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179800000131

第131章

若阿罗汉至是名由理者。经部答。若阿罗汉有令烦恼毕竟不起。无漏治道已生实断。是则不应退起烦恼。若阿罗汉治道未生。未能永拔烦恼种子。应非漏尽。若非漏尽宁说为应果。进退征责。阿罗汉人必无有退。是名由理

若尔应释至是阿罗汉者。说一切有部复引经难。若说应果定不退者。应释炭喻契经中文。此经既言诸圣弟子有时失念生不善觉。明知应果亦容有退。如何得知彼是应果。此经唯说阿罗汉故。复以何文证知应果。由此炭喻契经中。言彼圣弟子。心于长夜随顺远离等。既言随顺远离。明知即是阿罗汉果。复如何知。随顺远离是阿罗汉。余契经中有即说此顺远离等名应果力。又此炭喻经说彼圣弟子。于一切顺漏已能永吐。显能永断一切有漏。已得清凉。显彼已得清凉涅槃。由此定知。炭喻经说是阿罗汉

实后所说至故说无失者。经部通经。实后所说或炭喻经中后文所说。已能永吐已得清凉是阿罗汉。然彼所引炭喻前文诸圣弟子。于行.住时未善通达四圣谛理。有时失念生不善觉容有此事。谓有学者一来.不还。以世俗道得彼二果。于行住时由失念故容起烦恼。后以圣慧断余修惑成无学果。善达谛理则无起义。前引经文依有学位说退无失。或炭喻经中前文所说

毗婆沙师至亦有退义者。广诤既讫。结归本宗。若依宗轮论。大众部等预流者有退义。阿罗汉无退义

唯阿罗汉至修练根不者。此即第四明学.凡种姓。问。唯阿罗汉种姓有六。为余有学异生亦有六种姓耶。设有皆能修练根不

颂曰至如无学位者。答。由先凡位有六种故有学有六。由前有学有六种故。应果有六。见道速疾无起加行。余位得起能修练根。唯于信解.异生位中能修练根如无学位。婆沙第七云。顺解脱分亦有六种。谓退种姓乃至不动种姓。转退法种姓顺解脱分。起思法种姓顺解脱分。乃至转堪达起不动法。转声闻起独觉及佛。转独觉起声闻.及佛。若起佛种姓顺解脱分已。即不可转。极猛利故。又说顺决择分亦有六性 问若言凡位顺解脱分亦有六种姓。何故婆沙六十八但说决择分有六种姓不说前位。故彼论云。如见道位有六种性。相应行地亦有此六种姓。谓相应行退法种姓。乃至相应行不动法种姓。此地中有六种姓者。谓暖.顶.忍.世第一法。此是圣道近加行故。缘谛行相似圣道故。依身.及定同见道故。前位不尔故不立六种姓 解云后文且据一相。前文具说学位。转根加行道等如后当说

如契经说至退现法乐住者。此即第五明三退不同。依经起问。如契经说。我说由斯所证四种根本静虑增上心所。住现前法乐随一现行。余名有退。所得不动而言无退。如何不动法退现法乐住。心所谓定。或胜解心所。故婆沙八十一云。如契经说。有四种增上心所现法乐住。问何故名为增上心所。答此心所即三摩地。无三摩地具大势力有大功用能成大事。能如根本四静虑者故。此独名增上心所。复次四静虑四。有无量种增上心所殊胜功德。如无量等。广如彼释

颂曰至利中后钝三者。上二句举三退。下二句约人明

论曰至不现在前者。释上二句。如文可知。正理论云。三中前二非得为体。第三唯彼不现在前

于此三中至已得德故者。释下两句。于三退中。世尊唯有最后一种受用退也。以具众德无容一时顿现前故。随一现前余不现前名受用退。余利不动阿罗汉.独觉。于三退内有后受用。中未得退。亦于胜己不共佛法殊胜功德犹未得故。释利中后。已得功德必不退故无已得退。余五种姓容具有三以钝根故。亦容退失已得德故释钝三

约受用退至无相违过者。正通前难。经言退者。于三退中约受用退。说不动法皆退现法乐住。无相违过

无退论者至不应为难者。述经部宗。无退论者作如是说。无学身中诸无漏解脱皆名不动。无退动故。伏难云。若无学身中诸无漏法皆无退动。应六种姓皆名不动。如何别建立第六不动法。为通此伏难故作如是言。然六姓中别立第六不动法者。约有漏定现法乐住明六种姓。前五有退。第六不退名为不动。不据无漏如前通释。不应为难

