对辨。无得所以如下别明。谓过.现.生法。及不生法。此曰各有有漏.无漏。二四成八 第一句有三法。谓诸有漏过.现.生法。以有漏故得择灭。以过.现.生法 故不得非择灭 第二句有一法。谓不生法无漏有为。以不生故得非择灭。以无漏故不得择灭。以无漏简有漏。有为简无为 第三句有一法。谓彼不生诸有漏法。以有漏故得择灭。以不生故得非择灭 第四句有三法。谓诸无漏过.现.生法。以无漏故不得择灭。以过.现.生法故不得非择灭也

如是已说至何谓有为者。此下第二别解释。就中。初二品总明。后六品别解。就总明中。初界品明体。后根品明用。就明体中。一辨异名。二正辨体。就辨异名中。一明有为。二明有漏。此下第二明有为异名。结牒问起

颂曰至有离有事等者。就颂答中。上两句出体。下两句显异名 等者。等取有果等

论曰至如乳如薪者。为别戒等无漏五蕴故言色等以色等五具摄有为。故。此偏说 缘谓四缘。随其所应众缘聚集共所作故。名曰有为。必无有少法一缘所生 伏难意曰。过.现众缘造可得名有为。未来既未造。如何名有为。故今通言。是彼过.现有为类故。亦名有为。未来无妨。如儿饮名乳。在乳房中亦名乳者。饮流类故。正烧名薪。未烧名薪。烧流类故

此有为法至所吞食故者。此有为法亦名世路。谓有为法于此世中行。过去法是已行性。现在法是正行性。未来法是当行性。诸不生法是彼类故。立名无失。以世为路故名世路。有财释也。故正理云。色等五蕴生灭法故。未来.现在.过去路中而流转故 又解。世无别体。依法而立。法是世所依名之为路。谓过去法是世已行性。现在法是世正行性。未来法是世当行性。世之路故名为世路。依主释也 无常四相是能吞食。诸有为法是所吞食。此所吞食法是可破坏故名世。是无常所依故名路。即世名路持业释也。故真谛师云。路为行所食。如万里之路。行行不已。终路则尽极。五蕴亦尔。为无常所行故终即灭尽

或名言依至十八界摄者。此有为法亦名言依 言谓语言。以声为体。此言所依。即名及义。以言依名及义转故 名俱义者。谓名及与义。俱行三世义。于三世中或名前义后。或名后义前。或名义同时。能诠所诠虽同或异。同堕世摄皆可说俱。此名与义望能说言。复同堕世有用亲故。故是言依由此。无为是离世法。望能说言无用疏远。虽亦是义。言亦能说而非言依 又解。名如前说。言俱义者。谓义与言俱同堕世故 又解。俱者通名及义。谓名俱。义俱。此名及义。与言俱也。若义若名。可俱说故。同堕世故。名之为俱。名.义望言三世同异。如应说俱。故婆沙十五云。胁尊者言。有为诸法。与言可有俱时转义。故立言依。无为不然。是故不说(已上论文)如是言依具摄一切有为诸法。若不尔者。而但执名为言依体。相违品类足论。彼说言依十八界摄

问如正理论引品类足论云。由此善通品类足论。彼说言依五蕴所摄。何故两论引文不同。解云。此论正理各引少分。婆沙十五具说。故。彼论云。问言依以何为自性。答品类足论说。言依十八界。十二处。五蕴所摄 又解。此论为遮唯执言依名为体者故。偏引彼十八界文。正理为破言依亦通无为者执故。偏引五蕴文也。各引一边并无违害 问婆沙一说。名是言依。义。是言展转依。一说名义俱是言依。既有二师。此论言依。为同何者。解云。或同前师。或同后师。皆无有妨。问何故说名不说句文。解云。言名影显。或举初显后

或名有离至有彼离故者。此有为法亦名有离。离谓永离。即是涅槃。以此涅槃永能舍离一切有为。一切有为有彼离故。如有财者名为有财。是故圣道犹如船筏。亦应舍离。如契经言。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同类推荐
  • 佛说梵网六十二见经