诸阿罗汉至退时作不者。此下第六明退果时相 前问起

不尔者。答

何缘者。征。颂曰至惭增故不作者。颂答

论曰至可委信处者。释上两句。此明退果必不命终。如文可知 问退果不命终。何故退向即有命终 答如婆沙六十一云。复次根本果位具五因缘。一舍曾得道。二得未曾得道。三证结断一味得。四顿得八智。五一时修十六行相。故退果时。若未还得无命终理。向中不尔。故退彼时。虽未还得有命终义。广如彼释

又住果位至虽蹶不仆者。释下两句。如文可知。又正理七十云。又谁有退。谁无退耶。修不净观入圣道者容有退失。修持息念入圣道者必无退失。尊重止.观无贪.痴增。如次应知有退。无退

如上所言至唯得果道故者。此即第七明练根不同。初三句答初问。无漏答第二问 依人三下答第三问

论曰至诸位各一者。释初三句。无学练根转一一姓。各九无间.九解脱道。如得应果以九无间.九解脱道断有顶惑。钝根久习学.无学道所成坚故。有学练根转一一姓。各一无间.一解脱道。如得初预流果以一无间。一解脱道断上界见惑。非久串习易可转故。故正理云。然无学位修练根时道数所修如断有顶。若有学位修练根时道数所修。如断上界见道所断。由彼但与邻得果时道相似故(已上论文) 彼加行道学.无学位。转一一姓各一加行。若无学位。一加行.九无间.九解脱。若学位一加行.一无间.一解脱 问无学钝根学.无学道所成坚故。用九无间.九解脱道。有学钝根世.出世道亦成坚故应还用九 解云无学练根皆于应果。有学练根皆于初果。又于无学二圣所成。学乃一凡不可为例 问二道所成俱可升进。亦二道所成皆可退耶 解云求胜心猛二持亦转。趣劣心漫二成不退 问凡位练根加行.无间.解脱如何 答如婆沙六十八云。评曰相应行地诸转根者。虽不舍劣得胜品根。而得胜时劣品种姓不现行故亦名为舍。故转退法种姓等起思法种姓等时。用多加行引一无间.一解脱道。而得转根亦不违理。修习暖等非久远故。有漏加行难成辨故。若转趣余乘无无间.解脱。时经久远乃成辨故(解云相应地谓暖等四善根) 又正理七十云。我所承禀诸大论师咸云。练根皆为遮遣见.修断惑力所引发无覆无记无知现行。故学位中修练根者。正为遮遣见惑所发。无学位中修练根者。正为遮遣修惑所发。如如断彼能发惑时。所起无间.解脱多少。如是如是断彼所发无知现行道数亦尔。是故无学修练根时。用九无间.九解脱道。学位练根二道各一。然见.修惑所发无知。随所障殊有多品类。故转退等成思等时。诸道现前各有所遣。由此无有超得胜姓(已上论文)解云学位练根虽亦能遣修惑所发。正为遮遣见惑所发。故一无间.一解脱道。无学练根虽亦能遣见惑所发。正为遮遣修惑所发。故九无间九解脱道

如是无间至非增上故者。释颂无漏。此据无间及解脱道言唯无漏。若依加行通有漏无漏。故婆沙六十八云。彼加行道或有漏。或无漏 正理亦云。一切加行皆通二种

依谓身地至但依六地者。释依人三及后一颂。唯于三洲怖畏退故。故修练根。北洲.恶趣无圣道故。余天趣中虽有圣道。而无退故不修练根。无学依九。有学依六。若住果转根。即舍果得果。若住胜果道转根。舍果.及向。所得唯果。由此不定故说容言。心唯欣果。所以所得唯果。意总弃劣。所以舍通果.向。又正理七十云。又诸圣位修练根时。与本得果地或同或异。谓初.二果依地必同。彼此俱依未至地故。不还.应果依地不定。或依本地。或上或下。有差别者。若诸不还依下练根不得上果。阿罗汉不尔。如本得果故 问正理若言诸不还果依下练根不得上果者何故婆沙六十七评家云。应作是说。若于上地已得自在。而依下地学转根等。亦得上地无漏果道。然转根时不得无色。彼定无有不还果故 解云正理但据于上地中不自在者。婆沙通据于上地中得自在者。各据一义并不相违 问诸依上地得不还果。后依下地修转根者。于彼上地皆应自在。如何乃言正理论中据不自在言不修上 解云非依上地而得果者。于彼上地皆得自在。为欲得果励力抑起而非自在故。有依下地而转根者有不得上

诸无学位至成九差别者。此即第八明九无学。不动有二。后练根得。先来本得。余文可知

学无学位至三道各二故者。此下大文第二明七种圣人。就中。一明建立七人。二明慧.俱解脱 此即第一明建立七人。依彼七名而为二问。上两句答初问。下两句答后问

论曰至立俱解脱者。释上两句。灭尽定名解脱。八解脱中第八解脱。据不染无知是障体性障他解脱故名解脱障。得灭定时能离解脱障故名离解脱障。故言依兼得灭定离解脱障者立俱解脱。余文可知

此名虽七至如理应思者。释下两句。七中身证即是六中信解.见至二种所摄有名无事。七中慧.俱。皆通六中时.不时摄。具缚为一离八地染八九七十二。总成七十三 欲天。谓六欲天 随法行等。等余四人。余文可知

何等名俱至得解脱故者。此即第二明慧.俱解脱。前来未释故更别明。诸阿罗汉得灭定者名俱解脱。谓由慧力解脱烦恼障故。由灭定力解脱彼解脱障故名解脱障。所余阿罗汉未得灭定者名慧解脱。但由慧力于烦恼障得解脱故。即此烦恼能障慧生名烦恼障。又正理七十云。何等名为解脱障体。诸阿罗汉心已解脱。而更求解脱。为解脱彼障。谓于所障诸解脱中有劣无知。无覆无记性能障解脱是解脱障体。于彼彼界得离染时。虽已无余断而起解脱彼不行时方名解脱。复有余师说。此解脱障即以于诸定不自在为体。有余师说。此解脱障即以诸定不得为体。有余师说。于彼加行不勤求故。不听闻故。不数习故。解脱不生。即此名为解脱障体。初说应理。所以者何。必有少法力能为障。令彼于定不自在转。若不尔者。彼有何缘于诸定中不得自在。不得定者必有所因。不可说言即因不得。自体不应还因自故。或烦恼障亦应可说即以应果不得为性。彼既不然。此云何尔。阿罗汉果亦由于加行不勤求等故。体不得生岂便无别烦恼障体。故后三说皆不应理(解云四说之中初说应理。所以者何。必有不染无知劣法力能为障令彼于定不自在转。若不尔者彼有何缘于诸定中不得自在 此破第二师。不得定者至此云何尔此破第三师。阿罗汉果下破第四师。故后三说皆不应理也)

如世尊说至独称为满者。此下大文第三明学.无学满。问。如世尊说。五下分烦恼永断是不还果。不可更为欲界惑业之所牵引。于欲界受生虽根果满。由彼未得灭尽定故未名满学。依经起问。学.无学位各由几因。于等是学位等是无学位中独称为满

颂曰至但由根定二者。就答中。上两句明学满。下两句明无学满

论曰至亦得满名者。释上两句。明有学满。根谓利根。胜钝根故。果谓不还。胜前二故。定谓灭定。极寂静故。或八解脱中胜前七故。于有学位若具三因独得满名若于三中随有所阙。虽名分满不名为独。正理论意。要具三因方称为满。随有所阙皆不名满。破俱舍云。此不可依。如何有学于诸有学胜功德中。犹未具证而许名满 俱舍师救云。满有二种。一者具满。谓具三因独称为满。二者分满谓于三因得二或一约分名满。于义无违。正理不说翻成义减

诸无学者至已得灭尽定者。释下两句。明无学满。于无学位若具根.定独得满名。若于二中随有所阙。虽名分.满不名为独。于有学位有三果故得言果满。无学唯一不约果论。正理论意。要具二因方称为满。随有所阙皆不名满。正理破意准前应说。俱舍救意亦准前说

广说诸道至谓三余道者。此下大文第三明诸道差别 就中。一明四道差别。二明四种通行。三明菩提分法。四明四种证净。五明正智解脱。六明厌离通局 此即第一明四道差别。举广问略及释可知

道义云何者。问

谓涅槃路至涅槃果故者。答。谓涅槃路。三乘圣众乘此能往涅槃城故故名为道 或复道者。是求所依。依此寻求涅槃果故。故名为道

解脱.胜进如何名道者。问。加行.无间趣求涅槃可名为道。解脱.胜进既非趣求。如何名道

与道类同至无余依故者答。解脱胜进与加行.无间。道类同故名道 又解解脱.胜进渐渐转向后上品故。与后为道故名道 又解解脱道与加行.无间道同类故名道。若胜进道转上品故名道。或由前前解脱.胜进力随其所应能至后后诸道位中故名为道。或此二种俱能趣入无余依故亦名为道

道于余处至依何建立者。此下第二明四通行问。道于余处立通行名 通谓通达 行谓行迹。能正通达名通。趣向涅槃名行 此有几种。依何建立

颂曰至迟速钝利根者。上句答初问。下三句答第二问

论曰至速此相违者。依地明苦.乐。依根或人明迟速。依本静虑止.观均平。所有圣道起时。任运名乐通行。非是乐受。若依余地止.观不等。所有圣道起时。艰辛名苦通行。非是苦受 支谓静虑支 余文可知。又正理七十一云。此行五蕴.四蕴为性。由依色定.无色定别。而名通者。显慧胜故。如见道位虽具五蕴。以慧胜故偏立见名