    佛说梵网六十二见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摄大乘论本

    摄大乘论本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东南纪事

    东南纪事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花名宝卷

    花名宝卷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西湖杂记

    西湖杂记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热门推荐
  • 每一次相遇都是奇迹

    每一次相遇都是奇迹

    浩如烟海的宇宙中,我们既然相遇了,那这一切就是我们生命中的奇迹。用爱去珍惜这一切,让爱永驻心间,你的人生才会如鲜花般灿烂。
  • 旋风少女3

    旋风少女3

    刚强坚韧的跆拳道少女戚百草,因为养父&师父旧时的比赛丑闻而一直受排挤,又因为揭穿全胜道馆馆主在表演时作弊的行为而被赶,失去居所的百草在好友的帮助下到了松柏道馆寄居,遇见了三个性格迥异的少年……用勇气淬炼坚强,用纯真磨砺爱情,在青春与梦想的舞台上,百草以最单纯勇敢的心灵一步步成长,一路绽放她独一无二的耀眼光芒……
  • 酷帅父子档:捡回来的极品妻

    酷帅父子档:捡回来的极品妻

    【全文完】初次相见,冷面首长救她于房东毒口、走私贩枪下;再相见,又从两个醉酒男魔爪中救出差点被辱的她。那时的她人如其名温柔弱小,为与他相配,女人决定踏上从军道路。什么,不答应?那还不好办嘛...且看小白兔如何化身为‘狐’驯服冰山首长!
  • 面包会有的

    面包会有的

    《面包会有的》:面包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这是挨过艰难时世的咒语,也是杨大卫奋斗多年的生活成果。他安心地站在食物链的顶端,可以吃到地球上最稀有的**美味。一次美食巡礼,他与朱海伦完成了两个吃货的隐秘相识。不料杨大卫遭遇一场恶疾,几乎丧命。美人离去,重生的杨大卫也不得不告别美食,仅靠简单烹制的食物为伴。吃得简单之后,他的欲望也随之发生改变,怀念起面包还未泛滥的那个年代。《土豆烧熟了》:探险家哥伦布、麦哲伦为地图添上新的大陆和海洋,哲学家笛卡尔、牛顿变更心灵在宇宙运行的轨迹,但是谁发起了人类味蕾上的一次次革命?
  • 凤涅重生:倾尽天下

    凤涅重生:倾尽天下

    她乃是凤凰后裔,神兽之首,百鸟之王,灵魂穿越至二十一世纪学习,意外死亡,灵魂再度回归八荒世界,可是……她的真身竟变成了废材一枚?被人贱骂,皇后欺凌,姐妹相残,人人践踏,就连最卑微的恶奴都可以欺压上身?真魂回归,她锋芒毕露,惊才艳艳,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势必重掌王位!
  • 光与静默(纪伯伦全集)

    光与静默(纪伯伦全集)

    《纪伯伦全集:光与静默 散文·杂篇》收入了纪伯伦不为人知的大量散文、杂文、演讲、译文、箴言录等等,纪伯伦的诗歌才华掩盖了他作为冠绝一世的散文家的身份。这是目前全球收录纪伯伦散文、杂篇最全的一本书。从这本书中你可以看到一个慷慨激昂、横眉冷对的纪伯伦,或许这才是他作为20世纪最富盛名的思想家该有的一面。文中饱含纪伯伦对时代、民族、家国的忧思,因为这本书,他足以和鲁迅一起留名青史。
  • 颐园论画

    颐园论画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兵凌天下

    兵凌天下

    因家族被灭,走上复仇之路的雷逍,本一心修行,增强实力,却没有想到,会不知不觉卷入到乱世之中,这是一个混乱与机遇并存的时代,神兵录上,百余件神兵纷纷出世,神兵的光辉,照耀万古大陆。乱世出豪杰,兵锋将染血,且看他手执神兵,凌天下!
  • 逆天双绝狂傲妃

    逆天双绝狂傲妃

    一朝穿越成废材,废柴也就算了,还是又丑又没人要的野种?野种又何妨?有实力就行!敢说她丑?那美给你看!过来找茬儿,打趴你算!可偏偏怎么就遇上了一个极尽难缠的家伙?推荐新文《全能王妃上线了》团宠爽文!推荐完结文《重生千金逆天下》、《驭兽女王超凶的》爆笑爽文!
  • 新媒体时代的文化批评

    新媒体时代的文化批评

    本书收录了作者2008—2011年的文化研究成果,分为上海文化、文化形象、传媒文化、文化教育、世博文化五辑,呈现了新媒体时代文化和文化批评的现状。该论集的文章获得极好的社会反响:《大都市文化发展趋势与上海文化发展坐标、定位问题研究》一文获得第七届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研究成果二等奖,《论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文化遗产保护》一文发表后为《新华文摘》全文转载,《新媒体时代的文学创作与阅读》整版刊载于《文汇报》学人演讲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