同类推荐
  • 慨古录

    慨古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太上说牛癀妙经

    太上说牛癀妙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显道经

    显道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双节堂庸训

    双节堂庸训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中国史学史

    中国史学史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热门推荐
  • 冤有头,爱有主

    冤有头,爱有主

    她真的是第一次玩网游,各路大神们要不要这么狠,一个接一个地通缉她!最悲愤的是,她新买来的账号上不但多了很多前任,居然还“绑定”着一个现任!当她终于渐渐适应一切时,那个让她做梦都想追杀的奸商,竟然开始不务正业,化身挖墙脚专业户,并且……挖到她头上来了。
  • 等心孤独者

    等心孤独者

    我们之间的距离是时针与秒针转动的距离,既使在同一平面内,心与心的距离也是遥远的地平线,而我是望曾经你的影子的孤独者,再近时针与秒针却只能等心停才能与你重合。
  • 道可道

    道可道

    全本50万字(已完稿),网络版最新章节小说阅读网独家授权发表。包括《伏魔录》、《辟邪录》、《斩鬼录》、《搜神录》四卷全本,最新章节《蹈海录》小说阅读网独家倾情奉献。乱世多魍魉,人鬼不殊途。黑暗的元朝末年之时,世道离乱,人鬼邪魔混杂而处。原为色目人祭拜的五显灵官庙传出以活人献祭之事,一名不忌荤酒嫁娶、属道教符?派的正一教小道士,与一名密宗小僧结识,不期然卷入了这事件中,与此同时,密教高僧也来到了附近……道术、密法、禅机、妖氛,交织成了一幅荼靡诡丽的乱世鬼魅图。
  • 武林西湖高僧事略

    武林西湖高僧事略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承生命之轻

    承生命之轻

    人在世,在社会进程的自然属性里循规蹈矩,在意识境界中探索命理。不知为何来,却注定要离去。生活本不该那么沉重,终究会过去,终究会离去。
  • 荒云记

    荒云记

    你想要鲜血?你想要力量?你以为仇恨就是血海翻腾,癫痴若狂?当神祗渐渐离我们远去,我们需要的不是信仰,而是一个新的神祗,他就是这样一个神祗。
  • 唐宋词的魅力:基于古典诗词曲之比较研究

    唐宋词的魅力:基于古典诗词曲之比较研究

    以唐宋词为审美观照,从中国古典诗、 词、曲中选取大量的名篇佳作,通过比较研究,着重论述了唐宋词人的创作 心态、审美情趣和个性特征,深入探析优秀词作的内容题材、情感基调、艺术境界、语言风格,以及词坛上出现的不同于诗、文领域的奇特现象和词体 的演变过程,是唐宋词研究的一部力作。在研究过程中,作者把社会学、文化学、美学、文学理论与创作实践有机结合起来,结合宏观考察与微观探索,揭示了唐宋词独有的艺术特征和美感特质。
  • 临城国际大劫案

    临城国际大劫案

    1923年5月6日凌晨一时许,山东南部的枣庄市临城附近的津浦铁路线,两名巡道工沿着闪着青色光茫的铁路线向南迤逦而行。晴朗无云,月光如银,这样的好天气,不用马灯便能清清楚楚地看到很远的地方。初夏的夜风轻轻地吹拂着,两边无边无垠的麦田如海,麦浪起伏。巡道工走回到路边一间扳道房,叫醒在里边睡觉的同伴,开始交班。屋里还睡着一个带枪的铁路警察,也醒来和几个人说着话。就在这个时候,十几个黑影从麦田中钻出来,几个人守在外边,几个人冲进扳道房。“都不许动,谁动打死谁!”
  • 夕阳盛暖烟火微凉

    夕阳盛暖烟火微凉

    我平凡如草芥,却有幸得你相护。青春年少时贪恋的温暖,却成了此刻伤害你我最深的利刃。如果我现在回头,你还会在原地等我吗?所有伤痛都自缚成茧的时候,我还在这里,听时光静静吟唱,任羁绊抵死缠绵。
  • 世界史:以文明演进为线索

    世界史:以文明演进为线索

    《世界史:以文明演进为线索》从“文明演变”的视角观察从远古至当代的世界历史进程,以时间为序,分五编叙述了农业文明在东方的兴起,蛮族入侵引起的文化交流,工业文明在西方的孕育,欠发达国家在现代化道路上进行的各种尝试,以及高科技革命带来的人类社会的变迁。围绕着经济条件,政治组织、道德传统和文化艺术四个重心,《世界史》呈现了一幅关于人类各主要文明产生、发展、传播和交流的丰富多彩的画面。